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力学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一种力学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材料力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力学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下岩石工程领域针对山区隧道开挖和采矿建设常用的方法有钻爆法,机械开挖法,盾构法等,这些开挖和采矿建设方法虽然可以取得良好的破岩掘进效果,但是会在隧道开挖和采矿建设过程中会留下大量空洞(包括巷道、硐室和采空区),这些空洞的存在会破坏岩体原始地应力条件,导致空洞附近围岩的应力集中,大大降低了空洞附近围岩的稳定性。此外,这些开挖和采矿建设方法的工作段所产生动态扰动的能力会以应力波的形式在岩体内部传播,并对附近的围岩造成动态破坏,导致附近围岩内出现大量微裂纹和贯穿裂纹,使得围岩的力学性能降低,承受外部荷载的能力降低,完整性和均匀性恶化,稳定性减弱。当应力波到达空洞边界时,会发生一系列的折射、反射和散射现象,会使空洞周围的岩体出现强烈的应力集中,进而导致空洞周围的岩体发生破坏,因此常出现岩爆、崩落和其他严重岩石破坏的现象,引发重大的安全和经济风险。

为了对隧道断面所受到的动态扰动作用进行试验,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是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的静-动耦合加载系统,主要由原位应力模拟装置和动态扰动施加装置两部分组成,其中原位应力模拟装置用于对岩石试样的外围施加压应力以模拟原始的地应力状态;动态扰动施加装置是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原理,动态扰动加载是入射杆通过平面钢板间接撞击岩石试样的表面,只能向岩石试样的表面施加均匀平面形式的动态扰动,即仅能模拟实际隧道开挖建设过程中的远场区动态扰动,无法对近场区和中场区的动态扰动进行模拟,以反应隧道在受到近场区和中场区动态扰动的破坏情况。此外,动态载荷只能在空洞的径向施加,无法模拟空洞周围的岩体受到轴向动态载荷作用的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力学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空洞附近的围岩所受到的近场区和中场区的动态扰动以及无法对空洞周围的岩体收到轴向动态载荷作用的情况进行模拟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力学试验装置,所述力学试验装置包括原位应力模拟组件和动态扰动组件,其中:

所述原位应力模拟组件用于从岩石试样的外侧面固定所述岩石试样,并对所述岩石试样施加载荷;所述岩石试样为平板状试样,所述岩石试样的中部设有贯穿所述岩石试样两个端面的空洞模拟孔;

所述动态扰动组件包括撞击杆、入射杆和适配头;所述适配头的第一端的端面贴合于所述岩石试样的第一端的端面,所述适配头的第二端的端面贴合于所述入射杆的第一端的端面;所述撞击杆用于沿所述入射杆的长度方向撞击所述入射杆的第二端。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适配头整体形状为直柱体,且所述适配头的第一端的端面面积大于所述适配头的第二端的端面面积。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力学试验装置至少包括三个可替换的所述适配头,三个所述适配头的第一端的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二端的端面所在平面的夹角分别30度、45度、60度。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态扰动组件还包括波形整形器,所述波形整形器的第一端的端面贴合于所述入射杆的第二端的端面;所述撞击杆沿所述入射杆的长度方向撞击所述波形整形器的第二端的端面。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撞击杆、所述入射杆和所述适配头的材料相同。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力学试验装置还包括应变片、动态应变仪和示波器,所述应变片粘接在所述入射杆的侧面,所述动态应变仪分别与所述应变片和所述示波器电连接。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力学试验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载荷施加工程中所述岩石试样位移变化的围岩位移检测组件;其中,所述围岩位移检测组件包括高速摄影机,所述高速摄影机设置于所述岩石试样的第二端的端面的正前方。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原位应力模拟组件包括加载框架和至少两个地应力加载器;所述地应力加载器包括地应力加载头和地应力加载端,所述地应力加载头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加载框架上,所述地应力加载头的第二端与所述地应力加载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地应力加载端的第二端的端面贴合于所述岩石试样的侧面;所述地应力加载头用于在与所述地应力加载端的第二端的端面垂直的方向上,向所述岩石试样的侧面施加载荷。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岩石试样包括第一加载侧面、第二加载侧面、第三加载侧面和第四加载侧面,其中,所述第一加载侧面和所述第二加载侧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三加载侧面和所述第四加载侧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加载侧面和所述第二加载侧面均与所述第三加载侧面和所述第四加载侧面分别垂直;

所述地应力加载器的数量为四个,并且四个所述地应力加载端的第二端的端面分别贴合于所述第一加载侧面、所述第二加载侧面、所述第三加载侧面和所述第四加载侧面。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力学试验方法,所述方法应用前述力学试验装置,所述力学试验方法包括:

将应变片粘接于入射杆上,并且将动态应变仪分别连接所述应变片和示波器;

利用原位应力模拟组件将岩石试样固定,并将适配头的第一端的端面贴合于岩石试样的第一端的端面;

利用所述原位应力模拟组件对所述岩石试样进行应力载荷加载,直至达到预设应力载荷值;

利用撞击杆撞向所述入射杆的第二端的端面,并由所述示波器记录所述应变片在撞击过程中所产生的信号。

本发明所公开的力学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中,力学试验装置包括原位应力模拟组件和动态扰动组件,其中,原位应力模拟组件用于从岩石试样的外侧面固定岩石试样,并对岩石试样施加载荷;岩石试样为平板状试样,岩石试样的中部设有贯穿岩石试样两个端面的空洞模拟孔;动态扰动组件包括撞击杆、入射杆和适配头;适配头的第一端的端面贴合于岩石试样的第一端的端面,适配头的第二端的端面贴合于入射杆的第一端的端面;撞击杆用于沿入射杆的长度方向撞击入射杆的第二端。与现有技术中动态扰动加载是入射杆通过平面钢板间接撞击岩石试样的表面相比,本实施例中用于模拟动态扰动的应力波可在靠近空洞模拟孔处才被传导至岩石试样上,并且通过调整适配头相对于空洞模拟孔在板状岩石试样上的位置,可以对空洞附近的围岩所受到的近场区和中场区的动态扰动进行模拟,使得模拟的场景更为全面,为隧道开挖和采矿建设的安全性保障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数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力学试验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力学试验装置中一种适配头的放置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力学试验装置中另一种适配头的放置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力学试验装置中适配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力学试验方法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岩石试样;11、空洞模拟孔;2、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1、加载框架;221、地应力加载头;222、地应力加载端;31、撞击杆;32、入射杆;33、适配头;33a、适配头的第一端的端面;33b、适配头的第二端的端面;34、波形整形器;35、气压枪;36、发射套筒;37、示波器;4、应变片;5、围岩位移检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力学试验装置,包括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和动态扰动组件(未图示),其中:

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用于从岩石试样1的外侧面固定岩石试样1,并对岩石试样1施加载荷;岩石试样1为平板状试样,岩石试样1的中部设有贯穿岩石试样1两个端面的空洞模拟孔11。

动态扰动组件包括撞击杆31、入射杆32和适配头33;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贴合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贴合于入射杆32的第一端的端面;撞击杆31用于沿入射杆32的长度方向撞击入射杆32的第二端。

本实施例中,为了对隧道开挖或者采矿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空洞附近的围岩进行模拟,可将岩石试样1加工成平板状,并且在岩石试样1的中部设有用于模拟空洞的空洞模拟孔11。

其中,考虑到实际隧道开挖或采矿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空洞形状可能有多种,因此本实施例中对空洞模拟孔11的形状不限。例如,在与岩石试样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空洞模拟孔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城门洞形或者椭圆形等。

本实施例中,岩石试样1的具体材料和制作方法不限,,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合理选择。例如,可由在需要进行隧道开挖或者采矿建设的地区所采集的岩石所制成。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对岩石试样1进行加工,可将空洞模拟孔11的形状设置成直圆柱形,即在与岩石试样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空洞模拟孔11的横截面优选为圆形。

此外,为了在保证加载效果的同时避免在施加载荷的过程中造成岩石试样1的损坏,可优选在与岩石试样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岩石试样1的横截面几何中心点位于空洞模拟孔11的横截面上。

例如,为了获得更好的模拟效果,可优选空洞模拟孔11为直圆柱形孔,在与岩石试样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空洞模拟孔11的横截面几何中心与岩石试样1的横截面几何中心重合。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岩石试样1在空洞模拟孔11的周围可能会存在应力重分布区,为了保证模拟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对岩石试样1进行动态扰动加载时,需要尽可能避开应力重分布区,因此空洞模拟孔11的尺寸较岩石试样1的整体尺寸而言不能太大。例如,当空洞模拟孔11为直圆柱形孔时,在与岩石试样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空洞模拟孔11的外边缘距离岩石试样1的外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空洞模拟孔11的半径的3倍。

可选地,为了便于试验装置和岩石试样1进行生产加工,并且在地应力加载模拟过程中不易被损坏,以获得较好的模拟效果,可优选岩石试样1的厚度不超过25毫米,并且岩石试样1的长度和宽度均为厚度的20倍。

例如,当岩石试样1的厚度为25毫米时,在与岩石试样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可优选岩石试样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即长度和宽度相同,均为500毫米。

本实施例中,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用于从岩石试样1的外侧面固定岩石试样1,并对岩石试样1施加载荷,以模拟隧道开挖或者采矿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空洞附近的围岩所受到的原始的地应力环境。因此,在进行力学试验过程中,特别是模拟动态扰动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对岩石试样1所施加的载荷是基本恒定的,并且并不会造成岩石试样1的损坏。

其中,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对岩石试样1具体所施加的载荷大小和方向等参数在此不做限定,并且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的结构组成、形状以及载荷的加载方式在此也并不限定,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合理设定。

例如,为了更为全面地模拟空洞附近的围岩所受到的原始的地应力环境,在多次试验过程中,可通过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对岩石试样1的外侧面施加不同方向和/或大小的载荷。

可选地,为了便于从不同位置处对岩石试样1进行施加载荷,并且可控制不同位置处的载荷施加大小,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中可包括多个用于进行施加载荷的地应力加载器。

具体而言,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可包括加载框架21和至少两个地应力加载器。其中,地应力加载器包括地应力加载头221和地应力加载端222,地应力加载头221的第一端安装在加载框架21上,地应力加载头221的第二端与地应力加载端222的第一端连接,地应力加载端222的第二端的端面贴合于岩石试样1的外侧面;地应力加载头221用于在与地应力加载端222的第二端的端面垂直的方向上,向地应力加载端222施加预设值的载荷,并由地应力加载端222将载荷传导至岩石试样1的外侧面。

其中,地应力加载头221用于产生预设值的载荷,并将预设值的载荷传递至地应力加载端222,通过地应力加载端222将载荷传递至岩石试样1的外侧面。在试验过程中,不同的地应力加载头221可加载不同预设值的载荷,从而可实现对多种情况下的空洞附近围岩的受力情况模拟,获得更为全面的试验数据。

进一步地,为了较为精确地控制载荷的加载量,可优选地应力加载头221为液压式的加载头。

可选地,为了便于计算及控制载荷的加载量,可优选沿着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对岩石试样1的外侧面进行加载。具体而言,岩石试样1包括第一加载侧面、第二加载侧面、第三加载侧面和第四加载侧面,其中,第一加载侧面和第二加载侧面相互平行,第三加载侧面和第四加载侧面相互平行,第一加载侧面和第二加载侧面与第三加载侧面和第四加载侧面分别垂直;地应力加载器的数量为四个,并且其中四个地应力加载端222的第二端的端面分别贴合于第一加载侧面、第二加载侧面、第三加载侧面和第四加载侧面。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每个地应力加载端222对其所贴合的岩石试样1的侧面进行载荷时,岩石试样1的侧面所受到的载荷分布较为均匀,可优选全部地应力加载端222的第二端的端面均可完全覆盖第一加载侧面、第二加载侧面、第三加载侧面和第四加载侧面。从而使得无论使用哪一个地应力加载端222,均可对第一加载侧面、第二加载侧面、第三加载侧面和第四加载侧面进行均匀加载,并降低岩石试样1与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之间的装配复杂程度。

其中,可优选地应力加载端222的第二端的端面均为平面,并且第一加载侧面、第二加载侧面、第三加载侧面和第四加载侧面也均为平面。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在试验过程中岩石试样1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对试验结果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岩石试样1的多个加载面之间还可以设置倒角结构。具体而言,第一加载侧面、第二加载侧面、第三加载侧面和第四加载侧面可依次间隔设置,在间隔处设有倒角面。其中,倒角面可以是平面或者弧面,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生产加工情况进行合理设置。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设计及生产加工的难度,可优选全部地应力加载端222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和/或,第一加载侧面、第二加载侧面、第三加载侧面和第四加载侧面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

本实施例中,动态扰动组件用于从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贴合处,向岩石试样1施加应力波,,以模拟空洞附近的围岩所受到的动态扰动,特别是近场区和中场区的动态扰动。

其中,动态扰动组件至少包括撞击杆31、入射杆32和适配头33,三者的具体支撑方式不限,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合理设置。例如,可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支架结构(未图示),将撞击杆31、入射杆32和适配头33进行支撑,以使得当岩石试样1与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和动态扰动组件装配在一起后,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贴合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贴合于入射杆32的第一端的端面,撞击杆31的第二端的端面朝向入射杆32的第二端的端面。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两个表面之间相贴合是指两者距离的尽可能靠近,可优选两个表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即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平行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平行于入射杆32的第一端的端面。

在对岩石试样1施加模拟动态扰动的应力波时,撞击杆31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撞击杆31的第二端的端面会撞击入射杆32的第二端的端面并产生应力波,应力波沿入射杆32的长度方向可传导至入射杆32的第一端的端面,并进一步传导至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再通过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传导至岩石试样1上,以完成对岩石试样1的动态扰动模拟。

此外,本实施例的力学试验装置不仅可以选取不同的适配头33模拟不同角度入射的应力波,而且对于同一适配头33而言,可相对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移动或者转动,也可实现在不同位置对岩石试样1进行应力波加载。可选地,为了更好地控制应力波的强度,动态扰动组件还可包括气压枪35和发射套筒36,发射套筒36固定连接在气压枪35上,撞击杆31在撞击入射杆32之前被安装在发射套筒36中,并且撞击杆31的第一端的端面朝向气压枪35的出气口,撞击杆31的第二端的端面朝向入射杆32的第二端的端面。气压枪35的出气口所释放的压缩气体可推动撞击杆31朝向入射杆32运动,使得撞击杆31的第二端的端面沿入射杆32的长度方向撞向入射杆32的第二端的端面,并在入射杆32中产生模拟动态扰动的应力波。因此,通过调整气压枪35内部压缩气体的气压大小,可调整撞击杆31撞击入射杆32的速度,从而可产生不同强度的高应变率动态扰动,以提高动态扰动模拟的全面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气压枪35的具体形式和结构组成不限,实际应用中可采用实现相同或者相似功能的其他部件所替代。例如,气压枪35可以被替换为气缸。

可选地,由于现有技术中入射杆32是通过平面钢板间接撞击岩石试样1的表面,不能调整入射杆32所产生的应力波相对于岩石试样1的传播方向,因此为了便于空洞附近的围岩所受到的不同方向的动态扰动进行模拟,可以预先生产加工出多个不同形状的适配头33,其中,参见图4,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和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均为平面,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所在平面和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不相同。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在试验过程中相对于岩石试样1的表面滑动,可优选将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粘接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或者在所述适配头33的外侧设置一个套筒(未图示),以使得当应力波传导至适配头33时,适配头33受冲击后不会相对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移动。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对适配头33进行生产加工,可优选适配头33整体形状为直柱体,且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的面积大于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的面积。适配头33具体加工方式不限,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例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首先加工出多个形状和尺寸一致的直柱体,并且直柱体的第一端为平面;然后将直柱体的第二端进行切削,获得一个与第一端所在平面呈预设夹角的第二端。

此外,为了使应力波能够更为稳定地传递,可优选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面积与入射杆32的第一端的端面面积相同。

进一步地,考虑到圆柱体的加工难度相对较小,可优选适配头33整体形状为直圆柱体。

进一步地,由于适配头33的两端不平行,并且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贴合于入射杆32的第一端的端面,当撞击杆31和入射杆32的位置固定后,可沿着适配头33的轴线对适配头33进行多角度的旋转,从而可调整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与空洞模拟孔11之间的相对位置,更全面地模拟不同方向的应力波的加载情况。

进一步地,当撞击杆31和入射杆32的位置固定后,为了便于对适配头33沿着轴线旋转不同角度的试验条件及过程进行记录,参见图4,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上还可设置用于标识角度的刻度线标识和用于标识适配头33第一端的端面33a中心点的中心点标识。刻度线标识和中心点标识的设置方式类似于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和中心点的标识方式。

例如,试验过程中,可以先在岩石试样1上标识出至少一条标识线和一个标识点;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贴合时,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上的中心点标识与岩石试样上1的标识点重合,并且可通过岩石试样1上的标识线和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上的刻度线标识确定出两者的相对位置并且进行记录,从而多次试验结束后可对试验结果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进一步地,虽然力学实验装置可支持使用不同形状的适配头33,但是在保证尽可能全面模拟空洞附近围岩所受到的不同方向的动态扰动的前提下,为了便于进行相关数据计算处理,减少适配头33生产加工量,可优选力学试验装置至少包括三个可替换的适配头33,每次试验过程中选取一个适配头33进行装配即可。三个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所在平面与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所在平面的夹角分别30度、45度、60度。

可选地,为了保证适配头33在试验过程中不易被损坏,可优选适配头33的制成材料为马氏体时效钢。马氏体时效钢以无碳(或微碳)马氏体为基体的,时效时能产生金属间化合物沉淀硬化的超高强度钢。与传统高强度钢不同,它不用碳而靠金属间化合物的弥散析出来强化,这使其具高强韧性、低硬化指数和良好成形性。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模拟动态扰动的应力波在传导过程中的传导速度尽量不发生变化,以更好地模拟空洞附近的围岩所受到的动态扰动,可优选撞击杆31、入射杆32和适配头33的材料相同。其中,可进一步地优选撞击杆31、入射杆32和适配头33的材料均为马氏体时效钢。

可选地,为了获得较好的动态扰动模拟效果,动态扰动组件还可包括波形整形器34,其中,波形整形器34的第一端的端面贴合于入射杆32的第二端的端面;撞击杆31沿入射杆32的长度方向撞击波形整形器34的第二端的端面。

可选地,为了对试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及记录,以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力学试验装置还可设置应变数据采集组件。具体而言,力学试验装置还包括应变片4、动态应变仪(未图示)和示波器37,应变片4粘接在入射杆32的侧面,动态应变仪分别与应变片4和示波器37电连接。其中,应变片4、动态应变仪和示波器37的放置位置、种类以及具体所采用的电连接方式不限,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获取应力波信号,应变片4在粘贴时其长度方向可与入射杆32的轴线呈45度角。然后用导线将应变片4、动态应变仪和示波器37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信号获取精度,可设置两个应变片4,并且相对于入射杆32的轴线对称设置。例如,在入射杆32的相同轴向位置处,上下两侧可各粘贴一个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应变片4。

可选地,为了在试验过程中对岩石试样1的位移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及记录,力学试验装置还可包括用于检测载荷施加工程中岩石试样1位移变化的围岩位移检测组件5。其中,围岩位移检测组件5包括高速摄影机,高速摄影机设置于岩石试样1的第二端的端面的正前方。

此外,围岩位移检测组件5可优选采用三维数字散斑动态应变测量分析系统。三维数字散斑动态应变测量分析系统是一种光学非接触式三维形变测应变量系统,三维数字散斑动态应变测量分析系统,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 C(Digita l Image Corre l ation),结合双目立体视觉技术。采用两个高速摄像机,实时采集物体各个变形阶段的散斑图像,计算出全场应变和变形。用于分析、计算、记录变形数据。采用图形化显示测量结果,便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被测材料的性能。三维数字散斑动态应变测量分析系统识别测量物体表面结构的数字图像,为图像像素计算坐标,测量工程的第一个图像表示为未变形状态。在被测物体变形过程中或者变形之后,采集连续的图像。系统比较数字图像并计算物体纹理特征的位移和变形。三维数字散斑动态应变测量分析系统特别适合测量静态和动态载荷下的三维变形,用于分析岩石试样1的变形和应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指的表面贴合是广义上的贴合,只要使得所产生的应力波能进行较为稳定的传导即可。可以是两个部件的表面单独贴合在一起,也可以是表面涂抹了润滑剂之类的其他物质使之贴合在一起。

由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可见,与现有技术中动态扰动加载是入射杆32通过平面钢板间接撞击岩石试样1的表面相比,本实施例中用于模拟动态扰动的应力波可在靠近空洞模拟孔11处才被传导至岩石试样1上,,并且通过调整适配头33相对于空洞模拟孔11在板状岩石试样1上的位置,,可以对空洞附近的围岩所受到的近场区和中场区的动态扰动进行模拟,使得模拟的场景更为全面,为隧道开挖和采矿建设的安全性保障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数据。

实施例二

参考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力学试验方法,应用如前述实施例一中的力学试验装置,力学试验方法包括:

步骤S201,将应变片4粘接于入射杆32上,并且将动态应变仪分别连接应变片4和示波器37。

本实施例中,可先将应变片4用特定的胶水粘贴于入射杆32上。并且为了便于获取应力波信号,应变片4在粘贴时其长度方向可与入射杆32的轴线呈45度角。然后用导线将应变片4、动态应变仪和示波器37连接。

可选地,为了提高信号获取精度,可设置两个应变片4,,并且相对于入射杆32的轴线对称设置。例如,在入射杆32的相同轴向位置处,上下两侧可各粘贴一个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应变片4。

步骤S202,利用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将岩石试样1固定,并将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贴合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

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之间的装配位置关系,以及相应地调整入射杆32和撞击杆31与岩石试样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贴合于入射杆32的第一端的端面,撞击杆31的第二端的端面朝向入射杆32的第二端的端面,从而撞击杆31可相对于岩石试样1从不同的方向撞击入射杆32,并产生不同方向的应力波传导至岩石试样1。

本实施例中,步骤S201和步骤S202的执行先后顺序不限。完成步骤S201和步骤S202后,力学试验系统的相关部件基本装配完毕。

步骤S203,利用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对岩石试样1进行应力载荷加载,直至达到预设应力载荷值。

本实施例中,预设应力载荷值可根据岩石试样1的材料相关性能,以及所需模拟的隧道相关情况进行设置,从岩石试样1的外侧面向岩石试样1施加不同方向的不同大小的多个预设应力载荷。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控制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对岩石试样1的外侧面逐步施加载荷,当达到预设应力载荷值时,不再增大对岩石试样1所增加的应力载荷值,而是持续施加预设应力载荷值。

步骤S204,将撞击杆31撞向入射杆32的第二端的端面,并由示波器37记录应变片4在撞击过程中所产生的信号。

本实施例中,撞击杆31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撞击杆31的第二端的端面会撞向入射杆32的第二端的端面并产生应力波,应力波沿入射杆32的长度方向可传导至入射杆32的第一端的端面,并进一步传导至适配头33的第二端的端面33b,再通过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传导至岩石试样1,从而完成对岩石试样1的动态扰动的模拟加载。

当动态扰动组件还包括气压枪35和发射套筒36时,可通过调整气压枪35内部的压缩气体的压力大小,并将其气压枪35中的压缩气体充入至发射套筒36内,以推动撞击杆31使其撞击入射杆32的第二端的端面。

应力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可利用应变片4、动态应变仪和示波器37采集并记录波形,即当应力波传播到应变片4时,应变片4可采集获得波形相关参数,并在示波器37上显示。

单次试验过程中,对通过适配头33施加到岩石试样1上的投射应力值σ

其中,ρ1为岩石试样1的密度,C

此外,当力学试验装置还包括围岩位移检测组件5时,岩石试样1会发生位移和/或破坏,岩石试样1所受到的整个动态扰动过程可由围岩位移检测组件5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并且计算处理获得位移和/或破坏相关数据。

由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力学试验方法可见,本发明实施例可通过原位应力模拟组件2对岩石试样1进行不同预设应力载荷值的加载,以模拟空洞附近围岩所受到的不同大小的地应力;可通过调整撞击杆31对入射杆32的撞速,形成不同速度的应力波,以模拟不同大小的动态扰动;可通过调整适配头33的第一端的端面33a相对于岩石试样1的第一端的端面的位置,产生不同方向以及与空洞模拟孔11在不同距离范围的应力波,以模拟不同方向以及不同位置处所产生的动态扰动。因此,本发明所公开的力学试验方法可对隧道或者采矿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空洞附近的围岩受到近场区和中场区动态扰动的破坏情况进行全面的模拟,并且通过围岩位移检测组件5和应变数据采集组件可以对试验过程中岩石试样1所产生的位移变化情况、破坏情况以及应力波传播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的检测和记录,便于后续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高压氢环境力学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 一种复合材料电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及其试验装置
  • 一种评价防腐层剥离强度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一种基于两套运动机构的级间分离风洞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 一种建筑物液体浮力室内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一种提供高温湿态环境的力学试验装置及力学试验方法
  • 钢绞线力学性能试验用高低温试验装置的高低温试验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