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输入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6:00


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总体上涉及一种输入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在各种类型的电子装置中使用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推压开关(输入装置)。推压开关包括壳体、可动接触件和弹性构件。弹性构件包括柱形的周围部分(框架部分)。在周围部分的中心孔中,圆柱状部分(推动器)——其上部用作操作部分——通过薄部分(联接部分)联接,以便上下移动。周围部分的下端安装在可动接触件的外围边缘部分上。圆柱状部分在其下端表面具有向下突出的按压部分。按压部分用于按压可动接触件。

在专利文献1的推压开关中,当将圆柱状部分朝向可动接触件推动和移动时,薄部分与圆柱状部分一起将周围部分朝向可动接触件拉动。这可能导致周围部分偏离其预定位置或改变其定向,从而可能导致推动器以降低的稳定性被保持。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06-120397A。

发明内容

问题是提供一种有能力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的输入装置。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的输入装置包括壳体、可动构件、推动器和保持器。所述壳体具有固定电极。所述可动构件具有布置成面对所述固定电极的可动电极。所述可动电极相对于所述固定电极移位。推动器布置成位于所述可动电极的与所述固定电极相反的一侧。所述保持器包括框架部分和联接部分。所述框架部分被所述壳体夹持。所述联接部分在所述框架部分的开口内将所述推动器联接到所述框架部分,以允许所述推动器沿着所述框架部分的厚度移位。选自由所述壳体和所述保持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构件包括限制部分。所述限制部分朝向选自由所述壳体和所述保持器组成的组中的另一个构件突出并与所述另一个构件接触,以在所述推动器正朝向所述可动电极移位的同时限制所述框架部分通过所述联接部分而被拖曳到所述框架部分的开口中。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的输入装置包括壳体、可动构件、推动器和保持器。所述壳体具有固定电极。所述可动构件具有布置成面对所述固定电极的可动电极。所述可动电极相对于所述固定电极移位。所述推动器布置成位于所述可动电极的与所述固定电极相反的一侧。所述保持器由橡胶制成。所述保持器包括框架部分和联接部分。所述框架部分被所述壳体夹持。所述联接部分在所述框架部分的开口内将所述推动器联接到所述框架部分,以允许所述推动器沿着所述框架部分的厚度移位。所述保持器包括限制部分。所述限制部分从所述框架部分朝向所述壳体突出,并且在相较于所述框架部分的中部更靠近所述框架部分的开口的位置处与所述框架部分接触并被所述框架部分压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状态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输入装置的第二状态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3是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输入装置的壳体的平面图;

图6是输入装置的推动器和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7是输入装置的推动器和保持器的底视图;

图8是其沿着图7所示的平面X1-X1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9示出了根据比较例的输入装置;

图10是根据第一变型的输入装置的推动器和支撑部分的底视图;

图11是其沿着图10所示的平面X2-X2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2是根据第二变型的输入装置的推动器和保持器的底视图;

图13是其沿着图12所示的平面X3-X3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4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型的输入装置;

图15示出了根据第四变型的输入装置;

图16是输入装置的盖的立体图;

图17是输入装置的推动器和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18是根据第五变型的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以及

图19是输入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例

1.1.概述

图1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的示意性横截面图。输入装置1包括壳体2、可动构件3、推动器5和保持器6。壳体2具有固定电极7。可动构件3具有可动电极8。可动电极8布置成面对固定电极7并且相对于固定电极7移位。推动器5布置成相对于可动电极8与固定电极7相反。保持器6包括框架部分62和联接部分61。框架部分62由壳体2夹持。联接部分61在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内将推动器5联接到框架部分62,以允许推动器5沿着框架部分62的厚度被移位。选自由壳体2和保持器6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构件包括限制部分64。限制部分64朝向选自由壳体2和保持器6组成的组中的另一个构件突出并与之接触,以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时限制框架部分62通过联接部分61拖曳到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中。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中,特别地,保持器6包括从框架部分62朝向壳体2突出并与该壳体接触的限制部分64。

在上述输入装置1中,当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时,限制部分64起作用以抵消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这,即使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推动和移动时推动器5与联接部分61一起拉动框架部分62的情况下,也减小了框架部分62偏离其预定位置或改变其定向的机会。这不仅减小了推动器5的位置偏移,而且还减小了给予操作推动器5的人的触摸感的显著变化。这允许输入装置1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1.2.细节

接下来,将进一步详细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图3是输入装置1的立体图。输入装置1是所谓的“推动开关”。输入装置1可以用在移动电信装置、用于车辆的车载装备、消费者电子电器以及各种其他类型的电子装置中。输入装置1可以内置在这些电子装置中的任何一个的外壳中,以便例如安装在印刷线路板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用作中间构件的操作按钮10(参见图1和图2)被布置在外壳的操作按钮10面对输入装置1的位置。这允许当操作者推动操作按钮10时。输入装置1通过操作按钮10被间接地操作。

如图4所示,输入装置1包括壳体2、可动构件3、推动器5、保持器6和传导构件(第一传导构件91和第二传导构件92)。

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2容置可动构件3、推动器5、保持器6和传导构件91、92。壳体2包括本体21和盖22。

如图4和图5所示,本体21具有压缩盒的形状,其在平面图中为四边形(例如,正方形)。本体21具有电绝缘特性。例如,本体21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本体21的一个表面21a具有凹部210。在该实施例中,本体21的一个表面21a是沿着本体21的厚度的一个表面(例如,图4所示的示例中的上表面)。凹部210限定用于容置可动构件3的空间。凹部210的底表面211形成用于将可动构件3安装在其上的安装表面的一部分。如图5所示,凹部210包括在平面图中具有圆形形状的第一空间210a和从第一空间210a向外突出的多个(例如,在该实施例中为四个)第二空间210b。四个第二空间210b沿着第一空间210a的圆周以规则的间隔布置。另外,本体21还包括在垂直于厚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即,图5中的向上/向下方向)上的两个侧表面中的每个侧表面上的一对突起212。一对突起212在与本体21的厚度和第一方向两者垂直的第二方向(即,图5中的向右/向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如图4所示,盖22附接到本体21上,以部分地覆盖本体21的凹部210。盖22由金属材料制成。盖22包括板部分220。板部分220具有均匀的厚度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四边形形状(诸如正方形形状)。

板部分220的四个侧面设置有均朝向本体21突出的一对第一突出片231和另一对第二突出片232。第一突出片231和第二突出片232各自具有矩形板形状。两个第一突出片231在与相对于本体21限定的第二方向相对应的方向上彼此面对。两个第二突出片232在与相对于本体21限定的第一方向相对应的方向上彼此面对。两个第一突出片231和两个第二突出片232与保持器6接触,从而将保持器6相对于壳体2定位在平面图中。两个第二突出片232中的每个第二突出片具有一对钩233,每个钩从第二突出片232的尖端突出。一对钩233在与相对于本体21限定的第二方向相对应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将两个第二突出片232中的每个第二突出片的一对钩233钩到其相关联的、设置在本体21的第一方向上的两个侧表面中的相关联的一个侧表面上的成对的突起212上,允许本体21和盖22结合在一起。

另外,设置有通孔24作为盖22的板部分220的中心孔。通孔24被设置为面对凹部210。通孔24被设置为使推动器5露出。通孔24在平面图中具有圆形形状。可以看出,盖22具有板部分220,该板部分具有面对凹部210的通孔24并覆盖本体21的一个表面21a。

第一传导构件91和第二传导构件92中的每个传导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制成(并且在该实施例中可以是金属板)。第一传导构件91和第二传导构件92一起形成金属本体9。第一传导构件91和第二传导构件92附接到本体21以彼此不接触。在该实施例中,特别地,金属本体9(包括第一传导构件91和第二传导构件92)通过嵌件模制与本体21成一体。换句话说,通过使用第一传导构件91和第二传导构件92将本体21嵌件模制为嵌件产品。

如图5所示,第一传导构件91包括电极(固定电极)7和端子(第一端子)11。第一传导构件91包括在本体21的凹部210的底表面211(的中心)处露出的部分,并且固定电极7设置在该露出部分中。固定电极7在平面图中具有圆形形状。第一端子11从本体21的侧表面向外突出。例如,第一端子11可以被机械地键合以及通过焊接而被电连接至输入装置1被安装在其上的印刷线路板上的传导构件。

如图5所示,第二传导构件92包括电极(支撑电极)921和端子(第二端子)12。支撑电极921具有框架形状。支撑电极921在在凹部210的底表面211上露出。具体地,支撑电极921在底表面211的外围区域中露出,以避免与设置在凹部210的底表面的中央区域中的固定电极7接触。支撑电极921至少在与凹部210的第二空间210b相对应的区域中露出。支撑电极921的表面与底表面211齐平并且与底表面211一起形成安装表面。第二端子12从本体21的侧表面向外突出。具体地,第二端子12从与本体21的第一端子11相反的一个侧表面突出。例如,第二端子12可以被机械地键合以及通过焊接而被电连接至输入装置1被安装在其上的印刷线路板上的传导构件。

如图4所示,可动构件3整体上具有圆形板形状。可动构件3包括可弹性变形部分30和至少一个支撑部分(例如,在该实施例中为多个支撑部分)31。可动构件3具有导电性。在该实施例中,可动构件3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并且可弹性变形部分30和支撑部分31彼此一体地形成。具有弹性的材料的示例包括金属板,诸如不锈钢(SUS)板。可选地,可以根据需要用具有比用于金属板的材料(诸如不锈钢)更高的导电性的金属(诸如金或银)的膜覆盖(例如镀覆)金属板。

可弹性变形部分30具有穹顶形状。特别地,可弹性变形部分30在平面图中具有圆形形状。可弹性变形部分30是所谓的“金属穹顶”。沿着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厚度的一个表面(即,图4中其上表面)是凸起表面,该凸起表面的中央部分构成3压力接收部分32。如图2所示,当压力施加到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压力接收部分32时,可弹性变形部分30弹性地变形,从而给予操作者点击感。更具体地,由于该弹性变形,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中心部分将其自身从凸起状态反转成凹入状态。以这种方式,当压力施加到压力接收部分32时,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压力接收部分32弹性地变形以是凹入的,从而给予操作者点击感。在该实施例中,与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中央部分(压力接收部分32)相对应的部分用作可动电极8。

多个(例如,在该实施例中为四个)支撑部分31是支撑在可动构件3的安装表面上的部分。各个支撑部分31从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外围部分突出。在平面图中,四个支撑部分31从可弹性变形部分30(可动电极8)沿径向延伸。这四个支撑部分31沿着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圆周以规则的间隔布置。可以看出,支撑部分31被布置为围绕可弹性变形部分30。每个支撑部分31具有板的形状。板的宽度随着到其尖端的距离减小而逐渐减小。

可动构件3容置在本体21的凹部210中,并放置在安装表面上。特别地,四个支撑部分31布置在第二传导构件92的支撑电极921上,从而分别位于凹部210的四个第二空间210b中。因此,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可动电极8被保持在可动电极8面对壳体2的固定电极7的位置。由于可弹性变形部分30是可弹性变形的,因此可动构件3允许可动电极8相对于固定电极7移位(参见图1和图2)。

推动器5是用于按压可动构件3的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压力接收部分32的构件。推动器5具有电绝缘特性。推动器5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在该实施例中,推动器5由橡胶制成。推动器5具有柱状形状。具体地,推动器5具有实心柱的形状,其尺寸(直径)沿其轴线保持相同,并且适当地具有实心圆形柱的形状。推动器5相对于可动构件3与固定电极7相反地布置,以面对可动构件3的压力接收部分32。也就是说,推动器5相对于可动电极8与固定电极7相反地布置。在该实施例中,在正常状态下,推动器5不与可动构件3接触,并且在推动器5与可动构件3的压力接收部分32之间留有间隙。

保持器6是用于将推动器5附接到壳体2的构件。保持器6具有电绝缘特性。保持器6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在该实施例中,保持器6由橡胶制成。推动器5和保持器6彼此一体地形成。如图4和图6所示,保持器6包括联接部分61、框架部分62和延伸部分63。

如图1和图2所示,框架部分62是保持器6的被设计成由壳体2抓持的部分。换句话说,保持器6的框架部分62是待物理地键合至壳体2的部分。在该实施例中,框架部分62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具有开口620。在该实施例中,开口620具有圆形形状。如图4和图6所示,框架部分62具有第一表面62a和第二表面62b,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厚度方向上是彼此相反的表面。框架部分62在第一表面62a面向固定电极7并且第二表面62b背离固定电极7的情况下固定至壳体2。因此,第一表面62a是被定位成更靠近固定电极7的表面,第二表面62b是被定位成更远离固定电极7的表面。框架部分62被夹设在本体21和盖22之间。也就是说,框架部分62被壳体2夹持。换句话说,框架部分62物理地键合至壳体2。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物理键合”是指通过物理技术而不是通过化学技术的键合。化学键合的示例包括粘合和卷边(诸如压力键合)。物理键合的示例包括夹持和装配。可选地,框架部分62可以通过组合的物理和化学技术键合至壳体2。在该实施例中,框架部分62被夹设在本体21的一个表面21a的围绕凹部210的部分与盖22的板部分220的围绕通孔24的部分之间。本体21的一个表面21a的围绕凹部210的部分是面对壳体2的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的部分(第一部分)。盖22的板部分220的围绕通孔24的部分是面对壳体2的框架部分62的第二表面62b的部分(第二部分)。

如图1和图2所示,联接部分61是用于将推动器5联接到框架部分62的部分。联接部分61在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内将推动器5联接到框架部分62,使得推动器5可以沿着框架部分62的厚度移动。如稍后将详细描述的,联接部分61自身变形,从而使得推动器5能够沿着框架部分62的厚度移位。特别地,联接部分61围绕其联接到框架部分62的、作为支点的部分自身反转(参见图1和图2),从而使得推动器5能够沿着框架部分62的厚度移位。在该实施例中,联接部分61具有中空截锥体的形状。在横截面图中,联接部分61的外侧表面相对于轴向方向限定平滑的曲线。也就是说,联接部分61具有截锥体的形状,该截锥体的外侧表面与通常的截锥体的外侧表面相比,向内变窄,其中直径以恒定比率增大。联接部分61沿其整个纵向轴线具有相同的厚度。联接部分61从框架部分62的内侧表面朝向推动器5的外侧表面延伸,以远离固定电极7。也就是说,联接部分61在其外部外围部分联接到框架部分62,以形成框架部分62的一体部分。特别地,联接部分61的外部外围部分一体地联接到框架部分62的内侧表面的被定位成更靠近第一表面62a的端部部分。同时,联接部分61在其内部外围部分一体地联接到推动器5。特别地,联接部分61的内部外围部分一体地联接到推动器5的推动器的外侧表面5的中间部分。

延伸部分63从联接部分61的联接到框架部分62的端部部分(即,图1中的下端部部分)朝向固定电极7延伸。特别地,延伸部分63与联接部分61一体地形成。而且,延伸部分63具有柱形形状(例如,在该实施例中为圆柱形形状)。延伸部分63小到足以容置在框架部分62内(即,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内)。如图1和图2所示,延伸部分63位于本体21的凹部210内并且面对凹部210的内侧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当推动器5被按压以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时,施加到保持器6的联接部分61的载荷增加。由于联接部分61的外部外围部分联接于至框架部分62,因此联接部分61的内部外围部分与推动器5一起被朝向可动电极8按压。结果,如图2所示,联接部分61围绕其联接到框架部分62的、作为支点的部分自身反转,也就是说,当推动器5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时,联接部分61围绕保持器6的作为支点的预定部分自身反转,预定部分包括其中联接部分61联接到框架部分62的部分。另外,在联接部分61自身反转的同时,延伸部分63与凹部210的内侧表面接触(参见图2),从而帮助联接部分61自身反转。也就是说,保持器6的用作联接部分61的反转的支点的预定部分,包括框架部分62与延伸部分63之间的拐角部分。一旦推动器5停止被按压,联接部分61就发挥其弹力以从反转状态(参见图2)恢复到原始状态(参见图1)。因此,推动器5远离可动电极8移位。可以看出,保持器6的联接部分61联接到框架部分62,使得推动器5能够沿着框架部分62的厚度在框架部分62内部(即,在开口620内部)移位。

可以看出,在推动器5被移位的同时,联接部分61变形。因此,当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移位时,在联接部分61中产生使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此外,推动器5不仅拉动联接部分61,而且还拉动框架部分62朝向可动电极8。因此,在框架部分62中也会产生使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这可能导致框架部分62从其预定位置偏移,或者也可能导致框架部分62改变其定向。框架部分62的这种位置偏移或定向改变可能导致推动器5从其预定位置偏移,或者导致给予操作输入装置1的人的触摸感的显著改变。

因此,为了克服这种问题,保持器6包括限制部分64。如图6和图7所示,限制部分64设置在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上。限制部分64被实施为从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朝向本体21(的一个表面21a)突出的肋。如图7所示,限制部分64的沿着与其纵向轴线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横截面具有三角形的形状,该三角形具有圆形顶点。因此,限制部分64具有相对于限制部分64面对的表面倾斜的倾斜表面(即,面向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的倾斜表面和面向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的倾斜表面)。另外,如图7所示,限制部分64在其整个圆周上围绕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更具体地,限制部分64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框架形状,但是具有锥形拐角部分。

限制部分64从保持器6朝向壳体2突出并与之接触,从而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也就是说,当框架部分62被联接部分61向内拉动时,产生使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然而,抵靠本体21的一个表面21a按压限制部分64导致在支点周围产生方向与使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的方向相反的力矩。这减小了框架部分62被拖曳的机会,即使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按压和移位的同时拉动框架部分62连同联接部分61时也是如此。这减小了框架部分62的位置偏移和定向改变,从而最终减小了推动器5的位置偏移以及给予输入装置1的操作者的触摸感的变化。这允许输入装置1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特别地,如图7和图8所示,限制部分64在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上被定位成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限制部分64的中心线C2被定位成比框架部分62的中心线C1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即,更靠近开口620)。因此,限制部分64从框架部分62朝向壳体2突出,以在比框架部分62的中部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的点与壳体2接触并被其压缩。如本文所使用的,“框架部分62的中部”不是指整个框架部分62的中心,而是指其围绕开口620的部分的宽度的中部。与限制部分64在第一表面62a上被定位成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更靠近其外边缘的情况相比,这进一步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

此外,如图8所示,限制部分64沿其宽度不对称。换句话说,限制部分64的顶点64a不位于其中心线C2上。在该实施例中,顶点64a被定位成比其中心线C2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即,开口620)。也就是说,在限制部分64本身中,其外表面比其内表面更平缓地倾斜。限制部分64在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更靠近其内边缘的点(即顶点64a)处与壳体2的第一部分(即,本体21的一个表面21a的围绕凹部210的部分)接触。与限制部分64在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更靠近其外边缘的位置处与本体21接触的情况相比,这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另外,如果限制部分64由橡胶制成,则限制部分64本身在其内边缘上比在其外边缘上被压缩更大的程度。该构造有效地适用于下述情况:其中,框架部分62在通过联接部分61自身旋转时被拖曳到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中,以向内移动。

此外,限制部分64形成保持器6的一部分,因此,限制部分64由橡胶制成。也就是说,限制部分64具有弹性。另外,限制部分64在其整个圆周上围绕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并且与本体21的一个表面21a的围绕凹部210的部分接触。这允许限制部分64用作框架部分62和本体21之间的密封件。这允许封闭框架部分62和壳体2之间的间隙,从而有助于增加输入装置1内部的气密性程度。限制部分64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框架形状,但是具有锥形拐角部分。这有助于在限制部分64的整个圆周上均匀地压缩它,从而允许框架部分62以良好的稳定性键合至壳体2。

图9示出了根据比较例的保持器600。该保持器600没有限制部分64,这是与保持器6的主要不同之处。在该保持器600中,推动器5在被推动时拉动框架部分62连同联接部分61,从而可能导致框架部分62被拖曳到可动电极8中。也就是说,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时,框架部分62可能通过联接部分61被拖曳到其开口620中。如本文所使用的,“将框架部分62拖曳到其开口620中”是指框架部分62的围绕开口620的部分朝向开口620移位。这可能导致框架部分62从其预定位置移位或改变其定向。框架部分62的定向的示例性改变可以是框架部分62的向内倾斜,如图9中的双点链所示。也就是说,框架部分62可以从框架部分62的厚度平行于壳体2的厚度的状态转变为框架部分62的厚度相对于壳体2的厚度倾斜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在框架部分62与板部分220之间可能留有间隙,或者推动器5可能会从其预定位置偏移。相比之下,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中,为保持器6设置限制部分64减小了当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换句话说,限制部分64限制当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时框架部分62通过联接部分61被拖曳到开口620中。这允许与图9所示的比较例(参见图2)相比,根据该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减小框架部分62的位置偏移和定向改变。

1.3.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输入装置1如何操作。输入装置1处于图1所示的第一状态或图2所示的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可动构件3的可弹性变形部分30不弹性地变形,以保持可动电极8不接触固定电极7。因此,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端子11和第二端子12彼此不导电。另一方面,在第二状态下,可动构件3的可弹性变形部分30弹性地变形,以使可动电极8与固定电极7接触。因此,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端子11和第二端子12彼此导电。因此,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可以分别称为OFF状态和ON状态。

为了使输入装置1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操作者需要至少以一定的力按压推动器5。这使得可动构件3的压力接收部分32通过推动器5被朝向安装表面按压。因此,可动构件3的可弹性变形部分30逐渐变形。此后,当按压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力的大小超过某一值时,可弹性变形部分30以动量变弯曲以显著变形(参见图2)。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这种反转在可弹性变形部分30弹性地变形时,给予按压推动器5的操作者点击感。当可弹性变形部分30如上所述地变形时,如图2所示,可动电极8与固定电极7接触,从而使得第一端子11和端子12彼此导电。因此,输入装置1转变为第二状态。

为了使输入装置1从第二状态转变为第一状态,操作者仅需停止按压推动器5。当推动器5不再被按压时,可弹性变形部分30通过复原而恢复其原始形状。当可弹性变形部分30恢复其原始形状时,如图1所示,可动电极8与固定电极7脱离接触,从而使第一端子11和第二端子12彼此不导电。因此,输入装置1转变为第一状态。

2.变型

注意,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公开内容的各种实施例中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更确切地说,在不脱离本公开内容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设计选择或任何其他因素以各种方式容易地修改示例性实施例。接下来,将依次列举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型。

例如,壳体2和保持器6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采用的形状。

2.1.第一变型

图10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的用于输入装置的保持器6A。保持器6A包括与保持器6的限制部分64不同的限制部分64A。

如图10所示,限制部分64A设置用于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限制部分64A被实施为从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朝向本体21突出的肋。如图11所示,限制部分64A的沿与其纵向轴线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横截面具有扇形状。因此,限制部分64具有相对于限制部分64A面对的表面倾斜的倾斜表面(例如,凸起的弯曲表面)。另外,如图10所示,限制部分64A在其整个圆周上围绕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更具体地,限制部分64A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框架形状,但是具有弯曲的拐角部分。

注意,限制部分64在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上被定位成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也就是说,限制部分64A的中心线被定位成比框架部分62的中心线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此外,如图11所示,限制部分64A沿其宽度是不对称的。换句话说,限制部分64A的顶点不在其中心线上。在该变型中,限制部分64A的顶点被定位成比其中心线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即,开口620)。

上述限制部分64A以及限制部分64从保持器6朝向壳体2突出并与之接触,从而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这减小了框架部分62被拖曳的机会,即使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按压和移位的同时推动器5拉动框架部分62连同联接部分61时也是如此。因此,根据该第一变型,可以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此外,限制部分64A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框架形状,但是具有锥形拐角部分。这有利于均匀地压缩限制部分64A,从而允许框架部分62以良好的稳定性键合至壳体2。

2.2.第二变型

图12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用于输入装置的保持器6B。保持器6B包括与保持器6的限制部分64不同的限制部分641B、642B。也就是说,保持器6B包括两个限制部分641B、642B。

如图12所示,限制部分641B、642B设置用于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限制部分641B、642B中的每一个被实施为从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朝向本体21突出的肋。如图12所示,限制部分641B、642B在其整个圆周上围绕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更具体地,限制部分641B、642B在平面图中具有大小不同的矩形框架形状。具体地,在该变型中,限制部分641B小于限制部分642B并且位于限制部分642B的内部。

另外,如图13所示,限制部分641B在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上被定位成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也就是说,限制部分641B的中心线被定位成比框架部分62的中心线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如图13所示,限制部分641B沿其宽度对称。换句话说,限制部分641B的顶点位于其中心线上。另一方面,限制部分642B在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上被定位成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也就是说,限制部分642B的中心线被定位成比框架部分62的中心线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如图13所示,限制部分642B沿其宽度是不对称的。换句话说,限制部分642B的顶点不在其中心线上。在该变型中,限制部分642B的顶点被定位成比其中心线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

上述限制部分641B、642B以及限制部分64从保持器6朝向壳体2突出并与之接触,从而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这减小了框架部分62被拖曳的机会,即使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按压和移位的同时拉动框架部分62连同联接部分61时也是如此。因此,根据该第一变型,可以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另外,限制部分641B、642B以及限制部分64可以用作框架部分62和本体21之间的密封件。这允许封闭框架部分62和壳体2之间的间隙,从而有助于增加输入装置1内部的气密性程度。特别地,保持器6B包括多个限制部分(即,两个限制部分641B、642B),从而增加了保持器6B的蠕动距离,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气密性程度。

2.3.第三变型

图14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型的用于输入装置的保持器6C。保持器6C包括与保持器6的限制部分64不同的限制部分64C。

如图14所示,限制部分64A设置用于框架部分62的第二表面62b。限制部分64C被实施为从框架部分62的第二表面62b朝向盖22(更具体地,盖22的板部分220的面向本体21的表面)突出的肋。如同限制部分64一样,限制部分64C的沿与其纵向轴线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横截面具有三角形的形状,该三角形具有圆形顶点。另外,限制部分64C以及限制部分64在其整个圆周上围绕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

限制部分64C从保持器6朝向壳体2突出并与之接触,从而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也就是说,当框架部分62被联接部分61向内拉动时,产生使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然而,抵靠盖22的板部分220按压限制部分64C导致在支点周围产生方向与使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的方向相反的力矩。这减小了框架部分62被拖曳的机会,即使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按压和移位的同时拉动框架部分62连同联接部分61时也是如此。这减小了框架部分62的位置偏移和定向改变,从而最终减小了推动器5的位置偏移以及给予输入装置1的操作者的触摸感的变化。因此,第三变型允许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特别地,限制部分64C在框架部分62的第二表面62b上被定位成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在该变型中,限制部分64C的中心线被定位成比框架部分62的中心线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与限制部分64C在第二表面62b上被定位成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更靠近其内边缘的情况相比,这进一步减小了在推动器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

此外,限制部分64C沿其宽度不对称。换句话说,限制部分64C的顶点不在其中心线上。在该变型中,限制部分64C的顶点被定位成比其中心线更靠近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因此,限制部分64C在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更靠近其外边缘的点(即顶点)处与壳体2的第二部分(即,盖22的板部分220的围绕通孔24的部分)接触。与限制部分64C在相较于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更靠近其内边缘的位置处与盖22接触的情况相比,这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

2.4.第四变型

图15示出了根据第四变型的输入装置的壳体2D和保持器6D。

壳体2D包括与壳体2的盖22不同的盖22D。盖22D还包括限制部分25。限制部分25从壳体2D的盖22D朝向保持器6D的框架部分62突出并与之接触。更具体地,盖22D包括限制部分251和限制部分252,限制部分251中的每一个设置用于两个第一突出片231中的相关联的一个,限制部分252中的每一个设置用于两个第二突出片232中的相关联的一个,如图16所示。在下面的描述中,当不需要将限制部分251、252彼此区分开时,以下将限制部分251、252统称为“限制部分25”。每个限制部分251是从相关联的第一突出片231的面对保持器6的表面突出的肋。限制部分251沿着其相关联的第一突出片231的整个长度延伸。而且,限制部分251设置用于其相关联的第一突出片231的基部端部部分(即,更靠近板部分220的部分)。每个限制部分252是从相关联的第二突出片232的面对保持器6的表面突出的肋。限制部分252沿着其相关联的第二突出片232的整个长度延伸。而且,限制部分252设置用于其相关联的第二突出片232的基部端部部分(即,更靠近板部分220的部分)。每个限制部分25具有背离板部分220的平坦表面。此外,限制部分25形成壳体2D的一体部分。

保持器6D包括与保持器6的限制部分64不同的限制部分64D。限制部分64D从保持器6D的框架部分62朝向壳体2D的盖22D突出并与之接触。更具体地,如图17所示,限制部分64D设置用于框架部分62的外侧表面。限制部分64D被实施为从框架部分62的外侧表面向外突出的肋。限制部分64D设置用于框架部分62的外侧表面的被定位成更靠近第一表面62a的部分。特别地,限制部分64D设置用于框架部分62,以避免在与框架部分62的厚度垂直的方向上与限制部分25接触。另外,限制部分64D具有与框架部分62的第一面62a面对相反的方向的平坦表面。此外,限制部分64D在其整个圆周上围绕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

在该变型中,每个限制部分25与框架部分62的相关联的外侧表面接触,从而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另外,限制部分64D与两个第一突出片231和两个第二突出片232的面对保持器6的相应表面接触,从而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此外,限制部分25和限制部分64D彼此面对并且沿着框架部分62的厚度彼此接触。这进一步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当框架部分62被联接部分61向内拉动时,产生使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然而,限制部分25被抵靠框架部分62的外侧表面按压,限制部分64D被抵靠盖22D按压,并且限制部分25、64D被抵靠彼此按压。因此,限制部分25、64D在支点周围产生方向与使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的方向相反的力矩。这减小了框架部分62被拖曳的机会,即使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按压和移位的同时拉动框架部分62连同联接部分61时也是如此。这减小了框架部分62的位置偏移和定向改变,从而最终减小了推动器5的位置偏移以及给予输入装置1的操作者的触摸感的变化。因此,第四变型允许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2.5.第五变型

图18和图19示出了根据第五变型的输入装置1E。

如图18所示,输入装置1E包括:壳体2E;可动构件3;推动器5;保持器6E;传导构件(第一和第二传导构件)91、92;以及绝缘片26。

如图18和图19所示,壳体2E容置:可动构件3;推动器5;保持器6E;传导构件91、92;以及绝缘片26。壳体2E包括本体21E和盖22。

本体21E具有与本体21不同的台阶部分213。台阶部分213围绕圆周设置用于本体21E的形成凹部210的内壁。在该变型中,凹部210的被台阶部分213围绕的空间用作布置固定电极7和可动电极8的空间,即第一空间210a和四个第二空间210b。台阶部分213的一个表面(即,图18中的上表面)213a处于比本体21E的顶表面(即,一个表面21a)低预定高度的水平。另外,台阶部分213的高度尺寸(即,沿向上/向下方向测量的尺寸)在圆周上是相同的。在台阶部分213的一个表面213a上,安装有绝缘片26的外部外围边缘。台阶部分213的一个表面213a可以具有足够大以将绝缘片26的外部外围边缘安装在其上的任何宽度尺寸(即,沿向右/向左方向测量的尺寸)。

绝缘片26具有矩形的形状,其面积足够大以覆盖凹部210的第一空间210a和四个第二空间210b。绝缘片26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材料制成。绝缘片26由对气体诸如二氧化硫(SO

压力敏感粘合剂被施加到绝缘片26的整个下表面上。因此,将绝缘片26的外部外围边缘安装在台阶部分213的上表面上允许绝缘片26利用压力敏感粘合剂被固定到台阶部分213的上表面上并由壳体2保持。

如图18和图19所示,保持器6E包括联接部分61、框架部分62和限制部分64E。

如图19所示,限制部分64E设置用于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限制部分64E从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朝向本体21E(更具体地,朝向本体21E的台阶部分213的一个表面213a)突出。特别地,限制部分64E形成框架部分62的一体部分。另外,如图19所示,限制部分64E具有沿与其纵向轴线垂直的平面截取的三角形横截面。此外,限制部分64E在其整个圆周上围绕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因此,限制部分64E具有柱形形状。限制部分64E足够小以被容置在凹部210内,但是太大而不能被容置在被台阶部分213围绕的空间(即,包括第一空间210a和四个第二空间210b的空间)内。

如图19所示,保持器6E布置在本体21E的台阶部分213的一个表面213a上。更具体地,保持器6E通过限制部分64E支撑在台阶部分213的一个表面213a上。而且,将盖22安装到本体21E上使得保持器6E的框架部分62和限制部分64E被夹设在本体21E的台阶部分213的一个表面213a与盖22D的板部分220的围绕通孔24的部分之间。本体21E的台阶部分213的一个表面213a是壳体2E的面对框架部分62的第一表面62a的部分(第一部分)。同时,盖22D的板部分220的围绕通孔24的部分是壳体2E的面对框架部分62的第二表面62b的部分(第二部分)。

限制部分64E从保持器6E朝向壳体2E突出并与之接触,从而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也就是说,当框架部分62被联接部分61向内拉动时,产生使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然而,抵靠本体21E的台阶部分213的一个表面213a按压限制部分64E使得限制部分64E在支点周围产生方向与使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的方向相反的力矩。这减小了框架部分62被拖曳的机会,即使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按压和移位的同时拉动框架部分62连同联接部分61时也是如此。这减小了框架部分62的位置偏移和定向改变,从而最终减小了推动器5的位置偏移以及给予输入装置1的操作者的触摸感的变化。因此,输入装置1E可以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另外,根据该变型,限制部分64E布置成接触台阶部分213的内边缘。也就是说,限制部分64E布置成接触台阶部分213的拐角。这进一步减小了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

此外,绝缘片26插在限制部分64E与台阶部分213之间。因此,固定到台阶部分213上的绝缘片26被形成推动器5的一体部分的限制部分64E向下按压。限制部分64E限制其高度尺寸(即,沿向上/向下方向测量的尺寸),以允许限制部分64E的下端部向绝缘片26的对应区域施加预定压力。根据该构造,限制部分64E按压绝缘片26的外部外围边缘,从而减少了绝缘片26被拖曳到布置有固定电极7和可动电极8的空间(即包括第一空间210a和四个第二空间210b的空间)的机会。另外,凹部210的第一空间210a和四个第二空间210b被绝缘片26气密地密封。因此,该变型实现了下述优点:防止气体诸如二氧化硫气体的从外部流入第一空间210a和四个第二空间210b,从而减少了固定电极7和可动电极8受到气体影响的机会。

作为用于绝缘片26的压力敏感粘合剂,可以采用由树脂制成的压力敏感粘合剂,诸如丙烯酸压力敏感粘合剂或硅酮压力敏感粘合剂。这种由树脂制成的压力敏感粘合剂通常趋于在相对较高温度的环境下变软。例如,如果通过回流焊接将输入装置1E安装到电子装置的印刷线路板上,则绝缘片26的压力敏感粘合剂可能变软。但是,在该输入装置1E中,绝缘片26的外部外围边缘被限制部分64E抵靠台阶部分213按压。因此,即使绝缘片26的压力敏感粘合剂变软,绝缘片26也几乎不能从台阶部分213剥离,从而有利于保持布置有固定电极7和可动电极8的空间(即第一空间210a和四个第二空间210b)气密地密封。这允许输入装置1E能够在固定电极7和可动电极8较少受气体影响的情况下安装到电子装置上。

注意,从保持布置有固定电极7和可动电极8的空间(即第一空间210a和四个第二空间210b)气密地密封的观点出发,压力敏感粘合剂被适当地施加到绝缘层26的整个下表面上。然而,压力敏感粘合剂仅需施加到绝缘片26的下表面的被设计成与台阶部分213重叠的至少一区域上。

可选地,在压力敏感粘合剂被施加到绝缘片26的整个下表面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另一绝缘片附接到绝缘片26的下表面的中央区域。这防止了在输入装置1E被操作时,施加到绝缘片26的压力敏感粘合剂粘合到另一个构件(诸如,可动电极8)。

替代性地,代替使用压力敏感粘合剂,绝缘片26也可以通过被焊接到台阶部分213上来由壳体2E保持。焊接方法的示例包括使用激光束的焊接和使用超声波的焊接。

2.6.其他变型

限制部分的形状不必是针对示例性实施例及其变型描述的示例性形状中的任何一种。限制部分不必是从壳体和保持器的彼此面对的相应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突出的肋,而是也可以是通过使那些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倾斜而形成的倾斜表面。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使壳体和保持器的彼此面对的相应表面之一相对于彼此倾斜来设置限制部分。另外,限制部分的位置不必是针对示例性实施例及其变型描述的示例性位置中的任何一个。此外,限制部分不必设置用于保持器6,而是也可以设置用于壳体2。所设置的限制部分的数量不必是一个,而是也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个。简言之,在输入装置1中,选自由壳体2和保持器6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构件需要包括限制部分64,该限制部分朝向另一个构件突出并与另一个构件接触并减小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到框架部分62的力。

此外,壳体2、可动构件3、推动器5、保持器6、第一传导构件91和第二传导构件92的相应形状不必是针对示例性实施例及其变型描述的形状。

在一种变型中,在平面图中,壳体2不必具有圆形或四边形形状,而是也可以具有任何其他多边形形状。

在另一变型中,可动构件3的可弹性变形部分30不必由金属材料制成,而是也可以由树脂制成。而且,可弹性变形部分30不必具有穹顶形状,而是也可以具有给予操作者点击感的任何其他可弹性变形的形状。

此外,可动构件3的支撑部分31的数量不限于任何特定数量。例如,可动构件3可以包括三个支撑部分31。在该情况下,三个支撑部分31可以以规则的间隔布置以围绕可弹性变形部分30。替代性地,如果可动构件3包括单个支撑部分31,则支撑部分31可以具有围绕可弹性变形部分30的环的形状。

另外,所设置的可动构件3的数量不限于任何特定数量。可选地,多个可动构件3可以用于一个堆叠在另一个的顶部上。在该情况下,要施加的使可动构件3变弯曲的操作力的大小根据堆叠的可动构件3的数量而变化,从而在操作者操作输入装置1时给予他或她不同的触摸感。

在又一变型中,推动器5不必从壳体2突出。替代性地,推动器5可以容置在壳体2中。在该情况下,壳体2的盖22的覆盖推动器5的部分可以具有柔性。另外,在该情况下,推动器5可以具有导电性并且可以由例如金属材料制成。

在又一变型中,在第一状态下,在推动器5和可动构件3之间不需要留有间隙。例如,在处于第一状态的输入装置1中,推动器5可以与可动构件3的压力接收部分32接触。此外,在处于第一状态的输入装置1中,推动器5的下端部部分可以与绝缘片26接触。

在又一变型中,保持器6不必由橡胶制成。保持器6可以具有导电性并且可以由例如金属材料制成。同样,在平面图中,保持器6的框架部分62不必具有圆形或四边形形状,而是也可以具有任何其他多边形形状。此外,保持器6的联接部分61不必具有柱形形状,而是也可以由多个梁构成。此外,保持器6不必包括延伸部分63。

在又一变型中,推动器5和保持器6不必彼此一体地形成,而是也可以彼此分开地设置。在后一种情况下,保持器6可以通过适当的固定手段,诸如利用粘合剂固定到推动器5。

在又一变型中,所设置的第一传导构件91和第二传导构件92的数量不限于任何特定数量。而且,在第二传导构件92中,支撑电极921可以由两个或更多个电极构成。例如,第二传导构件92可以包括分别与可动构件3的多个支撑部分31相对应的多个支撑电极921。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固定电极7和可动电极8形成机械接触。可选地,在一种变型中,可以在固定电极7和可动电极8之间设置介电层。在该情况下,形成了压力传感器。也就是说,可动电极8和固定电极7可以用于形成机械接触或压力传感器。

可以适当地设置输入装置1的行程长度,即,待通过按压推动器5而被按压以使输入装置1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的推动器5的移动的大小。例如,输入装置1可以是具有相对较短的行程长度的短行程类型、具有相对较长的行程长度的长行程类型或者其行程长度位于短行程类型和长行程类型之间的某处的中等行程类型。此外,输入装置1不必是常OFF类型,而是也可以是仅在被操作时才转变为OFF的常ON类型。也就是说,输入装置1的推动器5可以被构造成在接收到外力时将可动构件3从OFF位置按压到ON位置,并且反之亦然。

输入装置1不必被设计为在要由人操作的装置的操作单元中使用,而是例如也可以在装置的检测单元中使用。当用于装置的检测单元中时,输入装置1可以用作例如用于检测机械部件诸如致动器的位置的限制开关。

根据上述其他变型的这些构造不仅适用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而且也适用于第一至第五变型。

3.方面

从对实施例及其变型的前述描述可以看出,本公开内容具有以下方面。在下面的描述中,仅仅为了清楚说明本公开内容的以下方面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之间的组成元件中的对应关系而在括号中插入附图标记。

第一方面是作为一种输入装置(1;1E),其包括壳体(2;2D;2E)、可动构件(3)、推动器(5)和保持器(6;6A;6B;6C;6D;6E)。所述壳体(2;2D;2E)具有固定电极(7)。所述可动构件(3)具有布置成面对所述固定电极(7)的可动电极(8)。所述可动电极(8)相对于所述固定电极(7)移位。所述推动器(5)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可动电极(8)与所述固定电极(7)相反。所述保持器(6;6A;6B;6C;6D;6E)包括框架部分(62)和联接部分(61)。所述框架部分(62)被所述壳体(2;2D;2E)夹持。所述联接部分(61)在所述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内将所述推动器(5)联接到所述框架部分(62),以允许所述推动器(5)沿着所述框架部分(62)的厚度移位。选自由所述壳体(2;2D;2E)和所述保持器(6;6A;6B;6C;6D;6E)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构件包括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25、64D;64E)。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25、64D;64E)朝向选自由所述壳体(2;2D;2E)和所述保持器(6;6A;6B;6C;6D;6E)组成的组中的另一个构件突出并与所述另一个构件接触,以限制在所述推动器(5)被朝向所述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所述框架部分(62)通过所述联接部分(61)被拖曳到所述框架部分(62)的所述开口(620)中。该方面允许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第二方面可以结合根据第一方面的输入装置(1;1E)来实现。在第二方面中,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A;641B;642B;64C;25、64D;64E)限制当所述框架部分(62)被拖曳到所述开口(620)中时所述框架部分(62)在所述框架部分(62)自身的旋转方向上的移动。该方面允许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第三方面可以结合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输入装置(1;1E)来实现。在第三方面中,所述联接部分(61)在所述推动器(5)被朝向所述可动电极(6)移位的同时,围绕作为支点的所述保持器(6;6A;6B;6C;6D;6E)的预定部分自身反转。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25、64D;64E)围绕所述支点产生在一个方向上的力矩,所述一个方向与使所述联接部分(61)反转的力矩的另一个方向相反。该方面允许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第四方面可以结合根据第三方面的输入装置(1)来实现。在第四方面中,所述保持器(6;6A;6B;6C;6D)包括从所述联接部分(61)的端部部分朝向所述固定电极(7)延伸的延伸部分(63)。所述联接部分(61)在其所述端部部分联接到所述框架部分(62)。所述预定部分包括在所述框架部分(62)和所述延伸部分(63)之间的拐角部分。该方面允许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第五方面可以结合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项的输入装置(1;1E)来实现。在第五方面中,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25、64D;64E)在其整个圆周上围绕所述框架部分(62)的所述开口(620)。该方面允许封闭框架部分(62)与壳体(2;2D;2E)之间的间隙,因此有助于增加输入装置(1;1E)内的气密性。

第六方面可以结合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项的输入装置(1)来实现。在第六方面中,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25、64D)具有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相对于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25、64D)所面对的表面是倾斜的。该方面允许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第七方面可以结合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项的输入装置(1;1E)来实现。在第七方面中,所述框架部分(62)具有:被定位成更靠近所述固定电极(7)的第一表面(62a);以及被定位成更远离所述固定电极(7)的第二表面(62b)。所述壳体(2;2D;2E)具有:面对所述框架部分(62)的所述第一表面(62a)的第一部分;以及面对所述框架部分(62)的所述第二表面(62b)的第二部分。所述框架部分(62)被夹设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64E)设置在所述框架部分(62)的所述第一表面(62a)与所述壳体(2;2D;2E)的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和/或所述框架部分(62)的所述第二表面(62b)与所述壳体(2;2D;2E)的所述第二部分之间。该方面允许以更多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第八方面可以结合根据第七方面的输入装置(1;1E)来实现。在第八方面中,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64E)设置用于所述框架部分(62)的所述第一表面(62a)或所述第二表面(62b)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该方面允许通过改变保持器(6;6A;6B;6C;6E)而不是壳体(2;2D;2E)的设计来设置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64E)。

第九方面可以结合根据第八方面的输入装置(1;1E)来实现。在第九方面中,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B;64E)设置用于使所述框架部分(62)的所述第一表面(62a)被定位成相较于所述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更靠近所述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该方面允许进一步减小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于框架部分(62)的力。

第十方面可以结合根据第九方面的输入装置(1;1E)来实现。在第十方面中,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B;64E)在相较于所述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更靠近所述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的位置处与所述壳体(2;2D;2E)的所述第一部分接触。该方面允许进一步减小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于框架部分(62)的力。

可以结合根据第八方面的输入装置(1)来实现第十一方面。在第十一方面中,所述限制部分(64C)设置用于使所述框架部分(62)的所述第二表面(62b)被定位成相较于所述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更靠近所述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该方面允许进一步减小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于框架部分(62)的力。

可以结合根据第十一方面的输入装置(1)来实现第十二方面。在第十二方式中,所述限制部分(64C)在相较于所述框架部分(62)的内边缘更靠近所述框架部分(62)的外边缘的位置处与所述壳体(2;2D;2E)的所述第二部分接触。该方面允许进一步减小在推动器(5)被朝向可动电极(8)移位的同时被施加于框架部分(62)的力。

可以结合根据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项的输入装置(1;1E)来实现第十三方面。在第十三方面中,所述保持器(6;6A;6B;6C;6D;6E)由橡胶制成。与保持器(6;6A;6B;6C;6D;6E)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情况相比,该方面减少了当操作输入装置(1;1E)时引起的噪声。

可以结合根据第十三方面的输入装置(1;1E)来实现第十四方面。在第十四方面中,所述推动器(5)和所述保持器(6;6A;6B;6C;6D;6E)彼此一体地形成并且由橡胶制成。与推动器(5)和保持器(6;6A;6B;6C;6D;6E)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情况相比,该方面减少了操作输入装置(1;1E)时引起的噪声。

可以结合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四方面中任一项的输入装置(1;1E)来实现十五方面。在第十五方面,所述壳体(2;2D;2E)包括本体(21;21E)和盖(22;22D)。所述本体(21;21E)具有设置在其一个表面(21a;213a)上的凹部(210)。所述固定电极(7)在所述本体(21;21E)的所述凹部(210)的底表面露出。所述可动构件(3)容置在所述本体(21;21E)的所述凹部(210)中。所述盖(22;22D)包括板部分(220),所述板部分具有通孔(24)并且覆盖所述本体(21;21E)的一个表面(21a;213a)。所述通孔(24)面对所述凹部(210)。所述框架部分(62)被夹设在所述本体(21)的所述一个表面(21a;213a)和所述盖(22;22D)的所述板部分(220)之间。所述推动器(5)被定位在所述盖(22;22D)的所述板部分(220)的所述通孔(24)内。该方面允许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第十六方面是一种输入装置(1;1E),其包括壳体(2;2D;2E)、可动构件(3)、推动器(5)和保持器(6;6A;6B;6C;6D;6E)。所述壳体(2;2D;2E)具有固定电极(7)。所述可动构件(3)具有布置成面对所述固定电极(7)的可动电极(8)。所述可动电极(8)相对于所述固定电极(7)移位。所述推动器(5)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可动电极(8)与所述固定电极(7)相反。所述保持器(6;6A;6B;6C;6D;6E)包括框架部分(62)和联接部分(61)。所述框架部分(62)被所述壳体(2;2D;2E)夹持。所述联接部分(61)在所述框架部分(62)的开口(620)内将所述推动器(5)联接到所述框架部分(62),以允许所述推动器(5)沿着所述框架部分(62)的厚度移位。所述保持器(6;6A;6B;6C;6D;6E)由橡胶制成。所述保持器(6;6A;6B;6C;6D;6E)包括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64D;64E)。所述限制部分(64;64A;641B、642B;64C;64D;64E)从所述框架部分(62)朝向所述壳体(2;2D;2E)突出,并在相较于所述框架部分(62)的中部更靠近所述框架部分(62)的所述开口(620)的位置处与所述壳体(2;2D;2E)接触并被所述壳体压缩。该方面允许以良好的稳定性来保持推动器(5)。

附图标记列表

1、1E 输入装置

2、2D、2E 壳体

21、21E 本体

21a、213a 一个表面

210 凹部

22、22D 盖

220 板部分

24 通孔

3 可动构件

5 推动器

6、6A、6B、6C、6D、6E 保持器

61 联接部分

62 框架部分

62a 第一表面

62b 第二表面

620 开口

63 延伸部分

64、64A、641B、642B、64C、64D、64E 限制部分

7 固定电极

8 可动电极。

相关技术
  • 输入数值显示装置、输入数值显示程序、输入数值显示用服务器装置、输入数值显示方法以及记录了输入数值显示程序的记录介质
  • 转台型输入装置、转台型输入装置的输入操作判断方法以及转台型输入装置用程序
技术分类

0612011291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