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支撑零件、框体结构、以及物品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5:48


支撑零件、框体结构、以及物品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在设置物品时所使用的支撑零件以及使用此支撑零件的框体结构、物品。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设置多功能一体机、家电、家具等的各种物品时,有时会使用防止物品倾倒的支撑零件。

以往,作为此种支撑零件,例如已知有下述三个专利公开公报所记载者。

日本专利特开2002-252475号公报(发明的实施方式、其图1)中公开了下述形态:一种防翻倒装置,被配设于在与地板面相向的底面具有脚部的机器的底面,其中,所述防翻倒装置具有以脚部的支轴或设在脚部间的支轴为中心而转动自如地设置的防翻倒构件。

日本专利特开2003-218544号公报(发明的实施方式、其图1、其图2)中公开了下述形态:一种防翻倒机构,被设于搭载图像形成装置的底座或者供纸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构成品,其中,在底座或构成品下表面可收纳地设有防翻倒构件。

日本专利特开2018-11708号公报(具体实施方式、其图1)中公开了一种防翻倒装置,其具有固定用脚部,所述固定用脚部是在欲防止翻倒的装置的底面安装有移动用轮子的四角,相对于移动用轮子的安装位置而安装在比地板面远的位置,且可进行高度调整。

发明内容

本公开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于,关于在设置物品时所使用的支撑零件,与支撑零件整体从框体的外侧面伸出的情况相比,在物品的设置时能够抑制对通行造成妨碍的事态而稳定地支撑,且在物品的移动时能够使支撑零件容易地退避到上方。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支撑零件,在将物品设置于设置面时支撑框体的下部,所述支撑零件包括:脚零件,具有外侧脚部、内侧脚部以及连结部,所述外侧脚部设置为能够接触所述设置面,且以从所述框体的下部与所述设置面的间隙向比所述框体的外侧面更靠外侧伸出的方式延伸,所述内侧脚部相对于所述外侧脚部而配置在上方且延伸到所述框体的外侧面的内侧,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框体的外侧面的内侧将所述外侧脚部、所述内侧脚部之间连结;升降部件,设置在所述框体的下部,能够升降地支撑所述脚零件的所述内侧脚部;以及操作部件,设置为一部分向比所述脚零件的所述连结部的外侧面更靠外侧伸出,对所述升降部件的升降动作进行操作。

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所述外侧脚部在沿着所述框体的外侧面的方向的长度尺寸比所述内侧脚部长。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所述外侧脚部在沿着所述框体的外侧面的方向的长度尺寸为所述框体的外侧面的水平方向尺寸以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所述外侧脚部在其底面具有板状的弹性材。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所述脚零件是对一片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弯折加工来形成所述外侧脚部、所述内侧脚部以及所述连结部而成。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所述脚零件的厚度比构成所述框体的框架框材的厚度更厚。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所述连结部具有供所述操作部件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所述升降部件具有联动于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升降的升降元件,使所述内侧脚部追随于所述升降元件而升降。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所述升降部件将所述内侧脚部配置在所述升降元件的下表面,且具有朝所述升降元件侧对所述内侧脚部施力的施力元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所述升降部件具有使所述升降元件在止转的状态下升降的引导元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案,所述连结部具有开口,所述操作部件跨越所述开口,从而不论是在比所述连结部更靠外侧还是更靠内侧,均存在所述操作部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案,所述操作部件具有操作部与伴随所述操作部的操作而旋转的轴,所述轴位于比所述连结部更靠内侧,所述操作部的外周位于比所述连结部更靠外侧,以所述轴为中心来操作所述操作部的外周而使所述操作部件旋转。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三方案,所述轴具有公螺纹部,所述升降部件具有升降元件,所述升降元件具有供所述公螺纹部螺入的螺丝孔,联动于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升降。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四方案,提供一种框体结构,包括:框体;以及所述支撑零件,被设在所述框体的下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五方案,所述框体结构在所述框体的下部配设有能够移动的多个脚轮,所述支撑零件被设置在与所述多个脚轮的支撑点不同的所述框体的下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六方案,所述支撑零件相对于所述框体而对称地配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七方案,提供一种物品,包括:框体结构;以及各种物品元件,搭载于所述框体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八方案,所述物品中,在所述框体的上部设置有针对所述物品元件的操作部,所述支撑零件设置为面向所述框体中用户对所述操作部的作业区域以外的区域。

(效果)

根据所述第一方案,关于在设置物品时所使用的支撑零件,与支撑零件整体从框体的外侧面伸出的情况相比,在物品的设置时能够抑制对通行造成妨碍的事态而稳定地支撑,且在物品的移动时能够使支撑零件容易地退避到上方。

根据所述第二方案,跟外侧脚部与内侧脚部的沿着框体外侧面的方向的长度尺寸为同等以下的情况相比,能够加大支撑零件的设置面积。

根据所述第三方案,能够遍布框体外侧面的水平方向尺寸的整个区域而确保支撑零件的设置面积,从而能够使作用于物品的翻倒载荷等有效地分散。

根据所述第四方案,与使用不具有弹性材的外侧脚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划伤设置面的事态,且能够使与设置面的接触状态稳定。

根据所述第五方案,能够由已成形为规定形状的一片金属制的板材来简单地构建脚零件。

根据所述第六方案,跟使用与构成框体的框架框材为同等厚度的金属制板材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确保作为脚零件的强度。

根据所述第七方案,能够有效地避免操作部件与脚零件的干涉。

根据所述第八方案,与使内侧脚部直接升降的情况相比,能够以与脚零件分离的状态来构建升降部件。

根据所述第九方案,与不具有施力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内侧脚部相对于升降元件的追随性更为稳定。

根据所述第十方案,与不具有引导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升降元件的升降动作稳定。

根据所述第十一方案,与在脚零件的连结部不具有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避免操作部件与脚零件的干涉,从而能够简单地操作升降部件的升降动作。

根据所述第十二方案,与在脚零件的连结部不具有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避免操作部件与脚零件的干涉,从而能够通过操作部件的简单的旋转操作来使升降部件进行升降动作。

根据所述第十三方案,当使用在固定位置可旋转地设置的操作部件时,能够简单地构建升降部件。

根据所述第十四方案,能够提供一种框体结构,关于在设置物品时所使用的支撑零件,与支撑零件整体从框体的外侧面伸出的情况相比,在物品的设置时能够抑制对通行造成妨碍的事态而稳定地支撑,且在物品的移动时能够使支撑零件容易地退避到上方。

根据所述第十五方案,在使用移动物品时有用的脚轮的形态中,能够简单地组装脚轮与支撑零件。

根据所述第十六方案,与非对称地配置支撑零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框体结构。

根据所述第十七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包括框体结构的物品,所述框体结构关于在设置物品时所使用的支撑零件,与支撑零件整体从框体的外侧面伸出的情况相比,在物品的设置时能够抑制对通行造成妨碍的事态而稳定地支撑,且在物品的移动时能够使支撑零件容易地退避到上方。

根据所述第十八方案,支撑零件不会对用户对操作部的作业区域造成妨碍,而能够稳定地支撑物品。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包含适用了本公开的支撑零件的框体结构的物品的实施方式的概要的说明图,图1的(b)是表示物品设置时的支撑零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的(c)是表示物品移动时的支撑零件往上方的退避状态的说明图。

图2的(a)是表示作为实施方式1的物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说明图,图2的(b)是表示图2的(a)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所用的支撑零件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支撑零件的升降操作部周围的详细的说明图。

图5是图4中的V-V线剖面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支撑零件的升降机构所进行的升降动作原理的说明图。

图7的(a)是表示支撑零件设置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7的(b)是图7的(a)中的B-B线剖面说明图。

图8的(a)是表示支撑零件的上方退避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的(b)是图8的(a)中的B-B线剖面说明图。

图9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从上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时的支撑零件的布局的说明图,图9的(b)及图9的(c)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形态1、变形形态2的支撑零件的布局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变形形态3的支撑零件的升降动作原理的说明图。

图11的(a)是表示比较形态1的支撑零件的概要的说明图,图11的(b)是图11的(a)中的B部详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概要

图1的(a)表示包括框体结构的物品的实施方式的概要,所述框体结构包含适用了本公开的支撑零件。

本图中,物品15包括包含框体16以及设在框体16下部的支撑零件1的框体结构,在所述框体结构搭载有各种图示外的物品元件。

此处所说的物品15广泛包含综合有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的功能的多功能一体机或者家电、家具等的制品,尤其对于重心位置高的物品、包括设置面积窄但高度尺寸高的纵型框体的物品等容易变得不稳定的物品有效。

本例中,支撑零件1如图1的(a)至图1的(c)所示,是在将物品15设置于设置面18时支撑框体16的下部的零件,包括:脚零件2,具有外侧脚部3、内侧脚部4以及连结部5,所述外侧脚部3是可接触设置面18地设置,且以从框体16的下部与设置面18的间隙向比框体16的外侧面更靠外侧伸出的方式而延伸,所述内侧脚部4相对于外侧脚部3而配置在上方且延伸到框体16的外侧面的内侧,所述连结部5在框体16的外侧面的内侧连结外侧脚部3、内侧脚部4之间;升降部件6,设在框体16的下部,可升降地支撑脚零件2的内侧脚部4;以及操作部件10,设置为一部分向比脚零件2的连结部5的外侧面更靠外侧伸出,对升降部件6的升降动作进行操作。

此种技术方式中,框体结构广泛包含利用支撑零件1来支撑的结构,但若从使物品15的移动搬送性变得良好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如图1的(a)所示,在框体16的下部配设有可移动的多个脚轮17。进而,从使支撑零件1的安装作业性变得良好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支撑零件1被设在与多个脚轮17的支撑点不同的框体16的下部的形态。

进而,在框体16的上部设有针对图示外的物品元件的、图示外的操作部的形态中,优选的是,当用户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时支撑零件1不会造成妨碍,若从此观点考虑,优选的是支撑零件1设置为面向框体16中的用户对操作部的作业区域以外的区域的形态。

而且,支撑零件1只要是以防止物品15翻倒、调整高度、保持水平等稳定地设置物品15为目的的零件即可。

并且,作为支撑零件1的设置数量,在重心位置例如偏向其中一侧的物品15时,只要在重心位置所偏向的那侧的框体16的一侧设置一个或者多个支撑零件1即可,为了稳定地支撑物品15,也可相对于框体16而对称地设置支撑零件1。

进而,作为脚零件2,只要是以框体16的外侧面位置为基准而具有外侧脚部3、内侧脚部4以及连结部5的零件即可,所述外侧脚部3从框体16的下部与设置面18的间隙向比框体16的外侧面位置更靠外侧伸出,所述内侧脚部4配置在比框体16的外侧面位置更靠内侧的间隙内。

此处,作为外侧脚部3,只要是呈平板状伸出的部件即可,但也可具有一部分朝上侧弯曲的弯曲部或阶差部。而且,关于内侧脚部4,也只要是呈平板状延伸的部件即可,但也可在一部分具有用于提高面刚性的凹凸部或凸缘部。进而,关于连结部5,也只要是连结外侧脚部3、内侧脚部4的部件即可,关于其形态,既可为平板状的部件,也可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例如对平板状的部件追加加强构件而设为柱形状等。进而,连结部5的配置姿势并不限于铅垂方向,也可稍许倾斜,而且,关于连结部5与外侧脚部3、内侧脚部4的边界部,也可呈弯折状或弯曲状相连。

本例中,所谓框体16的外侧面,在具有外装材的部位是指外装材的外侧面,在不具有外装材的部位是指构成框体16的架构的框体框架的外侧面。

并且,本例中,通过采用仅外侧脚部3从框体16的外侧面伸出的结构,从而能够抑制从框体16的外侧面伸出的支撑零件1的、从侧方观察的上下方向的占用区域。

与此相对,在支撑零件整体从框体16的外侧面伸出的形态中,支撑零件有可能会对通行造成妨碍。而且,在将支撑零件整体收纳到框体16下部的形态中,尽管不用担心支撑零件对通行造成妨碍,但对于具有设置面积窄而高度尺寸高的纵型框体的物品15而言,由于重心位置高,从重心位置直至支撑零件为止的距离短,因此物品15容易倾倒。

而且,作为升降部件6,只要是使内侧脚部4升降的部件,则升降原理等也可适当选定。此处,并非将外侧脚部3而是将内侧脚部4设为与升降元件相关的对象,是因为内侧脚部4位于比外侧脚部3更靠上方,容易利用内侧脚部4的下方区域来作为升降部件6的设置空间,进而,内侧脚部4与连结部5相比,能够以与升降元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姿势来配置,因此可有效地使升降动作稳定。

进而,作为操作部件10,代表性的是旋转操作方式。此处,作为操作部件10,既可为相对于升降方向而在固定位置可进行旋转操作的操作手柄,也可为与内侧脚部4一同升降的操作手柄。而且,操作部件10并不限定于旋转操作方式,例如也可采用摆动或者可沿着预先规定的轨迹移动的操作杆操作方式等。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零件1的代表形态或优选形态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脚零件2的优选形态,可列举外侧脚部3在沿着框体16的外侧面的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内侧脚部4长的形态。外侧脚部3是与设置面18接触的部位,从稳定地支撑物品15的观点考虑,有效的是确保大的设置面积。

尤其优选外侧脚部3在沿着框体16的外侧面的方向的长度尺寸为框体16的外侧面的水平方向尺寸以上。本例是遍布框体16的外侧面的水平方向尺寸的整个区域来确保外侧脚部3的设置面积的形态,即便缩窄外侧脚部3的与长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尺寸,也能够充分确保外侧脚部3的设置面积。

进而,作为外侧脚部3的优选形态,可列举在其底面具有板状的弹性材3a的形态。所述弹性材3a可有效地通过弹性变形来确保外侧脚部3的底面与设置面18之间的接触状态,既可沿着外侧脚部3的长度方向连续设置,也可间歇地设置。

而且,作为脚零件2的另一优选形态,可列举下述形态:将已成形为预先规定的形状的一片金属制的板材通过弯折加工来形成外侧脚部3、内侧脚部4以及连结部5。本例的脚零件2是外侧脚部3以及内侧脚部4经由连结部5而立体地弯折的形状,因此能够通过对经冲切的一片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弯折加工来容易地制作脚零件2。

此处,作为脚零件2,也可使用脚零件2的厚度比构成框体16的框架框材的厚度厚的框材。例如只要将框架框材的厚度设为2mm,将脚零件2的厚度设为4mm即可。但是,并不限于脚零件2的厚度比框体16的框架框材的厚度厚的形态,当然也可使用相同厚度的框材。在像这样使用相同厚度的框材的情况下,脚零件2的筹备变得容易,相应地,能够廉价地提供脚零件2。

进而,操作部件10必须以一部分向比脚零件2的连结部5的外侧面更靠外侧伸出的方式而配置。因此,作为操作部件10与连结部5不会彼此干涉的优选布局,可列举连结部5具有供操作部件10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的形态。

而且,作为升降部件6的优选形态,可列举下述形态:具有联动于操作部件10的操作而升降的升降元件7,使内侧脚部4追随于升降元件7而升降。本例是经由升降元件7来使内侧脚部4间接地升降的方式,只要在与脚零件2分离的状态下,预先构成包括与操作部件10的操作联动的升降元件7的升降部件6,并在制作支撑零件1时将升降部件6与脚零件2予以组装即可。

本形态中,作为升降部件6的优选形态,可列举下述形态:将内侧脚部4配置在升降元件7的下表面,且具有朝升降元件7侧对内侧脚部4施力的施力元件8。本例中,配合升降元件7的上升,压缩变形状态的施力元件8伸展而朝升降元件7侧对内侧脚部4施力,由此,使内侧脚部4追随于升降元件7的上升而上升。

另外,图1的(b)及图1的(c)中,符号12是设在框体16的下部,用于组装升降部件6以及操作部件10的固定托架。

进而,本形态中,作为升降部件6的优选形态,可列举使升降元件7在止转的状态下升降的形态。本例中,例如在操作部件10为旋转操作方式的情况下,来自操作部件10的旋转操作力将作用于升降元件7,但若升降元件7联动于操作部件10而旋转,则升降元件7将空转直至变得无法升降。因此,本例中,引导元件进行引导,以使得升降元件7可在止转的状态下进行升降动作。

而且,作为操作部件10的优选形态,可列举下述形态:连结部5具有开口,操作部件10跨越开口,从而不论是在比连结部5更靠外侧还是更靠内侧,均存在所述操作部件10。作为本例的代表形态,有下述形态:操作部件10具有操作部与伴随所述操作部的操作而旋转的轴,轴位于比连结部5更靠内侧,操作部的外周位于比连结部5更靠外侧,以轴为中心来对操作部的外周进行操作而使操作部件10旋转。

而且,作为操作部件10的优选形态,可列举在固定位置可旋转地设置的形态。作为将本例具现化的方法,例如只要升降部件6具有下述升降元件即可,所述升降元件具有供公螺纹部螺入的螺丝孔,且联动于操作部件10的操作而升降。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公开。

◎实施方式1

图2的(a)表示作为实施方式1的物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本图中,图像形成装置20包括框体结构,且在所述框体结构搭载有图像形成所需的元件来作为各种物品元件,所述框体结构包含:装置框体21;多个脚轮22,设在装置框体21下部的四角,可移动地搬送装置框体21;以及支撑零件23,在设置图像形成装置20时稳定地支撑装置框体21。

本例中,装置框体21构成为纵长的大致长方体状,若将用户操作侧设为跟前侧,则呈在与跟前侧邻接的一侧面(图中为右侧面)中的靠顶部处具有凹部21a的形状。

而且,本例中,作为图像形成所需的元件,例如,如图2的(b)所示,包括:成像引擎30,搭载在装置框体21内的上侧区域,在纸张等的介质S上形成图像;介质供给装置40,搭载在装置框体21内的下侧区域,朝向成像引擎30供给纸张等的介质S;介质排出接纳部50,利用装置框体21的凹部21a而设,排出并收容在成像引擎30中完成成像的介质S;介质搬送系统60,将从介质供给装置40供给的介质S经过成像引擎30而搬送至介质排出接纳部50;以及操作面板70,设在装置框体21的顶部上,对于控制成像引擎30、介质供给装置40及介质搬送系统60的图示外的控制装置进行图像形成所需的操作。

本例中,作为成像引擎30,例如采用包括下述部分的成像引擎,即:多个图像形成部31,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多个感光体上形成多个色彩成分图像;例如带状的中间转印体32,对各图像形成部31的色彩成分图像进行一次转印并予以搬送;转印装置33,将中间转印体32上的一次转印图像转印至介质S;以及定影装置34,对被转印到介质S上的图像进行定影,但当然并不限于此。

而且,本例中,介质供给装置40包括三个介质供给部,但关于其数量、布局等,也可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也可根据需要来附加手动型的介质供给部。

进而,关于介质排出接纳部50,也可根据介质S的排出位置来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关于介质搬送系统60,在本例中采用了在介质S的单面形成图像的搬送方式,但例如也可通过附加双面搬送模块来在介质S的双面形成图像。

-支撑零件的整体结构-

本例中,图像形成装置20的重心位置位于装置框体21的俯视大致中央附近,支撑零件23如图2的(a)、图2的(b)以及图3所示,对称地设置在装置框体21的与跟前侧(相当于前侧)邻接的侧方侧(相当于侧边侧)的下部。支撑零件23的基本结构包括:脚零件80,接触设置面18而支撑装置框体21;作为升降部件的升降机构100,设在装置框体21的下部,使脚零件80升降;以及作为操作部件的操作手柄130,对升降机构100的升降动作进行操作。

-脚零件-

本例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脚零件80具有:外侧脚部81,可接触设置面18地设置,且以从装置框体21的下部与设置面18的间隙向比装置框体21的外侧面更靠外侧伸出的方式而延伸;内侧脚部90,相对于外侧脚部81而配置在上方,且延伸到装置框体21的外侧面的内侧;以及连结部95,在装置框体21的外侧面的内侧连结外侧脚部81、内侧脚部90之间。

本例中,脚零件80是对一片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外侧脚部81、内侧脚部90以及连结部95的零件。

此处,作为用作脚零件80的金属制的板材,只要是具备支撑图像形成装置20所需的刚性的板材,则也可适当地选定,但在本例中,选定脚零件80的厚度t1(参照图7的(b))比构成装置框体21的架构的框架框材25的厚度厚的板材。一般而言,框架框材25多使用厚度为2mm以下的不锈钢(Stainless Steel,SUS)等的板材,但在本例中,作为脚零件80,使用比框架框材25的厚度厚的例如厚度为4mm的金属制的板材。

<外侧脚部>

本例中,外侧脚部81如图2的(a)至图4所示,包含顺着沿装置框体21的侧方侧(侧边侧)的外侧面的方向延伸的长条的矩形状的板材,其长度尺寸L1形成得比内侧脚部90长,并且形成为装置框体21的侧方侧的外侧面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尺寸L0以上(本例中比L0大)。

而且,外侧脚部81中的从装置框体21的侧方侧的外侧面朝外侧伸出的宽度尺寸W1是考虑到相对于装置框体21的高度的、包含脚零件80在内的设置面积,并基于与外侧脚部81的长度尺寸L1的关系来选定。

进而,脚零件80在外侧脚部81的背面以不会突出至外侧脚部81的周缘的方式而贴附有长条的矩形状的弹性材82,以免划伤设置面18。此处,作为弹性材82,也要根据图像形成装置20的重量而定,但若设想为重到一定程度的重量,则使用硬度硬的弹性橡胶(例如酚酮橡胶等)。而且,关于弹性材82的厚度,若过厚,则外侧脚部81有可能会对通行造成妨碍,因此优选选定为2mm左右。

<内侧脚部>

本例中,内侧脚部90如图3以及图4所示,包含在沿着装置框体21的侧方侧(侧边侧)的外侧面的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状的板材,具有装置框体21的侧方侧的外侧面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尺寸L0的约1/3左右的长度尺寸L2,且配置在装置框体21的侧方侧的外侧面的前后方向中央附近。并且,本例中,内侧脚部90的从装置框体21的侧方侧的外侧面延伸到内侧的宽度尺寸W2也可适当选定,但在本例中,比外侧脚部81的宽度尺寸W1稍短。

此处,对于内侧脚部90,图像形成装置20所承受的载荷负载将从内侧脚部90传递向脚零件80,因此若内侧脚部90的大小过小,则会有大的载荷应力作用于内侧脚部90、连结部95,相应地,必须充分确保内侧脚部90、连结部95的刚性。与此相对,只要基于周围的零件配置来适当地选定内侧脚部90的大小,便能够降低作用于内侧脚部90、连结部95的载荷应力,相应地,便能够使内侧脚部90、连结部95的强度设计变得容易。

<连结部>

本例中,连结部95包含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的矩形状的板材,具有与内侧脚部90的长度尺寸L2同样的长度尺寸,作为外侧脚部81与内侧脚部90的上下方向尺寸,只要设定为比将操作手柄130的厚度以及图像形成装置20搬送时的脚零件80往上方的退避量合计所得的值大的值即可。

并且,本例中,连结部95在与外侧脚部81及内侧脚部90的边界部,以弯曲状的弯折部相连。

而且,在所述连结部95,形成有可供操作手柄130的一部分露出的矩形状的开口部96,以考虑到在脚零件80的升降动作时,脚零件80与操作手柄130不会发生干涉。

-升降机构、操作手柄的被安装部结构-

本例中,升降机构100以及操作手柄130是组装至构成装置框体21的底部的框架框材25的下侧,在构成装置框体21的底部的框架框材25的下表面,经由螺丝等的紧固件104而固定有相对于沿着装置框体21的侧方侧的外侧面的方向(相当于装置框体21的前后方向)为大致帽形剖面状的固定托架101的两端凸缘部,以用来组装升降机构100以及操作手柄130。

此处,固定托架101形成为能够在其内侧的区域以非接触的状态来收容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的大小,在矩形状的底壁102中的、与装置框体21的前后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缘,形成朝向上方竖立的弯折凸缘103,以提高固定托架101的底壁102的面刚性。

另外,本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托架101周边的装置框体21的底部的刚性,在框架框材25的下表面,以包围固定托架101的方式,通过熔接而固定有宽幅的剖面沟道状的框架加强框材26,并将固定托架101的底壁102外表面接触至框架加强框材26的底壁内面而配置。

-操作手柄-本例中,操作手柄130如图3至图6所示,具有使用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树脂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ABS)树脂而一体成形的圆板状的手柄本体131,在所述手柄本体131的外周部形成旋转操作时的防滑用的凹凸部132,在手柄本体131的一侧面的中央,形成朝手柄本体131的厚度方向突出的圆柱状的阶梯部133,并且,在手柄本体131中央的阶梯部133侧,形成对成为旋转中心轴的金属制的轴销135的一端进行收容的有底的销插入孔134,将轴销135插入至所述销插入孔134,在手柄本体131的背侧,将轴销135的一端部通过紧固件136而固定至销插入孔134的底部。另外,在轴销135的靠前端区域形成有公螺纹部113。

并且,本例中,在固定托架101以及框架加强框材26的底壁,开设有可供操作手柄130的阶梯部133插入的保持孔137,操作手柄130使阶梯部133可旋转地保持于固定托架101的保持孔137,并使轴销135配置于固定托架101内,如后所述,使轴销135与升降机构100相关,由此,手柄本体131在框架加强框材26下表面的固定位置以可旋转的方式受到保持。

在此状态下,操作手柄130的手柄本体131被配置成,从在脚零件80的连结部95开设的开口部96露出到装置框体21的外侧。此处,手柄本体131从连结部95的外侧面的突出量m(参照图7的(a)及图7的(b))只要可良好地确保对操作手柄130的旋转操作性即可,只要在5mm~10mm(图中为约7mm)左右的范围内适当选定即可。

-升降机构-本例中,升降机构100如图3至图6所示,具有联动于操作手柄130的操作而升降的作为升降元件的升降板105,使内侧脚部90追随于所述升降板105而升降。

而且,升降机构100将内侧脚部90配置于升降板105的下表面,且具有朝升降板105侧对所述内侧脚部90施力的作为施力元件的施力弹簧120(本例中使用螺旋弹簧)。

进而,升降机构100具有在止转的状态下可升降地引导升降板105的作为引导元件的引导机构125。

<升降板>

本例中,升降板105如图3至图6所示,具有为SUS等金属制的板材且与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为大致同程度的大小的大致矩形状的板本体106,在所述板本体106中的、装置框体21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里侧的三边的周缘,形成朝向下方下竖的弯折凸缘107,在板本体106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具有可供操作手柄130的轴销135的前端侧插入的孔径的冲缘(burring)加工部110。

此处所述的冲缘加工部110是在对板本体106实施了孔加工后,对所述孔的周围实施凸缘加工而使上升凸缘111朝上突出地形成,进而,在上升凸缘111的内周,形成母螺纹部112。另外,对于母螺纹部112的形成,既可与凸缘加工同时进行,或者也可在凸缘加工后进行。

而且,在操作手柄130的轴销135的靠前端区域形成有公螺纹部113,所述公螺纹部113是以相对于冲缘加工部110的母螺纹部112螺入的状态而配置。

本例中,在升降板105形成有冲缘加工部110,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开设供操作手柄130的轴销135的公螺纹部113通过的通孔,以包围所述通孔的方式固接螺母零件,使轴销135的公螺纹部113螺入至螺母零件的母螺纹部。

而且,本例中,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被配置在升降板105的下表面,在与升降板105的冲缘加工部110对应的部位,如图6所示,开设有可供轴销135的公螺纹部113通过的通孔91。

另外,本例中,升降机构100是使用升降板105,但例如也可不经由升降板105而在内侧脚部90的通孔91内形成母螺纹部,以供轴销135的公螺纹部113螺入。

<施力弹簧、引导机构>

而且,本例中,引导机构125如图3至图6所示,是在固定托架101的底壁中的、夹着保持孔137而相对于装置框体21的前后方向大致对称的位置,朝向上方通过螺丝等的紧固件127而固接有一对引导销126,进而,在升降板105以及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开设有可供一对引导销126通过的一对引导孔128、129。另外,紧固件127露出至固定托架101的底壁102的外表面,但在框架加强框材26的底壁,设有用于避免与紧固件127的干涉的避让孔27。

因此,本例中,升降板105以及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通过将一对引导销126插入至一对引导孔128、129中,从而在止转的状态下沿着引导销126可升降地受到引导。

而且,本例中,在一对引导销126上卷绕有施力弹簧120,所述施力弹簧120以经压缩的状态介隔在固定托架101的底壁102内表面与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的下表面之间。因此,本例中,施力弹簧120以朝升降板105侧按压的方式对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施力。因而,当升降板105升降时,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追随于升降板105而升降。

-支撑零件的使用方法-

<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时>

在设置图像形成装置20时,只要如图7的(a)及图7的(b)所示,使支撑零件23的操作手柄130朝适当的方向旋转,使脚零件80下降,以使脚零件80的外侧脚部81接触到设置面18即可。

本例中,当使操作手柄130沿着轴销135的公螺纹部113的螺旋方向旋转时,操作手柄130的手柄本体131在固定位置旋转,且公螺纹部113被螺入至冲缘加工部110的母螺纹部112。在此状态下,伴随操作手柄130的轴销135的螺入动作的推进,升降板105被拉靠向下方侧,克服施力弹簧120的施加力而下降,内侧脚部90追随于所述升降板105的下降,克服施力弹簧120的施加力而下降。

此时,伴随操作手柄130的旋转操作,旋转力矩作用于升降板105,但升降板105通过引导机构125(引导销126、引导孔128)而被止转,因此沿着引导销126稳定地下降。而且,尽管来自操作手柄130的旋转力矩M未直接作用于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但通过与升降板105的压接,旋转力矩M从两者的接触部间接地作用。但是,由于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通过引导机构125(引导销126、引导孔129)而被止转,因此沿着引导销126稳定地下降。

进而,本例中,升降板105沿着板本体106的三边而具有弯折凸缘107,所述弯折凸缘107是以接近固定托架101的两侧壁、以及构成装置框体21的底部的框架框材25的一部分即纵壁的状态而相向配置。因此,不用担心升降板105的姿势在下降时发生倾斜,而能以维持大致水平方向的姿势的状态而下降。

而且,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的周边被包围升降板105的三边的弯折凸缘107所围绕,内侧脚部90的三边以接近升降板105的弯折凸缘107的状态而相向配置。因此,也不用担心内侧脚部90的姿势在下降时发生倾斜,而能以维持大致水平姿势的状态而下降。

而且,在脚零件80接触至设置面18的状态下,如图3以及图7的(a)、图7的(b)所示,脚零件80的外侧脚部81在向比装置框体21的外侧面更靠外侧伸出的状态下接触至设置面18而配置。

此时,外侧脚部81的厚度t是将金属制的板材部分的厚度t1与背面侧的弹性材82的厚度t2合计而成的厚度,但大致被抑制在7mm~10mm左右,因此外侧脚部81对通行造成妨碍的可能小。

进而,本例中,外侧脚部81如图2的(a)以及图9的(a)所示,在装置框体21的左右方向两侧,具有比装置框体2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0长的长度尺寸L1,因此假定有倾倒方向的载荷作用于图像形成装置20,则所述负载载荷会经由内侧脚部90、连结部95而传递至外侧脚部81,但由于外侧脚部81的设置面积夹着图像形成装置20的重心位置而朝前后方向大范围地延伸,因此负载载荷将有效地分散。

-图像形成装置的搬送时-

在搬送图像形成装置20时,只要如图8的(a)及图8的(b)所示,使支撑零件23的操作手柄130朝适当的方向旋转,使脚零件80上升,以使脚零件80的外侧脚部81从设置面18朝向上方退避即可。

本例中,当使操作手柄130沿着轴销135的公螺纹部113的螺旋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时,操作手柄130的手柄本体131在固定位置旋转,且公螺纹部113朝从冲缘加工部110的母螺纹部112脱出的方向螺入。在此状态下,伴随操作手柄130的轴销135的螺入动作的推进,升降板105被提拉向上方侧,追随于所述升降板105的上升,内侧脚部90通过施力弹簧120的施加力而朝升降板105侧受到施力而上升。

本例中,脚零件80通过升降机构100实现的升降范围取决于收容升降机构100、操作手柄130的场所(被安装部)的限制,脚零件80的外侧脚部81的最大升起量h是由升降机构100的升降范围而定。

一般而言,脚轮22例如图5以及图7的(a)所示,是在被固定于构成装置框体21的底部的框架框材25的四角的安装板150,可旋转地设置轮子支架151,并且使轮子152的车轴153可旋转地保持于轮子支架151。

在利用此种脚轮22来搬送图像形成装置20时,若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借助脚轮22的搬送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脚零件80的最大升起量h超过从设置面18直至脚轮22的轮子152的中心(相当于脚轮直径的中心)为止的高度。假设无法充分确保脚零件80的最大升起量h,则当在设置面18上存在图示外的障碍物,且所述障碍物的高度尺寸为脚轮直径以下时,尽管能够借助脚轮22越过障碍物,但最大升起量h小的脚零件80有可能碰撞到障碍物,或者损害通过脚轮22实现的图像形成装置20的搬送性。

另外,关于升降板105以及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的止转动作与姿势的倾斜抑制动作,与图像形成装置20的设置时大致同样。

如上所述,对实施方式1的支撑零件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适当变更为以下所示的变形形态1至变形形态3所示的形态。

◎变形形态1

图9的(b)所示的支撑零件23是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地设在装置框体21的左右两侧,外侧脚部81沿着装置框体21的前后方向延伸,但外侧脚部81的长度尺寸L1及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成元件标注同样的符号,此处省略其说明。

本例中,外侧脚部81具有与沿着装置框体21的左右两侧的外侧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0同样的长度尺寸L1,进而,在内侧脚部90以及连结部95的周边,以使宽度方向尺寸比其他部分窄的方式而在一侧缘的一部分形成缺口部83。

另外,在将支撑零件23设在装置框体21的左右两侧的形态中,也可设置回绕部,所述回绕部在装置框体21的四角使实施方式1的外侧脚部81回绕至装置框体21的跟前侧或者后方侧(后侧)。

◎变形形态2图9的(c)所示的支撑零件23与实施方式1不同,是设在装置框体21的左右两侧的四角,在装置框体21的底部的四角,在与装置框体21的脚轮22不同的部位可升降地支撑内侧脚部90,并经由连结部95使外侧脚部81从装置框体21的外侧面伸出到外侧。

根据本例,对于支撑零件23,也实现了四点支撑。

◎变形形态3图10表示变形形态3的支撑零件的主要部分。

本例中,支撑零件23包括操作手柄130跟升降板105一同升降的升降机构100。

本例中,支撑零件23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但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固定托架101内配置操作手柄130,在构成装置框体21的底部的框架框材25形成冲缘加工部110,将操作手柄130的轴销135的公螺纹部113螺入至所述冲缘加工部110,而且,在升降板105,取代冲缘加工部110而开设供轴销135通过的通孔115,进而,将止动环(stopper ring)140插入至操作手柄130的阶梯部133与轴销135的公螺纹部113以外的部分,利用阶梯部133与止动环140来夹持升降板105与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另外,关于施力弹簧120、引导机构125,与实施方式1同样。

根据本例,当使操作手柄130朝适当的方向旋转时,轴销135的公螺纹部113螺入至框架框材25的冲缘加工部110。此时,若假定通过轴销135的螺入动作而轴销135被拉入至冲缘加工部110,则轴销135的止动环140将朝上方移动,且伴随轴销135的移动,操作手柄130也将上升。因此,升降板105以及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通过操作手柄130的上升以及施力弹簧120的施加力而上升。

另一方面,当使操作手柄130反向地旋转时,轴销135的公螺纹部113朝从冲缘加工部110拔出的方向(下方)螺入。此时,若假定通过轴销135的螺入动作而轴销135从冲缘加工部110拔出,则轴销135的止动环140将朝下方移动,且伴随轴销135的移动,操作手柄130也将下降。因此,升降板105以及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通过操作手柄130的下降,克服施力弹簧120的施加力而下降。

这样,本例中,升降板105以及操作手柄130伴随操作手柄130的旋转操作而升降,伴随于此,脚零件80的内侧脚部90升降。

◎比较形态1

图11的(a)表示比较形态1的支撑零件23'。

本图中,支撑零件23'被设在装置框体21的底部,且以整体从装置框体21的外侧面伸出到外侧的状态而配置。

本例中,支撑零件23'如图11的(a)及图11的(b)所示,包括作为高度调整用的脚零件的调节脚(adjuster foot)200、以及接挡住所述调节脚200而予以支撑的支承零件210。

此处,调节脚200是在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杆201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公螺纹部(未图示),并在杆201的下端部设置外径比所述杆201的公螺纹部大的台座部202。

本例中,杆201只要是弯曲强度高的金属且螺纹加工性优异的材料,则也可适当选定,例如使用螺纹加工性比钢铁材料优异的SUM材。

而且,支承零件210是在构成装置框体21的底部的框架框材(未图示)安装支撑托架,在所述支撑托架设置供杆201的公螺纹部通过的通孔,并且固接供公螺纹部螺入的螺母,将杆201的公螺纹部螺入至螺母的母螺纹部。

另外,本例的支承零件210是在框架框材的一部分安装支撑托架的结构,因此为了维持外观品质,在支承零件210的周围,在装置框体21的外装罩之外另行利用掩盖罩211予以覆盖。

根据本例,可通过对调节脚200的台座部202进行旋转操作来使调节脚200进行升降动作,但如图11的(b)所示,支撑零件23'是以高度z(约100mm)、从装置框体21的外侧面的伸出量d(约50mm)左右而整体上伸出地配置,因此不仅在通行时支撑零件23'容易造成妨碍,而且在支撑零件23'的安装作业时,必须暂时拆下掩盖罩211,从而有可能损害支撑零件23'的安装作业性。

技术分类

0612011562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