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具有自发光,响应速度快,对比度高,可实现柔性显示等优点,被业内公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随着屏幕摄像,窄边框等新技术的发展,阵列基板制备技术更加复杂,膜层叠构增加,Padbending(衬垫弯折)弯折半径减小。然而随着Padbending弯折半径的减小以及膜层叠构的增加,弯折时对于面板Padbending膜层拉应力增大,导致Padbending区发生裂纹。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旨在解决现有的衬垫弯折时易出现裂纹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区;

弯折区,连接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弯折区包括叠置的:

柔性衬底;

缓冲层,设置于所述柔性衬底的一侧;

支撑层,设置于所述缓冲层背离所述柔性衬底的一侧;

第一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支撑层背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

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背离所述支撑层的一侧;

有机层,设置于所述金属层背离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支撑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以及所述有机层的至少一者背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设有凸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部包括多个第一凸起,多个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所述支撑层背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一凸起围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部分填充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部还包括多个第二凸起,多个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背离所述支撑层的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二凸起围成第二凹槽,所述有机层的部分填充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支撑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层包括第二平坦化层,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金属层背离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一侧;

所述凸部还包括多个第三凸起,多个所述第三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背离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三凸起围成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凸起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层还包括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背离所述金属层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的部分填充在所述第三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以及所述第三凹槽均具有底壁和开口,沿所述显示面板的长度方向,所述开口的尺寸小于所述底壁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凹槽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一底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底壁平滑过渡连接;

所述第二凹槽具有第二侧壁和第二底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底壁平滑过渡连接;

所述第三凹槽具有第三侧壁和第三底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三底壁平滑过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有机层包括:

第二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金属层背离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一侧;

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背离所述金属层的一侧;

所述凸部包括:

多个第三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朝向所述像素定义层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的部分填充在相邻的所述第三凸起之间;

多个第四凸起,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背离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三凸起以及所述第四凸起在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有机层还包括支柱层,所述支柱层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背离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一侧,所述第四凸起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朝向所述支柱层的一侧,所述支柱层的部分填充在相邻的所述第四凸起之间;

所述凸部包括多个第五凸起,所述第五凸起设置于所述支柱层背离所述像素定义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三凸起、所述第四凸起以及所述第五凸起在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上的正投影重合。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弯折区,弯折区连接于显示区的一侧;弯折区包括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叠置的:柔性衬底、缓冲层、支撑层、第一平坦化层、金属层以及有机层;缓冲层设置于柔性衬底的一侧;支撑层设置于缓冲层背离柔性衬底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设置于支撑层背离缓冲层的一侧;金属层设置于第一平坦化层背离支撑层的一侧;有机层设置于金属层背离第一平坦化层的一侧;其中,支撑层、第一平坦化层以及有机层的至少一者背离缓冲层的一侧设有凸部。本申请通过在支撑层、第一平坦化层以及有机层的至少一者背离缓冲层的一侧设有凸部,从而改变凸部两侧的膜层的延伸方向,形成凹凸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凸部两侧的膜层的粘附力,降低膜层剥落风险;同时利用凸部能够缓解弯折区弯折时产生的拉应力,从而降低弯折区弯折时的裂纹产生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的所有技术特征及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弯折区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弯折区弯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金属层上方凹槽深度对应力影响的仿真示意图。

附图标记:1、显示区;2、弯折区;21、柔性衬底;22、缓冲层;23、支撑层;231、第一过渡段;24、第一平坦化层;241、第二过渡段;25、金属层;26、有机层;261、第二平坦化层;2611、第三过渡段;262、像素定义层;263、支柱层;27、凸部;271、第一凸起、272、第一凹槽;2721、底壁;2722、开口;2723、第一侧壁;2724、第一底壁;273、第二凸起;274、第二凹槽;2741、第二侧壁;2742、第二底壁;275、第三凸起;276、第三凹槽;2741、第三侧壁;2742、第三底壁;277、第四凸起;278、第五凸起;X、厚度方向;Y、长度方向;Z、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指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垂直”是指完全垂直成90°或者几乎完全垂直,例如,在夹角为80°~100°的范围内都算作垂直,类似的,“平行”是指完全平行或几乎完全平行,例如,在完全平行的10°范围内都算作平行。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附图中采用标号为X的箭头表示厚度方向X,采用标号为Y的箭头表示长度方向Y,用标号为Z的箭头表示宽度方向Z,厚度方向X为显示面板叠构叠置的方向,长度方向Y为显示面板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Z为显示面板的宽度方向,引入厚度方向X、长度方向Y和宽度方向Z是为了便于描述该显示面板各部件的结构位置关系,进而方便理解其结构。

申请人注意到,在现有柔性显示器件结构中,随着产品膜层叠构的增加,为实现窄边框技术,需要将其边缘弯折,当其弯折后,受到较大应力影响,不利于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具体的,当显示面板弯折区的弯折半径较小的时候,在显示面板进行冷热冲击等信赖性评价过程中,弯折区可能会出现有机膜层出现裂纹的现象。甚至裂纹会进一步恶化延展到金属层,导致信号线断裂,进一步造成垂直亮线等不良。而造成裂纹的主要原因是各膜层间连接表面发生了剥离,因此加强膜层连接界面的粘附力对弯折区裂纹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和弯折区2,弯折区2连接于显示区1的一侧;弯折区2包括叠置的:柔性衬底21、缓冲层22、支撑层23、第一平坦化层24、金属层25、第二平坦化层261以及有机层26;柔性衬底21靠近显示区1设置,缓冲层22设置于柔性衬底21远离显示区1的一侧;支撑层23设置于缓冲层22背离柔性衬底21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24设置于支撑层23背离缓冲层22的一侧;金属层25设置于第一平坦化层24背离支撑层23的一侧;第二平坦化层261设置于金属层25背离第一平坦化层24的一侧;有机层26设置于第二平坦化层261背离金属层25的一侧;其中,支撑层23、第一平坦化层24、第二平坦化层261以及有机层26的至少一者背离缓冲层22的一侧设有凸部27。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区1用于显示图像,弯折区2设置与显示区1的侧边缘,用于提供走线区,同时弯折区2向显示区1后方弯折,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在弯折区2的支撑层23、第一平坦化层24以及有机层26中的至少一者的远离缓冲层22的一侧设置凸部27,利用凸部27,一方面增加凸部27两侧的膜层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粘附力;另一方面,凸部27的存在,会形成凹凸结构,如此使相邻两膜层之间利用凹凸结构相互限位,相当于提高了相邻膜层之间的粘附力,从而也提高了结构稳定性;还有一方面,凸部27能够在弯折时吸收和缓解由于膜层弯折而产生的拉应力,降低了对膜层的拉扯,从而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如此降低了膜层剥落风险,从而降低弯折区2弯折时的裂纹出现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凸部27可以通过在该膜层上图案化,形成凹槽,相邻凹槽之间则对应的形成有凸部27。而在其上进一步形成下一层膜层时,由于膜层涂料为液态,因此,初始时,凸部27上层的膜层涂料会自动填充在相邻凸部27之间的凹槽内,并与凸部27连接,形成结构稳定的膜层叠构。如此,相邻两膜层之间通过凸部27与凹槽的配合,形成了紧密连接结构,极大的提高了相邻膜层之间的粘附力和稳定性,也利用凸部27改变应力延伸方向,从而避免了应力对膜层的集中拉扯,如此也降低了膜层局部断裂的风险。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凸部27包括多个第一凸起271,多个第一凸起271设置于支撑层23背离缓冲层22的一侧,相邻的第一凸起271围成第一凹槽272,第一平坦化层24的部分填充于第一凹槽272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271设置在支撑层23背离缓冲层22的一侧,即设置在支撑层23朝向第一平坦化层24的一侧,此时,相邻的第一凸起271之间形成第一凹槽272,如此形成凹凸结构,第一平坦化层24在未固化时处于液态,部分第一平坦化层24的涂料填充在各个第一凹槽272内,并在第一凸起271远离支撑层23的一侧形成平坦化膜层,此时第一平坦化层24固化后,相当于第一平坦化层24朝向支撑层23的一侧也形成凹凸结构,支撑层23通过第一凸起271与第一平坦化层24相互咬合,形成相互咬合限位的支撑层23与第一平坦化层24连接界面,接触面积增大,且通过凹凸结构相互限位,如此增加了支撑层23与第一平坦化层24连接表面的粘附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弯折区2弯折半径较小,在手机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导致柔性衬底21上方的缓冲层22(无机缓冲层22)出现裂纹,裂纹延伸后导致上方的支撑层23出现裂纹,进而导致金属走线出现裂纹,造成垂直亮线。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支撑层23远离缓冲层22的一侧设置第一凸起271,能够实现支撑层23与第一平坦化层24之间的粘附力,以及利用凹凸结构吸收拉应力,从而降低支撑层23以及第一平坦化层24出现裂纹的可能性,如此增加了弯折性能,且避免了缓冲层22的裂纹向金属层25传播,从而避免了垂直亮线的出现。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起271可以与支撑层23一体连接,如此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具体的,可以是先在缓冲层22上形成固化的支撑层23,然后在支撑层23图案化,刻蚀形成第一凸部27,相应的,第一凸部27围成第一凹槽272。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在支撑层23上设置第一凸起271,相应的,支撑层23即可做的很薄,如此能使第一平坦化层24的涂料流入到第一凹槽272内而实现第一平坦化层24延展至缓冲层22和支撑层23的连接界面附近。在弯折区2弯折时,缓冲层22受到的弯折应力会向第一凸起271和第一平坦化层24传递,从而降低缓冲层22发生裂纹的风险。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凸部27还包括多个第二凸起273,多个第二凸起273设置于第一平坦化层24背离支撑层23的一侧,亦即第二凸起273设置于第一平坦化层24朝向有机层26之间,相邻的第二凸起273围成第二凹槽274,有机层26的部分填充在第二凹槽274内,第二凸起273在支撑层23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凹槽272。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平坦化层24朝向有机层26的一侧设置第二凸起273,第二凸起273与第一平坦化层24连接,此时相邻的第二凸起273围成第二凹槽274,第二凸起273和第二凹槽274在第一平坦化层24朝向有机层26的一侧形成凹凸结构,此时,在凹凸结构的第一平坦化层24上涂覆有机层26,液态的有机层26流动并自动填充第二凹槽274,并在第二凸起273远离第一平坦化层24的一侧形成有机光阻膜层,此时相当于有机层26朝向第一平坦化的一侧也形成凹凸结构,两者的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形成稳定的连接界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平坦化层24与支撑层23相互咬合连接的基础上又与有机层26相互咬合连接,接触面积增大,且通过凹凸结构相互限位,形成高黏合力的三明治结构,有效避免膜层剥离,同时,能够很好的等效掉弯折区2弯折产生的部分拉应力,有效保持结构的稳定性,降低裂纹出现的可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凸起273可以与第一平坦化层24一体连接,如此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且生产时也易于实现。具体的,可以是在支撑层23上直接形成第一平坦化层24,并在第一平坦化层24远离支撑层23的一侧进行图案化,形成第二凸起273,相邻的第二凸起273围成第二凹槽274,如此形成了第一平坦化层24背离支撑部的一侧的凹凸结构。

另外,第二凸起273在支撑层23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凹槽272,如此实现第一凹槽272和第二凹槽274在厚度方向X的交错设置,亦即第一凸起271和第二凸起273在厚度方向X的交错设置,此时不仅能提高膜层间的粘附力,还能够从更多位置实现应力的缓冲和等效,从而进一步降低发生裂纹的风险。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层26包括第二平坦化层261,第二平坦化层261设置于金属层25背离第一平坦化层24的一侧;凸部27还包括多个第三凸起275,多个第三凸起275设置于第二平坦化层261背离第一平坦化层24的一侧,相邻的第三凸起275围成第三凹槽276,第三凸起275在第一平坦化层24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凹槽274。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机层26包括第二平坦化层261,此时第二平坦化层261设置在金属层25背离第一平坦化层24的一侧。由于金属层25是金属走线,相邻金属走线之间存在间隔,第二凹槽274位于相邻两金属走线之间,因此,第二平坦化层261的部分穿过相邻金属走线之间的间隙与第一平坦化层24连接,并将金属层25的金属走线夹紧,并对金属走线进行保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261背离第一平坦化层24的一侧还设置第三凸起275,此时如果有机层26无其他膜层,则第二平坦化层261为弯折区2的最外层,此时设置第三凸起275,相当于在第二平坦化层261上形成波峰-波谷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波峰波谷平滑过渡,能够有效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利用弯折区2最外侧的多个第三凸起275,形成波峰波谷的凹凸结构,能够有效缓解等效弯折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从而实现更小半径的弯折而不出现裂纹。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凸起275可以与第二平坦化层261一体连接,如此便于弯折时应力的传播及缓冲。

如图2和图3所示,另外,第三凸起275在第一平坦化层24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凹槽274,如此实现第一凹槽272、第二凹槽274和第三凹槽276在厚度方向X的交错设置,亦即第一凸起271、第二凸起273和第三凸起275在厚度方向X的交错设置,此时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膜层间的粘附力,还能够进一步从更多位置实现应力的缓冲和等效,从而进一步降低发生裂纹的风险。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为弯折区2第一平坦化层24和第二平坦化层261挖孔深度进行的仿真,可见,凹槽深度越深,相应的缓冲应力的效果越好,同时凹槽布置的越多,相应的应力也会越小。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层26还包括像素定义层262,像素定义层262设置于第二平坦化层261背离金属层25的一侧,像素定义层262的部分填充在第三凹槽276内并与第三凸起275连接。

进一步的,有机光组成还包括像素定义层262,用于对弯折区2进行保护。利用像素定义层262将第三凸起275覆盖并使第一有机膜层平整化,并对第二平坦化层261进行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72、第二凹槽274以及第三凹槽276均具有底壁2721和开口2722,沿显示面板的长度方向Y,开口2722的尺寸小于底壁2721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凹槽272、第二凹槽274以及第三凹槽276的开口2722小底壁2721大,如此能够在位于凹槽上膜层填充在凹槽内的部分与凹槽之间形成有效限位,利用凹槽的槽壁对上层膜层的拉扯,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相邻膜层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出现裂纹。

如图所示,进一步的,优选凹槽侧壁与底壁2721之间的夹角为大于70~90度,如此既能保证一定的限位加强连接的效果,又能够便于刻蚀,同时便于上层膜层涂料的完全填充和接触。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72具有第一侧壁2723和第一底壁2724,第一侧壁2723与第一底壁2724平滑过渡连接;第二凹槽274具有第二侧壁2741和第二底壁2742,第二侧壁2741和第二底壁2742平滑过渡连接;第三凹槽276具有第三侧壁2761和第三底壁2762,第三侧壁2761和第三底壁2762平滑过渡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侧壁与底壁之间平滑过渡连接,避免凸起与膜层连接处弯折时应力集中导致裂纹。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层26包括第二平坦化层261和像素定义层262,第二平坦化层261设置于金属层25背离第一平坦化层24的一侧;像素定义层262设置于第二平坦化层261背离金属层25的一侧;凸部27包括多个第三凸起275和多个第四凸起277,多个第三凸起275设置于第二平坦化层261朝向像素定义层262的一侧,像素定义层262的部分填充在相邻的第三凸起275之间;多个第四凸起277设置于像素定义层262背离第二平坦化层261的一侧;其中,第三凸起275以及第四凸起277在第二平坦化层261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第二平坦化层261用以保护金属层25,设置像素定义层262用于对显示面板整体结构进行保护。在第二平坦化层261背离第一平坦化层24的一侧设置第三凸起275,像素定义层262贴附在第二平坦化层261侧边的第三凸起275上,形成平滑连接贴附。像素定义层262背离第三凸起275的一侧设置第四凸起277,用于提高像素定义层262的缓冲以及平衡拉应力的能力。更进一步的,本申请设置第四凸起277和第三凸起275在第二平坦化层261上的正投影重合,如此能够使有机层26整体形成波峰波谷式凹凸结构,二者过渡平滑,能够避免外部局部应力集中,便于拉应力传播。本实施例的有机层26的第二平坦化层261和像素定义层262的连接面均为顺滑的曲面,也增大了接触面积,提高了黏着力,同时起到一定的相互牵拉的作用,从而保持了在弯折时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层26还包括支柱层263,支柱层263设置于像素定义层262背离第二平坦化层261的一侧,第四凸起277设置于像素定义层262朝向支柱层263的一侧,支柱层263的部分填充在相邻的第四凸起277之间;凸部27包括多个第五凸起278,第五凸起278设置于支柱层263背离像素定义层262的一侧;其中,第三凸起275、第四凸起277以及第五凸起278在第二平坦化层261上的正投影重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柱层263完全覆盖像素定义层262,且支柱层263朝向像素定义层262的侧面完全贴附像素定义层262,形成波峰波谷式的凹凸的弧形贴合界面,此时,能够使像素定义层262和支柱层263贴附效果更好,从而提高粘附性。另外,在支柱层263背离像素定义层262的一侧设置第五凸起278,且第三凸起275、第四凸起277和第五凸起278在第二平坦化层261上的正投影重合,如此,实现有机层26整体为凹凸结构,各有机层及第二平坦化层261之间均为凹凸的弧面接触,此时不仅接触面增大,提高了粘附性,同时整体向外凹凸的有机层26能够有效的缓解和吸收弯折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实现小半径弯折时不发行弯折裂纹。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有机层26的各个膜层中均为相同的弧形凹凸结构,使得各层均有缓解和吸收部分拉应力的作用,因此,有机层26各膜层分别做成弧形凹凸结构,且相邻的两膜层之间彼此贴合,能够实现逐层的应力吸收,从而保持连接粘附的稳定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多个第三凸起275、第四凸起277以及第五凸起278均是相对的侧面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且倾斜角度在20-60度,实现凹凸过度角度平滑。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第三凸起275、第四凸起277以及第五凸起278可以沿显示面板的长度方向Y布置,也可以沿显示面板的宽度方向Z布置,也可以结合应用于宽度方向Z和长度方向Y。同时,第三凸起275、第四凸起277以及第五凸起278分别均优先采用圆弧形凸起,如此形成圆弧形凹凸结构,实现拉应力的平滑传递,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当然,也可以是梯形等其他形状的凸起,仅保持与膜层接触面为平滑过渡即可。从而实现多维度的释放应力的效果,增加显示面板弯折区2的弯折性能,提高信赖性。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显示面板。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路由寻址的分布式IM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 在卷积运算中使用循环寻址的方法和装置
  • 寻址方法及装置
  • 保持回源链路的方法、回源方法、相关装置及存储介质
  • 直连链路寻址方法及装置
  • 直连链路建立的控制方法、直连链路建立方法和相关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54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