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线束单元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2:25


线束单元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线束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搭载于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的线束在多个电气设备间进行电连接。另外,在电动汽车中,通过线束连接车辆和地面设备,从地面设备对搭载于车辆的蓄电装置充电。由于通过线束供给的电压变高,从而线束的发热量增加。因此,冷却线束的结构被提案。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线束,该线束具备包覆电线、覆盖包覆电线的内筒、以及隔开预定间隔地覆盖内筒的外筒,在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的流通通路。流通通路通过与包覆电线分体的内外筒形成,包覆电线配置于流通路径的径向内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152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的线束因为流通通路(冷却介质流通的通路)配置于包覆电线的外侧,所以从冷却介质到作为热源的包覆电线的中心部较远,在包覆电线的冷却效率的观点上有改善的余地。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提高冷却效率的线束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束单元,具备:导电路径,在车载机器间导电;和冷却部,冷却所述导电路径,所述导电路径具有中空的筒状导体,所述筒状导体具有导电性,所述冷却部具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使冷却介质能在内部流通,并且与所述筒状导体为分体,所述筒状导体的刚性比所述冷却管的刚性优异,所述冷却管贯穿所述筒状导体。

发明效果

根据作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束单元,能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布设有一实施方式中的线束单元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线束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线束单元的概要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线束单元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筒状导体、柔软导体以及端子的连接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变更例的线束单元的概要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1]本公开的线束单元,具备:导电路径,在车载机器间导电;和冷却部,冷却所述导电路径,所述导电路径具有中空的筒状导体,所述筒状导体具有导电性,所述冷却部具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比所述筒状导体柔软,并且与所述筒状导体分体,所述冷却管与所述筒状导体的端部连接,所述筒状导体和冷却管使冷却介质能在内部流通。

根据该结构,通过与筒状导体的两端部连接的冷却管,冷却介质在筒状导体的内部流通。筒状导体通过与借由冷却管而流通的冷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而被冷却。因此,能从内侧冷却筒状导体,能提高冷却效率。

[2]优选地,所述线束单元具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筒状导体的内周面。

根据该结构,通过保护层能防止向筒状导体的内部供给的冷却介质与筒状导体的内周面直接接触。

[3]优选地,所述导电路径具有柔软导体和端子,所述柔软导体具有与所述筒状导体电连接的第1端部和与所述端子电连接的第2端部,所述柔软导体比所述筒状导体柔软。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筒状导体的端部连接柔软导体,从而能吸收导电路径的尺寸公差。进一步地,也成为在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摇动的对策。

[4]优选地,所述筒状导体比所述柔软导体长。

根据该结构,在向筒状导体的内部供给的冷却介质与筒状导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区间变长,因此能更加冷却筒状导体。

[5]优选地,具备电磁屏蔽构件,所述电磁屏蔽构件覆盖所述冷却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筒状导体,所述电磁屏蔽构件是编织金属线材而成的编织构件,所述冷却管贯穿所述编织构件。

根据该结构,能兼顾抑制电磁噪声从导电路径辐射的屏蔽性和冷却部的组装作业性。

[6]优选地,具备外装构件,所述外装构件覆盖所述冷却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导电路径,所述外装构件具有筒状外装构件和与所述筒状外装构件的端部连接的护线套,所述冷却管贯穿所述护线套。

根据该结构,冷却管贯穿护线套导出到外部,因此能抑制线束单元的止水性的降低。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线束单元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正交”不仅包括严格为平行、正交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内大致平行、正交的情况。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线束单元10的概要结构)

图1所示的线束单元10将搭载于车辆V的两个车载机器电连接。车辆V例如是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线束单元10具有将车载机器M1和车载机器M2电连接的导电路径20和覆盖导电路径20的外装构件60。导电路径20例如以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在车辆V的地板下通过的方式从车载机器M1布设到车载机器M2。作为车载机器M1及车载机器M2的一例,车载机器M1是靠近车辆V的前方设置的逆变器,车载机器M2是设置于比车载机器M1靠车辆V的后方的高压电池。作为逆变器的车载机器M1例如与成为车辆行驶的动力源的驱动车轮用的电动机(省略图示)连接。逆变器由高压电池的直流电生成交流电,并将该交流电向电动机供给。作为高压电池的车载机器M2例如是能供给百伏特以上电压的电池。即,本实施方式的导电路径20构成能进行高压电池与逆变器间的高电压的变换的高压电路。

(线束单元10的概要结构)

如图2、图3、图4所示,线束单元10具有导电路径20、冷却管41、42、电磁屏蔽构件50、外装构件60、连接器71、72。

如图3、图4、图5所示,导电路径20具有筒状导体21、绝缘包覆部22a、保护层22b、柔软导体23、24、端子25、26。

筒状导体21是具有导电性、内部中空的结构。筒状导体21例如为金属制,形状保持性高。也就是说,筒状导体21能保持形状。筒状导体21的材料例如是铜系、铝系等的金属材料。筒状导体21形成为与图1所示的线束单元10的布设路径相应的形状。筒状导体21被弯管机(管弯曲加工装置)实施弯曲加工。

图4示出利用与线束单元1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将线束单元10截断的截面。在图4中,筒状导体21的长度方向是图4的纸面内外方向。利用与筒状导体21的轴方向垂直的平面将筒状导体21截断的截面形状(也就是横截面形状)例如为圆环形,筒状导体21的轴方向是筒状导体21的长度方向、即筒状导体21的延伸方向。此外,筒状导体21的截面形状能设为任意形状。另外,在筒状导体21的截面形状中,外周的形状和内周的形状可以彼此不同。另外,在筒状导体21的长度方向上,截面形状也可以不同。

绝缘包覆部22a将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21c遍及周向全周而包覆。绝缘包覆部22a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作为绝缘包覆部22a的材料,例如能使用有机硅树脂、交联聚乙烯或交联聚丙烯等以聚烯烃系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合成树脂等。作为绝缘包覆部22a的材料,能单独使用一种材料、或者将两种以上材料适当组合使用。绝缘包覆部22a例如能通过针对筒状导体21的挤压成形(挤压包覆)而形成。

保护层22b将筒状导体21的内周面21d遍及周向全周而包覆。保护层22b例如是刚性树脂、橡胶、瓷漆等覆膜。保护层22b防止向筒状导体21的内部供给的冷却介质43与筒状导体21的内周面21d直接接触。

如图3所示,筒状导体21具有第1端部21a和第2端部21b,第1端部21a和第2端部21b是筒状导体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第1端部21a和第2端部21b从绝缘包覆部22a露出。

如图3、图5所示,在筒状导体21分别连接有柔软导体23、24的一端,在柔软导体23、24的另一端连接有图2所示的端子25、26。详述的话,柔软导体23具有与筒状导体21电连接的第1端部23a和与图2、图5所示的端子25电连接的第2端部23b。柔软导体24具有与筒状导体21电连接的第1端部24a和与图2所示的端子26电连接的第2端部24b。

柔软导体23、24是柔软性比筒状导体21的柔软性优异的导电体。本实施方式的柔软导体23、24形成为筒状。柔软导体23、24例如是将导电性的线材编织成筒状的编织线。线材的材料例如是铜系、铝系的金属材料。

如图3所示,在形成为筒状的柔软导体23的第1端部23a的内侧配置有筒状导体21,并且筒状导体21的第1端部21a贯穿柔软导体23配置到柔软导体23的外部。在柔软导体23的外周侧安装有紧固带31a。柔软导体23被紧固带31a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通过该紧固带31a,柔软导体23的第1端部23a与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电连接。此外,筒状导体21和柔软导体23也可以通过例如超声波焊接等焊接进行连接。

在形成为筒状的柔软导体24的第1端部24a的内侧配置有筒状导体21,并且筒状导体21的第2端部21b贯穿柔软导体24配置到柔软导体24的外侧。在柔软导体24的外侧安装有紧固带31b。柔软导体24被紧固带31b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通过该紧固带31b,柔软导体24的第1端部24a与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电连接。此外,柔软导体24和筒状导体21也可以通过例如超声波焊接等焊接进行连接。

图5是示出筒状导体、柔软导体以及端子的连接的说明图。此外,在图5中,对导电路径20中、图2、图3的左侧所示的构件用无括号的附图标记示出,对图2、图3的右侧所示的构件用带括号的附图标记示出。

端子25保持于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71,与车载机器M1连接。端子25与柔软导体23的第2端部23b连接。例如,端子25具有一对压接片,通过该压接片压接于柔软导体23的第2端部23b。端子26保持于图1、图2所示的连接器72,与车载机器M2连接。端子26与柔软导体24的第2端部24b连接。例如,端子26具有一对压接片,通过该压接片压接于柔软导体24的第2端部24b。

如图3、图4所示,冷却管41、42与筒状导体21的两端连接。冷却管41、42形成为中空状。冷却管41、42的柔软性比筒状导体21的柔软性优异。换句话讲,筒状导体21的刚性比冷却管41、42的刚性优异。冷却管41、42的材料为具有柔软性的树脂材料例如PP(聚丙烯)、PVC(聚氯乙烯)、交联PE(聚乙烯)等。

详述的话,冷却管41与筒状导体21的第1端部21a连接。如图3所示,在形成为筒状的冷却管41的端部的内侧配置有筒状导体21的第1端部21a。在冷却管41的外周侧安装有紧固带32a。冷却管41被紧固带32a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管41压接于比上述的柔软导体23靠筒状导体21的端部。也就是说,将冷却管41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紧固带32a配置于比将柔软导体23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紧固带31a靠筒状导体21的端部侧。并且,柔软导体23覆盖冷却管41和将该冷却管41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紧固带32a。

同样,冷却管42与筒状导体21的第2端部21b连接。如图3所示,在形成为筒状的冷却管42的端部的内侧配置有筒状导体21的第2端部21b。在冷却管42的外周侧安装有紧固带32b。冷却管42被紧固带32b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管42压接于比上述的柔软导体23靠筒状导体21的端部。也就是说,将冷却管42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紧固带32b配置于比将柔软导体23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紧固带31b靠筒状导体21的端部侧。并且,柔软导体23覆盖冷却管42和将该冷却管42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紧固带32b。

冷却管41、42相对于筒状导体21作为冷却介质43的供给路径和排出路径执行功能。

例如经由冷却管41向筒状导体21的内部供给冷却介质43。冷却介质43例如是水、防冻液等液体、气体、气体和液体混合的气液两相流等各种流体。冷却介质43通过未图示的泵供给。向筒状导体21的内部供给的冷却介质43例如经由冷却管42排出。这样,冷却管41、42构成使冷却介质43循环的循环路径的一部分。循环路径例如包括上述的泵、散热部。泵将冷却介质从冷却管41向筒状导体21的内部压送。冷却介质43与筒状导体21之间进行热交换。温度通过热交换上升的冷却介质43通过冷却管42从筒状导体21向散热部输送。散热部使温度通过热交换上升的冷却介质43的热向外部释放,从而将冷却介质43冷却。被冷却的冷却介质43再次被泵经由冷却管41向筒状导体21压送。冷却管41、42构成通过这样循环的冷却介质43冷却筒状导体21的冷却部。

如图3、图4所示,电磁屏蔽构件50覆盖两个导电路径20。电磁屏蔽构件50是将金属制的线材编织成筒状的第2编织构件。电磁屏蔽构件50具有屏蔽性。另外,电磁屏蔽构件50具有柔软性。如图3所示,电磁屏蔽构件50的一端与连接器71连接,电磁屏蔽构件50的另一端与连接器72连接。因此,电磁屏蔽构件50将传导高压电压的导电路径20的全长覆盖。由此,抑制从导电路径20产生的电磁噪声向外部辐射。

外装构件60覆盖导电路径20。上述的冷却管41、42与导电路径20的筒状导体21的两端部连接。因此,外装构件60覆盖导电路径20和冷却管41、42的至少一部分。

外装构件60具有筒状外装构件61和与筒状外装构件61的第1端部61a及第2端部61b分别连接的护线套62、63。

筒状外装构件61例如以将筒状导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的外周包覆的方式设置。筒状外装构件61例如形成筒状导体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的筒状。筒状外装构件61例如以将多个筒状导体21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包围的方式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筒状外装构件61形成为圆筒状。筒状外装构件61例如具有环形凸部和环形凹部沿着筒状外装构件61的中心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长度方向)交替地连续设置的波纹结构。作为筒状外装构件61的材料,例如能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或不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能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本实施方式的筒状外装构件61是合成树脂制的波纹管。

护线套62形成为大致筒状。护线套62例如为橡胶制。护线套62以架设在连接器71与筒状外装构件61之间的方式形成。护线套62被紧固带64a以与连接器71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方式紧固固定。另外,护线套62被紧固带64b以与筒状外装构件61的第1端部61a的外侧紧密贴合的方式接合固定。在护线套62形成有贯穿护线套62的贯穿孔62a。贯穿孔62a使护线套6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护线套62形成有两个贯穿孔62a,在各贯穿孔62a中分别被插通冷却管41。各贯穿孔62a以与插通于各自的冷却管41的外周面紧密贴合的方式形成。如图3所示,冷却管41贯穿柔软导体23和电磁屏蔽构件50,从护线套62的贯穿孔62a向护线套62的外部导出。

护线套63形成为大致筒状。护线套63例如为橡胶制。护线套63以架设在连接器72与筒状外装构件61之间的方式形成。护线套63被紧固带65a以与连接器72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方式紧固固定。另外,护线套63被紧固带65b以与筒状外装构件61的第2端部61b的外侧紧密贴合的方式接合固定。在护线套63形成有贯穿护线套63的贯穿孔63a。贯穿孔63a使护线套63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护线套63形成有两个贯穿孔63a,在各贯穿孔63a中被插通冷却管42。各贯穿孔63a以与插通于各自的冷却管42的外周面紧密贴合的方式形成。如图3所示,冷却管42贯穿柔软导体24和电磁屏蔽构件50,从护线套63的贯穿孔63a向护线套63的外部导出。

(作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单元10的作用。

线束单元10具备:导电路径20,在车载机器M1、M间导电;和冷却管41、42,构成冷却导电路径20的冷却部。导电路径20具有中空的筒状导体21,筒状导体21具有导电性。冷却管41、42比筒状导体21柔软,并且与筒状导体21分体。冷却管41、42与筒状导体21的两端部连接。筒状导体21和冷却管41、42能使冷却介质43在内部流通。

通过与筒状导体21的两端部连接的冷却管41、42,冷却介质43在筒状导体21的内部流通。筒状导体21通过与介由冷却管41、42而流通的冷却介质43之间的热交换而被冷却。这样,能从内侧冷却筒状导体21。

筒状导体21与相同截面积的使多根金属线材绞合的绞线或实心结构的单芯线相比外周的长度长。也就是说,筒状导体21与绞线或单芯线相比外周侧的面积大。因此,能从更大的面积朝向外部散热,因此能提高散热性。

线束单元10具有将筒状导体21的内周面21d遍及周向全周包覆的保护层22b。通过保护层22b,能防止向筒状导体21的内部供给的冷却介质43与筒状导体21的内周面21d直接接触。

导电路径20具有与筒状导体21连接的柔软导体23、24。柔软导体23、24的柔软性比筒状导体21的柔软性优异。因此,能吸收导电路径20的尺寸公差。另外,在车辆V振动的情况下,能吸收由该振动引起的与柔软导体23、24的两侧连接的部件彼此的位置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吸收筒状导体21与连接器71、72之间、也就是筒状导体21与车载机器M1、M2之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减小施加于连接器71、72或端子25、26的负荷。

另外,如图3所示,筒状导体21的长度L1比柔软导体23、24的长度L2、L3长。柔软导体23、24的长度L2、L3是示出能利用柔软导体23、24的柔软性使导电路径20弯曲的范围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度L2、L3是筒状导体21与连接器71、72之间的距离。因此,通过冷却管41、42而流通的冷却介质43与筒状导体21接触的区间长,也就是说能将在冷却介质43与筒状导体2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区间加长,因此能更加冷却导电路径20。此外,柔软导体23、24的长度L2、L3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柔软导体23、24是将金属制的线材编织成筒状的编织构件。因此,能将冷却管41、42在柔软导体23、24的中途从柔软导体23、24导出。由此,能容易将冷却管41、42向线束单元10的外部导出,针对筒状导体21能容易连接用于使冷却介质43循环的构成构件。

电磁屏蔽构件50覆盖两个导电路径20。电磁屏蔽构件50是将金属制的线材编织成筒状的编织构件。因此,能抑制从导电路径20产生的电磁噪声向外部辐射。另外,因此能将冷却管41、42在电磁屏蔽构件50的中途从电磁屏蔽构件50导出。由此,能容易将冷却管41、42向线束单元10的外部导出,针对筒状导体21能容易连接用于使冷却介质43循环的构成构件。

线束单元10具备外装构件60,外装构件60覆盖冷却管41、42的至少一部分和导电路径20。外装构件60具有筒状外装构件61和与筒状外装构件61的第1端部61a及第2端部61b分别连接的护线套62、63。冷却管41、42贯穿护线套62、63。这样,冷却管41、42贯穿护线套62、63导出到线束单元10的外部,因此能抑制线束单元10的止水性的降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效果。

(1)线束单元10具备:在车载机器M1、M2间导电的导电路径20;和冷却管41、42,构成冷却导电路径20的冷却部。导电路径20具有中空的筒状导体21,筒状导体21具有导电性。冷却管41、42比筒状导体21柔软,并且与筒状导体21分体。冷却管41、42与筒状导体21的两端部连接。筒状导体21和冷却管41、42能使冷却介质43在内部流通。

通过与筒状导体21的两端部连接的冷却管41、42,冷却介质43在筒状导体21的内部流通。筒状导体21通过与借由冷却管41、42而流通的冷却介质43之间的热交换而被冷却。这样,能从内侧冷却筒状导体21。

(2)线束单元10具有保护层22b,保护层22b将筒状导体21的内周面21d遍及周向全周而包覆。通过保护层22b,能防止向筒状导体21的内部供给的冷却介质43与筒状导体21的内周面21d直接接触。

(3)筒状导体21与相同截面积的使多根金属线材绞合的绞线或实心结构的单芯线相比外周的长度长。也就是说,筒状导体21与绞线或单芯线相比外周侧的面积大。因此,能从更大的面积朝向外部散热,因此能提高散热性。

(4)导电路径20具有与筒状导体21连接的柔软导体23、24。柔软导体23、24的柔软性比筒状导体21的柔软性优异。因此,能吸收导电路径20的尺寸公差。另外,在车辆V振动的情况下,能吸收与由该振动引起的柔软导体23、24的两侧连接的部件彼此的位置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吸收筒状导体21与连接器71、72之间、也就是筒状导体21与车载机器M1、M2之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减小施加于连接器71、72或端子25、26的负荷。

(5)筒状导体21的长度L1比柔软导体23、24的长度L2、L3长。因此,通过冷却管41、42而流通的冷却介质43与筒状导体21接触的区间长,也就是说能将在冷却介质43与筒状导体2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区间加长,因此能更加抑制导电路径20。

(6)柔软导体23、24是将金属制的线材编织成筒状的编织构件。因此,能将冷却管41、42在柔软导体23、24的中途从柔软导体23、24导出。由此,能容易将冷却管41、42向线束单元10的外部导出,针对筒状导体21能容易连接用于使冷却介质43循环的构成构件。

(7)电磁屏蔽构件50覆盖两个导电路径20。电磁屏蔽构件50是将金属制的线材编织成筒状的编织构件。因此,能抑制从导电路径20产生的电磁噪声向外部的辐射。另外,因此,能将冷却管41、42在电磁屏蔽构件50的中途从电磁屏蔽构件50导出。由此,能容易将冷却管41、42向线束单元10的外部导出,针对筒状导体21能容易连接用于使冷却介质43循环的构成构件。

(8)线束单元10具备外装构件60,外装构件60覆盖冷却管41、42的至少一部分和导电路径20。外装构件60具有筒状外装构件61和与筒状外装构件61的第1端部61a及第2端部61b分别连接的护线套62、63。冷却管41、42贯穿护线套62、63。这样,冷却管41、42贯穿护线套62、63而导出到线束单元10的外部,因此能抑制线束单元10的止水性的降低。

(变更例)

本实施方式能按以下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如图6所示,也可以用柔软导体23、24覆盖冷却管41、42的一部分。详述的话,筒状的柔软导体23的第1端部23a覆盖筒状导体21的第1端部21a、与第1端部21a连接的冷却管41的端部、以及将冷却管41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紧固带32a。冷却管41从作为柔软导体23的编织件的线材间的间隙向柔软导体23的外部引出。同样,筒状的柔软导体24的第1端部24a覆盖筒状导体21的第2端部21b、与第2端部21b连接的冷却管42的端部、以及将冷却管42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紧固带32b。冷却管42从作为柔软导体24的编织件的线材间的间隙向柔软导体24的外部引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将两个冷却管41彼此连接而将冷却介质43分别向筒状导体21的内部供给。另外,也可以将两个冷却管42彼此连接而从筒状导体21的内部排出冷却介质43。

例如,在相对于线束单元10的冷却介质43的供给侧,将一根冷却管与图3所示的冷却管41连接,使从一根冷却管供给的冷却介质43向两根冷却管41分支。冷却管的分支部分也能作为护线套62的外部,或者也能配置于或者护线套62的内部。这样的话,为了供给冷却介质43,只要将一根冷却管与线束单元10连接即可,能简化线束单元10的安装工序。

另外,在相对于线束单元10的冷却介质43的排出侧,连接两根冷却管42,使各冷却管42的冷却介质43合流。冷却管的合流部分也能作为护线套63的外部,或者也能配置于护线套63的内部。这样的话,为了排出冷却介质43,只要将一根冷却管与线束单元10连接即可,能简化线束单元10的安装工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护线套62、63导出冷却管41、42,也就是说冷却管41、42贯穿护线套62、63,但是也可以将冷却管41、42从连接器71、72导出。通过这样,能冷却筒状导体21和连接器71、72。

·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构件50设为金属带等。

·针对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设为具备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导电路径的线束单元。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柔软导体23、24,也可以使用使多根金属线材绞合的绞线。

·针对上述实施方式,筒状的柔软导体23、24也可以不覆盖筒状导体21。例如,将筒状的柔软导体23、24弄圆形成为棒状,并通过紧固带31a、31b将该柔软导体23、24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从而将柔软导体23、24与筒状导体21电连接。在该情况下,不必将筒状导体21的第1端部21a和第2端部21b从柔软导体23、24的线材之间导出,能容易进行组装。

·针对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筒状的柔软导体23、24形成为片状,将该柔软导体23、24在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卷绕成寿司卷状,并通过紧固带31a、31b压接于筒状导体21。柔软导体23、24可以卷绕到贯穿筒状导体21的冷却管41、42,也可以不卷绕。在将柔软导体23、24卷绕到冷却管41、42的情况下,能容易从重叠成寿司卷状的柔软导体23、24之间引出冷却管41、42。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中,将连接器71侧的柔软导体23的形状和连接器72侧的柔软导体24的形状设为彼此相同,但是也可以设为彼此不同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在筒状的柔软导体23的内侧配置筒状导体21的第1端部21a,通过紧固带31a将柔软导体23和筒状导体21彼此连接,并通过紧固带31b将形成为棒状的柔软导体24压接于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而将柔软导体24和筒状导体21彼此连接。

·针对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从冷却管42向筒状导体21的内部供给冷却介质43,并通过冷却管41从筒状导体21的内部排出冷却介质43。

·筒状导体21能具有与线束单元10的布设路径相应的长度形状。筒状导体21也可以具有在刚刚将线束单元10搭载于车辆之前和之后筒状导体21的长度形状和/或粗细形状不变化的程度的刚性。

·如图3所示,按照某个优选例的线束单元10能具备筒状导体21、多个冷却管41、42、多个柔软导体23、24以及电磁屏蔽构件50。筒状导体21也可以具有管内部空间和两个管开口端。冷却管41、42各自也可以具有管内部空间和两个管端部。各冷却管41、42的第1管端部也可以以筒状导体21的管内部空间和多个冷却管41、42的管内部空间连通而形成制冷剂电路的方式与筒状导体21的两个管开口端分别连接。各冷却管41、42的第2管端部也可以经由电磁屏蔽构件50中金属线材解开得到的间隙从电磁屏蔽构件50朝向径向外分别延伸。多个柔软导体23、24也可以在电磁屏蔽构件50的内侧且在筒状导体21的两个管开口端各自的附近与筒状导体21的外周面电连接。

·如图4所示,在按照某个优选例的线束单元10中,筒状导体21的内周面21d也可以被遍及筒状导体21的全长延伸的保护层22b覆盖。保护层22b可以在筒状导体21的两开口端形成终端,保护层22b也可以从筒状导体21的两开口端在长度方向上向外方延伸。保护层22b也可以是遍及筒状导体21的全长延伸的有时也被称为涂层或者衬(lining)或者涂层的表面处理层。

附图标记说明

10 线束单元

20 导电路径

21 筒状导体

21a 第1端部

21b 第2端部

21c 外周面

21d 内周面

22a 绝缘包覆部

22b 保护层

23 柔软导体

23a 第1端部

23b 第2端部

24 柔软导体

24a 第1端部

24b 第2端部

25、26 端子

31a、31b 紧固带

32a、32b 紧固带

41、42 冷却管

43 冷却介质

50 电磁屏蔽构件

60 外装构件

61 筒状外装构件

61a 第1端部

61b 第2端部

62 护线套

62a 贯穿孔

63 护线套

63a 贯穿孔

64a、64b 紧固带

65a、65b 紧固带

71、72 连接器

L1、L2、L3 长度

M1、M2 车载机器

V 车辆

相关技术
  • 束线单元及包括该束线单元的束线机构
  • 线束组装辅助装置、线束组装辅助单元和辅助线束的组装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60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