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柔性屏的转轴组件、设置有所述转轴组件的折叠壳体,以及设置有所述折叠壳体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器材的发展,现已出现了可弯折柔性显示屏,搭载了可弯折柔性显示屏的折叠屏设备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多样化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可弯折柔性显示屏的折叠方案包括内折叠以及外折叠,相关技术中的折叠屏设备的可弯折柔性显示屏一般采用铰链机构进行支撑。然而,现有的铰链机构一般采用齿轮与齿轮的啮合实现联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占用折叠屏设备的内部空间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组件、设置有所述转轴组件的折叠壳体,以及设有所述折叠壳体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转轴组件,其包括基座、联动件、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定位机构,所述联动件连接于所述基座并能沿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基座滑动,所述联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限位部,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通过第一螺旋槽与第一传动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螺旋槽设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中的一者,所述第一传动部设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轴之间通过第二螺旋槽与第二传动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螺旋槽设于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者,所述第二传动部设于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一螺旋槽与所述第二螺旋槽的旋向相反;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基座的定位件,当所述联动件相对于所述基座滑动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定位件之间的配合使所述联动件相对于所述基座限位。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折叠壳体,其包括转轴组件及两个框体,所述转轴组件位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所述转轴组件的第一转动件远离基座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个框体,所述转轴组件的第二转动件远离基座的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框体。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柔性屏、两个框体及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位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所述转轴组件的第一转动件远离基座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个框体,所述转轴组件的第二转动件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框体,所述柔性屏连接于两个所述框体及所述转轴组件。

本发明的转轴组件中,联动件滑动地设于基座上,第一转动件通过第一传动部与第一螺旋槽的配合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轴,第二转动件通过第二传动部与第二螺旋槽的配合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连接轴,其中第一螺旋槽与第二螺旋槽的旋向相反。因此,只需第一传动部相对于第一螺旋槽转动或第二传动部相对于第二螺旋槽转动,就能实现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相对于基座的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开,从而实现两个侧部支撑件的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开。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齿轮与齿轮的啮合实现联动,本申请转轴组件省略了齿轮、齿轮安装架等元件,减少了元件,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减小了转轴组件的体积,从而减小转轴组件占用折叠壳体的内部空间,不仅有利于电子设备中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还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发展;其次,在联动件相对于基座的滑动过程中,限位部与定位件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联动件相对于基座定位,从而实现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相对于基座进行定位,以实现电子设备的悬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折叠壳体及柔性屏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折叠壳体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转轴组件的放大图;

图5是图4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转轴组件进一步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的基座和联动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的基座和联动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的基位座和联动组件进一步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的基座和联动组件进一步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4中的转轴组件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15是图14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16是图4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18是图4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19是图18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20是图4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21是图20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2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折叠至某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1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3中的转轴组件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26是图25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27是图23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28是图27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29是图23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30是图29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31是图23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32是图31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33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处于完全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3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34中的转轴组件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37是图36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38是图34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39是图38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40是图34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41是图40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42是图34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43是图42中的转轴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4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5是图44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6是图45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7是图45中的转轴组件的进一步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8是图47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9是图44中的转轴组件处于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0是图49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1是图50中的转轴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2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3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转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4是图53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5是图53中的转轴组件折叠至某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6是图53中的转轴组件处于完全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7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8是图57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9是图57中的转轴组件折叠至某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0是图57中的转轴组件处于完全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方式。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包括折叠壳体20及设置于折叠壳体20上的柔性屏30。柔性屏30可以是但不限于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柔性触摸显示屏等各种具备相应功能的柔性部件,或者为固定贴合有柔性支撑板的柔性部件,如贴合有柔性钢板的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等。柔性屏30能随折叠壳体20折弯或展平。折叠壳体20包括两个框体21及连接于两个框体21之间的转轴组件22,转轴组件22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于两个框体21,两个框体21通过转轴组件22实现折叠或展平。柔性屏30包括对应转轴组件22的可折弯区域31,以及连接于可折弯区域31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柔性屏30连接于两个框体21及转轴组件22,本实施例中,柔性屏30设置于两个框体21的正面及转轴组件22的正面,具体地,柔性屏30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可分别固定在两个框体21的正面,可折弯区域31贴合于转轴组件22的正面。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能随转轴组件22折弯或展平。

请一并参阅图4-图9,转轴组件22包括基座23、转动组件25、定位机构26及支撑机构27,转动组件25连接于基座23与支撑机构27之间;转动组件25包括联动件250、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联动件250滑动地连接于基座23并能沿第一方向相对于基座23滑动,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分别设于联动件250与基座23之间,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分别转动地连接于基座23;联动件250包括第一连接部2501、第二连接部2502,以及限位部2506,第一转动件253与第一连接部2501之间通过第一螺旋槽与第一传动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该第一螺旋槽设于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一连接部2501中的一者,该第一传动部设于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一连接部2501中的另一者。第二转动件255与第二连接部2502之间通过第二螺旋槽与第一传动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该第二螺旋槽设于第二转动件255和第二连接部2502中的一者,该第二传动部设于第二转动件255和第二连接部2502中的另一者,该第一螺旋槽与该第二螺旋槽的旋向相反;定位机构26包括连接于基座23的定位件261。当第一转动件253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时,第一传动部沿第一螺旋槽移动使得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同时,基座23的滑动使第二传动部沿第二螺旋槽移动,进而使得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502同步转动;当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时,第二传动部沿第二螺旋槽移动使得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同时,基座23的滑动使第一传动部沿第一螺旋槽移动,使得第一转动件253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同步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的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开。当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时,限位部2506与定位件261之间的配合使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限位。

如图8-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联动件25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2501与第二连接部2502,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501及第二连接部2502是设于联动件250间隔平行的两个连接轴,即联动件250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连接轴。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心线间隔平行于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心线,第一连接部2501的外周壁设有第一螺旋槽2503,第二连接部2502的外周壁设有第二螺旋槽2504,第一转动件253一端设有第一传动部2531,第二转动件255一端设有第二传动部2551,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分别转动地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中。当第一传动部2531相对于第一螺旋槽2503转动时,第一传动部2531抵推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沿平行于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心线方向滑动,同时,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的滑动带动第二传动部2551沿第二螺旋槽2504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开。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螺旋槽2504除旋向相反外其他要素都相同,若第一螺旋槽2503为右旋时,则第二螺旋槽2504为左旋;若第一螺旋槽2503为左旋,则第二螺旋槽2504为右旋。

支撑机构27包括位于基座23相对两侧的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及位于两个侧部支撑件271之间的中部支撑件273,其中一侧部支撑件271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转动件253,另一侧部支撑件271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转动件255;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侧部支撑件271的一侧与基座23活动地连接,该其中一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另一侧与第一转动件253远离基座23的一端转动地连接;另一侧部支撑件271的一侧与基座23活动地连接,该另一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另一侧与第二转动件255远离基座23的一端转动地连接。当转动组件25的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分别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及第二连接部2502同步转动而相互靠拢时,第一转动件253与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71之间相互转动,同时第一转动件253带动侧部支撑件271相对于基座23转动并滑动;第二转动件255与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71之间相互转动,同时第二转动件255带动侧部支撑件271相对于基座23转动并滑动,以实现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同步相互折叠。两个框体21分别随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同步相互折叠,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所述转轴组件22的折叠而弯曲;当支撑机构27呈完全折叠状态时,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和中部支撑件273围成水滴形空间以收容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当转动组件25的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分别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及第二连接部2502同步转动而相互远离时,第一转动件253与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71之间相互转动,同时第一转动件253带动该侧部支撑件271相对于基座23转动并滑动;第二转动件255与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71之间相互转动,同时第二转动件255带动该侧部支撑件271相对于基座23转动并滑动,以实现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同步相互展开,两个框体21分别随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同步相互展开,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所述转轴组件22的展开而展平。当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呈完全展平状态时,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和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共面,以便于柔性屏30贴合于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和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

本实施例中,正面指与柔性屏30的出光面朝向相同的面,背面指与柔性屏30的出光面朝向背离的面。电子设备100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液晶面板、OLED面板、电视、智慧手表、VR头戴显示器、车载显示器等其它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的“连接”是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情况,比如A和B连接包括A和B直接连接或者通过第三个元件C或更多的其他元件连接。连接还包括一体化连接和非一体化连接两种情况,一体化连接是指A和B是一体形成并连接,非一体化连接是指A和B是非一体化形成并连接。

本发明转轴组件22的联动件250滑动地设于基座23上,第一转动件253通过第一传动部2531与第一螺旋槽2503的配合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501,第二转动件255通过第二传动部2551与第二螺旋槽2504的配合转动地连接于基座23;只需第一传动部2531相对于第一螺旋槽2503转动或第二传动部2551相对于第二螺旋槽2504转动,就能实现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的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开,从而实现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开。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通过齿轮与齿轮的啮合才能实现联动,本申请转轴组件22省略了齿轮、齿轮安装架等元件,不仅减少了元件,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且减小了转轴组件22的体积,从而减小转轴组件22占用折叠壳体2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100中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有利于小型化发展;其次,转轴组件22的转动组件25及基座23体积较小,从而占用转轴组件22的空间,使得转轴组件22具有大量的空间用于收容其他元件,如设于支撑机构27下方的导热件,该导热件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框体21,电子设备100的主板、电池等元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经该导热件传导至两个框体21上,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散热;另外,在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的滑动过程中,限位部2506与定位件261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定位,从而实现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进行定位,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悬停。

如图2及图3所示,框体21包括正面211、背面、相对的两侧面214及两端面215,转轴组件22连接于两个框体21相邻的两个端面215之间,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贴附于转轴组件22的正面,柔性屏30的非折弯区域33连接于框体21的正面211。每一框体21的正面211靠近转轴组件22的一端设有安装槽216,安装槽216穿通框体21的正面211,安装槽216相对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靠近框体21相对的两侧面214。转轴组件22相对的两侧分别容置于两个框体21的安装槽216中,且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分别与对应的框体21固定连接。框体21的背面设有若干收容空间(图中未示),收容空间用于安装电路板、电池等电子器件。

如图8所示,第一转动件253与第一连接部2501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L1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二转动件255与第二连接部2502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L2平行于第一方向,并且第一转动轴心线L1与第二转动轴心线L2彼此平行或重合,联动件250沿第一方向相对于基座23滑动。进一步地,联动件250的中心线O位于第一转动轴心线L1与第二转动轴心线L2之间的中部,且中心线O平行于第一转动轴心线L1;即第一转动轴心线L1与第二转动轴心线L2关于中心线O对称。如图8所示,中心线O、第一转动轴心线L1及第二转动轴心线L2均沿立体坐标系中的Y轴方向延伸,第一转动轴心线L1和第二转动轴心线L2所在的平面平行于XY平面,联动件250沿平行于Y轴方向滑动。第一连接部2501及第二连接部2502分别位于联动件250的中心线O的两侧,联动件250的中心线O平行于第一方向;优选地,第一连接部2501与第二连接部2502关于中心线O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253与第二转动件255关于中心线O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501与第二连接部2502关于中心线O对称设置,第一转动件253与第二转动件255也可以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的方向上错位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10-图13,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螺旋槽2504关于联动件250的中心线O对称,即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的宽度相同,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同一YZ平面上的两个正投影重合。当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分别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中时,第一传动部2531与第二传动部2551关于联动件250的中心线O对称。联动件250还包括连接部2505,第一连接部2501和第二连接部2502分别连接于连接部2505相对的两侧,限位部2506连接于联动件250的其中一端,具体地,限位部2506连接于连接部2505的其中一端。连接部2502可以是但不限于矩形板、条形板等;第一连接部2501和第二连接部2502均可以是但不限于半圆形柱或半圆弧柱等;限位部2506可以是但不限于矩形板、条形板等。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505为矩形板,第一连接部2501和第二连接部2502均为半圆弧柱,两个半圆弧柱分别设置于该矩形块相对的两侧,两个半圆弧柱的轴心线分别与第一转动轴心线L1及第二转动轴心线L2重合,即两个半圆弧柱的轴心线相互间隔平行。限位部2506为条形板,限位部2506设置于连接部2505的一端,即限位部2506沿中心线O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2501的外周壁设有第一螺旋槽2503,第二连接部2502的外周壁设有第二螺旋槽2504;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槽2503沿其轴向延伸的长度等于第二螺旋槽2504沿其轴向延伸的长度相等;具体地,第一螺旋槽2503设于第一连接部2501的中部,第二螺旋槽2504设于第二连接部2502的中部,第一螺旋槽2503包括圆弧形的第一外周面2503a及设于第一外周面2503a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一内侧面2503b,第一内侧面2503b为螺旋形面;第二螺旋槽2504包括圆弧形的第二外周面2504a及设于第二外周面2504a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内侧面2504b,第二内侧面2504b为螺旋形面;第一内侧面2503b的旋向与第二内侧面2504b的旋向相反。本实施例中,第一内侧面2503a与第二内侧面2504a沿中心线O对称设置,同端的第一内侧面2503b与第二内侧面2504b关于中心线O对称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501的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连接部2502的第二螺旋槽2504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错位,即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螺旋槽2504在平行于中心线O的方向上相互错位,也就是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同一YZ平面上的两个正投影错位,所述错位包括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同一YZ平面上的两个正投影间隔或相交。当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分别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中时,第一传动部2531与第二传动部2551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的方向上相互错位。具体地,若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的宽度相同时,第一螺旋槽2503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二螺旋槽2504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一端,也就是第一外周面2503a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二外周面2504a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一端,两个第一内侧面2503b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两个第二内侧面2504b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一端;或者第一螺旋槽2503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螺旋槽2504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相交,也就是第一外周面2503a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外周面2504a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相交,两个第一内侧面2503b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两个第二内侧面2504b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在沿中心线O的方向上相互错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的宽度可以不相同,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的宽度也可以相同,需要满足第一传动部2531转动地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中,且第一传动部2531的两个第一抵推面2532分别滑动地抵推第一螺旋槽2503的两个第一内侧面2503b;第二传动部2551转动地容置于第二螺旋槽2504中,且第二传动部2551的两个第二抵推面2552分别滑动地抵推第二螺旋槽2504的两个第二内侧面2504b。具体地,第一螺旋槽2503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二螺旋槽2504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内,也就是第一外周面2503a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二外周面2504a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中,两个第一内侧面2503b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两个第二内侧面2504b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之间;或者第二螺旋槽2504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一螺旋槽2503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内,也就是第二外周面2504a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一外周面2503a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中,两个第二内侧面2504b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两个第一内侧面2503b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501及第二连接部2502也可以沿第一方向间隔地设置于联动件250,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心线与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心线重合,第一连接部2501上的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连接部2502上的第二螺旋槽2504除旋向相反,第一转动件253与第一连接部2501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L1与第二转动件255与第二连接部2502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L2重合;由于第一连接部2501及第二连接部2502在联动件250上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因此,减小了联动件250的宽度,使得转轴组件的宽度减小,从而减少了转轴组件占用折叠壳体2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100中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有利于小型化发展。

当第一传动部2531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中时,两个第一抵推面2532分别抵顶第一螺旋槽2503相对的两个第一内侧面2503b;当第一传动部2531相对于基座23部2501转动时,第一抵推面2532滑动地抵推对应的第一内侧面2503b以使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当第二传动部2551容置于第二螺旋槽2504中时,两个第二抵推面2552分别抵顶第二螺旋槽2504相对的两个第二内侧面2504b;当第二传动部2551相对于基座23转动时,第二抵推面2552滑动地抵推对应的第二内侧面2504b以使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2531是设于第一转动件253其中一端部的第一圆弧板,两个第一抵推面2532分别设于该第一圆弧板相对的两侧,该第一圆弧板的内周面与第一连接部2501的第一外周面2503a之间可转动地贴合;第二传动部2551是设于第二转动件255其中一端部的第二圆弧板,两个第二抵推面2552分别设于该第二圆弧板相对的两侧,该第二圆弧板的内周面与第二连接部2502的第二外周面2504a之间可转动地贴合。

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联动件250滑动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与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的长度成正比。也就是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越长,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的长度越长;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越短,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的长度越短。具体地,第一内侧面2503b与第二内侧面2504b的旋向相反,第一内侧面2503b与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心线的夹角等于第二内侧面2504b与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心线的夹角,第一内侧面2503b在沿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心线方向上延伸的长度等于第二内侧面2504b在沿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心线方向上延伸的长度;当第一内侧面2503b及第二内侧面2504b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延伸的长度越长,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的长度越长;第一内侧面2503b及第二内侧面2504b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延伸的长度越短,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的长度越短。

连接部2505的设有避位通槽2505a,避位通槽2505a用于避位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当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联动件250呈展平状态时,第一传动部2531远离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71的端部和第二传动部2551远离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71的端部分别穿过避位通槽2505a抵顶于中部支撑件273的背面,使得中部支撑件273稳定地支撑柔性屏30。

限位部2506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限位段2506a、第二限位段2506b及中间限位段2506c,第一限位段2506a相较于第二限位段2506b更远离第一转动件253,即第一限位段2506a相较于第二限位段2506b更远离连接部2505,中间限位段2506c位于第一限位段2506a与第二限位段2506b之间。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联动件250滑动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与中间限位段2506c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移动的长度成正比。也就是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越长,中间限位段2506c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移动的长度越长;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越短,中间限位段2506c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移动的长度越短。通过调节螺旋槽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的长度,能增大联动件250沿中心线O方向移动的位移量,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更大角度的悬停效果。

如图10-图13所示,第一传动部2531与基座23之间通过圆弧形的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以限制第一传动部2531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即第一传动部2531不能在第一转动轴心线L1方向上的移动,该第一限位槽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轴心线L1共线,该第一限位槽设于第一传动部2531和基座23中的一者,该第一限位部设于第一传动部2531和基座23中的另一者;第二传动部2551与基座23之间通过圆弧形的第二限位槽与第二限位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以限制第二传动部2551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即第二传动部2551不能在第二转动轴心线L2方向上的移动,该第二限位槽的轴心线与第二转动轴心线L2共线,该第二限位槽设于第二传动部2551和基座23中的一者,该第二限位部设于第二传动部2551和基座23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基座23正面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槽230及第二限位槽231,第一传动部2531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限位部2533,即第一限位部2533为设于第一传动部2531外周面的第一凸起,该第一凸起滑动地容置于第一限位槽230中,优选地,该第一凸起可以是但不限于圆柱、球体、矩状柱等;第二传动部2551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限位部2553,即第二限位部2553为设于第二传动部2551外周面上的第二凸起,该第二凸起滑动地容置于第二限位槽231中,优选地,该第二凸起可以是但不限于圆柱、球体、矩状柱等。

优选地,基座23正面对应联动件250的第一连接部2501及第二连接部2502设有间隔平行的两个配合槽232,第一传动部2531的外周面及第二传动部2551的外周面分别可转动地容置于两个配合槽232中。本实施例中,每一配合槽232为圆弧形槽,其中一圆弧形槽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轴心线L1共线,另一圆弧形槽的轴心线与第二转动轴心线L2共线;第一传动部2531的外周面及第二传动部2551的外周面分别与两个配合槽232的内周面可转动地贴合。两个配合槽232的内周面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槽230及第二限位槽231,第一限位槽230与第二限位槽231关于中心线O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230与第二限位槽231在沿中心线O的方向上相互错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2531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限位槽,该第一限位槽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轴心线L1共线;第二传动部2551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限位槽,该第二限位槽的轴心线与第二转动轴心线L2共线;基座23正面对应第一限位槽及第二限位槽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分别可滑动地容置于第一限位槽及第二限位槽中,以限制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沿中心线O的方向移动。优选地,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是分别设于基座23的两个配合槽232内周面的第一凸起及第二凸起,该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可以是但不限于圆柱、球体、矩状柱等。

联动件250与基座23之间通过导滑槽与导滑部的配合滑动地连接,该导滑槽沿第一方向延伸,以使联动件250能沿第一方向移动,该导滑槽设于基座23和联动件250中的一者,该导滑部设于基座23和联动件250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联动件250上设有导滑部2507,基座23上设有导滑槽234,导滑槽234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延伸;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501的外周壁于第一螺旋槽2503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导滑部2507,第二连接部2502的外周壁于第二螺旋槽2504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导滑部2507,定位座32正面的一侧设有对应第一连接部2501的两个导滑部2507的两个导滑槽234,定位座32正面的另一侧设有对应第二连接部2502的两个导滑部2507的两个导滑槽234。具体地,导滑部2507为倒T形的导滑块,导滑槽234包括插入口234a及连通插入口234a的导滑段234b,导滑段234b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延伸,每一导滑块插入对应的插入口234a后能沿导滑段234b滑动。优选地,每一配合槽232的内周面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导滑槽234。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501的外周壁于第一螺旋槽2503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导滑槽,每一导滑槽沿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向延伸;和/或第二连接部2502的外周壁于第二螺旋槽2504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导滑槽,每一导滑槽沿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向延伸。基座23的正面对应第一连接部2501的导滑槽和/或第二连接部2502的导滑槽设有导滑部,每一导滑部能沿对应的导滑槽滑动。优选地,配合槽232的内周面对应导滑槽设有导滑块,该导滑块滑动地容置于对应的导滑槽中。

如图8-图13所示,其中一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一侧与第一转动件253之间通过圆弧槽与圆弧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另一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一侧与第二转动件255之间通过圆弧槽与圆弧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该圆弧槽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一转动轴心线L1。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253远离第一传动部2531的一端设有第一圆弧槽2535,第二转动件255远离第二传动部2551的一端设有第二圆弧槽2555,两个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一侧分别设有圆弧轨2711,两个圆弧轨2711分别可转动地容置于第一圆弧槽2535及第二圆弧槽2555中。具体地,第一转动件253还包括第一连杆2536,第一传动部253连接于第一连杆2536的一端,第一圆弧槽2535设于第一连杆2536相对的另一端;优选地,第一连杆2536为矩形板,第一传动部2531连接于该矩形板的端部,该矩形板远离第一传动部2531的一端设有凸块,第一圆弧槽2535设于第一连杆2536的侧面,即第一圆弧槽2535设于该凸块的侧面。第二转动件255还包括第二连杆2556,第二传动部255连接于第二连杆2556的一端,第二圆弧槽2555设于第二连杆2556相对的另一端;优选地,第二连杆2556为矩形板,第二传动部2551连接于该矩形板的端部,该矩形板远离第二传动部2551的一端设有凸块,第二圆弧槽2555设于第二连杆2556的侧面,即第二圆弧槽2555设于该凸块的侧面。完全展平状态是指第一连杆2536的正面与第二连杆2556的正面共平面,即第一连杆2536的正面与第二连杆2556的正面之间的夹角为180度,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和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共面;完全折叠状态是指第一连杆2536的正面与第二连杆2556的正面相互平行,即第一连杆2536的正面与第二连杆2556的正面之间的夹角为0度,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和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围成水滴形空间;中间折叠状态是指第一连杆2536的正面与第二连杆2556的正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和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围成除共面和水滴形空间外的任意折叠状态,也就是两个框体21之间的夹角在大于0度小于180度范围内的电子设备100的折叠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253远离第一传动部2531的一端设有第一圆弧轨,第二转动件255远离第二传动部2551的一端设有第二圆弧轨,两个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一侧分别设有圆弧槽,第一圆弧轨及第二圆弧轨分别可转动地容置于两个圆弧槽中。具体地,第一连杆2536远离第一传动部2531的端部设有第一圆弧轨,第二连杆2556远离第二传动部2551的端部设有第二圆弧轨,两个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一侧分别设有圆弧槽。

如图4-图9所示,每一侧部支撑件271与基座23之间通过弧形调节槽与调节轴的配合活动地连接,即该调节轴在对应的调节槽中滑动并转动;该调节轴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一转动轴心线L1。本实旋例中,每一侧部支撑件271靠近基座23的一侧设有调节槽2713,基座23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调节轴235;当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相对于基座23同步折叠或同步展平时,调节轴235在对应的调节槽2713中滑动并转动。具体地,基座23正面的一端设有避位槽2351,基座23正面于避位槽2351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对凸耳2353,每一对凸耳2353相互间隔地位于避位槽2351相对的两侧;每一调节轴235位于对应的一对凸耳2353之间,且调节轴235相对的两端分别转动地连接于对应的一对凸耳2353远离基座23正面的端部。侧部支撑件271包括侧部支撑板2710及设于侧部支撑板2710靠近基座23一侧的调节臂2714,调节臂2714自侧部支撑板2710向基座23的一侧延伸,圆弧轨2711设于侧部支撑板2710的背面远离调节臂2714的一侧,调节槽2713设于调节臂2714,调节轴235转动并滑动地容置于对应的调节臂2714上的调节槽2713中。

优选地,调节臂2714为弧形条,该弧形条的中部相较于相对的两端更靠近基座23,即调节臂2714的中部向基座23的一侧弯曲,调节槽2713从靠近调节臂2714的一端处沿该调节臂2714延伸至靠近相对的另一端,也就是调节槽2713的中部向靠近基座23的一侧弯曲。调节槽2713包括位于其相对两端的第一定位段2713a及第二定位段2713b,第一定位段2713a相较于第二定位段2713b更靠近侧部支撑板2710;当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呈完全展平状态时,调节轴235定位于第一定位段2713a,调节臂2714远离侧部支撑板2710的端部抵顶于中部支撑件273的背面,以使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共面,使得中部支撑件273和侧部支撑件271能稳定地支撑柔性屏,以防止柔性屏内陷而损坏。当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呈完全折叠状态时,调节轴235定位于第二定位段2713b,调节臂2714远离侧部支撑板2710的端部远离中部支撑件273的背面,以使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围成水滴形的收纳空间,以方便收纳柔性屏的可折弯区域。进一步地,调节臂2714远离侧部支撑板2710的端面设为圆弧面,以方便侧部支撑件271的折叠或展开。侧部支撑板2710靠近基座23的一侧设有避位口2716,避位口2716用于避位对应的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在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转动时,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分别容置于对应的避位口2716中。优选地,避位口2716靠近对应的圆弧轨2711设置。

中部支撑件273包括中部支撑板2731,以及设于中部支撑板2731背面的导滑柱2733和止挡柱2735,导滑柱2733及止挡柱2735均沿垂直于第一转动轴心线L1的方向延伸。基座23的正面对应导滑柱2733及止挡柱2735设有导滑孔2361及通孔2363,导滑柱2733及止挡柱2735分别滑动地穿设于导滑孔2361及通孔2363中。本实施例中,中部支撑板2731背面的一端设有一个止挡柱2735及两个导滑柱2733,止挡柱2735位于两个导滑柱2733之间;基座23正面靠近避位槽2351处设有一个通孔2363及两个导滑孔2361,通孔2363位于两个导滑孔2361之间;止挡柱2735可滑动地穿设于通孔2363中,两个导滑柱2733分别可滑动地穿设于两个导滑孔2361中。

支撑机构27还包括弹性件275,弹性件275连接于基座23与中部支撑件273,弹性件275用于偏压中部支撑件273向基座23靠拢。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7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弹性件275分别连接于两个导滑柱2733与基座23之间,两个弹性件275一并偏压中部支撑件273向基座23靠拢。弹性件275可以是但不限于弹簧、弹性橡胶或弹簧塑料等。支撑机构27还包括卡接件276,导滑柱2733远离中部支撑板2731的端部连接于卡接件276,弹性件275被卡接件276及基座23夹持,弹性件275弹性偏压中部支撑板2731向基座23靠拢。具体地,卡接件276为条形的卡接板,卡接件276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接孔2762,卡接件276的中部开成挡止部2764。两个导滑柱2733分别连接于卡接件276的两个卡接孔2762中,止挡柱2735远离中部支撑板2731的端面止挡于挡止部2764;基座23的背面设有卡接槽2365,卡接槽2365与卡接件276相适合,即卡接件276能容置于卡接槽2365中,优选地,卡接槽2365的形状与卡接件276的形状相同。卡接槽2365连通两个导滑孔2361及通孔2363,具体地,卡接槽2365相对的两端分别连通两个导滑孔2361,卡接槽2365的中部与通孔2363连通。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75为套设于导滑柱2733上的弹簧,该弹簧相对的两端分别抵顶卡接件276和基座23,弹性件275具有偏压中部支撑件273向基座23移动的预弹力。

如图6-图9所示,转轴组件22还包括背盖28,基座23的背部容置于背盖28。具体地,背盖28为条形框,背盖28具有收容槽280,基座23容置于收容槽280中并固定连接于背盖28。本实施例中,背盖28的收容槽280的内表面设有连接柱281,连接柱281沿轴向设有锁固孔283,锁固件穿过基座23的通孔锁固于对应的锁固孔283,以使基座23固定连接于背盖28。在其他实施例中,背盖28于收容槽280的内表面上设有胶层,基座23通过该胶层连接于基座23。在其他实施例中,背盖28也可以卡接于背盖28。

如图8-图11所示,限位部2506远离连接部2505的端部与定位件261之间可滑动地抵顶,当定位件261定位于第一限位段2506a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展平状态,以使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和中部支撑件273保持完全展平状态,使得电子设备100呈完全展平状态;当定位件261定位于第二限位段2506b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折叠状态,以使两个侧部支撑件271与中部支撑件273保持呈水滴状的完全折叠状态,使得电子设备100呈完全折叠状态;当定位件261定位于中间限位段2506c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中间折叠状态,以使两个侧部支撑件271能保持在除完全展平状态和完全折叠状态外的任意一折叠状态,使得电子设备100呈任意一悬停状态。

本实施例中,定位件261包括固定部2612及具有弹性的定位部2614,固定部2612连接于定位部2614。当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时,限位部2506能够抵推定位部2614,使定位部2614发生弹性变形而实现限位部2506与定位件261的配合。定位部2614可选择地定位于第一限位段2506a、中间限位段2506c或第二限位段2506b,从而使得转轴组件22呈完全展平状态、中间折叠状态或完全折叠状态。定位部2614包括连接于固定部2612的弹性条2614a及设于弹性条2614a上的凸块2614b,通过弹性条2614a的弹性变形能使凸块2614b可选择地定位于第一限位段2506a、第二限位段2506b或中间限位段2506c。具体地,固定部2612呈固定板,该固定板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定位部2614,两个定位部2614之间形成沿联动件250的滑动方向延伸的收容槽2616,限位部2506可滑动地穿设于收容槽2616中并抵顶凸块2614b;弹性条2614a概呈L形条,弹性条2614a的其中一端连接于固定部2612,弹性条2614a的另一端平行于联动件250的滑动方向,两个弹性条2614a围成收容槽2616,凸块2614b设于弹性条2614a面朝收容槽2616的侧面。限位部2506远离连接部2505的端部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段2506a、第二限位段2506b及中间限位段2506c,限位部2506同一侧的第一限位段2506a相较于第二限位段2506b更远离连接部2505,中间限位段2506c位于第一限位段2506a与第二限位段2506b之间。当定位件261的两个凸块2614b分别定位于限位部2506的两个第一限位段2506a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展平状态;当定位件261的两个凸块2614b分别定位于限位部2506的第二限位段2506b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折叠状态;当定位件261的两个凸块2614b分别定位于限位部2506的两个中间限位段2506c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中间折叠状态。

进一步地,固定部2612与基座23之间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螺接、卡接、胶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26包括锁固件263,定位件261通过锁固件263固定连接于基座23;具体地,固定部2612上设有通孔2613,基座23的一端设有安装部237,安装部237上开设安装孔2372,锁固件263穿过通孔2613连接于安装孔2372,以使定位件261固定连接于基座23。

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件261可以采用弹性片取代,该弹性片的一端连接于基座23,限位部2506随联动件250移动而滑动地抵顶该弹性片,使得该弹性片可选择地定位于限位部2506的第一限位段2506a、中间限位段2506c或第二限位段2506b,以使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展平状态、中间折叠状态或完全折叠状态。

请一并参阅图4-图21,组装转轴组件22时,将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分别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中,使得第一传动部2531的内周面可滑动地贴合于第一连接部2501的第一外周面2503a,且第一传动部2531的两个第一抵推面2532分别滑动地贴合于第一连接部2501的两个第一内侧面2503b,第二传动部2551的内周面可滑动地贴合于第二连接部2502的第二外周面2504a,且第二传动部2551的两个第二抵推面2552分别滑动地贴合于第二连接部2502的两个第二内侧面2504b。将联动件250、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一并置于基座23的正面,使联动件250的导滑部2507分别插入对应的插入口234a,并滑入对应的导滑段234b,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分别被基座23和联动件250夹持,具体地,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分别容置于基座23的两个配合槽232中,第一传动部2531的第一限位部2533可滑动地插设于第一限位槽230,第二传动部2551的第二限位部2553可滑动地插设于第二限位槽231。将定位件261安装至基座23,具体地,将固定部2612放置于安装部237上,使限位部2506容置于定位件261的两个定位部2614之间的收容槽2616中,且定位件261的通孔2613正对安装孔2372,锁固件263穿过通孔2613锁固于安装孔2372中。将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分别置于基座23正面相对的两侧,其中一侧部支撑件271的调节臂2714活动地套设于对应的调节轴235,即调节轴235滑动并转动地穿设于调节臂2714的调节槽2713中,且该侧部支撑件271的圆弧轨2711可转动地插设于第一转动件253的第一圆弧槽2535中,第一连杆2536正对该其中一侧部支撑件271的避位口2716;另一侧部支撑件271的调节臂2714活动地套设于对应的调节轴235,即调节轴235滑动并转动地穿设于调节臂2714的调节槽2713,且该侧部支撑件271的圆弧轨2711可转动地插设于第二转动件255的第二圆弧槽2555,第二连杆2556正对该另一侧部支撑件271的避位口2716。将中部支撑件273放置于基座23正面并位于两个侧部支撑件271之间,使中部支撑件273的止挡柱2735及导滑柱2733分别穿设于基座23的通孔2363及导滑孔2361中,使止挡柱2735及导滑柱2733分别延伸至卡接槽2365中;将两个弹性件275自卡接槽2365分别套设于两个导滑柱2733上,将卡接件276容置于卡接槽2365中,使两个导滑柱2733远离中部支撑板2731的端部分别卡接于该卡接件276的两个卡接孔2762中,弹性件275被卡接件276和基座23夹持,弹性件275具有偏压中部支撑件273向基座23移动的弹力。将基座23容置于背盖28的收容槽280中,并使基座23与背盖28固定连接。

当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呈完全展平状态时,两个调节轴235分别定位于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第一定位段2713a,两个调节臂2714的端部分别抵顶中部支撑板2731的背面,弹性件275被挤压而弹性变形,且第一传动部2531远离第一连杆2536的端部穿过联动件250的避位通槽2505a后抵顶中部支撑板2731的背面,及第二传动部2551远离第二连杆2556的端部穿过联动件250的避位通槽2505a后抵顶中部支撑板2731的背面,中部支撑板2731的背面与基座23的正面之间的间距最大,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与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共面。两个定位部2614的凸块2614b分别定位于限位部2506的两个第一限位段2506a,以限制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使转轴组件22保持稳定的完全展平状态。当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呈完全折叠状态时,两个调节轴235分别定位于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第二定位段2713b,两个调节臂2714的端部分别远离中部支撑板2731的背面,弹性件275弹性复位带动中部支撑件273向基座23移动,且第一传动部2531远离第一连杆2536的端部及第二传动部2551远离第二连杆2556的端部分别容置于基座23的两个配合槽232中,中部支撑板2731的背面与基座23的正面之间的间距最小,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与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围成水滴形空间;两个定位部2614的凸块2614b分别定位于限位部2506的两个第二限位段2506b,以限制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使转轴组件22保持稳定的完全折叠状态。

如图14-图21、图23-图32及图34-图43所示,将转轴组件22由展平状态进行弯折时,将第一转动件253绕第一连接部2501相对于基座23向第二转动件255转动,第一转动件253的第一限位部2533在第一限位槽230中滑动,以使第一传动部2531绕第一转动轴心线L1转动且无法沿第一转动轴心线L1方向移动,第一传动部2531在第一螺旋槽2503中转动时,两个第一抵推面2532分别滑动地抵推第一连接部2501的两个第一内侧面2503b,使联动件250沿中心线O向靠近定位件261滑动。联动件250的导滑部2507在对应的导滑槽234中滑动,限位部2506滑动地抵推两个凸块2614b使得定位部2614弹性变形,凸块2614b脱离与对应的第一限位段2506a后相对于对应的中间限位段2506c滑动,直至两个凸块2614b分别定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段2506b。同时,联动件250的滑动能带动第二螺旋槽2504中的第二传动部255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第二传动部2551上的第二限位部2553沿基座23的第二限位槽231滑动,使得第二传动部2551仅能围绕第二转动轴心线L2转动而无法沿第二转动轴心线L2的方向滑动,因此,使得第一转动件253的第一连杆2536随第一传动部2531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及第二转动件255的第二连杆2556随第二传动部255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而相互靠拢。同时,第一转动件253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及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转动件253与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71通过圆弧轨2711与第一圆弧槽2535的配合相互转动,第二转动件255与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71通过圆弧轨2711与第二圆弧槽2555的配合相互转动,使得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调节臂2714分别与两个调节轴235之间转动并滑动地连接。即每一调节轴235在对应的调节槽2713中转动并滑动,使基座23相对两侧的侧部支撑件271相互靠拢,直至调节轴235限位于第二定位段2713b,两个凸块2614b分别定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段2506b,调节臂2714逐渐解除对中部支撑板2731的抵顶,弹性件275偏压中部支撑件273向基座23移动,直至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围成横截面成水滴状。

在其他的弯折方式中,可以将第二转动件255绕第二连接部2502相对于基座23向第一转动件253转动,第二转动件255的第二限位部2553在第二限位槽231中滑动,以使第二传动部2551围绕第二转动轴心线L2转动且无法沿第二转动轴心线L2方向移动,第二传动部2551在第二螺旋槽2504中转动时,两个第二抵推面2552分别滑动地抵推第二连接部2502的两个第二内侧面2504b,使联动件250沿中心线O滑动。联动件250的导滑部2507在对应的导滑槽234中滑动,限位部2506滑动地抵推两个凸块2614b使得定位部2614弹性变形,凸块2614b脱离与对应的第一限位段2506a后相对于对应的中间限位段2506c滑动,直至两个凸块2614b分别定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段2506b。同时,联动件250的滑动能带动第一螺旋槽2503中的第一传动部2531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第一传动部2531上的第一限位部2533沿基座23的第一限位槽230滑动,使得第一传动部2531仅能围绕第一转动轴心线L1转动而无法沿第一转动轴心线L1的方向滑动,因此使得第二转动件255的第二连杆2556随第二传动部255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及第一转动件253的第一连杆2536随第一传动部2531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而相互靠拢。同时,在第一转动件253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及第二转动件255相地于第二连接部2502的过程中,第一转动件253与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71通过圆弧轨2711与第一圆弧槽2535的配合相互转动,第二转动件255与对应的侧部支撑件271通过圆弧轨2711与第二圆弧槽2555的配合相互转动,使得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调节臂2714分别与两个调节轴235之间转动并滑动地连接。即每一调节轴235在对应的调节槽2713中转动并滑动,使基座23相对两侧的侧部支撑件271相互靠拢,直至调节轴235限位于第二定位段2713b,两个凸块2614b分别定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段2506b,调节臂2714逐渐解除对中部支撑板2731的抵顶,弹性件275偏压中部支撑件273向基座23移动,直至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围成横截面成水滴状。

在其他的弯折方式中,可以同时将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分别绕第一连接部2501及第二连接部2502相对于基座23朝相向方向一同转动,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分别相对于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转动,且两个侧部支撑件271分别相对于基座23活动,即两个调节轴235分别在两个调节槽2713中转动并滑动,使得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相互靠拢,直至每一调节轴235限位于对应的第二定位段2713b;同时,第一传动部2531的第一抵推面2532及第二传动部2551的第二抵推面2552同步分别抵推第一内侧面2503b及第二内侧面2504b,以使联动件250沿中心线O的方向相对于基座23滑动,直至两个凸块2614b分别定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段2506b;调节臂2714逐渐解除对中部支撑板2731的抵顶,弹性件275偏压中部支撑件273向基座23移动,直至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围成横截面成水滴状。

在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相对于基座23折弯过程中,两个侧部支撑件271上的圆弧轨2711同时分别在第一转动件253的第一圆弧槽2535及第二转动件255的第二圆弧槽2555中转动,同时,两个调节轴235同时分别在两个调节槽2713中转动并滑动,具体地,调节轴235从第一定位段2713a位移至第二定位段2713b,两个调节臂2714逐渐解除对中部支撑板2731的抵顶,弹性件275弹性复位而带动中部支撑板2730逐渐向基座23移动;同时,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分别在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中同步转动,第一抵推面2532及第二抵推面2552分别滑动地抵推第一内侧面2503b及第二内侧面2504b,使得联动件250沿中心线O的方向逐渐向定位件261移动,限位部2506滑动地抵推凸块2614b以使弹性条2614a发生弹性变形,凸块2614b脱离第一限位段2506a后相对于中间限位段2506c滑动,直至凸块2614b定位于第二限位段2506b。通过第一转动件253围绕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以带动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联动件250同步带动第二转动件255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实现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的同步折叠;或者通过第二转动件255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以带动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滑动,联动件250同步带动第一转动件253围绕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实现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的同步折叠。因此,转轴组件22的联动机构无需采用齿轮与齿轮的啮合实现,使得转轴组件22的结构简易,制造成本低,且转轴组件22的整体体积减小,有利于产品小型化发展;其次,在凸块2614b相对于中间限位段2506c滑动时,定位件261与限位部2506之间的摩擦阻力使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定位,使得第一转动件253相对于基座23定位在0度至90度之间的任意角度及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定位在0度至90度之间的任意角度;同时,使得侧部支撑件271相对于基座23定位在0度至120度之间的任意角度,即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与基座23的正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0度至120度之间,使得电子设备100能实现更大角度的悬停。

将转轴组件22由完全折叠状态进行展平时,各构件的运动过程与将转轴组件22由展平状态进行弯折时相逆,文中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1-图4,将安装完成的转轴组件22置于两个框体21之间,并使转轴组件22相对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框体21固定连接。具体地,将背盖28相对两侧的侧部支撑件271分别容置于两个框体21的安装槽216中,并将第一转动件253远离基座23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框体21,第二转动件255远离基座23的一端连接于另一框体21。此时,两个框体21的正面211、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及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2311共面。柔性屏30的背面连接于两个框体21的正面211及转轴组件22的正面;具体地,可折弯区域31贴合于转轴组件22的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和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两个非折弯区域33分别贴合于两个框体21的正面211。由于转轴组件22仅通过基座23、联动件250及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的配合就能实现同步展平或同步折叠,因此,转轴组件22不仅元件较少,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占用背盖28的内部空间较小,有利于背盖28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放置散热材料、柔性排线或其他元件等。其次,转轴组件22的整体体积较小,因此,降低了转轴组件22占用壳体2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小型化及薄型化。

请一并参阅图22-图43,弯折电子设备100时,对电子设备100的两个框体21中的至少其中一个施加折弯的力,使连接于两个框体21的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转动而朝相互靠拢的方向转动,其中一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一侧相对于第一转动件253转动,且该其中一侧部支撑件271与基座23之间通过调节轴235与调节槽2713的配合转动并滑动地连接,另一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一侧相对于第二转动件255转动,且该另一侧部支撑件271与基座23之间通过调节轴235与调节槽2713的配合转动并滑动地连接,以实现转轴组件22的同步折叠,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转轴组件22弯折。具体地,若对连接于第一转动件253的框体21施加折弯的力,该框体21带动第一转动件253围绕第一连接部2501相对于基座23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第一传动部2531在第一螺旋槽2503中转动而抵推联动件250沿中心线O向靠近定位件261滑动,同时,联动件250的滑动带动第二螺旋槽2504中的第二传动部2551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相对于基座23同步转动,使得第二转动件255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同步转动而相互靠拢。同时,第一转动件253与侧部支撑件271之间通过圆弧轨2711与第一圆弧槽2535的配合转动,基座23上的调节轴235在对应的调节臂2714的调节槽2713中滑动并转动,即调节轴235从调节槽2713的第一定位段2713a滑动并转动地移至第二定位段2713b;第二转动件255与侧部支撑件271之间通过圆弧轨2711与第二圆弧槽2555的配合转动,基座23上的调节轴235在对应的调节臂2714的调节槽2713中滑动并转动,即调节轴235从调节槽2713的第一定位段2713a滑动并转动地移至第二定位段2713b,使基座23相对两侧的侧部支撑件271相互靠拢,直至调节轴235限位于第二定位段2713b,且定位件261定位于第二限位段2506b,中部支撑件273向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移动,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围成横截面成水滴状;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转轴组件22弯折,直至可折弯区域31弯折成水滴状,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折叠。

在弯折电子设备100的过程中,中部支撑件273向基座23靠拢,使得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与两个侧部支撑件271的正面围成的水滴形空间较大,便于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弯折围成水滴形,减少弯折后的可折弯区域31的占空比,从而能减小电子设备100的整体厚度。

在展平电子设备100时,对电子设备100的两个框体21中的至少其中一个施加展开的力,使连接于两个框体21的第一转动件253及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转动而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其中一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一侧相对于第一转动件253转动,且该其中一侧部支撑件271与基座23之间通过调节轴235与调节槽2713的配合转动并滑动地连接,另一侧部支撑件271远离基座23的一侧相对于第二转动件255转动,且该另一侧部支撑件271与基座23之间通过调节轴235与调节槽2713的配合转动并滑动地连接,以实现转轴组件22的展开,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转轴组件22展平。具体地,若对连接于第一转动件253的框体21施加展开的力,该框体21带动第一转动件253围绕第一连接部2501相对于基座23向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第一传动部2531在第一螺旋槽2503中的转动而抵推联动件250沿中心线O向远离定位件261滑动,同时,联动件250的滑动以带动第二螺旋槽2504中的第二传动部2551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相对于基座23同步转动,使得第二转动件255向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同步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相对于基座23同步转动而相互远离;同时,第一转动件253与侧部支撑件271之间通过圆弧轨2711与第一圆弧槽2535的配合转动,基座23上的调节轴235在对应的调节臂2714的调节槽2713中滑动并转动,即调节轴235从调节槽2713的第二定位段2713b滑动并转动地移至第一定位段2713a;第二转动件255与侧部支撑件271之间通过圆弧轨2711与第二圆弧槽2555的配合转动,基座23上的调节轴235在对应的调节臂2714的调节槽2713中滑动并转动,即调节轴235从调节槽2713的第二定位段2713b滑动并转动地移至第一定位段2713a,使基座23相对两侧的侧部支撑件271相互远离,直至调节轴235限位于第一定位段2713a,且定位件261定位于第一限位段2506a,中部支撑件273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移动,以使基座23相对两侧的侧部支撑件271相互展开,直至两个侧部支撑件271与基座23呈展平状,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转轴组件22展开,直至柔性屏30完全展平,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展平。

在弯折电子设备100的过程中,中部支撑件273远离基座23,使得中部支撑件273对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进行支撑,使侧部支撑板271的正面与中部支撑件273的正面保持共面,能实现侧部支撑板对柔性屏30进行稳定的支撑,防止柔性屏30下陷而损坏。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100的转轴组件22通过转动组件25实现同步折弯或同步展开,操作方便;由于转动组件25仅包括滑动地设于基座23的联动件250,以及分别转动地连接于联动件250的第一连接部2501和第二连接部2502上的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因此,转轴组件22的元件较少,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降低转轴组件22占用壳体2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主板或电池等其他元件的布局。其次,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调节轴235限位于第二定位段2713b且定位件261定位于限位部2506的第二定位段2713b,因此,电子设备100跌落时各元件不易移位,避免损坏柔性屏3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完全展平状态时,调节轴235限位于第一定位段2713a且定位件261定位于限位部2506的第一限位段2506a,因此,电子设备100跌落时各元件不易移位,避免损坏柔性屏30。转轴组件22通过限位部2506与定位件261的配合实现联动件250相对于基座23限位,具体地,凸块2614b与中间限位段2506c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得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定位于任意一弯曲角度,从而使两个框体21能在展开状态、折叠状态及中间折叠状态自由调整,即电子设备100可以定位在展开状态、折叠状态及任意一中间折叠状态,使得电子设备100的两个框体21之间具有0度至180度的悬停功能,悬停角度范围大。

请一并参阅图44-图51,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转轴组件22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转轴组件22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253a的第一传动部2531上设有第一螺旋槽2503,第一连接部2501的外周壁设有第一传动块2508,第一传动部2531转动地套设于第一连接部2501,第一传动块2508可滑动地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第二转动件255a的第二传动部2551上设有第二螺旋槽2504,第二连接部2502的外周壁设有第二传动块2509,第二传动部2551转动地套设于第二连接部2502,第二传动块2509可滑动地容置于第二螺旋槽2504;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螺旋槽2504的旋向相反。

当第一传动部2531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或第二传动部255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时,第一传动部2531仅围绕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而在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向限位,即第一传动部2531无法在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向位移,且第二传动部2551仅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而在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向限位,即第二传动部2551无法在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向位移;在第一传动部2531绕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时,第一传动块2508沿第一螺旋槽2503滑动以抵推联动件250a沿平行于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向移动,联动件250a的移动带动第二传动块2509沿第二螺旋槽2504滑动,使得第二传动部2551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从而实现第一传动部2531和第二传动部2551的同步转动。

联动件250a与基座23a之间通过导滑部2507与导滑槽234的配合滑动连接,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联动件250a滑动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与联动件250a相对于基座23a滑动的长度成正比。也就是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越长,联动件250a相对于基座23a滑动的长度越长;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越短,联动件250a相对于基座23a滑动的长度越短。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501和第二连接部2502均可以是但限于圆柱体、半圆柱体或半圆弧柱等,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501和第二连接部2502均为半圆柱体,第一连接部2501与第二连接部2502关于中心线O对称设置;第一传动部2531与第一连接部2501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L1与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心线共线,第二传动部2551与第二连接部2502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L2与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心线共线。联动件250a相对两侧的第一传动部2531与第二传动部2551可以关于中心线O对称设置,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螺旋槽2504可以关于中心线O对称设置,第一传动块2508与第二传动块2509可以关于中心线O对称设置。联动件250a相对两侧的第一传动部2531与第二传动部2551也可以沿中心线O相互错位,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螺旋槽2504也可以沿中心线O相互错位,第一传动块2508与第二传动块2509也可以沿中心线O相互错位。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2531与第二传动部2551关于中心线O对称,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螺旋槽2504关于中心线O对称,第一传动块2508与第二传动块2509关于中心线O对称;具体地,第一传动部2531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传动部2551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重合,第一螺旋槽2503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螺旋槽2504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重合,第一传动块2508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传动块2509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重合,第一传动块2508及第二传动块2509分别滑动地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中。

第一传动块2508可以是但不限于矩形块、档形块、球体等,第一传动块2508相对的两表面分别滑动地抵顶第一螺旋槽2503相对的两内侧面;第二传动块2509可以是但不限于矩形块、档形块、球体等,第二传动块2509相对的两表面分别滑动地抵顶第二螺旋槽2504相对的两内侧面。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块2508及第二传动块2509均为矩形块,第一传动块2508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滑动地抵顶第一螺旋槽2503相对的两个内侧面,该两个侧面在第一转动轴心线L1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传动块2509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滑动地抵顶第二螺旋槽2504相对的两个内侧面,该两个侧面在第二转动轴心线L2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部2531与第二传动部2551在沿中心线O的方向上相互错位,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中心线O的方向上相互错位,第一传动块2508与第二传动块2509在沿中心线O的方向上相互错位;第一传动块2508及第二传动块2509分别滑动地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中。具体地,第一传动部2531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二传动部2551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一端,第一螺旋槽2503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二螺旋槽2504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一端,第一传动块2508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二传动块2509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一端,第一传动块2508及第二传动块2509分别滑动地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中;或者,第一传动部2531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传动部2551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相交,第一螺旋槽2503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螺旋槽2504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相交,第一传动块2508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传动块2509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相交,第一传动块2508及第二传动块2509分别滑动地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中。

在其他实施例中,联动件250a相对两侧的第一传动部2531与第二传动部2551关于中心线O对称设置,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中心线O的方向上相互错位,第一传动块2508与第二传动块2509在沿中心线O的方向上相互错位。具体地,第一传动部2531在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传动部2551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重合;第一螺旋槽2503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二螺旋槽2504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一端,或者第一螺旋槽2503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螺旋槽2504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相交;第一传动块2508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二传动块2509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的一端,或者第一传动块2508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二传动块2509在该YZ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相交,第一传动块2508及第二传动块2509分别滑动地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中。

联动件250a相对两侧的第一转动件253a与第二转动件255a可以关于中心线O对称,也可以不对称;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253a与第二转动件255a关于中心线O对称。第一传动部2531沿第一转动轴心线L1延伸的长度与第二传动部2551沿第二转动轴心线L2延伸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2531沿第一转动轴心线L1延伸的长度等于第二传动部2551沿第二转动轴心线L2延伸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2531是第一圆弧板,该第一圆弧板的内周面可转动地贴合于第一连接部2501的外周面,该第一圆弧板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轴心线L1共线,第一螺旋槽2503设于第一转动件253a,具体地,第一螺旋槽2503设于第一传动部2531的内周面,第一传动块2508设于第一连接部2501的外周壁,当第一传动部2531转动地套设于第一连接部2501时,第一传动块2508滑动地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中。第二传动部2551是第二圆弧板,该第二圆弧板的内周面可转动地贴合于第二连接部2502的外周壁,该第二圆弧板的轴心线与第二转动轴心线L2共线,第二螺旋槽2504设于第二转动件255a,具体地,第二螺旋槽2504设于第二传动部2551的内周面,第二传动块2509设于第二连接部2502的外周壁,当第二传动部2551转动地套设于第二连接部2502时,第二传动块2509滑动地容置于第二螺旋槽2504。

基座23具有配合槽232和设于配合槽232相对两端的止挡部238,第一传动部2531和/或第二传动部2551转动地容置于配合槽232中,第一传动部2531和/或第二传动部2551相对的两端分别抵顶止挡部238。具体地,基座23a正面对应第一连接部2501及第二连接部2502分别设有两个配合槽232,基座23a于每一配合槽232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止挡部238,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分别转动地容置于两个配合槽232中;第一传动部2531相对的两端分别抵顶止挡部238,以限制第一传动部2531围绕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时在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心线方向上移动;第二传动部2551相对的两端分别抵顶止挡部238,以限制第二传动部2551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时在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心线方向上移动。具体地,配合槽232为圆弧槽,其中一配合槽232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轴心线L1共线,另一配合槽232的轴心线与第二转动轴心线L2共线,止挡部238可以是但不限于设于配合槽232端部的圆弧条、矩形块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配合槽232可以在定位座的正面内陷,也就是配合槽232的正面与定位座的正面不共面,使得定位座的正面与配合槽232的正面之间形成台阶面;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分别转动地容置于两个配合槽232中,第一传动部2531相对两端的端面分别滑动地抵顶对应的配合槽232相对的两个台阶面,以限制第一传动部2531围绕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时在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心线方向上移动;第二传动部2551相对两端的端面分别滑动地抵顶对应的配合槽232相对的两个台阶面,以限制第二传动部2551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时在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心线方向上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253a的第一传动部2531与基座23a之间通过圆弧形的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该第一限位槽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轴心线L1共线,该第一限位槽设于第一传动部2531和基座23a中的一者,该第一限位部设于第一传动部2531和基座23a中的另一者;当第一传动部2531围绕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时,限位部在限位槽中滑动,以限制第一传动部2531在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心线方向上移动。第二转动件255a的第二传动部2551与基座23a之间通过圆弧形的第二限位槽与第二限位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该第二限位槽的轴心线与第二转动轴心线L1共线,该第二限位槽设于第二传动部2551和基座23a中的一者,该第二限位部设于第二传动部2551和基座23a中的另一者;当第二传动部2551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时,第二限位部在第二限位槽中滑动,以限制第二传动部2551在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心线方向上移动。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转轴组件22a的组装方法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转轴组件22的组装方法相同,在此不再描述。

请参阅图52,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转轴组件22b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转轴组件22a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501的外周壁设有第一螺旋槽2503,第一传动部2531设有第一传动块2508,第一传动部2531转动地套设于第一连接部2501,第一传动块2508滑动地容置于第一螺旋槽2503中;第二连接部2502的外周壁设有第二螺旋槽2504,第二传动部2551转动地套设于第二连接部2502,第二传动块2509滑动地容置于第二螺旋槽2504中;第一螺旋槽2503与第二螺旋槽2504的旋向相反。第一传动部2531及第二传动部2551能分别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及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第一传动部2531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或第二传动部255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时,第一传动部2531仅围绕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而在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向限位,即第一传动部2531无法在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向位移,且第二传动部2551仅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而在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向限位,即第二传动部2551无法在第二连接部2502的轴向位移;在第一传动部2531绕第一连接部2501转动时,第一传动块2508沿第一螺旋槽2503滑动以抵推联动件250a沿平行于第一连接部2501的轴向移动,联动件250a的移动以带动第二传动块2509沿第二螺旋槽2504滑动,使得第二传动部2551围绕第二连接部2502转动,从而实现第一传动部2531和第二传动部2551的同步转动。

请一并参阅图53-图54,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转轴组件22c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转轴组件22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四实施例中,定位件261a与限位部2506之间通过齿条与卡齿的配合滑动地连接,该齿条的齿牙沿第一方向排列,即齿牙沿平行于第一转动轴心线L1的方向排列,该齿条设于定位件261a和限位部2506中的一者,该卡齿设于定位件261a和限位部2506中的另一者;当该卡齿定位于该齿条靠近第一转动件253的一端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展平状态;当该卡齿定位于该齿条远离第一转动件253的一端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折叠状态;当该卡齿与该齿条的齿牙啮合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中间折叠状态。本实施例中,定位件261a上设有齿条2617,限位部2506上设有卡齿2506d,限位部2506随联动件250c沿中心线O滑动,使得卡齿2506d可选择地定位于齿条2617靠近第一转动件253的一端、齿条2617的齿牙及背离第一转动件253的一端,使得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展平状态、中间折叠状态及完全折叠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限位部2506上设有齿条,该齿条的齿牙沿限位部2506的延伸方向排列;定位件261a上设有卡齿,该卡齿设于凸块2614b。当限位部2506随联动件沿中心线O滑动时,使得该卡齿可选择地定位于该齿条靠近第一转动件253的一端、齿条的齿牙及背离第一转动件253的一端,使得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展平状态、中间折叠状态及完全折叠状态。

如图53-图56所示,定位件261相对的两个凸块2614b面朝收容槽2616的侧面设有齿条2617,齿条2617的齿牙从靠近第一转动件253的端面沿平行于中心线O的方向排列至背离第一转动件253的端面;限位部2506远离第一转动件253的端部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卡齿2506d。当限位部2506的两个卡齿2506d分别定位于两个齿条2617靠近第一转动件253的端部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展平状态,即第一转动件253与第二转动件255之间的夹角为180度;当两个卡齿2506d分别定位于两个齿条2617背离第一转动件253的端部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折叠状态,即第一转动件253与第二转动件255平行(夹角为0度);当两个卡齿2506d分别定位于两个齿条2617的齿上时,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中间折叠状态,即第一转动件253与第二转动件255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小于180度。

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联动件250c滑动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与齿条2617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排列齿牙的长度成正比。也就是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越长,齿条2617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排列齿牙的长度越长;第一螺旋槽2503及第二螺旋槽2504在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上螺旋延伸的长度越短,齿条2617沿平行于中心线O方向排列齿牙的长度越短。

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转轴组件22c的组装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转轴组件22的组装相同,在此不再描述。本实施例中的转轴组件22c通过齿条2617与卡齿2506d的配合实现折叠定位,使得转轴组件22c的折叠定位更加稳定。

本申请第四实施例还包括设有上述转轴组件22c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转轴组件22c通过齿条2617与卡齿2506d的配合实现折叠定位,在该电子设备处于完全展平状态时,当卡齿2506d定位于齿条2617靠近第一转动件253的一端时,使电子设备能保持稳定的完全展平状态,该电子设备跌落时各元件不易移位,避免损坏柔性屏;在该电子设备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卡齿2506d定位于齿条2617背离第一转动件253的一端,该电子设备跌落时各元件不易移位,避免损坏柔性屏;当卡齿2506d与齿条2617的齿牙啮合时,电子设备能定位在任意一弯曲角度,即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定位于任意一弯曲角度,从而使电子设备能定位在完全展平状态、中间折叠状态及完全折叠状态,使得电子设备的两个框体之间具有0度至180度的悬停功能,悬停角度范围大;且能提升用户折叠手感。

请一并参阅图57-图60,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转轴组件22d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转轴组件22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第四实施例中定位机构26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定位机构26不同,具体地,定位机构26b包括定位件261b及弹性构件265,弹性构件265设于基座23与定位件261b之间,用于偏压定位件261b以抵顶联动件250的限位部2506。具体地,弹性构件265具有预弹力,弹性构件265连接于定位件261b与基座23,弹性构件265弹性抵推定位件261b定位于限位部2506的第一限位段2506a、第二限位段2506b或中间限位段2506c,使得第一转动件253和第二转动件255呈完全展平状态、完全折叠状态或中间折叠状态。本实施例中,弹性构件265弹性抵推定位件261b的滑动方向垂直于联动件250的滑动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构件265弹性抵推定位件261b的滑动方向与联动件250的滑动方向也可以不垂直。

基座23的正面于限位部2506的至少一侧设有支撑框226,定位件261b设于支撑框226上;本实施例中,基座23的正面于限位部2506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定位机构26b,两个定位机构26b的定位件261b能分别定位于限位部2506相对两侧的第一限位段2506a、第二限位段2506b或中间限位段2506c;基座23的正面于限位部2506相对两侧设有支撑框266,两个定位件261b分别设于两个支撑框266上;支撑框266包括连接于基座23正面的支撑板2662及连接于支撑板2662的支撑柱2664,支撑柱2664的轴心线垂直于联动件250的滑动方向。定位件261b包括U形的滑动部2614d及设于滑动部2614d的凸块2614b;弹性构件265套设于支撑柱2664上,具体地,弹性构件265为套设于支撑柱2664上的弹簧;弹性构件265的相对两端分别弹性抵顶于支撑板2662及定位件261b,具体地,该弹簧相对两端分别弹性抵顶支撑板2662及滑动部2614d,使得凸块2614b能分别定位于限位部2506的第一限位段2506a、第二限位段2506b或中间限位段2506c。

以上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7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