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9:16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将传感器集成在显示装置之中也是一种趋势,比如目前所采用的触摸传感器和光传感器都是将传感器贴合在显示装置的外面,这样不仅会使显示装置的光效下降,并且使得成本上升。目前,为了降低光效的损失和成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传感器集成在显示装置内,但是,将传感器集成在显示装置内之后,仍存在光线干扰的问题,从而使得显示装置信噪比降低。

因此,目前急需一种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装置的信噪比。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信噪比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晶体管层,所述晶体管层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为青绿光感应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为开关晶体管;

遮光基板,所述遮光基板包括黑色矩阵层,所述黑色矩阵层与所述第二晶体管对应设置;以及

彩膜层,所述彩膜层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遮光基板之间,所述彩膜层包括青绿光滤光部,所述青绿光滤光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和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青绿光滤光部对应设置。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为绿色滤光子部和蓝色滤光子部中的一种,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为蓝色滤光子部和绿色滤光子部中的一种,所述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与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不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连,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所述第一部分透过青绿光光之外的光,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上,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与所述第二部分透过青绿光。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的厚度为1微米-3微米。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的厚度为1微米-1.5微米。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基板还包括遮光衬底层,所述黑色矩阵层和所述彩膜层同层设置于所述遮光衬底层上。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液晶层,所述液晶层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遮光基板之间,所述彩膜层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配向膜,所述第一配向膜设置于所述遮光基板和所述液晶层之间。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配向膜,所述第二配向膜设置于所述液晶层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和所述遮光基板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阵列基板、遮光基板和彩膜层,阵列基板包括晶体管层,晶体管层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第一晶体管为青绿光感应晶体管,第二晶体管为开关晶体管,遮光基板包括黑色矩阵层,黑色矩阵层与第二晶体管对应设置,彩膜层,彩膜层设置于阵列基板和遮光基板之间,彩膜层包括青绿光滤光部,青绿光滤光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和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第一晶体管与青绿光滤光部对应设置。通过在第一晶体管设置对应的青绿光滤光部,降低环境光对青绿光感应晶体管影响,进而提高显示装置的信噪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青绿光滤光部的穿透频谱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所述显示装置10包括阵列基板100、遮光基板200以及彩膜层300。具体描述如下:

所述阵列基板100包括阵列衬底层110和晶体管层400。所述阵列衬底层110可以为聚酰亚胺基板、玻璃基板或超薄玻璃基板等。所述晶体管层400包括第一晶体管410和第二晶体管420。所述第一晶体管410为青绿光感应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420为开关晶体管。

具体地,所述第一晶体管410包括第一栅极411、第一栅极绝缘层412、第一有源层413、第一源极414和第一漏极415。所述第一栅极411设置于所第二述基板110上。所述第一栅极411的材料包括Al、Cu、Ag、Au、Mn、Zn和Fe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412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411上。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412的材料包括SiN

所述第二晶体管420包括第二栅极421、第二栅极绝缘层422、第二有源层423、第二源极424和第二漏极425。所述第二栅极421与所述第一栅极411同层设置于所述阵列衬底层110上。所述第二栅极421与所述第一栅极411相互绝缘。所述第二栅极421的材料包括Al、Cu、Ag、Au、Mn、Zn和Fe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422设置于所述第二栅极421上。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422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412共用一层。所述第二有源层423与所述第一有源层413同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422上。所述第二有源层423的材料包括非晶硅。所述第二有源层423与所述第一有源层413不连接。所述第二源极424设置于所述第二有源层423的一侧。所述第二漏极425设置于所述第二有源层423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源极424和所述第二漏极425的材料包括Al、Cu、Ag、Au、Mn、Zn和Fe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还包括钝化层500。所述钝化层500设置于所述晶体管层400上。所述钝化层500的材料包括SiN

所述遮光基板200包括遮光衬底层210和黑色矩阵层220。所述遮光衬底层210可以为聚酰亚胺基板、玻璃基板或超薄玻璃基板等。所述黑色矩阵层220设置于所述遮光衬底层210靠近所述阵列基板100的一侧上。所述黑色矩阵层220与所述第二晶体管420对应设置。所述黑色矩阵层220用于遮蔽光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层220的厚度D为1微米-1.5微米。具体地,所述黑色矩阵层220的厚度D可以为1.1微米、1.3微米、1.34微米或1.4微米等。

所述彩膜层300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100和所述遮光基板200之间。具体地,所述黑色矩阵层220和所述彩膜层300同层设置于所述遮光衬底层210上。所述彩膜层300包括青绿光滤光部310。所述青绿光滤光部310包括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311和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312。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312设置于所述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311上。所述第一晶体管410与所述青绿光滤光部310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311为绿色滤光子部和蓝色滤光子部中的一种。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312为蓝色滤光子部和绿色滤光子部中的另一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311的厚度H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312的厚度H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311包括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所述第一部分3111与所述第二部分3112相连。所述第一部分3111的厚度W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3111的厚度W

在本申请中,将所述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311设置为包括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312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3112上形成堆叠结构,未与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312形成堆叠结构的第一部分3111透过青绿光之外的光,以提供所述显示装置10显示所需的光线,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312与所述第二部分3112重叠处透过青绿光,以提供所述显示装置触控或触摸所需的青绿光光线,即,所述青绿光滤光部310即可透过所述显示装置10显示所需的光线,又可透过青绿光,两者互不影响,且,青绿光经所述青绿光滤光部310透过至所述第一晶体管410,光线强度降低,进而降低了环境光对所述第一晶体管410的干扰,即,避免所述第一有源层411产生漏电流,进而提升所述第一晶体管410的信噪比,进而提高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信噪比,进而提升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性能以及降低了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青绿光滤光部的穿透频谱图。在本申请中,将所述青绿光滤光部310由两种青绿光滤光子部堆叠形成,使得两种青绿光滤光子部堆叠处透过青绿光,在480纳米-530纳米处,青绿光的透过率小于43%,而现有技术中,在480纳米-530纳米处,青绿光的透过率高达80%及以上。

因而,采用本申请的所述显示装置10,可以降低环境光对所述显示装置10的干扰,即,避免环境光对所述第一晶体管410的影响,进而避免了所述第一晶体管410出现漏电流问题,进而提高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信噪比,进而提高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性能。

在一实施中,所述显示装置10还包括液晶层600。所述液晶层600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100与所述遮光基板200之间。

在一实施中,所述显示装置10还包括挡墙700。所述挡墙700设置于所述液晶层600中。所述挡墙700用于支撑所述液晶层600,避免在后续制程或使用中,所述液晶层600出现损坏或破裂的问题,进而提高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还包括第一配向膜800。所述第一配向膜800设置于所述遮光基板200和所述液晶层600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还包括第二配向膜900。所述第二配向膜900设置于所述液晶层600和所述阵列基板100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还包括第一导电层1000。所述第一导电层1000设置于所述液晶层600和所述遮光基板200之间。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层1000设置于所述遮光基板100和所述第一配向层800之间。所述第一导电层1000用于驱动所述液晶层60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还包括第二导电层1100。所述第二导电层1100设置于所述钝化层500和所述第二配向膜900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层1100用于驱动所述液晶层600。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中所述显示装置10的电路结构可以采用2T1C、3T1C、4T1C或5T1C的电路结构,其中T为晶体管,2T表示包含一个开关晶体管和一个青绿光感应晶体管,依次类推。C为电容。在本申请中,所述显示装置10的电路结构以2T1C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种结构剖视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种结构和所述第一种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彩膜层300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100与所述液晶层600之间。所述彩膜层300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100同层设置。所述彩膜层300还包括第一可见光滤光部320和第二可见光滤光部330。所述第一可见光滤光部320设置于所述第二可见光滤光部330和所述青绿光滤光部310之间。所述第一可见光滤光部320为红光滤光部和绿光滤光部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可见光滤光部330为红光滤光部和绿光滤光部中的另一种。所述钝化层500包括通孔501。所述通孔501贯穿所述钝化层500以暴露所述第二晶体管420。具体地,所述通孔501暴露所述第二漏极425。

在本申请中,所述青绿光滤光部310由所述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312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3112上堆叠形成,所述青绿光滤光部310透过青绿光,透过所述青绿光滤光部310的青绿光的光强度降低,从而使得现有技术中的青绿光透光率为80%及以上,降至43%及以下,进而降低了环境光对所述第一晶体管410的干扰,从而避免所述第一有源层411产生漏电流,进而提升所述第一晶体管410的信噪比,进而提高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信噪比,进而提升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性能以及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阵列基板、遮光基板和彩膜层,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晶体管层,所述晶体管层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为青绿光感应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为开关晶体管,所述遮光基板包括黑色矩阵层,所述黑色矩阵层与所述第二晶体管对应设置,所述彩膜层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遮光基板之间,所述彩膜层包括青绿光滤光部,所述青绿光滤光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青绿光滤光子部和第二青绿光滤光子部,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青绿光滤光部对应设置。通过在所述第一晶体管设置对应的所述青绿光滤光部,降低环境光对所述青绿光感应晶体管影响,进而提高所述显示装置的信噪比。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相关技术
  • 显示装置用基板、显示装置用基板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有机EL显示装置用粘合剂组合物、有机EL显示装置用粘合剂层、带有机EL显示装置用粘合剂层的偏振膜、以及有机EL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88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