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系统及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一种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目前,在移动终端(如:手机)无钥匙解闭锁的过程中,不法分子可以通过隐藏在车附件信号发送器发送一个干扰信号来阻止车辆接受来自车主的滚动代码信号,同时记录他尝试解锁车辆所需要的信号,可能获取无钥匙进入的密码,从而导致移动终端(如:手机)无钥匙解闭锁存在安全隐含。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系统及方法,其不仅有效的阻止各种非法的攻击,同时操作简单,成本低,人员需求少,都是自主开发,利润可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系统。

一种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系统,其包括:移动终端、车辆控制器和PEPS模块;

所述移动终端用于向车辆控制器发送无线通信连接指令,以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辆控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

所述车辆控制器用于控制PEPS模块产生PEPS低频信号并经所述无线通信链路发送至移动终端,以唤醒移动终端;

所述移动终端用于当唤醒后,发送高频信号至车辆控制器进行请求认证;

所述车辆控制器用于对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SSL加密认证,同时发送SSL加密信号至移动终端;

所述移动终端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密码串对SSL加密信号进行解密,将解密的数据与预先存储的车辆钥匙配对数据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允许向车辆控制器发送解闭锁信号。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码串由PIN码和SMI卡编码合并组成。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无线通信连接指令为蓝牙连接指令。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辆控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过程中,利用信号强度来检测移动终端与车辆的距离是否在有效范围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车辆控制器中,对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SSL加密认证的过程包括:

获取一个关于CA数字证书,与移动终端进行SSL握手;

当移动终端通过CA数字证书确定车辆端的身份后,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在车辆端与移动终端之间传递随机数;

基于车辆端与移动终端之间传递的随机数以及对称加密算法生成一个对话密钥,加密通信内容。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方法。

一种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方法,其包括:

移动终端向车辆控制器发送无线通信连接指令,以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辆控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

车辆控制器控制PEPS模块产生PEPS低频信号并经所述无线通信链路发送至移动终端,以唤醒移动终端;

当移动终端唤醒后,发送高频信号至车辆控制器进行请求认证;

车辆控制器对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SSL加密认证,同时发送SSL加密信号至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根据预先设置的密码串对SSL加密信号进行解密,将解密的数据与预先存储的车辆钥匙配对数据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允许向车辆控制器发送解闭锁信号。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码串由PIN码和SMI卡编码合并组成。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无线通信连接指令为蓝牙连接指令。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辆控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过程中,利用信号强度来检测移动终端与车辆的距离是否在有效范围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车辆控制器中,对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SSL加密认证的过程包括:

获取一个关于CA数字证书,与移动终端进行SSL握手;

当移动终端通过CA数字证书确定车辆端的身份后,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在车辆端与移动终端之间传递随机数;

基于车辆端与移动终端之间传递的随机数以及对称加密算法生成一个对话密钥,加密通信内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在移动终端无钥匙解闭锁时,通过在车辆接收端芯片采用加密算法,使每次通信过程中返回的信号都进行SSL加密协议,采用该项加密协议可以获得较高的安全保证,同时也易于大范围推广和量产;还在移动终端接收到车辆端返回的信号后需要输入PIN码验证来达到双重验证的目的,采用PIN码解锁双重认证,使得更加安全同时成本也很低。

本发明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系统整体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机端加密系统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SSL握手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系统,其包括:移动终端、车辆控制器和PEPS模块。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移动终端用于向车辆控制器发送无线通信连接指令,以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辆控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

如:所述无线通信连接指令为蓝牙连接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采用手机等其他具有通信功能的移动过设备。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选择,此处不再详述。

在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辆控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过程中,利用信号强度来检测移动终端与车辆的距离是否在有效范围内。

在具体实时过程中,所述车辆控制器用于控制PEPS模块产生PEPS低频信号并经所述无线通信链路发送至移动终端,以唤醒移动终端。

所述移动终端用于当唤醒后,发送高频信号至车辆控制器进行请求认证。

所述车辆控制器用于对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SSL加密认证,同时发送SSL加密信号至移动终端;

具体地,在所述车辆控制器中,对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SSL加密认证的过程包括:

获取一个关于CA数字证书,与移动终端进行SSL握手;

当移动终端通过CA数字证书确定车辆端的身份后,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在车辆端与移动终端之间传递随机数;

基于车辆端与移动终端之间传递的随机数以及对称加密算法生成一个对话密钥,加密通信内容。

当接收到手机发送的高频认证信号后,会经过SSL安全协议认证,它提供使用TCP/IP的通信来达到的隐私保护与完整性,以实现安全的通信。SSL连接总是由客户端启动的。在SSL会话开始时执行SSL握手。此握手产生会话的密码参数。处理SSL握手的简单概述,如图3所示。

所述移动终端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密码串对SSL加密信号进行解密,将解密的数据与预先存储的车辆钥匙配对数据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允许向车辆控制器发送解闭锁信号。其中,所述密码串由PIN码和SMI卡编码合并组成。如图2所示,手机端PIN码程序的编写是加密的第一步,当手机接受到汽车发送的低频信号时,会提示用户输入PIN码并根据所述PIN码和SMI卡编码合并以组成密码串,然后以密码串的字节数为读取单位对加密数据进行读取;将密码串与读取后的加密数据进行逻辑运算,将逻辑运算后的加密数据与存储的数据进行对比,判断是否通过验证。

本实施例在移动终端无钥匙解闭锁时,通过在车辆接收端芯片采用加密算法,使每次通信过程中返回的信号都进行SSL加密协议,采用该项加密协议可以获得较高的安全保证,同时也易于大范围推广和量产;还在移动终端接收到车辆端返回的信号后需要输入PIN码验证来达到双重验证的目的,采用PIN码解锁双重认证,使得更加安全同时成本也很低。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钥匙解闭锁车辆控制方法,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移动终端向车辆控制器发送无线通信连接指令,以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辆控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

例如,所述无线通信连接指令为蓝牙连接指令。

其中,在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辆控制器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过程中,利用信号强度来检测移动终端与车辆的距离是否在有效范围内。

步骤2:车辆控制器控制PEPS模块产生PEPS低频信号并经所述无线通信链路发送至移动终端,以唤醒移动终端;

步骤3:当移动终端唤醒后,发送高频信号至车辆控制器进行请求认证;

步骤4:车辆控制器对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SSL加密认证,同时发送SSL加密信号至移动终端;

具体的,在所述车辆控制器中,对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SSL加密认证的过程包括:

获取一个关于CA数字证书,与移动终端进行SSL握手;

当移动终端通过CA数字证书确定车辆端的身份后,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在车辆端与移动终端之间传递随机数;

基于车辆端与移动终端之间传递的随机数以及对称加密算法生成一个对话密钥,加密通信内容。

步骤5:移动终端根据预先设置的密码串对SSL加密信号进行解密,将解密的数据与预先存储的车辆钥匙配对数据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允许向车辆控制器发送解闭锁信号。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密码串由PIN码和SMI卡编码合并组成。其中,SIM卡编码具有唯一性,同时也是实名认证,加密程度很高,将PIN码和SIM卡编码合并以组成密码串具有较高的安全保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3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