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一种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术后切口在麻药过后会使病人有疼痛感,通常以静脉镇痛泵镇痛缓解病人疼痛感。

可以理解的,镇痛泵镇痛一次需要500-1000元不等,费用相对昂贵,病人负担重,病人活动携带镇痛泵不方便,且静脉使用镇痛药物还可能带来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尿储留等副作用。

针对上述情况,也有采用手动式有针注射器于切口周围注射局麻药的方式实施切口局部麻醉,进行术后镇痛。但单次有针注射局麻药的镇痛作用时间有限,而若采用多次穿刺注射的局部麻醉方式不仅容易给患者带来痛苦,操作时费时费力,同时也给医务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难度。而且,现使用的针式局部麻醉注射器均为手动式,手动注射器在注射的过程中,很难保证持久、匀速的推进麻药。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术后镇痛泵镇痛费用相对昂贵,病人负担重,携带镇痛泵病人不方便活动,及使用静脉镇痛药物所带来的全身副作用,而多次针刺局部麻醉以手动推注难以保证匀速持续注药等问题。

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包括:

皮下穿刺针,所述皮下穿刺针配置有第一输液管;

药液瓶,所述药液瓶配置有第二输液管;

以及药液输注装置,所述药液输注装置包括内设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的装置壳体,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之间,所述第二腔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筒和第二活塞筒,所述第一活塞筒和第二活塞筒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体和第二活塞体,所述第二腔体居中设置有使所述第一活塞体和第二活塞体交替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二腔体中心的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输液管连通至所述第一腔体内,并分支出与所述第一活塞筒和第二活塞筒连接的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A和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B;

所述第二输液管连通至所述第三腔体内,并分支出与所述第一活塞筒和第二活塞筒连接的第二单向分支输液管A和第二单向分支输液管B;

所述药液瓶与所述装置壳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往复活塞杆,所述往复活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塞体和所述第二活塞体固定连接,所述往复活塞杆沿轴向开设有避让导向槽,所述避让导向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触头和第二接触头;

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端向上穿过所述避让导向槽;

驱动轮,所述驱动轮包括与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的轮盘以及周向阵列于所述轮盘上的三支叶片,所述第一接触头和所述第二接触头始终与转动的所述驱动轮保持接触。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A和所述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B靠近于所述第一活塞筒和所述第二活塞筒的一端设置有使药液向皮下穿刺针一侧单向流动的单向阀A。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单向分支输液管A和所述第二单向分支输液管B靠近于所述第一活塞筒和所述第二活塞筒的一端设置有使药液向所述第一活塞筒和第二活塞筒内部一侧单向流动的单向阀B。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皮下穿刺针包括穿刺外针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穿刺外针体末端的可调针座,所述可调针座远离所述穿刺针体的一端居中位置处设置有肝素帽,所述肝素帽内穿设有与所述穿刺外针体同轴的穿刺内针体,所述穿刺内针体和穿刺外针体形成套管针结构,所述可调针座上设置有固定翼片。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调针座包括:

第一针座,所述第一针座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穿刺外针体,所述第一针座远离所述穿刺外针体一端外壁上设置有导向轴;

第二针座,所述第二针座套设于所述第一针座外,且所述第二针座沿其外壁开设有螺旋槽,所述导向轴置于所述螺旋槽内;

第三针座,所述第三针座套设于所述第二针座外,且所述第三针座与所述第二针座之间阻尼转动,所述第三针座沿轴向设置有引导槽,所述导向轴穿过所述螺旋槽并延伸至所述引导槽内。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针座的两端外壁开设有环槽,所述第三针座的两端内壁设置有凸环,所述凸环嵌入所述环槽内,且所述环槽内套设有与所述凸环相贴的阻尼胶圈。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还包括用于携带所述药液输注装置的固定器,所述固定器包括绑体,所述绑体正面设置有用于装纳所述药液输注装置的收纳袋,所述绑体可拆卸连接有延展束缚带。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绑体的一端设置有母扣A,另一端设置有公扣B,两根所述的延展束缚带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母扣A、公扣B配合的公扣A和母扣B。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展束缚带的自由端通过魔术贴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包括皮下穿刺针、药液瓶以及药液输注装置,通过在药液输注装置的装置壳体内部设置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第二腔体两端设置由活塞筒和活塞体构成的药液推注结构,并通过第二腔体中部的驱动装置推动两侧的活塞体交替运动,并配合与两端活塞筒连接的单向输液管结构,从而实现持续且匀速的吸入药液和持续且匀速的输出药液,完成对术后切口镇痛,整个装置包括皮下穿刺针、药液瓶以及药液输注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整个装置可随病人携带,方便病人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的在一个视角下结构示意图;

图2为药液输注装置在一个视角下的剖视图;

图3为皮下穿刺针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皮下穿刺针在一个视角下的剖视图;

图5为第一针座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针座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三针座在一个视角下的机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A处放大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皮下穿刺针,101-穿刺外针体,102-可调针座,1021-第一针座,10210-导向轴,1022-第二针座,10220-螺旋槽,10221-环槽,10222-平台,1023-第三针座,10230-引导槽,10231-凸环,103-固定翼片,104-阻尼胶圈,105-肝素帽,106-穿刺内针体,107-连接头,2-药液输注装置,201-装置壳体,202-第一腔体,203-第二腔体,204-第三腔体,205-第一活塞筒,206-第二活塞筒,207-第一活塞体,208-第二活塞体,209-往复活塞杆,210-避让导向槽,211-第一接触头,212-第二接触头,213-驱动轮,214-微型电机,3-药液瓶,4-固定器,401-绑体,402-延展束缚带,403-收纳袋,5-第一输液管,6-第二输液管,7-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A,8-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B,9-第二单向分支输液管A,10-第二单向分支输液管B,11-单向阀A,12-单向阀B,13-连接阀,1301-螺纹接头管,1302-螺纹密封盖,14-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附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包括皮下穿刺针1、药液瓶3以及药液输注装置2,其中,皮下穿刺针1配置有第一输液管5,药液瓶3配置有第二输液管6,第一输液管5和第二输液管6均与药液输注装置2连接,通过药液输注装置2将药液瓶3内药液经皮下穿刺针1注射至皮下。

为实现药液的持续注射,参见图2所示,药液输注装置2包括装置壳体201,装置壳体201内设有第一腔体202、第二腔体203和第三腔体204,其中,第二腔体203位于第一腔体202和第三腔体204之间,第二腔体20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筒205和第二活塞筒206,第一活塞筒205和第二活塞筒206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体207和第二活塞体208,第一活塞体207可在第一活塞筒205内往复移动,第二活塞体208可在第二活塞筒206内往复移动,且第一活塞体207和第二活塞体208均只能在第一活塞筒205和第二活塞筒206内移动而不脱出,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初始状态下,可以的,第一活塞体207被拉至第一活塞筒205的末端,而第二活塞体208则被推至第二活塞筒206的前端。第二腔体203的居中位置具有用于放置驱动装置的开放空间,驱动装置用于使第一活塞体207和第二活塞体208交替靠近和远离第二腔体203中心。

参见图2所示,具体来说,实现第一活塞体207和第二活塞体208交替靠近和远离第二腔体203中心的驱动装置,包括往复活塞杆209、微型电机214以及驱动轮213,其中,往复活塞杆209为扁杆,往复活塞杆209沿第二腔体203轴向延伸设置,且往复活塞杆209的一端与第一活塞体207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活塞体208固定连接,往复活塞杆209沿轴向开设有避让导向槽210,避让导向槽210偏心设置,且避让导向槽2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触头211和第二接触头212,第一接触头211和第二接触头212与往复活塞杆209一体成型,且垂直于往复活塞杆209往上凸起。微型电机214则安装于第二腔体203内,且位于往复活塞杆209的下方,微型电机214的输出端向上穿过避让导向槽210,且微型电机214的输出端轴径略小于避让导向槽210的槽径,以便于往复活塞杆209可以自由左右移动。驱动轮213包括轮盘以及叶片,轮盘居中设置有轴孔,微型电机214的输出端穿过避让导向槽210后过盈套装于轮盘的轴孔内,从而轮盘随微型电机214同步转动,轮盘的外周面上周向阵列有三支叶片,叶片修长如吊扇扇叶,当驱动轮213随微型电机214同步转动时,第一接触头211和第二接触头212始终与转动的驱动轮213保持接触,使得第一接触头211和第二接触头212在沿着驱动轮213的外缘移动时,第一接触头211和第二接触头212与驱动轮213的两个接触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等长。

可以预见的,当微型电机214转动时,驱动轮213便随微型电机214同步转动,随着驱动轮213的转动,会通过修长的叶片对第一接触头211和第二接触头212交替施加“推力”,从而当驱动轮213对第一接触头211一侧施加“推力”时,往复活塞杆209往第一活塞筒205一侧移动,从而将第一活塞体207往第一活塞筒205内压,而往复活塞杆209往第一活塞筒205一侧移动时,第二活塞体208则被往外拉至第二活塞筒206的末端,当驱动轮213继续转动时,驱动轮213由对第一接触头211施以“推力”逐渐转变为对第二接触头212施加“推力”,从而在第二接触头212受到“推力”时,往复活塞杆209向第二活塞筒206一侧移动,从而将第二活塞体208往第二活塞筒206内压,而往复活塞杆209往第二活塞筒206一侧移动时,第一活塞体207则被往外拉至第一活塞筒205的末端,随着驱动轮213的不断转动,从而第一活塞体207和第二活塞体208便交替往复的靠近和远离第二腔体203的中心,从而第一活塞筒205和第二活塞筒206可以不断的吸入和压出。

同时,为实现药液持续注射,参见图2所示,第一腔体202远离第二腔体203的一端腔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输液管5至第一连接孔伸出第一腔体202内,并且进入第一腔体202后分支出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A7和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B8,其中,第一活塞筒205和第二活塞筒206位于第一腔体202的一端安装有单向阀A11,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A7与位于第一活塞筒205一端的单向阀A11连接,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B8与位于第二活塞筒206一端的单向阀A11连接,需要说明的书,单向阀A11只允许药液由第一活塞筒205和第二活塞筒206一端向第一输液管5一端流动。

进一步的,第三腔体204远离第二腔体203一端腔壁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输液管6至第二连接孔伸入第三腔体204内,且第二输液管6延伸至第三腔体204后分支出第二单向分支输液管A9和第二单向分支输液管B10,其中,第一活塞筒205和第二活塞筒206位于第三腔体204的一端安装有单向阀B12,第二单向分支输液管A9与位于第一活塞筒205一端的单向阀B12连接,第二单向分支输液管B10与位于第二活塞筒206一端的单向阀B12连接,需要说明的书,单向阀B12只允许药液由第二输液管6一侧向第一活塞筒205和第二活塞筒206一端流动。

并且,参见图2所示,装置壳体201的顶部设置有螺纹连接头,药液瓶3的底部设置有螺纹孔,药液瓶3通过螺纹孔连接于螺纹连接头,从而药液瓶3与装置壳体201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方便取下药液瓶3进行清洗或更换。

由上述内容可以理解的,当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将药液配比后装入药液瓶3内,把药液瓶3与装置壳体201进行连接,启动微型电机214匀速转动,微型电机214转动后带动驱动齿轮匀速转动,驱动齿轮交替对第一接触头211和第二接触头212施加“推力”,使第一活塞体207和第二活塞体208同向运动,在第一次施力过程中,第一活塞体207将被推至第一活塞筒205的前端,而第二活塞体208将被拉至第二活塞筒206的末端,由于单向阀A11和单向阀B12的存在,故第一活塞体207内的气体将从第一输液管5一端排出,而第二活塞筒206内被吸入药液,驱动齿轮继续转动时,第一活塞体207被拉至第一活塞筒205的末端,从而将药液吸入第一活塞筒205内,而此时第二活塞体208将被推至第二活塞筒206的前端,从而排出第一输液管5内的气体,当见到皮下穿刺针1有药液留出时,关闭微型电机214,将皮下穿刺针1刺入皮下组织,然后再次启动微型电机214,此时,驱动轮213便持续工作,第一活塞筒205吸药液时,第二活塞筒206则往外输注药液,第一活塞筒205往外输注药液时,第二活塞筒206则吸入药液,如此配合实现持续的药液输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单向分支输液管A7长度较短,其内残留气体可以忽略,不会对人体造成安全危害。当然,为了安全,可以在输液瓶设置液位检测相关的液位传感器以及报警器,以提醒输液瓶内剩余药液。可以的,微型电机214采用塞伦特Φ8mm直流有刷减速电机,减速比可实现64:1、256:1以及1024:1,同时,第二腔体203内配置有直流电源以方便为微型电机214供电。可选的,在装置壳体201表面设置有控制微型电机214的操作按钮,方便操作,操作按钮可以采用旋钮式的档位按钮,通过档位按钮可以调整电机转速,从而控制麻醉注药的速度,以满足不同状况下的给药速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由于不同胖瘦的人以及不同部位的皮下组织厚度会存在明显差别,如胖的人皮下组织厚,腹部位皮下组织厚,传统的皮下穿刺针1,对于皮下组织厚薄不同的患者,难于掌握插入深度及力度,皮下组织厚的不易刺入,皮下组织薄的则怕刺入深度过深,伤及内部组织。参见图3所示,皮下穿刺针1包括穿刺外针体101以及设置于穿刺外针体101末端的可调针座102,可调针座102用于调整穿刺外针体101露出可调针座102的长度,从而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群体,选择性调整穿刺外针体101长度。

具体的,参见图3至图7所示,可调针座102包括第一针座1021、第二针座1022以及第三针座1023,其中,第一针座1021一端与穿刺外针体101固定连接,第一针座1021的另一端居中位置设置有通孔,通孔内过盈的嵌装有肝素帽105,肝素帽105内穿设有穿刺内针体106,穿刺内针体106与穿刺外针体101同轴,且穿刺内针体106位于穿刺外针体101内,穿刺内针体106材质较硬,穿刺外针体101材质较软,从而穿刺内针体106和穿刺外针体101形成如套管针一样的针体结构。在肝素帽105的旁边设置有与第一输液管5固定连接的连接头107,从而可以想象的,在穿刺皮下组织时,将穿刺内针体106和穿刺外针体101的前端对齐,然后将如同套管针结构一样的穿刺内针体106和穿刺外针体101刺入皮下组织后,将穿刺内针体106从肝素帽105退出,进行销毁,较软的穿刺外针体101留于皮下组织,方便穿刺针的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针座1021远离穿刺外针体101一端外壁上一体成型有导向轴10210,导向轴10210与第一针座1021的轴线相垂直。第二针座1022套设于第一针座1021外,且第二针座1022与第一针座1021之间过渡配合,使得二者即可以相互转动,但又不至于间隙过大,第二针座1022的长度明显长于第一针座1021,第一针座1021的末端略微露出于第二针座1022的末端外,第一针座1021的前端则完全收入第二针座1022内,从而第一针座1021往后移动时,穿刺外针体101便收入第二针座1022内,露出较短的穿刺长度,适用于薄的皮下组织,而第一针座1021往前移动时,穿刺外针体101便往外伸出第二针座1022,露出较长的穿刺长度,适用于厚的皮下组织。

为实现第一针座1021的前后移动,第二针座1022沿其外壁开设有螺旋槽10220,导向轴10210置于螺旋槽10220内,第三针座1023套设于第二针座1022外,且第三针座1023与第二针座1022之间阻尼转动,第三针座1023沿轴向设置有引导槽10230,导向轴10210穿过螺旋槽10220并延伸至引导槽10230内。基于上述结构,可以想象的,当一手捏住第三针座1023,一手使第二针座1022正反转动时,导向轴10210便沿着螺旋槽10220往复移动,从而带动第一针座1021在第二针座1022内前后移动,调整穿刺外针体101伸出第二针座1022的穿刺长度,以此满足不同皮下组织厚度的人群使用,非常方便。

进一步的,第三针座1023与第二针座1022之间阻尼转动,具体的,参见图4、图6和图7所示,第二针座1022的前后两端外周壁上开设有环槽10221,第三针座1023的两端内壁一体成型有凸环10231,凸环10231嵌入环槽10221内,且环槽10221内套设有与凸环10231相贴的阻尼胶圈104,且阻尼胶圈104对凸环10231施加一定压力,阻尼胶圈104是弹性材质制成的环状圈体,如硅胶。可以理解的,基于弹性材料的阻尼胶圈104,当用力旋拧第二针座1022时,阻尼胶圈104形变而保证第二针座1022可实现转动,当任意转动第二针座1022若干圈数而后去除外力后,由于阻尼胶圈104的作用可以使第二针座1022保持不动,维持穿刺外针体101的伸出长度,避免穿刺外针体101随意伸缩。

进一步地,为便于旋转第二针座1022,参件图6所示,第二针座1022的末端开设有平台10222,转动第二针座1022时,拇指和食指捏住平台10222,即可很方便的旋转第二针座1022,实现调节。

当然,为了方便固定皮下穿刺针1,参见图3所示,第三针座1023的外壁上一体成型有固定翼片103,方便使用胶布将皮下穿刺针1进行固定。

此外,在术后皮下麻醉镇痛过程中,时常会根据术后伤口的大小选择性的在伤口周围采用多针体输入麻药,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8所示,在第一输液管5的末端设置有多个可组装的连接阀13,每个连接阀13通过连接管14与皮下穿刺针1连接。具体的,与第一输液管5连接的连接阀13始终与第一输液管5固定,每个连接阀13的左侧设置有螺纹接头管1301,螺纹接头管1301上设置有螺纹密封盖1302,每个连接阀13的右侧设置有螺纹连接孔(图中未示出),螺纹连接孔内设置有螺纹堵头,同时螺纹接头管1301可旋入螺纹连接孔内。

当手术伤口尺寸较大,需要使用多个针体同时麻醉时,参见图8所示,根据伤口大小,取合适数量的连接阀13,取下螺纹接头管1301上的螺纹密封盖1302以及螺纹连接孔内的螺纹堵头,将相邻一个连接阀13的螺纹接头管1301旋入相邻另一个连接阀13的螺纹连接孔内,从而将多个连接阀13串联起来,并同时将位于外侧的两个连接阀没有连接的螺纹接头管1301和螺纹连接孔用螺纹密封盖和螺纹堵头密封,再将每个连接阀13通过连接管14与第一针座1021末端的连接头107进行连接,从而将多个皮下穿刺针形成串联,便可以对伤口进行多针同时输药进行麻醉。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输液管5的内径远大于连接管14的内径,连接管14为正常的输液管,这样可以保证每根连接管14均有药液流出。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便于患者活动时,携带药液输注装置2,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还包括用于携带药液输注装置2的固定器4,固定器4包括绑体401,绑体401可以采用类似于腹带一样的材料制成,在绑体401的正面设置有用于装纳药液输注装置2的收纳袋403,绑体401的两端可拆卸连接有延展束缚带402。可以想象的,根据皮下穿刺的不同位置,如手臂以及腹部,可以选择性的使用绑体401以及延展束缚带402将固定器4进行固定,如穿刺位置在手臂时,可以选用绑体401进行固定,如穿刺位置在腹部时,则可以选用绑体401配合延展束缚带402进行固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绑体401和延展束缚带402之间的转换使用,参见图1所示,绑体401的一端设置有母扣A,绑体401的另一端设置有公扣B,两根延展束缚带402与绑体401连接的一端则分别设置有与母扣A匹配的公扣A以及与公扣B匹配的母扣B,当然,母扣A、公扣A、母扣B以及公扣B属于同一类产品,如子母扣,可相互通用,而延展束缚带402的自由端则通过魔术贴连接。不难想象的,当需要将药液输注装置2固定于手臂时,只需使用绑体401将手臂包裹,并通过母扣A和公扣B扣合即可。而当需要将药液输注装置2固定于腹部时,则将延展束缚带402通过母扣A与公扣A配合,母扣B和公扣B配合与绑体401形成连接,从而将板体和延展束缚带402环绕腹部,并用魔术贴粘连即可。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局部麻醉药物持续皮下匀速给药装置,包括皮下穿刺针1、药液输注装置2以及药液瓶3,药液输注装置2包括装置壳体201以及内设的微型电机214、活塞筒、活塞体、活塞杆、驱动轮213结构,整个镇痛装置结构,成本明显低于镇痛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者的医药成本,同时,基于上述简单结构,本装置亦可携带,方便患者活动,而在固定器4的加持下,携带更加轻松,与静脉镇痛相比,无需携带输液架之类的物件,明显患者活动更加方便。

此外,基于可调节的皮下穿刺针1,能根据不同病人的皮下组织厚度,适应性的调整穿刺外针体101露出的穿刺长度,且露出的长度可随意调整,从而方便医生操作,既可避免皮厚穿不透,又可避免皮薄刺伤组织,非常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自组装短肽及其诱导局部麻醉药生物矿化制得的长效局部麻醉和镇痛药物制剂
  • 一种可诱导局部麻醉药生物矿化的自组装短肽及其制得的长效局部麻醉和镇痛药物制剂
技术分类

0612011647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