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及海上风电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及海上风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下升压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及海上风电系统。

背景技术

升压站指的是一个使通过的电荷电压变换的整体系统。主要用来升压,目的是减小线路电流借以减小电能的损失。

现有技术中,固定海上升压站需要单独为其设置基础,海上升压站的基础一般包括钢管桩和导管架,在安装海上升压站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先将钢管桩基础打入海床一定的深度,再将导管架的支腿一一对应套设在钢管桩上,由于导管架需要从海床延伸至海面,随着海上风力发电站的开发逐渐向深海水域迈进,深海水域的风浪环境恶劣,在极端的风浪荷载作用下,浮式风机会造成较大的往复循环运动,浮式风机随海浪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电缆产生较大的拉力,使得电缆与升压站的连接处成为疲劳热点,产生较大的累积疲劳损伤,进而会导致疲劳热点处发生断裂现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及海上风电系统,以解决浮式风机随海浪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电缆产生较大的拉力,使得电缆与升压站的连接处成为疲劳热点,产生较大的累计疲劳损伤,进而会导致疲劳热点处发生断裂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包括:

防沉板,所述防沉板的顶面设有第一升压站和导轨机构,所述第一升压站固定设于所述导轨机构长度方向的一侧;

第二升压站,其上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与所述导轨机构滑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升压站的一侧适于与浮式风机的第一电缆连接,所述第二升压站的另一侧适于与所述第一升压站通过阻尼件连接;

固定机构,一端适于固定所述防沉板,另一端适于固设于海床上。

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二升压站上设置滑动机构,使第二升压站能够沿导轨机构的长度方向滑动,并且第一升压站与第二升压站通过阻尼件连接,阻尼件对第二升压站在滑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当浮式风机随海浪移动时,会拉动第一电缆移动,第一电缆受外界载荷的时,第一电缆会拉动第二升压站使第二升压站的滑动机构在导轨机构上滑动,第二升压站在导轨机构上滑动的过程中,阻尼件会对第二升压站施加一定的阻尼力,来缓冲第二升压站的移动速度,进而释放第一电缆的拉力,减小疲劳热点处的疲劳损伤,能够有效避免疲劳热点处发生断裂现象,减小经济损失的风险,提高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安全性。同时,通过设置防沉板和固定机构,将第一升压站和第二升压站设置在海下,无需架设钢管架和导管架将升压站设置在海上,从而能够节约钢材,简化安装步骤,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机构包括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所述第一滑轨固设于所述防沉板的顶面,所述第二滑轨盖设于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之间形成滑槽,所述滑动机构设于所述滑槽内并可沿所述滑槽滑动。

有益效果:通过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将滑动机构滑动设置在滑槽内,使第二升压站能够沿导轨机构的长度方向滑动,同时,将滑动机构设置在滑槽内,即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对滑动机构进行限位,能够防止第二升压站受海水的浮力向上浮起,保证第二升压站在海下正常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机构包括两组,两组所述导轨机构相对间隔设置。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两组导轨机构,使得第二升压站的相对两侧的滑动机构设置在导轨机构内,保证第二升压站在滑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稳的在导轨机构上滑动,同时,通过两组导轨机构对第二升压站的两侧进行限定,保证第二升压站在海下平稳运行,防止第二升压站的一侧被海水浮力浮起,进一步保证第二升压站在海下平稳运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机构为滚轮,所述第二升压站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滚轮,所述滚轮的连接轴与所述第二升压站可转动连接,所述滚轮设于所述滑槽内。

有益效果:通过将滚轮设置在滑槽内部,使滚轮在滑槽内能够滑动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滚动,保证滑动机构在导轨机构上移动顺畅,即第二升压站能够顺畅的在导轨机构上滑动,防止第二升压站的滑动机构卡在导轨机构中,导致第二升压站无法在导轨机构上滑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升压站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安装槽,多个所述第一安装槽适于分别与浮式风机的第一电缆连接;所述第二升压站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升压站对应所述第二升压站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经第二电缆与所述第三安装槽连接。

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二升压站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安装槽,以便于多个浮式风机通过第一电缆与对应的第一安装槽连接,使浮式风机所制造的能源通过第一电缆传输至第二升压站。通过第二电缆连接第二安装槽和第三安装槽,使第二升压站和第一升压站连接,将第二升压站所收集的能源传输至第一升压站,以便于第一升压站将能源集中传输。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升压站位于所述第三安装槽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点,所述阻尼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点对应连接,多个所述阻尼件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升压站连接。

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升压站上设置连接点,以便于阻尼件与第一升压站连接,便于安装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通过设置多个阻尼件,来提高阻尼件对第二升压站的缓冲效果,进一步减小疲劳热点处的疲劳损伤,有效避免疲劳热点处发生断裂现象,减小经济损失的风险,提高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沉板设有多个贯穿所述防沉板的套筒;

所述固定机构为螺旋锚,所述螺旋锚包括杆体和螺旋叶片,所述杆体的外表面沿其轴向设有所述螺旋叶片,所述螺旋锚的一端适于固定于所述套筒中,另一端适于设于海床上。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防沉板和螺旋锚,将第一升压站和第二升压站设置在海下,无需架设钢管架和导管架将升压站设置在海上,从而能够节约钢材,简化安装步骤,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杆体的端部呈锥状设置。

有益效果:通过将螺旋锚的杆体端部设置呈锥状,在转动螺旋锚时,以便于螺旋锚穿过黏土层,便于螺旋锚的安装。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叶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螺旋叶片沿所述杆体的轴向间隔设置。

有益效果:通过在杆体上设置多个螺旋叶片,在转动螺旋锚时,以便于螺旋锚穿过黏土层,便于螺旋锚的安装,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多个螺旋叶片,来提高螺旋锚的抗压承载性能和抗拔承载性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杆体的直径为60mm-80mm。

有益效果:通过将杆体的直径设置60mm-80mm,以减小杆体端部在土中受到的端阻力,便于螺旋锚安装。若杆体直径较小,则杆体的刚度较低,若杆体的直径较大,则螺旋锚不便于安装。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叶片沿所述杆体轴向的投影直径大于等于三倍的所述杆体直径,所述螺旋叶片沿所述杆体轴向的投影直径小于等于四倍的所述杆体直径。

有益效果:通过对螺旋叶片和杆体直径的限定,使螺旋锚便于安装,同时保证螺旋锚的水平承载性能以及抗倾覆承载性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锚与所述套筒之间注浆连接。

有益效果:通过向螺旋锚与套筒之间的间隙注浆,使螺旋锚与套筒连接牢固,进而保证防沉板在海床上固定牢固,保证第一升压站和第二升压站能够平稳运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机构为吸力筒,所述吸力筒的顶部与所述防沉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吸力筒的底部适于与海床固定。

有益效果:防沉板通过吸力筒与海床固定,代替传统的钢管桩结构,能够节省安装钢管桩的导管架的钢材部分,降低了钢材的使用成本和安装空间,并且吸力筒不需要打桩,安装便捷,且可进行回收利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力筒包括筒体、顶盖、泵送装置、立柱、多个翼板和多个加强筋;所述顶盖固定安装于所述筒体顶部,用于封闭所述筒体;所述泵送装置安装于所述顶盖;所述立柱固定安装于所述顶盖的中心轴线处;所述翼板沿所述顶盖的径向从所述立柱延伸至所述顶盖边缘;多个所述翼板呈辐射状等距分布在所述顶盖上表面,且彼此之间通过所述加强筋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吸力筒设置泵送装置可实现筒体的进出水,筒体排水时可在筒体内外产生压力差,使得吸力筒在负压作用下被压入海床直至顶盖接触海床表面。代替传统的钢管桩打桩固定在海床的安装方式,安装更为便捷,对海床扰动小,降低了安装过程对海底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设置翼板不仅能够提高立柱的稳定性,还可以更好地将防沉板带来的荷载通过吸力筒传递至海床土体。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力筒设置四个,分别对应安装于所述防沉板的四个拐角;所述筒体的高度尺寸不超过所述筒体直径尺寸的三倍;所述防沉板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筒体直径尺寸的三倍。

有益效果:本发明设置四个吸力筒,形成四角支撑结构,能够更好地支撑防沉板。筒体的高度尺寸不超过筒体直径尺寸的三倍,以避免过高的筒体在海床中所带来的过大的贯入阻力,增加安装难度。防沉板的宽度尺寸大于筒体直径尺寸的三倍,使得各吸力筒间有足够大的距离,以避免群筒效应的产生降低吸力筒的承载性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沉板设有多个贯穿所述防沉板的套筒;

所述固定机构为固定桩,与所述套筒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固定桩的一端设于所述套筒内,另一端适于固定于海床内并将所述防沉板固定于海床上。

有益效果:通过固定桩将防沉板安装于海床上,有效降低了制备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基础的钢材使用量,从而能够节约钢材,降低成本,且安装便捷。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桩的一端设有与该端连通的空腔,所述固定桩远离所述空腔的一端设于所述套筒内,且所述固定桩远离所述空腔的一端设有适于密封所述空腔的顶盖;所述套筒设于所述防沉板的拐角处。

有益效果:通过在固定桩内设置与其下端连通的空腔,能够降低固定桩的重量,且相对于实心固定桩,本发明中的固定桩能够减少打桩过程中的土壤挤压量,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且在固定桩安装完成后,土壤进入到空腔内,能够与桩身形成紧密的连接,可以增加固定桩的抗侧移能力,使其在承受侧向力或水平力时更加稳定。此外,固定桩远离空腔的一端设有顶盖,能够增加打桩机与固定桩的接触面积,使打桩机施加的力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到固定桩上,提高打桩的效率。进一步地,将套筒设于防沉板的拐角处,即将固定桩设于防沉板本体的拐角处,能够增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其受到海洋力量影响时的变形和摇晃。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沉板上设有多个吊耳。

有益效果:防沉板上设有多个吊耳,以便于吊装防沉板将防沉板放置在海床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沉板包括板体和裙板;板体下表面的外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环状的裙板。

有益效果:当板体沉放至海床上时,裙板插入海床内,与海床形成固定连接,能够提高板体的抗滑移能力。裙板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成本低。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还包括多个防撞板,多个防撞板围设于防沉板的上表面。

有益效果:在防沉板的上表面设置防撞板可以避免海底生物撞击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以及防止海底滑坡等外界因素对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造成损伤,可有效保护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还包括桁架,桁架包括多个水平设置并首尾相连的第一连杆、多个竖直设置的第二连杆和多个倾斜设置的第三连杆;第一连杆与防沉板的外缘对应设置;第二连杆的一端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连杆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于防沉板的上表面;第三连杆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于防沉板的拐角处。

有益效果:防沉板上设置的桁架能够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可有效抵抗地震等外界的作用力以及长期作用的循环荷载,使整个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更加稳定和可靠。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撞板两两相对设置于防沉板的上表面,第二连杆设于相邻防撞板之间的间隔内;第二连杆的高度高于防撞板的高度。

有益效果:防撞板与第二连杆相互配合,能够对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形成更大的保护范围,降低海底生物的撞击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可能性。此外,第二连杆的高度高于防撞板的高度,以便于将第一连杆组成的框架安装在防撞板上方空间,能够阻止越过防撞板的生物对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造成损伤,进一步增大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保护覆盖面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围成的空间上方设有第一遮挡板,第一遮挡板的四周设有朝向防沉板外缘倾斜设置的第二遮挡板,第二遮挡板位于第二连杆的周侧,且每个第二遮挡板通过支撑杆与防沉板的上表面相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能够防止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受到海水的冲刷以及海底生物等的撞击,避免对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造成损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第二遮挡板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加筋杆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中,通过加筋杆对相邻的两个第二遮挡板进行加固,使连接后的第二遮挡板能够承受更大的力和负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杆通过连接环与防沉板相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连接环使支撑杆与防沉板相连接,可以增加支撑杆与防沉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连接环可以分散连接点处的应力集中,减少局部应力对支撑杆与防沉板的影响。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海上风电系统,包括:

浮式风机;

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所述第二升压站的一侧与所述浮式风机的所述第一电缆连接。

有益效果:将海平面上的浮式风机通过第一电缆与第二升压站连接,使浮式风机所制造的能源通过第一电缆传输至第二升压站,第二升压站的第二安装槽通过第二电缆与第一升压站的第三安装槽连接,将第二升压站所收集的能源传输至第一升压站,以便于第一升压站将能源集中传输至陆地。当浮式风机随海浪移动时,会拉动第一电缆移动,第一电缆受外界载荷的时,第一电缆会拉动第二升压站使第二升压站的滑动机构在导轨机构上滑动,第二升压站在导轨机构上滑动的过程中,阻尼件会对第二升压站施加一定的阻尼力,来缓冲第二升压站的移动速度,进而释放第一电缆的拉力,减小疲劳热点处的疲劳损伤,能够有效避免疲劳热点处发生断裂现象,减小经济损失的风险,提高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安全性。同时,通过设置防沉板和固定机构,将第一升压站和第二升压站设置在海下,无需架设钢管架和导管架将升压站设置在海上,从而能够节约钢材,简化安装步骤,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升压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二升压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二升压站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螺旋锚与套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螺旋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螺旋锚的俯视图;

图8为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安装在海床上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吸力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固定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安装桁架和防撞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安装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安装裙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沉板;101、套筒;102、吊耳;103、板体;104、裙板;2、第一升压站;201、第三安装槽;202、连接点;3、导轨机构;301、第一滑轨;302、第二滑轨;303、滑槽;4、第二升压站;401、滑动机构;402、第一安装槽;403、第二安装槽;5、阻尼件;6、螺旋锚;601、杆体;602、螺旋叶片;7、浮式风机;8、第一电缆;9、第二电缆;10、海床;11、海平面;12、吸力筒;1201、筒体;1202、顶盖;1203、泵送装置;1204、立柱;1205、翼板;1206、加强筋;13、固定桩;1301、空腔;14、防撞板;15、桁架;1501、第一连杆;1502、第二连杆;1503、第三连杆;1531、减震组件;1532、第三子连杆;1601、第一遮挡板;1602、第二遮挡板;1603、支撑杆;1604、加筋杆;1605、连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中,固定海上升压站需要单独为其设置基础,海上升压站的基础一般包括钢管桩和导管架,在安装海上升压站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先将钢管桩基础打入海床10一定的深度,再将导管架的支腿一一对应套设在钢管桩上,由于导管架需要从海床10延伸至海面,随着海上风力发电站的开发逐渐向深海水域迈进,深海水域的风浪环境恶劣,在极端的风浪荷载作用下,浮式风机7会造成较大的往复循环运动,浮式风机7随海浪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电缆产生较大的拉力,使得电缆与升压站的连接处成为疲劳热点,产生较大的累计疲劳损伤,进而会导致疲劳热点处发生断裂现象。

下面结合图1至图15,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包括:防沉板1、第二升压站4和固定机构。

具体的,如图1所示,防沉板1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升压站2和导轨机构3,第一升压站2固定设置在导轨机构3长度方向的一侧。

具体的,如图1、图3、图4和图8所示,第二升压站4上设置有滑动机构401,其中滑动机构401与导轨机构3滑动配合连接,即滑动机构401能够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滑动机构401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进而带动第二升压站4沿导轨机构3的长度方向移动。如图8所示,第二升压站4的一侧适于与浮式风机7的第一电缆8连接,第二升压站4的另一侧适于与第一升压站2通过阻尼件5连接。即浮式风机7随海浪移动时,会拉动第一电缆8移动,第一电缆8进一步带动第二升压站4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第二升压站4在导轨机构3上移动的过程中,阻尼件5会对第二升压站4施加一定的阻尼力。

具体的,固定机构一端适于固定防沉板1,另一端适于固设于海床10上。

此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通过在第二升压站4上设置滑动机构401,使第二升压站4能够沿导轨机构3的长度方向滑动,并且第一升压站2与第二升压站4通过阻尼件5连接,阻尼件5对第二升压站4在滑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当浮式风机7随海浪移动时,会拉动第一电缆8移动,第一电缆8受外界载荷的时,第一电缆8会拉动第二升压站4使第二升压站4的滑动机构401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第二升压站4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的过程中,阻尼件5会对第二升压站4施加一定的阻尼力,来缓冲第二升压站4的移动速度,进而释放第一电缆8的拉力,减小疲劳热点处的疲劳损伤,能够有效避免疲劳热点处发生断裂现象,减小经济损失的风险,提高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安全性。同时,通过设置防沉板1和固定机构,将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设置在海下,无需架设钢管架和导管架将升压站设置在海上,从而能够节约钢材,简化安装步骤,降低成本。

具体的,在海床10上设置防沉板1,防止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直接坐落在海床10上,我国海床10表面多为强度和刚度较低、承载性能较差的软黏土,若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长时间直接坐落在海床10上,容易使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发生较大的沉降,造成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无法正常使用。通过在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下设置面积较大的防沉板1,可以降低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对海床10土体所产生的应力,以防止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发生较大的沉降。

其中,防沉板1可以采用高密度钨钢制成,增加防沉板1的稳定性和防腐性。防沉板1的长度可以设置为螺旋锚6的杆体601长度的两倍。套筒101可以焊接在防沉板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轨机构3包括第一滑轨301和第二滑轨302,第一滑轨301固定设置在防沉板1的顶面,第二滑轨302盖设在第一滑轨301上,且第一滑轨301与第二滑轨302之间形成滑槽303,滑动机构401设置在滑槽303内部,并且滑动机构401能够在滑槽303内滑动。通过第一滑轨301和第二滑轨302将滑动机构401滑动设置在滑槽303内,使第二升压站4能够沿导轨机构3的长度方向滑动,同时,将滑动机构401设置在滑槽303内,即第一滑轨301和第二滑轨302对滑动机构401进行限位,能够防止第二升压站4受海水的浮力向上浮起,保证第二升压站4在海下正常工作。

具体的,第一滑轨301可以设置成长条状,沿第一滑轨301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凹槽,第二滑轨302与第一滑轨301对称设置,即第二滑轨30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凹槽,当第二滑轨302盖设在第一滑轨301上时,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形成滑槽303,滑动机构401可移动设置在滑槽303内部。其中,第一滑轨301与第二滑轨302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两者固定连接,还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具体设置方式在此对其不做任何限定,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轨机构3包括两组,两组导轨机构3相对间隔设置,两组导轨机构3沿导轨机构3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两组导轨机构3,使得第二升压站4的相对两侧的滑动机构401设置在导轨机构3内,保证第二升压站4在滑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稳的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同时,通过两组导轨机构3对第二升压站4的两侧进行限定,保证第二升压站4在海下平稳运行,防止第二升压站4的一侧被海水浮力浮起,进一步保证第二升压站4在海下平稳运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8所示,滑动机构401为滚轮,第二升压站4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滚轮,滚轮的连接轴与第二升压站4连接,滚轮设于在滑槽303内部。通过将滚轮设置在滑槽303内部,使滚轮在滑槽303内能够滑动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滚动,保证滑动机构401在导轨机构3上移动顺畅,即第二升压站4能够顺畅的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防止第二升压站4的滑动机构401卡在导轨机构3中,导致第二升压站4无法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若第二升压站4无法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则第一电缆8受外界载荷拉动第二升压站4时,第一电缆8无法拉动第二升压站4移动,即阻尼件5无法对第二升压站4施加阻尼力,来缓冲第二升压站4,会导致疲劳热点处的疲劳损伤增加。

其中,第二升压站4的一侧可以设置多个滚轮,多个滚轮间隔设置,第二升压站4两侧的滚轮可以对称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8所示,第二升压站4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槽402,多个第一安装槽402适于分别与浮式风机7的第一电缆8连接。第二升压站4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槽403,如图2所示,第一升压站2对应第二升压站4设有第三安装槽201,第二安装槽403经第二电缆9与第三安装槽201连接。通过在第二升压站4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安装槽402,以便于多个浮式风机7通过第一电缆8与对应的第一安装槽402连接,使浮式风机7所制造的能源通过第一电缆8传输至第二升压站4。通过第二电缆9连接第二安装槽403和第三安装槽201,使第二升压站4和第一升压站2连接,将第二升压站4所收集的能源传输至第一升压站2,以便于第一升压站2将能源集中传输。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第一安装槽402可以是间隔设置在第二升压站4的一侧,多个第一安装槽402也可以呈环形阵列设置在第二升压站4的一侧,具体设置方式在此对其不做任何限定,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升压站2位于第三安装槽20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点202,阻尼件5设置有多个,其中,多个阻尼件5的一端分别与连接点202对应连接,多个阻尼件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升压站4连接。通过在第一升压站2上设置连接点202,以便于阻尼件5与第一升压站2连接,便于安装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通过设置多个阻尼件5,来提高阻尼件5对第二升压站4的缓冲效果,进一步减小疲劳热点处的疲劳损伤,有效避免疲劳热点处发生断裂现象,减小经济损失的风险,提高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安全性。

其中,阻尼件5可以采用弹性件阻尼件5,还可以采用液压阻尼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防沉板1设有多个贯穿防沉板1的套筒101。固定机构为螺旋锚6,螺旋锚6包括杆体601和螺旋叶片602,杆体601的外表面沿其轴向设有螺旋叶片602,螺旋锚6的一端适于固定于套筒101中,另一端适于固设于海床10上,即通过螺旋锚6穿过套筒101,可以将防沉板1固定在海床10上。

具体的,在安装螺旋锚6时,通过安装船的转动装置于螺旋锚6的顶端连接,将螺旋锚6吊装至指定位置后,使螺旋锚6的底端穿过套筒101,转动装置对螺旋锚6施加一定的扭矩,便可将螺旋锚6旋转安装至海床10内。螺旋锚6的安装方式简单,在安装螺旋锚6时对海床10的扰动较小,并且具有可回收的优点,螺旋锚6可以用做临时或永久支撑结构。

具体的,螺旋锚6还具有优良的承载性能,通过增加螺旋锚6的长度,能够显著提高螺旋锚6的水平承载性能以及抗倾覆承载性能。还可以通过增加螺旋叶片602的面积,来提高螺旋锚6的抗压承载性能和抗拔承载性能。

具体的,当海床10为分层土时,尤其是砂土层下布有软粘土时,通过转动螺旋锚6便可穿入海床10,在安装工程中无需考虑溜桩、穿刺等风险,能够有效避免一定的工程事故,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螺旋锚6的杆体601的端部呈锥状,通过将螺旋锚6的杆体601端部设置呈锥状,在转动螺旋锚6时,以便于螺旋锚6穿过黏土层,便于螺旋锚6的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螺旋叶片602设有多个,多个螺旋叶片602沿杆体601的轴向间隔设置,通过在杆体601上设置多个螺旋叶片602,在转动螺旋锚6时,以便于螺旋锚6穿过黏土层,便于螺旋锚6的安装,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多个螺旋叶片602,来提高螺旋锚6的抗压承载性能和抗拔承载性能。

其中,杆体601上螺旋叶片602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5个、7个等等,具体设置方式在此对其不做任何限定,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杆体601的直径为D,D为60mm-80mm,通过将杆体601的直径设置60mm-80mm,以减小杆体601端部在土中受到的端阻力,便于螺旋锚6安装。若杆体601直径较小,则杆体601的刚度较低,若杆体601的直径较大,则螺旋锚6不便于安装。杆体601直径通常设置为60mm,70mm,80mm等等,具体设置方式在此对其不做任何限定,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即可。

其中,杆体601的长度一般大于等于10米,保证螺旋锚6的承载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螺旋叶片602沿杆体601轴向的投影直径为d,螺旋叶片602沿杆体601轴向的投影直径大于等于三倍的杆体601直径,螺旋叶片602沿杆体601轴向的投影直径小于等于四倍的杆体601直径,即d在3D-4D之间,通过对螺旋叶片602和杆体601直径的限定,使螺旋锚6便于安装,同时保证螺旋锚6的水平承载性能以及抗倾覆承载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螺旋锚6与套筒101之间注浆连接,通过向螺旋锚6与套筒101之间的间隙注浆,使螺旋锚6与套筒101连接牢固,进而保证防沉板1在海床10上固定牢固,保证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能够平稳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锚的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如下:

单个螺旋锚的抗拔承载力V

V

N

总抗拔承载力为:

V′=nβV′

其中,n为螺旋锚的个数,β为多个螺旋锚相互影响的群效应系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固定机构还可以是吸力筒12,吸力筒12的顶部与防沉板1的底面固定连接,吸力筒12的底部适于与海床10固定。防沉板1通过吸力筒12与海床10固定,代替传统的钢管桩结构,能够节省安装钢管桩的导管架的钢材部分,降低了钢材使用成本和安装空间,并且吸力筒12不需要打桩,安装便捷,且可进行回收利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吸力筒12包括筒体1201、顶盖1202、泵送装置1203、立柱1204、多个翼板1205和多个加强筋1206。顶盖1202固定安装于筒体1201顶部,用于封闭筒体1201。筒体1201内部为空腔1301。顶盖1202与筒体1201密封连接,形成密封空腔1301。泵送装置1203安装于顶盖1202。通过泵送装置1203可实现筒体1201的进出水,筒体1201排水时可在筒体1201内外产生压力差,使得吸力筒12在负压作用下被压入海床10直至顶盖1202接触海床10表面,尤其适合软质海床10的使用。吸力筒12相对传统的钢管桩打桩固定在海床10的安装方式,不需要打桩,安装更为便捷,对海床10扰动小,对海底环境造成的影响小,并且节省了安装导管架的钢材,使用成本更低。此外,通过吸力筒12固定更牢靠,能够降低海下升压站基础装置随浮式风机7移动时,第一线缆拉力对吸力筒12的反作用,避免吸力筒12与海床10松动。

立柱1204固定安装于顶盖1202的中心轴线处。立柱1204顶部与防沉板1的底面固定连接。翼板1205沿顶盖1202的径向从立柱1204延伸至顶盖1202边缘,多个翼板1205呈辐射状等距分布在顶盖1202上表面。通过设置翼板1205不仅能够提高立柱1204的稳定性,还可以更好地将防沉板1带来的荷载通过吸力筒12传递至海床10土体。多个翼板1205彼此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206。通过设置加强筋1206提高翼板1205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吸力筒12设置四个,分别对应安装于防沉板1的四个拐角。四个吸力筒12可以固定安装于防沉板1的底面四角。或者防沉板1的四个拐角分别贯穿设置套筒101,通过套筒101分别对应固定四个吸力筒12。固定的方式可采用焊接、卡扣等方式。设置四个吸力筒12能够形成四角支撑结构,便于更好地支撑防沉板1。防沉板1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圆板、多边形板等其它形状,吸力筒12可适应防沉板1设置具体数量和布置形式。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筒体1201的直径尺寸小于10米,筒体1201的厚度为50毫米。筒体1201的高度尺寸不超过筒体1201直径尺寸的三倍,以避免过高的筒体1201在海床10中所带来的过大的贯入阻力,增加安装难度。

具体的,防沉板1的宽度尺寸大于筒体1201直径尺寸的三倍,使得各吸力筒12间有足够大的距离,以避免吸力筒12彼此间距过小而产生群筒效应,导致承载性能下降。

可以理解的是,防沉板1以及吸力筒12的各部分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置,具体设置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吸力筒12的工作原理是:吸力筒12在沉放过程中吸入海水。在防沉板1和吸力筒12的自重作用下,筒体1201在海床10灌入一定深度,之后吸力筒12的泵送装置1203将吸力筒12内部的海水持续排出,使得吸力筒12外部水压大于吸力筒12内部水压,从而依靠负压将吸力筒12灌入至预设深度。

本实施例中吸力筒12的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如下:

单个吸力筒12的抗拔承载力V′

V′

其中,V′

其中,α为土体的平均粘度系数,L为筒体1201的高度,D为筒体1201的外径,d为筒体1201的内径,s

筒内土的反向承载力V′

其中,N

吸力筒12的深度系数

总抗拔承载力V′为

V′=nβV′

其中,n为吸力筒12的个数,β为吸力筒12的群筒效应系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防沉板1设有多个贯穿防沉板1的套筒101。固定机构为固定桩13,固定桩13与套筒101一一对应设置,述固定桩13的一端设于套筒101内,另一端适于固定于海床10内并将防沉板1固定于海床10上。套筒101与防沉板1焊接连接,且套筒101的轴向垂直于防沉板1的板面设置,保证穿设于其中的固定桩13在安装过程中能够垂直于海床10设置,从而使固定桩13在垂直方向上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桩13将防沉板1固定于海床10上后,此时固定桩13靠近套筒101的一端应高于套筒101的上端面,例如:固定桩13顶端高于套筒101的上端面0.5米至1米,以避免在对套筒101进行注浆前固定桩13出现沉降现象,导致固定桩13与套筒101的有效接触面积减少,进而影响二者间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桩13可以是但不限于钢管桩。

进一步地,以钢管桩为例,本实施例中固定桩13的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如下:

单个钢管桩的抗拔承载力由内侧摩擦V′

V′

其中,α为土体的平均粘度系数,L为钢管桩长度,单位为米,D

总抗拔承载力V′为

V′=nβV′

其中,n为钢管桩的个数,β为群桩效应系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桩13的外径一般为80cm-120cm,且套筒101的内径应该略大于固定桩13的外径,便于后期向套筒101内注入混凝土,使得固定桩13、海床10和防沉板1绑定在一起;以及避免在打桩过程中固定桩13和套筒101之间发生摩擦,使得固定桩13产生初始缺陷,降低固定桩13的强度。且在一些示例中,套筒101的高度一般为1m-1.5m,以保证其与固定桩13有足够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二者间的连接强度;固定桩13的长度一般大于10米,从而使得固定桩13可以激发更多深层土体的抗剪强度,提高固定桩13的承载性能;防沉板1的宽度一般为固定桩13的长度的两倍,从而为位于防沉板1上表面上的设备和结构提供足够的安装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套筒101、固定桩13和防沉板1的尺寸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固定桩13的一端设有与该端连通的空腔1301,固定桩13远离空腔1301的一端设于套筒101内,且固定桩13远离空腔1301的一端设有适于密封空腔1301的顶盖1202;套筒101设于防沉板1的拐角处。可以理解的是,在固定桩13内设置与其下端连通的空腔1301,能够降低固定桩13的重量,且相对于实心固定桩13,本发明中的固定桩13能够减少安装过程中的土壤挤压量,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且在固定桩13安装完成后,土壤进入到空腔1301内,能够与桩身形成紧密的连接,可以增加固定桩13的抗侧移能力,使其在承受侧向力或水平力时更加稳定。此外,固定桩13远离空腔1301的一端设有顶盖1202,能够增加打桩机与固定桩13的接触面积,使得打桩机施加的力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到固定桩13上,提高打桩的效率和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顶盖1202与固定桩13的侧壁一体式加工成型,且顶盖1202的厚度与固定桩13的侧壁厚度一致。

进一步地,将套筒101设于防沉板1的拐角处,即将固定桩13设于防沉板1的拐角处,能够增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其受到海洋力量影响时的变形和摇晃。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桩13的侧壁厚度一般为10cm-20cm,可以根据海床10土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厚度,从而在保证固定桩13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降低固定桩13的侧壁厚度,提高固定桩13的可打入性。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土壤环境,可以通过调整套筒101中套筒101的数量以及固定桩13的结构和形状,进而降低施工难度,并保证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整个结构的稳定性。下面根据不同的工况,对套筒101中套筒101的数量配置进行详细阐述。

在一种工况下,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安装位置处的土壤为硬质土壤层,多个并列设置的套筒101,固定桩13的一端一一对应固定设于套筒101内。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并列设置的套筒101,可以采用较小直径的套筒101,即可采用相对较小直径的固定桩13。

需要说明的是,在硬质土壤层中,由于土壤的抗压强度较高,固定桩13的直径越小,则挖孔尺寸可相应缩小,从而降低打桩作业难度,缩短作业工期。且小直径的固定桩13在打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扰动相对较小,因此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在另一种工况下,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安装位置处的土壤为软质土壤层,可以仅包含一个套筒101,将固定桩13的一端设于该套筒101内。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该套筒101内的固定桩13可采用大直径的固定桩13,增加固定桩13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通过摩擦力以及固定桩13与土壤紧密的联系提供更大的承载力,使其能够稳定地承载荷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防沉板1上设有多个吊耳102,以便于吊装防沉板1将防沉板1放置在海床10上。其中,吊耳102可以设置在防沉板1的顶面,吊耳102位于导轨机构3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套筒101设置在防沉板1的拐角处,通过将套筒101设置在防沉板1的拐角处,使得螺旋锚6穿过套筒101将防沉板1牢固固定在海床1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防沉板1包括板体103和裙板104。板体103为矩形板。板体103下表面的外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环状的裙板104。裙板104的板面与板体103的板面相互垂直。裙板104可根据需要设计成矩形环、圆环等形状。当板体103沉放至海床上时,裙板104插入海床内,与海床形成固定连接,能够提高板体103的抗滑移能力。裙板104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成本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还包括多个防撞板14,多个防撞板14围设于防沉板1的上表面。在防沉板1的上表面设置防撞板14可以避免海底生物撞击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以及防止海底滑坡等外界因素对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造成损伤,可有效保护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

具体地,多个防撞板14分别与防沉板1焊接。其中一个防撞板14正对第二升压站4,且对应第二升压站4留有穿过第一线缆的线缆槽。防撞板14能够对导轨机构3以及第一升压站2、第二升压站4的周侧形成保护,避免海底的生物撞击,造成经济损失。当发生海底滑坡时,避免泥土对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进行的掩埋,进一步保护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保证其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还包括桁架15,桁架15包括多个水平设置并首尾相连的第一连杆1501、多个竖直设置的第二连杆1502和多个倾斜设置的第三连杆1503。第一连杆1501与防沉板1的外缘对应设置。第二连杆1502的一端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连杆1501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于防沉板1的上表面。第三连杆150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杆1501和第二连杆1502的连接处,另一端连接于防沉板1的拐角处。

为了进一步加强桁架15的抗震能力,如图13所示,第三连杆1503上设有减震组件1531。在发生地震时,减震组件1531能进一步吸收由海床传来的地震荷载的能量,减少地震荷载对于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影响,避免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在地震荷载的影响下出现共振现象,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延长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减震组件1531为液压阻尼器。第三连杆1503包括一对第三子连杆1532,液压阻尼器连接于一对第三子连杆1532之间。液压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子连杆1532焊接连接,且通过液压阻尼器内部的流体粘滞阻力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连杆在震动或冲击负荷下的振动,降低共振风险,提高桁架15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护其他部件免受过大的振动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撞板14两两相对设置于防沉板1的上表面,第二连杆1502设于相邻防撞板14之间的间隔内;第二连杆1502的高度高于防撞板14的高度。防撞板14与第二连杆1502相互配合,能够对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形成更大的保护范围,降低海底生物的撞击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可能性。此外,第二连杆1502的高度高于防撞板14的高度,以便于将第一连杆1501组成的框架安装在防撞板14上方空间,能够阻止越过防撞板14的生物对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造成损伤,进一步增大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保护覆盖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连杆1501围成的空间上方设有第一遮挡板1601。第一遮挡板1601水平设置于第一连杆1501的上方,且第一遮挡板1601的面积大于第一连杆1501围成的环形面积。第一遮挡板1601的四周设有朝向防沉板1外缘倾斜设置的第二遮挡板1602,第二遮挡板1602位于第二连杆1502的周侧,且每个第二遮挡板1602通过支撑杆1603与防沉板1的上表面相连接。第一遮挡板1601和第二遮挡板1602套设于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外周,且留有间隙。通过设置第一遮挡板1601和第二遮挡板1602,能够防止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受到海水的冲刷以及海底生物等的撞击,避免对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造成损坏。

另外,相邻第二遮挡板1602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加筋杆1604连接。通过加筋杆1604对相邻的两个第二遮挡板1602进行加固,使连接后的第二遮挡板1602能够承受更大的力和负载。

进一步地,支撑杆1603通过连接环1605与防沉板1相连接。支撑杆1603可以设置有多个,其中支撑杆1603的一端间隔分布于第二遮挡板1602上,另一端与连接环1605相连接。通过连接环1605使支撑杆1603与防沉板1相连接,可以增加支撑杆1603与防沉板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连接环1605可以分散连接点处的应力集中,减少局部应力对支撑杆1603与防沉板1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以螺旋锚6为例,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如图1和图8所示,通过多个螺旋锚6对应穿过防沉板1的套筒101,将防沉板1固定在海床10上。

海平面11上多个浮式风机7通过第一电缆8与第二升压站4的第一安装槽402连接,使浮式风机7所制造的能源通过第一电缆8传输至第二升压站4,第二升压站4的第二安装槽403通过第二电缆9与第一升压站2的第三安装槽201连接,将第二升压站4所收集的能源传输至第一升压站2,以便于第一升压站2将能源集中传输。

通过在第二升压站4上设置滑动机构401,使第二升压站4能够沿导轨机构3的长度方向滑动,并且第一升压站2与第二升压站4通过阻尼件5连接,阻尼件5对第二升压站4在滑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当浮式风机7随海浪移动时,会拉动第一电缆8移动,第一电缆8受外界载荷的时,第一电缆8会拉动第二升压站4使第二升压站4的滑动机构401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第二升压站4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的过程中,阻尼件5会对第二升压站4施加一定的阻尼力,来缓冲第二升压站4的移动速度,进而释放第一电缆8的拉力,减小疲劳热点处的疲劳损伤,能够有效避免疲劳热点处发生断裂现象,减小经济损失的风险,提高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安全性。同时,通过设置防沉板1和螺旋锚6,将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设置在海下,无需架设钢管架和导管架将升压站设置在海上,从而能够节约钢材,简化安装步骤,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以螺旋锚6为例,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安装方法如下:

将第一升压站2固设于防沉板1的顶面,经运输装置将第一升压站2与防沉板1运输至指定位置,准备沉放安装;

通过吊装装置将防沉板1吊装沉放至海床10上;

将螺旋锚6穿过套筒101,转动螺旋锚6使螺旋锚6旋转贯入至海床10的指定深度,且螺旋锚6的顶端凸出套筒101;

对套筒101内注浆,使螺旋锚6与套筒101固定连接;

通过吊装装置将第二升压站4和第二滑轨302吊装沉放至指定位置,将第二升压站4上的滑动机构401设于防沉板1的第一滑轨301上,随后将第二滑轨302盖设在第一滑轨301上,使第一滑轨301与第二滑轨302之间形成滑槽303,滑动机构401适于在滑槽303内移动,防撞板14焊接在防沉板1的上表面,将第二遮挡板1602焊接到第一遮挡板1601上,将支撑杆1603焊接至第二遮挡板1602上;第二升压站4在海下安装,便于吊装装置吊装防沉板1,若第二升压站4事先安装在导轨机构3上,首先防沉板1的重量会因增加第二升压站4增重,其次,第二升压站4是滑动设置在导轨机构3上的,在吊装过程中第二升压站4会出现晃动的现象,不便于吊装。

将阻尼件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连接,将第二升压站4的一侧与浮式风机7的第一电缆8连接,第二升压站4的另一侧经第二电缆9与第一升压站2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装的过程中,螺旋锚6顶端到套筒101的高度大于等于0.5m,避免在注浆之前或注浆未完全固结之前,螺旋锚6出现沉降现象,所以螺旋锚6顶端到套筒101的高度大于等于0.5m。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还提供了一种海上风电系统,包括:浮式风机7和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第二升压站4的一侧与浮式风机7的第一电缆8连接。

此海上风电系统,将海平面11上的浮式风机7通过第一电缆8与第二升压站4连接,使浮式风机7所制造的能源通过第一电缆8传输至第二升压站4,第二升压站4的第二安装槽403通过第二电缆9与第一升压站2的第三安装槽201连接,将第二升压站4所收集的能源传输至第一升压站2,以便于第一升压站2将能源集中传输至陆地。当浮式风机7随海浪移动时,会拉动第一电缆8移动,第一电缆8受外界载荷的时,第一电缆8会拉动第二升压站4使第二升压站4的滑动机构401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第二升压站4在导轨机构3上滑动的过程中,阻尼件5会对第二升压站4施加一定的阻尼力,来缓冲第二升压站4的移动速度,进而释放第一电缆8的拉力,减小疲劳热点处的疲劳损伤,能够有效避免疲劳热点处发生断裂现象,减小经济损失的风险,提高滑移式海下升压站装置的安全性。同时,通过设置防沉板1和固定机构,将第一升压站2和第二升压站4设置在海下,无需架设钢管架和导管架将升压站设置在海上,从而能够节约钢材,简化安装步骤,降低成本。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具有新型海缆布置方式带负压筒式的海上升压站基础结构
  • 一种具有新型海缆布置方式带负压筒式的海上升压站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9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