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移相器的馈电组件和天线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用于移相器的馈电组件和天线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移动通信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移相器的馈电组件和一种包括该用于移相器的馈电组件的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基站天线以及整个通讯系统架构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针对基站天线而言,既要满足小型化、轻量化、高度集成化的要求,又要满足更加严苛的电气性能要求,这对基站天线的整体架构设计以及内部馈电网络的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多频段天线的普及,天线内部馈电网络也越来越复杂。一般而言,天线内部各模块之间通过同轴电缆进行电连接,即主馈接头电连接至功分/移相/滤波模块,然后再电连接至辐射单元。这种采用同轴电缆实现电连接的方式,势必造成内部焊点急剧增加。此外,这种连接方式还会造成天线内部空间结构紧张,在多频段天线内部甚至会出现难以布局的情况。与此同时,大量采用同轴线缆还会造成天线阻抗损耗较高,天线增益难以提高,天线射频效率难以提升。而且焊点的质量又会影响天线的三阶交调。

因此如何减少线缆连接,减少天线内部焊点,实现少线缆或者无线缆连接已经成为业内普遍共识以及行业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即现有技术中的会采用同轴电缆进行各个模块之间的电连接,这将一方面造成结构复杂不利于有效利用天线内部空间,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天线性能受到不利影响。基于此,本公开内容的发明人创新地想到不使用同轴电缆,而是使用设置在不同腔体中的信号线的方式进行电连接,这一方面取代了传统的同轴电缆,也在另一方面使得依据本公开内容的移相器或天线具有更为优秀的电气性能。

概括而言,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移相器的馈电组件,所述馈电组件包括:

接头固定板,所述接头固定板上具有馈电插口,所述馈电插口用于接收外部所馈入的电信号;以及

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在第一端处与所述馈电插口电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处与馈电网络的第二信号线电连接。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之中,馈电插口所馈入的电信号经由第一信号线与馈电网络的第二信号线进行电连接,而完全不需要采用同轴电缆,这就形成了无电缆设计的馈电组件,这一方面减少了线缆以及相应的焊接操作提高了馈电组件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的电气性能。

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组件还包括: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信号线;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相邻设置;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二信号线被设置在容纳于所述第二腔体中的馈电网络上。以这样的方式,馈电插口所馈入的电信号经由位于第一腔体中的第一信号线与位于第二腔体中的第二信号线进行电连接,而完全不需要采用同轴电缆,这就形成了无电缆设计的馈电组件,这一方面减少了线缆以及相应的焊接操作提高了馈电组件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的电气性能。

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的外壁和/或所述第二腔体的外壁上具有腔体避让孔,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在所述腔体避让孔处电连接。更为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号线在所述第二端处具有通孔并且所述第二信号线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腔体避让孔处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以这样的方式,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腔体避让孔处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例如经由通孔和突出部的配合实现电连接。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腔体避让孔处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焊接。以这样的方式,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腔体避让孔处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例如经由腔体避让孔也能够实现诸如焊接的可靠电连接。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与所述通孔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或者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连接处。以这样的方式,所述腔体避让孔的设置位置较为灵活,能够根据实际空间或者应用场景对所述腔体避让孔的位置进行有针对性地布局,进一步优化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的结构。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具有第一折弯部,所述通孔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弯部处。以这样的方式能够更为简便地进行通孔和突出部的电连接。

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被构造为带状线、微带线或者空气同轴线或者以上信号线类型的组合,和/或所述第二信号线被构造为带状线、微带线或者空气同轴线或者以上信号线类型的组合。相较于传统的同轴电缆,带状线或者微带线能够显著地改善馈电组件的三阶交调性能。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被构造为钣金带线并且所述第二信号线被构造为带状线。相较于传统的同轴电缆,钣金带线或者带状线能够显著地改善馈电组件的三阶交调性能。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接头固定板所连接的接头的连接位置位于接头固定板中或者在所述接头固定板的两侧。以这样的方式,能够灵活地适配所述接头的位置,既可以位于接头固定板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位于所述接头固定板的两侧。

可选地或者替代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移相模块、功分模块、合路模块、以及滤波模块。以这样的方式,所述馈电网络能够以具体硬件方式实现各种各样功能。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头固定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馈电插口,所述至少两个馈电插口相互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第一信号线与所述馈电插口电连接或第一信号线经由连接件与所述馈电插口电连接。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馈电插口中的至少一个馈电插口与相应的第一信号线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信号线借助于穿过所述接头固定板内的型腔的连接件与相应的馈电插口电连接。替代地或者可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馈电插口中的至少一个馈电插口与相应的第一信号线不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第一信号线借助于穿过所述接头固定板内的型腔的连接件与相应的馈电插口电连接。以这样的方式,通过连接件能够实现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馈电插口的电连接,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完全取代同轴电缆,而且能够适配馈电插口的不同位置。具体而言,所述连接件被构造为微带线或带状线或者空气同轴线,其包括竖直方向的跨接传输线或者水平方向的跳接件;或者替代地,所述连接件被设置在所述接头固定板的预设腔体之中。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信号线一体成型。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头固定板还具有焊接避让孔,并且其中,在所述焊接避让孔处实现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接头的电连接。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组件还包括第三信号线,所述第三信号线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电连接。

此外,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天线,所述天线包括:

反射板;

辐射振子,所述辐射振子被设置在所述反射板的一侧;

馈电组件,所述馈电组件被设置在与所述辐射振子相反的一侧并且穿过所述反射板与所述辐射振子电连接,其中,所述馈电组件被构造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所提出的馈电组件。

综上所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之中,馈电插口所馈入的电信号经由第一信号线与馈电网络的第二信号线进行电连接,而完全不需要采用同轴电缆,这就形成了无电缆设计的馈电组件,这一方面减少了线缆以及相应的焊接操作提高了馈电组件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的电气性能。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示出并阐明实施例。这些附图用于阐明基本原理,从而仅仅示出了对于理解基本原理必要的方面。这些附图不是按比例的。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特征。

图1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依据图1的馈电组件100的立体视图;

图2B示出了依据图1的馈电组件100的分解视图;

图3A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3B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3C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4A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与接头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4B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与接头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4C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与接头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5A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500A的分解视图;

图5B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500A的正视图;

图5C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500B的分解视图;

图5D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500B的正视图;

图5E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立体视图;

图5F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接头固定板的立体视图;

图5G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接头固定板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再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600的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天线700的结构示意图。

本公开内容的其它特征、特点、优点和益处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优选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将参考构成本公开内容一部分的所附的附图。所附的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现本公开内容的特定的实施例。示例的实施例并不旨在穷尽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所有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公开内容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的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描述并非限制性的,且本公开内容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如前所述,目前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针对移相/功分/滤波模块电连接至辐射单元之间的同轴电缆进行优化,通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将辐射单元(振子)内芯采用PIN针、跳片或者直接将振子内芯伸入信号腔,亦或者将腔体内的信号线设置突出部,伸出腔体外与辐射单元实现电连接。

第二个方向:针对主馈线接头电连接至移相/功分/滤波模块之间的同轴电缆进行优化,通常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将同轴线缆的一段由同轴线的信号传输方式改为微带线/带状线或者悬置带线结构,减小射频信号的内部损耗,提升天线整体增益。但是只是其中一段,并非全部。

第三个方向:前两个解决方案的结合。从主馈线接头端开始,采用空气同轴线缆进行连接,馈电网络包含多根并联的空气同轴线缆,同轴电缆的内导体采用具有搭扣特征的连接零件进行电连接。

对以上解决方案进行总结,本公开内容的发明人发现:主流的设计方案下天线主馈线接头端电连接至移相/功分滤波然后再电连接至辐射单元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段仍旧保留了至少一部分的同轴线缆,未实现真正的无电缆设计,而采用空气同轴线缆(包含内部导体以及环绕内部导体的细长外导体)的方式虽然从形式上实现了无线缆化,但是这种空气同轴结构则极大的限制了天线的结构形式,天线需设置有多个平行的腔体,且天线接头位置具有局限性,这在双极化天线以及接头布置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该方案可实施性不高。

此外,传统的天线馈电结构存有大量同轴线缆且焊点众多,射频信号传输过程中内部损耗大,增益难以提升,天线三阶交调性能容易出现不良。再者,大量同轴线缆的存在还造成天线内部装配及布局困难,不利于天线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概而言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即现有技术中的馈电组件以及包括该馈电组件的天线使用了大量的同轴电缆,这些同轴电缆带来了诸多不便。本公开内容的发明人创新地想到不使用同轴电缆,而是信号线直连的方式取代同轴电缆,这一方面简化了装配复杂度,另一方面也使得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和天线的诸如三阶交调的电气性能更为稳定精准。

为实现天线的无电缆设计,本公开内容所设计的天线馈电结构直接从接头端开始用金属带线(包括钣金带线)或PCB板替代同轴电缆实现射频信号传输,可以实现完全无电缆化,天线各模块之间焊点大大减少,这将对天线的增益,交调等电气性能有大幅提升,提升射频效率,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组装及布局难度,利于天线的小型化及轻量化。由于带状线/微带线/空气同轴线的结构相比较与同轴线缆而言插损较小,天线从输入端口的能量耗散降低,天线增益将有大幅提升,提升射频效率。此外,在实现完全无电缆化的同时,避免了因线缆的弯折、二次加工、线缆焊接造成的天线交调性能不良。

抽象地描述便是:依据本公开内容的用于移相器的馈电组件包括:接头固定板,所述接头固定板上具有馈电插口,所述馈电插口用于接收外部所馈入的电信号;以及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在第一端处与所述馈电插口电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处与馈电网络的第二信号线电连接。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之中,馈电插口所馈入的电信号经由第一信号线与馈电网络的第二信号线进行电连接,而完全不需要采用同轴电缆,这就形成了无电缆设计的馈电组件,这一方面减少了线缆以及相应的焊接操作提高了馈电组件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的电气性能。

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组件还包括: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信号线;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相邻设置;以及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二信号线被设置在容纳于所述第二腔体中的馈电网络上。以这样的方式,馈电插口所馈入的电信号经由位于第一腔体中的第一信号线与位于第二腔体中的第二信号线进行电连接,而完全不需要采用同轴电缆,这就形成了无电缆设计的馈电组件,这一方面减少了线缆以及相应的焊接操作提高了馈电组件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的电气性能。当然,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体也能够与所述第一腔体平行设置。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的外壁和/或所述第二腔体的外壁上具有腔体避让孔,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在所述腔体避让孔处电连接。更为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号线在所述第二端处具有通孔并且所述第二信号线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腔体避让孔处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电连接。

以下将参照附图1至附图7来描述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馈电组件以及相应的天线的结构。其中,图1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A示出了依据图1的馈电组件100的立体视图,图2B示出了依据图1的馈电组件100的分解视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公开内容的用于移相器的馈电组件100包括以下部分,即:接头固定板110,其例如能够固定连接至其上的接头120,所述接头固定板110上具有馈电插口112(将参照图2A和图2B进行描述),所述馈电插口112用于接收外部所馈入的电信号;第一信号线130,所述第一信号线130在第一端(例如图1的右端)处与所述馈电插口112电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第一端(例如图1的右端)相对的第二端(例如图1的左端)处与馈电网络的第二信号线160电连接,例如经由在第二端处的通孔132(参见图2B)与馈电网络的第二信号线电连接。优选地,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100还包括第一腔体140和第二腔体150、以及第二信号线160,所述第二信号线160被设置在容纳于所述第二腔体150中的馈电网络上并且例如具有突出部162,所述突出部162经由所述通孔132与所述第一信号线130电连接。在此,借助于通孔和突出部的连接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其他的连接方式也是可行的,采用其他连接方式的技术方案也将落入本公开内容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从图2B之中还可以看出,所述第一腔体140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信号线130并且所述第一腔体140的外壁上和/或所述第二腔体150的外壁上具有腔体避让孔170。如果第一腔体140和第二腔体150上同时设置有腔体避让孔170,那么该腔体避让孔被设置在相对应的位置上,即形成一个共用的腔体避让孔170。在此,所述突出部162经由所述腔体避让孔170借助于所述通孔132与所述第一信号线130电连接。以这样的方式,所述突出部162经由所述腔体避让孔170借助于所述通孔132与所述第一信号线130电连接,例如经由通孔132和突出部162的配合实现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突出部162经由所述腔体避让孔170借助于所述通孔132与所述第一信号线130焊接。以这样的方式,所述突出部162经由所述腔体避让孔170借助于所述通孔132与所述第一信号线130电连接,例如经由腔体避让孔170也能够实现诸如焊接的可靠电连接。在此,所述第一腔体140的纵向轴线和所述第二腔体150的纵向轴线相邻设置。为了便于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线130具有第一折弯部(即图中通孔132所位于的折弯部分),所述通孔132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弯部处。以这样的方式能够更为简便地进行通孔132和突出部162的电连接。

图3A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图3B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图3C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从图3A至图3C之中可以看出,通孔132和突出部162的连接位置可变,在图3A之中,通孔132和突出部162的连接位置亦即第一信号线130和第二信号线16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腔体140之中;在图3B之中,通孔132和突出部162的连接位置亦即第一信号线130和第二信号线16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二腔体150之中;而在图3C之中,通孔132和突出部162的连接位置亦即第一信号线130和第二信号线16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腔体140和第二腔体150的连接处。概括而言,所述腔体避让孔170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40内、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50内或者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40和所述第二腔体150的连接处。以这样的方式,所述腔体避让孔170的设置位置较为灵活,能够根据实际空间或者应用场景对所述腔体避让孔170的位置进行有针对性地布局,进一步优化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100的结构。

除此之外,第一信号线130和接头120的连接位置也是多变的,也能够针对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设置。为了使得第一信号线130和接头120的连接更为牢固,也能够在所述接头固定板120处设置用于焊接的避让孔114。在所述焊接避让孔114处实现所述第一信号线130与接头120的电连接。在此,图4A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与接头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图4B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与接头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而图4C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信号线与接头的连接位置的示意图。从图4A至图4C之中可以看出,第一信号线130和接头120的连接位置既可以位于接头固定板110之中,在接头固定板110左侧,也可以位于接头固定板110的右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130被构造为带状线、微带线或空气同轴线或者以上信号线类型的组合。相较于传统的同轴电缆,由于带状线/微带线/空气同轴线的结构相比较与同轴线缆而言插损较小,天线从输入端口的能量耗散降低,天线增益将有大幅提升,提升射频效率,所以带状线或者微带线或空气同轴线能够显著地改善馈电组件的三阶交调性能。附加地或者优选地,所述第二信号线160被构造为带状线、微带线或空气同轴线或者以上信号线类型的组合。相较于传统的同轴电缆,带状线或者微带线或空气同轴线能够显著地改善馈电组件的三阶交调性能。在一个具体的配合的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信号线130被构造为钣金带线并且所述第二信号线160被构造为带状线。相较于传统的同轴电缆,钣金带线或者带状线能够显著地改善馈电组件的三阶交调性能。

除了上述的第一折弯部之外,第一信号线130还能够具有第二折弯部。在此,所述第一信号线130具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被构造在所述接头固定板110处。在此,该第二折弯部既可以与所述第一信号线一体成型,也可以独立设置并进行连接。

图5A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500A的分解视图,图5B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500A的正视图,图5C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500B的分解视图,图5D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500B的正视图,图5E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立体视图,图5F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接头固定板的立体视图,而图5G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接头固定板的俯视图。概括而言,所述接头固定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馈电插口(例如图5A的馈电插口即接头520A和520A'或者图5C的馈电插口即接头520B和520B')。因为技术参数的要求,所述至少两个馈电插口520A和520A'或者520B和520B'相互之间具有预定距离。例如,在双极化天线以及多频段天线下,一般通用4.3-10型号的小接头,此时馈电插口之间的间距需保持在45mm以上。而对于集束大接头而言,馈电插口之间的间距则需保持在75mm以上。因此出于馈电插口之间的空间位置的考量,馈电插口之间需要拉远设计,所以此种布局需要馈电插口与腔体内第一信号线不能直接进行电连接,而是需要借助于跨接传输线580'(跨接传输线可以为带状线或者微带线形式)进行转接,将接头在垂直或者水平方向进行拉远保持足够的间距。第一信号线与所述馈电插口电连接或第一信号线经由连接件与所述馈电插口电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一信号线与第二信号线电连接,诸如跨接信号传输线的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信号线电连接,另一端与馈电插口电连接。为布局需要,接头固定面板可以采用拉挤工艺一体成型,接头面板上有拉挤成型的一体型腔,跨接传输线与型腔形成空气带状线结构,连接馈电插口与第一信号线。也就是说,第一信号线与所述馈电插口电连接,也可以第一信号线经由连接件与所述馈电插口电连接。以这样的方式,通过连接件能够实现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馈电插口的电连接,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完全取代同轴电缆,而且能够适配馈电插口的不同位置。具体而言,所述连接件被构造为微带线或带状线或者空气同轴线,其包括竖直方向的跨接传输线或者水平方向的跳接件;或者替代地,所述连接件被设置在所述接头固定板的预设腔体之中。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信号线一体成型。在垂直方向拉远设计方案下,可以解决双极化天线接头距离过近的问题,但是在多频段天线,接头数量继续增多的情况下,该方案可能还会存在接头位置难以布局的现象,此时可以再增加一个跳接件,将接头继续进行水平方向拉远,保持设计灵活性。

从图5A之中可以看出,第一信号线具有向上的连接件580A,其为了适应靠上的接头520A的位置,以适配两个相距一定距离设置的接头520A和520A',进而实现与第一信号线530A的电连接,此时,所述至少两个馈电插口中的至少一个馈电插口与相应的第一信号线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信号线借助于穿过所述接头固定板内的型腔的连接件与相应的馈电插口电连接。;而在图5C之中可以看出,第一信号线除了具有向图中向上方向的连接件580B之外(该连接件580B为了适应靠上的接头位置),还可以具有向图中靠近纸面方向的连接件580B',借助于这两个连接件580B和580B'来适配与接头520B'相距一定距离的接头520B的位置,此时,所述至少两个馈电插口中的至少一个馈电插口与相应的第一信号线不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第一信号线借助于穿过所述接头固定板内的型腔的连接件与相应的馈电插口电连接。在此,所述馈电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移相模块、功分模块、合路模块、以及滤波模块。

在此,接头520B和520B'例如穿过图5F所示出的孔口521B和521B',相应地,其连接件也将穿过接头固定板中的型腔522B和522B'并且将馈电插口和相应的信号线进行连接起来。

除了上述的两个信号线之间的电连接之外,也可以实现三个信号线之间的无同轴电缆的电连接。图6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再一个实施例的馈电组件600的示意图。从图6之中可以看出,所述馈电组件600除了包括第一信号线630和第二信号线660之外,还包括第三信号线680,所述第三信号线680与所述第二信号线660电连接。

图7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天线7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天线700包括:反射板792;辐射振子791,所述辐射振子791被设置在所述反射板792的一侧(例如下侧);馈电组件,所述馈电组件被设置在与所述辐射振子791相反的一侧(例如上侧)并且穿过所述反射板792与所述辐射振子791电连接,其中,所述馈电组件被构造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所提出的馈电组件,其第一信号线730和第二信号760实现了无同轴电缆的电连接。

综上所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之中,馈电插口所馈入的电信号经由第一信号线与馈电网络的第二信号线进行电连接,而完全不需要采用同轴电缆,这就形成了无电缆设计的馈电组件,这一方面减少了线缆以及相应的焊接操作提高了馈电组件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馈电组件的电气性能。

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的不同示例性的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能够进行不同的改变和修改,其能够在并未背离本公开内容的精神和范畴的情况下实现本公开内容的优点中的一个或一些优点。对于那些在本领域技术中相当熟练的技术人员来说,执行相同功能的其他部件可以适当地被替换。应当了解,在此参考特定的附图解释的特征可以与其他附图的特征组合,即使是在那些没有明确提及此的情况中。此外,可以或者在所有使用恰当的处理器指令的软件实现方式中或者在利用硬件逻辑和软件逻辑组合来获得同样结果的混合实现方式中实现本公开内容的方法。这样的对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方案的修改旨在被所附权利要求所覆盖。

相关技术
  • 用于基站天线的合路移相器馈电网络
  • 一种用于四臂螺旋天线馈电的功分移相器
技术分类

0612011647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