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基于既有混凝土路面的桩筏复合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6:00


基于既有混凝土路面的桩筏复合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基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既有混凝土路面的桩筏复合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桩筏复合地基是由刚性桩、地基土、垫层和筏板组成的复合地基体系,能协调桩体-垫层-筏板-地基土的工作特性,共同承担上部荷载。桩筏复合地基由于筏板的存在可以保持地基均匀沉降,碎石垫层的存在能弥补桩土的差异沉降,充分调动桩间土的承载潜能,协调桩土的荷载分担,降低不均匀沉降。

桩筏复合地基可以解决传统复合地基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地基处理领域尤其是沉降控制较为严格的项目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桩筏复合地基具有造价相对较高的劣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期,由于地块开发有时间差,在一些软基地区正式开发前要作为临时场地、临时道路等使用,往往仅进行硬化处理,并不会对深层地基进行处理,后续开发再根据上覆构筑物的要求进行地基处理。如能合理利用既有混凝土路面或混凝土地坪作为桩筏复合地基的筏板,将会避免先破除混凝土路面或混凝土地坪再进行地基处理带来的工程浪费和工期消耗,无疑将会大幅度降低地基处理造价、缩短工期,发挥显著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既有混凝土路面的桩筏复合地基及其施工方法,实现通过桩筏复合地基控制地基沉降的目的;且通过与周边非利用区域的合理搭接构造措施,可以达到避免产生不满足要求的差异沉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既有混凝土路面的桩筏复合地基,包括现状混凝土路面和地基,所述现状混凝土路面位于所述地基上,且所述现状混凝土路面下竖直设置有若干旋喷桩,各个所述旋喷桩底部自由端竖直插入所述地基内,所述现状混凝土路面上表面设置有回填土,且所述回填土内等距水平设置有双向土工格栅,各个所述旋喷桩的桩头处设置有细石混凝土,所述地基内位于所述旋喷桩一侧竖直设置有若干复合地基桩基,所述复合地基桩基上方设置有新建钢筋混凝土筏板,所述新建钢筋混凝土筏板与所述复合地基桩基顶部之间设置有砂石褥垫层,且所述砂石褥垫层内水平设置有所述双向土工格栅,所述新建钢筋混凝土筏板顶部设置有所述回填土。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双向土工格栅之间间隔为0.5m。

进一步地,所述新建钢筋混凝土筏板形成的区域与所述现状混凝土路面形成的区域之间搭接的宽度至少为1m。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土工格栅的使用区域宽度超过所述现状混凝土路面使用区域宽度数值至少为2m。

进一步地,所述细石混凝土为C40细石混凝土。

本发明还涉及的一种基于既有混凝土路面的桩筏复合地基的施工方法,按以下进行:

在现状混凝土路面上钻孔进行高压旋喷桩施工,钻孔穿过现状路面面层和基层后按正常高压旋喷桩工艺进行施工;

旋喷桩桩身强度达70%后,琢除现状混凝土路面面层和基层范围内桩头,采用细石混凝土填充;

非利用区域的筏板与现状混凝土路面区域在水平投影方向至少搭接1m,在现状混凝土路面以上填土区域每0.5m厚度设置一层双向土工格栅,水平向土工格栅设置范围超过现状混凝土路面2m以上。

进一步地,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钻孔:确定现状混凝土面层、基层材料及厚度;

步骤(2)评估现状混凝土的可利用性;

评估现状混凝土的可利用性,如可直接利用,则进行下一步,若不能直接利用,则局部进行补强后再进行下一步;

步骤(3)根据沉降控制标准进行旋喷桩布桩设计在现状混凝土路面上钻孔进行高压旋喷桩施工;根据土质条件、加固要求确定旋喷桩施工工艺及参数;

步骤(4)机具就位、贯入喷射管、喷射注浆、拔管、冲洗,完成地基处理范围内的桩基施工;

步骤(5)桩身强度达70%后,琢除现状混凝土路面面层和基层范围内桩头,采用C40细石混凝土填充;

步骤(6)在非利用区域施工筏板,新建筏板与现状混凝土路面区域在水平投影方向至少搭接1m;

步骤(7)采用砂性材料分层回填,每0.5m厚度设置一层土工格栅,水平向设置范围超过现状混凝土路面2m以上。

进一步地,既有混凝土路面作为桩筏复合地基筏板使用,避免不均匀沉降。

在使用过程中,钻孔穿过现状混凝土路面面层和地基,确定现状混凝土路面面层和地基的厚度,评估现状混凝土路面的可利用性,根据沉降控制标准进行旋喷桩的布桩设计,而后根据土质条件、加固要求确定旋喷桩施工工艺及参数,在现状混凝土路面上钻孔进行高压旋喷桩施工,此时机具就位、贯入喷射管、喷射注浆、拔管、冲洗,进而完成地基处理范围内的桩基施工。

当旋喷桩桩身强度达70%时,琢除现状混凝土路面面层和地基范围内桩头,采用细石混凝土填充。优选的是,在新建钢筋混凝土筏板区域与现状混凝土路面区域在水平投影方向至少搭接1m,在现状混凝土路面以上填土区域每0.5m厚度设置一层双向土工格栅,水平向土工格栅设置范围超过现状混凝土路面的2m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提出了现状混凝土路面作为复合地基筏板的利用方法,以及与周边非利用区域的差异沉降控制措施,不但避免了拆除既有混凝土路面和新做筏板带来的工程造价增加,而且显著的缩短了工期、减小了施工难度,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加工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图1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图1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标注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上”、“下”、“左”、“右”、“横”以及“竖”等仅用于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的方位而言的,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的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的基于既有混凝土路面的桩筏复合地基,包括现状混凝土路面3和地基8,现状混凝土路面3位于地基8上,且现状混凝土路面3下竖直设置有若干旋喷桩6,各个旋喷桩6底部自由端竖直插入地基8内,现状混凝土路面3上表面设置有回填土7,且回填土7内等距水平设置有双向土工格栅2,各个旋喷桩6的桩头处设置有细石混凝土9,地基8内位于旋喷桩6一侧竖直设置有若干复合地基桩基5,复合地基桩基5上方设置有新建钢筋混凝土筏板1,新建钢筋混凝土筏板1与复合地基桩基5顶部之间设置有砂石褥垫层4,且砂石褥垫层4内水平设置有双向土工格栅2,新建钢筋混凝土筏板1顶部设置有回填土7。相邻的双向土工格栅2之间间隔为0.5m。新建钢筋混凝土筏板1形成的区域与现状混凝土路面3形成的区域之间搭接的宽度至少为1m。双向土工格栅2的使用区域宽度超过现状混凝土路面3使用区域宽度数值至少为2m。细石混凝土9为C40细石混凝土。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按以下进行:

在使用过程中,钻孔穿过现状混凝土路面3面层和地基8,确定现状混凝土路面3面层和地基8的厚度,评估现状混凝土路面3的可利用性,如可直接利用,则进行下一步,若不能直接利用,则局部进行补强后再进行下一步。

本实施例中,现状混凝土路面完好,无断板、开裂,即可直接利用;现状混凝土路面断板率小于15%,百平米裂缝数量少于15条,可通过修补后利用;现状混凝土路面断板率大于15%,百平米裂缝数量大于15条,不建议利用。

根据沉降控制标准进行旋喷桩6的布桩设计,而后根据土质条件、加固要求确定旋喷桩6施工工艺及参数,在现状混凝土路面3上钻孔进行高压旋喷桩6施工,此时机具就位、贯入喷射管、喷射注浆、拔管、冲洗,进而完成地基处理范围内的桩基施工。

当旋喷桩6桩身强度达70%时,琢除现状混凝土路面3面层和地基8范围内桩头,采用细石混凝土9填充。优选的是,在新建钢筋混凝土筏板1区域与现状混凝土路面3区域在水平投影方向至少搭接1m,在现状混凝土路面3以上填土区域每0.5m厚度设置一层双向土工格栅2,水平向土工格栅2设置范围超过现状混凝土路面3的2m以上。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基于既有混凝土路面的桩筏复合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 基于既有混凝土路面的桩筏复合地基
技术分类

0612011292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