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供墨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供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墨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用供墨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玻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汽车玻璃大体可以分为前风挡玻璃、后风挡玻璃、车门玻璃、三角窗玻璃、天窗玻璃,从制造工艺上来说,汽车玻璃加工主要分为切大片、切磨洗烘、印刷三个步骤,其中,印刷步骤中,印刷的对象主要有三个:黑边、加热线和商标。传统的汽车玻璃印刷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玻璃丝网印刷,就是利用丝网印版,使用玻璃釉料,在玻璃制品上进行印刷。玻璃釉料也称玻璃油墨,它是由着色料、连结料混合而成的糊状印料,着色料由无机颜料、低熔点助熔剂(铅玻璃粉)组成,连结料在玻璃丝印行业中俗称为利板油。印刷后的玻璃制品,还需放火炉中,以520~600℃的温度进行烧制,印刷到玻璃表面上的釉料才能固结在玻璃上,形成图案。

然而,玻璃丝印工艺容易出现糊板、针孔现象、墨迹中出现气泡、印刷尺寸外扩、图文部分和暗调部分出现斑点状等质量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印刷环境影响、玻璃油墨的特殊性以及丝网印版本身的一些使用上的缺陷,例如,玻璃表面没有处理干净,还存在水印、指印、油印、灰尘颗粒等污物会导致糊板,车间温度过高、相对湿度过低导致玻璃油墨中的挥发溶剂很快挥发掉,或者车间温度过低导致玻璃油墨的流动性变差,导致油墨的粘度变高,从而堵住丝网印版的网孔,或者,玻璃油墨中的着色料与溶剂分离,从而产生沉淀,也会导致丝网印版网孔堵塞,从而影响印刷质量。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汽车玻璃的生产也不断的适应时代的需求,例如,前风挡玻璃的角标将逐步演化为代表每辆车身份的二维码,二维码可以追溯车辆的生产国、制造公司或制造商(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车型、品牌名称、车辆系列、车身形式、发动机型号、车辆型号、安全保护装置型号、检验编号、装配厂名称和出厂编号等,包括车辆厂家配置的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等信息均可扫码读取,因此,汽车角标的印刷已趋近于个性化定制,传统的丝网印由于制版的限制,无法适应定制化需求。

因此,通过喷墨打印机采用可变数据喷墨打印技术对汽车玻璃上标识、黑边、加热线等进行打印的方式应运而生,从而满足汽车玻璃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而正如前述中玻璃油墨的特殊性,其含有易挥发的连结料和易沉淀、易干结的助溶剂等成分,在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中,玻璃油墨的流动性较小时易导致墨路堵塞,玻璃油墨的流动性过大又容易导致打印后的墨滴扩散,从而导致打印的图案模糊、边界不清晰,尤其对于二维码这种类型的图案,会影响其后续的读取识别;并且,进入打印喷头的玻璃油墨中的铅玻璃粉的含量也需处于合适的比例,若铅玻璃粉的比例过多,则极易导致打印喷头喷孔堵塞,铅玻璃粉的含量过少会导致后续烧制后图样在玻璃上的附着力不足,也无法满足质量要求。

现有技术的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中,通常离打印喷头较近的墨路中设置二级墨盒,墨水从主墨罐流入二级墨盒,再由二级墨盒将墨水供给各个打印喷头,设置二级墨盒的主要目的是使对打印喷头的供墨更加稳定,二级墨盒常设置有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墨盒中的墨量,以便在缺墨时自动补墨。针对工业化喷墨打印用途的喷头的点火频率越来越快,为了保证在高打印速度下的优秀的打印质量,并不能纯依靠重力使二级墨盒中的墨水自然流入喷头,而是要求打印机根据打印需要持续、稳定、快速、适量的向打印喷头供墨,现有技术中的喷墨打印机多采用负压供墨系统,通过负压使得供入打印喷头墨水刚好不滴出打印喷头,然后打印喷头根据控制信号按照一定的频率进行滴墨。如中国专利CN103832080B公开的一种副墨盒,包括墨盒盖和墨盒体,墨盒盖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阀和第二阀的凸台部,在凸台部的内部设置用于实现正负压切换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在墨盒盖的水平部上设置一传感器安装孔,传感器安装孔用于安装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为二级液位浮子传感器。

然而对于玻璃油墨,采用负压模式则很难取得较好的打印效果,这是由于,玻璃油墨相比于普通的油墨或水性墨,其浓稠度、粘度都要高很多,其重量也较大,采用气体负压而产生的吸力不足以抵抗玻璃油墨的重力。此外,前述二级液位浮子传感器即为接触式液位传感器,接触式液位传感器需要直接接触液体,通过测量液体的电导率或电容来测量液位高度,但是对于玻璃油墨这种特殊墨水,其浓稠度、粘度都较高,当液位升高又降低后,会有较多的墨水仍然附着在液位传感器上,则会导致液位传感器误测量为高液位,从而导致二级墨盒缺墨。

综上,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1)在通过喷墨打印机进行可变数据打印时,如何使玻璃油墨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以及使进入打印喷头的墨水的铅玻璃粉具有适当的比例以保证打印质量;

2)在供墨至打印喷头的过程中,如何消除玻璃油墨的重力对打印喷头按需打印造成的影响;

3)如何准确测量二级墨盒中的液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用供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供墨装置,包括主墨罐组件、次级墨盒、打印喷头和墨泵,所述主墨罐组件包括主墨罐,所述主墨罐内的墨水在墨泵的作用下由主墨罐流出后再回流至主墨罐内,形成第一循环墨路,所述第一循环墨路用于使主墨罐内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所述主墨罐内的墨水在墨泵的作用下流入所述次级墨盒内后,再在墨泵的作用下从所述次级墨盒流出并回流至所述主墨罐内,形成第二循环墨路,所述第二循环墨路用于使所述主墨罐和次级墨盒内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所述次级墨盒内的墨水在墨泵的作用下流至打印喷头内以供打印使用,所述打印喷头内打印后剩余的墨水再在墨泵的作用下回流至所述次级墨盒内,形成第三循环墨路,所述第三循环墨路用于使所述次级墨盒和所述打印喷头之间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

优选的,所述主墨罐包括相互盖合的罐体和上盖,所述上盖上安装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伸入所述罐体内且其下端置于所述罐体的下部,所述搅拌装置用于对所述主墨罐内的墨水进行搅拌。

优选的,所述罐体的底部呈漏斗形且底面中央最低处设有出墨口I,所述罐体的侧壁上部设有回墨口I,所述出墨口I、墨泵III、回墨口I之间通过墨管依次相互连通,形成第一循环墨路,以使主墨罐内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所述搅拌装置位于罐体的漏斗形的底面的上方。

优选的,所罐体的侧壁下部设有出墨口II和回墨口II,所述出墨口II位于所述搅拌装置的下方,所述出墨口II和所述回墨口II分别与所述次级墨盒相连通,主墨罐内的墨水在墨泵III的作用下由出墨口II流出至次级墨盒内并在另一所述墨泵III的作用下通过回墨口II回流至主墨罐内,形成第二循环墨路,以使所述次级墨盒与所述主墨罐内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

优选的,所述次级墨盒内设有用于容置墨水的墨腔,所述次级墨盒的上端设有进墨孔,所述进墨孔的下端设有进墨管,所述进墨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墨腔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次级墨盒的底部呈V形且中央最低处设有出墨孔I,所述进墨孔与所述主墨罐的出墨口II相连通,所述出墨孔I与所述主墨罐的回墨口II相连通。

优选的,第三循环墨路上所述次级墨盒与打印喷头之间还设有分配器,所述分配器设于所述打印喷头的上方,所述次级墨盒设于所述打印喷头的后上方,所述次级墨盒与所述分配器的高度相匹配,所述分配器内设有供墨腔和回墨腔,所述次级墨盒的墨腔内的墨水流入分配器的供墨腔内后再供入各打印喷头内、所述打印喷头内的墨水回流至分配器的回墨腔内后再回流至所述次级墨盒的墨腔内。

优选的,所述次级墨盒的V形底部的斜边靠上的位置设有出墨孔,所述次级墨盒的上端设有回墨孔,所述回墨孔的下端安装有回墨管,所述回墨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墨腔的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出墨孔与所述分配器的供墨腔相连通,所述回墨孔与所述分配器的回墨腔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墨腔与大气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分配器上设有分别用于检测所述供墨腔和所述回墨腔内墨水压力的压力传感器I和压力传感器II。

优选的,所述第三循环墨路上的所述墨腔与所述供墨腔之间设有缓冲瓶I、所述回墨腔与所述墨腔之间设有缓冲瓶II。

优选的,所述主墨罐上设有用于将主墨罐的内部与外界大气相连通的气口II,所述主墨罐上设有用于向主墨罐内补充墨水的补墨口,所述补墨口的上端安装有补墨缓冲盒。

优选的,所述主墨罐上设有墨量观测单元,所述墨量观测单元用于观测所述主墨罐内的墨量。

优选的,所述墨量观测单元包括设于所述主墨罐侧壁的外侧、轴线与所述主墨罐的轴线相互平行、高度与所述主墨罐的侧壁的高度相匹配、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墨罐的侧壁的上部和下部相连通的透明管。

优选的,所述主墨罐的侧壁的外部设有加热片III,所述主墨罐的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II和热保护器II。

优选的,所述次级墨盒包括相互密封盖合的盒体和盒盖,所述墨腔设置于所述盒体的与所述盒盖相邻的侧面上,所述盒盖由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盒盖的外部设有与其外表面相贴合的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为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墨腔内的墨量。

优选的,所述次级墨盒的外部设有用于对墨腔内的墨水加热的加热片I,所述次级墨盒上设有温度传感器I和热保护器I。

优选的,所述分配器的外部设有与其外表面相贴合的加热片II,所述加热片II用于对所述供墨腔和所述回墨腔内的墨水进行加热,所述分配器上设有温度传感器I和热保护器I。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喷墨打印机用供墨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第一循环墨路的设置,避免主墨罐内的墨水发生干结;

2)第二循环墨路的设置,使得主墨罐与次级墨盒之间的墨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从而避免主墨罐和次级墨盒内部的墨水产生较多的沉淀;

3)第三循环墨路的设置,使次级墨盒与打印喷头之间的玻璃油墨始终处于流动状态,从而避免次级墨盒中产生较多的沉淀而堵塞打印喷头的喷孔或堵塞墨路;

4)在主墨罐内设置搅拌装置,通过持续不断的搅拌罐体内的玻璃油墨,避免玻璃油墨中的铅玻璃粉等着色剂形成过多的沉淀,同时保证与搅拌扇叶的位置相当的玻璃油墨具有合适的粘稠度和流动性,更适于打印使用;

5)分配器的设置,减少了次级墨盒的数量、节省了打印小车的空间;

6)次级墨盒与打印喷头之间的循环采用双泵循环,一方面墨泵作为墨水循环的动力源,具有足够的动力可以抵抗玻璃油墨的重力和其他阻力,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打印喷头的进出口的压力差,从而保证打印喷头的喷孔处的墨水不因重力而不受控的滴落;

7)次级墨盒上采用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其置于次级墨盒的外部,不与玻璃油墨直接接触,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并且不会对墨路造成污染,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不仅自身体积小,而且不占用次级墨盒内部的空间,使得次级墨盒的结构更加紧凑,更加的节省空间;盖板采用非金属透明材料更易于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对墨腔内的墨量进行检测,并且起到观测窗口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喷墨打印机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打印小车在导轨梁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打印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打印小车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次级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次级墨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次级墨盒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次级墨盒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分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分配器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主墨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主墨罐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主墨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主墨罐组件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中主墨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依次为:1、次级墨盒,11、盒体,111、沉槽,112、墨腔,113、出墨孔I,114、出墨孔II,115、进墨孔,1151、进墨管,116、回墨孔,1161、回墨管,117、气口I,118、沟槽I,119、凹槽,121、盖框,1211、空槽,122、盖板,13、密封圈I,14、液位传感器,15、快插接头I,16、快插接头II,17、温度传感器I,18、热保护器I,19、加热片I,21、墨泵I,22、墨泵II,3、过滤器,41、缓冲瓶I,42、缓冲瓶II,5、分配器,51、分配器底座,511、供墨腔,512、回墨腔,513、沟槽II,514、供墨接口,515、回墨接口,52、分配器上盖,53、开关阀,541、压力传感器I,542、压力传感器II,55、加热片II,56、快插接头III,6、打印喷头,7、主墨罐组件,71、罐体,711、出墨口I,7111、快插弯头,712、回墨口I,7121、快插直头,713、出墨口II,714、回墨口II,715、安装口,716、补墨口,717、液位传感器接口,7171、液位传感器,718、温度传感器安装口,7181、温度传感器II,719、热保安装口,7191、热保护器II,72、上盖,721、气口II,731、电机,732、联轴器,733、搅拌杆,734、搅拌扇叶,74、补墨缓冲盒,75、加热片III,76、墨泵III,77、过滤器,78、安装座,81、打印小车,811、次级墨盒安装盒,812、安装板,82、导轨梁,83、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供墨装置,其改机之处在于:包括主墨罐组件7、次级墨盒1、打印喷头6和墨泵,所述主墨罐组件7包括主墨罐,所述主墨罐内的墨水在墨泵的作用下由主墨罐流出后再回流至主墨罐内,形成第一循环墨路,所述第一循环墨路用于使主墨罐内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所述主墨罐内的墨水在墨泵的作用下流入所述次级墨盒1内后,再在墨泵的作用下从所述次级墨盒1流出并回流至所述主墨罐内,形成第二循环墨路,所述第二循环墨路用于使所述主墨罐和次级墨盒1内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所述次级墨盒1内的墨水在墨泵的作用下流至打印喷头6内以供打印使用,所述打印喷头6内打印后剩余的墨水再在墨泵的作用下回流至所述次级墨盒1内,形成第三循环墨路,所述第三循环墨路用于使所述次级墨盒1和所述打印喷头6之间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所示,喷墨打印机包括平台83,主墨罐组件7设于平台83的下方,导轨梁82架设于平台83的上方,导轨梁82的一端部安装有打印小车81,次级墨盒1、墨泵和打印喷头6均安装于打印小车81上。主墨罐组件的作用是向次级墨盒1内持续供墨,次级墨盒1的作用时持续稳定的向打印喷头6进行供墨,打印喷头6用于喷射墨滴于打印介质上以完成打印作业。本实施例中打印机所使用的墨水为玻璃油墨,打印介质为玻璃制品,由于玻璃油墨的特殊性,为避免主墨罐内的墨水产生沉淀,设置了第一循环墨路,使得主墨罐内的墨水不断的自循环流动,从而减少了沉淀的产生;为避免次级墨盒1内的墨水产生沉淀,设置了第二循环墨路,使得次级墨盒1与主墨罐内的墨水持续的循环流动,同时进一步避免主墨罐内产生沉淀;打印喷头6内设有储墨腔,为避免打印喷头6的储墨腔内的墨水产生沉淀而堵塞喷孔,设置了第三循环墨路,使得次级墨盒1与打印喷头6的储墨腔内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从而避免了打印喷头6的储墨腔内的墨水产生沉淀,同时也进一步避免了次级墨盒1内的墨水产生沉淀。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喷墨打印机用供墨装置,通过设置三条循环墨路,大幅减少了主墨罐内、次级墨盒1内、打印喷头6内墨水中产生沉淀的可能性,保证了用于打印的墨水具有合适的流动性,避免了墨水内颗粒物较多而堵塞打印喷头6的喷孔或堵塞墨路。

此外,若使用其他粘稠度较高或含有较多不溶解的颗粒物的墨水时,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同样适用。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参照图11至图15所示,所述主墨罐包括相互盖合的罐体71和上盖72,所述上盖72上安装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伸入所述罐体71内且其下端置于所述罐体71的下部,所述搅拌装置用于对所述主墨罐内的墨水进行搅拌。

进一步的,参照图14至图15所示,所述罐体71的底部呈漏斗形且底面中央最低处设有出墨口I711,所述罐体71的侧壁上部设有回墨口I712,所述出墨口I711、墨泵III73、回墨口I712之间通过墨管依次相互连通,形成第一循环墨路,以使主墨罐内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所述搅拌装置位于罐体71的漏斗形的底面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机731、搅拌杆733和搅拌扇叶734,所述电机731安装于所述上盖72的上方,所述电机731的输出端与所述搅拌杆733之间通过联轴器732相连接,所述搅拌扇叶734安装于所述搅拌杆733的底端,所述搅拌扇叶734位于罐体71的漏斗形的底面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罐体71的侧壁下部设有出墨口II713和回墨口II714,所述出墨口II713位于所述搅拌装置的下方,所述出墨口II713和所述回墨口II714分别与所述次级墨盒1相连通,主墨罐内的墨水在墨泵III76的作用下由出墨口II713流出至次级墨盒1内并在另一所述墨泵III76的作用下通过回墨口II714回流至主墨罐内,形成第二循环墨路,以使所述次级墨盒1与所述主墨罐内的墨水持续循环流动。

本实施例中,由于玻璃油墨内含有铅玻璃粉等不溶物,而主墨罐由于体积较大,其内的墨水消耗较慢,因此设置了搅拌装置,首先通过搅拌装置对罐体71内的玻璃油墨不断的进行搅拌,避免玻璃油墨内的颗粒物下沉堆积而形成沉淀。位于搅拌扇叶734上方的玻璃油墨由于重力作用,其内的铅玻璃粉等颗粒物势必有部分下沉而导致其质地较稀,不适于打印使用;而由于重力作用,位于搅拌扇叶734更下方的墨水内的颗粒物也势必多于上方的墨水内的颗粒物,其浓稠度过高,流动性降低,且颗粒物较多易造成堵塞,更加不适于打印使用;即主墨罐内的玻璃油墨的质地从下至上逐渐变稀,而位于搅拌装置的搅拌扇叶734的位置附近的玻璃油墨由于搅拌扇叶734的搅拌作用,其铅玻璃粉等着色剂的含量较为适中且更加接近玻璃油墨的原始勾兑比例,具有合适的粘稠度和流动性,更加适于打印使用。

因此,罐体71的底部呈漏斗形,使得玻璃油墨中的铅玻璃粉等颗粒物堆积于漏斗形的罐底处,在罐底的中央最低处设置出墨口I711,通过墨泵III76将罐体71底部沉淀物较多的玻璃油墨抽出,然后通过罐体71上部的回墨口I712回流至罐体1内,以主墨罐自身形成循环通路,避免主墨罐内墨水形成沉淀甚至干结。而在罐体71的下部位于搅拌扇叶734下方的位置设有出墨口II713,通过墨泵III76从出墨口II713处抽出玻璃油墨,并输送至次级墨盒1内以供打印使用。将回墨口I712设置于罐体71侧壁上部,则不断在质地较稀的上部的玻璃油墨中兑入质地较稠的玻璃油墨,从而使得主墨罐内的玻璃油墨中的各成分总量维持恒定。将出墨口II713设置于位于搅拌扇叶734下方的罐体71侧壁上,从而将搅拌扇叶734附近的各成分比例适中、流动性和粘稠度适中的玻璃油墨供给次级墨盒1,从而使得供给打印喷头6的玻璃油墨的质量更好,进而使得打印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主墨罐上设有用于将主墨罐的内部与外界大气相连通的气口II721,所述主墨罐上设有用于向主墨罐内补充墨水的补墨口716,所述补墨口716的上端安装有补墨缓冲盒74。

进一步的,所述气口II721设于所述上盖72上,所述补墨口716设于所述罐体71的侧壁的上部。

本实施例中,气口II721的设置,使得主墨罐内为非密闭容器,便于向主墨罐内补充玻璃油墨。补墨缓冲盒74的设置,首先,其上端具有较大的开口,便于玻璃油墨的倾倒,其次,补墨缓冲盒4也起到了类似漏斗的缓冲作用,更便于粘稠度较高的玻璃油墨通过较为狭小的补墨口716缓缓流入罐体71内。

进一步的,所述补墨口716的轴线与所述罐体71的轴线之间呈一定夹角,便于玻璃油墨沿倾斜的补墨口716流入罐体71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气口II721连接有过滤器77,所述过滤器77置于所述上盖72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主墨罐内设有液位传感器7171,用于检测所述主墨罐内的墨量。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传感器7171安装于所述罐体71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传感器717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安装于罐体71侧壁的上部和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7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液位传感器接口717,所述液位传感器7171安装于所述液位传感器接口717内。

进一步的,所述出墨口I711内安装有快插弯头7111,便于插拔墨管。

进一步的,所述回墨口I712、出墨口II713、回墨口II714内分别安装有快插直头7121,便于墨管的插拔。

进一步的,所述主墨罐的侧壁的外部设有加热片III75,所述主墨罐的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II7181和热保护器II7191。

本实施例中,由于玻璃油墨的特殊性,若环境温度过低,则会导致玻璃油墨的粘性过大,加热片III75的设置,用于对罐体71内部的玻璃油墨进行恒温加热,以使主墨罐内部的玻璃油墨具有合适的粘稠度和流动性。温度传感器II7181设置于罐体71的底部,更接近供给次级墨盒1的玻璃油墨的位置,便于实时监测供给次级墨盒1的玻璃油墨的温度,以使供给次级墨盒1的玻璃油墨处于合适的温度下,从而使其保持合适的粘度。热保护器II7191的设置避免过热影响玻璃油墨的性质及粘度,可靠性更强。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71的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安装口718,所述温度传感器II7181安装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口718内。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71的底部设有热保安装口719,所述热保护器II7191安装于所述热保安装口719内。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主墨罐上设有墨量观测单元,所述墨量观测单元用于观测所述主墨罐内的墨量。

本实施例中,墨量观测单元的设置,便于实时观测罐体71内的玻璃油墨的量,从而便于在墨量不足时及时向主墨罐内补充墨水,并且在进行补墨时也避免补墨过多而导致玻璃油墨溢出。

进一步的,所述墨量观测单元包括设于所述主墨罐侧壁的外侧、轴线与所述主墨罐的轴线相互平行、高度与所述主墨罐的侧壁的高度相匹配、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墨罐的侧壁的上部和下部相连通的透明管。

本实施例中,利用连通器远离,使透明管与主墨罐内部形成连通器,从而通过透明管来观测主墨罐内部的墨量,更加的准确直观。

进一步的,参照图11、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罐体7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安装口715,所述透明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口715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口715内分别安装有快插弯头7111,安装于罐体71上部的安装口715内的快插弯头7111的弯折方向朝下,安装于罐体71下部的安装口715内的快插弯头7111的弯折方向朝上,所述透明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快插弯头7111相连接。

实施例4:

在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5至图8所示,所述次级墨盒1内设有用于容置墨水的墨腔112,所述次级墨盒1的上端设有进墨孔115,所述进墨孔115的下端设有进墨管1151,所述进墨管1151的长度大于所述墨腔112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次级墨盒1的底部呈V形且中央最低处设有出墨孔I113,所述进墨孔115与所述主墨罐的出墨口II713相连通,所述出墨孔I113与所述主墨罐的回墨口II714相连通。

进一步的,参照图3、图4、图9和图10所示,第三循环墨路上所述次级墨盒1与打印喷头6之间还设有分配器5,所述分配器5设于所述打印喷头6的上方,所述次级墨盒1设于所述打印喷头6的后上方,所述次级墨盒1与所述分配器5的高度相匹配,所述分配器5内设有供墨腔511和回墨腔512,所述次级墨盒1的墨腔112内的墨水流入分配器5的供墨腔511内后再供入各打印喷头6内、所述打印喷头6内的墨水回流至分配器5的回墨腔512内后再回流至所述次级墨盒1的墨腔112内。

进一步的,所述次级墨盒1的V形底部的斜边靠上的位置设有出墨孔114,所述次级墨盒1的上端设有回墨孔116,所述回墨孔116的下端安装有回墨管1161,所述回墨管1161的长度大于所述墨腔112的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出墨孔114与所述分配器5的供墨腔511相连通,所述回墨孔116与所述分配器5的回墨腔512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墨腔112与大气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打印时,主墨罐内的墨水由进墨孔115和进墨管1151流入次级墨盒1的墨腔112内,然后在墨泵I21的作用下经过出墨孔II114供入打印喷头6中,打印喷头6的储墨腔内的墨水在墨泵II22的作用下经由回墨孔116和回墨管1161回流至次级墨盒1的墨腔112内,墨腔112内的部分墨水经由出墨孔I113流出,再经由回墨口II714回流至主墨罐中内。由于次级墨盒1离打印喷头6较近,其内部的玻璃油墨将直接用于供给打印喷头6,因此次级墨盒1内的玻璃油墨的质地基本接近于打印所需的玻璃油墨的质地,即各成本含量较为适中、粘稠度和流动性较为适中,而次级墨盒1的底部呈V形,设于V形槽斜边上的出墨孔II114处的玻璃油墨的粘稠度、流动性以及各成分比例更适于打印,这是由于,次级墨盒1竖直放置,由于重力的作用,不免使得墨腔112中的玻璃油墨的浓稠度由下至上逐渐降低,即越靠近上方的玻璃油墨越稀,越不适于打印,而不论是由主墨罐供入墨腔112的玻璃油墨,还是从打印喷头6回流至墨腔112内的玻璃油墨,均通过进墨管1151和回墨管1161流至墨腔112内,进墨管1151和回墨管1161的长度不短于墨腔12的二分之一高度,则通常进墨管1151和回墨管1161的下端置于墨腔112内液位以下,如此,不会由于墨水由液位以上落下而产生气泡,并且墨腔112下部的玻璃油墨由于刚从主墨罐供入或者刚从打印喷头6中抽出而更具有合适于打印的粘稠度和流动性,并且其各成分的比例也符合要求,因此,经由出墨孔II114流出的玻璃油墨通过墨泵I21泵入分配器5的供墨腔511中以供打印使用,打印效果更好;次级墨盒中即便产生少量的沉淀也主要堆积于V形的底部,此时,经由出墨孔I113抽入主墨罐中进行循环,则会最大限度的减少次级墨盒内的沉淀的产生。回墨口II714设置于位于搅拌扇叶734下方的罐体71侧壁上,从而将质地较为接近的玻璃油墨相互汇集,减少了将不同质地的墨水进行勾兑混合的能源消耗。

为减少次级墨盒1的数量,节省打印小车81的空间,在次级墨盒1与打印喷头6之间设置了分配器5,这是由于,若不设置分配器5,若在次级墨盒1和打印喷头6之间形成循环的回路,则需要设置两个次级墨盒,其中一个作为供墨墨盒,另一个作为回墨墨盒,并且,每个次级墨盒的底端还需设置与喷头数量相匹配的供墨接头和回墨接头,如此,次级墨盒自身需增大体积,以容置众多接头的设置,如此,会导致整个打印小车81的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因此,分配器5的设置,在实现了墨水循环的同时还节省了打印小车的空间。

由于玻璃油墨的比重较大,通过气体产生的负压不足以对抗玻璃油墨的重力,容易导致打印喷头6中的玻璃油墨不受控制的滴落,无法完成打印作业,因此,本实施例中,采用墨泵作为玻璃油墨循环的动力源,使次级墨盒1的墨腔112、分配器5的供墨腔511和回墨腔512、打印喷头6的储墨腔中的玻璃油墨持续循环流动,从而使得仅仅控制打印喷头6的储墨腔的进口和出口的玻璃油墨的压力差即可控制打印喷头6的储墨腔中的玻璃油墨不因重力而滴落,即处于次级墨盒1、分配器5、打印喷头6构成的循环墨路中的玻璃油墨的重力不需要再额外考虑,这部分墨水在墨泵的带动下已经克服了重力和其他阻力而处于循环流动中,对于其余的打印喷头6的储墨腔中的用于打印的玻璃油墨,仅需要保证这部分玻璃油墨的进出口压差即可与其重力相抵消,从而避免其不受控的滴落,如此,可以保证打印喷头6中的玻璃油墨可以按需滴落,从而完成打印作业,而打印喷头6的进出口的压力差来自于墨泵I21和墨泵II22,一般循环墨路仅需一个墨泵即可实现墨水的循环流动,而本实施例中在打印喷头的进出口的墨路中分别设置了墨泵,即墨泵I21和墨泵II22,从而使得进入打印喷头6的玻璃油墨的压力与流出打印喷头6的玻璃油墨的压力不同,从而保持打印喷头6的进出口的压力差。

次级墨盒1的高度与分配器5的高度相当,次级墨盒1的墨腔112与大气相连通,则循环墨路需克服的玻璃油墨的重力即为次级墨盒1和打印喷头6的高度差内的墨水所产生的压力,在保留正常连接元器件的空间的基础上,次级墨盒1和分配器5应尽可能的靠近打印喷头6,以使次级墨盒1与打印喷头6之间的压力差尽可能缩小,从而更加节省动力能源。

进一步的,所述分配器5包括相互密封盖合的分配器底座51和分配器上盖52,所述供墨腔511和所述回墨腔512并列设置与所述分配器底座51内,所述分配器5的侧壁上设有分别用于所述供墨腔511、回墨腔512与所述出墨孔114、回墨孔116相互连通的通孔514。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514内安装有快插接头III56,便于墨管的插拔。

进一步的,所述分配器底座51内位于所述供墨腔511和所述回墨腔512的底部分别设有若干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供墨腔511和所述回墨腔512通过所述通孔与打印喷头6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内安装有开关阀53。开关阀53的设置,在对打印机进行运输时,则通过开关阀53物理阻断分配器5与打印喷头6之间的通道,避免玻璃油墨因运输中的颠簸晃动而流入打印喷头6内,而又由于长期不使用而干结堵塞,造成打印喷头不可逆的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打印小车81包括次级墨盒安装盒811和安装板812,所述次级墨盒1、墨泵I21、墨泵II22安装于所述次级墨盒安装盒811内,所述安装板812安装于导轨梁82的前侧一端,所述分配器5、打印喷头6安装于所述安装板812的前侧,所述次级墨盒安装盒811安装于导轨82的后侧。

进一步的,所述分配器5上设有分别用于检测所述供墨腔511和所述回墨腔512内墨水压力的压力传感器I541和压力传感器II542。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传感器I541和压力传感器II542分别安装于所述分配器上盖52上,且所述压力传感器I541和压力传感器II542的检测端分别置于所述供墨腔511和所述回墨腔512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循环墨路上的所述墨腔112与所述供墨腔511之间设有缓冲瓶I41、所述回墨腔512与所述墨腔112之间设有缓冲瓶II42。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瓶I41和所述缓冲瓶II42设于所述分配器5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来自次级墨盒1的墨腔112内的玻璃油墨依次流经墨泵I21、缓冲瓶I41、供墨腔511到达打印喷头6的储墨腔内供打印使用,打印喷头6的储墨腔中的玻璃油墨依次流经回墨腔512、缓冲瓶II42、墨泵II22回流至墨腔112内。

供墨腔511和回墨腔512内的墨水需保持恒定的压力差,以使打印喷头6的进出墨口保持恒定的压力差,压力传感器I541检测供墨腔511内的墨水的压力值,当供墨腔511内的压力值过高时,则表明供墨腔511内被泵入的墨水过多,此时,墨泵I21接收到来自压力传感器I541的信号,则会放慢向供墨腔511内泵入墨水的速度,当供墨腔511内的压力值过低时,则表明供墨腔511内的墨水量不足,此时墨泵I21则加速向供墨腔511内泵入墨水,从而调节供墨腔511内的压力值,同理,压力传感器II542检测回墨腔512内的墨水的压力值,根据压力传感器II542检测到的回墨腔512内的压力值大小,墨泵II22调节从回墨腔512内抽离墨水的速度,从而调节回墨腔512内的墨水的压力值。当供墨腔511内的压力值过高而墨泵I21来不及调节时,多余的墨水则先留置于缓冲瓶I41内,避免供墨腔511内的玻璃油墨由于压力过大而发生回流,同时也避免了供墨腔511内的压力值过高;同理,当回墨腔512内的压力值过高而墨泵II22来不及调节时,回墨腔512内因压力过大而溢出的墨水则留置于缓冲瓶II42内,避免了回墨腔512内的压力值过高。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11上位于所述墨腔112的外围设有沟槽118,所述沟槽118内安装有密封圈I13.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11与盒盖相邻的一侧设有沉槽111,所述沟槽118和所述墨腔112均设置于沉槽111内。

进一步的,所述进墨孔115和所述回墨孔116的上端分别安装有快插接头I15,便于连接和拆卸墨管。

进一步的,所述出墨孔I113和所述出墨孔II114的下端分别安装有快插接头II16,便于墨管的插拔。

进一步的,所述气口I117上安装有快插接头I15,所述快插接头I15连接有过滤器。

进一步的,所述次级墨盒1的外部设有用于对墨腔112内的墨水加热的加热片I19,所述次级墨盒1上设有温度传感器I17和热保护器I18。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片I19设于所述盒体11上位于所述墨腔112的相背侧的侧面上。

本实施例中,加热片I19用于对墨腔112内的玻璃油墨进行加热,使其保持于合适的温度下以具有合适的流动性和粘稠度,从而使得打印效果更好。温度传感器18的设置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墨水的温度来调节加热片I19的温度,更加的自动化,热保护器17的设置,可以避免由于温度传感器18的失灵而导致的加热片I19温度过高,可靠性更强。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11的侧面设有凹槽119,所述温度传感器18和所述热保护器17设于所述凹槽119内。

进一步的,所述分配器5的外部设有与其外表面相贴合的加热片II55,所述加热片II55用于对所述供墨腔511和所述回墨腔512内的墨水进行加热,所述分配器5上设有温度传感器I17和热保护器I18。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片II55设于所述分配器上盖52上。

本实施例中,加热片II55用于对供墨腔511和回墨腔512内的玻璃油墨进行加热,使其保持合适的温度,以使供入打印喷头6的玻璃油墨具有合适的流动性和粘稠度,从而使得打印效果更好。温度传感器17的设置可以根据检测到的玻璃油墨的温度来调节加热片II55的温度,更加的自动化,热保护器18的设置,可以避免由于温度传感器17的失灵而导致的加热片II55的温度过高,可靠性更强。

进一步的,所述分配器底座51的上表面上所述供墨腔511和所述回墨腔512的外围分别设置有沟槽II513,所述沟槽II513用于容置密封圈II。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参照图5和图6所示,所述次级墨盒1包括相互密封盖合的盒体11和盒盖12,所述墨腔112设置于所述盒体11的与所述盒盖12相邻的侧面上,所述盒盖12由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盒盖12的外部设有与其外表面相贴合的液位传感器14,所述液位传感器14为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墨腔112内的墨量。

本实施例中,由于接触式的液位传感器在检测玻璃油墨的墨量时容易因挂墨而导致检测不准确,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液位传感器14采用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其置于次级墨盒1的外部,不与玻璃油墨直接接触,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并且不会对墨路造成污染,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不仅自身体积小,而且不占用次级墨盒内部的空间,使得次级墨盒的结构更加紧凑,更加的节省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盒盖包括盖框121和盖板122,所述盖板122由非金属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盖板122扣合于所述墨腔112的外侧,所述盖框121设于所述盖板122的外侧并与所述盒体11固定连接,所述盖板122的尺寸与所述墨腔112的尺寸相匹配,所述液位传感器14设于所述盖板122的外侧面上。

本实施例中,盖板122采用非金属透明材料制成,一方面,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不能穿透金属材料,因此盖板122采用非金属材料更易于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对墨腔112内的墨量进行检测;另一方面,透明材料制成的盖板122也起到观测窗口的作用,便于观察次级墨盒1内部墨水的墨量变化状态以及墨腔112内的其他情况,更利于对供墨系统的优化。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传感器14包括高液位传感器和低液位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高液位传感器用于避免墨腔112中的墨量过高,若墨量高于高液位传感器位置,则会发出信号以使墨泵I21更快的将次级墨盒中的墨水抽离至主墨罐中;低液位传感器用于避免墨腔12中的墨量过低而导致打印喷头6缺墨的情况,若墨量低于低液位传感器的位置,则会发出信号以使墨泵更多的将主墨罐中的墨水泵入次级墨盒1中。

进一步的,所述盖框121上设有空槽1211,所述液位传感器14安装于所述盖框121的空槽内并与所述盖板122的外侧面相互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盖框121的上部设有朝所述空槽1211凸出的凸板I1212,所述凸板I1212的侧边设有安装架I1213,所述高液位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安装架I1213上并与所述盖板122相互贴合;所述盖框121的底部设有朝所述空槽1211凸出的凸板II1214,所述凸板II1214的侧边设有安装架II1215,所述低液位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安装架II1215上并与所述盖板122相互贴合。

应该指出,上述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所相同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所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在上面详细的说明中,参考了附图,附图形成本文的一部分。在附图中,类似的符号典型地确定类似的部件,除非上下文以其他方式指明。在详细的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图示说明的实施方案不意味是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文所呈现的主题的精神或范围下,其他实施方案可以被使用,并且可以作其他改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一体化智能墨路清洗、排空、供墨装置
  • 一种供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喷墨打印装置
  • 一种利用氮气保护提高油墨抗氧化性能的印刷机供墨装置
  • 一种自动化多墨路供墨控制系统及方法
  •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连续供墨外置瓶及连续供墨装置
  • 喷墨打印机的供墨装置及其底盘以及为该机供墨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7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