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具有避位功能的电流互感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具有避位功能的电流互感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互感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避位功能的电流互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互感器的主要用于将大电流变成小电流,大电流从初级端进入,通过互感器本体后变成小电流,从次级引线输出。

互感器要放到电表中进行使用,互感器的两个初级端分别与电表的挡位连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一个电表中一般是要并排放置多个,由于互感器本体较大,存在电表中互感器排布过于紧密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使多个互感器在电表内合理分布,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避位功能的电流互感器。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具有避位功能的电流互感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避位功能的电流互感器,包括互感器本体,互感器本体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初级端和第二初级端,所述第一初级端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一转轴和第一连接体,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与互感器本体连接固定,第一转轴位于第一连接体和第一输出轴之间,第一连接体呈几字形设置,且第一连接体的两端不在同一条线上,第一连接体远离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与第二初级端远离互感器本体的一端平行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体呈几字形设置,第一连接体位于互感器本体的下方,对互感器本体起到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第一连接体的两端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即第一连接体倾斜设置,使工作人员在安装互感器本体时,使互感器本体倾斜设置,有利于互感器本体在电表中的分布。通过上述结构,使多个互感器本体在电表内合理的分布。

可选的,所述第二初级端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转轴和第二连接体,第二输出轴的一端与互感器本体连接固定,第二转轴位于第二输出轴和第二连接体之间,第二转轴的一端与第二输出轴的另一端的内部,第二转轴的外壁与第二输出轴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输出轴背离互感器本体的一端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通孔,第一转轴的一端位于第一输出轴的通孔内,且第一转轴的外壁与第一输出轴在通孔的内壁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轴与第一输出轴之间转动,第二转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转动,互感器本体在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支撑下,沿着垂直第一输出轴的平面内发生转动,有利于对互感器本体的角度调节,进而使相邻互感器本体间的避位。

可选的,所述第一输出轴在通孔的内壁环绕开设有限位槽,第一转轴的周向外壁开设有收纳槽,收纳槽与限位槽对齐开设,第一转轴在收纳槽内设置有与限位槽滑动适配的限位块,第一转轴的内部设置有带动限位块沿收纳槽开设方向移动的控制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限位块位于限位槽内时,第一转轴与第一输出轴之间是转动连接的,并且限位块与第一输出轴在限位槽的内壁卡接,防止 第一转轴在转动的过程中与第一输出轴发生错位。

可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移动杆、连接杆和固定杆,固定杆的一端与限位块固定连接,连接杆位于移动杆和固定杆之间,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杆和移动杆铰接,第一转轴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移动孔,移动杆位于第一转轴的移动孔内,且移动杆与第一转轴在移动孔的内壁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沿远离互感器本体的方向拉动移动杆,移动杆带动连接杆向两侧移动,连接杆带动固定杆和限位块沿靠近第一输出轴的方向移动;工作人员反向推移动杆,移动杆通过连接杆和固定杆,带动限位块沿靠近移动杆的方向移动,通过对移动杆的移动,实现了带动限位块沿垂直移动杆长度方向上的移动,有利于实现第一转轴与第一输出轴之间的安装与拆卸。

可选的,所述第一输出轴在通孔的内壁开设有凹槽,第一输出轴在凹槽内沿着凹槽开设的方向滑动设置有凸块,凸块与移动杆之间连接有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铰接杆和滑动杆,铰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移动杆和滑动杆铰接,滑动杆沿着同固定杆平行的方向与第一转轴滑动连接,滑动杆的一端与凸块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沿靠近互感器本体的方向推动移动杆,移动杆带动铰接杆向移动杆的两侧移动,铰接杆带动滑动杆和凸块沿远离移动杆的方向移动,当凸块进入到凹槽内时,凸块与第一输出轴在凹槽的内壁卡接固定,第一输出轴与第一转轴之间由转动连接变为固定连接;工作人员沿远离互感器本体的方向拉动移动杆,移动杆通过铰接杆和滑动杆带动凸块沿靠近移动杆的方向移动,当凸块离开凹槽时,第一输出轴与第一转轴之间由固定连接变为转动连接,有利于改变第一输出轴与第一转轴之间的连接关系。

可选的,所述第一转轴在收纳槽内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环绕固定杆设置,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与限位块连接固定,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在收纳槽的内壁连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限位块位于收纳槽内时,第一复位弹簧收缩,在移动杆未受到外力时,限位块在第一复位弹簧的带动下,进入到限位槽内,有利于实现限位块与第一输出轴之间的卡接,进而提高第一输出轴与第一转轴之间的连接关系。

可选的,所述第一输出轴在凹槽的内壁开设有卡接槽,凸块的一侧沿卡接槽开设的方向滑动连接有与卡接槽卡接适配的卡接块,凸块的内部设置有活动杆,活动杆的一端与卡接块铰接,活动杆的另一端与滑动杆铰接,滑动杆与凸块之间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凸块移动至第一输出轴在凹槽的最深处时,卡接块与卡接槽相对齐,继续沿靠近互感器本体的方向推动移动杆,使滑动杆通过活动杆带动卡接块向卡接槽内移动,当卡接块进入到卡接槽内时,第一复位弹簧收缩,第一转轴的位置与第一输出轴的位置卡接固定,进一步提高第一转轴与第一输出轴之间的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侧壁沿着卡接槽设置的方向开设有多个按压孔,按压孔与卡接槽一一对应,且按压孔与卡接槽相连通,第一输出轴在按压孔内滑动设置有按压杆,按压杆的一端位于卡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互感器本体之前,按下按压杆,按压杆带动卡接块离开卡接槽,在第一复位弹簧的带动下,移动杆沿远离互感器本体的方向移动,并带动凸块离开凹槽,限位块进入限位槽内,有利于实现第一输出轴与第一转轴之间的转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体的一端位于第一转轴的下方,第一连接体穿设有转杆,转杆的一端位于第一转轴的内部,转杆沿自身长度方向与第一转轴滑动连接,转杆与第一连接体转动连接,第二转轴沿平行转杆的方向穿设有穿杆,穿杆与转杆平行设置,穿杆贯穿第二转轴和第二连接体设置,第二转轴与穿杆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体与穿杆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体与第一转轴、第二连接体与第二转轴之间均沿同一平面内转动连接,即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的位置可发生变化,有利于工作人员对两者位置的改变,避免与相邻的互感器本体发生交叉。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体的内壁环绕转杆开设有转槽,转杆的周向外壁固设有与转槽滑动适配转块,第一连接体的内壁沿着转杆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与转块卡接适配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块位于转槽内时,转杆与第一连接体之间转动连接,进而第一连接体与第一转轴之间转动连接,有利于对第一连接体角度的调节;当转块位于滑槽内时,转杆只能沿着转杆长度方向与第一连接体滑动连接,进而使第一连接体与第一转轴之间位置固定。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第一连接体几字形设置,且第一连接体倾斜设置,有利于对互感器本体的支撑,通过第一连接使互感器本体倾斜设置,有利于对其他相邻互感器本体的避位;

通过移动杆带动凸块移动,当凸块移动至第一输出轴的凹槽内时,有利于实现对互感器本体的固定;

通过移动杆带动凸块离开凹槽,同时带动限位块进入限位槽,有利于实现对互感器本体角度的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具有避位功能的电流互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第一初级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第二初级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第一转轴与第一输出轴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第一输出轴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第一转轴与第一连接之间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为体现第一连接体内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互感器本体;2、第一初级端;21、第一输出轴;211、通孔;212、限位槽;213、凹槽;214、卡接槽;215、按压孔;216、复位槽;22、第一转轴;221、空腔;222、收纳槽;223、放置槽;224、移动孔;225、移动槽;23、第一连接体;231、第一安装孔;232、转孔;233、滑槽;234、转槽;3、第二初级端;31、第二输出轴;32、第二转轴;321、穿杆;33、第二连接体;331、第二安装孔;4、控制装置;41、移动杆;411、套环;412、按块;42、连接杆;43、固定杆;431、第一复位弹簧;5、凸块;51、连接装置;511、铰接杆;512、滑动杆;52、活动腔;53、活动杆;54、卡接块;6、按压杆;61、按压块;62、复位块;63、第二复位弹簧;7、转杆;71、转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避位功能的电流互感器。

参考图1和图2,一种具有避位功能的电流互感器包括互感器本体1,互感器本体1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初级端2,第一初级端2包括第一输出轴21、第一转轴22和第一连接体23,第一输出轴21的一端与互感器本体1连接固定,第一输出轴21背离互感器本体1的一端与第一转轴22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体23位于第一转轴22和第一输出轴21的下方,第一连接体23成几字形设置,且第一连接体23的两端未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一连接体23远离第一输出轴21的一端贯穿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31。

参考图3,互感器本体1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二初级端3,第二初级端3包括第二输出轴31、第二转轴32和第二连接体33,第二输出轴31的一端与互感器本体1连接固定,第二输出轴31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32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体33的一端位于第二转轴32之间,第二转轴32穿设有穿杆321,穿杆321从第二连接体33中穿过,第二转轴32与穿杆32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体33与穿杆321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体33背离第二转轴32的一端贯穿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31。

参考图4,第一输出轴21背离互感器本体1的一端开设有与第一转轴22转动适配的通孔211,通孔211沿第一输出轴21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转轴22的一端位于通孔211内;第一输出轴21在通孔211的内壁环绕开设有限位槽212,第一转轴22的周向侧壁开设有收纳槽222,收纳槽222与限位槽212相对齐;第一转轴22在收纳槽222沿着收纳槽222的开设方向滑动连接有限位块,第一转轴22的内部设置有带动限位块移动的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包括移动杆41、连接杆42和固定杆43,第一转轴22远离第一输出轴21的一端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移动孔224,移动杆41位于移动孔224内,且移动杆41沿着移动孔224的开设方向与第一转轴22滑动连接,移动杆41与第一转轴22转动连接;第一转轴22在移动孔224的内壁环绕开设有空腔221,连接杆42位于空腔221内,连接杆42位于固定杆43和移动杆41之间,移动杆41的周向外壁环绕设置有套环411,套环411与移动杆41转动连接,连接杆42的一端与套环411的周向外壁铰接,连接杆42的另一端与固定杆43铰接,固定杆43背离连接杆42的一端与限位块连接固定,固定杆43沿着收纳槽222开设的方向与第一转轴22的侧壁滑动连接;移动杆41位于第一转轴22外的一端固设有按块412。

当需要转动互感器本体1时,工作人员拉动按块412,移动杆41通过连接杆42和固定杆43带动限位块进入到限位槽212内,限位块对第一转轴22沿自身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起到限制的效果,防止第一转轴22离开第一输出轴21的通孔211内。

参考图5,第一转轴22在收纳槽222内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431,第一复位弹簧431环绕固定杆43设置,第一复位弹簧431的一端与限位块连接固定,第一复位弹簧431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22在收纳槽222的内壁连接固定。当移动杆41不受外力时,复位弹簧带动限位块沿靠近第一输出轴21在限位槽212的内壁移动。

参考图4,第一输出轴21在通孔211的内壁开设有凹槽213,凹槽213位于限位槽212靠近互感器本体1的一侧,第一转轴22的周向外壁环绕开设有与凹槽213对齐的放置槽223,第一转轴22在放置槽223沿凹槽213开设方向滑动连接有凸块5,凸块5与移动杆41之间连接有连接装置51,连接装置51位于空腔221内,连接装置51包括铰接杆511和滑动杆512,铰接杆511的一端与移动杆41的周向外壁铰接,铰接杆511的另一端与滑动杆512铰接。

参考图6,凸块5的内部开设有活动腔52,滑动杆512背离铰接杆511的一端位于活动腔52内,滑动杆512沿着凹槽213开设的方向与凸块5滑动连接;凸块5在活动腔52内设置有卡接块54和活动杆53,卡接块54和活动杆53均设置有两个,两个卡接块54与两个活动杆53一一对应,活动杆53位于卡接块54和滑动杆512之间,活动杆53的一端与滑动杆512位于活动腔52内的一端铰接,活动杆53的另一端与卡接块54铰接;第一输出轴21在凹槽213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接块54卡接适配的卡接槽214,卡接块54沿着卡接槽214开设的方向与凸块5滑动连接。

参考图6和图7,第一输出轴21贯穿开设有按压孔215,按压孔215与卡接槽214相连通,第一输出轴21在按压孔215内滑动连接有按压杆6,按压杆6的一端位于卡接槽214内;第一输出轴21在按压孔215的内壁开设有复位槽216,按压杆6的周向外壁固设有复位块62,复位块62位于复位槽216内,第一输出轴21在复位槽216内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63,第二复位弹簧63环绕按压杆6设置,第二复位弹簧63的一端与复位块62连接固定,第二复位弹簧63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出轴21在复位槽216的内壁连接固定;按压杆6背离卡接块54的一端固设有按压块61。

当需要转动互感器本体1时,工作人员按下按压块61,按压块61带动按压杆6沿靠近卡接块54移动,按压杆6将按压块61压到凸块5的活动腔52内,在第一复位弹簧431的带动下,凸块5离开第一输出轴21的凹槽213,第一输出轴21与第一转轴22之间抓动连接;当工作人员松开按压块61时,第二复位弹簧63通过复位块62带动按压杆6返回原位。

参考图8和图9,第一连接体23位于第一转轴22下方的一端自下而上穿设有转杆7,第一转轴22在转杆7的上方开设有移动槽225,转杆7的一端位于移动槽225内,转杆7沿自身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转轴22滑动连接;第一连接体23开设有转孔232,转杆7位于转孔232内,转杆7与第一连接体23之间转动连接,转杆7与第一连接体23在转孔232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连接体23在转孔232的内壁沿转孔232的方向开设有滑槽233,转杆7的外壁固设有与滑槽233滑动适配的转块71;第一连接体23在转孔232的内壁环绕开设有与转块71转动适配的转槽234。

当需要转动第一连接体23时,工作人员拉动转杆7,当转块71位于转槽234内时,第一连接体23与第一转轴22之间转动连接,当转块71位于滑槽233内时,第一连接体23不可与第一转轴22之间发生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具有避位功能的电流互感器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转动第一连接体23时,工作人员按动转杆7,使转块71位于第一连接体23的转槽234内,第一连接体23与第一转轴22之间转动连接,进而使第一连接体23与互感器本体1之间转动连接;当需要转动互感器本体1时,工作人员按下按压杆6,按压杆6将卡接块54压到放置槽223内,卡接块54离开卡接槽214,第一复位弹簧431带动限位块沿靠近第一输出轴21移动,限位块通过固定杆43和连接杆42带动移动杆41沿远离互感器本体1的方向移动,移动杆41通过铰接杆511和滑动杆512带动凸块5离开凹槽213,通过以上实现了第一输出轴21与第一转轴22之间的转动,有利于对互感器本体1角度的调整;当互感器本体1和第一连接体23调节完成后,转动移动杆41,使凸块5与凹槽213相对齐,工作人员按压移动杆41,使移动杆41沿靠近互感器本体1的方向移动,移动杆41通过铰接杆511和滑动杆512带动凸块5移动至凹槽213内,当卡接块54与卡接槽214对齐时,滑动杆512通过活动杆53带动卡接块54进入到卡接槽214内,第一输出轴21与第一转轴22卡接固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多个互感器本体1在电表内合理分布。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电流互感器及其电流互感器线圈、铁芯和铁芯壳体
  • 一种具有油位自动监控功能的电流互感器膨胀器
  • 一种具有抗振功能的光学电流互感器及采用该电流互感器实现的抗振动干扰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