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支撑组件和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6:37


一种支撑组件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组件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可折叠的显示装置因具有可提供较大屏幕以及更易收纳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可折叠的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柔性显示面板以及位于柔性显示面板背面的支撑组件,虽然支撑组件能够在显示装置展开或弯折时,向柔性显示面板的非弯折区提供支撑力,但是,在支撑组件的结构限制下,经过多次弯折后柔性显示面板的弯折区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折痕,影响可折叠的显示装置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支撑组件和显示装置,以减少柔性显示面板弯折区的折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至少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支撑部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交设置。

由于驱动部件可以驱动支撑部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因此,在柔性显示面板处于非外弯状态时,可以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支撑部件切换为第一状态,使得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共同向柔性显示面板的非弯折区提供支撑力,在柔性显示面板处于外弯状态时,可以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支撑部件切换为第二状态,使得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板靠近弯折区的一侧,使得第一支撑板向非弯折区提供支撑力的同时,第二支撑板向弯折区提供支撑力,从而可以减少柔性显示面板弯折区的折痕,提升显示装置的使用效果。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伸缩部件和驱动部件;所述伸缩部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伸缩部件伸展或压缩,以实现所述支撑部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自动切换。

优选地,在所述伸缩部件伸展的过程中,所述伸缩部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至少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移动或转动,使所述支撑部件从所述第一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状态,在所述伸缩部件压缩的过程中,所述伸缩部件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至少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移动或转动,使所述支撑部件从所述第二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一状态,以在第一支撑板与柔性显示面板非弯折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相对位置关系。

优选地,所述伸缩部件至少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嵌套在所述第二支撑杆内部,以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杆实现伸缩部件的伸展或压缩。

优选地,在所述伸缩部件伸展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向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外部移动;在所述伸缩部件压缩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向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内部移动,以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长度变化,实现伸缩部件的伸展或压缩。

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伸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和/或,至少一个所述伸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同一侧,多个所述伸缩部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相对两侧,以通过至少一个伸缩部件实现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位置关系的切换,进而实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切换。

优选地,所述驱动部件包括电磁驱动部件,所述电磁驱动部件通过磁力驱动所述伸缩部件伸展或压缩,以实现伸缩部件的自动伸展或压缩。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器件,所述第一限位器件用于控制多个所述伸缩部件同步运动,以保证第二支撑板运动的稳定性。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平行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共同向非弯折区提供支撑力,或者,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平行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板向非弯折区提供支撑力,第二支撑板向弯折区提供支撑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具有缺口,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撑板内嵌在所述缺口内,以使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和第一支撑板背离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弧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表面,以使第二支撑板提供的支撑力分布更均匀,从而可以降低局部应力集中的问题,避免集中的应力损伤弯折区,进而可以使得支撑组件的支撑效果更好;

优选地,所述弧面包括椭圆形表面或半椭圆形表面,以使第二支撑板提供的支撑力分布更均匀,从而可以降低局部应力集中的问题,避免集中的应力损伤弯折区,进而可以使得支撑组件的支撑效果更好。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器件,所述第二限位器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二限位器件用于限定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的接触位置,以保证第二支撑板和第一支撑板的定位精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和多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非弯折区和至少一个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非弯折区之间;所述多个支撑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非弯折区背面;同一所述弯折区两侧的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处于非外弯状态时,所述支撑部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向所述非弯折区提供支撑力;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处于外弯状态时,所述支撑部件处于第二状态,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所述弯折区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向所述非弯折区提供支撑力,所述第二支撑板向所述弯折区提供支撑力,从而可以减少柔性显示面板弯折区的折痕,提升显示装置的使用效果。

优选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弯折检测部件,所述弯折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柔性显示面板是否处于外弯状态,并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在非外弯状态与外弯状态之间切换时,向所述驱动机构发送驱动信号,以使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减少柔性显示面板弯折区的折痕,提升显示装置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的显示装置在内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现有的显示装置在外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现有的显示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现有的经过多次弯折后的显示装置在外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支撑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弯折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弯折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弯折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支撑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弯折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显示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显示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目前,可折叠的显示装置通常包括可180度折叠的显示装置和可360度折叠的显示装置。其中,可360度折叠的显示装置因同时具备内弯和外弯等折叠状态,更能满足不同偏好用户的体验感,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图1和图2所示,可360度折叠的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面板10以及位于柔性显示面板10背面的支撑组件11。由于该支撑组件11仅设置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非弯折区10A背面,并未设置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弯折区10B背面,因此,在支撑组件11的这种结构限制下,向内弯折的柔性显示面板10呈现出图1所示的水滴型,向外弯折的柔性显示面板10呈现出图2所示的U型。

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在经过多次内弯-展平-外弯的往复弯折后,如图3所示,展平后的柔性显示面板10的弯折区10B会形成凹陷,进而导致向外弯折后的柔性显示面板10出现如图4所示的弯折区10B反拱的现象,导致柔性显示面板10的弯折区10B的折痕较为明显,影响可折叠的显示装置的使用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中的支撑部件至少具有两种状态,在柔性显示面板处于非外弯状态时,使得支撑部件向柔性显示面板的非弯折区提供支撑力,在柔性显示面板处于外弯状态时,使得支撑部件向非弯折区和弯折区共同提供支撑力,以减少柔性显示面板弯折区的折痕,提升显示装置的使用效果。

作为本发明公开内容的一种可选实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支撑组件,如图5至图7所示,支撑组件20用于支撑柔性显示面板10,柔性显示面板10包括多个非弯折区10A和至少一个弯折区10B,弯折区10B位于相邻的两个非弯折区10A之间,多个支撑组件20分别设置在多个非弯折区10A背面。其中,非弯折区10A的背面是指非弯折区10A的非显示面。

如图5至图7所示,支撑组件20包括支撑部件201和驱动机构,支撑部件201至少包括第一支撑板2011和第二支撑板2012,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支撑部件201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与第一支撑板2011平行设置,在第二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的一侧,且第二支撑板2012与第一支撑板2011相交设置。可选地,在第二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与第一支撑板2011垂直设置。

在柔性显示面板10处于非外弯状态时,如处于图5所示的展平状态以及图6所示的内弯状态时,支撑部件201处于第一状态,第二支撑板2012与第一支撑板2011平行设置,第一支撑板2011和第二支撑板2012共同向非弯折区10A提供支撑力。在柔性显示面板10处于图7所示的外弯状态时,支撑部件201处于第二状态,第二支撑板2012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靠近弯折区10B的一侧,第二支撑板2012与第一支撑板2011相交设置,第一支撑板2011向非弯折区10A提供支撑力,第二支撑板2012向弯折区10B提供支撑力。

当柔性显示面板10在非外弯状态与外弯状态之间切换时,驱动机构驱动支撑部件201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驱动第二支撑板2012从与第一支撑板2011平行的位置移动到与第一支撑板2011相交的位置,以使柔性显示面板10处于非外弯状态时,支撑部件201处于第一状态,柔性显示面板10处于外弯状态时,支撑部件201处于第二状态。

基于此,当柔性显示面板10从非外弯状态切换为外弯状态时,第二支撑板2012向靠近弯折区10B的方向移动,并向弯折区10B提供支撑力,从而避免弯折区10B出现反拱现象,进而可以减少弯折区10B的折痕。当柔性显示面板10从外弯状态切换为非外弯状态时,第二支撑板2012向远离弯折区10B的方向移动,从而避免第二支撑板2012影响弯折区10B的展平。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驱动机构包括伸缩部件202和驱动部件(图中未示出),伸缩部件202连接第一支撑板2011与第二支撑板2012,驱动部件用于驱动伸缩部件202伸展或压缩,以实现所述支撑部件201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自动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伸缩部件202伸展的过程中,伸缩部件202带动第二支撑板2012的至少一端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移动或转动,使支撑部件201从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在伸缩部件202压缩的过程中,伸缩部件202带动第二支撑板2012的至少一端向靠近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移动或转动,使支撑部件201从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

其中,第一支撑板2011可以固定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非弯折区10A背面。具体地,第一支撑板2011可以采用胶材等粘贴固定在非弯折区10A背面,也可以采用螺纹或铰链等固定在非弯折区10A背面。

基于此,在伸缩部件202伸展或压缩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2011与柔性显示面板10非弯折区10A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不变,第一支撑板2011与第二支撑板2012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即第二支撑板2012的至少一端相对第一支撑板2011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或靠近弯折区10B的方向移动或转动,以使第二支撑板2012向弯折区10B提供支撑力。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伸缩部件202连接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二端a2和第一支撑板2011。基于此,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一端a1的位置固定不变,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二端a2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移动,或者说,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二端a2绕第一端a1转动。此时,伸缩部件202带动第二支撑板2012的一端即第二端a2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移动或转动。其中,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二端a2为第二支撑板2012中远离外弯状态下的弯折区10B的一端,第一端a1为与第二端a2相对的一端。

当然,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伸缩部件202连接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一端a1和第一支撑板2011。基于此,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二端a2的位置固定不变,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一端a1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移动,或者说,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一端a1绕第二端a2转动。此时,伸缩部件202带动第二支撑板2012的一端即第一端a1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移动或转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伸缩部件的数量为多个,第一个伸缩部件202连接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一端a1和第一支撑板2011,第二个伸缩部件202连接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二端a2和第一支撑板2011。基于此,第一个伸缩部件202带动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一端a1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移动或转动,第二个伸缩部件202带动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二端a2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移动或转动。

并且,第一个伸缩部件202的伸缩长度小于第二个伸缩部件202的伸缩长度,以使第一端a1的移动距离小于第二端a2的移动距离。或者,第二个伸缩部件202的伸缩长度小于第一个伸缩部件202的伸缩长度,以使第二端a2的移动距离小于第一端a1的移动距离。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伸缩部件202至少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杆2021和第二支撑杆2022,第一支撑杆2021嵌套在第二支撑杆2022内部,以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杆实现伸缩部件202的伸展或压缩。

在伸缩部件202伸展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杆2021向第二支撑杆2022的外部移动,使得伸缩部件202的长度变长,使得伸缩部件202带动第二支撑板2012的至少一端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或靠近弯折区10B的方向移动或转动,使得支撑部件201从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

在伸缩部件202压缩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杆2021向第二支撑杆2022的内部移动,使得伸缩部件202的长度变短,使得伸缩部件202带动第二支撑板2012的至少一端向靠近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或远离弯折区10B的方向移动或转动,使得支撑部件201从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以通过第一支撑杆2021和第二支撑杆2022的长度变化,实现伸缩部件的伸展或压缩。

当然,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伸缩部件202还可以包括转轴2023以及位于转轴2023两侧的第一转动板2024和第二转动板2025,第一转动板2024固定在第一支撑板2011上,第二转动板2025固定在第二支撑板2012上。驱动部件可以带动转轴2023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动板2025和第二支撑板2012的至少一端向靠近或远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方向移动或转动。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件包括电磁驱动部件,该电磁驱动部件通过磁力驱动伸缩部件202伸展或压缩,以实现伸缩部件202的自动伸展或压缩。可选地,电磁驱动部件包括电磁传感器,该电磁传感器将电力转换为磁力,并通过磁力驱动伸缩部件202伸展或压缩。例如,第一支撑杆2021为磁性材料,电磁传感器通过磁力驱动第一支撑杆2021向第二支撑杆2022的外部或外部移动。当然,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件还可以包括弹簧等弹性驱动部件,以通过弹性驱动部件的伸展或压缩,驱动伸缩部件202伸展或压缩。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伸缩部件202可以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与第二支撑板2012之间,并且,第一支撑板2011与第二支撑板2012之间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伸缩部件202。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未做特殊说明,则多个一般为至少两个。其中,多个伸缩部件202可以采用同一驱动部件驱动,也可以采用不同驱动部件驱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器件,第一限位器件用于控制多个伸缩部件202同步运动,如控制不同驱动部件驱动的多个伸缩部件202同步运动,以使多个伸缩部件202同时伸展或压缩,以保证第二支撑板2012运动的稳定性。可选地,第一限位器件包括电磁限位器,该电磁限位器通过电磁限位原理使得多个伸缩部件202同步运动。

当然,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伸缩部件202可以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与第二支撑板2012的同一侧边,即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与第二支撑板2012的最外侧的同一侧边。并且,第一支撑板2011与第二支撑板2012的同一侧边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伸缩部件202。其中,同一侧边的多个伸缩部件202可以采用同一驱动部件驱动,也可以采用不同驱动部件驱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第一限位器件使得同一侧边的多个伸缩部件202同步运动。

此外,如图13所示,多个伸缩部件202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与第二支撑板2012的相对两个侧边,即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与第二支撑板2012最外侧的相对的两个侧边,该相对两个侧边为位于第二支撑板2012延伸方向上的两个侧边。其中,不同侧边的多个伸缩部件202可以采用同一驱动部件驱动,也可以采用不同驱动部件驱动。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第一限位器件使得不同侧边的多个伸缩部件202同步运动,以使多个伸缩部件202同时伸展或压缩。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器件203,第二限位器件203位于第二支撑板2012的至少一端,第二限位器件203用于限定第二支撑板2012的至少一端与第一支撑板2011在第一状态下的接触位置,以保证第二支撑板2012和第一支撑板2011的定位精度。

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上的第二限位器件203与第一支撑板2011定位接触。在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的过程中,在第二限位器件203与第一支撑板2011定位接触后,第二限位器件203发送停止信号至驱动部件,以使驱动部件控制伸缩部件202停止压缩。可选地,第二限位器件203包括限位传感器等。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支撑板2012与第一支撑板2011为方形平板状结构,并且,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与第一支撑板2011沿垂直于第一支撑板2011所在平面的方向平行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支撑板2011的一侧具有缺口,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内嵌在缺口内。

可选地,第二支撑板2012的形状与缺口的形状吻合。当然,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支撑板2011也可以不具有缺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2012的形状与缺口的形状也可以不吻合,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和第一支撑板2011背离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表面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以便于支撑组件与柔性显示面板10之外的其他组件的组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的一侧,如第二支撑板2012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靠近弯折区10B的一侧,且第二支撑板2012与第一支撑板2011沿平行于第一支撑板2011所在平面的方向平行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011的一侧也可以具有缺口,第二支撑板2012可以内嵌在第一支撑板2011一侧的缺口内。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二支撑板2012包括第一表面S1,第一表面S1为第二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背离第一支撑板2011的一侧表面,并且,第一表面S1为平面。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S1为弧面。可选地,第一表面S1的弧面的弧度与外弯状态下弯折区10B的弧度相似,以使第二支撑板2012提供的支撑力分布更均匀,从而可以降低局部应力集中的问题,避免集中的应力损伤弯折区10B,进而可以使得支撑组件的支撑效果更好。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弧面包括椭圆形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2012仅第一表面S1为椭圆形表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都为椭圆形表面,第二表面S2为与第一表面S1相对的表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弧面包括半椭圆形表面。其中,第二支撑板2012的第一表面S1为半椭圆形表面,第二支撑板2012的其他表面如第二表面S2为平面。基于此,可以使得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和第一支撑板2011背离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以便于支撑组件与柔性显示面板10之外的其他组件的组装,此外,还可以使得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表面为弧面,以减小第二支撑板2012对内弯的柔性显示面板10的积压,导致第二支撑板2012与柔性显示面板10的交界处具有折痕。

作为本发明公开内容的一种可选实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22所示,包括柔性显示面板10和多个支撑组件20,支撑组件20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公开的支撑组件。

其中,柔性显示面板10包括多个非弯折区10A和至少一个弯折区10B,弯折区10B位于相邻的两个非弯折区10A之间,多个支撑组件20分别设置在多个非弯折区10A背面。

支撑组件20包括支撑部件201和驱动机构,支撑部件201至少包括第一支撑板2011和第二支撑板2012,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支撑部件201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与第一支撑板2011平行设置,在第二状态下,第二支撑板2012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的一侧,且第二支撑板2012与第一支撑板2011相交设置。

在柔性显示面板10处于非外弯状态时,如处于图5所示的展平状态以及图6所示的内弯状态时,支撑部件201处于第一状态,第一支撑板2011和第二支撑板2012共同向非弯折区10A提供支撑力。在柔性显示面板10处于图7所示的外弯状态时,支撑部件201处于第二状态,第二支撑板2012位于第一支撑板2011靠近弯折区10B的一侧,第一支撑板2011向非弯折区10A提供支撑力,第二支撑板2012向弯折区10B提供支撑力。

当柔性显示面板10在非外弯状态与外弯状态之间切换时,驱动机构驱动支撑部件201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驱动第二支撑板2012从与第一支撑板2011平行的位置移动到与第一支撑板2011相交的位置,以使柔性显示面板10处于非外弯状态时,支撑部件201处于第一状态,柔性显示面板10处于外弯状态时,支撑部件201处于第二状态。

基于此,当柔性显示面板10从非外弯状态切换为外弯状态时,第二支撑板2012向靠近弯折区10B的方向移动,并向弯折区10B提供支撑力,从而避免弯折区10B出现反拱现象,进而可以减少弯折区10B的折痕,提升显示装置的使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弯折区10B两侧的支撑组件20对称设置,以使同一弯折区10B两侧的支撑组件20在第二状态下,向同一弯折区10B提供支撑力。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衬底以及依次位于衬底上的显示层、偏光片、第一光学胶、下盖板、第二光学胶和上盖板等,其中,衬底可以包括支撑金属板以及位于支撑金属板与显示层之间的支撑膜等。其中,支撑组件20的第一支撑板2011可以固定在衬底背离显示层的一侧,例如通过光学胶等固定在支撑金属板背离显示层的一侧。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弯折检测部件204,弯折检测部件204用于检测柔性显示面板10是否处于外弯状态,并在柔性显示面板10在非外弯状态与外弯状态之间切换时,向驱动机构发送驱动信号,以使支撑部件201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检测部件204至少设置在支撑组件20朝向弯折区10B的一侧,该弯折检测部件204可以通过检测支撑组件20与柔性显示面板10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柔性显示面板10是否处于外弯状态,如确定柔性显示面板10处于外弯状态、内弯状态或展平状态。当然,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检测部件204还可以设置在支撑组件20与柔性显示面板10之间,通过检测支撑组件20与柔性显示面板10的压力大小,确定柔性显示面板10是否处于外弯状态。

弯折检测部件204在检测到柔性显示面板10从非外弯状态转换为外弯状态时,向驱动机构发送第一驱动信号,使得支撑部件201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在检测到柔性显示面板10从外弯状态转换为非外弯状态时,向驱动机构发送第二驱动信号,使得支撑部件201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说明书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说明书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因此,本说明书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光学膜、显示屏组件及显示装置
  • 一种棱镜组件、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一种显示屏支撑装置及车载显示装置
  • 一种智能自行车支撑组件
  • 一种适应性广的支撑组件
  • 第一支撑组件、支撑组件系统、显示装置和双面显示装置
  • 第一支撑组件、支撑组件系统、显示装置和双面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213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