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及防撞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及防撞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上风电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及防撞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水上风机的防撞措施主要是在水上风机桩基础表面增加防撞结构,比如增加防撞桶、防撞圈等,这些结构依附在桩基础表面,使得桩基础表面的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增加的附属结构还会影响桩基础的振动频率,这些都需要进行频率校核。另外,对于在桩基础周围海域设置的防撞结构,虽然没有和桩基础连接,但是其结构复杂,造价高,还会影响运维船正常通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所述防撞系统包括:

用于固定所述水上风机的桩基础,所述桩基础的底部固定在预设水域的泥面上,且至少部分露出水面;

固定在所述泥面上的防撞组件,所述防撞组件与所述桩基础之间具有间距;

固定在所述桩基础侧面的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预设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在所述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通过所述防撞组件阻挡所述船舶朝向所述桩基础移动。

优选的,在上述防撞系统中,所述桩基础固定在预设区域的中心位置,所述预设区域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所述防撞组件。

优选的,在上述防撞系统中,位于所述预设区域边缘上相邻的所述防撞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第一阈值。

优选的,在上述防撞系统中,所述防撞组件与所述桩基础之间的间距不小于第一间距。

优选的,在上述防撞系统中,所述检测组件包括:

固定在所述桩基础侧面的滑轨,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桩基础的长度方向相同,且至少部分露出所述水面;

安装在所述滑轨上的浮体,所述浮体基于所述水面的浮力,在所述滑轨上移动;

固定在所述浮体背离所述水面一侧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预设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在所述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向所述防撞组件发送指令,使得所述防撞组件阻挡所述船舶朝向所述桩基础移动。

优选的,在上述防撞系统中,所述防撞组件包括:

阻力器,所述阻力器能够基于所述检测组件发送的指令,沉入水面或是浮出水面,在浮出水面时能够阻挡所述船舶朝向所述桩基础移动;

固定在所述泥面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桩基础之间具有间距;

锚链,用于将所述阻力器与所述固定件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防撞系统中,所述阻力器包括:

腔体、外壳、阻挡结构和位于所述阻挡结构上的给排水系统;

与所述腔体连通的阀门,所述阀门能够基于所述指令,开启或关闭,以调整所述腔体内的储水量,使得所述阻力器沉入水面或是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基于上述防撞系统的防撞方法,所述防撞方法包括:

基于检测组件检测得到预设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

在所述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基于防撞组件阻挡所述船舶朝向桩基础移动。

优选的,在上述防撞方法中,基于所述防撞组件阻挡所述船舶朝向所述桩基础移动的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检测组件发送的第一指令,所述防撞组件中阻力器内的阀门开启,所述阻力器中给排水系统将所述阻力器的腔体内的储水量降低,使得所述阻力器浮出水面;

所述阻力器吸附在所述船舶上,以阻挡所述船舶朝向所述桩基础移动。

优选的,在上述防撞方法中,所述运行状态包括:所述船舶与所述桩基础的距离以及所述船舶的速度;

判断所述运行状态是否满足所述设定条件的方法包括:

当所述船舶与所述桩基础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所述船舶的速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所述运行状态满足所述设定条件。

基于上述可知,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及防撞方法,所述防撞系统包括:检测组件和防撞组件,该检测组件固定在桩基础的侧面,用于检测桩基础所在的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当所述船舶的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所述检测组件发送指令给所述防撞组件,防撞组件基于该指令吸附在所述船舶上,从而有效的阻挡船舶朝向所述桩基础移动,另外,基于该防撞系统防止船舶撞击桩基础时,不需要频率校核,且该防撞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安装,同时不会影响桩基础所在水域的船舶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种防撞系统中防撞组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中阻力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上述防撞系统的防撞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上述防撞系统的防撞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由于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目前建立的海上风电场多位于近海,靠近繁忙的航道。随着海上风电机组数量的增多,船舶与海上风电机组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船舶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碰撞会导致海上风机的结构强度大幅度削弱,很可能导致塔架变形,以至整体结构倒塌失稳。所以,船舶撞击海上风电机组不仅会影响海上风机的正常运行,还会增加运维成本,甚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因此,为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基础设计防撞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的海上风机的防撞措施是基于在海上风机的桩基础表面增加多个防撞圈或者在桩基础的外围设置防撞桶,但是因为防撞结构与桩基础直接或间接的近距离接触,使得防撞结构振动的同时会带动桩基础的振动,因此需要频率校核,防止因防撞结构的振动频率和桩基础的振动频率相同而产生共振,且上述防撞结构的存在一方面会影响桩基础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使得桩基础的结构更为复杂。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及防撞方法,所述防撞系统包括:检测组件和防撞组件,该检测组件固定在桩基础的侧面,用于检测桩基础所在的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当所述船舶的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所述检测组件发送指令给所述防撞组件,防撞组件基于该指令吸附在所述船舶上,从而有效的阻挡船舶朝向所述桩基础移动,另外,基于该防撞系统防止船舶撞击桩基础时,不需要频率校核,且该防撞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安装,同时不会影响桩基础所在水域的船舶运行。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防撞系统包括:

用于固定水上风机的桩基础1,桩基础1的底部固定在预设水域的泥面S1上,且至少部分露出水面S2;

固定在泥面S1上的防撞组件2,防撞组件2与桩基础1之间具有间距;

固定在桩基础1侧面的检测组件3,检测组件3用于检测预设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在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通过防撞组件2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

在本实施例的防撞系统中,当检测组件3检测得到桩基础1所在的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且当该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检测组件3发送指令给防撞组件2,防撞组件2基于该指令上浮吸附到船舶上,在防撞组件2的拉力作用下,有效的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另外,基于该防撞系统防止船舶撞击桩基础1时,不需要频率校核,且该防撞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安装,同时不会影响桩基础1所在水域的船舶运行。

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的防撞系统以将该防撞系统安装在海上风机的桩基础上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防撞系统包括:多个检测组件3和多个防撞组件2,多个检测组件3均匀的安装固定在桩基础1的侧面,且在桩基础1的表面至少设置四个检测组件3,以全方位的检测预设水域上船舶的运行状态;防撞组件2固定在预设水域的泥面S1上,且多个防撞组件2均匀的分布在桩基础1的四周;当在预设水域有船舶朝向桩基础1行驶过来时,检测组件3检测该船舶的运行状态,当该船舶的运行状态不满足设定条件时,防撞组件2保持原状,不阻挡船舶的运行状态;当船舶的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防撞组件2开始上浮,上浮后吸附到船舶上,以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其中,该设定条件是预先设置在检测组件3中的,且该设定条件是基于计算得到的;另外,预设水域为安装该防撞系统的桩基础1所在的水域。

参考图2-图4,图2-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种防撞系统中防撞组件的分布示意图,桩基础1固定在预设区域A1的中心位置,预设区域A1的边缘设置有多个防撞组件2。

参考图2-图4,在上述实施例中,防撞系统中具有多个防撞组件2,多个防撞组件2均匀的分布在桩基础1的四周,且多个防撞组件2均与桩基础1之间具有间距,多个防撞组件2围绕桩基础1设置时,多个防撞组件2围绕桩基础1形成一定形状的预设区域A1,该预设区域A1位于预设水域中,且该预设区域A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三角形、矩形和不规则形状,且此时桩基础1所处的位置为预设区域A1的中心位置,且多个防撞组件2还可位于该预设区域A1的边缘到桩基础1之间的任意位置。

参考图2-图4,在上述实施例中,位于预设区域A1边缘上相邻的防撞组件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第一阈值。

参考图2-图4,在上述实施例中,多个防撞组件2围绕桩基础1形成一定形状的预设区域A1,且桩基础1位于预设区域A1的中心位置,多个防撞组件2位于预设区域A1的边缘位置,且位于预设区域A1边缘位置上相邻的两个防撞组件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第一阈值,该第一阈值为预设水域上可行驶的宽度最小的船舶的宽度,将位于预设区域A1边缘位置上相邻的防撞组件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或等于预设水域上可行驶的宽度最小的船舶的宽度,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船舶宽度较小,而预设区域A1的边缘位置上的防撞组件2之间的距离过大,防撞组件2不能吸附到船舶上,使得船舶撞击桩基础1的撞击力较大的问题。

参考图2-图4,在上述实施例中,防撞组件2与桩基础1之间的间距不小于第一间距。

参考图2-图4,在上述实施例中,多个防撞组件2与桩基础1之间具有间距,且多个防撞组件2与桩基础1之间的间距均不小于第一间距,该第一间距为在预设水域上可行驶的最大船舶载重量最大,且行驶速度最大时,在防撞组件2的作用下,可将船舶的最大行驶速度减小至安全速度以下所需要的距离;该第一间距的大小的设置可基于桩基础1所在水域上可行驶的最大船舶的大小和载重量以及防撞组件2的大小确定。若将多个防撞组件2中部分防撞组件2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第一间距时,容易使得该部分防撞组件2所在方位行驶过来的船舶,因防撞组件2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较近,使得防撞组件2作用在船舶的时间较短,从而使得船舶在防撞组件2的作用下到达桩基础1位置时,船舶速度的减少量较小,船舶当前速度仍然较大,使得船舶的撞击力较大,且此时船舶的撞击力大于桩基础1可承受的撞击力,从而损坏桩基础1,无法达到防撞效果。

参考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检测组件3包括:

固定在桩基础1侧面的滑轨31,滑轨31的延伸方向与桩基础1的长度方向相同,且至少部分露出水面S2;

安装在滑轨31上的浮体32,浮体32基于水面S2的浮力,在滑轨31上移动;

固定在浮体32背离水面S2一侧的传感器33,传感器33用于检测预设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在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向防撞组件2发送指令,使得防撞组件2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

在图5所示结构中,检测组件3包括:滑轨31、浮体32和传感器33;滑轨31安装固定在桩基础1的侧面,且该滑轨31上具有用于安装传感器33和浮体32的滑槽,使得浮体32和传感器33基于水面S2的浮力在滑槽上滑动,防止因预设水域水位的上涨使得传感器33浸水,影响检测效果,另外,滑轨31的长度较长,且滑轨31的延伸方向与桩基础1的长度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滑轨31的长度以及滑轨31在桩基础1上的安装位置设置为滑轨31底部位于预设水域的低潮水位以下1m,滑轨31的顶部位于预设水域的高潮水位以上1m。浮体32与传感器33安装在滑轨31上,且浮体32背离水面S2的一侧安装固定有传感器33,浮体32的位置随着预设水域水面S2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保证传感器33位于水面S2上。传感器33用于检测预设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船舶的运行状态包括:船舶当前的行驶速度以及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船舶的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包括: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且船舶的行驶速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

基于上述可知,传感器33用于检测船舶的行驶速度以及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因此,传感器33包括速度传感器和测距传感器,测距传感器用于检测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预设水域上行驶船舶的速度。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当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时,测距传感器发送信号给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检测船舶的行驶速度,当船舶的行驶速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速度传感器发送指令给防撞组件2;其中,速度传感器基于测距传感器发送的信号实现速度测量的开启,且当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时,测距传感器不发送信号给速度传感器,当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且船舶的行驶速度不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速度传感器不发送指令给防撞组件2。

在图5所示结构的实施例中,将预设距离阈值设置为15D,其中,D为桩基础1的直径,即预设距离阈值为桩基础1的直径的15倍。本实施例中的该预设距离阈值为基于该海域上可行驶的最大船舶在载重量最大,且行驶速度最大时,在防撞组件2的作用下,能将该最大船舶的最大行驶速度减小至零时的距离。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预设距离阈值设置为该海域上可行驶的所有船舶在不同情况下的最大行驶速度减小至零时所需的多个距离中的最小值,因为该海域上可行驶船舶较多,且船舶型号不同,载重不同时最大速度减小至零时,所需的距离也不同,因此该预设距离阈值的设置可基于具体实施例中的具体情况设定。预设速度阈值是基于预设水域中最大船舶在最大载重量的情况下靠泊桩基础1的安全允许速度,且该安全允许速度为预设水域中可行驶的所有船舶靠泊桩基础1的多个安全船速中的最小值。

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防撞组件2包括:

阻力器21,阻力器21能够基于检测组件3发送的指令,沉入水面S2或是浮出水面S2,在浮出水面S2时能够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

固定在泥面S1上的固定件22,固定件22与桩基础1之间具有间距;

锚链23,用于将阻力器21与固定件22连接。

在图6所示结构中,防撞组件2包括:阻力器21、固定件22和锚链23,固定件22是基于混凝土或钢结构等材料构成的用于基于锚链23将阻力器21连接固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器件,该固定件22可以部分或者完全固定在预设水域的泥面S1中,且该固定件22的横截面积可以为矩形、圆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形状等。另外,防撞组件2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实际上为固定件22和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防撞组件2之间的距离为固定件22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的防撞系统中,具有多个防撞组件2,对应具有多个固定件22,且多个固定件22均匀的分布在桩基础1的四周,且分布形式可以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等,同时,多个固定件22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均为10D,其中,D为桩基础1的直径,。锚链23用于将阻力器21与固定件22连接,锚链23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固定件22连接,第二端与阻力器21连接,且本实施例中锚链23的长度为5D,D为桩基础1的直径,。

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中阻力器的剖面示意图,阻力器21包括:

腔体6、外壳7、阻挡结构4和位于所述阻挡结构4上的给排水系统8;

与腔体6连通的阀门5,阀门5能够基于指令,开启或关闭,以调整腔体6内的储水量,使得阻力器21沉入水面S2或是浮出水面S2。

在图7所示结构中,阻力器21包括:阻挡结构4、阀门5、腔体6、外壳7和给排水系统8。外壳7包括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72,阻挡结构4设置在阻力器21内,且基于阻挡结构4将阻力器21内的腔体6分为位于第一壳体71内的第一腔体61和位于第二壳体72内的第二腔体62,第一壳体71为刚性材质,第二壳体72为柔性材质;在阻挡结构4靠近第一壳体71的一侧具有给排水系统8,给排水系统8包括:吸气系统81和排气系统82,且吸气系统81和排气系统82均设置有信号接收器。在第二壳体72上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用于基于速度传感器发送的信号控制阀门5的开启或关闭。阀门5设置在第二壳体72上,用于将第二腔体62与外界导通,且阀门5包括进液阀门51和排液阀门52,进液阀门51设置在第二壳体72的上方区域,更有利于水流入第二腔体62内;排液阀门52设置在第二壳体72的下方区域,更有利于水流出第二腔体62。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阻力器21与船体未接触时,阻力器21为球形结构,当阻力器21与船体接触时,第二腔体62内的气体基于吸气系统81吸入第一腔体61内,且由于第二壳体72为柔性材料,此时第二腔体62内无填充,使得第二壳体72呈吸力盘结构,从而使得阻力器21吸附在船体上,其中,在阻力器21的初始状态时,第一腔体61为气体腔室,第二腔体62为液体腔室。当速度传感器发送第一指令给排气系统82和排液阀门52时,排气系统82和排液阀门52开启,将第一腔体61内的气体排入第二腔体62内,将第二腔体62内的水排出,使得阻力器21上浮,另外,将第一腔体61内的气体排入第二腔体62内,可以使得第二腔体62内的液体在气体的压力作用下,更快的从排液阀门52排出。当阻力器21漂浮在水面上时,吸气系统81将第二腔体62内的气体吸入第一腔体61中,使得第二腔体62变为吸力盘结构,从而使得阻力器21吸附在船体上,阻碍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当速度传感器发送第二指令给进液阀门51时,进液阀门51开启,排液阀门52关闭,使得水流流入第二腔体62中,从而使得阻力器21脱离船体,当第二腔体62中充满液体,阻力器21下沉。

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上述防撞系统的防撞方法的方法流程图,该防撞方法包括:

步骤S1:基于检测组件3检测得到预设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

步骤S2:在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基于防撞组件2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

基于上述防撞系统,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防撞系统的防撞方法,基于该防撞系统中的检测组件3检测得到预设水域中行驶船舶的运行状态,基于检测得到的运行状态,判断船舶当前的运行状态是否满足设定条件,当船舶的运行状态不满足设定条件时,防撞组件2保持当前状态;当船舶的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时,检测组件3控制防撞组件2改变当前状态,使得防撞组件2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基于上述方法和防撞系统防止船舶撞击桩基础1时,不需要频率校核,且该防撞方法中的检测较为精准,从而可以有效的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同时不会影响桩基础1所在水域的船舶运行。

在上述防撞方法中,基于防撞组件2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的方法包括:

基于检测组件3发送的第一指令,防撞组件2中阻力器21内的阀门5开启,阻力器21中给排水系统8将阻力器21的腔体6内的储水量降低,使得阻力器21浮出水面;

阻力器21吸附在船舶上,以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

在上述防撞方法中,基于检测组件3检测得到船舶的当前运行状态,基于当前运行状态确定防撞组件2的当前状态是否改变;当船舶的运行状态满足预设条件时,检测组件3控制防撞组件2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运动包括:当船舶的运行状态满足预设条件时,检测组件3发送第一指令给阻力器21中的给排水系统8,给排水系统8基于第一指令将腔体6中的水排出,使得阻力器21浮出水面,且吸附在船舶上,另外,可基于锚链23的拉力增加阻力器21与船舶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有效的减小船舶的运行速度,阻碍船舶的运行。

在上述防撞方法中,船舶的运行状态包括:船舶与桩基础1的距离以及船舶的速度;

判断运行状态是否满足设定条件的方法包括:

当船舶与桩基础1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船舶的速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

在上述防撞方法中,检测组件3基于检测得到船舶的运行状态,判断船舶的运行状态是否满足设定条件,且船舶的运行状态包括: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以及船舶的运行速度;判断船舶的运行状态是否满足设定条件是基于判断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以及船舶的运行速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速度阈值,当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且船舶的运行速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船舶的运行状态满足设定条件,检测组件3发送指令给防撞组件2,防撞组件2基于该指令上浮阻碍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

基于上述防撞系统及防撞方法,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防撞方法。

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上述防撞系统的防撞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的防撞方法包括:

步骤S11:测距传感器检测得到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

步骤S12:判断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是否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

步骤S13:当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时,测距传感器发送信号给速度传感器;

步骤S14:速度传感器检测船舶的当前行驶速度;

步骤S15:判断船舶的行驶速度是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

步骤S16:当船舶的行驶速度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速度传感器发送第一指令给阻力器21;

步骤S17:阻力器21接收第一指令开始排水,且上浮吸附到船体上阻碍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

步骤S18:在阻力器21的作用下,当船舶的行驶速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速度阈值时,速度传感器发送第二指令给阻力器21;

步骤S19:阻力器21接收第二指令开始吸水,直至脱离船舶下沉。

其中,本实施例中将预设距离阈值设置为桩基础1的直径的15倍,当船舶与桩基础1之间的距离大于桩基础1的直径的15倍时,测距传感器不发送信号给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处于关闭状态;当距离小于或等于桩基础1的直径的15倍时,测距传感器发送信号给速度传感器,此时速度传感器开启,对船舶速度进行测量,且当船速小于或等于预设速度阈值时,速度传感器不发送指令给阻力器21,阻力器21中阀门5关闭,阻力器21保持下沉状态。当船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此时速度传感器发送第一指令给阻力器21,阀门5开启,阻力器21进行充气排水,阻力器21上浮至海面。此时阻力器21吸附在船舶上,阻力器21自身对船舶运行产生阻碍作用,以及锚链23的拉力对船舶运行产生阻碍作用;当船速降低至预设速度阈值以下时,速度传感器发送第二指令给阻力器21,阻力器21进行吸水排气,与船身脱离,沉入水底。

基于上述可知,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水上风机的防撞系统及防撞方法,该防撞系统包括:检测组件3和防撞组件2,该检测组件3固定在桩基础1的侧面,用于检测桩基础1所在的水域中船舶的运行状态,当船舶的运行状态满足预设条件时,检测组件3发送指令给防撞组件2,防撞组件2基于该指令吸附在船舶上,从而有效的阻挡船舶朝向桩基础1移动,且基于该防撞系统防止船舶撞击桩基础1时,不需要频率校核,此外,该防撞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安装,同时不会影响桩基础1所在水域的船舶运行。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贯穿说明书实施例的同样的附图标记标识同样的结构。另外,处于理解和易于描述,附图可能夸大了一些层、膜、面板、区域等厚度。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另外,“在…上”是指将元件定位在另一元件上或者另一元件下方,但是本质上不是指根据重力方向定位在另一元件的上侧上。

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桥墩防撞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 一种汽车防撞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一种控制机场车辆防撞机系统解除的装置及方法
  • 用于水上运载工具的防撞报警系统以及防撞分析方法
  • 用于水上运载工具的防撞报警系统以及防撞分析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