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致变色模组、壳体及电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24:22


电致变色模组、壳体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壳体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手机等电子产品外观的追求,产品外壳能够变换颜色成为一个新的需求。但是,目前的产品外壳变色技术的电极材料占用的空间较大,不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壳体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和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电极的材料包括第一导电金属化合物;

所述第二透明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相对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剥离结构,所述第一电极自所述第一剥离结构露出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衬底层,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

所述第一衬底层、所述第二透明层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相对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处形成有所述第一剥离结构,所述第一电极自所述第一剥离结构露出于所述第一衬底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衬底层、所述第二透明层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相对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处采用模切工艺或激光雕刻工艺加工形成所述第一剥离结构。

可选的,还包括保护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边缘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剥离结构部的外径尺寸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外径尺寸相等。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金属化合物包括导电金浆或是至少两种导电金属材料混合形成的导电金属化合物。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采用印刷工艺制备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

可选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二电极的材料包括第二导电金属化合物;

所述第一透明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相对所述第二电极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剥离结构,所述第二电极自所述第二剥离结构露出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衬底层,所述第二衬底层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

所述第二衬底层、所述第一透明层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相对所述第二电极的位置处形成有所述第二剥离结构,所述第二电极自所述第二剥离结构露出于所述第二衬底层。

可选的,所述第二衬底层、所述第一透明层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相对所述第二电极的位置处采用模切工艺或激光雕刻工艺加工形成所述第二剥离结构。

可选的,还包括光学胶层,设于所述第二衬底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

可选的,还包括盖板,设于所述光学胶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边缘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剥离结构部的外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外径尺寸相等。

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金属化合物包括导电金浆或是至少两种导电金属材料混合形成的导电金属化合物。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极采用印刷工艺制备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壳体,所述壳体至少部分包括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所述第一电极自所述壳体内侧引出。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控制电路和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的壳体,所述第一电极自所述壳体内侧引出后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对所述第一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的电致变色模组,第一电极的材料采用第一导电金属化合物,相比于铜箔的厚度更小,可以减少电致变色模组占用的空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致变色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致变色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目前一般利用电致变色技术实现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变色效果。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颜色、透过率、反射率、吸收率等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但是,常见的电致变色模组的电极材料通常采用铜箔,然而铜箔的厚度较大,一般为0.08mm,所要占用的空间较大,影响产品厚度,导致最终的外壳产品的厚度较大,不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随着对产品外观的极致追求,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空间利用越来越极限,所以产品的厚度非常重要。另外电致变色模组的电极区域因无法实现变色效果,对于有颜色呈现要求的壳体来说,即为“无用”部分,因此希望此部分占用的厚度越小越好。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壳体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电致变色模组、壳体及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极11和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0、电致变色层20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30。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EC)是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10、电致变色层20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30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电致变色层20可以包括氧化钨、氧化钼、氧化钛、紫罗碱、稀土酞菁、聚吡咯、聚噻吩、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等化合物材料。第一透明导电层10和第二透明导电层30可以采用氧化铟锡(ITO)、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锌、锡掺杂的氧化铟、氟掺杂的氧化锡等材料。所述第一电极11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0,所述第一电极11的材料包括第一导电金属化合物。所述第二透明层30和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20相对所述第一电极11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剥离结构13,所述第一电极11自所述第一剥离结构13露出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形成于电致变色层20内部靠近第一透明导电层10的位置,并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0连接。

可以理解的,本公开的电致变色模组应用于电子产品的壳体时,第一电极11可以自壳体引出后与电子设备的控制电路连接,从而使整个电致变色模组能够接通电源工作,所述控制电路对所述第一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实现壳体的变色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的电致变色模组,第一电极11的材料采用第一导电金属化合物,相比于铜箔的厚度更小,可以减少电致变色模组占用的空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其中,第一剥离结构13的数量及位置与第一电极11的数量及位置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电极11的形状、数量及结构可根据电致变色模组的变色速度、颜色效果等要求相应设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还可以包括第一衬底层40,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3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20的一侧。可选地,第一衬底层40可以采用PET膜(聚酯薄膜)等材料。所述第一衬底层40、所述第二透明层30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20相对所述第一电极11的位置处形成有所述第一剥离结构13,所述第一电极11自所述第一剥离结构13露出于所述第一衬底层40,从而将第一电极11引出壳体,以便与电子设备的控制电路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1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0的边缘位置。将第一电极11设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0的边缘位置,可以减少第一电极11对电致变色模组的颜色显示效果的影响。

参见图1所述,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还可以包括保护层50、第二衬底层60、光学胶层70以及盖板80。其中,保护层50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层4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保护层50既可以加强电致变色模组的结构强度,又可以作为装饰层起到外观装饰作用,提高产品的美观性。第二衬底层60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20的一侧,第二衬底层60可以采用PET膜(聚酯薄膜)等材料。可以理解的,第一衬底层40的膜层可以镀有第一透明导电层10,第二衬底层50的膜层可以镀有第二透明导电层30。中间附加可通电变色的电致变色层20,进而复合形成电致变色模组。光学胶层70设于所述第二衬底层6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20的一侧。光学胶层70可以采用OCA胶(OpticallyClear Adhesive)等适用于胶结透明光学元件的粘胶剂,有利于各膜层之间的连接。盖板80设于所述光学胶层7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20的一侧。盖板80可以采用透明基底材料,包括玻璃、树脂、透明塑料薄膜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1的材料,也即第一导电金属化合物可以包括导电金浆或是至少两种导电金属材料混合形成的导电金属化合物。导电金浆或是至少两种导电金属材料混合形成的导电金属化合物的厚度范围是5-7μm,相比于铜箔的厚度0.08mm,可以大大减少电致变色模组的厚度,节省了电致变色模组占用的空间,从而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此外,导电金浆或是至少两种导电金属材料混合形成的导电金属化合物相比于铜箔,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当然,在其他例子中,第一电极11也可以采用其他导电材料,例如导电银浆,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层40、所述第二透明层30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20相对所述第一电极11的位置处采用模切工艺或激光雕刻工艺加工形成所述第一剥离结构13。实际应用中,可以先在第一衬底层40处相对第一电极11的位置采用模切工艺或激光雕刻工艺切断并剥离。第二透明导电层30可通过镀膜工艺附着在第一衬底层40上,故在第一衬底层40被切断剥离时,其上的第二透明导电层30能够同时被剥离去除,从而露出内部的电致变色层20。再使用能够熔接电致变色层20的化合物但不对电致变色模组其他部分产生破坏性质的溶剂擦拭电致变色层20,将该处的电致变色层20的化合物擦拭干净,从而露出内部更深层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0。最后将第一电极11从电致变色层20内部粘贴在第一透明导电层10,使第一透明导电层10能够通过第一电极11导通出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1采用印刷工艺制备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0。可选地,印刷工艺可以包括丝印工艺或移印工艺。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印刷工艺,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丝印铜鼓网版晒图案印在被承印物上,具有手感良好,且可以大平面印刷等优点。移印是通过硅橡胶铸成的移印头将钢凹版(或感光胶凹版)上的图文转移印刷到承印物上,可用于平面或各种成型物印刷,具有适合大小产品以及各种怪异的异形产品等优点。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剥离结构13的外径尺寸与所述第一电极11的外径尺寸相等,以保证第一电极11与控制电路连接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可以是长条形结构,宽度范围可以是0.5~2.5mm。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极12,所述第二电极12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30,所述第二电极12的材料包括第二导电金属化合物。所述第一透明层10和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20相对所述第二电极12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剥离结构14,所述第二电极12自所述第二剥离结构14露出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2形成于电致变色层20内部靠近第二透明导电层30的位置,并与第二透明导电层30连接。

可以理解的,本公开的电致变色模组应用于电子产品的壳体时,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可作为电致变色模组的正负极。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可以自壳体引出后与电子设备的控制电路连接,从而使整个电致变色模组能够接通电源工作,所述控制电路对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实现壳体的变色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的电致变色模组,第一电极11的材料采用第一导电金属化合物,第二电极12的材料采用第二导电金属化合物,相比于铜箔的厚度更小,可以减少电致变色模组占用的空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还可以包括第二衬底层60,所述第二衬底层60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20的一侧。可选地,第二衬底层60可以采用PET膜(聚酯薄膜)等材料。所述第二衬底层60、所述第一透明层10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20相对所述第二电极12的位置处形成有所述第二剥离结构14,所述第二电极12自所述第二剥离结构14露出于所述第二衬底层60,从而将第二电极12引出壳体,以便与电子设备的控制电路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12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30的边缘位置。将第二电极12设于第二透明导电层30的边缘位置,可以减少第二电极12对电致变色模组的颜色显示效果的影响。

参见图1所述,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还可以包括光学胶层70和盖板80。光学胶层70设于所述第二衬底层6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20的一侧。光学胶层70可以采用OCA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等适用于胶结透明光学元件的粘胶剂,有利于各膜层之间的连接。盖板80设于所述光学胶层7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20的一侧。盖板80可以采用透明基底材料,包括玻璃、树脂、透明塑料薄膜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12的材料,也即第二导电金属化合物可以包括导电金浆或是至少两种导电金属材料混合形成的导电金属化合物。导电金浆或是至少两种导电金属材料混合形成的导电金属化合物的厚度范围是5-7μm,相比于铜箔的厚度0.08mm,可以大大减少电致变色模组的厚度,节省了电致变色模组占用的空间,从而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此外,导电金浆或是至少两种导电金属材料混合形成的导电金属化合物相比于铜箔,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当然,在其他例子中,第二电极12也可以采用其他导电材料,例如导电银浆,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底层60、所述第一透明层10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电致变色层20相对所述第二电极12的位置处采用模切工艺或激光雕刻工艺加工形成所述第二剥离结构14。实际应用中,可以先在第二衬底层60处相对第二电极12的位置采用模切工艺或激光雕刻工艺切断并剥离。第一透明导电层10可通过镀膜工艺附着在第二衬底层60上,故在第二衬底层60被切断剥离时,其上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0能够同时被剥离去除,从而露出内部的电致变色层20。再使用能够熔接电致变色层20的化合物但不对电致变色模组其他部分产生破坏性质的溶剂擦拭电致变色层20,将该处的电致变色层20的化合物擦拭干净,从而露出内部更深层的第二透明导电层30。最后将第二电极12从电致变色层20内部粘贴在第二透明导电层30,使第二透明导电层30能够通过第二电极12导通出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12采用印刷工艺制备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30。可选地,印刷工艺可以包括丝印工艺或移印工艺。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印刷工艺,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丝印铜鼓网版晒图案印在被承印物上,具有手感良好,且可以大平面印刷等优点。移印是通过硅橡胶铸成的移印头将钢凹版(或感光胶凹版)上的图文转移印刷到承印物上,可用于平面或各种成型物印刷,具有适合大小产品以及各种怪异的异形产品等优点。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剥离结构14的外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电极12的外径尺寸相等,以保证第二电极12与控制电路连接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2可以是长条形结构,宽度范围可以是0.5~2.5mm。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壳体,壳体至少部分包括电致变色模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中关于电致变色模组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壳体。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自壳体引出后与外部电路板电连接,从而使整个电致变色模组能够接通电源工作,实现壳体的变色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的壳体,电致变色模组的第一电极的材料采用第一导电金属化合物,第二电极的材料采用第二导电金属化合物,相比于铜箔的厚度更小,可以减少电致变色模组占用的空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引出壳体后与电子设备的控制电路连接,从而使整个电致变色模组能够接通电源工作,所述控制电路对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实现壳体的变色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控制电路和壳体。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中关于电致变色模组和壳体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电致变色模组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自所述壳体内侧引出后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从而使整个电致变色模组能够接通电源工作,所述控制电路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实现壳体的变色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的电子设备,壳体的电致变色模组的第一电极的材料采用第一导电金属化合物,第二电极的材料采用第二导电金属化合物,相比于铜箔的厚度更小,可以减少电致变色模组占用的空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引出壳体后与电子设备的控制电路连接,从而使整个电致变色模组能够接通电源工作,所述控制电路对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实现壳体的变色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相关技术
  •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电致变色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电致变色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5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