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及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地震资料采集的品质也在持续提高,这些都推进了地质科研工作者们对于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的探索。储层预测技术是综合交叉的一类技术集合,如何将地震技术与地质信息相结合,在交叉之下寻找地质规律的最优解,已成为目前所重点聚焦的研究方向。当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储层地震预测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地震属性技术分析砂体,另一类是通过地震反演技术模拟砂体分布,二者都将地震资料在横向上的优越性及测井资料在纵向上的优越性交叉互动的结合了起来,极大程度提高了砂体预测的精度。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滨县凸起及其周缘位于济阳坳陷的西北部,馆陶组为滨县地区的主力开发层系。目的层馆陶组Ng1至Ng4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相沉积,地层非均质性强,横向对比多解性强。前人已对滨县凸起开展过一些研究,主要聚焦于滨县凸起的成藏规律及储层特征等,这些成果对滨县地区前期的勘探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难以满足后续砂体精细预测和表征等开发工作的需求。馆陶组底部由于凸起存在及地层不整合接触,形成了贯穿全区的大片强反射屏蔽层,砂体预测的难度较大。受到滨县地区特殊地形的影响,使得前人研究中对滨县凸起的储层预测及冲积扇构型的认知几乎空白,制约了济阳坳陷滨县凸起馆陶组后续更精细的勘探与开发。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断陷盆地地层非均质性强导致砂体预测和表征的难度大的问题。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包括:基于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利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法对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结合所述测井资料,对所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中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地震分频反演,得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利用所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砂体分布数据。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装置,包括:建立模块,用于基于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预处理模块,用于利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法对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反演模块,用于结合所述测井资料,对所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中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地震分频反演,得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确定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砂体分布数据。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上述任意实施例中所述的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的步骤。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被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实施例中所述的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的步骤。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可以基于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利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法对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结合所述测井资料,对所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中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地震分频反演,得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利用所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砂体分布数据。上述方案中,可以充分地挖掘测井地震资料,通过地震资料处理手段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在此基础上开展井震结合储层预测及研究区冲积扇储层构型研究,通过对比优选多种储层预测方法,明确研究区的砂体分布特征,解剖滨县地区冲积扇构型展布特征,对以后类似的储层预测及储层构型研究有参考意义,同时能够丰富冲积扇构型理论研究。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说明书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单井旋回划分图;

图3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用于合成记录的子波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目的层频谱分析图;

图5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合成记录标定结果图;

图6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三位地层模型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匹配追踪算法的原理图;

图8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匹配追踪强反射分离前后对比图;

图9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匹配追踪强反射分离前后局部效果对比图;

图10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支持向量回归的分频属性融合工作流程图;

图11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AVF关系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分频反演流程图;

图13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标准化前后GR曲线对比图;

图14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基于SVR方法的曲线拟合结果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分频反演效果图;

图16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去强轴前后的效果对比图;

图17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反演属性值与伽马曲线交汇图;

图18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砂泥概率关系分析图;

图19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了Ng4-1小层砂体厚度图;

图20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Ng4-2小层砂体厚度图;

图21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Ng4-3小层砂体厚度图;

图22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23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的计算机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说明书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给出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说明书,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说明书的范围。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说明书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道,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为一种系统、装置设备、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公开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完全的软件(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代码等),或者硬件和软件结合的形式。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滨县凸起及其周缘位于济阳坳陷的西北部,馆陶组为滨县地区的主力开发层系。目的层馆陶组Ng1至Ng4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相沉积,地层非均质性强,横向对比多解性强。前人已对滨县凸起开展过一些研究,主要聚焦于滨县凸起的成藏规律及储层特征等,这些成果对滨县地区前期的勘探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难以满足后续砂体精细预测和表征等开发工作的需求。馆陶组底部由于凸起存在及地层不整合接触,形成了贯穿全区的大片强反射屏蔽层,砂体预测的难度较大。受到滨县地区特殊地形的影响,使得前人研究中对滨县凸起的储层预测及冲积扇构型的认知几乎空白,制约了济阳坳陷滨县凸起馆陶组后续更精细的勘探与开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本方案中,充分挖掘测井地震资料,通过地震资料处理手段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在此基础上开展井震结合储层预测及研究区冲积扇储层构型研究,通过对比优选多种储层预测方法,明确研究区的砂体分布特征,解剖滨县地区冲积扇构型展布特征,对以后类似的储层预测及储层构型研究有参考意义,同时丰富冲积扇构型理论研究。

图1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中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的流程图。虽然本说明书提供了如下述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方法操作步骤或装置结构,但基于常规或者无需创造性的劳动在所述方法或装置中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或模块单元。在逻辑性上不存在必要因果关系的步骤或结构中,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或装置的模块结构不限于本说明书实施例描述及附图所示的执行顺序或模块结构。所述的方法或模块结构的在实际中的装置或终端产品应用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或模块结构连接进行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分布式处理环境)。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说明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基于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

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设备。可以获取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侧近资料和地震资料。目标区域为待研究区域,可以是陆相断陷盆地。例如,陆相断陷盆地的目的层馆陶组Ng1至Ng4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相沉积,地层非均质性强。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可以包括:利用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标志层约束地层对比;通过所述测井资料中的测井曲线以及小波分解划分沉积旋回,通过沉积旋回进行地层对比;基于地震合成记录转换地震层位标定至对应位置的地震剖面上,确定井上界面所对应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位置,进行地震时深转换,以开展全区对比;基于测井曲线特征、沉积旋回特征和地震同相轴反射特性,结合时深标定结果,进行多维互动对比,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本实施例中,以沉积学原理和层序地层学为基础,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遵循标志层约束、井震结合、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可以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从而满足油藏精细化表征的要求。

步骤S102,利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法对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

地震资料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与储层预测的精细程度息息相关,强屏蔽反射层就是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馆陶组底界T1靠近Ng4存在明显的强反射同相轴,几乎连续贯穿全区,在波形显示时多个强波形振幅之间相互叠加,使得单个波形无法清晰显示,遮盖了砂体的有效反射,加剧了储层预测的难度。因而,可以对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得到削弱强屏蔽反射之后的新地震体。具体的,可以利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法对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利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法对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可以包括:根据所述地震资料的地震剖面构造子波原子字典,得到原子参数;将需要分解的强反射信号投影至所述原子字典中,通过自适应性迭代,在信号残差限定的范围内剥离强反射信号;在剥离过程中进行匹配,得到剥离强反射后的同相轴显示,输出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体。

具体的,先根据原始地震剖面构造出结构合理性能良好子波原子字典,得到齐全的原子参数;将需要分解的强反射信号投影至完备原子字典中,通过自适应性迭代,在信号残差限定的范围内剥离强反射信号;剥离过程中匹配得到最佳匹配原子,获得最佳的剥离强反射后的同相轴显示,输出新数据体,即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通过应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方法得到的地震数据体对馆陶组强屏蔽处理的效果好,原始的馆陶组地震道信号得到了更佳的显示。

步骤S103,结合所述测井资料,对所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中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地震分频反演,得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

分频反演是一种非线性属性反演,非线性反演通过建立振幅与频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会比常规反演的精确度更高,它可以直接对岩性物性数据进行反演。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所述测井资料,对所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中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地震分频反演,得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测井资料选取目标曲线,并对目标曲线进行标准化矫正,得到矫正后的目标曲线;根据所述地震资料开展频谱分析,选定有效频段,根据实际资料设置分频间隔,得到多个不同频段的分频数据体;确定振幅与频率在不同时间厚度下的关系图谱;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立地震波形与所述矫正后的目标曲线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对多个不同频段的分频数据体进行反演计算,得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

具体的,首先根据测井资料基础,选取目标曲线,并对目标曲线进行标准化矫正。根据地震资料开展频谱分析,选定有效频段,根据实际资料设置分频间隔,得到多个不同频段的分频数据体。依托分析AVF关系,得到振幅与频率在不同时间厚度下的关系图谱。通过SVR支持向量机的实现方法,建立地震波形与目标曲线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再进行反演计算。通过采用地震分频反演进行反演计算,使得在横向及纵向上对砂体的识别都有所提高,于测井解释的符合率较高,横纵的分辨率优于前两种方法。

步骤S104,利用所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砂体分布数据。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利用所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砂体分布数据,可以包括:在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的地震数据体上,以所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为基础,通过提取反演属性值与砂泥的概率关系限定砂体边界,得到砂体分布数据。在匹配追踪强反射分离方法压制强轴得到的新地震数据体上,以优选出的分频反演结果为基础,通过提取反演属性值与砂泥的概率关系限定砂体边界。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准确地预测出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砂体分布数据。

本实施例中,充分挖掘测井地震资料,通过地震资料处理手段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在此基础上开展井震结合储层预测及研究区冲积扇储层构型研究,通过对比优选多种储层预测方法,明确研究区的砂体分布特征,解剖滨县地区冲积扇构型展布特征,对以后类似的储层预测及储层构型研究有参考意义,同时能够丰富冲积扇构型理论研究。

在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对所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中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地震分频融合,得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砂体分布数据。

示例性的,滨县地区馆陶组的地震资料主频为30Hz,有效频带范围为10Hz至60Hz,于是对原始数据体分频,以10HZ,15Hz,20Hz,25Hz,30Hz,35Hz,40Hz,45Hz,50Hz,55Hz和60Hz的频率每间隔5Hz进行实现。优选出的15Hz+30Hz的数据体为相对与砂体相关性最高的数据体,再结合通过分析原始数据体优选出的RMS特征属性,开展分频融合,对馆陶组砂体进行预测。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具体的可以参照前述相关处理相关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法进行说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具体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说明书,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不当限定。

本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本具体实施例中,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井震结合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

储层预测和构型表征研究的展开离不开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受制于断陷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滨县地区地层非均质性强,横向对比多解性强,使得等时地层对比的难度增加。随着油气研究的目标尺度逐渐变小,对地层格架的精确度也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原有地层划分方案无法满足油藏精细化表征的要求,制约了滨县地区重点目的层的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亟需重新对比论证,建立更精准的等时地层格架。本次研究以沉积学原理和层序地层学为基础,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遵循“标志层约束、井震结合、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开展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研究。

步骤1.1,通过具有稳定的等时性且分布较为广泛的标志层约束地层对比。

标志层是分布广泛,在地层剖面上易识别且形成于一定范围同一时间段的岩性或岩层界面。在进行等时地层对比时,因为标志层一般具有稳定的等时性且分布较为广泛,所以稳定且连续发育的标志层可以为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支撑,辅助识别划分地层。工区内馆陶组底界面T1和顶界面T0即为明显的标志层。

滨县地区内T1界面与下伏地层存在两种接触关系,一种是与下部的沙河街组(Es)接触,一种是与下部的太古界地层接触。与沙河街组地层接触的范围内(如S63井),T1界面之上的SP值相对较低,T1界面之下的SP值相对较高。电阻率曲线从界面之下开始呈增大趋势,响应折返明显。CAL和AC曲线在T1之上锯齿化较为严重,从T1之下开始逐渐向低值回返,较上部相比更为平滑。由于岩性差异,与太古界地层接触的范围内(如S87井),T1界面之上的电阻率曲线呈整段平直的连续低值,从T1界面之下开始呈增大趋势。AC与CAL曲线在T1界面之呈齿状箱形及钟形的组合形态,锯齿化严重,从T1下部开始呈下降趋势。SP曲线整体呈中低值。不同井的测井曲线形态及基线的差异性,指示了上下界面的沉积相组合的差异分布。

从测井特征上看,T0界面之下,GR和SP曲线主要以中高值为主,电阻率曲线以中低值为主,CAL和AC曲线呈中高值。

T0顶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中强振幅,中低连续性的界面特征,全区可连续追踪。从地震剖面上看,T0界面为滨县地区内明化镇组(Nm)和馆陶组(Ng)间的界限,反映了一次湖退时期湖平面迅速下降导致的剥蚀作用。

T1底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变现为中强振幅,中高连续的界面特征,全区可连续追踪。T1界面下部可识别明显的削截反射终止现象,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T1界面上部可见下超的地震反射结构,这种上下的沉积体之间明显的分界现象,反映了构造抬升剥蚀的发生,指示馆陶组与下部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其中,中间凸起位置之上的T1界面处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

步骤1.2,通过测井曲线及小波分解划分沉积旋回,通过沉积旋回进行地层对比。

沉积旋回是在纵向剖面上按一定规律不断交替重复的一套岩层。通过对比沉积旋回特征,从大到小分级控制的划分地层。综合前人研究及测井地震信息,标志层T0和T1之间对应为一个三级层序,可以划分为一个长期旋回。在此基础上。对馆陶组对应的长期旋回内部的各旋回进行识别。

测井曲线特征反映的是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控制下沉积体的综合信号响应,仅利用测井曲线特征难以有效区分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所以引入小波变化方法,辅助划分内部旋回。小波变换技术可以调节时间与频率之间的局部形状对应关系,提取隐藏在原始测井数据中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解决时间与频率之间分辨尺度相矛盾的问题,近而突显出目标层位内的沉积旋回变化趋势。

选取伽马曲线作为小波优势曲线,对其进行一维离散变化,其中S代表原曲线,其他11种为不同级别的变化曲线,前11列不同级次的曲线相加即可得到最后一列的原始S曲线。对比发现,d8级次曲线的周期特征与中期旋回吻合度较高。于是将馆陶组自下而上划分成四个中期旋回,依次命名为MNG1,MNG2,MNG3和MNG4。MNG1,MNG2,MNG3和MNG4分别对应Ng1,Ng2,Ng3和Ng4砂组。

因Ng1和Ng2不发育冲积扇沉积,Ng3砂组中只有个别位置发育少量冲积扇,且该区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为Ng4,因此本实施例中对区内的100余口井的Ng1至Ng4砂组进行了划分。结合岩心资料及测井曲线变化规律,又将发育冲积扇的Ng4砂组细分为Ng4-1,Ng4-2,Ng4-3小层(如下面的表1所示),分别各对应短期旋回(SNG1至SNG3),短期旋回从底到顶依次命名为SNG1至SNG11,如图2所示,示出了单井旋回划分图。

表1

步骤1.3,通过地震合成记录转换标定至相对应位置的地震剖面上,确定井上界面所对应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位置,时深转换,从而开展全区对比。

滨县地区整体西侧井网较为稀疏,东侧和南侧局部较密,平均井距的具体数值为200m至2km不等,单纯只依靠测井资料对比划分地层的不确定性较大,需结合地震资料降低测井划分划分的多解性。地震资料如同地球的X光片,可以照射出地下地层横向变化的趋势,反应井间地层界面之间的变化,同时能够降低仅依托测井资料插值带来的多解性,利于全区闭合,提高地层对比精度。所以采用基于井震结合的地层对比方法开展研究,从滨县地区地震剖面上显示的不整合,断点,层序界面等特征,将地震标志与测井曲线标志特征结合起来。从单井出发,将井上划分的界面通过地震合成记录转换标定至相对应位置的地震剖面上,确定井上界面所对应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位置,时深转换,从而在滨县全区开展对比。

地震层位标定与解释是井震标定过程中最必不可缺的基础环节,决定着后续储层预测结果的尺度与精度。标定结果不仅是进行地震-测井联合反演的基础,也是进行井间地层对比的强有力依据,层位标定与解释的初始步骤就是进行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指的是一种人工转化生成的地震道结果,在地震模型技术中有着宽泛的应用,是地质信息模型与地震信息模型转换的媒介桥梁,其精度直接影响层位的准确标定。基本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经过褶积,得到一种可以反映地下的计算结果,其制作过程相当于一个简化版本的一维正演过程。

通过制作合成记录,将地震剖面上的时间域转换成测井上的深度域,使得地震反射同相轴与测井地质分层对应吻合,给井赋予时间域上的意义,使得时间域与深度域对应起来,横向标定地层。

合成记录计算公式如下:

S(t)=R(t)W(t)

由合成记录的公式可知,制作合成记录S(t)时应注意与反射系数序列R(t)及子波变化W(t)相关的多个变量要点。如声波曲线值和密度曲线值(二者乘积为反射系数),地震资料信噪比,子波类型选取,井旁道信息的对应性以及拉伸压缩合理性等等。如图3所示,示出了用于合成记录的子波的示意图。图3中,横轴为时间(Time),纵轴为相对幅度(Relativeamplitude)。各要点都会对合成记录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制约,褶积得到的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剖面一般不会保持完全一致,会产生大小不等的差异,导致在横向对比时,会出现能量不吻合或层面不吻合的现象,即同相轴宽窄吻合度不高或同相轴时窗吻合长度有限。

地球物理资料丰富多样,大多数地震资料都是由观测仪器在地面逐点测量,再经相应分析工具整理得到的,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测量误差及干扰因素,所拿到的地震数据体就是有效信息与随机异常信息叠加的一个混合体,所以在准确进行地震标定之前,应首先对地震基础数据开展综合统计处理。

由于地震波阻抗的数值为声波与密度的乘积,所以在进行时深转换标定之前,对声波曲线(AC)和密度曲线(DEN)采取了标准化的处理,去除了一些由于测井仪器误差造成的野值,经过标准化之后,由声波与密度相乘得到的地震波阻抗数值及反射系数数值才会更加准确。

由基础资料可知,滨县地区馆陶组地层的时间域深度范围为950ms-1150ms,故以950ms-1150ms作为振幅谱分析时窗,对目的层区域展开振幅谱分析。由频谱分析可知,目的层馆陶组主频约为33hz,有效频带宽为10hz至65hz,部分同相轴分叉,地震井旁道反射信息杂乱。因此选取30hz的雷克子波联合井旁地震道信息辅助标定,采样间隔设置为1ms,如图4所示,示出了目的层频谱分析图。图4中,横轴为频率(Frequency),纵轴为功率(power)。

针对滨县地区地震资料的具体特征,本实施中利用在GeoInversion系统下的Well-nearby Traces模块,对滨县地区的井旁道子波进行提取,然后在Geolog系统下的Synthetic模块,对工区内的100余口重点直井开展合成记录标定工作。

结合文献调研基础,通过分析滨县地区的测井和地震资料发现,馆陶组底部各发育一套振幅较大的强反射轴,将底部强反射轴命名为强反射层A。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从岩性上看,下部的基底地层主要由太古界花岗片麻岩组成,和上部的砂泥岩存在岩性差异,岩性变化导致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速度差叠加形成波阻抗差,使得岩性交界处形成了较强且较连续的同相轴;二是从地层接触的不整合关系来看,不整合产生的强反射轴对周围较弱的同相轴产生了屏蔽作用,导致其在剖面上显示弱反射或空白反射。

由于强轴标志层A位于Ng4-3小层的底部,在全区发育稳定,因此将这套稳定的强反射层A作为标志层,结合单一波形及反射波组的剖面展布特征,对选定的井组进行标定转化,得到最终的合成地震记录。

以S105井的合成记录标定结果为例,如图5所示,示出了合成记录标定结果图。由单井的标定结果可以看出,Ng4-3底部和Ng1顶部的井旁道地震信息与通过雷克子波合成的记录对应性较好,标定作用较强,内部其他各小层界面也可以较好的对应。

结合单井的标定结果,以底部Ng4-3附近的强轴作为层位追踪解释的依据,对滨县地区馆陶组各小层开展地震层位追踪解释,以10乘10的测线解释精度,网格化的实现全区的三维解释闭合。

步骤1.4,多维互动,全区闭合,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

根据滨县地区的测井曲线特征,沉积旋回特征和地震同相轴反射特性,结合时深标定结果,对滨县地区馆陶组的Ng1,Ng2和Ng3砂组,Ng4-1,Ng4-2和Ng4-3小层开展10乘10测线精度的层位追踪与解释。在全区闭合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的30余条连井剖面进行了井震联合对比。

由顺物源的连井剖面对比可知,井点位置越靠近凸起部位,地层整体的沉积厚度越薄,越远离凸起部位,地层沉积的厚度逐渐增厚。同时,该连井剖面的位置通过了研究区东西走向的同沉积正断层滨南断层,由地层划分对比结果可知,位于断层下盘处的地层沉积厚度明显较厚。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大量的沉积物堆积在断层下盘,使得地层沉积变厚。

由切物源的连井剖面对比可知,在该方向上地层厚度整体沉积的趋势没有太大的变化,整体厚度均匀。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基础,应用“平剖互动,三维闭合”的方法,得到二维和三维的双重闭合,保证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等时性。

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和古水流方向,先后建立了顺物源(东西向)和切物源(南北向)两个方向的地层骨架剖面,在两条典型骨架剖面对比的基础上,针对工区内的100余口井,又连接了30条辅助剖面,形成连井剖面二维平面分布图。遵循“井震结合,多维互动”的原则,对地层界面进行了精细对比,通过油藏数字化表征软件Direct将剖面成果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显示,便于检查地层对比成果,如图6所示,示出了三位地层模型示意图。

由滨县全区的地层对比结果可知,研究区整体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Ng1、Ng2和Ng3砂组的地层厚度的范围主要分布在30米至50米;Ng4-1小层,Ng4-2小层和Ng4-3小层地层厚度的范围主要分布在10米至25米。地层厚度的高值分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块的东南及中南部位,也是重点井分布较密的位置。受到滨县中部凸起的影响,靠近凸起位置的地层厚度较薄,靠近东南部洼陷部位的地层厚度较厚,各砂组和小层的地层厚度均有明显向中部凸起减薄的趋势,各层的厚度减薄趋势具有延续性。可以看到,在Ng3沉积时期时,中部凸起位置仍为厚度低值区,证明此时凸起还有出露,对凸起边缘的地层仍有一些影响。直到Ng2沉积时期,工区中部位置的平均地层厚度值开始上升,中部凸起随着沉积演化已基本不再出露,说明在此时期的地层构造活动已不再像Ng4-3至Ng4-2沉积时期一样强烈。

整体从由底到顶分析馆陶组的地层厚度等值线的演化趋势可知,由Ng4-1向Ng1地层厚度整体呈增厚。受到滨县凸起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层厚度变化较快。Ng3至Ng1整体的地层厚度与Ng4-3至Ng4-1相比分布更为均匀。

步骤2,井震结合储层预测。

通过建立滨县地区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明确了地层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原始地震数据体为基础,通过子波分解重构及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的手段,对地震资料展开预处理,压制馆陶组的强反射屏蔽层,得到削弱强屏蔽反射之后的新地震体。在压制强反射屏蔽后的新地震体上开展储层预测工作,对比地震反演方法与地震属性方法对于滨县地区的预测效果,分析发现属性融合方法无法很好的指导馆陶组砂体分布。进而优选出适合滨县地区的分频反演方法,开展目的层馆陶组砂体预测。此外,结合井资料验证地震预测结果,井震结合确保砂体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得到符合滨县地区馆陶组沉积特征的砂体分布特征,为下一步构型分析奠定基础。

为了得到更佳的储层预测效果,首先应对滨县地区的原始地震数据体的资料品质进行分析。滨县地区共有两套地震数据体,其中较新的一套数据体Block A的道间距为25,分辨率较高,主频约为33Hz;另一套数据体Block B的道间距为12.5,由于采集年代久远而分辨率较差,主频约为29Hz.。所以在进行滨县地区储层预测工作时选用第一套地震数据体Block A。

地震资料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与储层预测的精细程度息息相关,强屏蔽反射层就是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馆陶组底界T1靠近Ng4存在明显的强反射同相轴,几乎连续贯穿全区,在波形显示时多个强波形振幅之间相互叠加,使得单个波形无法清晰显示,遮盖了砂体的有效反射,加剧了储层预测的难度。

其强屏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从岩性上看,下部的基底地层主要由太古界花岗片麻岩组成,和上部的砂泥岩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导致在交界处在剖面上显示较强,地震反射波形呈现冗杂的连片式分布;二是从地层接触的不整合关系来看,不整合产生的强轴对周围较弱的同相轴产生了屏蔽作用,导致其在剖面上呈弱反射或空白反射的特征。

结合强屏蔽反射层附近的地震相可知,Ng4位置发育的冲积扇一般在地震剖面上呈斜方形或者丘形,丘形内部多为空白和杂乱反射。且冲积扇沉积主体为杂乱堆积的砂砾岩,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后,在与滨县凸起底部的花岗片麻岩接触时,冲积扇体与基岩的边界一般较为不清晰,这些因素也同样影响这该区的地震资料品质。

因此亟需通过地震资料处理手段,剥离强屏蔽,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与信噪比,增强在预测砂体过程中对地震有效信息的识别。

步骤2.1,削弱地震强屏蔽轴。

冲积扇储层下伏地层往往为基底地层,与上覆地层岩性、岩石密度等差异明显,往往会形成地震强振幅反射轴,进而影响地震资料对储层的预测。本次发明通过对比了子波分解重构方法及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方法,进而优选了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方法对研究区的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削弱强屏蔽进而提高储层预测精度。

复数域匹配追踪算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地震信号中的有用信息,是信号稀疏分解中的新兴智能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原始地震剖面中各原子携带的信息视为一个完备的函数合集,如图7所示,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匹配追踪算法的原理图。通过匹配算法处理,追踪到强反射位置。将待分解的强地震反射信号投影在函数合集中,在完整原子库中的自适应性搜索。在残差信号不超过误差容许的范围内不断迭代,匹配到最佳原子信息,最终将得到处理后地震信号的最佳显示。

此外,该算法还可以根据各地震分信号的具体特征,适应性调整原子字典的参数,以此提高匹配的准确性。通过高效的提取冗杂地震信号中的有效信息,去除无效信息,为地震研究和预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自匹配追踪算法于近年兴起后,众多学者应用该方法研究解决了强反射屏蔽层的问题,如学者印兴耀等在研究同样位于济阳坳陷的A区块的强反射层时,通过加入匹配追踪算法的强反射分离技术,削弱了强反射干扰,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先根据原始地震剖面构造出结构合理性能良好子波原子字典,得到齐全的原子参数;②将需要分解的强反射信号投影至完备原子字典中,通过自适应性迭代,在信号残差限定的范围内剥离强反射信号;③剥离过程中匹配得到最佳匹配原子,获得最佳的剥离强反射后的同相轴显示,输出新数据体。

如图8所示,图8中的上图为应用匹配追踪剥离Ng4-3位置强反射同相轴前的原始地震剖面,图8中的下图可以为剥离Ng4-3处强反射同相轴后的新数据体剖面。

通过整体剖面显示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到,由于砂岩层与花岗岩层岩性变化形成的强轴,及底部地层不整合接触产生的强轴,均得到了有效的压制处理,滨县全区可连续追踪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振幅强度能量被大幅度的削减,通过匹配原子的自适应分解,在残差信号处于误差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原始的馆陶组地震道信号得到了更佳的显示。将使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前的原始数据体与使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分离方法得到的数据体进行放大对比,可以发现,应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方法得到的地震数据体对馆陶组强屏蔽处理的效果较好。请参考图9,如图9的左图所示,处理前A处波形振幅较大,能量相互叠加遮盖,无法清楚识别波形;如图9的右图所示,经过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之后,不仅图每一地震道的具体波形显示了出来,并且上方的一条有效反射的形态被加强了,而非像子波分解重构方法那样过度去除了反射形态。

分析认为匹配追踪强屏蔽分离方法对削弱强屏蔽的效果更好,所以选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分离后的新数据体开展对滨县馆陶组储层的预测,为后续砂体预测结果奠定了基础。为验证其有效性,可以对匹配追踪剥离前后的两套地震数据体分别展开了分频反演运算,如步骤2.3所示。

步骤2.2,地震数据体分频融合。

可以采用分频属性融合方法,对馆陶组砂体进行预测。如图10所示,示出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分频属性融合工作流程图。其主要原理为,将原始数据体分成低频数据体,中频数据体和高频数据体三个部分,对三部分中各地震数据体分别提取不同属性。经过对比,优选出相关性较好的属性为特征向量(本次优选出的为RMS属性),随机选取滨县地区五分之三的井作为训练数据集,其余五分之二的井选为测试数据集,在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参与下,建立井点处特征属性值与该处砂厚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推广预测全区的砂体分布规律。

滨县地区馆陶组的地震资料主频为30Hz,有效频带范围为10Hz至60Hz,于是对原始数据体分频,以10HZ,15Hz,20Hz,25Hz,30Hz,35Hz,40Hz,45Hz,50Hz,55Hz和60Hz的频率每间隔5Hz进行实现。优选出的15Hz+30Hz的数据体为相对与砂体相关性最高的数据体,再结合通过分析原始数据体优选出的RMS特征属性,开展分频融合。对滨县地区各层分频属性融合的结果分析发现,得到的融合属性效果大多都分布杂乱,无明显规律性,不符合冲积扇-河流相砂体的分布模式,训练集与测试集的相关性较低。以Ng4小层层为例,优选出的15Hz+30Hz的分频数据体其融合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仅为0.37,分布发散且变化较快,无法通过融合属性对该区的砂体开展预测。

因而,认为地震属性难以指导滨县地区砂体分布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底部的花岗岩基底有关。前人研究表明地震波阻抗受地层岩性影响较大,滨县地区的基底岩性为花岗岩,而花岗岩的波阻抗值高于砂岩及泥岩地层的波阻抗值。以井点为圆心提取处各层的地震属性时,其半径范围内的属性值易受花岗岩高值波阻抗的影响,导致提取的属性精确度不够,有效信息被大片遮盖。鉴于属性方法无法较好的指导馆陶组砂体预测,因此本实施例中对于滨县地区的研究不再使用地震属性方法,选用更直观,精度更高的地震反演方法。

步骤2.3,地震分频反演。

地震反演方法种类繁多且发展迅速,其中较为广泛应用的有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有色反演等等。反演计算是一种通过数理方法将地层界面直接转换为岩性界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对地下岩性分布进行物理成像,得到波阻抗数据体,再结合地质思维,对得到的地下反演剖面进行分析解释,综合预测目标储层。

本次研究选取了三种反演方法,分别是有色反演,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分频反演,对馆陶组砂体进行预测。通过尝试三种反演方法,以期优选出最能表征滨县地区馆陶组的反演方法,对研究区内的砂体进行刻画。

有色反演属于谱反演,最早是学者Lancaster于2000年所提出。它通过一个有色滤波过程来达到反演目的,在频率域开展反演,在滤波过程中需要依托匹配算子来进行褶积,算子将井上波阻抗与地震频谱匹配起来,最终完成反演。从地震数据体里提取井旁道子波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其会受到井震标定结果、子波的时间空间变化及子波计算方法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对反演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有色反演便规避了这一过程,自动优化,无子波提取过程,简洁快速的对原始地质现象进行客观反演。有色反演的具体流程分为四个部分:①对井旁的波阻抗谱进行分析;②对地震做频谱分析;③设计匹配算子,使地震的谱和井的波阻抗谱匹配;④施加匹配算子到地震体,完成反演。根据滨县地区的有色反演效果可以看出,其反演出的砂体形态与原始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精度有一定的相似预测效果较差,未预测出Ng4小层发育的大片砂体,需尝试其他方法进行优选对比。

贝叶斯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与常规只考虑最大似然估计的稀疏脉冲反演不同,它加入考虑了反射系数的先验条件。通过井上波阻抗约束目标结果,补偿了反演结果的低频部分,同时在贝叶斯的综合考虑之下,在概率密度模型内获得各方面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根据滨县地区的贝叶斯反演效果可以看出,贝叶斯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与有色反演相比,在纵向上的分辨率相对提高了一些,但横向上的分辨率又有所降低,其整体的效果相较有色反演相比有所提高。其分辨出了部分位于Ng4目的层处的砂体,但仍未达到预期的预测效果,所以又继续尝试了分频反演的方法。

分频反演是非线性属性反演的一种,非线性反演通过建立振幅与频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会比常规反演的精确度更高,它可以直接对岩性物性数据进行反演。

在进行分频反演时,已知的参数为振幅数据。那么为了得到地震波形剖面,需要通过振幅这一数据参数来求取时间厚度和波阻抗这两个与地震波形有关的数据参数。由一个数据来求取两个数据的过程中充满了多解性,在此处对应的地质意义为不同地层在同一时间厚度下的同一主频子波下所表现的振幅特征不同,即使同一地层在同一时间厚度下的同一主频子波下所展示的振幅特征也是不同的,如图11所示。图11示出了AVF关系示意图。图11的左图示出了振幅(Amplitude)与时间厚度(Thickness)随频率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11的右图示出了振幅(Amplitude)随频率(Frequency)变化关系的示意图。

所以分频反演在其原理中引入了AVF关系,用于建立频率与振幅之间的关系,以降低不确定性与多解性。AVF的原理是,在限定的楔状体模型内,通过褶积计算不同频率的雷克子波,得出振幅与厚度随频率变化的调谐曲线(如图11的左图所示,即为调谐曲线关系图)。再通过转换,得到振幅随频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如图11的右图所示),以此为限定,降低多解性。但仅仅依赖AVF关系还不足以满足要求,因为其复杂性难以用某一函数具体准确表达。所以又引入了SVR支持向量机的方法,辅助建立我们所需要的非线性映射关系。

在三个参数的控制下,SVR克服了神经网络的网络不稳定问题和局部优化问题,是一种加入人工智能干预的统计学算法。通过SVR方法,建立井震的非线性的映射关系,再利用AVF关系为对照开展反演,两种方法结合,降低了反演的自由不确定度,有利于得到精度更高的反演结果。

请参考图12,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分频反演流程。如图12所示,开展分频反演的具体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①首先根据测井资料基础,选取目标曲线,并对目标曲线进行标准化矫正。②根据地震资料开展频谱分析,选定有效频段,根据实际资料设置分频间隔,得到多个不同频段的分频数据体。③依托分析AVF关系,得到振幅与频率在不同时间厚度下的关系图谱。④通过SVR支持向量机的实现方法,建立地震波形与目标曲线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再进行反演计算。

由于GR曲线可以更好的区分砂泥岩信息,于是选取了GR曲线作为数据标签。为了考虑到测井曲线在采集时的仪器误差,应用GR曲线进行全区反演前,应先对的GR曲线采用均值方差校正,去除个别异常数值,以取心井S63为标准,将其矫正在有效范围内,如图13所示,示出了本实施例中标准化前后GR曲线对比图。

根据分频反演流程,首先需掌握滨县地区馆陶组地震资料的有效频带范围。所以先对目的层段馆陶组展开频谱分析,根据馆陶组的频带分布范围,选择合适的频率分段10Hz到60Hz,以5Hz为间隔得到多个不同频段的分频数据体,如下面的表2所示。对于得到的低中高分频段数据体,选取其中的15Hz低频分频体和30Hz的中频分频体和50Hz的高频数据体参与反演。

表2

选取了滨县的五分之一井的自然伽马曲线(GR),作为测试检验集,另外的井作为训练集,通过调试Epsilon,Gamma和Segments参数,在AVF关系和SVR算法的支撑下,进行多次迭代训练,将丰富的井信息与地震信息相结合,建立起该区自然伽马(GR)与地震信息的非映射关系。

最终显示井上砂体与学习值的测试集相关性平均系数为0.9076,与训练集相关性系数为0.8911,复杂系数为0.2658,目标曲线与学习曲线的拟合平均值主要分布在0.85左右,如图14所示,示出了基于SVR方法的曲线拟合结果示意图。图14中,蓝色曲线为原始曲线,红色曲线为本次分频反演的目标曲线,二者拟合程度高,说明学习结果忠于滨县地区的井震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符合滨县地区馆陶组地质规律的波形与GR曲线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得到最终的反演效果。

请参考图15,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分频反演效果图。如图15所示,为基于GR标准化曲线所得到的反演剖面,可以看出在该反演剖面上,砂砾岩体呈连片状分布,连续性较好,可以识别出大部分砂体的明显边界,其效果好于前两种使用的有色反演和贝叶斯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得到反演结果之后,提取井旁道的GR反演体的属性值,与井上解释砂体进行对比,验证预测的准确性。分频反演对于馆陶组7米至15米及其以上的砂体识别效果较好。

通过总结对比可以发现,有色反演虽然相对其他反演来说操作流程简单,且可以规避提取子波的问题,但是其自由度相对较高,缺少子波限定控制,得到的结果与井上砂体的符合度低;贝叶斯约束稀疏脉冲反演虽然在整体预测效果方面较有色反演有所提高,预测精度接近地震反射同相轴,横向精度提高但是其在纵向上对砂体的分辨率降低了,纵向上难以划分期次;分频反演相对于前两种反演相比,横向及纵向上对砂体的识别都有所提高,于测井解释的符合率较高,横纵的分辨率优于前两种方法。

综上,经过对比优选,认为分频反演方法用于本研究区目的层位的可靠性较高,所以本次研究选用分频反演刻画滨县地区馆陶组砂砾岩体的分布。

除此之外,为了双向验证步骤2.1中选用的匹配追踪去强反射方法对反演效果的影响,又使用了去强屏蔽之前的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了分频反演,划分的分频段保持一致,其他各参数也保持一致,其具体对比效果如下所述。请参考图16,示出了去强轴前后的效果对比图。以图16所示的这一具体剖面为例,图16中的a图为应用原始数据体得到的反演结果,图16中的b图为应用剥离强反射之后得到的反演结果。

以重点层位Ng4位置的砂体为例,在去强反射屏蔽之前Ng4处砂体在反演剖面上的响应微弱,几乎无法识别;在削弱强反射屏蔽之后,Ng4处砂体明显的出现了响应,验证了剥离强反射的确改善了滨县地区的储层预测效果。

步骤2.4,储层分布预测。

在匹配追踪强反射分离技术压制强轴得到的新地震数据体上,以优选出的分频反演结果为基础,通过提取反演属性值与砂泥的概率关系限定砂体边界。

首先将GR反演数据体进行时深转换,转化成深度域数据体,然后提取GR反演体在井旁道的响应值,与相应的岩性数据进行分析,如图17所示,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反演属性值与伽马曲线交汇图。请参考图18,示出了砂泥概率关系分析图。如图18所示,从二者的概率关系中可任意看出,当反演属性值大于115API时,砂岩发育的概率为0;反演属性值小于85API时,砂岩发育的概率为100%;在85API和115API之间时,砂泥的概率不断降低。其中,砂泥的交界处属性值约为100API此时的砂泥概率占比约为50%,以此概率关系为界画出砂体包络线。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参考反演属性趋势对井上砂体厚度插值进行校正,宏观控制砂体分布范围,近而得到各砂组小层的砂体厚度分布图。

请参考图19至图21,分别示出了Ng4-1小层砂体厚度图、Ng4-2小层砂体厚度图和Ng4-3小层砂体厚度图。研究区馆陶组物源方向主要来自于中部凸起及北部。两侧条带状砂体受北部物源影响,展布方向大致为南北方向和北东-南西方向,贯穿整个工区,横向宽度大致为3km至4.5km;中部的扇形连片状砂体的物源由中部凸起提供,砂砾岩体的展布方向大致为沿凸起边缘向南东方向延伸,横向宽度大致为6km至12km,在局部位置可以看到河道砂体与扇体边界产生接触,如图19、图20和图21所示。

分析图19、图20和图21中所示的馆陶组各层砂体厚度的分布图可知,在Ng4-3小层至Ng4-1小层沉积时期,砂体整体厚度值有减薄趋势。结合滨县地区的沉积模式可知,Ng4-3小层至Ng4-1小层时期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砂体厚度在靠近凸起边缘时沉积较厚,滨县凸起基底处的花岗片麻岩受到风化后为凸起边缘处冲积扇体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从Ng4-3沉积时期向Ng4-1沉积时期演化,比较砂体厚度变化的趋势可知,随着滨县凸起在出露逐渐减小,围绕凸体边缘分布的扇形连片状砂体也在逐渐减薄,符合冲积扇演化的规律。分析局部特征可知,除受到凸起影响外,其砂体分布还受构造因素控制,在靠近中下部位的滨南断层下降盘处的砂体厚度值相对较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相似,因此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22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装置的一种结构框图,如图22所示,包括:建立模块221、预处理模块222、反演模块223和确定模块224,下面对该结构进行说明。

建立模块221,用于基于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

预处理模块222,用于利用匹配追踪强反射剥离法对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

反演模块223,用于结合所述测井资料,对所述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中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地震分频反演,得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

确定模块224,用于利用所述地震分频反演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冲积扇储层的砂体分布数据。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说明书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充分地挖掘测井地震资料,通过地震资料处理手段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在此基础上开展井震结合储层预测及研究区冲积扇储层构型研究,通过对比优选多种储层预测方法,明确研究区的砂体分布特征,解剖滨县地区冲积扇构型展布特征,对以后类似的储层预测及储层构型研究有参考意义,同时能够丰富冲积扇构型理论研究。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具体可以参阅图23所示的基于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的计算机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所述计算机设备具体可以包括输入设备231、存储器232、处理器233。其中,所述存储器232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233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上述任意实施例中所述的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的步骤。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设备具体可以是用户和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装置之一。所述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摄像头、扫描仪、光笔、手写输入板、语音输入装置等;输入设备用于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所述输入设备还可以获取接收其他模块、单元、设备传输过来的数据。所述处理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处理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等等。所述存储器具体可以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用于保存信息的记忆设备。所述存储器可以包括多个层次,在数字系统中,只要能保存二进制数据的都可以是存储器;在集成电路中,一个没有实物形式的具有存储功能的电路也叫存储器,如RAM、FIFO等;在系统中,具有实物形式的存储设备也叫存储器,如内存条、TF卡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计算机设备具体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对照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实施例中所述井震结合冲积扇储层分布确定方法的步骤。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缓存(Cache)、硬盘(Hard DiskDrive,HDD)或者存储卡(Memory Card)。所述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网络通信单元可以是依照通信协议规定的标准设置的,用于进行网络连接通信的接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的程序指令具体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对照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说明书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说明书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说明书,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井震信息联合确定储层沉积特征和分布的方法
  • 一种井震信息联合确定储层沉积特征和分布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