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及舱体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57:17


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及舱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舱体环境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及舱体。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很多舱体(如红外热成像舱体)而言,其常设置为双层结构,包括内壳和外壳。在内壳和外壳之间设置有空调、排风机和风管等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与温湿度传感器、工控机、继电器和空开等结合可组成空调通风系统,用于调节舱体室内(即内壳内部)的环境。

现有技术中,空调的出风口与舱体室内连通,可向舱体室内提供冷气或暖气。同时,在舱体的内壳上开设有回风口以排出舱体室内的气体,并形成气体循环。但对于目前舱体所用的空调通风系统而言,其回风口处通常安装有百叶窗以供气体流出,回风速度较慢,回风效果不明显。作为结果,其不仅会导致舱体内的异味不能及时排出,还会导致气体循环速度较慢,使得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果较差。

基于此,亟需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及舱体,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及舱体,能够加快舱体内外的气体循环速度,更快速地排出舱体内的异味,并获得更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包括间隔嵌套设置的舱体内壳和舱体外壳,所述舱体内壳和所述舱体外壳之间形成夹层空间,所述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夹层空间内的:

空调机构,包括通风管和空调,所述空调为一体式空调,所述通风管的进口端与所述空调的出风口连通并密封连接,所述通风管的出口端与所述舱体内壳的腔室连通并与所述舱体内壳密封连接,所述空调的进风口和所述空调的排风口均与所述舱体外壳的外部连通;

排风机构,包括排风管和排风机,所述排风管的进口端与所述舱体内壳的腔室连通并与所述舱体内壳密封连接,所述排风管的出口端与所述排风机的进口连通并密封连接,所述排风机的出口与所述舱体外壳的外部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的进风口通过所述夹层空间与所述舱体外壳的外部连通。

可选地,所述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夹层空间内的新风机构,所述新风机构包括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具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室内风进口和室内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室内风出口均与所述舱体外壳的外部连通,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室内风进口均与所述夹层空间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机构还包括密闭通风罩,所述密闭通风罩罩设于所述空调的出风口处并与所述空调的出风口密封连接,所述通风管的进口端与所述密闭通风罩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与所述密闭通风罩密封连接。

可选地,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通风管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进口端与所述密闭通风罩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与所述密闭通风罩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管段的出口端与所述舱体内壳的腔室连通并与所述舱体内壳密封连接,且所述第一管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管段的横截面积。

可选地,所述空调机构还包括密封条,所述密闭通风罩和所述空调的出风口之间通过所述密封条密封连接;和/或

所述空调机构还包括第一螺栓法兰结构,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密闭通风罩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螺栓法兰结构密封连接;和/或

所述空调机构还包括第二螺栓法兰结构,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螺栓法兰结构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舱体内壳上开设有舱体回风口;

所述排风机构还包括密闭排风罩,所述密闭排风罩罩设在所述舱体回风口处并与所述舱体回风口密封连接,所述排风管的进口端与所述密闭排风罩的内部连通并与所述密闭排风罩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排风管包括汇流管和间隔设置的多根排风支管,每根所述排风支管的进口端均与所述密闭排风罩的内部连通并与所述密闭排风罩密封连接,每根所述排风支管的出口端均通过所述汇流管与所述排风机的进口连通并密封连接。

可选地,多根所述排风支管沿所述汇流管的长度方向排列,且越靠近所述汇流管出口端的所述排风支管的横截面积越小。

可选地,所述舱体内壳相对的两侧各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舱体回风口,每个所述舱体回风口处均罩设有一个所述密闭排风罩;

所述排风管设置有两根,一根所述排风管的进口端同时与所述舱体内壳一侧的所有所述密闭排风罩相连,另一根所述排风管的进口端同时与所述舱体内壳另一侧的所有所述密闭排风罩相连。

可选地,所述排风机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排风机和两根所述排风管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密闭排风罩包括罩体,所述罩体上开设有与所述排风管的进口端相连的排风孔;

所述密闭排风罩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罩体内侧的遮板,所述遮板设置在所述排风孔的上游以遮挡所述排风孔,且所述遮板与所述罩体的内壁间隔设置形成排风间隙。

可选地,所述舱体回风口设置在所述舱体内壳的底部;

所述舱体内壳的顶部设置有舱体通风口,所述通风管通过所述舱体通风口与所述舱体内壳的腔室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舱体,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及舱体,在该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中,空调的出风口通过通风管与舱体内壳的腔室密封连接,排风机的进口通过排风管与舱体内壳的腔室密封连接,密封性良好,可保证气体集中流入或流出舱体内壳的腔室。在此基础上,当排风机运行时,其可通过排风管将舱体内壳的腔室内的气体快速排到舱体外壳的外部,提高了回风速度,可更快速地去除舱体室内的异味;进一步地,由于回风速度增大,所以可加快舱体内外的气体循环速度,提高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含舱体外壳时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含舱体外壳时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中新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密闭排风罩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舱体内壳;

2、舱体外壳;

3、空调机构;31、通风管;311、第一管段;312、过渡管段;313、第二管段;32、密闭通风罩;33、空调;331、空调排风管;

4、排风机构;41、密闭排风罩;411、罩体;4111、排风孔;412、固定块;413、遮板;42、排风管;421、汇流管;422、排风支管;43、排风机;44、三通管;

5、新风机构;51、新风机;52、新风管;521、新风支管;522、新风总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如图1-图3所示,其包括间隔嵌套设置的舱体内壳1和舱体外壳2,在舱体内壳1和舱体外壳2之间形成有夹层空间。该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还包括空调机构3和排风机构4,空调机构3和排风机构4均设置在夹层空间内。

其中,空调机构3包括通风管31和空调33,空调33为一体式空调,通风管31的进口端与空调33的出风口连通并密封连接,通风管31的出口端与舱体内壳1的腔室连通并与舱体内壳1密封连接,空调33的进风口和空调33的排风口均与舱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排风机构4包括排风管42和排风机43,排风管42的进口端与舱体内壳1的腔室连通并与舱体内壳1密封连接,排风管42的出口端与排风机43的进口连通并密封连接,排风机43的出口与舱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

按以上设置,空调33的出风口通过通风管31与舱体内壳1的腔室密封连接,可使空调33提供的冷气或暖气集中通过通风管31进入舱体内壳1的腔室内(即舱体室内),同时排风机43的进口通过排风管42与舱体内壳1的腔室密封连接,可使舱体内壳1的腔室内的气体集中通过排风管42流出,整体密封性良好。在此基础上,当排风机43运行时,其可通过排风管42将舱体内壳1的腔室内的气体快速排到舱体外壳2的外部,增大了回风速度,可更快速地去除舱体室内的异味;进一步地,由于回风速度增大,所以可加快气体循环速度,提高空调33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空调33的排风口处设置有空调排风管331,其为圆管形式。结合图1,空调排风管331与舱体外壳2的外部直接连通,以将空调33工作时产生的内部热气及时散出,保证空调33的正常工作。

而对于空调33的进风口而言,其通过夹层空间与舱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而并非与舱体外壳2的外部直接连通,此设置的主要原因在于:与舱体外壳2的外部相比,夹层空间内基本不会存在异物,从而可防止异物落入进风口,保证空调33的正常运行。本实施例中,在舱体外壳2上开设有和空调33的进风口相对应的进风孔,以连通夹层空间和舱体外壳2的外部。

可选地,该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夹层空间内的新风机构5,新风机构5包括新风机51,新风机51具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室内风进口和室内风出口。其中,新风进口和室内风出口均与舱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新风出口和室内风进口均与夹层空间连通。按此,通过新风机51的净化作用可向夹层空间内提供更纯净的气体,进而可通过空调33将这些气体供到舱体内壳1的腔室内。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使新风出口和室内风进口二者直接通过夹层空间与舱体内壳1的腔室连通,与空调33的进出气相独立。

可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新风机构5还包括新风管52,新风机51通过新风管52和舱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具体地,新风管52包括两个新风支管521和一个新风总管522。两个新风支管521的一端分别与新风进口和室内风出口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新风支管521的另一端则均与新风总管522连接并通过新风总管522与舱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

就整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空调33、排风机43和新风机51均设置在舱体内壳1外的同一侧,空间利用率高,结构紧凑。

接下来,对空调机构3的相关设置进行介绍。

本实施例中,在舱体内壳1的顶部设置有舱体通风口,通风管31通过舱体通风口与舱体内壳1的腔室连通。

如图2所示,空调机构3还包括密闭通风罩32,密闭通风罩32罩设于空调33的出风口处并与空调33的出风口密封连接,通风管31的进口端与密闭通风罩32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与密闭通风罩32密封连接。通过密闭通风罩32实现了对空调33的出风口的全覆盖,有效防止了冷气或暖气泄露,保证了最大风量,且便于连接通风管31。本实施例中,密闭通风罩32和空调33的出风口之间通过密封条密封连接,密封效果好,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进一步地,沿气体的流动方向,通风管3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管段311和第二管段313。其中,第一管段311的进口端与密闭通风罩32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与密闭通风罩32密封连接,第二管段313的出口端与舱体内壳1的腔室连通并与舱体内壳1密封连接,且第一管段3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管段313的横截面积。按此设置,当气体由第一管段311流入第二管段313后会加速流动,从而可进一步加速气体循环,获得更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可选地,在通风管31中还设置有过渡管段312,以连接第一管段311和第二管段313。本实施例中,第一管段311和过渡管段312为一体连接的一根管(记为第一风管),第二管段313自身为一根管(记为第二风管)。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且均贴合设置在舱体内壳1的顶部。其中,第二风管的截面尺寸为80mm×80mm。

可选地,空调机构3还包括第一螺栓法兰结构和第二螺栓法兰结构。其中,第一管段311和密闭通风罩32之间通过第一螺栓法兰结构密封连接,第一管段311和第二管段313之间通过第二螺栓法兰结构密封连接,以保证结构具有密封性。若以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来描述,则此设置为:第一风管和密闭通风罩32之间通过第一螺栓法兰结构密封连接,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通过第二螺栓法兰结构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管段311与舱体内壳1之间可通过密封胶或通过法兰和密封圈粘接后连成一体,也可通过焊接相连,以实现密封连接。

与现有技术中多使用软性波纹管连接空调出风口和舱体通风口并使用喉箍拧紧固定软性波纹管相比,本实施例中空调机构3内部之间及空调机构3和舱体通风口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密封性更好。

可选地,在舱体内壳1的外侧或舱体外壳2的内侧还设置有加强筋,可对第一风管、第二风管和密闭通风罩32进行固定支撑,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固。

下面,对排风机构4的相关设置进行介绍。

本实施例中,舱体内壳1上开设有舱体回风口。排风机构4还包括密闭排风罩41,密闭排风罩41罩设在舱体回风口处并与舱体回风口密封连接,排风管42的进口端与密闭排风罩41的内部连通并与密闭排风罩41密封连接。通过密闭排风罩41实现了对舱体回风口的全覆盖,有效防止了气体泄露,保证了最大风量,且便于连接排风管42。更具体地,密闭排风罩41可与通风管31焊接相连。

本实施例中,舱体回风口设置在舱体内壳1的底部,以和舱体通风口充分错开,利于气体循环。

以密闭排风罩41的具体设置而言,如图5所示,其包括罩体411,在罩体411上开设有与排风管42的进口端相连的排风孔4111。密闭排风罩41还包括安装在罩体411内侧的遮板413,遮板413设置在排风孔4111的上游(以气体流动方向而言)以遮挡排风孔4111,从而可有效阻挡异物,避免异物进入排风孔4111,且可避免排风孔4111直接暴露在外,结构更加美观。同时,遮板413还与罩体411的内壁间隔设置形成排风间隙,保证正常排风。

本实施例中,为安装遮板413,在罩体411内侧安装有一个固定块412,遮板413通过固定块412与罩体411固定连接。具体地,固定块412通过自攻钉与罩体411固定连接。

可选地,舱体内壳1相对的两侧各设置有至少一个舱体回风口,每个舱体回风口处均罩设有一个密闭排风罩41。排风管42设置有两根,一根排风管42的进口端同时与舱体内壳1一侧的所有密闭排风罩41相连,另一根排风管42的进口端同时与舱体内壳1另一侧的所有密闭排风罩41相连,以使排风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在舱体内壳1的前侧(即有门的一侧)设置有两个舱体回风口(分别位于门的左侧和右侧),在舱体内壳1的后侧设置有一个舱体回风口。在其它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舱体回风口的数量或位置,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进一步地,排风机43设置有两个,两个排风机43和两根排风管42一一对应设置,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排风速率,排风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两个排风机43的出口端还设置有一个三通管44。三通管44中的两个管口分别与两个排风机43的出口连通,三通管44中余下的一个管口则与舱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从而只需在舱体外壳2上开一个孔即可满足两个排风机43的排风需求。

以排风管42的具体设置而言,如图2所示,其包括汇流管421和间隔设置的多根排风支管422。其中,每根排风支管422的进口端均与密闭排风罩41的内部连通并与密闭排风罩41密封连接,每根排风支管422的出口端均通过汇流管421与排风机43的进口连通并密封连接。此时,可通过多根排风支管422从舱体内壳1的不同位置进行排风,排风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多根排风支管422沿汇流管421的长度方向排列,且越靠近汇流管421出口端的排风支管422的横截面积越小。排风支管422越靠近汇流管421出口端,则排风支管422离排风机43越近,排风支管422受到的吸力越大。基于此考虑对排风支管422的横截面积进行以上设置时,可使各排风支管422内的风量更均衡,即保证吸风更均匀。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舱体内壳1的前侧共设置有3个排风支管422,在舱体内壳1的后侧共设置有5个排风支管422。这些排风支管422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

整体来看,在安装该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时,不会损坏舱体内壳1和舱体外壳2,结构整体牢固可靠,且具有外表美观、安装方便和可防止异物进入夹层空间等诸多优点。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舱体,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具体地,该舱体可以为红外热成像舱体,可被应用于房车、飞机或火车等大型设备中。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及舱体,通过通风管31和密闭通风罩32实现了空调33的出风口与舱体通风口之间的密封连接,同时通过排风管42和密闭排风罩41实现了排风机43的进口与舱体回风口之间的密封连接,密封性良好。在此基础上,通过排风机43可以将舱体内壳1的腔室内的气体快速排到舱体外壳2的外部,提高了回风速度,并加快了气体循环,可更快速地去除舱体室内的异味,并提高空调33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此外,通过空调机构3或新风机构5均可以将舱体外壳2外部的新风带入舱体内壳1的腔室内,实现换气。当然,在使用新风机构5时,还可对上述新风进行净化,换气效果更佳。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相关技术
  • 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及舱体
  • 一种舱体用空调通风结构及舱体
技术分类

0612011274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