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连接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的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将2个基板电连接的板对板(B to B)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高速传送用的连接器中,使导电树脂部件与接触件接触并安装来使传送特性的波形钝化,由此实现了在接触件之间可能产生的串扰的减少。

然而,由于使导电树脂部件具有弹性构造并非容易,所以存在与接触件的接触变得不稳定的情况,另外,也存在成本因导电性树脂材料而增大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04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60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减少接触件之间的串扰,并且具有稳定的接触构造的高速传送用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安装于第1外部基板的插座单元、和安装于第2外部基板且与上述插座单元连接的插头单元,通过将上述插头单元在第1方向插入上述插座单元并嵌合来连接,由此将上述第1外部基板与上述第2外部基板电连接,

上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插座单元具备多个第1接触件,上述多个第1接触件在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以规定间隔配设,利用一端连接于第1外部基板,

上述插头单元具备多个第2接触件,上述多个第2接触件与上述第1接触件分别对应并在上述第2方向配设,分别利用一端连接于上述第1接触件的另一端,利用另一端连接于第2外部基板,

上述第1接触件以及上述第2接触件构成为排列有多组与各通道对应地将多个信号用接触件夹在之间的2个接地用接触件的组,

上述插座单元以及上述插头单元的至少任一个进一步具备多个遮蔽板,上述多个遮蔽板设置为至少在上述第2方向相互隔离,且分别与不同的通道对应,上述多个遮蔽板与对应的通道的接地用接触件或者上述第1外部基板或第2外部基板的接地分别电连接。

也可以是,上述第1接触件以及上述第2接触件在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分别设置有多列,

上述遮蔽板设置于在上述第3方向邻接的通道之间。

也可以是,在该方式的上述插座单元以及上述插头单元中,进一步具备导电树脂部件,上述导电树脂部件设置于所连接的上述第1外部基板或者第2外部基板侧的端部,上述导电树脂部件设置为与上述通道中的、除设置有对应的遮蔽板的通道以外的通道对应,并与对应的通道的接地用接触件电连接。

也可以是,上述遮蔽板具有长方形的金属板、和从该金属板的一端部的两端延伸并朝向另一端部呈钩状折弯并被接地连接的钩部。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插座单元以及上述插头单元的至少任一个贯穿设置有在沿上述第3方向邻接的通道之间能够供上述遮蔽板插入的孔。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孔进一步具有引导槽,上述引导槽是与上述遮蔽板的宽度对应的尺寸的槽,形成为从上述孔的在上述第2方向对置的内壁面向上述第2方向的外侧延伸,并引导上述遮蔽板的插入。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遮蔽板针对在上述第3方向邻接的每个通道进行配设,

上述遮蔽板以上述钩部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方式以2张为一组而分别压入上述引导槽,由此安装于上述插座单元或者上述插头单元。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遮蔽板配置为贯通上述孔并从上述连接器的外侧面露出。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插座单元具备由中空框体构成并固定于第1基板的固定壳体、和以隔开可动空间的方式收纳于上述固定壳体的被框体围起的开口部的浮动壳体,上述第1接触件具有架设于上述固定壳体与上述浮动壳体之间并被上述固定壳体支承的第1支承片部、被上述浮动壳体支承的第2支承片部、以及介于这2个支承片部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上述弹性变形部具有沿着上述固定壳体以及上述浮动壳体中的朝向上述可动空间的壁部延伸的2个直线部、和上述2个直线部的上端之间的可挠部,上述壁部中的与上述可挠部对置的部分仿照上述可挠部的形状进行弯曲。

也可以是,上述第1接触件具有与上述第1支承片部连接的端子部、和与上述第2支承片部连接的接点部,上述固定壳体具有以包围上述开口部的方式对置的第1壁部,上述浮动壳体具有供上述插头单元插入的插槽,在上述浮动壳体存在从底面朝向上述插槽内贯通的贯通孔,上述第1接触件以使上述接点部经由上述贯通孔向上述插槽内突出且使上述弹性变形部收纳于上述可动空间的方式被压入上述固定壳体以及上述浮动壳体。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导电树脂部件具有下板部、和从上述下板部的中央向与作为上述第1外部基板或者第2外部基板的一侧的第1侧相反的第2侧突出的凸部,上述凸部嵌入在上述插座单元或者上述插头单元的外部基板侧的面设置的槽。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下板部具有使长方体的四角向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的外侧突出而成的形状,设置有从向上述外侧突出的部分向上述第2侧直立的柱部,上述柱部与对应的通道的接地用的接触件接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接触件之间的串扰被减少且具有稳定的接触构造的高速传送用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的图的一个例子。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连接器100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具备的插头单元97的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4是从-Z侧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具备的插头单元97的俯视图。

图5是从―Y侧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具备的插头单元97的主视图。

图6是从+Z侧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具备的插头单元97的仰视图。

图7是从―X侧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具备的插头单元97的右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具备的插头单元97的分解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9是表示遮蔽板80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10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的一个例子。

图11是表示接触件7-j以及接触件3-j的连接方式的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12是表示遮蔽板80与接触件7-j,3-j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1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具备的插座单元93的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14是从上(+Z)侧观察图13所示的插座单元93的俯视图。

图15是从左(―Y)侧观察图13所示的插座单元93的主视图。

图16是从下(-Z)侧观察图13所示的插座单元93的仰视图。

图17是从后(―X)侧观察图13所示的插座单元93的右视图。

图18是图13所示的插座单元93的分解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19是表示接触件3-j(j=1~K)的单独的详细机构的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20是表示导电树脂部件5的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21A是表示插座单元93向前(+X)方向浮动的样子的图的一个例子。

图21B是表示插座单元93向前(+X)方向浮动的样子的图的其他的一个例子。

图21C是表示插座单元93的左右(±Y)方向的浮动的样子的图的一个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对同一或者对应的要素·部件标注同一参照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其重复说明。另外,针对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尺寸,为了易于说明,适当地进行放大·缩小·省略,因此存在与现实的比例尺·比率不一致的情况。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也参照纸面的上下方向分别适宜地使用“上”、“下”的词语,因此请注意也存在与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以下使用的第1、第2等的词语只不过是用于区别同一或者相应的构成要素的识别符号,因此,不通过这些第1、第2等的词语来特别地限定同一或者相应的构成要素。

另外,“结合”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接触关系中,并非仅意味着各构成要素之间物理直接接触的情况,是还包含其他结构介于各构成要素之间,且各构成要素与其他结构分别接触的情况的概念。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整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是板对板类型的连接器,具备连接于第1外部基板(未图示)的插头单元97、和连接于第2外部基板(未图示)的插座单元93,通过使插头单元97在图的Z方向反转,使其头62插入插座单元93的插槽20并嵌合,由此使第1外部基板与第2外部基板连接。插头单元97以及插座单元93具备用于在第1外部基板与第2外部基板之间实现电连接的接触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外部基板以及第2外部基板,例如列举电子基板与扩展基板进行说明。

减少串扰的构造

图2表示沿着图1的A―A线的连接器100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插头单元97具有K个接触件7-j(j=1~K)(K例如为144个)。接触件7-j在与Z方向正交的X方向上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设于插头单元97内。

同样地,插座单元93具有配设于内部的K个接触件3-j(j=1~K)(K例如为144个)。这些接触件3-j也以与插头单元97的接触件7-j分别对应的方式隔开规定的间隔在X方向配置。

如图2所示,插座单元93的接触件3-j(j=1~K)以及插头单元97的接触件7-j在各单元中沿与Z方向以及X方向正交的Y方向配设有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单元的沿着Z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配设有2列。通过将插头单元97插入插座单元93并嵌合,如图11的立体图所示,插头单元97的接触件7-j的(-Z方向)前端部分与插座单元93的接触件3-j的(+Z方向)前端抵接,由此,双方的单元93、97的接触件7-j、3-j相互电连接。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插头单元97相对于插座单元93的嵌合的方向适当地称为Z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的、以接触件7-j、3-j成列的方式分别配置的方向适当地称为X方向,将配置多列接触件7-j、3-j的列的、与Z方向以及X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适当地称为Y方向。Z方向、X方向以及Y方向例如与权利要求书规定的第1~第3方向分别对应。另外,往往将+Z侧称为上侧,将-Z侧称为下侧,将+X侧称为前侧,将-X侧称为后侧,将+Y侧称为左侧,将-Y侧称为右侧。但是,针对图3、图5、图7以及图8,为了使相关的说明变得容易,这些上下的名称也可以相反。

另外,对插座单元93的接触件3-j(j=1~K)以及插头单元97的接触件7-j(j=1~K)中的、差动传送的接地用的接触件3-j以及接触件7-j标注(G)的文字,并且对信号用的接触件3-j以及接触件7-j标注(S)的文字,来区别两者。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针对设置于插头单元97的接触件7-j、3-j的各列,例如如图6所示,利用2个接地用接触件7-j(G)将2个信号用接触件7-j(S)夹在之间,由此构成一个通道。与此对应,针对插座单元93,例如如图16所示,利用2个接地用接触件3-j(G)将2个信号用接触件3-j(S)夹在之间,由此同样地构成一个通道。

本实施方式的几个特征点中的第1特征点在于,插头单元以及插座单元的至少任一个具备用于吸收信号间噪声的遮蔽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插头单元设置有遮蔽板的方式进行说明。

即,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具有的插头单元97如图2的剖视图所示,具备以夹在沿Y方向对置配置的2列接触件7-j(j=1~K)之间且在X方向相互隔离的方式配设于插头单元97内的遮蔽板80-j-1、80-j-2(j=1~K)(参照图12)。这些遮蔽板80-j-1、80-j-2均配置于由接地用接触件7-j(G)、信号用接触件7-j(S)、信号用接触件7-j(S)以及接地用接触件7-j(G)分别构成的每个通道中,并与接地用接触件7-j(G)电连接,或者与扩展基板(未图示)直接电连接。

之后对遮蔽板80的更加具体的结构以及向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详述。

参照图3~图9,对插头单元97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插头单元97的立体图的一个例子,图4~图7是分别从―Z侧、―Y侧、+Z侧以及―X侧观察图3所示的插头单元97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以及右视图的例子。图8是插头单元97的分解立体图的一个例子。如图3~图8所示,插头单元97具有壳体6、接触件7-j、遮蔽板80及锚固板8。壳体6具有头62和基部63。

如图5~图7所示,在基部63中的前后(X方向)的侧面的上表面(在图的纸面中为下方)侧(+Z侧)设置有定位凸起613。定位凸起613在将插头单元97固定于扩展基板时嵌入扩展基板的定位孔。

另外,如图3所示,基部63中的前后(X方向)的两侧面的上缘(在纸面中为下缘)作为外缘部631向前后(X方向)外侧扩张。在外缘部631设置有用于供锚固板8安装的支架612。

如图8所示,锚固板8具有2个矩形片部181、架设在2个矩形片部181的下端(在纸面中为上缘)之间的架设部180、和从2个矩形片部181的上缘向上侧(在纸面中从下缘向下侧)分别突出的突出部183。锚固板8安装于在基部63的外缘部631设置的支架612,其突出部183如图3以及图5所示延伸至壳体6的上端(在纸面中为下缘)的进一步靠上(+Z)侧(在纸面中为下侧)。

如图2所示,在基部63中的沿着Z方向的中心(参照图7的假想中心线CL)的左(-Y)侧与右(+Y)侧分别设置有沿前后(X方向)并排的K/2个贯通孔67-j的列。贯通孔67-j上下贯通该基部63。在头62的左(-Y)侧面以及右(+Y)侧面分别形成有狭缝66-j,并与左右的贯通孔67-j分别连通。

如图8的中段所示,接触件7-j(j=1~K)构成为形成各K/2个接触件7-j的左右(Y方向)的2列,分别具有在一端侧沿上下(±Z)方向延伸的直线部72、在另一端侧沿左右(±Y)方向延伸的端子部79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连结部801。

在组装时,接触件7-j(j=1~K)从图8的纸面上侧(-Z)侧所示的直线部72的敞开端压入插头单元97的壳体6。直线部72被插入贯通孔67-j(参照图2),其前端(敞开端)侧穿过贯通孔67-j并被狭缝66-j保持,通过之后的单元间的嵌合工序而与插座单元93的接触件3-j连接。如图2所示,接触件7-j的端子部79与连结部801一同以在壳体6的上表面的上侧露出的状态残留。接触件7-j的端子部79在插头单元97与扩展基板结合时,焊接固定于扩展基板的焊盘。

如图8的下段所示,遮蔽板80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细长的长方形的金属板81、和设置于该金属板81的端部的钩部83。钩部83也可以通过将与金属板81单独成型的结构相互接合而成,但若考虑组装强度等,则优选与金属板81一体成型。例如,通过冲裁加工等,从1张长方形的金属板以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中的短边方向两侧细长且选择性地残留的方式除去端部的中央部分,将残留的两侧的延伸部折弯为形成钩形状即可。通过与金属板81一体形成钩部83,能够具有更加柔软的弹性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83如图6所示与各通道的接地用接触件7-j(G)电连接。因此,遮蔽板80由例如以铜(Cu)、镍(Ni)等金属以及金属合金等为材料的导体形成。此外,如上所述,针对遮蔽板80的接地连接,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经由钩部83的与接地用接触件7-j(G)的电连接,也可以例如通过焊接等将遮蔽板80直接连接于扩展基板的接地,由此经由扩展基板的配线来实现。在该情况下,遮蔽板80的尺寸被选择为其+Z侧的端部与基部63的顶面(+Z侧的面)601(参照图12)共面或者超过它进行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83也作为弹性体发挥功能,因此也能够吸收来自外部的冲击。该功能通过与金属板81一体成型而变得更加稳定。

遮蔽板80与各通道对应地配置,配置为在前后(X方向)相互隔离,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与左侧以及右侧(±Y方向)的两通道分别对应。配置为左右形成2列,因此如图9的立体图所示,钩部83以在左右的一侧(Y方向)相互朝向相反的方式分别配置。

如图6所示,在插头单元97中,沿着其(Z方向)中心与各通道对应地设置有孔87,遮蔽板80配设为被压入孔87。该孔87例如能够利用通常用于确保成型时的裕度而被设置的所谓减重孔而形成。图10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孔87的前后(X方向)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在压入时引导遮蔽板80的引导槽89。引导槽89的深度与遮蔽板80的宽度对应,引导槽89的宽度与遮蔽板80的厚度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Y)的一侧在Y方向以2列背对背配置,因此引导槽89的深度相当于2张遮蔽板80的厚度。在压入遮蔽板80后,在除了引导槽89的区域之外的孔87的壁面与遮蔽板80之间残留有空气层。

作为遮蔽板80的具体的压入方法,例如在与孔87的引导槽89进行了对位后,若将遮蔽板80从遮蔽板80的前端侧沿着引导槽89压入孔87,则能够稳定地组装于插头单元97。

图12的立体图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遮蔽板80与接触件7-j、3-j的位置关系。如通过与图11的对比而明确的那样,在沿左右(Y方向)以2列配置的接触件7-j、3-j的列之间,以相对于各通道具有1对1的对应关系的方式背对背配设有遮蔽板80。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针对每个通道设置有遮蔽板80,因此连接器的内部按每个通道被电气分割,由此,不仅能够吸收在沿前后(±X方向)邻接的通道之间可能产生的噪声,还能够吸收在沿左右(±Y方向)邻接的通道的信号用接触件7-j(S)之间可能产生的噪声,因此能够大幅度地减少串扰。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3所示,遮蔽板80的前端(与钩部83相反的一侧)滞留在比头62的顶面(―Z方向的端面)靠内侧,但遮蔽板80的构造·组装方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与头62的顶面共面或者比其进一步向外部露出的方式选择尺寸来进行组装。在该情况下,存在也发挥使在将插头单元97插入·嵌合于插座单元93内时可能产生的静电释放的(浪涌的)功能的优点。

浮动构造

本实施方式的几个特征点中的第2特征点在于,插座单元93具有用于消除在插头单元97的嵌合时可能产生的对位偏离的浮动构造。

首先,从插座单元93的基本结构起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插座单元93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的一个例子,图14~图17分别是从+Z侧观察图13所示的插座单元93的俯视图,从―Y侧观察图13所示的插座单元93的主视图,从―Z侧观察图13所示的插座单元93的仰视图,从―X侧观察图13所示的插座单元93的右视图。图18是插座单元93的分解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如图13~图17所示,插座单元93具有:固定壳体1、浮动壳体2、接触件3-j(j=1~K)、锚固板4以及导电树脂部件5。

如图18所示,固定壳体1由矩形的中空框体构成,框体由在X方向对置的壁部11、和在Y方向对置的壁部12构成。以下,将由壁部11以及壁部12围起的区域称为开口部10。

如图13、图17以及图18所示,固定壳体1的前后(X方向)的壁部11的外侧面的上(+Z)与左右(±Y)的缘作为凸部111向前后(X方向)外侧突出。在壁部11的外侧面中的左右(Y方向)的凸部111之间设置有沿上下(Z方向)延伸的中板112。而且,在壁部11的下表面中的中板112的下(―Z)附近设置有定位凸起113。该定位凸起113在将插座单元93固定于电子基板时嵌入电子基板的定位孔。

在固定壳体1的左右(Y方向)的壁部12的外侧面中的前侧(+X)与后侧(-X)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供锚固板4安装的支架121。

若返回图2的连接器整体的剖视图,则如该图所示,浮动壳体2的左右(Y方向)的壁部22的内侧面成为下侧的面相对于上侧的面向插槽20侧突出的阶梯差面。在浮动壳体2的左右(Y方向)的壁部22的内侧面的下侧分别设置有在前后(X方向)并排的K/2个狭缝26-j的列。在左右(Y方向)的壁部22的外侧面的上侧存在呈四分之一圆弧状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24,在其上存在与外侧面平行的外缘部25。

如图2所示,在浮动壳体2中的前后(X方向)的壁部21的下端部之间架设有形成插槽20的底的底部23。底部23沿前后(X方向)呈一条直线状延伸。在底部23与其左右(Y方向)两侧的壁部22的内侧面之间设置有贯通孔220。贯通孔220从底面朝向插槽20内贯通。在浮动壳体2的底面设置有导电树脂部件5。在浮动壳体2的底部23的底面设置有用于供导电树脂部件5固定的槽230。在导电树脂部件5的底面进一步设置有接地强化用配件280(参照图18的最下段)。接地强化用配件280包含与槽230的形状对应的条状的基部285、和多个钩部287。钩部287在基部285的长边方向侧面以适合柱部59的X方向中的间隔的间隔设置,并以在从基部285的侧面向外侧稍微延伸的地方稍微描绘向内的弧形的方式朝向槽230侧立设。接地强化用配件280利用基部285从底面侧支承导电树脂部件5的凸部53,并且通过钩部287嵌入柱部59的X方向中的间隔,而从侧面侧把持导电树脂部件5,由此能够提高插座单元93的稳定性与牢固性。

在图18的中段下方,表示插座单元93具备的接触件3-j(j=1~K)的整体的简要结构,图19的立体图表示接触件3-j(j=1~K)的单独的详细结构。如图19所示,接触件3-j具有在一端侧沿左右(Y方向)方向延伸的端子部31、在另一端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接点部32、与端子部31连接的支承片部36、与接点部32连接的支承片部37、以及介于这2个支承片部36以及37之间的弹性变形部38。接点部32的前端呈<状折弯。

弹性变形部38具有:呈拱形卷曲的可挠部380、从可挠部380的两端向下侧延伸的2个直线部381以及直线部382、在直线部381的下端向支承片部36的一侧折弯且与支承片部36的上端连接的连结部386、以及在直线部382的下端向支承片部37的一侧折弯且与支承片部37的下缘连接的连结部387。弹性变形部38能够向前后左右(X方向以及Y方向)进行弹性变形。

如图18所示,锚固板4具有主体部41、和从主体部41的下缘向下侧突出的突出部42。在突出部42设置有长孔421。

如图20所示,导电树脂部件5具有使长方体的四角向左右(±Y)方向的外侧突出的下板部51、从下板部51的上表面的中央向上侧(+Z方向)突出的凸部53以及从下板部51的向左右(±Y)方向外侧突出的前端向上侧(+Z方向)直立的柱部59。凸部53的左右(±Y)方向的宽度与浮动壳体2的底部23的槽230的左右(±Y)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

固定壳体1、浮动壳体2、接触件3-j(j=1~K)、锚固板4以及导电树脂部件5例如如接下来那样组合。

如图13以及图16所示,浮动壳体2收纳于固定壳体1的开口部10,在浮动壳体2与固定壳体1之间架设有左右(±Y)方向2列的接触件3-j,在浮动壳体2的底部23的槽230(参照图2)安装有导电树脂部件5,在导电树脂部件5的底面安装有接地强化用配件280,在固定壳体1的支架121安装有锚固板4。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开口部10中的固定壳体1的壁部11与浮动壳体2的壁部21之间开设有用于允许浮动壳体2中的前后(±X方向)的浮动的可动空间101,在固定壳体1的壁部12与浮动壳体2的壁部22之间开设有用于允许浮动壳体2中的左右(±Y方向)的浮动的可动空间102。与上述的接触件7-j同样,接触件3-j(j=1~K)也以2个接触件3-j(G)与2个接触件3-j(S)为一个组,并以2个信号用接触件收纳在2个接地用接触件之间的排列顺序进行排列。

若再次参照图2,则接触件3-j以使接点部32经由贯通孔220向插槽20内突出且使弹性变形部38收纳在可动空间102内的方式从下侧被压入固定壳体1以及浮动壳体2。接触件3-j的支承片部36收纳支承于狭缝17-j。接触件3-j的支承片部37收纳支承于狭缝26-j。

接触件3-j的连结部387与浮动壳体2的下表面接触。接触件3-j的端子部31在固定壳体1的下表面的下侧露出。接触件3-j的端子部31焊接固定于电子基板的焊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邻接的接触件3-j之间不特别地设置电气绝缘性部件的分隔件,仅存在空气层。

如图2所示,在固定壳体1的内缘部15与浮动壳体2的外缘部25之间开设有间隙120。在可动空间102中的间隙120的下侧,壁部12的弯曲部14以及壁部22的弯曲部24仿照弹性变形部38的可挠部380的形状进行弯曲。

导电树脂部件5的凸部53嵌入浮动壳体2的底部23的槽230。导电树脂部件5的+Y侧(图20的纸面左侧)的2个柱部59与+Y侧(图2的纸面左侧)的2个接触件3-j(G)接触。导电树脂部件5的-Y侧(图20纸面右侧)的2个柱部59与-Y侧(图2纸面右侧)的2个接触件3-j(G)接触。这样,4个接触件3-j(G)经由导电树脂部件5电连接。安装于支架121的锚固板4的突出部42如图15所示延伸至固定壳体1的下表面的下(-Z)侧。

在将插头单元97结合于扩展基板的状态下,在使插头单元97的上下反转而进行相互的简要对位后,如图1以及图2所示,将插头单元97的头62插入插座单元93的插槽20,由此插头单元97的头62与插座单元93的插槽20嵌合。由此,插头单元97的接触件7-j的直线部72的敞开端(参照图8)与插座单元93的接触件3-j的接点部32(参照图20)接触而被电连接。

这里,即便例如因对位时的精度不足等,而存在插头单元97与插座单元93的前后(±X)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移的情况,也例如如图21A以及图21B所示,由于接触件3-j以使直线部381与直线部382向相反侧倾斜的方式扭转,所以插座单元93在固定壳体1的开口部10内在前(+X)侧或者后(―X)侧向修正该偏移的方向移动。由此,前后(±X)方向的位置偏移消除。

另外,如图21C所示,在插头单元97与插座单元93的左右(±Y)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移了的情况下,左右(±Y)方向的接触件3-j以左右(±Y方向)中的一方的直线部381以及直线部382扩张,而左右(±Y)方向中的另一方的直线部381以及直线部382收缩的方式扭转,因此插座单元93在固定壳体1的开口部10内在左侧(+Y方向)或者右侧(―Y方向)向修正偏移的方向移动。由此,左右方向(±Y方向)的位置偏移消除。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通过接触件可挠部的弹性变形吸收插头单元97与插座单元93的位置偏移,由此允许浮动。另外,插座单元93的壳体具有以与弹性变形部38的可挠部380的形状对应的方式弯曲的内表面构造,由此能够抑制阻抗不匹配。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详细结构进行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能够提供高速传送用的连接器,其是具备安装于外部的电子基板的插座单元93、和安装于外部的扩展基板的插头单元97,通过将插头单元97在第1方向插入插座单元93并嵌合来连接,由此将上述第1外部基板与上述第2外部基板电连接的连接器,其中,插座单元93以及插头单元97分别具备在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以规定间隔配设的多个第1接触件3-j与多个第2接触件7-j,这些第1接触件3-j以及第2接触件7-j分别通过在上述第2方向排列多组与各通道对应地将多个信号用接触件(S)夹在之间的2个接地用接触件(G)的组而构成,并且这些第1接触件3-j以及第2接触件7-j分别进一步具备遮蔽板,该遮蔽板在沿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均正交的第3方向设置多列的接触件中,使插座单元93以及插头单元97的至少任一个以与各通道对应的方式至少在上述第2方向设置为相互隔离,通过与对应的通道的接地用接触件(G)、或者电子基板或扩展基板的接地分别电连接,而将至少在左右(±Y)方向邻接的通道之间的噪声遮蔽,因此连接器的内部按每个通道被电气分割,由此,吸收至少沿左右(±Y)方向邻接的通道的信号用接触件(S)之间可能产生的噪声,因此减少串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插座单元93具备:固定壳体1,其由中空框体构成且固定于外部的电子基板;浮动壳体2,其以隔开可动空间101以及可动空间102的方式收纳于固定壳体1的由框体围起的开口部10;以及多个接触件3-j(j=1~K),它们架设于固定壳体1与浮动壳体2之间,该多个接触件3-j(j=1~K)具有被固定壳体1支承的支承片部36、被浮动壳体2支承的支承片部37、以及介于这2个支承片部36以及37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38,弹性变形部38具有沿着固定壳体1以及浮动壳体2中的朝向可动空间102的壁部12以及壁部22延伸的2个直线部381以及382、和2个直线部381以及382的上端之间的可挠部380,另外,壁部12以及壁部22中的与可挠部380对置的部分与可挠部380的形状对应地弯曲。因此,例如如图2所示,壁部12以及壁部22以覆盖可挠部380的方式与可挠部380对置,从而接触件3-j的可挠部380与除此以外的部分之间的阻抗的差别变小。另一方面,也不存在浮动壳体2的动作被壁部12以及22中的与可挠部380对置的部分限制的情况。因此,提供抑制接触件3-j的阻抗不匹配,并且能够顺利地发挥浮动功能的连接器100。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对该实施方式施加以下的变形。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包含具有浮动构造的插座单元的板对板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具备在前后(X方向)相互隔离地设置的遮蔽板,则当然也能够应用于不具有浮动构造的连接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遮蔽板80均配置于由接地用接触件7-j(G)、信号用接触件7-j(S)、信号用接触件7-j(S)以及接地用接触件7-j(G)分别构成的每个通道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遮蔽板的配置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与接触件7-j的每一个对应等,用于遮蔽信号间噪声,则也可以以任意的方式·形状进行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插座单元93具有2列接触件3-j(j=1~K)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接触件3-j(j=1~K)的列可以为一列,也可以为三列以上。同样地,列举了插头单元97也具有2列接触件7-j(j=1~K)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可以为一列,也可以为三列以上。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遮蔽板80设置于插头单元97侧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可以设置于插座单元93的一侧,也可以在插头单元97与插座单元93双方设置遮蔽板80。

遮蔽板80的采用可以是具有浮动构造的一侧,也可以是不具有该构造的一侧。另外,当在插头单元97与插座单元93的一方设置遮蔽板80的情况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在不设置遮蔽板80的单元设置导电树脂部件。由此,与仅在一方设置遮蔽板80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串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遮蔽板80设置为在插头单元97侧与全部的通道对应的方式,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遮蔽板80与导电树脂部件5双方混合。该点不仅是插头单元97侧,在插座单元93侧设置遮蔽板80的情况也同样。

(4)导电树脂部件5不限定于一列,例如也可以单独地设置成接触件3-j(j=1~K)的左侧的列与右侧的列。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一个导电树脂部件5与夹着两个接触件3-j(S)的两个接触件3-j(G)接触,而将这两个接地用的接触件3-j(G)彼此电连接。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设置与遮蔽板80的2张大小对应的引导槽89,将2张重叠压入孔87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在设计有裕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与各遮蔽板80单独对应的方式将2组引导槽设置于孔87,不仅在前后(X方向),在左右(Y方向)也以相互隔离的方式压入并配设遮蔽板。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以与左侧以及右侧(±Y方向)的两通道分别1对1对应的方式将遮蔽板80重叠2张并压入引导槽89的方式,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如下的结构,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2张大小相当的厚度形成金属板81,并构成为与在左右的一侧(Y方向)相互朝向相反的钩部成为一体。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锚固板4的个数不必为4个,可以为1~3个,也可以为5个以上。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触件3-j的个数K可以为145个以上,也可以为143个以下。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是为了容易理解发明而进行的,并非凭借这些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

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以及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来实现本发明,例如,将一个实施例的特征引用到其他的实施例中,由此能够获得另一个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脱离权利要求书地按照本发明的主旨进行各种变更、同等的置换或者改进等。

符号说明:

1固定壳体;2浮动壳体;3接触件(第1接触件);4、8锚固板;5导电树脂部件;6壳体;7接触件(第2接触件);10开口部;11壁部;12壁部(第1壁部);14、24弯曲部;15内缘部;17、26、66狭缝;20插槽;21壁部;22壁部;23底部;25外缘部;31端子部;32接点部;36、37支承片部;38弹性变形部;41主体部;42突出部;51下板部;53凸部;59柱部;62头;63基部;67贯通孔;72直线部;79端子部;80遮蔽板;81金属板;83钩部;87孔;89引导槽;93插座单元;97插头单元;100连接器;101可动空间;102可动空间;111凸部;112中板;113凸起;120间隙;121、612支架;181矩形片部;220贯通孔;230槽;280接地强化用配件;285基部;287钩部;380可挠部;381直线部;386连结部;387连结部;421长孔;613凸起;631外缘部;X第2方向;Y第3方向;Z第1方向。

相关技术
  • 一种集成覆铜电磁屏蔽碳纤维制件的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 一种热压罐用框架式复合材料变流道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 一种深腔多窗口复合材料制件的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 一种变厚度复合材料整体骨架成型方法及其成型模具
  • 一种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成型模具、热压成型系统及成型方法
  •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U型架、U型架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4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