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放电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放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电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放电装置具备连接器、放电电极和壳体。通过连接器从外部施加电压。放电电极通过对来自连接器的电压进行升压并供给来进行放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55783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放电装置中,作为连接器与放电电极的沿面距离的基准的路径平坦。具体而言,连接器与放电电极之间的、沿着壳体的侧壁的表面平坦。

专利文献1记载的放电装置从放电电极(电极部)到连接器(连接器部)分离而没有问题,但在连接器(连接器部)距放电电极(电极部)的距离近的情况下,由放电产生的高电压容易传播到连接器。其结果是,由于高电压,有可能产生噪声,也有可能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和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的放电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放电装置具备连接器部、电极部以及收容部。通过连接器部从外部施加电压。电极部通过使来自连接器部的电压升压至期望的波形的电压值后进行供给,从而进行放电。收容部收容连接器部以及电极部。收容部在连接器部与电极部之间具有台阶部。

根据本发明的放电装置,能够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和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3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8为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9为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10为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不重复说明。此外,在以下记载的说明中,即使有时使用表示“上”、“下”、“左”、“右”、“前”或“后”的特定的位置和方向的术语,这些术语是为了便于理解实施方式的内容而使用的,与实际实施时的方向无关。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的局部剖切主视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的右侧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放电装置100包括连接器部3、电极部4以及收容部1。连接器部3从外部供给电压。电极部4通过使来自连接器部3的电压升压至期望的波形的电压值后进行供给,从而进行放电。收容部1收容连接器部3以及电极部4。收容部1在连接器部3与电极部4之间具有台阶部2。

由于连接器部3与电极部4之间的台阶部2,连接器部3与电极部4之间的沿面距离变长。另外,连接器部3与电极部4之间的沿面距离是连接器部3与电极部4之间的、沿着收容部1的表面的最短距离。因此,通过使沿面距离变长,由放电产生的高电压难以从电极部4传播到连接器部3。其结果,能够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和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放电装置100还具备电极保护部6和电子部件组7。电极保护部6保护电极部4。电子部件组7电连接连接器部3和电极部4。电子部件组7为了能够在电极部4进行放电,而在基板上搭载各种电子部件(未图示),并将升压后的电压供给至电极部4。

收容部1是具有绝缘性的壳体。收容部1例如由树脂形成。收容部1具有主收容部10和副收容部18。主收容部10是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主收容部10具有上表面11、下表面12、右侧面13以及左侧面14。另外,以下,将右侧面13以及左侧面14分别称为第一侧面13以及第二侧面14。

在第一侧面13上配置有连接器部3。在第一侧面13上,在连接器部3的上方配置有台阶部2。在上表面11配置有电极部4以及电极保护部6。在下表面12突出有副收容部18。通过在第一侧面13上配置连接器部3及台阶部2,在上表面11上配置电极部4,连接器部3与电极部4接近,但能够确保较长的沿面距离。因此,能够使电连接连接器部3与电极部4的电子部件组7变得简单。

连接器部3具有插入口30和端子部37。插入口30具有绝缘性。插入口30例如由树脂形成。插入口30例如与主收容部10一体成形。插入口30具有上壁31、下壁32、前壁33以及后壁34。插入口30还具有里壁35。里壁35在里侧(左侧)连接上壁31、下壁32、前壁33及后壁34。上壁31、下壁32、前壁33及后壁34的右端面与第一侧面13共面。插入口30具有插入空间36。插入空间36被上壁31、下壁32、前壁33、后壁34及里壁35包围。虽然未图示,但插入空间36是插入用于施加电压的外部连接器(例如壳体)的空间。

端子部37通过电子部件组7与电极部4电连接。端子部37贯通里壁35。端子部37的右端38位于比第一侧面13靠里侧(左侧)。因此,端子部37的右部位于插入空间36内。端子部37的左部连接于电子部件组7。端子部37例如是多个金属制销。

电子部件组7例如是控制基板73、高电压基板74以及其它电子部件组(未图示)。控制基板73及高电压基板74收容于主收容部10。其它电子部件组收容于主收容部10或副收容部18。控制基板73在里壁35的左方与端子部37的左部连接。因此,控制基板73被从端子部37施加电压。其他的电子部件组搭载于控制基板73,提高电压。高电压基板74将提高的电压(即高电压)供给至电极部4。

如图2所示,台阶部2是形成于第一侧面13的凹部21。由于台阶部2是凹部21,因此收容部1的整体的轮廓不会较大地变更。因此,能够维持放电装置100的通用性。为了使沿面距离变长,优选凹部21的底22比端子部37的右端38更靠左侧(里侧)。如图2及图3所示,凹部21未到达主收容部10的前端及后端。即,凹部21在前后方向上被主收容部10的前端片15及后端片16夹着。

凹部21是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凹部21在前后方向上比端子部37宽。即,凹部21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2W大于端子部37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3W(2W>3W)。在此,前后方向是指与沿着电极部4与端子部37的沿面距离的方向正交的方向。通过使凹部21在前后方向上比端子部37宽,能够从电极部4传播到端子部37的高电压的路径通过凹部21。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和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另外,凹部21比端子部37宽的不限于前后方向,只要是与沿着沿面距离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

优选凹部21的前端2f位于端子部37的前端3f的前方,并且凹部21的后端2r位于端子部37的后端3r的后方。由此,能够从电极部4传播到端子部37的高电压的路径可靠地通过凹部21。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和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如图3所示,电极部4具有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第一电极41及第二电极42是刷状的电极。第一电极41及第二电极42也可以是针状的电极。第一电极41及第二电极42中的一个也可以是包围针电极周围的介电电极。被施加高电压的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产生电晕。也就是说,第一电极41及第二电极42分别放电而产生离子。因此,第一电极41及第二电极42分别被称为放电电极。

例如,第一电极41及第二电极42中的一个通过放电而释放正离子。正离子是在氢离子(H

当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分别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时,第一电极41与第二电极42的间隔越大,越能够抑制从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释放的离子的中和,能够维持较高的离子量。

释放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分别例如包围空气中浮游的霉菌,在霉菌的表面上引起化学反应。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活性种的羟基自由基(·OH)。而且,通过羟基自由基(·OH)的作用,霉菌被除去。

第一电极41配置在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的右部(靠近第一侧面13)。第二电极42配置在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的左部(靠近第二侧面14)。即,第一电极41比第二侧面14更靠近第一侧面13。第二电极42比第一侧面13更靠近第二侧面14。此外,第一电极41与第一侧面13的距离A比第二电极42与第二侧面14的距离B长(A>B)。由此,在收容部1的上表面11上,沿面距离变长。因此,沿面距离进一步变长,从而放电产生的高电压更加难以从电极部4传播至连接器部3。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以及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电极保护部6具有第一保护体61、第二保护体62以及壁部件63。第一保护体61立设于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的右部。第一保护体61保护第一电极41。第二保护体62立设于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的左部。第二保护体62保护第二电极42。壁部件63配置在第一电极41与第二电极42之间。壁部件63延长在第一电极41与第二电极42之间可能产生的电流的泄漏路径。此外,具有作为用于抑制释放到空间的正负离子的中和的壁的功能。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台阶部2是到达主收容部10的前端及后端的凹部23。由此,能够从电极部4传播至端子部37的高电压的路径可靠地通过凹部23。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和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以下,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那样,台阶部2是到达主收容部10的前端以及后端的凸部28。由此,能够从电极部4传播至端子部37的高电压的路径可靠地通过凸部28。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和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此外,通过使台阶部2为凸部28,能够提高收容部1的强度。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所具备的台阶部2作为到主收容部10的前端以及后端的凸部28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不到主收容部10的前端以及后端的凸部。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以下,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台阶部2是多个凹部21。具体而言,台阶部2是上下两层的凹部21。两层的凹部21分别未到达主收容部10的前端及后端。即,两层的凹部21在前后方向上被主收容部10的前端片15及后端片16夹着。

通过使台阶部2为上下两层的凹部21,使沿面距离进一步变长。因此,放电产生的高电压更加难以从电极部4传播到连接器部3。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以及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另外,虽然将第四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所具备的台阶部2作为上下2层的凹部21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上下3层以上的凹部21。此外,各凹部21也可以是到达主收容部10的前端及后端的凹部21。而且,台阶部2也可以是在上下两层以上的凸部28。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不同。以下,说明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图7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立体图。如图7所示,台阶部2是凹部21及凸部24。凸部24配置在凹部21中。即,凸部24从凹部21的底22向右方突出。凸部24的前端及后端未到达凹部21的前端2f及后端2r。即,凸部24的前端及后端与主收容部10的前端片15及后端片16不接触。凸部24的右端面例如与第一侧面13共面。

由此,台阶部2不仅使沿面距离进一步变长,而且成为容易被外部支架(未图示)保持的形状。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和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并且容易保持在外部支架上。

此外,外部支架保持台阶部2的部分(保持部)是与台阶部2的凹部21和配置在台阶部2的凹部21中的凸部24对应的形状。例如,外部支架的保持部是能够在凸部24的周围嵌入凹部21的形状。

另外,第五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所具备的台阶部2的凸部24的右端面不限于与第一侧面13共面。例如,凸部24的右端面既可以为比第一侧面13更靠里侧(左侧),也可以为比第一侧面13更靠突出侧(右侧)。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以及图9,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进行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不同。以下,说明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图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的局部剖切主视图。如图8及图9所示,台阶部2是形成于收容部1的上表面11的凹部21。凹部21配置在电极保护部6的右端的右方。凹部21未到达主收容部10的前端及后端。即,凹部21在前后方向上被主收容部10的前端片15及后端片16夹着。

通过将作为台阶部2的凹部21配置在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有效地活用主收容部10的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和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并且能够将收容部1形成为合理的形状。

另外,第六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所具备的台阶部2作为未到达主收容部10的前端以及后端的凹部21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到达主收容部10的前端以及后端的凹部23。此外,形成于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的凹部21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而且,配置在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的台阶部2也可以是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凸部28。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不同。以下,说明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图1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台阶部2是分别形成于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及第一侧面13的凹部21。形成于上表面11的凹部21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凹部21相同。形成在第一侧面13上的凹部21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凹部21相同。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和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并且能够将收容部1形成为合理的形状。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第八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不同。以下,说明第八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图11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台阶部2是角凹部25和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凹部21和凸部24。角凹部25是将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与第一侧面13所成的角切掉的形状。即,角凹部25形成于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及第一侧面13。角凹部25具有纵底26和横底27。纵底26与主收容部10的上表面11正交。横底27与主收容部10的第一侧面13正交。纵底26与横底27连续。

通过将作为台阶部2的角凹部25配置在主收容部10的上面11及第一侧面13上,有效地活用主收容部10的空间。因此,能够将收容部1形成为合理的形状。

此外,通过使台阶部2也具有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凹部21及凸部24,能够进一步防止由高电压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及对周边部件带来不良影响,并且容易保持在外部支架上。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在各种方式下实施。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而且,也可以适当组合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而且,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为了易于理解,附图以各个构成要素为主体示意性地示出,图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从附图制作的方便起与实际不同。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速度、材质、形状、尺寸等为一例,并无特别限定,能够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成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在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中,对第一电极41以及第二电极42的极性没有说明,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例如,第一电极41及第二电极42的极性可以是不同的极性,也可以是相同的极性。

(2)在第一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中,说明了电极部4具有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但不限于此。例如,电极部4可以仅具有第一电极41或第二电极42,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电极。

(3)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0中,说明了凹部21在前后方向上比端子部37宽(2W>3W)的宽度。但是,在前后方向上比端子部37宽幅并不限定于凹部21,也可以是凹部21以外的台阶部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提供放电装置,具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收容部

2:台阶部

2W:凹部的宽度

3W:端子部的宽度

3:连接器部

4:电极部

6:电极保护部

7:电子部件组

10:主收容部

11:上表面

12:下表面

13:右侧面(第一侧面)

14:左侧面(第二侧面)

15:前端片

16:后端片

18:副收容部

21:凹部

22:底

24:凸部

25:角凹部

26:纵底

27:横底

30:插入口

31:上壁

32:下壁

33:前壁

34:后壁

35:里壁

36:插入空间

37:端子部

38:端子部的右端

41:第一电极

42:第二电极

61:第一保护体

62:第二保护体

63:壁部件

73:控制基板

74:高电压基板

100:放电装置

相关技术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电子设备的显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6547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