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基于共建共享下的业务优化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3:33


一种基于共建共享下的业务优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无线网络优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共建共享下的业务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共建共享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有4G、5G两种,功能定位各有侧重。4G语音业务在现阶段是移动通信的根本,在保障语音业务质量的前提下,允许使用空余的资源来支撑数据业务;5G主要用于承载目前承载在4G网络上的语音及数据业务。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的急速发展,数据业务将继续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数据业务消耗的网络资源将会是语音业务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由于部分4G频段将逐步翻频至5G使用,加上共享基站需要负担多家运营商的用户,忙时数据业务占用的信道资源已开始造成4G网络质量的下降,影响到语音业务的体验。现阶段移动语音/数据业务承载主要集中在4G网络,5G网络或部分本网4G基站的数据或语音业务分流率不高,4G网络承担了过多的业务,网络利用率不断攀升,急需分流缓解压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共建共享下的业务优化方法,包括:

S1:对于无5G覆盖的4G覆盖区域,建立A运营商网络和B运营商网络的共享微覆盖区;

所述A运营商网络为负荷较高的网络,所述B运营商网络为负荷较低的网络;

S2:统计共享微覆盖区的终端业务量,根据共享微覆盖区内的终端业务量确定A运营商网络的业务量被分流到B运营商网络的业务量分流比;

所述终端业务包括: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

S3:根据共享微覆盖区内的A运营商网络和B运营商网络的PRB使用情况,确定A运营商网络和B运营商网络PRB利用率;

S4:根据共享微覆盖区内的A运营商网络和B运营商网络的RRC连接数,

确定平均RRC连接数;

S5:根据所述共享微覆盖区内的业务量分流比、PRB利用率和平均RRC连接数,确定所述共享微覆盖区的业务量优化策略;

S6:对于4G/5G共同覆盖的区域,建立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共享覆盖区;

所述第一网络为4G运营商网络,所述第二网络为5G运营商网络;

S7:根据共享覆盖区内的终端业务量确定第一网络的业务量被分流到第二网络的业务量分流比,根据共享覆盖区内的终端业务驻留时长确定第一网络的业务量被分流到第二网络的时长驻留比;

S8:根据共享微覆盖区内的业务量分流比和时长驻留比确定共享微覆盖区的业务量优化策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对共建共享下的多种网络共同覆盖的业务进行网络的均衡分析,了解网络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流,从而实现业务分流,缓解基站业务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基于共建共享下的业务优化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S1:对于无5G覆盖的4G覆盖区域,建立A运营商网络和B运营商网络的共享微覆盖区;

所述A运营商网络为负荷较高的网络,所述B运营商网络为负荷较低的网络;

S2:统计共享微覆盖区的终端业务量,根据共享微覆盖区内的终端业务量确定A运营商网络的业务量被分流到B运营商网络的业务量分流比;

所述终端业务包括: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

S3:根据共享微覆盖区内的A运营商网络和B运营商网络的PRB使用情况,确定A运营商网络和B运营商网络PRB利用率;

S4:根据共享微覆盖区内的A运营商网络和B运营商网络的RRC连接数,确定平均RRC连接数;

S5:根据所述共享微覆盖区内的业务量分流比、PRB利用率和平均RRC连接数,确定所述共享微覆盖区的业务量优化策略;

S6:对于4G/5G共同覆盖的区域,建立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共享覆盖区;

所述第一网络为4G运营商网络,所述第二网络为5G运营商网络;

S7:根据共享覆盖区内的终端业务量确定第一网络的业务量被分流到第二网络的业务量分流比,根据共享覆盖区内的终端业务驻留时长确定第一网络的业务量被分流到第二网络的时长驻留比;

S8:根据共享微覆盖区内的业务量分流比和时长驻留比确定共享微覆盖区的业务量优化策略。

所述建立共享微覆盖区,包括:

判断两个网络下的区域是否具有共同基站的站址信息的区域,如果是,则将所述具有共同基站的站址信息的区域设立为共享微覆盖区,如果否,则根据设定范围内的网络下的区域,设立共享微覆盖区。

所述A运营商网络的业务量被分流到B运营商网络的业务量分流比,包括:

业务量分流比=A运营商用户被分配到B运营商的网络业务量/(A运营商用户被分配到B运营商的网络业务量+A运营商剩余用户的网络业务量)*100%。

终端在接入时会向基站上报自己的PLMN,共享基站在用户接入时通过PLMN区分用户为A用户还是B用户。例如联通PLMN为46001电信为46011,当接入基站时,基站会通过PLMN对联通用户和电信用户的业务量分别进行统计。

所述A运营商网络和B运营商网络PRB利用率,包括:

A运营商网络PRB利用率=A运营商网络占用PRB数/A运营商网络可用PRB数;

B运营商网络PRB利用率=B运营商网络占用PRB数/B运营商网络可用PRB数。

确定所述共享微覆盖区的业务量优化策略,包括:

通过分析业务量分流比、PRB利用率、RRC连接数及双方网络业务量,对比相关指标阈值指定优化方案,当分流比小于指标值及A运营商网络PRB利用率大于阈值时,若A运营商网络RRC连接数大于阈值1或A运营商网络忙时业务量大于阈值和A运营商网络RRC连接数大于阈值2,则需要调整基站参数增大分流比;当分流比大于指标值及B运营商网络PRB利用率大于阈值,B运营商网络RRC连接数大于阈值1或B运营商网络业务量大于阈值和B运营商网络RRC连接数大于阈值2,则需要调整基站参数减小分流比。

业务量分流比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调整,需要分流的业务量越多就将指标值调大,在无5G覆盖的4G区域内一般设置指标值为60%,就能达到终端业务均衡。

PRB利用率因为需要应对突发高流量的情况,所以一般prb利用率一般尽量不超过50%,让基站保持按场景如校园、商场等一般不超过50%,高铁、高速沿线就可以适当提高阈值。

rrc连接数与流量相关,在低流量小区,rrc连接数多就会提高prb利用率,在高流量小区,尽管用户数不多,流量的使用也会提高prb利用率。

分流就是因为单站负荷较高,共享就类似于扩容基站资源,将高负荷分流至负荷较低的共享基站。

在本实施例中,当分流比<60%及联通LTE网络PRB利用率>50%,若联通LTE网络RRC连接数>150或联通LTE网络忙时业务量>8G和联通LTE网络RRC连接数>50,则需要调整基站参数(如降低联通侧基站功率等)增大分流比;当分流比>60%及电信LTE网络PRB利用率>50%,电信LTE网络RRC连接数>150或电信LTE网络业务量>8G和电信LTE网络RRC连接数>50,则需要调整基站参数(如异频切换参数提升切换至电信基站切换门限等)减小分流比。

所述第一网络的业务量被分流到第二网络的业务量分流比,包括:

业务量分流比=第二网络终端分流到第二网络的业务量/(第二网络终端分流到第二网络的业务量+第二网络终端回落到第一网络的业务量+第一网络终端在第一网络产生的业务量)*100%。

所述第二网络终端回落到第一网络的业务量:第二网络电平值低于-105db或终端通过EPS fallback回落至第一网络进行语音业务。

所述第一网络的业务量被分流到第二网络的时长驻留比,包括:

时长驻留比=第二网络终端的分流到第二网络业务量驻留时长/第二网络终端的分流到第二网络业务量驻留时长+第二网络终端的回落到第一网络业务量驻留时长。

根据共享微覆盖区内的业务量分流比和时长驻留比确定共享微覆盖区的业务量优化策略,包括:

当分流比小于指标值及驻留比小于指标值,则调整基站参数增大分流比及驻留比;当分流比大于指标值及驻留比小于指标值,则需要网业协同提高驻留比;当分流比大于指标值及驻留比大于指标值,第二网络小区天级业务量大于阈值及第二网络PRB利用率大于阈值,则需要降低调整基站参数减小网络分流比。

业务量分流比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调整,需要分流的业务量越多就将指标值调大,在5G、4G共同覆盖的区域内一般设置指标值为50%,就能达到终端业务均衡。

因5G暂无RRC接入数压力,暂时未考虑,现只考虑了业务量和PRB利用率,PRB利用率因为需要应对突发高流量的情况,所以一般prb利用率一般尽量不超过50%,让基站保持一定的PRB资源备份。按场景如校园、商场等一般不超过50%,高铁、高速沿线就可以适当提高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当分流比<50%及驻留比<40%,则调整基站参数增大分流比及驻留比(如降低5G最小接入电平或降低盲重定向A2事件的门限值等);当分流比>50%及驻留比<40%,则需要网业协同提高驻留比(如市场扩大5G终端和套餐营销或提醒用户终端打开5G开关,网络侧实现5G终端的SA功能默认开起等);当分流比>50%及驻留比>40%,5G网络小区天级业务量>170G及5G网络小区天级平均PRB利用率>60%,则需要降低调整基站参数减小网络分流比(如提升最小接入电或者新增基站扩容或提升异系统切换/重定向参数门限值)。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分类

0612011633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