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47:53


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如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物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建筑物设计时通常会预留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等变形缝。在浇筑变形缝两侧的墙体时,需要在变形缝内安装内支撑模板,由于变形缝两侧墙体距离较小,存在模板安装困难、拆模困难的问题;有的施工单位尝试使用苯板、挤塑板、泡沫板等代替变形缝模板,此种方法由于施工中存在受压变形,会影响墙体浇筑质量。

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589467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变形缝模板,包括:壳体,两端开口且中空,其形状与变形缝的形状相对应;两块挡板,用于覆盖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多跟支撑管,交错放置在壳体内,其中,相邻支撑管的一个侧面分别与壳体的两个内壁接触,相邻支撑管的另一个侧面线接触。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浇筑混凝土时,变形缝模板在高度方向的受力由上至下是逐渐增大的,因此位于下部的变形缝模板比较容易发生变形或损坏,导致变形缝模板的使用寿命减少。

发明内容

为了有助于增加变形缝模板的使用寿命,本申请提供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对的面设置为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由第一支撑板的顶部至第一支撑板的底部朝向第二支撑板倾斜;

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相对的面设置为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由第二支撑板的顶部至第二支撑板的底部朝向第一支撑板倾斜;

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支撑空间;

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空间内的多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位于安装部的两侧铰接设置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件,多个所述弹性件沿着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该变形缝模板时,工作人员首先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置于变形缝内,并使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相对,随后工作人员将支撑组件安装到支撑空间内,在安装时,工作人员使一个支撑杆与第一倾斜面抵接,使另一个支撑杆与第二倾斜面抵接,随后竖直超下移动安装部,使安装部带动支撑杆朝下移动,同时支撑杆会沿着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发生转动,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在高度方向上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支撑杆距离减小时,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弹性件会被压缩,弹性件被压缩后对支撑杆产生弹力,从而使支撑杆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产生支撑力,且两个支撑杆之间距离越小,弹性件产生的弹力越大,如此位于下部的支撑杆则可以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产生更大的支撑力,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可以更好地承受来自混凝土的压力,减少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发生变形的情况,增加了变形缝模板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之间的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一个支撑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支撑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个支撑杆相互靠近时,螺旋弹簧会被压缩,螺旋弹簧被压缩后便会对支撑杆产生弹力,从而使支撑杆可以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进行支承,且螺旋弹簧不易损坏,更有利于使用。

可选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且位于每个螺旋弹簧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包括与固定管和移动杆,所述固定管固定连接在一个支撑杆上,所述移动杆滑动插接于固定管内,所述移动杆远离固定管的端部与另一个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螺旋弹簧套设在定位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个支撑杆相互靠近时,移动杆会适应性地朝向固定管内移动,使得定位杆的长度与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距离相适应,而定位杆可以对螺旋弹簧进行限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螺旋弹簧被压缩发生弯折的情况,从而使得螺旋弹簧可以更好地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产生弹力。

可选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上位于每个支撑组件所在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着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的倾斜方向开设,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个支撑杆位于第一倾斜面上的限位槽内,另一个支撑杆位于第二倾斜面上的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的设置可以对支撑杆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发生支撑杆随意移动的情况,使得支撑杆可以更好地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进行支撑。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与限位槽抵接的面上设置有多个滚珠,所述滚珠与限位槽的内壁抵接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的设置可以减少支撑杆与限位槽内壁之间的摩擦,在安装和拆卸支撑杆时,使得支撑杆可以更好地进入或脱离限位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顶部上位于每个支撑组件的位置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位于安装部上,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凸耳和第二连接凸耳,所述第一连接凸耳通过固定螺栓与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凸耳通过固定螺栓和第二支撑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支撑组件安装到支撑空间内后,将固定块放置到安装部上,随后利用固定螺栓将第一连接凸耳与第一支撑板固定,利用固定螺栓将第二连接凸耳与第二支撑板固定,如此便可以对支撑组件进行高度方向的固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发生支撑杆在弹力作用下朝支撑空间外移动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吊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吊环的设置使得支撑组件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

可选的,相邻的两组所述支撑组件之间的间距设置为1.2m-1.5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相邻两个支撑组件的间距设置为1.2m-1.5m,使得在尽量减少了成本的情况下,保证了整个变形缝模板的支撑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所述的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安装到变形缝的位置,使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相对,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进行初步固定;

S2:将支撑组件安装至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支撑空间内,使一个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板相抵,另一个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板相抵,沿竖直方向朝下移动安装部,使支撑杆朝下移动,支撑杆沿着倾斜面移动并通过铰接点发生转动,直至支撑杆完全进入支撑空间内;

S3:重复S2,将所有支撑组件按间距要求安装到支撑空间内,并对每个支撑组件进行固定;

S4:浇筑变形缝两侧混凝土,待结构成型后,取出所有支撑组件,再取出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分别设置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然后将支撑组件置于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间,而将支撑组件安装到支撑空间内后,两个支撑杆的距离会随着高度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使得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弹性件产生的弹力逐渐增大,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下部可以更好地承受混凝土的压力,进而减小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产生的变形。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同时设置支撑组件到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间,在支撑组件安装的过程中,两个支撑杆会发生相应的转动,使得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减少,而支撑杆之间的弹性件的会被压缩从而产生弹力,且弹力的大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如此便使得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下部可以更好地承受混凝土的压力,进而减小了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产生的变形;

2.通过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上开设限位槽,利用限位槽可以对支撑杆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使得支撑杆可以更好地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产生弹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支撑板;11、第一倾斜面;2、第二支撑板;21、第二倾斜面;3、支撑空间;4、支撑组件;41、安装部;411、吊环;42、支撑杆;421、滚珠;43、螺旋弹簧;44、定位杆;441、固定管;442、移动杆;5、限位槽;6、固定块;61、第一连接凸耳;62、第二连接凸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

参照图1,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在安装时位于变形缝内,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相对的面为第一倾斜面11,第一倾斜面11由第一支撑板1的顶部至第一支撑板1的底部朝向第二支撑板2倾斜;第二支撑板2与第一支撑板1相对的面为第二倾斜面21,第二倾斜面21由第二支撑板2的顶部至第二支撑板2的底部朝向第一支撑板1倾斜,即第一倾斜面11和第二倾斜面21之间的距离随着高度方向由上至下逐渐减少;第一倾斜面11和第二倾斜面21倾斜的角度相同,且互相对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留有支撑空间3,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在安装时,需要固定到基底上,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固定采用螺栓固定即可。

参照图1和图2,变形缝模板结构还包括位于支撑空间3内的多组支撑组件4,多度支撑组件4沿着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组支撑组件4的距离为1.2m-1.5m,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4的间距为1.2m;支撑组件4包括安装部41和两个支撑杆42,安装部41为长方体块,安装部41的侧壁上焊接有吊环411,支撑杆42铰接在安装部41的底部且支撑杆42位于安装部41的端部上,两个支撑杆42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支撑杆42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弹性件,多个弹性件沿着支撑杆4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弹性件之间的间距为0.5m-0.8m,在两个支撑杆42处于互相平行的状态时,弹性件未被拉伸也未被压缩。

在将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安装到变形缝的位置后,工作人员从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顶部将支撑组件4安装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内,安装时,使一个支撑杆42与第一倾斜面11抵接,另一个支撑杆42与第二倾斜面21抵接,随后竖直朝下移动安装部41,支撑杆42在第一倾斜面11和第二倾斜面21的作用下通过铰接点发生转动,使得两个支撑杆42相互靠近,从而使得弹性件被压缩,且两个支撑杆42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减少,因此位于下部的弹性件的压缩程度更高,因此弹性件产生的弹力的便会越大,而弹性件的弹力使得支撑杆42可以对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产生支撑力,越大的支撑板便使得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可以更好地承受混凝土的压力。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选用螺旋弹簧43,螺旋弹簧43的一端与一个支撑杆4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支撑杆42固定连接,螺旋弹簧43具有较强的弹性,且使用寿命较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用板簧。

参照图3和图4,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螺旋弹簧43在被压缩时发生弯折的情况,在两个支撑杆42之间且位于每个螺旋弹簧43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杆44,螺旋弹簧43套设在定位杆44上,定位杆44为可伸缩结构,可伸缩结构包括与一个支撑杆42固定连接的固定管441和滑动插接于固定管441内的移动杆442,移动杆442远离固定管441的端部与另一个支撑杆42固定连接,如此使得定位杆44可以随支撑杆42的转动而伸缩,从而配合螺旋弹簧43的伸缩。

参照图1和图2,支撑杆42在受到弹性件的弹力后,若弹力过大,而支撑杆42与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的摩擦力又较小,此时支撑杆42便会发生移动,因此为了限制支撑杆42的移动,在第一倾斜面11和第二倾斜面21上位于每个支撑组件4所在的位置均开设有限位槽5,限位槽5沿着第一倾斜面11和第二倾斜面21的倾斜方向开设,支撑组件4的一个支撑杆42位于第一倾斜面11上的限位槽5内,另一个支撑杆42位于第二倾斜面21上的限位槽5内,

参照图4,,为了使支撑杆42可以更好地安装或拆除,在支撑杆42与限位槽5抵接的面上滚动连接有多个滚珠421,滚珠421与限位槽5的内壁抵接,利用滚珠421可以减小支撑杆42与限位槽5内壁之间的摩擦。

参照图1和他2,支撑杆42在受弹力后,也会抵抗摩擦力朝上移动,为了防止产生这种情况,在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顶部上位于每个支撑组件4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固定块6,固定块6位于安装部41上,且固定块6与安装部41抵接,固定块6上焊接有第一连接凸耳61和第二连接凸耳62,第一连接凸耳61和第二连接凸耳62均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凸耳61通过固定螺栓与第一支撑板1连接,第二连接凸耳62通过固定螺栓和第二支撑板2连接,如此便可以利用固定块6限制支撑杆42朝上移动,为了使固定块6更好地与安装部41贴合,也可以在固定块6上开设配合槽,使安装部41卡接到配合槽内。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所述的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安装到变形缝的位置,使第一倾斜面11和第二倾斜面21相对,对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进行初步固定;

S2:将支撑组件4安装至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的支撑空间3内,使一个支撑杆42与第一支撑板1相抵,另一个支撑杆42与第二支撑板2相抵,并使支撑杆42进入相应的限位槽5内,沿竖直方向朝下移动安装部41,使支撑杆42朝下移动,支撑杆42沿着倾斜面移动并通过铰接点发生转动,直至支撑杆42完全进入支撑空间3内,随后将固定块6固定到安装部41上;

S3:重复S2,将所有支撑组件4按间距要求安装到支撑空间3内,并对每个支撑组件4进行固定;

S4:浇筑变形缝两侧混凝土,待结构成型后,取出所有支撑组件4,再取出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

在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上分别设置第一倾斜面11和第二倾斜面21,然后将支撑组件4置于第一倾斜面11和第二倾斜面21之间,而将支撑组件4安装到支撑空间3内后,两个支撑杆42的距离会随着高度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使得两个支撑杆42之间的弹性件产生的弹力逐渐增大,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下部可以更好地承受混凝土的压力,进而减小了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产生的变形,增加了变形缝模板的使用寿命。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一种变形缝端头模板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230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