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导丝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8:01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09月30日、申请号为201780094314.4、名称为“导丝”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丝。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在将导管插入血管或消化器官时使用的导丝。导丝通常包括使用线材的芯轴、以及卷绕在芯轴的外周上的线圈体,芯轴的前端与线圈体的前端接合。例如,在血管病变部的扩径治疗中,要将导丝插入到血管内,并使其在血管内前行直到导丝的前端到达血管病变部。此时,为了在路径曲折而复杂的血管内或分支血管部使导丝向任意方向前行,需要导丝的旋转追随性能。旋转追随性能是指当使位于体外的导丝的近手部(基端部)旋转时,位于血管内的导丝的前端部追随近手部的旋转而旋转的性能。

例如,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一种导丝,其中,线圈体的前端固定到芯轴的前端,并且线圈体的基端固定到芯轴的基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昭60-78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昭60-120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实开昭57-459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3的导丝,其旋转追随性能难言充分。具体地,在专利文献1~3的导丝的情况下,在使导丝在人体内弯曲时,线圈体中位于弯曲内侧的部分、即线圈体中位于向线圈体的轴线方向弯曲的方向侧的部分,在轴向上被压缩。在被压缩的部分中,线圈呈卡塞状态(日文:詰まった状態),旋转追随性能可能会降低。而且,由于线圈体中位于弯曲内侧的部分的内周部与芯轴的外周部接触,芯轴在轴向上呈被拉伸的状态,有时会进一步降低旋转追随性能。另外,这种问题在线圈体卷绕在从前端到基端的整个芯轴上的导丝中是显著的,但在线圈体不卷绕整个芯轴而只卷绕其一部分的导丝中也可能发生同样的情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卷绕有线圈体芯轴上的导丝中、抑制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降低的技术。

解决手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其能够以下述方式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导丝。该导丝包括芯轴、卷绕在所述芯轴上的线圈体、接合所述芯轴的前端与所述线圈体的前端的前端接合部,以及接合所述芯轴的基端与所述线圈体的基端的基端接合部,所述线圈体在所述前端接合部与所述基端接合部之间,具有线圈节距相对稀疏的疏卷部。

根据该结构,在使导丝弯曲时,即使线圈体中位于弯曲内侧的部分在导丝的轴向上被压缩,也可以通过疏卷部的线圈间的间隙来缓解线圈的卡塞。由此,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另外,根据该结构,由于使导丝弯曲时的线圈的卡塞得到缓解,因此通过线圈体与芯轴的接触,可以缓和芯轴在轴向上被拉伸的状态。据而,也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2)在上述方式的导丝中,所述线圈体在比所述疏卷部的前端更靠近前端侧、和比所述疏卷部的基端更靠近基端侧的两者处,可以具有比起所述疏卷部、线圈节距相对密集的密卷部。根据此结构,可以通过两侧的密卷部抑制导丝的滑动性能的降低,并且可以通过疏卷部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3)在上述方式的导丝中,所述线圈体在比所述疏卷部的前端更靠近前端侧的所述密卷部、以及比所述疏卷部的基端更靠近基端侧的所述密卷部的各自外表面上形成有树脂皮膜,并且在所述疏卷部上,所述树脂皮膜可以是断开的。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疏卷部、树脂皮膜对线圈体的束缚得到缓解,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4)在上述方式的导丝中,所述线圈体可以在比所述疏卷部的前端更靠近前端侧的第一所述密卷部中的、自所述第一密卷部的前端起预定范围的外表面、以及比所述疏卷部的基端更靠近基端侧的第二所述密卷部的各自外表面上,形成有树脂皮膜,并且在所述疏卷部和所述第一密卷部的后端侧的一部分上,所述树脂皮膜可以是断开的。根据此结构,由于在第一密卷部的后端侧的一部分上不形成树脂皮膜,因此在第一密卷部上形成树脂皮膜时,可以降低树脂成膜液从疏卷部进入芯轴而使线圈体与芯轴粘接的可能性。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疏卷部以及第一密卷部的后端侧的一部分上,树脂皮膜对线圈体的束缚得到缓解,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5)在上述方式的导丝中,所述芯轴具有在所述芯轴上外径最大、且从所述芯轴的基端部向前端侧外径恒定的最大外径部,所述疏卷部可以设置在所述线圈体上、覆盖所述最大外径部的位置处。根据此结构,在使导丝弯曲时,通过最大外径部与线圈体的接触,可以缓解芯轴在轴向上的被拉伸状态,并且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6)上述方式的导丝还包括内侧线圈体,其设置在所述线圈体的内侧、且卷绕在所述芯轴上;所述内侧线圈体比所述线圈体的长度短,所述内侧线圈体的前端在前端接合部处、与所述芯轴的前端接合,所述疏卷部可以设置在所述线圈体中、覆盖所述芯轴中未卷绕所述内侧线圈体的部分的位置处。根据此结构,在使导丝弯曲时,可以抑制内侧线圈体与线圈体的编丝之间发生咬合,并且可以抑制导丝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另外,本发明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以用于导丝的线圈体、导丝的制造方法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

图2是例示旋转追随性试验中使用的样品1~5的结构的图。

图3是比较旋转追随性试验中使用的样品1~5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说明旋转追随性试验的试验方法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旋转追随性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图。

图6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

图7是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中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

图8是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中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

图9是示出了第五实施方式中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

图10是示出了第六实施方式中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

图11是示出了第七实施方式中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

图12是示出了第八实施方式中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

图13是示出了第九实施方式中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导丝1为在将导管插入血管或消化器官中时所使用的医疗器具,其具有芯轴10、线圈体20、内侧线圈体30、前端接合部51、基端接合部52、内侧接合部55、第一中间固定部61、第二中间固定部62、第一树脂皮膜71以及第二树脂皮膜72。以下,将图1的左侧称为导丝1和各组成构件的“前端侧”,并且将图1的右侧称为导丝1和各组成构件的“基端侧”。

芯轴10是基端侧为粗径、前端侧为细径的前端变细的细长形状构件。芯轴10,可由例如不锈钢合金(SUS302、SUS304、SUS316等)、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钢琴线、镍-铬系合金、钴合金以及钨等材料形成。芯轴10,也可以由除上述以外的公知材料形成。芯轴10的长度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600mm~3000mm的范围。芯轴10从基端侧到前端侧依次具有粗径部11、锥形部12和细径部13。

粗径部11是芯轴10中外径最大的最大外径部,并且从芯轴10的基端朝向前端侧外径恒定。在粗径部11的基端形成有基端接合部52。粗径部11的外径D1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0.1mm

锥形部12形成在粗径部11与细径部13之间,并且从基端朝向前端外径变细。细径部13设置在芯轴10的前端,并且在细径部13的前端形成有前端接合部51。

线圈体20由一个线圈或连接多个线圈的构件构成,以覆盖芯轴10的几乎整个外周的方式卷绕在芯轴10上。线圈体20通过前端接合部51、基端接合部52、第一中间固定部61以及第二中间固定部62固定到芯轴10上。

构成线圈体20的线圈可以是螺旋状地卷绕一根编丝而形成圆筒形的单线圈,也可以是将捻合多根编丝的绞线形成为圆筒形的中空绞线线圈。此外,线圈体20也可以通过组合单线圈和中空绞线线圈而构成。在此,对线圈体20的、比第二中间固定部62更靠近前端侧由单线圈构成、且比第二中间固定部62更靠近基端侧由中空绞线线圈构成的情况进行说明。

线圈体20可以由,例如不锈钢合金(SUS302、SUS304、SUS316等)、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钢琴线、镍-铬系合金、钴合金,钨等放射线透过性合金,金、铂、钨或包括这些元素的合金(例如,铂-镍合金)等放射线不透性合金形成。线圈体20,也可以由除上述以外的公知材料形成。线圈体20的长度几乎与芯轴10的长度相等。线圈体20构造成外径D2恒定。外径D2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0.3mm~1.5mm的范围。

线圈体20的前端,通过前端接合部51与芯轴10的前端接合。前端接合部51由银焊料、金焊料、锌、Sn-Ag合金或Au-Sn合金等金属焊料形成,利用该金属焊料将线圈体20的前端与芯轴10的前端固定连接。另外,前端接合部51也可以由环氧系粘合剂等粘合剂来形成,利用粘合剂将线圈体20的前端与芯轴10的前端固定连接。线圈体20的基端,通过基端接合部52与芯轴10的基端接合。基端接合部52可以由与前端接合部51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前端接合部51不同的材料形成。

线圈体20的中间部附近的一部分,通过第一中间固定部61固定到芯轴10的粗径部11上。并且,线圈体20的中间部附近的另一部分,通过第二中间固定部62固定到芯轴10的粗径部11上。第二中间固定部62位于比第一中间固定部61更靠近基端侧的位置,在这里,其是构成线圈体20的单线圈与中空绞线线圈的连接部(边界部)。第一中间固定部61和第二中间固定部62可以由,与前端接合部51和基端接合部52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线圈体20具有线圈节距不同的、疏卷部22和密卷部(第一密卷部23a、第二密卷部23b)。线圈体20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依次形成有第一密卷部23a、疏卷部22以及第二密卷部23b,在这里,第一密卷部23a和疏卷部22形成为同一单线圈,第二密卷部23b形成为中空绞线线圈。

疏卷部22是线圈体20中线圈节距相对稀疏的部分。具体地,疏卷部22与密卷部23(第一密卷部23a、第二密卷部23b)相比线圈节距稀疏,在这里,线圈节距为第一密卷部23a的0.80倍~0.99倍左右。这里所说的疏卷部22的线圈节距,是指疏卷部22的线圈节距的平均值,是用疏卷部22的轴向长度、除以疏卷部22的线圈匝数而得出的值。第一密卷部23a的线圈节距,是指第一密卷部23a的线圈节距的平均值,是用第一密卷部23a的轴向长度、除以第一密卷部23a的线圈匝数而得出的值。疏卷部22的基端,设置在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相邻的位置。

密卷部23(第一密卷部23a、第二密卷部23b)是线圈体20中线圈节距相对密集的部分。第一密卷部23a与第二密卷部23b的线圈节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同。第一密卷部23a的前端固定在前端接合部51上,基端与疏卷部22的前端接触。第二密卷部23b的前端与疏卷部22的基端、以及第二中间固定部62接触,第二密卷绕部23b的基端固定在基端接合部52上。

这样,线圈体20在比疏卷部22的前端更靠近前端侧、以及比疏卷部22的基端更靠近基端侧的两者处,配置有密卷部(第一密卷部23a、第二密卷部23b)。此外,疏卷部22设置在线圈体20中、覆盖粗径部11的位置处。另外,疏卷部22设置在线圈体20中、覆盖芯轴10中未卷绕内侧线圈体30的部分的位置处。关于它们所带来的效果的一个示例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内侧线圈体30,由单线圈或中空绞线线圈构成,并以覆盖芯轴10的前端侧的外周的方式卷绕在芯轴10上。其中,内侧线圈体30卷绕在芯轴10的细径部13和锥形部12的一部分上。内侧线圈体30比芯轴10和线圈体20的长度短,并且通过前端接合部51和内侧接合部55固定在芯轴10上。

内侧线圈体30的长度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10mm~100mm。内侧线圈体30构造成外径D3恒定。外径D3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0.1mm~0.5mm的范围。内侧线圈体30的前端,通过前端接合部51与芯轴10的前端接合。内侧线圈体30的基端,通过内侧接合部55与芯轴10的锥形部12接合。内侧接合部55可以由与前端接合部51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内侧线圈体30的卷绕方向,可以与线圈体20的卷绕方向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内侧线圈体30的线圈节距,可以与线圈体20的线圈节距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通过使内侧线圈体30的线圈节距与线圈体20的线圈节距不同,从而能够在导丝1的前端部弯曲变形时,抑制这些编丝之间的咬合现象。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中,将从导丝1的前端到第一中间固定部61的部分称为“第一区间部P1”,将从第一中间固定部61到疏卷部22的前端的部分称为“第二区间部P2”,将从疏卷部22的前端到基端的部分称为“第三区间部P3”,将从疏卷部22的基端到导丝1的基端的部分称为“第四区间部P4”。第一区间部P1的长度,例如可以是40mm~400mm的范围。第二区间部P2的长度,例如可以是250mm~1000mm的范围。第三区间部P3的长度,例如可以是10mm~100mm的范围。第四区间部P4的长度,例如可以是300mm~1500mm的范围。

此时,线圈体20在第一区间P1和第二区间P2形成有第一密卷部23a,在第三区间P3形成有疏卷部22,在第四区间P4形成有第二密卷部23b。线圈体20中,位于第一区域部P1和第四区域部P4的部分的外表面被第一树脂皮膜71覆盖,位于第二区域部P2的部分的外表面被第二树脂皮膜72覆盖。而位于线圈体20的第三区间部P3的部分的外表面,未形成树脂皮膜而是露出的。

即,导丝1除疏卷部22以外的部分被树脂皮膜(第一树脂皮膜71或第二树脂皮膜72)覆盖,而疏卷部22没有被树脂皮膜覆盖。换言之,线圈体20在第一密卷部23a和第二密卷部23b的外表面形成有树脂皮膜,在疏卷部22上树脂皮膜断开。由此产生的效果的一个示例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第一树脂皮膜71由比线圈体20的表面更难以与外部产生摩擦的疏水性树脂构成,在此,使用硅树脂等。另外,作为疏水性树脂除了硅树脂以外,还可以使用聚氨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酯、聚丙烯、聚酰胺或聚苯乙烯等。

第二树脂皮膜72由具有亲水基的树脂制构成,例如可由羧甲基淀粉等淀粉系,羧甲基纤维素等纤维素系,藻酸、肝素、甲壳质、壳聚糖、透明质酸等多糖类,明胶等天然水溶性高分子物质,以及聚乙烯醇、聚环氧乙烷、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丙烯酸盐、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酸盐、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铵盐、马来酸酐乙酯共聚物、聚邻苯二甲酸羟乙基酯共聚物、聚二羟甲基丙酸酯、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季铵化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亚胺、聚乙烯磺酸盐、水溶性尼龙等合成水溶性高分子物质构成。第二树脂皮膜72在含水时呈膨润状态,并且与第一树脂皮膜71相比,滑动性和血栓附着预防性进一步提高。

第二树脂皮膜72与比第一树脂皮膜71相比更具有润滑性,能够进一步减小体内的摩擦阻力。另一方面,若用第二树脂皮膜72覆盖从前端到基端的导丝的整个外表面,则导丝在体内过度滑动,会造成在体内的分支等中的操作性降低。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在导丝的前端侧和基端侧设置第一树脂皮膜71,在中间部的一部分上设置第二树脂皮膜72,可以提高操作性。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例)

根据以上描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线圈体20在前端接合部51与基端接合部52之间具有疏卷部22,因此可以抑制弯曲时的、导丝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旋转追随性能是指,当旋转导丝的基端时、前端追随基端的旋转而旋转的性能。换言之,旋转追随性能是指经由芯轴和线圈体的旋转的传递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即使在弯曲时线圈体20中位于弯曲内侧的部分在导丝1的轴向上被压缩,也可以通过疏卷部22的线圈间的间隙来缓解线圈的卡塞。因此,可以抑制导丝1弯曲时、因线圈卡塞而导致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另外,由于导丝1弯曲时,通过疏卷部22线圈的卡塞得到缓解,因此线圈体20与芯轴10接触,从而可以缓解芯轴10在轴向上被拉伸的状态。因此,在导丝1弯曲时,线圈体20的内周与芯轴10的外周接触,从而可以抑制由于芯轴10在轴向上被拉伸而导致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关于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来抑制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降低这一点,将使用图2~图5在后面进行说明。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由于线圈体20在比疏卷部22的前端更靠近前端侧、以及比疏卷部22的基端更靠近基端侧的两者处具有密卷部23,因此可以通过两侧的密卷部23抑制导丝1的滑动性能的降低,并且可以通过疏卷部22抑制弯曲时导丝1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通常,在线圈体中,与疏卷部相比,密卷部在外内的滑动性能更高。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可以通过疏卷部22两侧的密卷部23确保滑动性能,并且可以通过疏卷部22、抑制弯曲时导丝1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由于线圈体20在比疏卷部22的前端更靠近前端侧的第一密卷部23a、以及比疏卷部22的基端更靠近基端侧的第二密卷部23b的各自外表面上形成有树脂皮膜71、72,且树脂皮膜71、72在疏卷部22上是断开的,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导丝1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通常,具体地,在线圈体的外表面上形成树脂皮膜时,线圈之间的相对运动(线圈体受到束缚)会受到树脂皮膜的限制。当线圈体受到树脂皮膜束缚时,弯曲时的导丝的旋转追随性能进一步降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由于在疏卷部22上未形成树脂皮膜,因此在疏卷部22处,树脂皮膜对线圈体20的束缚得到缓解。由此,可以进一步抑制使导丝1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并且,当试图在疏卷部22的外表面上形成树脂皮膜时,用于形成树脂皮膜的薄膜形成液从疏卷部22的外表面进入芯轴10,从而有可能使线圈件20与芯轴10接合而降低旋转追随性能。由于在疏卷部22上不形成树脂皮膜,可以抑制线圈体20与芯轴10之间产生粘接。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由于疏卷部22设置在线圈体20中、覆盖最大外经部即粗径部11的位置处,因此在使导丝弯曲时,通过最大外径部与线圈体20的接触,可以缓和芯轴10在轴向上被拉伸的状态。由此,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由于疏卷部22设置在线圈体20上、覆盖芯轴10中未卷绕内侧线圈体30的部分的位置处,因此在使导丝1弯曲时,可以抑制内侧线圈体30与线圈体20的编丝之间发生啮合,并且可以抑制导丝1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旋转追随性试验)

使用图2~图5,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导丝来抑制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进行说明。这里,为了证明本实施方式的导丝的效果,对包含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导丝的五个样品进行了旋转追随性试验。旋转追随性试验是指,对导丝的旋转追随性能进行定量性测量的试验。

图2是例示出旋转追随性试验中所使用的导丝样品1~5的结构的图。在图2中,仅示出各样品的第一中间固定部61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之间的部分。图3是对样品1~5的结构进行比较的说明图。样品1~5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图1)相同,具有芯轴10、线圈体20(20a~20e)、第一中间固定部61、第二中间固定部62、以及第一树脂皮膜71。样品1~5在图2所示的第一中间固定部61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之间的部分的结构彼此不同。除此以外的部分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图1)。样品1~5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以及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其第一树脂皮膜71的有无、疏卷部22的有无的组合各不相同。

如图2所示,样品1的线圈体20a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之间,整体形成为密卷部23。并且,线圈体20a在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未形成第一树脂皮膜71而是露出的,在除此以外的部分则形成有第一树脂皮膜71。因此,如图3所示,样品1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处,第一树脂皮膜71为“有”,疏卷部22为“无”。同时,在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处,第一树脂皮膜71为“无”,疏卷部22为“无”。

如图2所示,样品2的线圈体20b,在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处形成有疏卷部22,除此以外的部分形成为密卷部23。并且,与样品1相同,线圈体20b在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未形成第一树脂皮膜71而是露出的,在除此以外的部分形成有第一树脂皮膜71。因此,如图3所示,样品2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处,第一树脂皮膜71为“有”,疏卷部22为“无”。并且在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处,第一树脂皮膜71为“无”,疏卷部22为“有”。除了第一中间固定部61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之间的树脂皮膜的种类为第一树脂皮膜71这一点外,样品2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相同的结构。

如图2所示,样品3的线圈体20c与样品1的线圈体20a相同,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之间,整体形成为密卷部23。另一方面,线圈体20c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和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的两者处,未形成第一树脂皮膜71而是露出的,在除此以外的部分形成有第一树脂皮膜71。因此,如图3所示,样品3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处,第一树脂皮膜71为“无”、疏卷部22为“无”。并且在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处,第一树脂皮膜71为“无”、疏卷部22为“无”。

如图2所示,样品4的线圈体20d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的两者处,分别形成有疏卷部22(第一疏卷部22a、第二疏卷部22b)。并且,线圈体20d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和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的两者处,未形成第一树脂皮膜71而是露出的,在除此以外的部分形成有第一树脂皮膜71。因此,如图3所示,样品4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处,第一树脂皮膜71为“无”、疏卷部22为“有”。此外,在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处,第一树脂皮膜71为“无”、疏卷部22为“有”。

如图2所示,样品5的线圈体20e与样品1的线圈体20a相同,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之间,整体形成为密卷部23。另一方面,线圈体20e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之间,整体上形成有第一树脂皮膜71。因此,如图3所示,样品5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处,第一树脂皮膜71为“有”、疏卷部22为“无”。并且在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处,第一树脂皮膜71为“有”、疏卷部22为“无”。

图4是用于说明旋转追随性试验的试验方法的图。使用管81,制作半径为50mm的圆形的圈,制成在圈的前后形成直线部分的试验路径。从该试验路径的一个开口部(图4右侧的开口部)插入样品导丝84。将样本导丝84向内推进,直至其前端从管81的另一个开口部突出。在该状态下,使导丝84的基端侧旋转。对于各样品1~5,测量在使基端侧旋转时、前端侧旋转了几度。

图5是用于说明旋转追随性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图。在图5的表中,横轴示出样品基端侧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纵轴示出样品前端侧的旋转角度(输出角度)。图5的理想值是指,示出了前端部完全跟随基端部的旋转的状态。在线圈体20中未形成疏卷部22的样品1、3和5中,旋转追随性能相对较低,在线圈体20中形成有疏卷部22的样品2、4中,旋转追随性能相对较高。由此可知,通过在线圈体20上设置疏卷部22、可以抑制导丝在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下降。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1A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中,疏卷部22仅形成在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相邻的一处位置(图1)。但是,疏卷部22也可以形成在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相邻的位置以外的部分,还可以形成为多个。例如,在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1A中,线圈体20A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的两者处,分别形成有疏卷部22(第一疏卷部22a、第二疏卷部22b)。第一疏卷部22a的前端设置在与第一中间固定部61相邻的位置处。第二疏卷部22b的基端设置在与第二中间固定部62相邻的位置处。在线圈体20A中,从前端侧向基端侧依次形成有第一密卷部23c、第一疏卷部22a、第二密卷部23d、第二疏卷部22b以及第三密卷部23e。

这里,将从导丝1A的前端到第一中间固定部61的部分称为“第一区间部P11”,将从第一中间固定部61到第一疏卷部22a的基端的部分称为“第二区间部P12”,将从第一疏卷部22a的基端到第二疏卷部22b的前端的部分称为“第三区间部P13”,将从第二疏卷部22b的前端到第二中间固定部62的部分称为“第四区间部P14”,将从第二中间固定部62到导丝1A的基端的部分称为“第五区间部P15”。

此时,线圈体20A在第一区间部P11形成有第一密卷部23c,在第二区间部P12形成有第一疏卷部22a,在第三区间部P13形成有第二密卷部23d,在第四区间部P14形成有第二疏卷部22b,在第五区间部P15形成有第三密卷部23e。线圈体20A中,位于第一区间部P11和第五区间部P15的部分的外表面被第一树脂皮膜71覆盖,位于第三区间部P13的部分的外表面被第二树脂皮膜72覆盖。位于线圈体20A的第二区间部P12以及第四区间部P14的部分的外表面,未形成树脂皮膜而是露出的。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1A,也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具体地,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1A除树脂皮膜的结构以外,与上述旋转追随性试验中使用的样品4相同。由于在旋转追随性试验中使用的样品4,其旋转追随性较高,因此可知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1A中,也可以抑制弯曲时导丝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另外,疏卷部22可以设置在任意位置,而与中间固定部(第一中间固定部61和第二中间固定部62)的位置无关。此外,疏卷部22还可以设置在导丝的前端处。但是,疏卷部22优选设置在导丝的中间部附近。

(第三实施方式)

图7是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导丝1B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中,在密卷部23(第一密卷部23a、第二密卷部23b)的整个外表面上形成有树脂皮膜。但是,也可以不在密卷部2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树脂皮膜。例如,在图7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丝1B中,线圈体20B在从第一密卷部23a的前端向基端的预定范围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树脂皮膜(第一树脂皮膜71或第二树脂皮膜72),但第一密卷部23a的后端侧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处,未形成树脂皮膜而是露出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相同。换言之,线圈体20B在自第一密卷部23a的前端起预定范围的外表面、以及第二密卷部23b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树脂皮膜,而在疏卷部22和第一密卷部23a的后端侧的一部分上,树脂皮膜是断开的。

这里,将从导丝1B的前端到第一中间固定部61的部分称为“第一区间部P21”,将从第一中间固定部61到第一密卷部23a的后端侧的中途地点的部分称为“第二区间部P22”,将从第一密卷部23a的后端侧的中途地点到疏卷部22的前端的部分称为“第三区间部P23”,将从疏卷部22的前端到基端的部分称为“第四区间部P24”,将从疏卷部22的基端到导丝1B的基端的部分称为“第五区间部P25”。

此时,线圈体20B在第一区间部P21、第二区间部P22以及第三区间部P23形成第一密卷部23a,在第四区间部P24形成疏卷部22,在第五区间部P25形成第二密卷部23b。在线圈体20B中,位于第一区间部P21和第五区间部P25的部分的外表面被第一树脂皮膜71覆盖,位于第二区间部P22的部分的外表面被第二树脂皮膜72覆盖。位于线圈体20B的第三区间部P23以及第四区间部P24的部分的外表面,未形成树脂皮膜而是露出的。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导丝1B,也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并且,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在线圈体20的外表面上形成树脂皮膜时,用于形成树脂皮膜的皮膜形成液从线圈体20的外表面进入芯轴10,从而可以减少由于线圈件20与芯轴10粘粘接而导致的旋转追随性能降低状态的发生。具体地,为了在整个密卷部23a上形成树脂皮膜,而在第一密卷部23a与疏卷部22的边界位置涂覆皮膜形成液时,由于毛细现象等原因,皮膜形成液会意外地从疏卷部22的外表面进入芯轴10,从而有时会导致线圈件20与芯轴10粘接而使旋转追随性能降低。如第三实施方式的导丝1B那样,第一密卷部23a中,仅在自前端起的预定范围内(第二区间部P22)形成树脂皮膜,而在后端侧的一部分(第三区间部P23)处不形成树脂皮膜,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抑制在制造中皮膜形成液意外地从疏卷部22的外表面进入芯轴10。另外,第一密卷部23a中,在上述位置以外的位置处也可以具有未形成树脂皮膜的部分。此外,从第二密卷部23b的前端起的规定范围也可以不形成树脂皮膜。

(第四实施方式)

图8是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C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设有一个疏卷部22(图1),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1A设有两个疏卷部22(图6)。但是,疏卷部22的数量不限于上述个数。例如,在图8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C中,线圈体20C在第一中间固定部61附近和第二中间固定部62附近之外,在导丝1C的前端与第一中间固定部61之间也形成有疏卷部22。即,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体20C具有三个疏卷部22(第一疏卷部22c、第二疏卷部22d、第三疏卷部22e),并从前端侧向基端侧依次形成有第一密卷部23f、第一疏卷部22c、第二密卷部23g、第二疏卷部22d、第三密卷部23h、第三疏卷部22e以及第四密卷部23i。

这里,将从导丝1C的前端到第一疏卷部22c的前端的部分称为“第一区间部P31”,将从第一疏卷部22c的前端到后端的部分称为“第二区间部P32”,将从第一疏卷部22c的后端到第一中间固定部61的部分称为“第三区间部P33”,将从第一中间固定部61到第二疏卷部22d的基端的部分称为“第四区间部P34”,将从第二疏卷部22d的基端到第三疏卷部22e的前端的部分称为“第五区间部P35”,将从第三疏卷部22e的前端到第二中间固定部62的部分称为“第六区间部P36”,将从第二中间固定部62到导丝1C的基端的部分称为“第七区间部P37”。

此时,线圈体20C在第一区间部P31形成有第一密卷部23f,在第二区间部P32形成有第一疏卷部22c,在第三区间部P33形成有第二密卷部23g,在第四区间部P34形成有第二疏卷部22d,在第五区间部P35形成有第三密卷部23h,在第六区间部P36形成有第三疏卷部22e,在第七区间部P37形成有第四密卷部23i。线圈体20C中,位于第一区间部P31、第三区间部P33以及第七区间部P37的部分的外表面被第一树脂皮膜71覆盖,位于第五区间部P35的部分的外表面被第二树脂皮膜72覆盖。位于线圈体20C的第二区间部P32、第四区间部P34以及第六区间部P36的部分的外表面,未形成树脂皮膜而是露出的。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C,通过三个疏卷部22(第一疏卷部22c、第二疏卷部22d、第三疏卷部22e)的线圈间的间隙,也可以缓解弯曲时的线圈的卡塞。并且,通过缓和线圈的卡塞,可以缓和弯曲时线圈体20C与芯轴10接触而使芯轴10在轴向上被拉伸的状态。因此,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C,也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另外,导丝还可以设置四个以上的疏卷部22。

(第五实施方式)

图9是示出了第五实施方式的导丝1D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包括内侧线圈体30(图1)。但是,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导丝1D那样,不设置内侧线圈体。即使是此结构,也可以通过疏卷部22缓和弯曲时的线圈的卡塞。并且,在弯曲时,线圈体20D与芯轴10接触,从而可以缓和芯轴10在轴向上被拉伸的状态。因此,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导丝1D,也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第六实施方式)

图10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导丝1E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在线圈体2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两种树脂皮膜(第一树脂皮膜71和第二树脂皮膜72)(图1)。但是,形成在线圈体20的外表面上的皮膜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如图10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导丝1E那样,线圈体20E的疏卷部22以外的整体也可以被单一种类的树脂皮膜(在此为第二树脂皮膜72)覆盖。另外,导丝1还可以被三种以上的树脂皮膜覆盖。即使是这些结构,通过疏卷部22,也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第七实施方式)

图11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导丝1F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中,线圈体20的疏卷部22设置在,覆盖芯轴10的最大外径部即粗径部11的位置处(图1)。但是,线圈体20的疏卷部22,还可以不设置在芯轴10的最大外径部的位置处。例如,在图11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导丝1F中,芯轴10F从基端侧到前端侧依次具有第一粗径部15、第二粗径部16、锥形部17以及细径部18。第一粗径部15是芯轴10F中外径最大的最大外径部、且外径恒定。第二粗径部16,其外径小于第一粗径部15,且外径恒定。锥形部17和细径部18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锥形部12和细径部13相同。并且,线圈体20F的疏卷部22,不设置在覆盖作为最大外径部的第一粗径部15的位置处,而设置在覆盖第二粗径部16的位置处。

即使是此结构,通过疏卷部22,也可以缓和弯曲时的线圈的卡塞。并且,在弯曲时,线圈体20F与芯轴10F的第二粗径部16接触,从而可以缓和芯轴10F在轴向上被拉伸的状态。因此,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导丝1F,也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第八实施方式)

图12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导丝1G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在基端接合部52处,线圈体20的基端连接到芯轴10的基端(图1)。但是,线圈体20的基端,也可以固定到芯轴10的基端以外的部位。例如,如图12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导丝1G那样,线圈件20G的基端也可以固定到芯轴10G的中间部附近。这里,线圈体20G的基端通过中间接合部56与芯轴10G的粗径部19接合。中间接合部56可以由与前端接合部51相同的材料形成。

即使是此结构,也可以通过疏卷部22缓和弯曲时的线圈的卡塞。并且,在弯曲时,线圈体20G与芯轴10G的粗径部19接触,从而可以缓和芯轴10G在轴向上被拉伸的状态。因此,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导丝1G,也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第九实施方式)

图13是示出了第九实施方式的导丝1H的整体结构的局部截面概要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设有两个中间固定部(第一中间固定部61、第二中间固定部62)(图1)。但是,中间固定部的数量可以是上述以外的结构。例如,如图13所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导丝1H那样,可以不设置中间固定部。即使是此结构,通过疏卷部22(第一疏卷部22a、第二疏卷部22b),也可以缓和弯曲时的线圈的卡塞。并且,通过两个疏卷部22,在弯曲时线圈体20H与芯轴10接触,从而可以缓和芯轴10在轴向上被拉伸的状态。因此,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导丝1H,也可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另外,中间固定部可以形成为三个以上,也可以形成为一个。此外,宽度和大小、以及固定方法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变形。

(变形例1)

在第一至第九实施方式的导丝1、1A~1H中,线圈体20、20A~20H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树脂皮膜(第一树脂皮膜71或第二树脂皮膜72)。但是,导丝还可以是在线圈体的外表面上完全不形成树脂皮膜、而整体露出的。此外,还可以是导丝的线圈体20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金属等树脂以外的膜覆盖。第一至第九实施方式的导丝中,在疏卷部22上不形成树脂皮膜。但是,也可以在疏卷部22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树脂皮膜。此外,在线圈体的外表面上形成的树脂皮膜,在疏卷部22上也可以不断开,而是通过疏卷部22将形成在两侧的密卷部23上的树脂皮膜连接起来。另外,优选在疏卷部22上不形成树脂皮膜。

(变形例2)

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中,还可以在线圈体20和内侧线圈体30这两者的同一位置处设置疏卷部22。在这种情况下,在使导丝1的前端弯曲变形时,可以使弯曲变得容易,并提高塑性变形性能。

(变形例3)

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其线圈体20的外径D2可以不是恒定的。并且,导丝1的内侧线圈体30的外径D3也可以不是恒定的。此外,芯轴10的粗径部11的外径D1也可以不是恒定的。

(变形例4)

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中,密卷部23可以不形成在疏卷部22的两侧,而是仅形成在单侧。即,疏卷部22也可以形成在线圈体20的前端或基端。另外,优选疏卷部22设置在线圈体20的中间附近处、且在两侧形成密卷部23。

(变形例5)

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中,疏卷部22还可以设置在线圈体20上、覆盖芯轴10的卷绕有内侧线圈体30的部分的位置处。即使在此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弯曲时的、导丝的旋转追随性能的降低。

(变形例6)

第一至第九实施方式的导丝的结构,还可以适当组合。例如,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1A(图6)还可以如第三实施方式的密卷部23(图7)那样,不在外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树脂皮膜。此外,例如,可以如第五实施方式(图9)那样,不设置内侧线圈体30。另外,例如,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C(图8),还可以如第六实施方式的线圈体20E(图10)那样,疏卷部22以外的整体被单一种类的树脂皮膜覆盖。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形态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示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以及权利要求请求范围之内所作的变形、改进以及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其技术特征如果在本说明书中没有被描述为必要的,则可以进行适当删减。

附图标记说明

1、1A~1H…导丝

10、10F、10G…芯轴

11…粗径部

12…锥形部

13…细径部

15…第一粗径部

16…第二粗径部

17…锥形部

18…细径部

19…粗径部

20、20A~20H…线圈体

22…疏卷部

23…密卷部

30…内侧线圈体

51…前端接合部

52…基端接合部

55…内侧接合部

56…中间接合部

61…第一中间固定部

62…第二中间固定部

71…第一树脂皮膜

72…第二树脂皮膜

81…聚乙烯管

84…导丝

技术分类

0612011471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