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蹦床及运动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一种蹦床及运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器械及其周边配套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蹦床及运动装置。

背景技术

蹦床作为一种运动及娱乐器材,受到人们特别是儿童和年轻人的喜爱,但太过柔软,不易站稳,不适于中老年人,且占据较大空间。

公开号为CN102553128A的中国专利,采用弹簧支撑刚性平板作为蹦跳练习器,受限于压缩弹簧的线性特性,会影响运动体感。公开号为US4199136A的美国专利,采用可弹性弯曲的半刚性薄板作为弹力元件,但因未能完全解决薄板弯曲产生的板端转角和板端距离拉近的支撑问题,会限制薄板起落幅度和产生摩擦噪音。类似于蹦床结构,公开号为US4037834A的美国专利,采用四边拉伸弹簧悬挂三合板,三合板不能有效弯曲,主要依靠拉伸弹簧蓄能,不能达到弯板蓄能的优良的弹力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蹦床及运动装置,通过双边支撑弹力板的方式,提高蹦床的弹力性能,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中半刚性薄板弯曲产生的板端转角和板端距离拉近以致限制薄板起落幅度和产生摩擦噪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蹦床,包括:

弹力板,所述弹力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弹力板位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部分为弹性蓄能体;

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端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能够支撑所述弹力板,并张紧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在所述弹力板产生弯曲变形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体产生弹性变形,或,所述支撑体与所述弹力板相连的一端相对于所述支撑体远离所述弹力板的一端产生相对转动和水平位移以积蓄势能,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产生对称的转角变化;在所述弹力板恢复形变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体利用势能向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施加复位力;从而在所述弹力板产生弯曲变形和恢复形变的过程中,限制所述弹性蓄能体水平方向的位移。

优选地,所述支撑体为弹性体,其中:

所述支撑体为一体式充气结构,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具有定位孔,所述支撑体具有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所述上固定部利用连接部与所述下固定部相连通,所述连接部能够穿过所述定位孔;在所述支撑体处于未充气状态时,所述上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定位孔后,对所述支撑体进行充气,所述上固定部和所述下固定部充气后截面积大于所述定位孔的截面积,所述上固定部和所述下固定部相配合固定所述弹力板,所述支撑体由柔性材质制成;

或,

所述支撑体由闭孔型高分子泡沫材料制成,所述支撑体的上部与所述弹性板相连,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所述支撑体的横向截面面积逐渐增大;

或,

在对应所述第一端的所述支撑体的底面和对应所述第二端的所述支撑体的底面用柔性材料对应联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体包括支撑架和连接器,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底部均连接有板端支架,所述支撑架利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板端支架相连,其中:

所述连接器为铰接连接器,所述支撑架利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板端支架铰接相连,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弹性底垫或弹性支脚;当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所述弹性支脚时,所述弹性支脚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弹性支脚沿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连线方向设置;

或,

所述连接器为弹性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由弹性材质制成;所述支撑架为分体式结构,所述支撑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利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板端支架相连,所述第二架体位于所述第一架体的底部,且二者利用弹性元件相连;所述弹性元件呈圆台状,或,所述弹性元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弹性元件呈塔型布设。

优选地,所述支撑体包括滚轮,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底部均连接有板端支架,所述滚轮可转动地与所述板端支架相连,所述滚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的连线,其中:

所述支撑体还包括滚轮支架,所述滚轮支架具有与所述滚轮相适配的滚动凹槽,所述滚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滚动凹槽内,并能够于所述滚动凹槽内产生水平移动,所述滚动凹槽内设置有弹性缓冲材料,或,所述滚轮支架底部设置底座垫;

或,所述支撑体还包括约束底板,所述约束底板设置于所述滚轮的底部;

所述滚轮与所述板端支架之间、所述约束底板与所述滚轮之间,或,沿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相邻的两所述滚轮之间设置约束弹性件,以向所述滚轮施加复位力。

优选地,所述约束弹力件为弹簧,所述滚轮利用所述约束弹力件与所述滚轮支架或所述约束底板相连;

或,所述约束弹性件为弹力带,所述约束弹性件为8字形,所述约束弹性件套装于相邻的两所述滚轮上。

优选地,所述弹力板的底部设置止移支撑元件,且所述止移支撑元件位于所述弹力板的对称中心处,其中:

所述止移支撑元件包括止移支撑台,所述止移支撑台由弹性材质制成;

或,所述止移支撑元件包括弹力臂和导轮,所述弹力臂的一端与所述弹力板铰接,所述弹力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导轮转动相连,所述弹力臂的数量为两组,两所述弹力臂对称设置,每一所述弹力臂连接至少一所述导轮,且两所述弹力臂利用连接元件相连,所述连接元件由弹性材质制成;

或,所述止移支撑元件包括两沿竖直方向对称设置的弓形板,两所述弓形板首尾铰接相连围成环状;

所述止移支撑台、远离所述弹力板的所述弓形板的底部均设置真空吸盘或缓冲垫。

优选地,所述弹力板的中间厚度较厚,并沿所述弹力板的中心朝向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变薄;

或,所述弹力板为复合多层结构;

或,所述弹力板设置有纵向加强筋或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弹力板的中部;

或,所述弹力板的底部设置牵拉加强件;

或,所述弹力板的顶部设置缓冲结构层;

或,所述弹力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具有梯形缺口的平面板。

优选地,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端连接的所述支撑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支撑体的连接位置能够调整:

所述弹力板与所述支撑体螺栓连接,且连接位置能够调整;

或,所述弹力板具有连接销,所述支撑体具有与所述连接销相适配的连接槽,所述连接销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连接槽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连接槽沿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连线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弹力板于水平面的投影为矩形,所述弹力板的长宽比介于1~10之间,所述弹力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沿所述弹力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弹力板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弹力板的宽度尺寸的五十分之一;所述弹力板由复合材质或金属材质制成;

所述弹力板上安装有扶手、凳、椅、鞍座、床挡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弹力板上设置有电子计数器或振动传感器,以监测所述弹力板的上下起伏运动次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运动装置,包括随动床架或搭接平板,还包括上述的蹦床,所述蹦床的数量为多组,所述蹦床设置于所述随动床架或所述搭接平板的底部。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蹦床,包括弹力板和支撑单元,弹力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弹力板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部分为弹性蓄能体;支撑单元包括设置于弹力板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的支撑体,支撑体能够支撑弹力板,并张紧弹力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弹力板产生弯曲变形的过程中,支撑体产生弹性变形,或,支撑体与弹力板相连的一端相对于支撑体远离弹力板的一端产生相对转动和水平位移以积蓄势能,第一端与第二端产生对称的转角变化;在弹力板恢复形变的过程中,支撑体利用势能向第一端和第二端施加复位力,从而在弹力板产生弯曲变形和恢复形变的过程中,限制弹性蓄能体水平方向的位移。

本发明的蹦床,采用弹力板和能够积蓄势能的支撑体对弹力板进行支撑,以增强蹦床的弹力性能;弹力板受压产生弯曲变形时,弹力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产生对称的转角变化,且支撑体随弹力板产生弹性变形,或,支撑体与弹力板相连的一端相对于支撑体远离弹力板的一端产生相对转动和水平位移并积蓄势能,在弹力板恢复形变的过程中,支撑体利用弹性力或所积蓄的势能向弹力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施加复位力,使本发明的蹦床能够适应和克服弹力板两端发生转角、弹力板两端水平距离因弹力板弯曲发生变化对于双边支撑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双边支撑弹力板的垂直起伏运动得以实现,增大弹力板的起落幅度,避免起伏过程产生摩擦噪音的问题,同时避免弹力板中间部分产生明显的水平位移,提高蹦床的使用稳定性,有利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娱乐、健身、做康复运动等,亦可用作跳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运动装置,包括随动床架或搭接平板,还包括上述的蹦床,蹦床的数量为多组,蹦床设置于随动床架或搭接平板的底部,用于支撑随动床架或搭接平板,以根据需要构建运动装置,提升蹦床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矩形弹力板在两端受支撑中间受向下力时的变形示意图;

图2为矩形弹力板在两端受支撑中间受向下力时的变形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蹦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蹦床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公开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的蹦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公开的蹦床的另外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公开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的蹦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公开的蹦床的其他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的蹦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20为图18中的蹦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21为图18中的蹦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蹦床的轴测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蹦床的部分结构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其他结构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27为图25中的蹦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8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30为图28中的蹦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的蹦床的轴测示意图;

图32为图31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七中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图33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八中的蹦床的主视示意图;

图36为图35中的蹦床的侧视示意图;

图37为本发明实施例九中的蹦床的主视示意图;

图38为图37中的蹦床的侧视示意图;

图39本发明实施例十中所公开的其他结构的蹦床的示意图;

图40为图39中的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中变厚度的弹力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中设置有纵向加强筋或加强板的弹力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中在弹力板上设置牵拉加强件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44为图43中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45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中在弹力板上设置缓冲结构层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46为图45中蹦床的受压示意图;

图47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中的弹力板与支撑体的连接位置调整示意图一;

图48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中的弹力板与支撑体的连接位置调整示意图二;

图49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中设置有扶手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0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中设置有扶手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设置有扶手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2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中设置有鞍座的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为蹦床;

1为弹力板,101为第一端,102为第二端,103为板端支架,104为牵拉加强件,105为缓冲结构层,106为连接销;

2为支撑体,201为支撑架,202为连接器,203为弹性底垫,204为弹性支脚,205为弹性元件,206为滚轮,207为滚轮支架,208为弹性缓冲材料,209为约束弹性件,210为约束底板,211为止移支撑元件,212为真空吸盘,213为弹力臂,214为导轮,215为连接元件,216为弓形板,217为连接槽;

3为扶手;

4为鞍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蹦床及运动装置,通过双边支撑弹力板的方式,提高蹦床的弹力性能,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中半刚性薄板弯曲产生的板端转角和板端距离拉近以致限制薄板起落幅度和产生摩擦噪音的问题。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蹦床100,包括弹力板1和支撑单元,弹力板1包括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弹力板1位于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之间的部分为弹性蓄能体;支撑单元包括设置于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以及第二端102的支撑体2,支撑体2能够支撑弹力板1,并张紧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在弹力板1产生弯曲变形的过程中,支撑体2产生弹性变形,或,支撑体2与弹力板1相连的一端相对于支撑体2远离弹力板1的一端产生相对转动和水平位移以积蓄势能,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产生对称的转角变化;在弹力板1恢复形变的过程中,支撑体2利用势能向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施加复位力,从而在弹力板1产生弯曲变形和恢复形变的过程中,限制弹性蓄能体水平方向的位移。

本发明的蹦床100,采用弹力板1和能够积蓄势能的支撑体2对弹力板1进行支撑,以增强蹦床100的弹力性能;弹力板1受压产生弯曲变形时,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产生对称的转角变化,且支撑体2随弹力板1产生弹性变形,或,支撑体2与弹力板1相连的一端相对于支撑体2远离弹力板1的一端产生相对转动和水平位移并积蓄势能,在弹力板1恢复形变的过程中,支撑体2利用弹性力或所积蓄的势能向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施加复位力,使本发明的蹦床100能够适应和克服弹力板1两端发生转角、弹力板1两端水平距离因弹力板1弯曲发生变化对于双边支撑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双边支撑弹力板1的垂直起伏运动得以实现,增大弹力板1的起落幅度,避免起伏过程产生摩擦噪音的问题,同时避免弹力板1中间部分产生明显的水平位移,提高蹦床100的使用稳定性,有利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娱乐、健身、做康复运动等,亦可用作跳板。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蹦床100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为弹性体,其中:

支撑体2为一体式充气结构,详见图7,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均具有定位孔,支撑体2具有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上固定部利用连接部与下固定部相连通,连接部能够穿过定位孔;在支撑体2处于未充气状态时,支撑体2能够穿过定位孔,在上固定部和连接部穿过定位孔后,对支撑体2进行充气,充气后的支撑体2为弹性体,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充气后截面积大于定位孔的截面积,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相配合固定弹力板1,支撑体2由柔性材质制成。在弹力板1受压产生弯曲变形时,相应地,支撑体2产生弹性变形,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产生对称的转角变化,在弹力板1恢复形变的过程中,支撑体2利用自身弹性力向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施加复位力。在实际应用中,支撑体2还可以采用直接与弹力板1相连的固定方式,进一步提高蹦床100的结构整体性和稳定性。

或,支撑体2由闭孔型高分子泡沫材料制成,支撑体2的上部与弹性板1相连,支撑体2的下部能够与地面或蹦床100的设置位置接触,参见图10,在弹力板1受压产生弯曲变形时,弹性材质制成的支撑体2产生弹性变形,以适应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产生的转角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支撑体2的横向截面面积逐渐增大,以增强支撑体2对弹力板1的支撑作用,提高蹦床100的结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支撑体2可选择圆台状结构或纵向截面为梯形的棱台状结构或其他不规则截面的结构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工况选用其他的弹性材料制成,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二

支撑体2包括支撑架201和连接器202,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的底部均连接有板端支架103,支撑架201利用连接器202与板端支架103相连,其中,连接器202为铰接连接器,支撑架201利用连接器202与板端支架103铰接相连,在弹力板1产生弯曲变形时不致触地,在铰接连接器的作用下,支撑架201能够相对于弹力板1产生转动,加之,支撑架201的底部设置有弹性底垫203或弹性支脚204,参见图5和图6,使支撑架201在相对于弹力板1转动的同时还能够相对于弹力板1产生水平位移,并使支撑体2积蓄由于弹性底垫203或弹性支脚204压缩产生的弹性势能,以向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施加复位力。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弹性底垫203或弹性支脚204,以提高装置的灵活适应性。当支撑架201的底部设置有弹性支脚204时,弹性支脚204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且弹性支脚204沿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的连线方向设置,在支撑体2随弹力板1的弯曲变形出现侧向摆动倾向时,侧倾抗力增加,使得弹力板1的中部不致出现明显的水平位移,也有利于摆动后的自动复位。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201的竖向截面为梯形,以增强蹦床100的结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圆台、锥台等形状。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包括支撑架201和连接器202,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的底部均连接有板端支架103,支撑架201利用连接器202与板端支架103相连,其中,连接器202为弹性连接器202,连接器202由弹性材质制成,详见图12;在实际应用中,连接器202可选用弹簧或其它弹性材质制成,在弹力板1受压弯曲时,连接器202产生弯曲变形,以适应板端水平距离的变化,并在弹力板1回弹过程中,向板端施加复位力。此处需要解释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板端”均指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

在实际应用中,支撑架201还可以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参见图15,支撑架201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第一架体利用连接器202与板端支架103相连,第二架体位于第一架体的底部,且二者利用弹性元件205相连;弹性元件205呈圆台状,或,弹性元件205的数量为多个,弹性元件205呈塔型布设,将支撑架201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包含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并在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增设弹性元件205,在弹力板1受压弯曲,支撑体2产生侧向摆动倾向时,远离弹性板中心一侧的弹性元件205被拉伸,同样能够增加侧倾抗力,弹力板1的中部不致出现明显的水平位移,且在弹力板1受压弯曲过程中,以进一步增强支撑体2对弹力板1板端变化的适应性,增强支撑体2积蓄弹性势能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元件205可由金属弹簧或高分子弹性体或充气体等制成,以提高支撑体2的灵活适应性。

实施例四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包括滚轮206和滚轮支架207,详见图18和图22,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的底部均连接有板端支架103,滚轮206可转动地与板端支架103相连,滚轮206的轴线垂直于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的连线,滚轮支架207具有与滚轮206相适配的滚动凹槽,滚轮206可转动地设置于滚动凹槽内,并能够于滚动凹槽内产生水平移动,在弹力板1受压变形过程中,滚轮206侧向滚动,即滚轮206在滚动凹槽内滚动并产生水平位移,位于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的滚轮206的滚动方向相反,以适应板端距离的变化,同时滚轮206中心位置升高,侧移阻力增加,滚动凹槽同时限制了滚轮206的侧向滚动距离,保证弹力板1的中部不致出现明显的水平位移,在压力消除,弹力板1恢复形变后,滚轮206在自身重力势能的作用下复位。滚轮支架207可采用金属、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

还需要说明的是,滚动凹槽内可增设弹性缓冲材料208,或,在滚轮支架207底部设置底座垫,底座垫同样由弹性材质制成,以使支撑体2适应弹力板1的弯曲变形,使得弹力板1的中部不致产生明显的水平位移。

当在滚动凹槽内设置弹性缓冲材料208时,滚动凹槽的高度需合理设置,避免滚轮206由滚动凹槽内滑脱,根据滚轮206的滚动轨迹合理设置滚动凹槽的尺寸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手段,此处不再赘述。另外,还可在滚动凹槽内设置限位结构,或在滚动凹槽的开口处加装限位盖,以限制滚轮206的极限运动位置,提高支撑体2的工作可靠性。

当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分别设置两组滚轮206时,可将位于弹力板1一端的滚轮支架207设置为整体式结构;除此之外,滚轮支架207还可由弹性材质制成,使其具备一定的弯曲变形能力,以进一步增强整体装置的弹性特性,使用者可在弹力板1的中部利用弹力板1的弹性弯曲变形作垂直上下运动。

实施例五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包括滚轮206,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的底部均连接有板端支架103,滚轮206可转动地与板端支架103相连,滚轮206的轴线垂直于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的连线,在滚轮206与板端支架103之间设置约束弹性件209,详见图24,位于弹力板1两端的约束弹性件209对称设置,且约束弹性件209与滚轮206的连接点,不在滚轮206的转动轴线上。在弹力板1受压向下弯曲变形的过程中,滚轮206转动拉动约束弹性件209,并在约束弹性件209弹性力下复位,使弹力板1的中部不致出现明显的水平位移,约束弹性件209可选择拉簧、扭簧等,价格廉宜,且方便维护更换。

同理,在实际应用中,支撑体2还包括约束底板210,约束底板210设置于滚轮206的底部,约束底板210可设置为L形,以进一步增强限位约束作用。在约束底板210与滚轮206之间设置约束弹性件209,详见图25,约束弹性件209与约束底板210的连接点靠近弹力板1的中部,同样地,约束弹性件209与滚轮206的连接点不在滚轮206的转动轴线上,在弹力板1受力产生弯曲变形时,图中向下箭头为弹力板1受力方向,弹力板1两端的滚轮206产生对称均衡位移,约束弹性件209能够限制两端滚轮206整体位移,并向滚轮206施加复位力。

另外,由于滚轮206只是往复摆动,而非作圆周运动,因此,滚轮206可选用偏心轮或不完整轮,以进一步提高装置的灵活适应性。

实施例六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包括滚轮206,详见图28,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的底部均连接有板端支架103,滚轮206可转动地与板端支架103相连,滚轮206的轴线垂直于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的连线,沿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至第二端102的方向,相邻的两滚轮206之间设置约束弹性件209,以向滚轮206施加复位作用力,约束弹性件209为弹力带,约束弹性件209为8字形,约束弹性件209套装于相邻的两滚轮206上,当弹力板1中部下弯,两板端产生对称的转角变化,两板端的滚轮206之间的间距增大,约束弹性件209被拉长,约束弹性件209同时向滚轮206施加恢复形变的反作用力,使弹力板1中部不致出现明显的水平变化,还可在约束弹性件209靠近滚轮206的部位串联拉簧,以助力滚轮206回弹以及弹力板1中部向上回弹。

在实际应用中,约束弹性件209可由双侧反向同步绳或链条替代,双侧反向同步绳或链条可不绕设在滚轮206的周面上,而是围绕或固定在滚轮206同轴固接的直径稍小圆轮盘上,避免影响滚轮206的正常滚动运动,以提高装置的工作可靠性。

实施例七

在本实施例中,弹力板1的底部设置止移支撑元件211,详见图33,且止移支撑元件211位于弹力板1的对称中心处,其中,止移支撑元件211包括止移支撑台,止移支撑台由弹性材质制成,例如采用高回弹人造海绵、片(板)簧、压缩弹簧等制成,止移支撑元件211的地面贴紧地面,阻碍弹力板1中心偏移,同时止移支撑元件211还能够对弹力板1提供缓冲及较小制成弹力,助力弹力板1中部向上回弹。在弹力板1受压产生明显下凹的弯曲变形时,弹力板1两端会产生转角和水平距离的变化,借助支撑体2对两板端支撑,同时利用止移支撑元件211设置于弹力板1中心处,防止弹力板1移动,并对弹力板1提供一定的弹力支撑,使得弹力板1整体不致出现明显的水平位移,压力消除后可自行复位。由于增设止移支撑元件211,装置对支撑体2的结构要求可相应降低,还可以根据蹦床100规格,在弹力板1的两端各设置两组以上的支撑体2,两板端的支撑体2对称分布,使用者可在弹力板1的中部利用弹力板1的弯曲变形作垂直上下运动。止移支撑台可根据具体工况设置为圆台状或棱台状或其他结构,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提高蹦床100的灵活适应性。

另外,还可以在止移支撑元件211的触地部分增设真空吸盘212,限制弹力板1位移和复位后因惯性产生振动及噪音。

本实施例中的蹦床100的支撑单元,可采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支撑体2的组合,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八

在本实施例中,弹力板1的底部设置止移支撑元件211,且止移支撑元件211位于弹力板1的对称中心处,其中,止移支撑元件211包括弹力臂213和导轮214,详见33,沿竖直方向,弹力臂213自上而下朝向逐渐远离弹力板1中心的方向倾斜设置,弹力臂213的一端与弹力板1铰接,弹力臂213的另一端与导轮214转动相连,导轮214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的连线方向,弹力臂213的数量为两组,两弹力臂213对称设置,每一弹力臂213连接至少一导轮214,且两弹力臂213利用连接元件215相连,连接元件215由弹性材质制成;在弹力板1上下运动时,弹力臂213偏转,两弹力臂213对称设置,偏转过程中,拉动连接元件215,限制弹力板1的水平位移。

在实际应用中,弹力臂213与竖直方向之间夹角可设置为大于30°,在弹力板1受压变形时,以保证弹力臂213能够产生相对转动,以拉动连接元件215,从而限制弹力板1整体水平位移范围。

本实施例中的蹦床100的支撑单元,可采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支撑体2的组合,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九

在本实施例中,弹力板1的底部设置止移支撑元件211,且止移支撑元件211位于弹力板1的对称中心处,其中,止移支撑元件211包括两沿竖直方向对称设置的弓形板216,两弓形板216首尾铰接相连围成环状,参见图37,在弹力板1向下运动时,两弓形板216围成的环状止移支撑元件211被压,环状止移支撑元件211的高度变化,实现弹力板1止移目的。

实际应用中,可在远离弹力板1的弓形板216的底部设置真空吸盘212或缓冲垫,以限制弹力板1位移和复位后因惯性离地及发生振动、噪音。

本实施例中的蹦床100的支撑单元,可采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支撑体2的组合,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中的蹦床100,弹力板1两端的支撑单元,一端采用铰接连接器,另一端采用滚轮206,如图39所示,采用铰接连接器的一端与地面接触的位置保持不动,采用滚轮206的另外一端,当弹力板1受压产生形变时,滚轮206相对于地面滚动以适应弹力板1端部的转角变化,借助滚轮206一端支撑单元的有限移动,可适应因弹力板1弯曲引起的弹力板1两板端的水平距离变化,而弹力板1中部可能会出现少许的水平位移,压力消除后可自行复位。

在实际应用中,可选择在采用铰接连接器的一端设置扶手3,详见图51,即将扶手3设置于使用者的侧方,进一步提高蹦床100的使用安全系数,提升用户体验。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中,弹力板1可设置为中间厚度较厚,并沿弹力板1的中心朝向第一端101、第二端102的方向逐渐变薄的结构,详见图41,弹力板1采用变厚度结构,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其弹性特性,提升用户体验。

在实际应用中,弹力板1还可以采用复合多层结构,例如在表层和中间层采用不同材质结构的复合板,以提高其力学性能。

或,弹力板1设置有纵向加强筋或加强板,详见图42,加强板设置于弹力板1的中部,避免中部过度弯曲。

或,弹力板1的底部设置牵拉加强件104,例如,在弹力板1的板底中部设置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牵拉加强件104,作为弹力板1过度下沉时的触地缓冲和保护,详见图43。

或,弹力板1的顶部设置缓冲结构层105,例如,在弹力板1的上整体或中间局部设置高分子材料或织毯等制成的缓冲结构层105,详见图45。

或,在弹力板1的两端多个相邻受牵挂部位之间设置由宽渐窄的梯形缺口的平面板,以增大弹力板1受力弹性变形幅度,增强其弹性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蹦床100的支撑单元,可采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支撑体2的组合,并可根据实际工况选择是否设置止移支撑元件211,止移支撑元件211的具体结构参见实施例七至实施例九,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二

在本实施例中,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以及第二端102与支撑体2的连接位置能够调整,详见图45,弹力板1与支撑体2可采用螺栓连接,且连接位置能够调整,以调整两板端支撑体2的跨距,亦可将板端支架103设置成长度、高度可调节的结构,以实现调节蹦床100的弹力特性和不同的起伏振动频率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弹力板1具有连接销106,支撑体2具有与连接销106相适配的连接槽217,连接销106可转动地设置于连接槽217内,连接槽217的数量为多个,连接槽217沿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的连线方向设置,利用不同的连接槽217与连接销106相配合,以调整支撑单元的跨距,如图46。

另外,弹力板1于水平面的投影为矩形,弹力板1的长宽比介于1~10之间,弹力板1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沿弹力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弹力板1的厚度尺寸小于弹力板1的宽度尺寸的五十分之一;弹力板1由复合材质或金属材质制成;弹力板1的材质和尺寸还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调整。

同时,可在弹力板1上安装有扶手3、凳、椅、鞍座4、床挡中的一种或几种,以便于使用者不同姿态的运动,参见图49图51。

另外,弹力板1上设置有电子计数器或振动传感器,以监测弹力板1的上下起伏运动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蹦床100的支撑单元,可采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支撑体2的组合,并可根据实际工况选择是否设置止移支撑元件211,止移支撑元件211的具体结构参见实施例七至实施例九,弹力板1的具体结构可采用实施例十一中的结构形式,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运动装置,包括随动床架或搭接平板,还包括上述的蹦床100,蹦床100的数量为多组,蹦床100设置于随动床架或搭接平板的底部,以支撑随动床架或搭接平板,以根据需要构建运动装置,提升蹦床100的适应性。

蹦床100的结构可采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十二中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蹦床100,采用双边整体弹性支撑弹力板1的结构,能够适应和克服弹力板1两端发生转角、弹力板1两端水平距离因弹力板1弯曲发生变化对于双边支撑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双边支撑弹力板1的垂直起伏运动得以实现。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相关技术
  • 一种新能源混合动力船舶蓄电池系统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蓄电池安装装置
  • 一种新式的多方式新能源蓄电装置
  • 一种新能源蓄电的遥控遮阳设备
  • 一种适用于物联网遥控设备的蓄电池充电电路
技术分类

0612011656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