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带有凹槽的缝纫机针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6:37


带有凹槽的缝纫机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有凹槽的缝纫机针。

背景技术

用于工业缝纫机的缝纫机针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且它们还在不断进一步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人造纤维纺织品,同时缝纫速度不断提升。在此的问题是人造纤维在对于缝纫工艺而言较低的温度下的可熔性。随着缝纫速度的提升,由于与针身的摩擦,进入到缝纫物中的热量也增加了。结果就是,当缝纫速度过高时,人造纤维在刺入孔处不期望地熔化。因此为了尽管如此仍能进一步提高缝纫速度,已经试图减少针身和缝纫物之间的摩擦。

EP2896732A1示出了一种具有双捻结构(Doppelcordierung)的缝纫针,其包括凹部,在凹部中布置有两个斜槽。斜槽减小了针身在凹部的区域中的横截面,但斜槽不会导致在针身和缝纫物之间的摩擦减小,因为斜槽在凹部中布置在这样的部位处,这些部位即使在没有这种斜槽的缝纫针中在缝纫运行时也不接触缝纫物。

DE962949C1示出了这种缝纫机针,其应当减少在缝纫时产生的摩擦热。为此,缝纫机针具有纵向沟槽,纵向沟槽从针眼的高度起延伸至在针身和针柄之间的锥形的过渡区域。由此应当减小针身与缝纫物的触碰面积并且因此也减小摩擦。

EP1 391548A1示出了一种缝纫机针,其在针身的两个正好对置的侧面处包括凹陷的凹槽。这些凹陷的凹槽应当减小在针身和缝纫物之间的触碰面积,以便因而减小摩擦。

DE3149383A1示出了缝纫机针的另一个例子,在该缝纫机针中应当减小在针身和缝纫物之间的摩擦。缝纫机针的针身在横截面中呈V形并且具有肋条,这些肋条与和凹陷的凹槽类似的凹部分离。根据肋条的样式和数量来调整凹部的形状。因此一种实施例具有星形的横截面,其带有七个通过多个很小的凹部彼此分离的肋条。另一个实施例示出了仅四个肋条,其中,各两个肋条通过较大的凹部彼此间隔开。凹部是一些凹槽,它们这样嵌接到缝纫机针中,使得它们减小了针身的横截面。通过所述的“几何形状”,应当减小与缝纫物的触碰面积并且因此减小摩擦。但应当提高针身的表面。由此应当能将所产生的热量更为快速地排出给环境空气。

已表明的是,这种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缝纫机针与通常的缝纫机针相比,需要高得多的制造耗费并且部分还需要附加的制造步骤。

发明内容

因此,基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是,说明一种缝纫机针,其减小了在缝纫机针的针身和缝纫物之间的摩擦,并且不需要附加的或较为复杂的制造步骤。

该目的通过一种带有下列特征的缝纫机针实现:

-针身,其基本上沿纵向延伸,

-针眼,其沿高度方向完全贯穿缝纫机针,其中,高度方向垂直于纵向延伸,

-至少一个凹槽,该凹槽减小了针身沿着垂直于高度方向和纵向的宽度方向的伸展,

-其中,至少一个凹槽具有上棱边和下棱边,凹槽沿高度方向在上棱边和下棱边处终止,

-并且其中,凹槽在其沿纵向的纵向延伸部分的至少一个部位处具有高度,该高度对应针身在相应的部位处的针身高度的至少30%(凹槽因此具有至少一个处在由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的横截面,在该横截面中,凹槽的高度对应针身在这个横截面中的高度的至少30%),并且其中,作为附加方案,在宽度方向上对应于凹槽的上棱边与针眼的轴线的位置的在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上棱边间距,不同于在宽度方向上对应于凹槽的下棱边与针眼的轴线的位置的在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下棱边间距。缝纫机针有利地包括夹紧区域,大多为针柄,其在由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具有比针身大的横截面,并且过渡区域沿纵向朝着针眼的方向紧随针身。这个过渡区域的横截面在由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沿纵向朝着针眼的方向变细。在带有这种过渡区域的针中,针身沿纵向朝着针眼的方向紧接着过渡区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使过渡区域变细。在针身和夹紧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的所有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形状均可以设想到。过渡区域例如可以具有基本上锥形的走向,其中,锥形轴线沿纵向延伸。缝纫机针的表面在过渡区域中同样可以具有阶梯或半径。按本发明的缝纫机针的凹槽的制造可以集成到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制造步骤中。所述凹槽或多个凹槽也可以同时随沿高度方向和/或纵向的工具运动进行制造并且因此实现了高效的批量生产。缝纫机针的凹槽可以用分离的制造工艺,例如铣削来制造,和/或用成型的制造工艺,例如锻造或挤压进行制造。倘若工具与纵向凹槽的几何形状相匹配,那么只需要沿高度方向和/或纵向的工具运动,与凹槽的数量和位置无关。凹槽通过对针坯的加工来生成并且以上述方式减小了针坯在由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的横截面。针坯的横截面在加工之前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其可以例如是圆形的、椭圆形的、梯形的或三角形的。也可以设想具有倒圆的角的三角形形状。没有明确提到的另外的形状同样能够是有利的。也有利的是这样一种缝纫机针,其包括至少两个凹槽,其中,在每个凹槽中,上棱边间距不同于下棱边间距。特别有利的是,这样来布置凹槽,使得缝纫机针沿着由针眼的轴线和纵向展开的平面是对称的。

有利的是,凹槽具有均匀的区段,该均匀的区段构成了凹槽沿纵向的总伸展度的至少10%、但优选至少20%,并且凹槽在均匀的区段的任意部位处具有高度,该高度对应于在相应的部位处针身的针身高度的至少30%。以这种方式产生了缝纫机针的一个较大的区域,在该区域中,摩擦被减小。均匀的区段并不包括凹槽的进入部和退出部。凹槽的进入部和退出部是凹槽的沿纵向指向的末端区域。在凹槽的进入部和退出部中,上棱边和下棱边在高度方向上通常彼此靠近,直至它们互相触碰。凹槽沿高度方向在均匀的区段内在其纵向延伸部分的一个部位处的高度,有利地是凹槽的最大的高度。凹槽的均匀的区段是针身的分区,针身因此包括凹槽的均匀的区段。

进一步有利的是,上棱边间距小于下棱边间距。特别有利的是这样一种缝纫机针,在该缝纫机针中,上棱边间距至少在凹槽的均匀的区段中小于下棱边间距。当工具在至少一个制造步骤期间具有工具运动,该工具运动具有在高度方向上从上棱边起朝着下棱边的方向或宽度方向的宽度分量时,这种几何形状就尤为有利。上棱边沿正的高度方向界定凹槽。下棱边沿负的高度方向界定凹槽。高度方向的正的方向在此是从下棱边起朝上棱边方向延伸的方向。负的高度方向相应地相反地延伸,即从上棱边起朝着下棱边的方向延伸。正的和负的高度方向的这种定义对按本发明的教导的所有的实施可行方案而言均是有效的。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缝纫机针包括至少一个凹部和/或至少一个线槽,其中,凹部布置在指向正的高度方向的上侧上并且线槽优选布置在指向负的高度方向的下侧上。线槽也可以布置在指向正的高度方向的上侧上。

对所有的实施方式而言,进一步有利的是,

·缝纫机针包括凹部,凹部有利地成型地制造,

·并且至少一个凹槽和凹部沿纵向至少部分重合。

凹部结合缝纫机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经公知的。凹部的每种已知的实施方式均是有利的。“沿纵向重合”指的是,凹部和凹槽沿纵向至少部分地平行地延伸,即沿纵向没有彼此间隔开。特别有利的是,凹槽与凹部至少在沿纵向的凹部长度的10%上重合,但优选在沿纵向的凹部长度的至少70%上重合。凹部长度在此是针沿纵向的长度,在该长度上,针的表面在凹部区域中相比在周围的针的区域中沿高度方向降低。凹部的长度因此包含凹部的进入部和退出部。带有凹部的缝纫机针的针身可以分成两个分区,即主针身区域和凹部区域。凹部区域在此是这样一个区域,在该区域中,凹部连同其进入部和其退出部沿纵向延伸。主针身区域是针身的其余区域。凹槽的之前所说明的均匀的区段有利地不与凹部区域重合。凹槽的均匀的区域有利地完全处在主针身区域内,其沿纵向因此完全与主针身区域重合。主针身区域有利地具有沿着纵向保持不变的横截面(柱筒形的针身)或沿着纵向轻微变细的横截面(锥形的针身)。针身中的凹槽可以与针身形状无关地同样“锥形地”延伸,即它的形状沿纵向朝着针眼的方向变细。但凹槽也可以“柱筒形地”延伸,即具有沿纵向保持不变的形状和位置,与其余的针身走向无关。在这种情况下,侧向间距函数s(h)在凹槽的均匀的区域中在均匀的区域的纵向延伸部分的每个位置处均是相同的。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组合可行方案,如:

-有柱筒形的凹槽的柱筒形的针身,

-有锥形的凹槽的柱筒形的针身,

-有柱筒形的凹槽的锥形的针身,

-或者有锥形的凹槽的锥形的针身。

对缝纫机针的所有的实施方式而言有利的是,至少在凹槽的沿纵向的纵向延伸部分的一个点中、但优选在均匀的区段的纵向延伸部分的每一个点中,适用的是,上棱边与针身的沿高度方向的最高点的沿高度方向的间距,最大是针身高度的35%、但优选最大是针身高度的25%。以这种方式产生了大的凹槽,所述大的凹槽有效减小了在缝纫机针和缝纫物之间的摩擦面。

有利的是,与高度坐标h相关地描述了缝纫机针的表面与针眼的轴线的在宽度方向上的间距的侧向间距函数s(h),在凹槽的高度伸展度的至少90%中、但优选在凹槽的整个高度伸展度中,单调地、优选严格单调地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凹槽的高度伸展度是凹槽沿高度方向的延伸度。以这种方式避免了侧凹部(Hinterschnitt)并且进一步方便了制造。侧向间距函数s(h)也是在由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缝纫机针的表面的剖面曲线的函数,该函数与高度坐标h相关地描述了缝纫机针的表面与针眼的轴线的沿宽度方向的侧向间距。高度坐标h沿正的高度方向H增加。有利的是,根据高度坐标的侧向间距函数的一阶导数s′(h)对小于上棱边的高度坐标h

在任意部位处与针眼的轴线的位置沿宽度方向间隔开的至少一个凹槽,表明了进一步的积极效应。有利的是,凹槽与针眼的轴线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间距在凹槽的任意部位处均大于零。由针眼的轴线和纵向所展开的平面没有以这种方式与凹槽相交,特别有利的是带有至少两个这样的凹槽的针,所述凹槽相对于由针眼的轴线和纵向展开的平面对称。

当凹槽的在上棱边处的假想的进入切线与高度方向夹成了一个在5°至70°之间、但优选在10°至40°之间的进入角时,获得了有利的实施方式。进入切线是在由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的切线,其贴靠在凹槽的表面上。进入切线触碰上棱边。根据所述制造方法,可以产生凹槽在上棱边的区域中的不同大小的倒圆结构。进入切线没有与这些倒圆结构相切,在这些倒圆结构中,表面的斜率在由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剧烈地变化。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进入切线贴靠在凹槽的表面的以凹陷的方式成形的区域中。特别有利的是,假想的切线在由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在凹槽的表面的任意部位处夹成了一个至少5°、但优选至少10°的角。

缝纫机针可以有利地包括至少一个线槽,线槽基本上沿纵向延伸,线槽沿负的纵向,即朝着针眼的方向沿针身的方向紧随在针眼后,并且线槽是沿高度方向的凹处。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线槽布置在针的指向负的高度方向的下侧上。线槽然后朝负的高度方向“敞开”,即在负的高度方向上不受缝纫机针的材料的限制。但线槽同样也可以布置在指向正的高度方向的上侧上。线槽然后沿正的高度方向“敞开”。线槽适用于,容纳延伸穿过针眼的线并且将其在纵向上沿着针身导引。有利的是一种在针眼中终止的线槽。线槽和针眼然后沿纵向合并,因此沿纵向没有针的材料布置在针眼和线槽之间。但线槽同样也可以与针眼间隔开。线槽是在针的针身中的槽状的凹处。槽在此沿高度方向在单侧并且沿宽度方向在双侧受到针的材料的限制。缝纫机针有利地包括两个线槽。特别有利的是这样一种缝纫机针,该缝纫机针在其下侧处包括第一线槽并且在其上侧处包括第二线槽。

有利的是,至少在凹槽的沿纵向的纵向延伸部分的一个点中,但优选在均匀的区段的纵向延伸部分的任意点中,有效的是,缝纫机针的表面在一个由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展开的平面中在处于凹槽的下棱边和凹槽的上棱边之间的区域中具有这样的走向,该走向是部分圆形的

缝纫机针提供了进一步的优点,在这种缝纫机针中,至少在凹槽沿纵向的纵向延伸部分的一点中,但优选在均匀的区段的纵向延伸部分的任一点中有效的是,对应于在上棱边和下棱边之间沿高度方向的间距的凹槽高度,是侧向间距函数s(h)的最大值的60%至170%、但优选是侧向间距函数s(h)的最大值的75%至160%。所述选择范围被证实利于常规尺寸的缝纫机针,因为它们实现了容易的制造工艺并且同时实现了一种在缝纫过程中与纺织物产生很少的摩擦的缝纫机针。有利的是这样一种缝纫机针,在该缝纫机针中,在凹部区域的纵向延伸部分的至少一个点中,但优选在凹部区域的纵向延伸部分的至少20%上有效的是,对应于在上棱边和下棱边之间沿高度方向的间距的凹槽高度,是侧向间距函数s(h)的最大值的25%至150%、但优选是侧向间距函数s(h)的最大值的35%至105%。特别有利的是这样一种缝纫机针,在该缝纫机针中,至少在凹部区域的纵向延伸部分的20%上有效的是,对应于在上棱边和下棱边之间沿高度方向的间距的凹槽高度,是侧向间距函数s(h)的最大值的35%至60%。

缝纫机针提供了进一步的优点,在这种缝纫机针中,至少在凹槽沿纵向的纵向延伸部分的一点中,但优选在均匀的区段的纵向延伸部分的任一点中有效的是,上棱边间距O是侧向间距函数s(h)的最大值的10%至60%、但优选是侧向间距函数s(h)的最大值的25%至45%。上棱边间距O对应于侧向间距函数在上棱边的高度坐标h

缝纫机针提供了进一步的优点,在这种缝纫机针中,至少在凹槽沿纵向的纵向延伸部分的一点中,但优选在均匀的区段的纵向延伸部分的任一点中有效的是,下棱边间距U是侧向间距函数s(h)的最大值的50%至100%、但优选是侧向间距函数s(h)的最大值的70%至95%。下棱边间距U对应于侧向间距函数在下棱边的高度坐标h

一种用于制造缝纫机针的方法,该缝纫机针具有针身,针身基本上沿纵向延伸,并且该缝纫机针具有针眼,针眼在垂直于纵向延伸的高度方向上贯穿缝纫机针,该方法由下述方式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

-沿高度方向由上棱边和下棱边界定的至少一个凹槽,通过仅沿高度方向和/或纵向行进的工具运动来制造,

-并且其中,在宽度方向上对应于凹槽的上棱边与针眼的轴线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所具有的间距的上棱边间距,不同于在宽度方向上对应于凹槽的下棱边与针眼的轴线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所具有的间距的下棱边间距。

限制在两个或甚至仅一个运动方向上的工具运动,实现了特别有效的制造。缝纫机针可以用这种方法因此成批地大量地生产。用于缝纫机针的这种方法特别有利,在缝纫机针中,凹槽在其沿纵向的纵向延伸部分的至少一个部位处具有对应于在相应的部位处针身的针身高度的至少30%的高度。

一种方法提供了进一步的优点,在该方法中,至少一个凹槽优选通过铣削来分离地制造。当铣刀具有对应凹槽的轮廓的轮廓时,凹槽可以通过沿高度方向和纵向的运动制造。沿宽度方向的附加的运动不是必需的。这种做法也能伴随另外的分离的制造工艺有利地使用,例如磨削或浸蚀。

一种方法提供了进一步的优点,在该方法中,至少一个凹槽优选通过挤压来成型地制造。当挤压工具由反映了至少一个凹槽或大量凹槽的轮廓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构成时,凹槽可以通过仅沿高度方向行进的工具运动来制造。凹槽因此可以特别容易和有效地加工到缝纫机针中。但凹槽同样也可以成型地用包括多于两个的工具部件的挤压工具来制造,例如包括三个、四个或五个工具部件的挤压工具。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带有凹槽(5)的缝纫机针(1);

图2在围绕针轴线转动了180°的视图中示出了图1的相同的缝纫机针(1);

图3示出了带有凹槽(5)的缝纫机针(1)的侧视图;

图4在由宽度方向(B)和高度方向(H)展开的平面中示出了图3的缝纫机针(1)的剖面A-A;

图5示出了图4的相同的剖面和侧向间距函数s(h)的走向;

图6在由高度方向(H)和纵向(L)展开的平面中示出了图3和图4的缝纫机针(1)的剖面B-B;

图7示出了在针眼(3)的部位处缝纫机针(1)的剖面;

图8示出了针坯(8)的多种变型和通过凹槽(5)和线槽(4)的横截面的减小情况;

图9示出了缝纫机针(1)和带有刺入孔(28)的纺织缝纫物(29)的剖面;

图10a示出了在凹槽(5)的区域中侧向间距函数s(h)的走向的第一种变型方案;

图10b示出了在凹槽(5)的区域中侧向间距函数s(h)的走向的第二种变型方案;

图10c示出了在凹槽(5)的区域中侧向间距函数s(h)的走向的第三种变型方案;

图10d示出了在凹槽(5)的区域中侧向间距函数s(h)的走向的第四种变型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空间图中示出了带有凹槽(5)的缝纫机针1(第二凹槽5在这个图中被遮盖)。缝纫机针1包括夹紧区域18、过渡区域19、针身区域23、主针身区域22、均匀的区段37、凹部16和针眼3。针眼3的轴线12沿高度方向H延伸并且沿宽度方向B正好居中地布置在针眼3的两个侧壁9之间。均匀的区段37在这个实施例中对应主针身区域22,两个区域因此完全重合。在按本发明的教导的其它实施方案中可能有利的是,主针身区域22和均匀的区段37仅部分重合。均匀的区段在此没有与凹部区域24重合。

图2在围绕纵轴线17转动了180°的视图中示出了图1的缝纫机针1。线槽4在缝纫机针1的指向负的高度方向H的下侧上延伸,线槽沿纵向L从针眼3延伸至进入过渡区域19。线槽4因此沿纵向L与针身区域23和过渡区域19搭接。

图3示出了缝纫机针1的侧视图,带有夹紧区域18、针身区域23和渐缩区域20。对所有实施方式而言有利的是,在夹紧区域18中布置有针柄(Kolben)25。夹紧区域18在所有的实施方式中适用于被容纳在缝纫机中并且被沿纵向驱动以进行缝纫运动。针身区域23是这样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中针身2沿纵向延伸。针身区域包括主针身区域22和凹部区域24,其中,主针身区域22沿纵向L朝着针眼3的方向布置在凹部区域24之前。凹部区域24在此是这样一个区域,凹部16沿纵向在该区域中延伸。针身2在主针身区域22中具有沿着纵向L的恒定不变的横截面。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之为柱筒形的针身走向。对本发明的所有的实施方式而言能够同样有利的是,针身2的横截面在主针身区域22中沿纵向L朝着针眼3的方向变小。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之为锥形的针身走向。针身区域23具有比夹紧区域18小的横截面。在夹紧区域18和针身区域23之间、或者主针身区域22之间,布置有锥形的过渡区域19,该过渡区域平衡在夹紧区域18和针身区域23之间的这种横截面差异。在沿纵向L背离夹紧区域18指向的方向上,渐缩区域20连接到针身区域23上。针的横截面在这个区域中单调地减小并且以针尖21结束。在针身区域23中布置有凹槽5,凹槽沿纵向L也与过渡区域19部分区段地搭接。凹槽包括均匀的区域37,该均匀的区域完全与主针身区域22重合。均匀的区域37沿纵向L在与主针身区域22相同的部位处被界定。但在按本发明的教导的其它实施方案中,均匀的区域37的边界也可以不同于主针身区域22的边界。凹槽5沿高度方向由上棱边6和下棱边7界定。对所有实施方式而言也有利的是,凹槽5完全处在针身区域23中,凹槽5沿纵向L的开端和末端因此两者皆处在针身区域23中。凹槽5沿纵向与凹部16重合了重合长度26。该凹槽因此部分也处在凹部区域24中。重合长度26在这个例子中对应沿纵向L的凹部长度27的90%。但对所有实施例而言有利的是,重合长度26是凹部长度的至少10%、优选是凹部长度27的至少70%。对按本发明的缝纫机针1而言能够同样有利的是,凹槽5沿纵向L没有与凹部16重合。

图4示出了在图3所绘的位置处缝纫机针1的剖面A-A。剖面沿纵向L在针身区域23的末端处直接处在过渡区域19的开端之前,剖面因此示出了针身2的横截面,该横截面沿纵向L最为远离针眼3。针身2具有两个凹槽5和一个线槽4。凹槽5减小了针身2的横截面并且在剖平面中具有凹陷的形状。在剖平面后方示出了针柄25,该针柄具有比针身2大的横截面。上棱边6和下棱边7被剖平面剖切并且沿高度方向H既向上也向下界定了凹槽5。同样示出的是针眼3的轴线12的宽度位置。上棱边6分别与针眼3的轴线12沿宽度方向B间隔了上棱边间距O。下棱边7分别与针眼3的轴线12沿宽度方向B间隔了下棱边间距U。上棱边间距O和下棱边间距U不一样大:在这种情况下,上棱边间距O小于下棱边间距U。在本发明的所有的实施方式中对应于上棱边6与下棱边7在高度方向H上的间距的凹槽高度11,是针身2沿高度方向H的针身高度10的30%以上。缝纫机针5的表面13与针眼3的轴线12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间隔了侧向间距s,其中,侧向间距s可以通过侧向间距函数s(h)描述,该侧向间距函数与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坐标h相关,即s=f(h)=s(h)。在凹槽5的末端区域中在上棱边6处相切地连接到侧向间距函数s(h)的曲线走向上的进入切线14,相对高度方向H夹成了一个大于5°的进入角15。但对缝纫机针1的所有的实施方式而言,在之前的段落中提到的用于进入角15的选择范围是有利的。

图5示出了图4的相同的剖面并且再一次示出了侧向间距函数s(h)。上棱边间距O在上棱边6的高度坐标h

图6示出了在由针眼3的轴线12和纵向L展开的平面中缝纫机针1的剖面B-B。剖面B-B的位置也在图4中示出。针眼3布置在缝纫机针1的渐缩区域20中并且针眼3的轴线12沿纵向L居中地处在针眼3中。从观察者的视角来看,在剖平面后方,针眼3在宽度方向B上由侧壁9界定。在缝纫机针1的下侧处,线槽4连接到针眼3上。针眼3和线槽4沿纵向L没有彼此间隔开,而是彼此合并。线槽4延伸穿过整个针身区域23并且在过渡区域19内终止。线槽4是在缝纫机针1的针身2中的凹处,其在缝纫过程中适用于容纳缝纫线。线槽4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多年来在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中已知。按本发明的教导能与线槽4的任意已知的样式和形状有利地结合。

图7示出了缝纫机针1在由高度方向H和宽度方向B展开的平面中在针眼3的部位处的和图6相同的剖面C-C。剖面C-C的位置在图6中绘出。针眼3沿宽度方向B在两侧由各一个侧壁9界定。针眼3的轴线12沿宽度方向B正好居中地延伸穿过针眼3。在本发明的所有其它的实施方式中,针眼3的轴线12也具有沿宽度方向B的这个位置。此外,在缝纫机针1的下侧处示出了线槽4,线槽直接连接到针眼3上。

图8示出了针坯8的可能的形状和凹槽5针对任意形状的可能的布置方案。针坯8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32、椭圆形33、梯形34、三角形30或有倒圆的角的三角形31。但针坯也可以具有这样一种横截面形状35,其由两个部分圆和两条倾斜延伸的直线组成,其中,部分圆具有不同的半径并且被两条倾斜延伸的直线相互连接。此外,在图8的第二列中可以看到,按本发明的凹槽5是如何减小这种形状的针坯8的横截面的。在图9的第三列中示出了,线槽4如何减小这种形状的针坯8的横截面。按本发明的教导也可以有利地用于具有全部其它针对缝纫机针1已经公知的横截面形状的针坯8。

图9示出了在纺织缝纫物29中刺入孔28的部位处缝纫机针1和缝纫物29的剖面。缝纫物29在凹槽5的区域中不具有与缝纫机针1的接触。在这个区域中因此也能够不存在摩擦,这总体上导致了在缝纫机针1和缝纫物29之间的摩擦减小。刺入孔28在图9中理想化地以圆形示出。根据缝纫物29的纺织的和机械的特性以及针横截面的形状,也能够产生刺入孔28的其它的形状。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缝纫物29在凹槽5的区域中不具有与缝纫机针1的接触。

图10a至10d示出了缝纫机针1中凹槽5的四种备选的横截面形状,或侧向间距函数s(h)的相应的走向。这些备选的横截面形状能与本发明的所有的实施可行方案有利地结合。在图10a的实施例中,侧向间距函数s(h)在凹槽5的上棱边6和下棱边7之间由具有不同的斜率的两条直线组成,其中,斜率分别不等于0。在图10b的实施例中,在凹槽5的上棱边6和下棱边7之间的侧向间距函数s(h)由五条直线组成,其中,彼此毗邻的直线具有不同的斜率,所述斜率分别不等于0。在图10c的实施例中,在凹槽5的上棱边6和下棱边7之间的侧向间距函数s(h)由三个部分圆组成。图10d示出了带有侧向间距函数s(h)的实施例,该侧向间距函数由一个部分圆和一条沿正的高度方向H与这个部分圆连接的直线组成。图中示出了在直线和部分圆之间的过渡点36:部分圆在下棱边7处沿正的高度方向H开始并且在过渡点36处终止。在这个过渡点36处与部分圆相切地连接着一条直线,该直线在正的高度方向H上延续其走向并且在上棱边6处终止。

附图标记列表:

1 缝纫机针

2 针身

3 针眼

4 线槽

5 凹槽

6 凹槽(5)的上棱边

7 凹槽(5)的下棱边

8 针坯

9 针眼(3)的侧壁

10 针身高度

11 凹槽(5)的高度

12 针眼(3)的轴线

13 缝纫机针(1)的表面

14 进入切线

15 进入角

16 凹部

17 纵轴线

18 夹紧区域

19 过渡区域

20 渐缩区域

21 针尖

22 主针身

23 针身区域

24 凹部区域

25 针柄

26 重合长度

27 凹部(16)的长度

28 刺入孔

29 缝纫物

30 具有三角形的横截面的针坯8

31 具有三角形的横截面和倒圆的角的针坯8

32 具有圆形的横截面的针坯8

33 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的针坯8

34 具有梯形的横截面的针坯8

35 具有由两个部分圆和两条直线构成的横截面形状的针坯8

36 过渡点

37 凹槽(5)的均匀的区段

B 宽度方向

L 纵向

H 高度方向

h 高度坐标

s 侧向间距

s(h) 与高度坐标(h)相关的侧向间距函数

O 上棱边间距

U 下棱边间距

h

h

相关技术
  • 一种缝纫机密针短线头装置、以及缝纫机
  • 一种缝纫机机针冷却结构及缝纫机
  • 一种针鞘的一侧带有反射超声波凹槽的穿刺针
  • 一种带有凹槽隔离塞的静脉留置针
技术分类

0612011621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