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揭露是有关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的反射式显示器中,导光板的固定方式多数是使用导光板固定胶固定在远离LED光源的一侧上,在靠近LED光源的一侧则是直接放置在底部反射片上。然而,这样的组装方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容易发生组装异常,例如底部反射片可能会挤压导光板,将导光板挤离本来的位置,使导光板往远离光源的一侧偏移。这样的位移很难检测且无法修复。此外,远离光源的导光板容易造成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在导光板内亮度不足,影响显示器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揭露的一技术态样为一种显示面板。

根据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一种显示面板包含背板、光源、导光板固定胶、导光板以及至少一凸出部。光源位于背板上且邻近于背板的第一侧。导光板固定胶位于背板上且邻近于背板的第二侧,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对。导光板位于导光板固定胶上且延伸至光源。凸出部位于导光板与背板的其中一者上,其中凸出部具有第一面,第一面朝向光源且第一面与背板的上表面夹锐角。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凸出部自背板的上表面延伸而出。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凹部,且凹部耦合凸出部。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凸出部为柱体,且柱体的高宽比在3至4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锐角在20度至70度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更包含底部反射片。底部反射片位于导光板与背板之间,其中底部反射片具有至少一贯孔,且贯孔耦合凸出部。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凸出部自背板的上表面延伸而出,凸出部的垂直高度大于底部反射片的厚度加上0.3毫米。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凸出部自背板的上表面延伸而出,凸出部的垂直高度小于等于底部反射片的厚度加上导光板的厚度。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凸出部自导光板的底面延伸而出,凸出部的一高度小于等于底部反射片的厚度加上背板的厚度。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凸出部的数量为多个,且凸出部位于光源的相对两侧分别邻近于背板的第三侧或第四侧,第三侧与第四侧皆连接第一侧与第二侧。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凸出部自导光板的底面延伸而出。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背板具有至少一穿孔,且穿孔耦合凸出部。

在本揭露的一实施方式中,凸出部为圆柱体,且柱体的高宽比在2至3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背板的上表面或导光板的底面具有凸出部,且凸出部与背板的上表面夹锐角,因此导光板便可以通过凸出部限位,使导光板不会往离开光源的方向位移太多,可以有效改善因导光板偏离光源所造成的亮度衰减问题。

附图说明

当与随附图示一起阅读时,可由后文实施方式最佳地理解本揭露内容的态样。注意到根据此行业中的标准实务,各种特征并未按比例绘制。实际上,为论述的清楚性,可任意增加或减少各种特征的尺寸。

图1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上视图。

图2绘示图1的显示面板沿线段2-2的剖面图。

图3绘示图2的凸出部附近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绘示图2的显示面板的导光板往第一侧位移的剖面图。

图5绘示图2的显示面板的导光板往第二侧位移的剖面图。

图6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上视图。

图7绘示图6的显示面板沿线段7-7的剖面图。

图8绘示图7的凸出部附近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100a:显示面板

110,110a:背板

111:上表面

112:第一侧

113:穿孔

114:第二侧

116:第三侧

118:第四侧

120:光源

130:导光板固定胶

140,140a:导光板

142:凹部

144:有效显示区

150,150a:凸出部

160:底部反射片

H:垂直高度

h:高度

w:宽度

θ:锐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揭示的实施方式内容提供了用于实施所提供的标的的不同特征的许多不同实施方式,或实例。下文描述了元件和布置的特定实例以简化本案。当然,该等实例仅为实例且并不意欲作为限制。此外,本案可在各个实例中重复元件符号及/或字母。此重复系用于简便和清晰的目的,且其本身不指定所论述的各个实施方式及/或配置之间的关系。

诸如“在……下方”、“在……之下”、“下部”、“在……之上”、“上部”等等空间相对术语可在本文中为了便于描述的目的而使用,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欲涵盖除了附图中所示的定向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定向。装置可经其他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以其他定向)并且本文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同样相应地解释。

图1绘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的上视图。图2绘示图1的显示面板100沿线段2-2的剖面图。参照图1与图2,显示面板100包含背板110、光源120、导光板固定胶130、导光板140、至少一凸出部150以及底部反射片160。在图2中,仅绘示两个凸出部150,但实际应用上,可以有更多或更少的凸出部150。光源120位于背板110上且邻近于背板110的第一侧112。导光板固定胶130位于背板110上且邻近于背板110的第二侧114,第二侧114与第一侧112相对。导光板140位于导光板固定胶130上且延伸至光源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50位于背板110上且自背板110的上表面111向上倾斜地延伸而出。凸出部150与背板110可为一体成型件。

图3绘示图2的凸出部150附近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同时参阅图2与图3,凸出部150具有第一面151,第一面151朝向光源120且第一面151与背板110的上表面111夹锐角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锐角θ在20度到70度的范围中。锐角θ的大小与导光板140的厚度有关,导光板140的厚度愈厚,则锐角θ的大小愈小。图3所绘示为一个凸出部150的局部放大图,但在实际应用上,所有的凸出部150皆可具有与图3所绘示的凸出部150相同的结构设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140具有凹部142,且凹部142耦合凸出部150。底部反射片160位于导光板140与背板110之间,其中底部反射片160具有贯孔162,且贯孔162耦合凸出部150。凹部142的尺寸大约与凸出部150的尺寸相同或略大于凸出部150。此处所谓“略大于”可意指大于0.1至0.2毫米,合先叙明。凹部142与贯孔162的数量可与凸出部150的数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50为柱体,且柱体的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即高宽比)在3至4的范围中。凸出部150具有垂直高度H。凸出部150的垂直高度H大于底部反射片160的厚度加上0.3毫米且小于等于底部反射片160的厚度加上导光板140的厚度。也就是说,凸出部150凸出底部反射片160最少0.3毫米,且最高不会超出导光板140的上表面。这样的设计,使得凸出部150可以耦合导光板140,并且不会干涉到导光板140上方的其他膜片(如偏振片、透镜等)。凸出部15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其形成方式可以为背板110打入金属件或背板110自身冲压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图4绘示图2的显示面板100的导光板140往第一侧112位移的剖面图。参照图4,具体而言,当导光板140因为外界作用力(例如底部反射片160的挤压)而产生往第一侧112的位移时,因为导光板140的凹部142耦合凸出部150,且凸出部150的第一面151与背板110的上表面111夹锐角θ(参图3),因此凸出部150具有方向性,会允许导光板140向着第一侧112位移以靠近光源120,从而达到更好的显示品质。

图5绘示图2的显示面板100的导光板140往第二侧114位移的剖面图。若是因为外界作用力而产生往第二侧114的位移时,具有方向性的凸出部150最多只能被弯折到与背板110垂直,同时凸出部150能提供弹力将导光板140拉住,避免导光板140往第二侧114(也就是远离光源120的方向)移动过大而远离光源120,从而达到稳定的显示品质。

也就是说,由于在背板110的上表面111具有凸出部150,且凸出部150与背板110的上表面111夹锐角θ,导光板140便可以通过凸出部150限位,使导光板140不会往离开光源120的方向位移太多,可以有效改善因导光板140偏离光源120所造成的亮度衰减问题。

参照图1,凸出部150的数量为多个,且凸出部150位于光源120的相对两侧(如左侧与右侧)且分别邻近于背板110的第三侧116及第四侧118,第三侧116与第四侧118每一者皆连接第一侧112与第二侧114。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50为对称设置,举例来说,可以为第三侧116设置三个凸出部150,第四侧118设置三个凸出部150,且第三侧116的三个凸出部150分别与第四侧118的三个凸出部150对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50可以为不对称设置。此处所谓“不对称设置”包含两侧(第三侧116与第四侧118)的凸出部150的设置在位置、数量上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可以为第三侧116设置两个凸出部150,第四侧118设置三个凸出部150,且第三侧116的两个凸出部150与第四侧118的三个凸出部150彼此错位。此外,凸出部150的设置位置邻近第三侧116与第四侧118,并且设置在有效显示区(Actice Area)144之外,因此不会对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造成影响。

应了解到,已叙述过的元件连接关系、材料与功效将不再重复赘述,合先叙明。在以下叙述中,将说明其他型式的显示面板。

图6绘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a的上视图。图7绘示图6的显示面板100a沿线段7-7的剖面图。同时参照图6与图7,显示面板100a包含背板110a、光源120、导光板固定胶130、导光板140a、至少一凸出部150a以及底部反射片160。本实施方式与图2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显示面板100a的凸出部150a位于导光板140上且自导光板140的底面141向下倾斜地延伸而出,背板110a具有穿孔113,且穿孔113耦合凸出部150a。凸出部150a与导光板140可为一体成型件。穿孔113与贯孔162的数量可与凸出部150a的数量相同。穿孔113的形成方式可为背板110冲压,但本揭露并不局限于此。

图8绘示图7的凸出部150a附近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同时参阅图7与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50a为圆柱体,且柱体的高度h与宽度w的比值(即高宽比)在2至3的范围中。凸出部150a具有垂直高度H。凸出部150a的垂直高度H大于底部反射片160的厚度加上0.3毫米且小于等于底部反射片160的厚度加上背板110a的厚度。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50a会凸出底部反射片160最少0.3毫米,但不会延伸至低于背板110a的下表面。这样的设计,使得凸出部150a可以贯穿底部反射片160并卡合背板110a,达到固定限位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50a的材质与导光板140a的材质相同,皆包含压克力或玻璃等材料,但本揭露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50a可利用材料刚性对导光板140a限位,达到让导光板140固定的效果。

前述概述了几个实施方式的特征,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揭露的态样。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他们可以容易地将本揭露用作设计或修改其他过程和结构的基础,以实现与本文介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目的和/或实现相同的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该认识到,这样的等效构造不脱离本揭露的精神和范围,并且在不脱离本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各种改变,替换和变更。

相关技术
  • 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衣物处理装置
  • 一种衣物处理用试剂装置及衣物处理装置
  • 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衣物处理装置
  •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控制方法及衣物处理装置
  •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衣物处理装置控制方法
  • 衣物处理装置、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衣物处理系统
  • 用于具有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处理筒和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5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