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低噪音储能柜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低噪音储能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噪音储能柜。

背景技术

储能柜是储能设备的基础单元,其内置有多个电池组。为了对储能柜内的电池组进行降温,往往于储能柜内设置制冷系统。

现有的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机组、冷凝组件和散热风机,压缩机组安装于储能柜内部,冷凝组件和散热风机安装于储能柜的外部,散热风机用于增加空气流动速度,以利用外部空气带走冷凝组件的热量,以对冷凝组件内的制冷介质进行降温。

但是,位于外部的散热风机高功率运行时将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易传播噪音污染,如果储能柜安装在人流量较大的位置,噪音造成的负面作用更大,但如果低功率运行风机,也会导致散热效果较差的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为了兼顾降噪和散热,本申请提供一种低噪音储能柜。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低噪音储能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低噪音储能柜,包括柜体、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和冷凝组件,所述柜体的三个外侧面均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与柜体外侧面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室,容置腔室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高于第一进风口,冷凝组件设为三个且分别位于三个容置腔室内;冷凝组件包括换热管和多个翅片,各所述冷凝组件的换热管分别通过介质循环输送管与所述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进行连接,所述翅片竖向设置,换热管水平穿过各翅片,相邻两个翅片之间设有两个铜带,两个铜带分别位于换热管的两侧,铜带将两个翅片之间的区域分隔为风冷腔和水冷腔;所述柜体内设有水循环组件,水循环组件用于往水冷腔内注入循环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来,通过并联设置各冷凝组件,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输送的总制冷介质流量将均匀输送至各冷凝组件处,单个冷凝组件内的制冷介质量较少,所需要散热较少,其次,换热管的热量将通过风冷腔中的空气散去,风冷腔内的空气受热密度减小而上升,从容置腔室的第一出风口排出,并且在气压作用下,柜体外部的空气则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并补充,如此,形成外部空气持续的循环流动,以持续带走风冷腔的热量,以起到散热的作用,从而无需设置散热风机,进而减少噪音污染。

与此同时,水循环组件也同步启动,往水冷腔内注入循环水,换热管的热量传递至水中,利用水冷的方式进行降温,散热效果更佳。

并且,铜带的热传导性能优异,能够将水的热量及时散至风冷腔中,即水冷腔和风冷腔可同步散热,从而极大提高换热管的散热效果,并且噪音较低,兼具降噪和散热。

可选的,所述柜体的位于所述容置腔室的水平一侧的部位设有夹层,所述柜体的顶部设有集水槽体,所述水冷腔的上端与集水槽体连通,所述柜体的位于容置腔室的下侧的部位设有中转腔,水冷腔的下端与中转腔连通;所述水循环组件包括水箱和输送泵,所述水箱位于夹层内,水箱的下端通过水管与中转腔连通,输送泵用于将水箱内的水通过水管输送至中转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输送泵进行循环水的输送,输送泵位于夹层内,输送泵的噪音进行多层降低,其噪音较少。

可选的,所述柜体的位于所述容置腔室的水平一侧的部位设有夹层,所述柜体的顶部设有集水槽体,所述水冷腔的上端与集水槽体连通,所述柜体的位于容置腔室的下侧的部位设有中转腔,水冷腔的下端与中转腔连通;所述水循环组件包括第一风琴方管、配重压块、第二风琴方管和向上牵引结构,第一风琴方管、配重压块、第二风琴方管均位于夹层内,所述第一风琴方管和第二风琴方管均竖向设置,第一风琴方管的下端与中转腔连通,第二风琴方管的上端与集水槽体连通,配重压块分别与第一风琴方管的上端和第二风琴方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向上牵引结构用于带动配重压块上移;所述配重压块竖向贯穿有回流道,所述配重压块还设有用于启闭回流道的电磁开关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进行水循环时,利用向上牵引结构带动配重压块上移至最高位,电磁开关阀关闭回流道,此时,第一风琴方管内储存有水,然后向上牵引结构接触对配重压块的限位,配重压块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并压缩第一风琴方管,第一风气管内的水受压则通过中转腔流入水冷腔内,并沿水冷腔向上移动,以逐步对换热管进行散热,水从水冷腔内流出则进入集水槽体内,水于集水槽体内与外部空气接触进行热交换,以对水进行降温,集水槽体内的水并溢流进入第二风琴方管内,即第二风琴方管内存储有水,并且第二风琴方管内的水的重力施加于配重压块上,并迫使配重压块继续下移至最低处,以延长水于水冷腔内的流通时间。

待配重压块下移至最低处时,电磁开关阀开启回流道,向上牵引结构带动配重压块上移至最高位,第一风琴方管拉伸,第二风琴方管压缩,第二风琴方管内的水则在重力作用和水压作用下通过回流道快速流至第一风琴方管内,以确保第一风琴方管内有足够的水,以供下次循环流动。

如此一来,一个水循环周期,只需启动一次向上牵引结构,向上牵引结构所产生的噪音时间较短,即在整个制冷周期内,极大缩短了噪音持续时间,从而起到降低噪音污染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配重压块与所述夹层的上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配重压块与所述夹层的下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当配重压块位于最高点时,所述第二弹簧处于拉伸状态,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配重压块位于最高点时,第二弹簧处于拉伸状态,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因此配重压块的重力、第一弹簧的拉力、第二弹簧的压力,三种力相结合,以作为水循环的作用力,能够极大提高水循环的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换热管的位于相邻翅片之间的部位套设有矩形弹簧,所述铜带的与所述翅片抵接的边缘处设有橡胶封边,所述铜带具有波浪易弯段、燕尾槽段和竖直段,其中波浪易弯段半包裹所述矩形弹簧设置,竖直段位于上下两个换热管之间,燕尾槽段位于波浪易弯段与竖直段之间,翅片的表面固定有抵接于波浪易弯段的外弧面的竖向凸起;所述容置腔室内设有竖板,竖板与所述安装板相对设置且以换热管为中心对称设置,竖板和安装板之间设有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用于迫使竖板和安装板沿翅片宽度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所述竖板和安装板的相对面均设有驱动条,驱动条平行于换热管,驱动条设有与所述燕尾槽段相配合的燕尾块;所述柜体设有挡雨顶板,所述集水槽体的槽底开设有用于供翅片和铜带的上端向上穿过的穿孔,所述穿孔的内壁与铜带之间设有沿铜带偏移方向可折叠的伸缩橡胶带;挡雨顶板具有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第一倾斜面位于穿孔的正上方,第二倾斜面位于集水槽体的正上方,第一倾斜面用于将水冷腔所喷射的水溅射至第二倾斜面和集水槽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常制冷时,波浪易弯段半包裹矩形弹簧设置,波浪易弯段与换热管之间具有较小的径向间隙,以供水通过,同时,两个竖直段之间的距离较近,形成较小通径以供水通过,如此一来,在水输送压力逐渐降低的情况下,水冷腔整体通径较小,将限制水流量,进而减缓配重压块的下移速度,从而延长水循环时间,减少启动向上牵引结构的频次和噪音发生的频次。

并且,由于水冷腔整体通径较小,水通过水冷腔的上腔口时瞬间压力释放,形成喷射流,喷射流击打在第一倾斜面上,以形成水雾,此时水雾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水的散热效果更好,并且该水雾溅射至第二倾斜面,并回落至集水槽体内,以完成水的循环收集。

其次,状态的水冷腔的表面积较大,水能够与换热管和铜带进行充分接触,热交换效率较高,以确保散热效果,并且风冷腔内的空气也能与铜带进行充分接触,以确保散热效果。

需要强力制冷时,换热管内的制冷介质流速加快,直线往复顶推结构迫使竖板和安装板沿翅片宽度方向相互远离,通过驱动条的燕尾块与铜带的燕尾槽段的配合,以将两侧的竖直段拉离,该部位的通径增大,同时,波浪易弯段发生适应性形变,波浪易弯段在竖向凸起的限位下,形变至近似竖直状态,即两个波浪易弯段之间的距离增大,该部位的通径增大,以使得水冷腔整体通径增大,在水压一定的情况下,水冷腔内的整体水流量增大,从而极大提高散热效果。

在两侧的竖直段拉离的同时,伸缩橡胶带收缩,从而确保水冷腔内的水不易从穿孔与铜带之间的间隙流出。

在无需制冷或为了阻止水冷腔内的水倒流时,直线往复顶推结构迫使竖板和安装板沿翅片宽度方向相互靠近,两侧的驱动条迫使两侧的竖直段靠近并且燕尾槽段相贴合,以于水冷腔内形成多个密封节点,以封锁住水,此时水可以作为常态吸热介质使用。

橡胶封边的设置,能够减少铜带相对翅片位置偏移时的泄漏发生。

可选的,所述直线往复顶推结构设为四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竖板的四个顶角处,所述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竖板和所述安装板的相对面铰接连接;所述竖板和安装板的相对面均铰接连接有支杆,支杆与所述驱动条一一对应设置且相连接;所述安装板的竖向侧边固定有导流板;当位于上方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的顶推距离大于位于下方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的顶推距离时,所述水冷腔的横截面积自下到上逐渐增大,且安装板的上部结构外露于柜体;当位于上方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的顶推距离小于位于下方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的顶推距离时,所述水冷腔的横截面积自下到上逐渐减小,且安装板的下部结构外露于柜体;当位于上方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和位于下方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的顶推距离均最大时,所述水冷腔的横截面积增大,且所述安装板整体外露于柜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冷介质由位于下方的换热管逐渐流至位于上方的换热管,即制冷介质于容置腔室内的路径为逐渐向上移动并散热。

当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刚开始制冷时,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将高温高压的制冷介质输送至位于下方的换热管处,此时,位于下方的两个直线往复顶推结构启动,位于上方的两个直线往复顶推结构不启动,即安装板的下部和竖板的下部相互远离,安装板和竖板呈八字形,此时,铜带发生形变,两侧铜带之间的距离自下到上逐渐减小,使得水冷腔的横截面积自下到上逐渐减小,且安装板的下部结构外露于柜体,因此,水冷腔下部的水流量较大,能够有效对位于下方的换热管进行及时散热降温,同时,导流板的下部结构外露于柜体,外部空气通过导流板的引导则快速进入容置腔室的下部,从而进一步对位于下方的换热管进行及时散热降温。

其次,位于上方的两个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缓速启动,即安装板和竖板整体相互远离,安装板和竖板呈竖直状态,水冷腔的整体通径变大,以进一步提高水流量和散热效果。

需要对柜体的制冷状态进行进一步降温时,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的启动方式与上述相反。

如此一来,根据制冷状态的不同,通过设定位于上方和位于下方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的启动顺序,以有效针对局部换热管的制冷介质进行快速降温,从而提高制冷响应速度。

可选的,所述集水槽体设有连通至所述夹层上端的连通管,连通管的下管口与第二风琴方管的下端连通,连通管的上管口高于集水槽体的槽底;当所述铜带竖直设置时,水冷腔的上腔口与连通管的上管口齐平;当所述铜带倾斜时,水冷腔的上腔口低于连通管的上管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槽体内的水通过溢流的方式进入连通管内,因此集水槽体的水位为连通管的管口高度。

当线往复顶推结构迫使安装板和竖板相互远离至使得铜带倾斜时,两侧铜带呈倒八字形,此时,水冷腔的上腔口低于连通管的上管口,集水槽体内的水将倒灌至水冷腔的上部,从而为水冷腔及时补充水量,以提高对位于上方的换热管的散热,散热响应速度大大增强。

可选的,所述翅片开设有供所述换热管穿设的通孔,换热管套设固定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外径大于通孔的孔径,所述矩形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侧的密封圈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来,通过设置通孔,便于换热管的穿设,无需焊接,并且通过设置密封圈,能够减少水冷腔内的水从通孔内流出的情况发生。

二来,通过矩形弹簧的弹力,其对密封圈具备压力,从而提高密封圈的封堵效果,以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可选的,所述翅片开设有多个沿自身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百叶孔,百叶孔的孔口朝下设置,沿翅片高度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百叶孔的开设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百叶孔,当空气沿风冷腔上移的过程中,部分空气将被百叶孔所截取而进入另一风冷腔内,而截流的空气将通过错位设置的百叶孔而在两个不同风冷腔内交替流动,如此一来,在百叶孔处形成气流,从而牵引风冷腔内壁的缓速空气,以加快其流速,从而提高风冷腔内壁附近的空气更新速度,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挡雨顶板的所述第二倾斜面覆盖有吸水无纺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部分水将被吸水无纺布所吸附,吸附的水具备张力,能够一定程度上减缓水的流动时间,从而延长水与外部空气的接触时间,以提高对高温水的散热效果,并且具备张力的水呈膜状,其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进一步提高水的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各冷凝组件的并联,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输送的总制冷介质的量将均匀输送至各冷凝组件处,单个冷凝组件内的制冷介质量较少,所需要散热较少,其次,利用铜带为导热介质,使得风冷和水冷相结合,从而极大提高换热管的散热效果,并且噪音较低,兼具降噪和散热;

2.通过设置配重压块、向上牵引结构、第一风琴方管和第二风琴方管,利用配重压块和第二风琴方管内的水的重力作为水循环的压力,并且利用第二风琴方管内的水重力和第一风琴方管的抽吸力,以形成水循环的快速补充,使得在一个水循环周期,只需启动一次向上牵引结构,向上牵引结构所产生的噪音时间较短,即在整个制冷周期内,极大缩短了噪音持续时间,从而起到降低噪音污染的作用;

3.通过设置直线往复顶推结构和可状态变化的铜带,以切换水冷腔的整体通径,在水压较为稳定的前提下,两种状态下水冷腔的流速相对稳定,变化较小,而两种状态下的水冷腔的水流量发生较大改变,以针对两种不同工况进行针对性散热,并且,形变后的水冷腔的表面积增大,水能够与换热管和铜带进行充分接触,并且,风冷腔内的空气也能与铜带进行充分接触,热交换效率较高,以确保散热效果;

4.根据制冷状态的不同,通过设定位于上方和位于下方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的启动顺序,以有效针对局部换热管的制冷介质进行快速降温,从而提高制冷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冷凝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冷凝组件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的冷凝组件和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的工作流程图。

图6是实施例2的翅片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3的冷凝组件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3的向上牵引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3的驱动电机的侧视图。

图10是实施例4的用于体现矩形弹簧与换热管配合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4的铜带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4的冷凝组件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例4的用于体现安装板和竖板之间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柜体;2、冷凝组件;3、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11、柜门;10、容置腔室;12、安装板;121、竖板;122、导流板;123、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4、肋板;125、支杆;126、驱动条;13、第一进风口;14、第一出风口;15、隔板;16、密封腔室;17、风孔;18、集水槽体;181、穿孔;182、伸缩橡胶带;183、伸缩杆;184、挡雨顶板;185、第一倾斜面;186、第二倾斜面;187、立杆;19、夹层;191、中转腔;192、连通管;21、换热管;211、百叶孔;212、密封圈;213、矩形弹簧;22、铜带;221、竖向凸起;222、竖直段;223、波浪易弯段;224、燕尾槽段;225、橡胶封边;220、水冷腔;23、翅片;230、风冷腔;24、进入管;25、流出管;31、箱体;311、第二进风口;312、第二出风口;32、压缩机;33、蒸发器;34、蒸发风机;35、膨胀阀;51、水箱;511、输送泵;52、配重压块;521、回流道;522、电磁开关阀;53、第一风琴方管;531、第二弹簧;54、第二风琴方管;541、第一弹簧;551、收放辊;552、牵引绳;553、导向轮;554、吊环;555、驱动电机;556、电动推杆;557、第一啮合齿;558、第二啮合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1公开一种低噪音储能柜。

参照图1,低噪音储能柜包括柜体1、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3和冷凝组件2,柜体1的一侧具有柜门11。柜体1的三个外侧面均固定有安装板12,安装板12与柜体1外侧面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室10,安装板12的上部和下部均开设有长条形孔,长条形孔沿安装板12宽度方向延伸,位于安装板12下部的长条形孔设为第一进风口13,位于安装板12上部的长条形孔设为第一出风口14,因此,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一进风口13进入容置腔室10内,并沿容置腔室10向上移动,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4排出,以形成空气路径。

如图2所示,冷凝组件2包括换热管21和翅片23,各冷凝组件2的换热管21分别通过介质循环输送管与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3进行连接,换热管21内通有制冷介质,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3通入至换热管21内的制冷介质为高温高压,因此需要利用翅片23对其进行散热。

换热管21从下往上依次弯曲呈蛇形,翅片23竖向设置,换热管21水平穿过各翅片23,制冷介质从换热管21的下端进入,制冷介质沿换热管21逐渐上移并从介质循环输送管进入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3内。

相邻两个翅片23之间设有两个铜带22,铜带22竖向设置,铜带22的竖向侧边与翅片23焊接连接,两个铜带22分别位于换热管21的两侧,铜带22将两个翅片23之间的区域分隔为风冷腔230和水冷腔220。

如图3所示,柜体1的顶部设有集水槽体18,水冷腔220的上端与集水槽体18连通,具体为,集水槽体18的槽底开设有用于供翅片23的上端和铜带22的上端向上穿过的穿孔181。柜体1的位于容置腔室10的下侧的部位设有中转腔191,翅片23的下端和铜带22的下端向下插入中转腔191中,使得水冷腔220的下端与中转腔191连通。

柜体1的位于容置腔室10的水平一侧的部位设有夹层19,集水槽体18内固定有连通管192,连通管192的上管口高于集水槽体18的槽底,连通管192与夹层19的上端连通,夹层19的下端与中转腔191连通。夹层19内设有水循环组件,水循环组件用于往水冷腔220内注入循环水。

具体为,水循环组件包括水箱51和输送泵511,水箱51位于夹层19内,水箱51具有上开口,集水槽体18内的水到一定高度时可通过连通管192溢流进入水箱51内,水箱51的下端通过水管与中转腔191连通,输送泵511用于将水箱51内的水通过水管输送至中转腔191内,中转腔191内的水则通过水冷腔220逐渐上移,期间,经过各高度位置处的换热管21,以带走换热管21的热量,吸热后的水则进入集水槽体18内,在外部空气的热交换下,以对吸热水进行散热,散热后的水则通过连通管192进入水箱51,以完成水循环。

通过设置各冷凝组件2的并联,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3输送的总制冷介质的量将均匀输送至各冷凝组件2处,单个冷凝组件2内的制冷介质量较少,所需要散热较少。

其次,换热管21的热量将通过翅片23以加热风冷腔230的空气,风冷腔230内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从容置腔室10的第一出风口14排出,并且在气压作用下,柜体1外部的空气则从第一进风口13进入并补充,如此,形成外部空气的循环流动,以持续带走风冷腔230的热量,以起到散热的作用,从而无需设置散热风机,进而减少噪音污染。

并且水冷腔220和风冷腔230同步散热,从而极大提高换热管21的散热效果,并且输送泵511位于夹层19内,输送泵511的噪音进行多层降低,噪音较低,兼具降噪和散热。

如图4所示,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3安装于柜体1内底部,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3包括箱体31、膨胀阀35(图中未标出)、压缩机32、蒸发器33和蒸发风机34。

箱体3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进风口311和第二出风口312,第二进风口311朝向柜门11,柜体1内固定有隔板15,隔板15竖向设置,隔板15与柜体1内侧面之间形成有密封腔室16,箱体31的带有第二出风口312的一端伸入密封腔室16的底部,并且,第二出风口312朝上设置;隔板15上设有多个均布设置的风孔17,风孔17连通密封腔室16和柜体1内腔。

如图5所示,膨胀阀35、蒸发器33和压缩机32依次连接,蒸发风机34则位于蒸发器33的一侧。启动时,压缩机32将制冷介质通过进入管24分别输送至各冷凝组件2的换热管21内,即各冷凝组件2分别承担一部分制冷介质,此时制冷介质处于高温高压,利用冷凝组件2对制冷介质进行降温,然后换热管21内的制冷介质则通过流出管25进入膨胀阀35内,制冷介质的压力得到释放,制冷介质则流过蒸发器33,此时制冷介质吸热,从而制造冷气,在蒸发风机34的带动下,冷气从第二出风口312进入密封腔室16内,然后冷风上移过程中,冷风均匀从各风孔17进入柜体1内的不同高度位置处的电池组,从而起到均匀降温的效果,最后制冷介质从蒸发器33流至压缩机32处,以完成一次循环。

其中进入管24和流出管25组成介质循环输送管。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翅片23开设有多个百叶孔211,各百叶孔211沿翅片23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百叶孔211的孔口朝下设置,并且,沿翅片23高度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百叶孔211的开设方向相反。

在空气沿风冷腔230上移的过程中,部分空气将被百叶孔211所截取而进入另一风冷腔230内,而截流的空气将通过错位设置的百叶孔211以在两个不同风冷腔230内交替流动,使得百叶孔211处形成一定的气流,该气流将牵引风冷腔230内壁的缓速空气,以加快风冷腔230内壁的空气流速,从而提高风冷腔230内壁附近的空气更新速度,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水循环组件包括第一风琴方管53、配重压块52、第二风琴方管54和向上牵引结构;向上牵引结构、第一风琴方管53、配重压块52、第二风琴方管54均位于夹层19内,第一风琴方管53和第二风琴方管54均竖向设置,第一风琴方管53和第二风琴方管54具有隔水能力,能够减少内部的水泄漏。

第一风琴方管53的下端与中转腔191连通,第二风琴方管54的上端与连通管192的下管口连接,配重压块52分别与第一风琴方管53的上端口和第二风琴方管54的下端口固定连接,配重压块52的上表面与连通管192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541,第一弹簧541位于第二风琴方管54内;配重压块52的下表面与夹层19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531,第二弹簧531位于第一风琴方管53内,且第二弹簧531的长度大于第一弹簧541。

配重压块52竖向贯穿有多个回流道521,回流道521用于连通第一风琴方管53和第二风琴方管54的内腔,同时,配重压块52还设有用于启闭回流道521的电磁开关阀522。

向上牵引结构用于带动配重压块52上移。具体为,如图8、图7所示,向上牵引结构包括牵引绳552、多个导向轮553、收放辊551和驱动电机555,收放辊551和驱动电机555一一对应设置,收放辊551设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夹层19的水平两侧,夹层19内设有电动推杆556,电动推杆556用于带动驱动电机555水平移动,驱动电机555的输出轴设有第一啮合齿557,收放辊551的轴心设有第二啮合齿558,电动推杆556带动驱动电机555朝向收放辊551移动时,第一啮合齿557和第二啮合齿558相互啮合,驱动电机555的扭矩可传递至收放辊551上,电动推杆556带动驱动电机555远离收放辊551移动时,第一啮合齿557和第二啮合齿558脱离啮合,收放辊551处于自由转动状态。

牵引绳552的一端与其中一收放辊551缠绕固定,牵引绳552的另一端依次向上延伸、依次绕过多个导向轮553、穿过连通管192、穿过配重压块52上表面所设置的吊环554、穿出连通管192、依次绕过多个导向轮553、向下延伸并缠绕固定于另一收放辊551上,牵引绳552位于第二风琴方管54的部位呈V形,当两个收放辊551同时收卷时,牵引绳552将带动配重压块52上移。

需要进行水循环时,驱动电机555带动收放辊551转动,两个收放辊551同时收卷,牵引绳552带动配重压块52上移至最高位,此时第二弹簧531处于拉伸状态,第一弹簧541处于压缩状态,电磁开关阀522关闭回流道521。

第一风琴方管53内储存有水,电动推杆556带动驱动电机555远离收放辊551移动时,第一啮合齿557和第二啮合齿558脱离啮合,收放辊551处于自由转动状态,牵引绳552对配重压块52无限位,配重压块52在重力、第一弹簧541的拉力、第二弹簧531的压力的三种力作用下而向下移动,配重压块52压缩第一风琴方管53,第一风气管内的水受压则通过中转腔191流入水冷腔220内,并沿水冷腔220向上移动,以逐步对换热管21进行散热,水从水冷腔220内流出则进入集水槽体18内,水于集水槽体18内与外部空气接触进行热交换,以对水进行降温,集水槽体18内的水并溢流进入第二风琴方管54内,使第二风琴方管54内有水,因此第二风琴方管54内的水的重力将施加于配重压块52上,并迫使配重压块52继续下移至最低处,以延长水于水冷腔220内的流通时间。

待配重压块52下移至最低处时,电磁开关阀522开启回流道521,向上牵引结构带动配重压块52上移至最高位,第一风琴方管53拉伸,第二风琴方管54压缩,第二风琴方管54内的水则在重力作用和水压作用下通过回流道521快速流至第一风琴方管53内,以确保第一风琴方管53内有足够的水,以供下次循环流动。

因此,在较长的水循环周期内只需启动一次向上牵引结构,使得向上牵引结构所产生的噪音时间较短,即在整个制冷周期内,极大缩短了噪音持续时间,从而起到降低噪音污染的作用。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翅片23开设有供换热管21穿设的通孔(图中未示出),换热管21套设固定有密封圈212,密封圈212的外径大于通孔的孔径,换热管21的位于翅片23之间的部位套设有矩形弹簧213,矩形弹簧213的横截面呈矩形,矩形弹簧213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侧的密封圈212,矩形弹簧213的弹力施加于密封圈212上,从而提高密封效果,以减少水冷腔220内的水泄漏。

铜带22的侧边抵接于翅片23的表面,且铜带22的抵接侧边处固定有橡胶封边225,通过橡胶封边225,以减少水冷腔220内的水从该抵接位置泄漏的情况发生。

如图11所示,铜带22具有波浪易弯段223、燕尾槽段224和竖直段222,其中波浪易弯段223的最薄部位的厚度为0.1毫米-1毫米,波浪易弯段223半包裹矩形弹簧213设置,波浪易弯段223与换热管21之间的最短径向距离为矩形弹簧213的厚度,两侧的铜带22的波浪易弯段223合围则近似包裹矩形弹簧213。

翅片23的表面固定有竖向凸起221,竖向凸起221位于波浪易弯段223的一侧,竖向凸起221抵接于波浪易弯段223的外弧面上。

如图11、图12所示,竖直段222位于上下两个换热管21之间,燕尾槽段224位于波浪易弯段223与竖直段222之间。

如图12、图13所示,安装板12与柜体1无直接固定连接,安装板12的竖向侧边固定有导流板122,导流板122倾斜设置,容置腔室10内放置有竖板121,竖板121与安装板12相对设置且以换热管21为中心对称设置,竖板121和安装板12之间设有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可以为电缸、液压缸和气缸等直线往复结构。

具体为,如图13所示,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设为四个,且四个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分别位于竖板121的四个顶角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的两端分别与竖板121和安装板12的相对面铰接连接。

如图12、图14所示,竖板121和安装板12的相对面军固定有竖向的肋板124,肋板124上铰接连接有支杆125,支杆125的另一端铰接连接有驱动条126,驱动条126平行于换热管21,驱动条126固定有燕尾块(图中未标出),燕尾块与燕尾槽段224相配合。

因此,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控制安装板12和竖板121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时,安装板12和竖板121通过支杆125、驱动条126与燕尾槽段224的配合,将控制两侧的铜带22的竖直段222的相对位置。

如图12、图14所示,翅片23和铜带22的下端与中转腔191的内壁焊接连接,穿孔181的内壁与铜带22之间设有沿铜带22偏移方向可折叠的伸缩橡胶带182,伸缩橡胶带18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抵接于两侧的翅片23表面,即铜带22的上端可相对穿孔181内壁进行水平偏移,伸缩橡胶带182用于对穿孔181与铜带22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以减少泄漏,并且穿孔181内壁还固定有伸缩杆183,伸缩杆183水平设置,伸缩杆183的另一端与铜带22外表面进行连接,伸缩杆183用于承托伸缩橡胶带182。

当铜带22竖直设置时,水冷腔220的上腔口与连通管192的上管口齐平。

如图12所示,柜体1的顶部固定有多个立杆187,各立杆187的上端共同固定有挡雨顶板184,挡雨顶板184具有第一倾斜面185和第二倾斜面186,第二倾斜面186位于集水槽体18的正上方,第二倾斜面186覆盖有吸水无纺布(图中未示出),第一倾斜面185用于将水冷腔220所喷射的水溅射至第二倾斜面186和集水槽体18内。

正常制冷时,即柜体1内不需要过强的降温,仅需保持柜体1内的一定温度时,波浪易弯段223半包裹矩形弹簧213设置,波浪易弯段223与换热管21之间具有较小的径向间隙,以供水通过,同时,两个竖直段222之间的距离较近,形成较小通径以供水通过,即水冷腔220整体通径较小,从而限制水冷腔220内的水流量,以维持一定的散热,同时,水冷腔220内的水流量降低则意味着第一风琴方管53内的水输出量降低,配重压块52的下移速度则减缓,从而延长水循环时间,减少启动向上牵引结构的频次和噪音发生的频次。

并且,由于水冷腔220整体通径较小,水通过水冷腔220的上腔口时瞬间压力释放,形成喷射流,喷射流击打在第一倾斜面185上,以形成水雾,此时水雾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水的散热效果更好,并且该水雾溅射至第二倾斜面186,吸水无纺布吸附第二倾斜面186上的水,从而延长水与外部空气的接触时间,以提高对高温水的散热效果,吸水无纺布的水吸收到一定程度后,多余的水则回落至集水槽体18内,以完成水的循环收集。

需要强力制冷时,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迫使竖板121和安装板12沿翅片23宽度方向相互远离,通过驱动条126的燕尾块与铜带22的燕尾槽段224的配合,以将两侧的竖直段222拉离,该部位的通径增大,同时,波浪易弯段223在竖向凸起221的限位下,波浪易弯段223难以跟随驱动条126一起移动,因此,波浪易弯段223发生适应性形变,波浪易弯段223形变至近似竖直状态,即两个波浪易弯段223之间的距离也适应性增大,即波浪易弯段223和竖直段222的通径均增大,以使得水冷腔220整体通径增大,在水压一定的情况下,水冷腔220内的整体水流量增大,从而极大提高散热效果,并且,安装板12移动至整体外露于柜体1的状态,因此,外部空气通过导流板122的引导则快速进入风冷腔230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降温效果。

因此,在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的控制下,水冷腔220的通径至少具备两种状态,在输出水压较为稳定的前提下(配重压块52的重力、第一弹簧541的拉力、第二弹簧531的压力所转化的输出水压),两种状态下水冷腔220的流速相对稳定,变化较小,而两种状态下的水冷腔220的水流量发生较大改变(水冷腔220通径大的水流量大,水冷腔220通径小的水流量小),以针对两种不同工况进行针对性散热。

以上为长时间状态的两种工况的针对变化,而在某些短时间的状态下,水冷腔220的通径还具备以下两种状态,具体为:

第一种状态,当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3刚启动以开始制冷时,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3将高温高压的制冷介质输送至位于下方的换热管21处,此时,位于下方的两个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启动,位于上方的两个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不启动,即安装板12的下部和竖板121的下部相互远离,使得安装板12和竖板121呈八字形,安装板12的下部结构外露于柜体1,此时,铜带22发生形变,两侧铜带22之间的距离自下到上逐渐减小,铜带22也呈八字形,水冷腔220的横截面积自下到上逐渐减小,因此,水冷腔220下部的通径较大,该部位水流量较大,能够有效对位于下方的换热管21进行及时散热降温,同时,导流板122的下部结构外露于柜体1,外部空气通过导流板122的引导则快速进入容置腔室10的下部,从而进一步对位于下方的换热管21进行及时散热降温。

然后,位于上方的两个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缓速启动,即安装板12和竖板121整体相互远离,安装板12和竖板121呈竖直状态,水冷腔220的整体通径增大,以整体换热管21进行散热。

第二种状态,需要对柜体1的制冷状态进行进一步降温时,即换热管21内的制冷介质流速加快,同时位于上方的换热管21的制冷介质即将加速流入蒸发器33中,此时,位于上方的两个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启动,位于下方的两个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不启动,即安装板12的上部和竖板121的上部相互远离,使得安装板12和竖板121呈倒八字形,安装板12的上部结构外露于柜体1,此时,铜带22发生形变,两侧铜带22之间的距离自下到上逐渐增大,两侧铜带22也呈倒八字形,水冷腔220的横截面积自下到上逐渐增大,因此,水冷腔220的上部的通径较大,该部位水流量较大,能够有效对位于上方的换热管21进行及时散热降温,同时,导流板122的上部结构外露于柜体1,外部空气通过导流板122的引导则快速进入风冷腔230的上部,从而进一步对位于上方的换热管21进行及时散热降温;并且,在该过程中,铜带22处于倾斜状态,因此,水冷腔220的上腔口降低,其低于集水槽体18的水位,因此集水槽体18内的水将倒灌至水冷腔220的上部,从而为水冷腔220及时补充水量,以提高对位于上方的换热管21的散热,散热响应速度大大增强。

然后,位于下方的两个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缓速启动,即安装板12和竖板121整体相互远离,安装板12和竖板121呈竖直状态,水冷腔220的整体通径增大,以整体换热管21进行散热。

即通过设定位于上方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和位于下方的直线往复顶推结构123的启动顺序和启动时间,以改变水冷腔220的局部通径,从而有效针对局部换热管21的制冷介质的流速情况进行快速降温,进而提高制冷响应速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储物柜的开柜方法、储物柜和储物柜系统
  • 一种储能汇流柜及使用该储能汇流柜的储能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6487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