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6:40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用于以各种方式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并且越来越多的新型显示技术被开发出来,其中,3D(Three Dimension,三维)显示技术以其可以给人强烈视觉冲击和至高的视觉享受等特点而被广泛关注。现有的3D显示装置在人左右眼形成不同的图像以使人眼产生立体感,存在显示亮度偏低、3D成像质量差的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缓解目前的3D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偏低且3D成像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

透镜构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至少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透镜构件包括多个透镜单元,一所述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透镜;

狭缝构件,位于所述透镜构件远离背光模组一侧,至少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狭缝构件包括多个狭缝单元,一所述狭缝单元包括至少一狭缝;

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透镜单元与所述狭缝单元一一对应设置,来自所述背光模组的光经所述透镜会聚后从所述狭缝单元。

优选的,所述狭缝构件包括第一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液晶层靠近所述透镜构件一侧的第一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液晶层远离所述透镜构件一侧的第二电极层;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控制所述第一液晶层以形成所述狭缝。

优选的,所述透镜构件包括第一透镜层,所述第一透镜层包括第二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二液晶层靠近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第三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液晶层远离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第四电极层;

其中,所述透镜包括第一子透镜,所述第三电极层包括第三电极,所述第四电极层包括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以及所述第四电极控制所述第二液晶层以形成所述第一子透镜。

优选的,所述透镜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层远离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第二透镜层,所述第二透镜层包括第三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三液晶层靠近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第五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液晶层远离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第六电极层;

其中,所述透镜还包括第二子透镜,所述第五电极层包括第五电极,所述第六电极层包括第六电极,所述第五电极以及所述第六电极控制所述第三液晶层以形成所述第二子透镜;

所述第一子透镜与所述第二子透镜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子透镜为菲涅尔透镜。

优选的,所述狭缝单元包括沿所述狭缝单元的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第一狭缝子单元和第二狭缝子单元,所述透镜单元包括沿所述透镜单元的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第一透镜子单元和第二透镜子单元;

所述第一狭缝子单元与所述第一透镜子单元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狭缝子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子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周期以及第二驱动周期,所述第一驱动周期内,来自所述背光模组的光经所述第一透镜子单元会聚后从所述第一狭缝子单元出射;所述第二驱动周期内,来自所述背光模组的光经所述第二透镜子单元会聚后从所述第二狭缝子单元出射。

优选的,阵列分布的多个所述像素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列,以及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行;

其中,所述透镜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狭缝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透镜的排列方向以及所述狭缝的排列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优选的,每一所述像素行包括多个像素单元,一所述像素单元包括至少一像素;

其中,所述像素单元与所述透镜单元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像素单元与所述狭缝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透镜构件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狭缝构件位于所述透镜构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狭缝与所述透镜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的,沿所述透镜单元的排列方向,所述透镜单元内的所述透镜的个数先减少后增加。

本发明通过透镜单元与狭缝单元的一一对应设置,将来自背光模组的光经过会聚后从狭缝出射,在实现3D显示的同时,减少了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的损失,并且改善了显示装置在3D显示时的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镜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镜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镜构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一驱动周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驱动周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目前,现有的3D显示装置存在显示亮度偏低且3D成像质量差的问题。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

显示面板100,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111;

背光模组20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背光侧;

透镜构件300,位于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出光侧,至少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透镜构件300包括多个透镜单元310,一所述透镜单元310包括至少一透镜301;

狭缝构件400,位于所述透镜构件300远离背光模组200一侧,至少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狭缝构件400包括多个狭缝单元410,一所述狭缝单元410包括至少一狭缝401;

其中,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透镜单元310与所述狭缝单元410一一对应设置,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经所述透镜301会聚后从所述狭缝401出射。

本发明通过透镜单元310与狭缝单元410的一一对应设置,将来自背光模组200的光经过会聚后从狭缝出射,在实现3D显示的同时,减少了显示装置10的显示亮度的损失,并且改善了显示装置10在3D显示时的显示质量。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以及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狭缝构件400的类型可以为菲林光栅、金属光栅、液晶光栅或者使用黑色色阻材料形成的光栅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狭缝构件400的类型为液晶光栅,有利于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在3D显示时的成像质量。

请参阅图1以及图2,所述狭缝构件400包括第一液晶层402、位于所述第一液晶层402靠近所述透镜构件300一侧的第一电极层40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液晶层402远离所述透镜构件300一侧的第二电极层405。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404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层405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控制所述第一液晶层402以形成所述狭缝401。

所述狭缝构件400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液晶层402相对两侧的第一衬底406以及第二衬底407,所述第一电极层404位于所述第一衬底406靠近所述第一液晶层402一侧,或者,所述第一电极层404位于所述第一衬底406远离所述第一液晶层402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405位于所述第二衬底407靠近所述第一液晶层402一侧,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层405位于所述第二衬底407远离所述第一液晶层402一侧。

所述狭缝构件400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液晶层402相对两侧的第一偏光片层408以及第二偏光片层409,所述第一偏光层408具有第一透光轴,所述第二偏光层409具有第二透光轴。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位于所述第一衬底406靠近所述第一液晶层402一侧,或者,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位于所述第一衬底406远离所述第一液晶层402一侧;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可以与所述第一电极层404位于所述第一衬底406同侧,或者,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可以与所述第一电极层404位于所述第一衬底406同侧;当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与所述第一电极层404位于所述第一衬底406同侧时,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404靠近所述第一衬底406一侧,或者,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404远离所述第一衬底406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位于所述第二衬底407靠近所述第一液晶层402一侧,或者,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位于所述第二衬底407远离所述第一液晶层402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可以与所述第二电极层405位于所述第二衬底407同侧,或者,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可以与所述第二电极层405位于所述第二衬底407同侧;当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与所述第二电极层405位于所述第二衬底407同侧时,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405靠近所述第二衬底407一侧,或者,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405远离所述第二衬底407一侧。

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液晶层402在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控制下形成第一遮光区T1以及第一透光区T2,所述第一遮光区T1与所述第一透光区T2交替设置,从而所述第一透光区T2形成所述狭缝401。具体的,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的所述第一透光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的所述第二透光轴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液晶层402包括第一液晶403,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透光区T2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的长轴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此时,所述第一液晶403不改变来自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的透光轴的偏振光的方向,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后出射;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的长轴平行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所述第一液晶403改变来自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的透光轴的偏振光的方向,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后改变偏振方向,从而无法从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出射。

所述第一电极可以为第一公共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可以为第一驱动电极;或者,所述第一电极可以为第一驱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可以为第一公共电极。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可以整层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可以对应所述第一遮光区T1或所述第一透光区T2设置。当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区T2设置时,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透光区T2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在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以及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发生偏转,从而使所述第一透光区T2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分子的长轴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垂直;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无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的长轴保持平行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当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对应所述第一遮光区T1设置时,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在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以及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发生偏转,从而使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的长轴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平行;所述第一透光区T2内无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因此,所述第一透光区T2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的长轴保持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

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2D显示状态,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以及所述第一透光区T2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的长轴均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所述背光模组200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形成的偏振光经过所述第一液晶403后不改变偏振方向,因此,从所述第二偏光片层409出射,有利于保证所述显示装置10在2D显示状态下的亮度。

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若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区T2设置,所述第一透光区T2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在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以及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发生偏转,从而使所述第一透光区T2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的长轴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垂直;所述显示装置10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极,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一遮光区T1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在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以及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发生偏转,从而使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的长轴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垂直。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可以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极、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以及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均为透明电极,三者的材料可以相同,例如,均可以为透明的氧化铟锡材料。

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若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对应所述第一遮光区T1设置,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在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以及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之间不施加驱动电压,从而使所述第一遮光区T1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的长轴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恢复至垂直状态;所述第一透光区T2内无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因此,所述第一透光区T2内的所述第一液晶403的长轴保持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406或所述第二衬底407,即,所述狭缝构件400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之间不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形下保持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的正面出射,有利于降低所述显示装置10的功耗以及提高所述背光模组200的显示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301的材料可以包括亚克力材料或其他聚合物材料,此时所述透镜301的类型可以为传统光学透镜(如:凸透镜等)、菲涅尔透镜等。所述透镜301的类型也可以为液晶透镜,或,由液晶透镜与传统光学透镜复合形成的复合类型透镜。

请参阅图3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构件300的类型为液晶透镜,有利于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在3D显示时的亮度提升。

请参阅图3,所述透镜构件300包括第一透镜层,所述第一透镜层包括第二液晶层302a、位于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靠近所述背光模组200一侧的第三电极层304a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远离所述背光模组200一侧的第四电极层305a。

其中,所述透镜301包括第一子透镜,所述第三电极层304a包括第三电极,所述第四电极层305a包括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以及所述第四电极控制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以形成所述第一子透镜。

请参阅图3,所述透镜构件3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相对两侧的第三衬底306以及第四衬底307,所述第三电极层304a位于所述第三衬底306靠近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一侧,或者,所述第三电极层304a位于所述第三衬底306远离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一侧;所述第四电极层305a位于所述第四衬底307靠近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一侧,或者,所述第四电极层305a位于所述第四衬底307远离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一侧。

请参阅图3,所述透镜构件300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相对两侧的第三偏光片层308以及第四偏光片层309,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具有第三透光轴,所述第四偏光层具有第四透光轴。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位于所述第三衬底306靠近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一侧,或者,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位于所述第三衬底306远离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一侧;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可以与所述第三电极层304a位于所述第三衬底306同侧,或者,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可以与所述第三电极层304a位于所述第三衬底306同侧;当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与所述第三电极层304a位于所述第三衬底306同侧时,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层304a靠近所述第三衬底306一侧,或者,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层304a远离所述第三衬底306一侧。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位于所述第四衬底307靠近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一侧,或者,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位于所述第四衬底307远离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一侧;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可以与所述第四电极层305a位于所述第四衬底307同侧,或者,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可以与所述第四电极层305a位于所述第四衬底307同侧;当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与所述第四电极层305a位于所述第四衬底307同侧时,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位于所述第四电极层305a靠近所述第四衬底307一侧,或者,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位于所述第四电极层305a远离所述第四衬底307一侧。

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在所述第三电极以及所述第四电极的控制下形成第二遮光区T3以及第二透光区T4,所述第二遮光区T3与所述第二透光区T4交替设置,从而所述第二透光区T4形成所述第一子透镜。具体的,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的所述第三透光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的所述第四透光轴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液晶层302a包括第二液晶303a,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二遮光区T3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垂直于所述第三衬底306或所述第四衬底307,此时,所述第二液晶303a不改变来自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的透光轴的偏振光的方向,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经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所述第二遮光区T3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后无法从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出射;所述第二透光区T4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不垂直于所述第三衬底306或所述第四衬底307,所述第二液晶303a改变来自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的透光轴的偏振光的方向,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经所述第三偏光片层308、所述第二透光区T4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后改变偏振方向且经过所述第二透光区T4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后,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发生会聚,并从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出射至所述狭缝构件400。

当所述狭缝构件400的类型为液晶光栅时,若所述透镜构件300仅包括所述第一透镜层时,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的所述第一透光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的所述第四透光轴的延伸方向平行,以便于经所述第一子透镜会聚后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

所述第三电极可以为第二公共电极,所述第四电极可以为第三驱动电极;或者,所述第三电极可以为第三驱动电极,所述第四电极可以为第二公共电极。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可以整层设置,所述第三驱动电极可以对应所述第二遮光区T3或所述第二透光区T4设置。当所述第三驱动电极对应所述第二透光区T4设置时,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二透光区T4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在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以及所述第三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发生偏转,从而使所述第二透光区T4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不与所述第三衬底306或所述第四衬底307垂直;所述第二遮光区T3内无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三驱动电极,所述第二遮光区T3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保持垂直于所述第三衬底306或所述第四衬底307;当所述第三驱动电极对应所述第二遮光区T3设置时,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二遮光区T3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在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以及所述第三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发生偏转,从而使所述第二遮光区T3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分子的长轴与所述第三衬底306或所述第四衬底307垂直;所述第二透光区T4内无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三驱动电极,因此,所述第二透光区T4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保持与所述第三衬底306或所述第四衬底307的非垂直状态。

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2D显示状态,所述第二透光区T4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保持与所述第三衬底306或所述第四衬底307的非垂直状态以将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会聚向所述狭缝构件400,有利于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在2D显示状态下的亮度;或者,所述第二透光区T4以及所述第二遮光区T3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与所述第三衬底306或所述第四衬底307平行,有利于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尽可能多地从所述透镜构件300出射至所述狭缝构件400,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在2D显示状态下的亮度。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构件3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层远离所述背光模组200一侧的第二透镜层,所述第二透镜层包括第三液晶层302b、位于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靠近所述背光模组200一侧的第五电极层304b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远离所述背光模组200一侧的第六电极层305b。

其中,所述透镜301还包括第二子透镜,所述第五电极层304b包括第五电极,所述第六电极层305b包括第六电极,所述第五电极以及所述第六电极控制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以形成所述第二子透镜,所述第一子透镜与所述第二子透镜一一对应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子透镜与所述第二子透镜的一一对应设置,有利于提升所述透镜构件300对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的会聚效果,使更多的光线能通过所述狭缝构件400,有利于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在3D显示时的显示亮度。

所述透镜构件3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相对两侧的第五衬底以及第六衬底,所述第五衬底以及所述第六衬底的位置易于理解未标出。所述第五电极层304b位于所述第五衬底靠近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一侧,或者,所述第五电极层304b位于所述第五衬底远离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一侧;所述第六电极层305b位于所述第六衬底靠近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一侧,或者,所述第六电极层305b位于所述第六衬底远离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一侧。

所述透镜构件300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相对两侧的第五偏光片层以及第六偏光片层,所述第五偏光层具有第五透光轴,所述第六偏光层具有第六透光轴,所述第五偏光片层以及所述第六偏光片层的位置易于理解未标出。所述第五偏光片层位于所述第五衬底靠近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一侧,或者,所述第五偏光片层位于所述第五衬底远离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一侧;所述第五偏光片层可以与所述第五电极层304b位于所述第五衬底同侧,或者,所述第五偏光片层可以与所述第五电极层304b位于所述第五衬底同侧;当所述第五偏光片层与所述第五电极层304b位于所述第五衬底同侧时,所述第五偏光片层位于所述第五电极层304b靠近所述第五衬底一侧,或者,所述第五偏光片层位于所述第五电极层304b远离所述第五衬底一侧。所述第六偏光片层位于所述第六衬底靠近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一侧,或者,所述第六偏光片层位于所述第六衬底远离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一侧;所述第六偏光片层可以与所述第六电极层305b位于所述第六衬底同侧,或者,所述第六偏光片层可以与所述第六电极层305b位于所述第六衬底同侧;当所述第六偏光片层与所述第六电极层305b位于所述第六衬底同侧时,所述第六偏光片层位于所述第六电极层305b靠近所述第六衬底一侧,或者,所述第六偏光片层位于所述第六电极层305b远离所述第六衬底一侧。

请参阅图4,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在所述第五电极以及所述第六电极的控制下形成第三遮光区T5以及第三透光区T6,所述第三遮光区T5与所述第三透光区T6交替设置,从而所述第三透光区T6形成所述第二子透镜。具体的,所述第五偏光片层的所述第五透光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六偏光片层的所述第六透光轴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三液晶层302b包括第三液晶303b,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三遮光区T5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的长轴垂直于所述第五衬底或所述第六衬底,此时,所述第三液晶303b不改变来自所述第五偏光片层的透光轴的偏振光的方向,来自所述第一透镜层的光线经所述第五偏光片层、所述第三遮光区T5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后无法从所述第六偏光片层出射;所述第三透光区T6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的长轴不垂直于所述第五衬底或所述第六衬底,所述第三液晶303b改变来自所述第五偏光片层的透光轴的偏振光的方向,来自所述第一透镜层的光线经所述第五偏光片层、所述第三透光区T6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后改变偏振方向且经过所述第三透光区T6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后,来自所述第一透镜层的光发生进一步会聚,并从所述第六偏光片层出射至所述狭缝构件400。所述第四偏光片层309的所述第四透光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五偏光片层的所述第五透光轴的延伸方向平行,以便于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子透镜会聚后进入所述第二子透镜进一步进行会聚。

当所述狭缝构件400的类型为液晶光栅时,若所述透镜构件300仅包括所述第一透镜层以及所述第二透镜层时,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的所述第一透光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六偏光片层的所述第六透光轴的延伸方向平行,以便于经所述第一子透镜、所述第二子透镜会聚后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408。

所述第五电极可以为第三公共电极,所述第六电极可以为第四驱动电极;或者,所述第五电极可以为第四驱动电极,所述第六电极可以为第三公共电极。所述第三公共电极可以整层设置,所述第四驱动电极可以对应所述第三遮光区T5或所述第三透光区T6设置。当所述第四驱动电极对应所述第三透光区T6设置时,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三透光区T6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在所述第三公共电极以及所述第四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发生偏转,从而使所述第三透光区T6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的长轴不与所述第五衬底或所述第六衬底垂直;所述第三遮光区T5内无对应设置的所述第四驱动电极,所述第三遮光区T5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的长轴保持垂直于所述第五衬底或所述第六衬底;当所述第四驱动电极对应所述第三遮光区T5设置时,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三遮光区T5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在所述第三公共电极以及所述第四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发生偏转,从而使所述第三遮光区T5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的长轴与所述第五衬底或所述第六衬底垂直;所述第三透光区T6内无对应设置的所述第四驱动电极,因此,所述第三透光区T6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的长轴保持与所述第五衬底或所述第六衬底的非垂直状态。

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2D显示状态,所述第三透光区T6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的长轴保持与所述第五衬底或所述第六衬底的非垂直状态以将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会聚向所述狭缝构件400,有利于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在2D显示状态下的亮度;或者,所述第三透光区T6以及所述第三遮光区T5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的长轴与所述第五衬底或所述第六衬底平行,有利于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尽可能多地从所述透镜构件300出射至所述狭缝构件400,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在2D显示状态下的亮度。

所述透镜301具有焦点,所述焦点位于所述透镜301的主光轴上,每一所述透镜单元310内的至少一所述透镜301的所述主光轴穿过对应的所述狭缝单元410的所述狭缝,优选的,每一所述透镜单元310内的至少一所述透镜301的所述焦点位于对应的所述狭缝单元410的所述狭缝401内;更优选的,每一所述透镜单元310内的每一所述透镜301的所述主光轴穿过对应的所述狭缝单元410的所述狭缝401,最优选的,每一所述透镜单元310内的每一所述透镜301的所述焦点位于对应的所述狭缝单元410的所述狭缝401内。具体的,所述第一子透镜具有第一焦点,所述第一焦点位于所述第一子透镜的第一主光轴上。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二透光区T4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与所述第三衬底306形成的第一夹角的值沿远离所述第一主光轴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第一夹角位于所述第二液晶303a靠近所述第一主光轴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一主光轴上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与所述第三衬底306平行。当所述透镜301还包括所述第二子透镜时,所述第二子透镜具有第二焦点,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第二子透镜的第二主光轴上。当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三透光区T6内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的长轴与所述第五衬底形成的第二夹角的值沿远离所述第二主光轴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第二夹角位于所述第三液晶303b靠近所述第二主光轴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二主光轴上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的长轴与所述第五衬底平行。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当所述透镜301仅包括所述第一子透镜时,通过位于所述第一主光轴两侧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与所述第三衬底306形成的所述第一夹角的变化,使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子透镜后形成第一出射方向光线以及第二出射方向光线,所述第一出射方向光线以及所述第二出射方向光线经过所述狭缝构件400、并出射出所述显示装置10后,分别形成左眼显示画面以及右眼显示画面,从而形成3D显示。或者,所述显示装置10处于所述三维显示状态时,当所述透镜301仅包括所述第一子透镜、所述第二子透镜时,通过位于所述第一主光轴两侧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与所述第三衬底306形成的所述第一夹角的变化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主光轴两侧的所述第三液晶303b与所述第五衬底形成的所述第二夹角的变化,使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子透镜、所述第二子透镜后形成所述第一出射方向光线以及所述第二出射方向光线,所述第一出射方向光线以及所述第二出射方向光线经过所述狭缝构件400、并出射出所述显示装置10后,分别形成左眼显示画面以及右眼显示画面,从而形成3D显示。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透镜可以为液晶菲涅尔透镜。当所述第一子透镜为液晶菲涅尔透镜时,每一所述第二透光区T4内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亮度区以及第二亮度区,所述第一亮度区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与所述第三衬底306平行,所述第二亮度区内的所述第二液晶303a的长轴与所述第三衬底306不垂直且不平行。通过将所述第一子透镜设置为液晶菲涅尔透镜,有利于增强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的透过率,进一步提升所述显示装置10在3D显示时的显示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狭缝构件400的类型为液晶光栅,所述透镜构件300的类型为液晶透镜,有利于在实现2D显示和3D显示之间的切换的同时,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在3D显示时的显示质量和显示亮度。当所述狭缝构件400的类型为液晶光栅,所述透镜构件300的类型为液晶透镜时,所述狭缝构件400的厚度可以为0.1微米至10微米,有利于在尽量减小所述显示装置10的厚度的同时保证所述显示装置10的3D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6以及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狭缝单元410包括沿所述狭缝单元410的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第一狭缝子单元411和第二狭缝子单元412,所述透镜单元310包括沿所述透镜单元310的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第一透镜子单元311和第二透镜子单元312。所述第一狭缝子单元411与所述第一透镜子单元31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狭缝子单元412与所述第二透镜子单元312一一对应设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10包括第一驱动周期以及第二驱动周期,所述第一驱动周期内,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经所述第一透镜子单元311会聚后从所述第一狭缝子单元411出射;所述第二驱动周期内,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经所述第二透镜子单元312会聚后从所述第二狭缝子单元412出射。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周期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周期的设置,使所述显示装置10在所述第一驱动周期、所述第二驱动周期分别显示不同画面,从而实现3D显示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阵列分布的多个所述像素111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列,以及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像素行。其中,所述透镜301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狭缝401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透镜301的排列方向以及所述狭缝401的排列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像素行包括多个像素单元,一所述像素单元包括至少一像素111。其中,所述像素单元与所述透镜单元310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像素单元与所述狭缝单元410一一对应设置。

同一列所述像素111对应于同一所述透镜单元310,同一列所述像素111对应于同一所述狭缝单元41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所述狭缝40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两个所述像素111的宽度之和,以便于所述狭缝401的工艺上的实现,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的产品良率。相应的,一所述透镜单元310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两个所述像素111的宽度之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所述狭缝40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1毫米,相邻所述狭缝401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1毫米,例如,相邻所述狭缝401之间的间距可以为250微米、500微米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狭缝401与所述透镜301一一对应设置。即,一所述狭缝单元410内的所述狭缝401的个数与所述狭缝单元410对应的所述透镜单元310内的所述透镜301的个数相同,有利于使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线经过所述透镜单元310、所述狭缝单元410后出射所述显示装置10的出射率的最大化,提升所述显示装置10在3D显示时的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透镜单元310的排列方向,所述透镜单元310内的所述透镜301的个数先减少后增加。所述显示装置10包括中央显示区以及环绕所述中央显示区设置的周围显示区,由于对于同一观察所述显示装置10的用户而言,来自所述中央显示区的光线、来自所述周围显示区的光线的视角不同,所述周围显示区的光线需要更大的视角,因此,位于所述周围显示区区内的所述透镜单元310内的所述透镜301的个数大于位于所述中央显示区内的所述透镜301的个数。所述狭缝单元410内的所述狭缝401的个数在所述中央显示区以及所述周围显示区内可以保持不变,相应的,位于所述周围显示区内的所述透镜单元310内的所述透镜301的个数与对应的所述狭缝单元410内的所述狭缝401的个数的比值,大于位于所述中央显示区内的所述透镜单元310内的所述透镜301的个数与对应的所述狭缝单元410内的所述狭缝401的个数的比值。

所述背光模组200的类型可以为准直型背光模组或非准直型背光模组,当所述背光模组200的类型为非准直型背光模组时,一所述透光单元内的所述透镜301的个数大于对应的所述狭缝单元410内的所述狭缝401的个数,以便于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的视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构件300位于所述背光模组200与所述显示面板100之间,或者,所述透镜构件30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00远离所述背光模组200一侧。所述狭缝构件400位于所述透镜构件300与所述显示面板100之间,或者,所述狭缝构件40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00远离所述背光模组200一侧。优选的,所述透镜构件300位于所述背光模组200与所述显示面板100之间,所述狭缝构件400位于所述透镜构件300与所述显示面板100之间,有利于避免所述狭缝构件400、所述透镜构件300等被观察到,或者,所述狭缝构件400或所述透镜构件300可能存在的串扰、摩尔纹等问题被观察到,影响所述显示装置10的使用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所述透镜单元310与所述狭缝单元410的一一对应设置,将来自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经过会聚后从所述狭缝401出射,在实现3D显示的同时,减少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显示亮度的损失,并且改善了所述显示装置10在3D显示时的显示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的背光模组,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透镜构件,至少当显示装置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透镜构件包括透镜单元,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透镜,位于透镜构件远离背光模组一侧的狭缝构件,至少当显示装置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狭缝构件包括狭缝单元,狭缝单元包括至少一狭缝,当显示装置处于三维显示状态时,透镜单元与狭缝单元一一对应设置,来自背光模组的光经透镜单元会聚后从狭缝单元出射。本发明通过透镜单元与狭缝单元的一一对应设置,将来自背光模组的光经过会聚后从狭缝出射,在实现3D显示的同时,减少了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的损失,并且改善了显示装置在3D显示时的显示质量。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相关技术
  •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光学膜、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偏振膜、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带粘合剂层的偏振膜、以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显示装置的测试方法、显示装置的贴合方法和显示装置
  •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及发光元件与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显示装置及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 显示装置用基板、显示装置用基板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显示装置用基板、显示装置用基板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84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