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双作用气缸的流体回流装置及用于操作该气缸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51:02


双作用气缸的流体回流装置及用于操作该气缸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作用气缸的流体回流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操作双作用气缸的装置和用于操作双作用气缸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双作用气缸中,气缸的内部空间由活塞分隔成第一气缸室和第二气缸室,该第一气缸室远离活塞杆,该第二气缸室位于活塞杆侧。活塞杆附接到活塞,通过第二气缸室向外延伸。气缸——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活塞杆——通过向第一气缸室充入压缩气体而延伸。因此,第一气缸室的体积增加,同时第二气缸室的体积减小,在此期间,活塞移动到第二气缸室侧。

例如在DE 2648358 A1和DE 3804081 A1中,已有人建议将快速排出阀连接到气动缸的气缸室,以便当其体积减小时,流体可以更快地从相应的气缸室中逸出。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气缸室的气体被向外排出到周围环境中。

通过节能电路可以提高气动缸的效率。例如,从“Energetische Untersuchungund Verbesserung der Antriebstechnik pneumatischer Handhabungssysteme[气动操纵系统的驱动技术的能源调查和改进]”,作者Jan Hepke,第1版,2017年,ISBN978-3-8440-5254-1中可以知道这种节能电路。然而,已知的解决方案存在缺点,即它们需要许多部件或额外的控制功能。因此,特别是,对现有装置的改造,只有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能实现。

此外,通过使用已知的节能电路,在某些情况下,双作用气动缸的收缩力或延伸力被减小。此外,根据工作模式,活塞的运动速度在这些运动方向中的一个上至少会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和方法,从而减少双作用气缸操作期间的流体消耗量。

该目的是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双作用气缸的流体回流装置实现的。

双作用气缸的流体回流装置包括:用于向气缸的远离活塞杆的第一气缸室供应流体的第一流体供应装置和用于向气缸的活塞杆侧的第二气缸室供应流体的第二流体供应装置;

第一流体通道,该第一流体通道在第一流体连接件和第一气缸室之间产生流体连通,快速排出阀,该快速排出阀包括

与第二流体连接件连通的入口,

与气缸的活塞杆侧的第二气缸室连通的出口,以及

通过第二流体通道连接到第一流体通道的排出口,和

止回阀,该止回阀在第二流体通道中,防止流体从第一流体通道流向快速排出阀。

例如,第一流体通道可以被配置为管线、管道、软管或基体中的通道。

如果流体回流装置连接到双作用气缸,则第一气缸室可以经由第一流体通道被供应有流体,以便延伸气缸(更确切地说:双作用气缸的活塞杆)。在这种情况下,流体从第一流体连接件通过第一流体通道流入第一气缸室。因此,第一流体连接件也可作为第一流体供应装置。

当第二气缸室的体积在气缸延伸期间减小时,流体从第二气缸室流向快速排出阀的出口并进入快速排出阀。快速排出阀防止流体从快速排出阀的出口进入快速排出阀的入口并从入口流出。相反,它使流体能够在这种状态下从第二气缸室流出,通过快速排出阀的排出口进一步进入第二流体通道。

因此,该快速排出阀的作用与止回阀相似,与它的入口(和相关的第二流体连接件)和它的出口(和相关的第二气缸室)之间的流体连接件有关。

如前所述,在第二流体通道中设置了止回阀。如果第二流体通道中的流体压力在快速排出阀的排出口侧(上游侧)高于第一流体通道中的流体压力,则流体从快速排出阀的排出口通过第二流体通道和止回配件流入第一流体通道并最终进入第一气缸室。因此,在气缸延伸期间,通过双作用气缸的活塞从第二气缸室移出的至少一部分的流体进入第一流体通道并最终回流到第一气缸室。换句话说,快速排出阀和第二流体通道被用于使流体从第二气缸室回流到第一气缸室。

双作用气缸是一种具有单侧活塞杆的双作用气缸。气缸的内部空间由活塞分成远离活塞杆的第一气缸室和活塞杆侧的第二气缸室。活塞杆延伸通过气缸的活塞杆侧的第二气缸室。因此,活塞在第二气缸室一侧的第二有效截面积小于活塞在第一气缸室一侧的第一有效截面积。因此,当流体(例如压缩气体)从外部(通过第一流体连接件和第一流体通道)被供应到第一气缸室时,第二气缸室中的流体压力可能超过第一气缸室中的流体压力。由于这种压力差,流体可以以所述的方式从第二气缸室回流到第一气缸室中,并且具有能量优势。

由于流体的回流,第一流体连接件需要额外地供应更少的流体,以便延伸双作用气缸。例如,在气缸的整个循环(收缩和延伸)期间用流体回流装置节约了24%的压缩气体。从而大大提高了所连接的气缸的效率,使双作用气缸的操作更经济、更节约能量、更环保。最后,特别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当流体回流装置连接到双作用气缸时,另一方面,第二气缸室可以经由快速排出阀被供应有流体。为此,流体从第二流体连接件流入快速排出阀的入口,并经由快速排出阀的出口进一步流入第二气缸室。因此,第二流体连接件在收缩期间用作第二流体供应装置。活塞被移动,使第二气缸室的体积增大,第一气缸室的体积减小。第一气缸室中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一流体通道并进一步经由第一流体连接件逸出。可替代地,或者附加地,在气缸(或其活塞杆)收缩期间,流体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从第一气缸室中逸出。

在收缩过程中,可以像常规的没有连接流体回流装置那样操作气缸。

快速排出阀的基本优点是它安全可靠地关闭入口,使流体回流,从而确保流体从其出口回流到其排出口。另一方面,当升高压力下的流体在其入口处从第二流体连接件被供应时,它打开其入口并关闭其排出口。因此,流体可以可靠地被供应到第二气缸室以收缩气缸。同时,在这种状态下,没有第二流体连接件供应的流体以不期望的方式进入第二流体通道,因为排出口在收缩期间关闭。

流体回流装置的优点是它的简单结构。它具有成本效益并且节省空间。此外,它可以简单、低成本和快速地集成。它适用于任何带有单侧活塞杆的双作用气缸。

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回流装置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其在使用流体回流装置的气缸延伸期间的延伸力至少保持基本相同。优选地,使用流体回流装置的双作用气缸的延伸力减小小于10%,特别优选地小于5%,极优选地小于2%。这尤其包括这样的事实:使用流体回流装置的双作用气缸的延伸力等于甚至大于未使用流体回流装置的双作用气缸的延伸力。

可替代地或附加地,本发明的流体回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使用流体回流装置的气缸收缩期间,收缩力至少保持基本相同。优选地,使用流体回流装置的双作用气缸的收缩力减少小于10%,特别优选地小于5%,完全优选地小于2%。

作为这一意义上,作为比较,在相同条件下不使用流体回流装置的同一气缸的操作被应用,其中,第一气缸室以传统方式直接连接到第一流体连接件,而第二气缸室直接连接到第二流体连接件。

因此,流体回流装置可以安全地用于已知的装置,而不必担心其性能的大幅降低。为此,流体回流装置以所述方式简单地连接在第一流体连接件和第一气缸室以及第二流体连接件和第二气缸室之间。

流体优选为气体。特别是,第一流体连接件可以用作第一压缩气体供应装置。可代替地,或者附加地,第二流体连接件可以用作第二压缩气体供应装置。气体供应方便且价格低廉。它可以简单、经济、迅速和大量地以已知的方式被提供。

在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止回配件包括止回阀。特别优选,止回配件是止回阀。这有助于建立简单、紧凑和经济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发展中,快速排出阀的入口、出口和/或排出口相应配置为流体连接件,特别优选为压缩气体连接件,完全优选为压缩气体接头。这允许快速排出阀的简单且安全的连接,可选地,可拆卸的连接。

优选地,流体回流装置包括流体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气缸室、第二气缸室、第一流体连接件和/或第二流体连接件,特别优选压缩气体连接件,完全优选压缩气体接头。这确保了流体回流装置的易操作和易安装。特别是,因此它可以进行特别迅速和容易的改造。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发展中,第二流体通道的流动横截面与第一流体通道的流动横截面大致一样大。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流体通道的流动横截面比第一流体通道的流动横截面大或小至多30%,特别优选为20%,完全优选为10%。因此,流体从第二气缸室回流到第一流体通道和回流第一气缸室的能量益处是特别大的。当第二流体通道的流动横截面变大时,第二流体通道的体积也增加,其内的压力减小。这对流体回流的能量收益有不利的影响。当第二流体通道的流动横截面变小时,这往往会导致其内的更高压力,但流体回流到第一气缸室的体积减小,甚至不够。因此,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一流体通道的流动横截面大致相同是有利的。

可替代地或附加地,第二流体通道的流动横截面比

·第一流体连接件的流动横截面,

·第二流体连接件的流动横截面,

·快速排出阀的出口与第二气缸室之间的流体通路的流动横截面和/或

·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一气缸室之间的流体通路的流动横截面(如果已知),

大或小至多30%,特别优选至多20%,完全优选至多10%。第二流体通道的这种尺寸设计保证了回流的特别高的能效。

流体回流装置包括辅助出口装置。辅助出口装置被适配成在气缸延伸期间抵消第二气缸室中的剩余过量压力。例如,它可以将流体排放到周围环境中或排放到收集箱中。

优选地,辅助出口装置被适配成使得当止回配件关闭,同时气缸延伸时,流体至少可以从第二气缸室,从流体回流装置流出。

如前所述,止回配件防止流体经由第二流体通道从第一流体通道流入快速排出阀。因此,没有流体能够从第一流体通道流出通过辅助出口装置。例如,如果第一流体通道中的流体压力相同,作为止回阀执行的止回配件可以在气缸延伸期间关闭。同时,在气缸延伸期间,快速排出阀防止流入出口的流体通过入口流出。因此,与参考压力(例如,环境压力)相比,剩余过量压力可能保留在第二气缸室中。剩余过量压力会减缓甚至阻碍气缸的完全延伸。如上所述,辅助出口装置用于在气缸延伸期间抵消第二气缸室中的剩余过量压力(即减少或甚至防止这种剩余过量压力)。

优选地,辅助出口装置与快速排出阀的排出口的止回配件并行地连接。它尤其可以在排出口和止回配件之间连接到第二流体通道。这样就能实现简单和经济的集成。

例如,辅助出口装置可以包括出口开口、节气门和/或可控阀。

在简单的情况下,辅助出口装置例如是出口开口,其流动横截面基本上小于第二流体通道的流动横截面。优选地,出口开口的流动横截面最大为第二流体通道的流动横截面的10%,完全优选地最大为3%,特别优选地最大为1%。

如果第一流体通道中的流体压力减去快速排出阀的排出口处的流体压力的压力差大,例如,在气缸延伸的中途,允许从第二气缸室中流出的流体流过止回配件,并且由于较大的流动直径而主要通过第二流体通道流入第一流体通道。然而,由于出口开口的流动直径较小,从第二气缸室排出的流体的只有一小部分通过出口开口排出。如果在活塞接近最大延伸位置期间,压力差消失且止回配件关闭,则有限体积流量的流体仍将从第二气缸室中逸出,并通过出口开口向外排出,直至剩余过量压力消失。因此,剩余过量压力以受控方式降低到环境压力,并且气缸可以至少基本上不受阻碍地完全延伸。

优选地,辅助出口装置限制流体从辅助出口装置流出的出口体积流量。例如,这可以通过限制出口开口的面积来实现。因此,减少了流体的出口损失。

可替代地或附加地,辅助出口装置包括出口机构,该出口机构被适配为,当第一流体通道中的流体压力比快速排出阀的排出口处的流体压力大至少规定量时,关闭通向周围环境的流体开口,并在其他情况下打开改流体开口。该规定量可以是绝对压力差和/或压力比。特别是,压力差的规定量可以是零。因此,在气缸的延伸期间,只要流体回流,就几乎没有任何流体流失。然而,这种解决方案比上述小的出口开口更复杂。

特别优选地,辅助出口装置与快速排出阀,特别是与排出口、与第二流体通道和/或与止回配件集成地配置。这节省了安装空间,简化了生产并降低了成本。然而,辅助出口装置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分开的部件组成。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流体回流装置被配置为用于连接到双作用气缸的单独的单元。因此,可以特别容易地生产流体回流装置。此外,无需自己更换气缸或气缸的控制阀,即可简单、经济、快速、无问题地改造现有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流体回流装置与双作用气缸的组合。

特别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根据前述实施例之一的流体回流装置的双作用气缸,其中第一流体通道与气缸的远离活塞杆的第一气缸室流体连通,并且其中快速排出阀的出口与气缸的活塞杆侧的第二气缸室流体连通。

远离活塞杆的活塞(在第一气缸室一侧)的第一有效截面积大于活塞杆侧的活塞的第二有效截面积(在第二气缸室一侧)。

换句话说,第二有效截面积小于第一有效截面积。优选地,第二有效截面积的大小为第一有效截面积的40%至95%,特别优选为70%至90%,特别优选为80%至90%。因此,在收缩期间,一方面在第二气缸室中保证了足够高的流体压力使流体回流,另一方面,收缩力与延伸力相比仍然足够高。

优选地,双作用气缸是具有恰好一个单侧活塞杆的双作用气缸。然而,也有可能若干活塞杆(即至少两个活塞杆)附接到活塞。例如,可以两个活塞杆附接到活塞上,活塞杆通过第一气缸室彼此平行地向外延伸。还可以提供多个双作用气缸。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发展中,流体回流装置和气缸共同设置在壳体中和/或共同形成在基体中。因此,由流体回流装置和双作用气缸组成的系统特别紧凑和经济。由于没有中间连接,特别是可拆卸的中间连接,因此又避免了可能的故障来源。特别是,流体回流装置可以集成在双作用气缸中。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流体回流装置被配置为单独的单元。双作用气缸和流体回流装置可以具有用于可拆卸连接双作用气缸和实际流体回流装置的联接装置。因此,这两个元件可以迅速和容易地彼此分开或相互连接,维护,并在必要时迅速更换。

流体回流装置和/或气缸优选设计为流体压力或操作压力至少为0.15MPa,特别优选为0.3至1.6MPa范围,例如0.6MPa。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还包括用于操作双作用气缸的装置、根据前述实施例之一的流体回流装置以及具有流体入口和至少一个流体出口的控制阀,该控制阀可采用至少两种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控制阀将流体入口连接到流体回流装置的第一流体通道,在第二状态下,控制阀将流体入口连接到流体回流装置的快速排出阀的入口,并将流体回流装置的第一流体通道连接到至少一个流体出口。

流体入口被适配为与流体压力源连通。至少一个流体出口用于提供流体从装置流出的出口。

在第一状态下,快速排出阀的入口未连接到流体入口。因此,在第一状态下,没有流体从流体入口供应到快速排出阀和第二气缸室。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流体通道未连接到流体入口。

在装置的进一步开发中,控制阀的流体入口连接到流体压力源。因此,控制阀的流体入口以更高压力供应流体。特别优选地,流体压力源提供压缩气体。流体压力源提供的流体压力优选为至少0.15MPa,特别优选为0.3至1.6MPa范围,例如0.6MPa。

可代替地或附加地,消音器连接到控制阀的至少一个流体出口。因此,来自至少一个流体出口的流体(例如压缩气体)的噪音被抑制。

特别地,该装置可包括该消音器。

特别优选地,控制阀是4/3通阀。特别优选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中间位置,4/3通阀被关闭。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控制阀是5/2通阀。这种解决方案更经济。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阀除了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出口之外,还可以具有第二流体出口。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发展中,在第一状态下,控制阀还将快速排出阀的入口连接到控制阀的流体出口。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这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流体出口或另外的流体出口。因此,当控制阀切换到第一状态时,可以避免更高流体压力继续施加到快速排出阀的入口。在第一状态期间,从快速排出阀的入口到出口的可能的流体流动被可靠地消除。

控制阀和流体回流装置可以设置为一个整体。例如,两者都可以容纳在共同的壳体和/或形成在共同的基体中。特别是,控制阀可以集成在流体回流装置中。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控制阀的流体回流装置可以设置为单独的单元,用于连接到双作用气缸。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控制阀、流体回流装置和双作用气缸设置为一个整体。特别地,控制阀和流体回流装置都可以集成在双作用气缸中。

上述目的通过一种用于操作具有专利权利要求10所述特征的双作用气缸的方法进一步实现。

优选地,该方法使用根据前述实施例之一的流体回流装置。

适用于流体回流装置、流体回流装置与双作用气缸的组合、用于操作双作用气缸的装置和方法的所描述实施例和优点也相应地适用于对应的其他物体。

下文将参考示例性实施例和附图来解释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所描述的和/或所描绘的所有特征本身或以任何组合形式构成本发明的主题,也独立于它们在权利要求书或其反向参考的组合。

附图说明

在图示中:

图1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回流装置的实施例;

图2图示了用于操作双作用气缸的装置,该双作用气缸包括图1的流体回流装置和控制阀;

图3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回流装置与双作用气缸的组合,其中流体回流装置集成在气缸中。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示意性图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回流装置1的实施例包括壳体2、快速排出阀3、第一流体通道7、具有被构造为止回阀9的止回配件的第二流体通道8、辅助出口装置10和四个流体连接件11、12、13、14。在实施例中,四个流体连接件11、12、13、14被配置为压缩气体连接件。第二流体通道8将快速排出阀3的排出口6流体连接到第一流体通道7。第二流体通道8中的止回阀9防止流体从第一流体通道7在排出口6的方向上通过第二流体通道8流动。因此,止回阀9预定义第二流体通道8中流体的流动方向,其中,排出口6通向第二流体通道8的上游端,而第二流体通道8的下游端通向第一流体通道7。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流体回流装置1构造为具有壳体2的单独的单元。该单元适于如图2所示连接到双作用气缸20。在这种情况下,压缩气体用作流体。

第一气缸侧的流体连接件12用于将双作用气缸20(图1中未图示,如图2所示)的第一气缸室21连接到流体回流装置1。第二气缸侧的流体连接件14用于将同一气缸20的第二气缸室22连接到流体回流装置1。

第一远离气缸的流体连接件11用于连接至第一流体连接件,流体可通过该第一流体连接件供入第一气缸室21。第二远离气缸的流体连接件13用于连接至第二流体连接件,流体可通过该第二流体连接件供入第二气缸室22。

第一流体通道7将第一远离气缸的流体连接件11与第一气缸侧的流体连接件12直接流体连通。

快速排出阀3具有入口4、出口5和排出口6。

入口4与第二远离气缸的流体连接件13直接流体连通。一般地,第二流体通路可连接到入口4且当使用流体回流装置1时可被相应地连接。

出口5与第二气缸侧的流体连接件14直接流体连通。一般地,第二流体通路可连接到活塞杆侧的第二气缸室22且当使用流体回流装置1时可被相应地连接。

如上所述,排出口6与第二流体通道8邻接。

快速排出阀3提供与从入口4到出口5的流体通路有关的回弹功能。流体可以(至少基本上不受阻碍地)从入口4流出至出口5并且从出口5流出。另一方面,快速排出阀3防止流体从出口5流出通过入口4。当流体通过出口5流入快速排出阀3时,它通过排出口6从快速排出阀3流出。

优选地,单独的或所有的流体连接件11、12、13、14作为压缩气体接头而作用,以便能够简单可靠地连接流体回流装置1。因此,流体回流装置1可以很容易地再次被移除。

参考图2,更详细地说明了流体回流装置1的操作和使用方式。

相同元件在不同的附图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记,相应的解释同样适用于不同附图。

在图2中,双作用气缸20和控制阀30连接到图1的流体回流装置1。

图2所示的气缸20包括具有单侧活塞杆24的双作用气动缸。压缩气体被用作使活塞运动的流体。气缸20的内部空间由活塞23分成第一气缸室21和第二气缸室22。活塞23容纳在气缸20的内部空间中,使其能够沿气缸20的纵向方向移动。活塞杆24附接到活塞23。气缸20的恰好一个活塞杆24从活塞23沿气缸20的纵向方向延伸通过第二气缸室22,并从气缸20的内部空间凸出。活塞杆24将活塞23的运动向外传递。因此,外部物体可以借助于活塞杆24通过气缸20移动。

在图2中,远离活塞杆的第一气缸室21与流体回流装置1的第一气缸侧的流体连接件12相连接,而活塞杆侧的第二气缸室22与流体回流装置1的第二气缸侧的流体连接件14相连接。因此,第一气缸室21与第一流体通道7直接流体连通,第二气缸室22与快速排出阀3的出口5直接流体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阀30是压缩气体的5/2通控制阀。控制阀30的第二流体连接件32(压缩气体连接件)经由第一流体通路51连接到流体回流装置1的第一远离气缸的流体连接件11。控制阀30的第四流体连接件34经由第二流体通路52连接到流体回流装置1的第二远离气缸的流体连接件13。

显然,第一流体通路51特别用作第一流体连接件,用于向气缸20的远离活塞杆的第一气缸室21供应流体(更准确地说是压缩气体)。第二流体通路52特别用作第二流体连接件,用于向气缸20的活塞杆侧的第二气缸室22供应流体(更准确地说是压缩气体)。

控制阀30的第一压缩气体连接件用作流体入口31,并与流体供应源40流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流体供应源40被配置为压缩气体源。控制阀30的第三流体连接件用作控制阀30的第一流体出口33a。第一消音器41a连接到第一流体出口33a,压缩气体可通过该第一流体出口排到大气中。

控制阀30的第五流体连接件用作控制阀30的第二流体出口33b。第二消音器41b连接到第二流体出口33b,压缩气体可通过该第二流体出口排到大气中。

控制阀30可采用两种状态。

在图2所示的第一状态下,为了延伸气缸20,控制阀30将流体入口31连接到第二压缩气体连接件32,并相应地(经由第一流体通路51和第一远离气缸的压缩气体连接件11)连接到第一流体通道7。

在未图示的第二状态下,为了使气缸20收缩,控制阀30将流体入口31连接到第四压缩气体连接件34,并相应地(经由第二流体通路52和第二远离气缸的压缩气体连接件13)连接到快速排出阀3的入口4。同时,在其第二状态下,控制阀将其第二流体连接件32(因此经由第一流体通路51和第一流体通道7的第一远离气缸的流体连接件11)连接到其第一流体出口33a。

在双作用气缸20的延伸过程中,在气缸20完全延伸之前,当止回阀9关闭时,第二气缸室22可能会产生剩余过量压力。这种剩余过量压力可能阻碍或至少减缓活塞杆24的完全延伸。因此,在排出口6和止回阀9之间,辅助出口装置10连接到第二流体通道8。辅助出口装置10与止回阀9并联连接到排出口6。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辅助出口装置10包括小的出口开口。出口开口可以是排出口6本身的小孔或排出口6与止回阀9之间的第二流体通道8中的小孔。通过这个出口开口,流体(压缩气体)可以流出到周围环境。出口开口的流动横截面基本上小于第二流体通道8的流动横截面。因此,只要止回阀9打开,在延伸期间从第二气缸室22排出的气体中,只有可忽略不计的一小部分从出口开口向外流动。然而,出口开口足以在关闭止回阀9后以受控的方式快速降低剩余过量压力。由此,辅助出口装置10抵消了剩余过量压力。因此,它可以防止或减少由于这种剩余过量压力而阻碍气缸20的延伸。

图3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图1和图2的流体回流装置1直接集成在气缸200中。第一气缸室21、第二气缸室22、活塞23和流体回流装置1在此共同形成在气缸200的基体202中。在此,流体回流装置1没有被配置为单独的单元。

因此,整个结构更紧凑、更容易处理和更经济。这里,第一流体通道7直接连接到第一气缸室21。此外,快速排出阀3的出口4经由第三流体通道25直接连接到第二气缸室22。此外,该结构和工作模式对应于图1和图2中的流体回流装置1和图2中的气缸20。

利用所提出的流体回流装置1,双作用气缸20、200的压缩气体消耗量明显降低。同时,气缸20,200的收缩力和延伸力被完全地维持。此外,收缩所需的时间几乎没有变化,延伸所需的时间仅略有增加。

标记列表:

1 流体回流装置

2 壳体

3 快速排出阀

4 入口

5 出口

6 排出口

7 第一流体通道

8 第二流体通道

9 止回阀

10 辅助出口装置

11,12,13,14 流体连接件

20,200 气缸

21 第一气缸室

22 第二气缸室

23 活塞

24 活塞杆

25 第三流体通道

30 控制阀

31 流体入口

32,34 流体连接件

33a、33b 流体出口

40 流体压力源

41a、41b 消音器

51,52 流体通路

202 基体

相关技术
  • 双作用气缸的流体回流装置及用于操作该气缸的方法
  • 带有流体冷却装置的气缸盖和用于冷却气缸盖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3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