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抗冲抗压电缆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一种抗冲抗压电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抗冲抗压电缆。

背景技术

光纤具有容量大、重量轻、抗电磁干扰等优异性能,光纤技术在舰船上的应用将具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比重逐渐上升,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因此,我国对于舰船用光缆的需求日益增长,由于舰船内部空间狭窄,环境比较复杂,对光缆的耐压、耐冲击性能要求较高,现有技术光缆采用加厚的铠装层进行防冲击,由于船用光缆架设线路较长,此类光缆自身重量大,自身柔性降低,造成铺设难度较大。

目前公开的中国专利CN202211225646.0一种抗弯折抗冲击的舰船用光缆,包括光缆线芯,多个光缆线芯等角度排布且外侧包覆有内护套,内护套与光缆线芯内填充有填充层,多个内护套等角度排布且外侧包覆有外护套;外护套内等距均分设有若干套接组件,套接组件包括与内护套一一相匹配的套接环,套接环套接在内护套的外壁,若干套接环相远离的一侧均设有滑块,外护套的内侧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若干套接环相对的一侧设有张紧槽,张紧槽内固定有压缩气囊;相邻的套接组件间设有缓冲组件,缓冲组件包括若干等距排布的柔性片,柔性片上设有若干等距均分的贯穿槽,若干柔性片的贯穿槽内贯穿固定有与其相匹配的膨胀气囊,膨胀气囊与压缩气囊连通设置。

根据上述专利所述,该专利通过膨胀后的膨胀气囊与缓冲组件的柔性片十字交错形成格栅状结构,进而提升了缓冲组件的结构强度,能为内护套提供强支撑力,然而该专利通过气囊进行抗压过程中,容易使得气囊受压损坏,从而失去保护缓冲能力,因此,目前需要一种能够通过设置多重缓冲结构对缆芯进行抗冲抗压防护的电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抗冲抗压电缆,本发明通过第三缓冲机构、第二缓冲机构和第一缓冲机构依次从外到内对缆芯的抗压效果,避免了缆芯受到损坏,实现了对缆芯的多重保护,提高了抗冲抗压效果,保证了电缆的质量。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冲抗压电缆,包括外护套和内护套,内护套同轴设置在外护套中,内护套中围绕其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缆套,每个缆套中均设有多个缆芯,并且缆套中还设有将缆芯包裹在其中的第一填充层,内护套的中心且位于多个缆套之间还同轴设有一个抗牵引绳,抗牵引绳上围绕设有第一缓冲机构,多个缆套之间设有第二缓冲机构,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均位于内护套中,内护套和外护套之间设有第三缓冲机构,当外护套受到冲压时,外护套依次通过第三缓冲机构、第二缓冲机构和第一缓冲机构处于抗冲抗压状态。

优选的,第一缓冲机构设有内套管和外套管,内套管套设在抗牵引绳上,外套管同轴套设在内套管上,外套管的内径大于内套管的外径,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设有多个偏转条,多个偏转条围绕内套管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每个偏转条的两端分别与内套管和外套管连接,每个偏转条的表面均与内套管的外表面相切,并且每个偏转条均为弹性结构。

优选的,第二缓冲机构设有弹力带,弹力带围绕多个缆套设置,弹力带从缆套的内侧绕出并从两个相邻的缆套之间绕过,弹力带呈闭环结构,每两个相邻缆套的外侧之间均设有一个柔性杆,柔性杆的轴线方向平行于缆套的轴线方向,弹力带从两个相邻的缆套之间绕过的部分从柔性杆的外侧绕出,当内护套受到挤压时,弹力带对缆套处于弹性支撑的状态。

优选的,第二缓冲机构还设有柔性片,每个缆套与内护套之间沿着其轴线方向均等间距的设有若干个柔性片,内护套的内表面贴合有供柔性片外侧连接的外包条,缆套的表面贴合有供柔性片内侧连接的内包条,当内护套受到挤压时,柔性片处于对内护套柔性支撑的状态。

优选的,柔性片呈弯曲结构,当柔性片受到内护套的挤压变形后,柔性边处于逐渐内弯状态。

优选的,外套管的外侧设有对所有柔性杆起到支撑效果的内侧支撑层,内侧支撑层位于弹力带中且与弹力带的内腔契合,内护套中设有对每个柔性杆起到包夹定位效果的外侧支撑层,外侧支撑层位于每两组相邻的柔性片之间且位于弹力带的外侧。

优选的,偏转条具有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和连接在两者之间的连接部,第一节点与内套管的外表面连接,第二节点与外套管的内表面连接,内套管和外套管上均开设有供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连接的卡口,连接部呈柔性结构。

优选的,第三缓冲机构设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具有多个,多个第一支撑杆围绕外护套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第一支撑杆靠近于外护套的内表面,多个第一支撑杆之间围绕有第一环绕条,第一环绕条呈闭环结构,第一环绕条从第一支撑杆的外侧绕出且与外护套的内表面贴合,内护套的外侧沿着其圆周方向还均匀围绕有多个第二支撑杆,每个第二支撑杆分别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杆之间,第二支撑杆靠近于内护套的外表面,第一环绕条从第二支撑杆的内侧绕出且与内护套的外表面贴合,第一环绕条整体呈环形波浪结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为柔性结构。

优选的,多个第二支撑杆之间围绕设有第二环绕条,第二环绕条分别绕过第一支撑杆的内侧和第二支撑杆的外侧,第一环绕条具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一环绕条沿着外护套的轴线方向等间距分布,每两个相邻的第一环绕条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二环绕条。

优选的,内护套与第二环绕条之间设有第二填充层,外护套与第一环绕条之间设有第三填充层。

本申请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第三缓冲机构、第二缓冲机构和第一缓冲机构依次从外到内对缆芯起到抗压的效果,避免了缆芯受到损坏,实现了对缆芯的多重保护,提高了抗冲抗压效果,保证了电缆的质量。

2.本发明通过外套管和内套管之间偏转条的设置,使得外套管所受缆套的压力得到缓冲,并在压力消失后,偏转条和外套管一同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使得缆套回位,避免了缆套因受压在内护套中偏移的情况,实现了对缆芯的保护,提高了缓冲效果,避免了缆芯在内护套中出现偏移的情况。

3.本发明通过弹力带对缆套的围绕,使得缆套受压后,弹力带对缆套具有缓冲效果,并且在压力消失后还具有回拉效果,实现了对缆套的缓冲,保护了缆芯不受损伤,保持了缆套在内护套中原始的位置,从而保证了电缆的质量。

4.本发明通过第一环绕条环绕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方式,使得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受到弹力支撑的效果,从而缓冲外护套所受的压力,实现了对内部缆芯的抗冲抗压保护,提高了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抗冲抗压电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抗冲抗压电缆的局部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3是一种抗冲抗压电缆的剖视图一;

图4是一种抗冲抗压电缆的剖视图二;

图5是一种抗冲抗压电缆的剖图二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6是一种抗冲抗压电缆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一种抗冲抗压电缆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一种抗冲抗压电缆的局部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3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4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外护套;2-内护套;21-第二填充层;22-第三填充层;3-缆套;31-缆芯;32-第一填充层;4-抗牵引绳;5-第一缓冲机构;51-内套管;52-外套管;53-偏转条;531-第一节点;532-第二节点;533-连接部;6-第二缓冲机构;61-弹力带;62-柔性杆;621-内侧支撑层;622-外侧支撑层;63-柔性片;631-外包条;632-内包条;7-第三缓冲机构;71-第一支撑杆;711-第一环绕条;72-第二支撑杆;721-第二环绕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5所示,一种抗冲抗压电缆,包括外护套1和内护套2,内护套2同轴设置在外护套1中,内护套2中围绕其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缆套3,每个缆套3中均设有多个缆芯31,并且缆套3中还设有将缆芯31包裹在其中的第一填充层32,内护套2的中心且位于多个缆套3之间还同轴设有一个抗牵引绳4,抗牵引绳4上围绕设有第一缓冲机构5,多个缆套3之间设有第二缓冲机构6,第一缓冲机构5和第二缓冲机构6均位于内护套2中,内护套2和外护套1之间设有第三缓冲机构7,当外护套1受到冲压时,外护套1依次通过第三缓冲机构7、第二缓冲机构6和第一缓冲机构5处于抗冲抗压状态。

当电缆受到挤压时,首先,外护套1受到压力,从而传递给内护套2中,外护套1受压后,由于外护套1和内护套2之间设有第三缓冲机构7,因此,减少了外护套1所受压力的强度,而当内护套2被挤压变形后,由于内护套2与多个缆芯31之间设有第二缓冲机构6,因此,第二缓冲机构6对缆套3起到了缓冲,从而对其中的缆芯31起到缓冲效果,为了使得缆套3进一步减缓所受到的压力,因此,通过抗牵引绳4与缆套3之间通过第一缓冲机构5的设置,使得缆套3所受挤压从而作用在第一缓冲机构5上,第一缓冲机构5减缓所带来的压力,从而使得缆芯31被更有效的保护,而抗牵引绳4则是起到对电缆整体拉紧的效果,有效的对其进行使用。

参见图2、图6、图7和图9所示,第一缓冲机构5设有内套管51和外套管52,内套管51套设在抗牵引绳4上,外套管52同轴套设在内套管51上,外套管52的内径大于内套管51的外径,外套管52与内套管51之间设有多个偏转条53,多个偏转条53围绕内套管5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每个偏转条53的两端分别与内套管51和外套管52连接,每个偏转条53的表面均与内套管51的外表面相切,并且每个偏转条53均为弹性结构。

当第一缓冲机构5受到缆套3的挤压过程中,此时,缆套3挤压在外套管52表面,外套管52受压变形,由于外套管52和内套管51之间设有偏转条53,因此,外套管52在偏转条53的支撑下,减缓了外套管52所受的压力,从而减缓了缆套3所受的压力,直至压力消失后,外套管52恢复正常状态,偏转条53也随之恢复到正常状态对外套管52继续起到支撑效果。

参见图2、图3、图7和图8所示,第二缓冲机构6设有弹力带61,弹力带61围绕多个缆套3设置,弹力带61从缆套3的内侧绕出并从两个相邻的缆套3之间绕过,弹力带61呈闭环结构,每两个相邻缆套3的外侧之间均设有一个柔性杆62,柔性杆62的轴线方向平行于缆套3的轴线方向,弹力带61从两个相邻的缆套3之间绕过的部分从柔性杆62的外侧绕出,当内护套2受到挤压时,弹力带61对缆套3处于弹性支撑的状态。

当内护套2被挤压触发第二缓冲机构6时,缆套3被向内挤压,由于多个缆套3中围绕有弹力带61,并且弹力带61通过柔性杆62所支撑,缆套3挤压弹力带61后,弹力带61对缆套3进行了回拉效果,使得缆套3的压力在消失后,保证缆套3在弹力带61恢复正常状态后从而回到原始位置,有效的对缆套3的压力进行了缓冲。

参见图2、图8和图10所示,第二缓冲机构6还设有柔性片63,每个缆套3与内护套2之间沿着其轴线方向均等间距的设有若干个柔性片63,内护套2的内表面贴合有供柔性片63外侧连接的外包条631,缆套3的表面贴合有供柔性片63内侧连接的内包条632,当内护套2受到挤压时,柔性片63处于对内护套2柔性支撑的状态。

当内护套2受压对缆套3间接的进行挤压时,内护套2对柔性片63施压,柔性片63通过内包条632和外包条631连接在缆套3和内护套2之间,柔性片63由于具有弹性,因此,柔性片63受压后则会对缆套3起到间接的缓冲作用,减缓压力。

参见图10所示,柔性片63呈弯曲结构,当柔性片63受到内护套2的挤压变形后,柔性边处于逐渐内弯状态。

当柔性片63受压后,柔性片63所受强度越大,柔性片63的弯曲程度越大,缓冲内护套2所受的压力,而当压力消失后,柔性片63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将内护套2撑开恢复成正常状态,保证内护套2完好。

参见图3、图6、图7和图8所示,外套管52的外侧设有对所有柔性杆62起到支撑效果的内侧支撑层621,内侧支撑层621位于弹力带61中且与弹力带61的内腔契合,内护套2中设有对每个柔性杆62起到包夹定位效果的外侧支撑层622,外侧支撑层622位于每两组相邻的柔性片63之间且位于弹力带61的外侧。

当内护套2受压后,柔性杆62的外侧支撑层622对内护套2起到支撑效果,而内侧支撑层621和外侧支撑层622对柔性杆62的支撑,使得柔性杆62在内护套2中得到定位,从而使得弹力带61具有对缆套3弹性支撑的效果,避免了弹力带61松弛,无法起到缓冲效果。

参见图8和图9所示,偏转条53具有第一节点531、第二节点532和连接在两者之间的连接部533,第一节点531与内套管51的外表面连接,第二节点532与外套管52的内表面连接,内套管51和外套管52上均开设有供第一节点531和第二节点532连接的卡口,连接部533呈柔性结构。

当外套管52受压后,外套管52在偏转条53的作用下相对于内套管51发生偏转运动,从而起到缓冲效果,而在偏转条53偏转过程中,第一节点531和第二节点532逐渐远离,连接部533的表面逐渐贴近于内套管51,通过连接部533的柔性结构对内套管51进行弹性支撑,实现了抗压。

参见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三缓冲机构7设有第一支撑杆71,第一支撑杆71具有多个,多个第一支撑杆71围绕外护套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第一支撑杆71靠近于外护套1的内表面,多个第一支撑杆71之间围绕有第一环绕条711,第一环绕条711呈闭环结构,第一环绕条711从第一支撑杆71的外侧绕出且与外护套1的内表面贴合,内护套2的外侧沿着其圆周方向还均匀围绕有多个第二支撑杆72,每个第二支撑杆72分别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杆71之间,第二支撑杆72靠近于内护套2的外表面,第一环绕条711从第二支撑杆72的内侧绕出且与内护套2的外表面贴合,第一环绕条711整体呈环形波浪结构,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均为柔性结构。

当外护套1受压时,第三缓冲机构7被触发,外护套1挤压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使得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朝向内部偏移,而随着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受压后,由于第一环绕条711绕过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因此,第一环绕条711对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起到了弹性包围的效果,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的偏移带动第一环绕条711变形,从而对外护套1所受的压力起到了缓冲效果。

参见图3、图5和图6所示,多个第二支撑杆72之间围绕设有第二环绕条721,第二环绕条721分别绕过第一支撑杆71的内侧和第二支撑杆72的外侧,第一环绕条711具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一环绕条711沿着外护套1的轴线方向等间距分布,每两个相邻的第一环绕条711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二环绕条721。

当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到外护套1挤压时,为了保证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的位置不发生偏移,因此,通过第二环绕条721将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包夹在第一环绕条711中,使得第一支撑杆71和第二支撑杆72保持在第一环绕条711和第二环绕条721之间的位置,提高了缓冲效果。

参见图3所示,内护套2与第二环绕条721之间设有第二填充层21,外护套1与第一环绕条711之间设有第三填充层22。

当为了保证内护套2和外护套1之间的连接强度时,通过第二填充层21和第三填充层22对两者之间的填充,提高了内护套2和外护套1之间的支撑强度,从而提高了抗冲抗压效果。

本发明通过第三缓冲机构7、第二缓冲机构6和第一缓冲机构5依次从外到内对缆芯31的抗压效果,避免了缆芯31受到损坏,实现了对缆芯31的多重保护,提高了抗冲抗压效果,保证了电缆的质量。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路面建筑使用的抗压性移动式电缆
  • 一种抗拉、抗压桩筋
  • 一种抗拉电缆
  • 一种轻型抗核电磁脉冲综合电缆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基于三芯电缆的抗拉抗压电缆
  • 一种防鸟啄且抗压抗拉伸的电缆
技术分类

0612011648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