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包括诸如液晶显示器这样的具有显示屏幕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安装在车辆上并用于显示各种信息(例如,见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被螺栓紧固并固定以覆盖有底管状的装置壳体的开口。在该显示装置中,在装置壳体上设置有螺孔,并且通过穿过位于靠近显示面板的外周的位置处的通孔并拧入螺孔内的螺栓,将显示面板紧固并固定至装置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10-281897 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当组装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时,作业人员在视觉上定位位于靠近显示面板外周的位置处的通孔和装置壳体的螺孔,并随后装接螺栓。然而,这可能会给作业人员带来操作负担。为了减轻该操作负担,例如,能够使得显示面板和装置壳体中的一者可以设置定位用的凸部并且显示面板和装置壳体中的另一者可以设置配合至该凸部的凹部。然而,设置这些定位部可能导致显示装置的尺寸增大。

鉴于上述缺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能够在防止显示装置的尺寸增大的同时,定位显示面板和装置壳体以通过螺栓进行紧固。

解决方案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在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屏幕,所述显示面板设置有用于螺栓固定的通孔和螺孔之中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形成在所述显示屏幕的外周侧上;以及装置壳体,该装置壳体为有底的筒状,并且包括被构造为由所述显示面板覆盖的开口,所述装置壳体包括所述通孔和所述螺孔之中的第二孔,该第二孔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位置处,所述装置壳体被构造为使得所述显示面板通过穿过所述通孔并拧入所述螺孔中的螺栓而紧固并固定至所述装置壳体,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侧定位部,该显示侧定位部被构造为配合至所述装置壳体的一部分以进行所述显示面板相对于所述装置壳体的定位,并且所述显示侧定位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孔,并且所述装置壳体包括壳体侧定位部,该壳体侧定位部被构造为配合至所述显示侧定位部以进行定位,并且在所述壳体侧定位部上,所述第二孔形成为在所述壳体侧定位部配合至所述显示侧定位部时与所述第一孔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上述显示装置,能够在防止显示装置的尺寸增大的同时定位显示面板和装置壳体,以通过螺栓进行紧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线V11-V11截取的示意截面图,示出图1的显示装置的安装状态;

图3是示出图1和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正面图和侧面图的示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后视图;

图5是图3和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从显示面板侧观看的图1至图5所示的显示装置内部的指示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布置的示意透视图;

图7示出了沿图6中的线V12-V12截取的显示装置的示意纵截面中的指示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布置;

图8示出了沿图6中的线V13-V13截取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横截面中的指示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布置;

图9是示出显示面板的指示器区域的示意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相对于显示面板的正交截面中的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在相对于显示面板的正交截面中的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安装实例的示意图;

图13是从装置壳体的背面观看的装置壳体的立体图,示出如何通过使后盖滑动来装接后盖以覆盖装置壳体的背面;

图14是图13所示的区域A11的放大图;

图15是从背面侧观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示出图5所示的后盖的肋如何引导后盖的滑动并且如何相对于装置壳体的被固定部定位后盖的固定部;

图16示出沿槽底面的截面,示出左肋的肋体被收容在图15所示的两个位置处的定位轨道中的图15所示的左定位轨道内的状态;

图17是沿槽底面的截面,示出右肋的肋体被收容在图15所示的两个位置处的定位轨道中的图15所示的右定位轨道内的状态;

图18示出沿纵立姿态的上下方向的纵截面,示出后盖的卡合部如何与显示面板的被卡合部卡合;

图19是图18中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周围的区域A12的放大图;

图20以类似于图18的纵截面示出如何通过后盖的抵接部抵接显示面板的被抵接部来限制后盖的移动;

图21是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周围的图20所示的区域A13的放大图;

图22是在后盖的内面上彼此相邻设置的卡合部和抵接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卡合部、被卡合部、抵接部以及被抵接部的沿左右方向上的放大横截面,示出图22所示的后盖的卡合部与显示面板的被卡合部卡合并且后盖的抵接部与显示面板的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

图24是设置在后盖的内面上且不与抵接部相邻的卡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25是示出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沿左右方向的放大横截面,示出图24所示的后盖的卡合部与显示面板的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

图26是第三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示出显示面板的装接的第一阶段的示意图;

图28是示出显示面板的装接的第二阶段的示意图;

图29是示出图27和图28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滑动运动如何由收容销的引导孔引导的示意图;

图30示出在沿图28中的线V41-V41截取的示意截面中的用于显示面板和装置壳体的卡合结构;

图31示出在沿图28中的线V42-V42截取的示意截面中的用于显示面板和装置壳体的卡合结构;

图32示出从显示面板侧观看的用于将显示面板相对于装置壳体定位的定位结构;

图33示出了从装置壳体侧观看的图32的定位结构;并且

图34示出在沿图32的线V14-V14截取的截面中的图32的定位结构。

参考标记列表

1、2、3、4显示装置

11、21、31、41显示面板

11a显示侧遮蔽部

11b外面凹部

12、22、42装置壳体

12a、42a遮蔽部

12b、42b非遮蔽部

12c中心轴线

13后盖

14、24、34指示器基板

15、25、35控制基板

32-1第一装置壳体

32-2第二装置壳体

36连接电缆

111、211、311、411液晶屏幕(显示屏幕)

112指示器区域

112a指示器

112b漫射部

112c阻挡部

112d固定凸缘

112e、115、115a、131a、413a通孔

113面板框架

114、114a、132、414螺栓

116檐部

117被卡合部

117a卡合孔

117b卡合凹部

118被抵接部

119显示侧定位部

119a凹部

119b、135肋

121容纳空间

122、123a、422a螺孔

123、422被固定部

125引导斜坡

126定位轨道

126L左内面

126R右内面

127壳体侧定位部

127a抵接面

128周壁

131、413固定部

133卡合部

133a爪肋

133b、134b连接肋

134抵接部

134a抵接肋

135a檐状肋

135b肋体

141LED光源(光源组件)

321第一容纳空间

324第二容纳空间

412引导孔

421销

415第一卡合部

416第二卡合部

423第一被卡合部

424第二被卡合部

C11、C31车辆

C112、C312仪表板

D11、D41左右方向

D12、D42滑动方向

D13、D23上下方向

D14平面图方向

D15插入方向

D24交叉方向

L11深度

L12长度

W11宽度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示出在沿图1的线V11-V11截取的示意截面中的图1的显示装置的安装状态。

图1和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1安装于车辆C11中的驾驶员座椅前方的作为安装部位的仪表板C112上。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的从下端侧到背侧这部分嵌入并隐藏在仪表板C112中的状态下以纵立姿态安装于仪表板C112。

图3是示出图1和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正面图和侧面图的示图,图4是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后视图,并且图5是图3和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3至图5所示的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11、装置壳体12、后盖13、指示器基板14和控制基板15。

显示面板11是二维布置作为显示屏幕的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区域112并由面板框架113保持的面板部件。液晶屏幕111被构造为显示各种仪表图像和各种数值。指示器区域112是多个指示器112a二维布置成格子状的区域。每个指示器112a是显示灯,其被构造为通过使指示器基板14的LED光源141的光通过而被点亮,从而显示各种信息。显示面板11以纵立姿态安装,使得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区域112设置在观察者观看的正面。指示器区域112布置于从液晶屏幕111在相对于纵立姿态的左右方向D11上偏移的一对左右位置处。

装置壳体12是扁平有底的矩形筒状壳体,其使得显示面板11设置于装置壳体12的开口侧,并且装置壳体12与显示面板11一起界定用于指示器基板14和控制基板15的容纳空间121。如图1和图2所示,在装置壳体12的从下端侧的周壁到背面的这部分从显示面板11观察者的角度作为遮蔽部12a而被隐藏的状态下,装置壳体12以纵立姿态安装于仪表板C112上。

显示面板11安装为覆盖装置壳体12的开口,并且其下端侧通过多个螺栓114而固定至装置壳体12。供显示面板11的下端侧处的螺栓固定用的区域是显示侧遮蔽部11a,其与装置壳体12的遮蔽部12a一起嵌入并隐藏在仪表板C112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面板框架113的与该显示侧遮蔽部11a对应的部分处形成多个用于螺栓固定的通孔115。在装置壳体12中,在下端侧的遮蔽部12a中的与显示面板11的通孔115相对的位置处,形成多个用于螺栓固定的螺孔122。显示面板11的下端侧利用穿过通孔115并拧入螺孔122内的螺栓114而紧固并固定至装置壳体12。另一方面,显示面板11的上端侧包括檐部116,该檐部116向背侧延伸并且在装置壳体12的上端侧的周壁上方延伸。檐部116包括被卡合部117和被抵接部118,被卡合部117形成在与后盖13卡合的四个位置处,并且被抵接部118形成在与后盖13抵接以用于在装接期间定位的两个位置处。两个位置处的被抵接部118分别与排列成一行的四个位置处的被卡合部117之中的两端的两个位置处的被卡合部117相邻地布置,并且相对于该两个位置处的被卡合部117布置于内侧。

后盖13是装接至装置壳体12以覆盖装置壳体12的相对于布置有显示面板11的一侧的背侧的部件。装置壳体12包括非遮蔽部12b,非遮蔽部12b相对于有底的矩形筒状的装置壳体12的中心轴线12c布置在与遮蔽部12a相反的该装置壳体12的上端侧,并且通过在从非遮蔽部12b延伸至遮蔽部12a的滑动方向D12上滑动后盖13来装接该后盖13。后盖13是成形为下端侧扩宽成裙状并且在装置壳体12的背侧将遮蔽部12a的上侧覆盖的盖。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后盖13被设计成当显示装置1安装于仪表板C112时,该后盖13构成与仪表板C112连续的设计。

被固定部123形成于装置壳体12的遮蔽部12a的与后盖13相对的背面上的四个位置处,并且在通过滑动后盖13而将后盖13装接至装置壳体12时,后盖13固定至被固定部123。各个被固定部123设置有螺孔123a。此外,在以裙状加宽的底部的内面上,后盖13在四个位置处包括固定部131,该固定部131向内突出,使得它们的末端抵接装置壳体12的四个位置处的被固定部123。各个固定部131包括用于螺栓固定的通孔131a。后盖13的固定部131通过穿过通孔131a并拧入螺孔123a中的螺栓132而紧固并固定至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

此外,后盖13的与装置壳体12的非遮蔽部12b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四个位置处的卡合部133,该四个位置处的卡合部133被构造为与在非遮蔽部12b上方延伸的显示面板11的檐部116上所设置的四个位置处的被卡合部117卡合。被构造为与设置于檐部116的被抵接部118抵接的两个位置处的抵接部134分别布置于排列成行的四个位置处的卡合部133之中的两端的两个位置处的卡合部133的内侧并与该两个位置处的卡合部133相邻。后盖13的内面设置有两个位置处的肋135,该两个位置处的肋135被构造为,在后盖13装接至装置壳体12期间,肋135一边在滑动方向D12上引导滑动,一边使后盖13的固定部131相对于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定位。

指示器基板14是安装有作为光源部件的多个LED光源141的梯形板状基板。两个指示器基板14布置在装置壳体12的内部,以在显示面板11的背面侧面对指示器区域112。各个指示器基板14具有直角梯形板状,其中,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长度大于梯形的高度,并且连接上底和下底的一边为斜边,并且另一边垂直于上底和下底。指示器基板14以纵立姿态布置,其中其斜边面对装置壳体12的非遮蔽部12b。

控制基板15是矩形基板,该矩形基板是与指示器基板14分离的部件,并且在该矩形基板上形成有用于液晶屏幕111的控制电路。一个控制基板15布置在装置壳体12内部的当从显示面板11观看时比指示器基板14更靠背侧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基板15用于进行显示装置1的整体控制,该整体控制包括液晶屏幕111的控制以及指示器基板14的控制。控制基板15布置在装置壳体12内部的遮蔽部12a侧处,并且以矩形的长边沿着纵立姿态下的左右方向D11布置这样的横立姿态设置。

图6是从显示面板侧观看的示出图1至图5所示的显示装置内部的指示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布置的示意透视图。图7示出了沿图6中的线V12-V12截取的显示装置的示意纵截面中的指示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布置。图8示出了沿图6中的线V13-V13截取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横截面中的指示器基板和控制基板的布置。在图6至图8中,未示出后盖13。

如图6至图8所示,在显示面板11的背面侧,显示装置1的控制基板15布置为比指示器基板14更远离显示面板11,并且布置为不面向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基板14各自的一部分。具体地,控制基板15布置为并不面向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基板14的各自的相对于纵立姿态下的上下方向D13的上端侧的一部分。由于该布置,在装置壳体12的上下方向D13的上端侧,即在非遮蔽部12b中,仅比控制基板15更靠近液晶屏幕111的指示器基板14存在于装置壳体12的内部。由此,装置壳体12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阶梯状,其中,非遮蔽部12b与上下方向D13的下端侧即遮蔽部12a侧相比更薄。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5所示,后盖13形成为在侧视图中朝向上侧逐渐变薄的锥形形状,以变遵循其中上端侧的非遮蔽部12b变薄的所述装置壳体12的阶梯形状。

另一方面,在装置壳体12的内部,指示器基板14的下端侧面向控制基板15。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基板15被构造为不仅进行液晶屏幕111的控制,还进行指示器基板14的控制。为了进行这样的控制,指示器基板14和控制基板15在它们的相对部分处彼此连接器连接(即,经由连接器连接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11中,指示器区域112通过接收被构造为在控制基板15的控制下开启和关闭的指示器基板14的LED光源141的光来显示信息,指示器区域112被如下所述地构造。

图9是示出显示面板的指示器区域的示意立体图。

图9示出了显示面板11的一对左右指示器区域112中的左指示器区域112。如图9所示,指示器区域112设置有漫射部112b和阻挡部112c。漫射部112b由二维布置成格子状的一组指示器112a形成,并且漫射部112b在使LED光源141的光漫射的同时使所述光透过。阻挡部112c是形成为包围漫射部112b以阻挡各种杂散光的部分,并且包括用于将指示器区域112固定至面板框架113的固定凸缘112d。阻挡部112c的固定凸缘112d包括多个用于螺栓固定的通孔112e。在本实施例中,在指示器区域112中,漫射部112b和阻挡部112c通过使用漫射光的乳白色树脂和阻挡光的不透明树脂的双色成型而一体地形成。

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上述基板结构,能够提供如下所述的有利效果。

即,根据上述显示装置1,分别与在显示面板11上二维布置的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区域112相对应的控制基板15和指示器基板14彼此分开地设置。此外,定位在比指示器基板14更远离显示面板11的位置处的控制基板15被布置成不面向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基板14的各自的一部分。由此,对于控制基板15不面向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基板14中的每一者的所述非遮蔽部12b的区域,不会由于控制基板15而增加厚度,因此能够减小显示装置1的厚度。即,根据本实施例,能够使显示装置1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被构造为以纵立姿态安装,并且显示面板11的指示器区域112布置于在相对于纵立姿态的左右方向D11上从液晶屏幕111偏移的位置处。此外,控制基板15被布置为不面向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基板14各自的相对于纵立姿态的上下方向D13的上端侧的一部分。根据该结构,对于处于纵立姿态的显示装置1,能够如图7所示地减小控制基板15不面对的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基板14的各自的上端侧的这部分区域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变得更薄的该上端侧的区域能够用作在显示装置1的一部分如图1和图2所示地从仪表板C112突出的情况下的凸部。即,根据上述构造,能够改善显示装置1在如上所述的突出布置时的外观。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指示器基板14和控制基板15彼此连接器连接。根据该结构,与指示器基板14和控制基板15电缆连接(即,通过电缆连接而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基板连接所需的空间,并且这是优选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包括装置壳体12,该装置壳体12与显示面板11一起界定用于指示器基板14和控制基板15的容纳空间121。根据该构造,指示器基板14和控制基板15一起容纳在装置壳体12中,因此能够减少与壳体相关的部件的数量,并且这是优选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显示面板11中的指示器区域112,使来自LED光源141的光在漫射并通透过的漫射部112b和围绕漫射部112b以阻挡光的阻挡部112c通过双色成型一体地形成。根据该结构,与将漫射部112b和阻挡部112c形成为分离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指示器区域112的漏光和亮度不均,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包括指示器区域112即显示面板11的显示装置1的厚度,并且这是优选的。

我们暂停对图1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说明,并将描述关于本实施例的几个修改例。

图10是在相对于显示面板的正交截面中示出第一修改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在第一修改例的显示装置2中,控制基板25被布置成使其完全不与显示面板21的液晶屏幕211和指示器基板24中的每一者相对。具体地,控制基板25相对于纵立姿态的上下方向D23布置于指示器基板24的下端侧,使得控制基板25沿着相对于指示器基板24的交叉方向D24布置。利用该基板布置,指示器基板24和控制基板25形成如图10所示的截面图中的L形,并且容纳指示器基板24和控制基板25的装置壳体22也是L形壳体。此外,在该第一修改例中,指示器基板24和控制基板25彼此连接器连接。

在上述第一修改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同样能够使显示装置2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减小。

此外,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构造,处于纵立姿态的显示面板21的液晶屏幕211和指示器基板24中的每一者完全不面对控制基板25,因此能够减小与显示面板21的整个部分相对应的厚度。

图11是在相对于显示面板的正交截面中示出第二修改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第二修改例的显示装置3包括两个壳体,即第一装置壳体32-1和第二装置壳体32-2。第一装置壳体32-1为扁平有底的方筒状的壳体,其与显示面板31一起界定用于容纳指示器基板34的第一容纳空间321。第二装置壳体32-2为扁平有底的方筒状的壳体,其布置于第一装置壳体32-1的背面侧,且界定用于容纳控制基板35的第二容纳空间324。

在第二修改例中,与上述实施例和第一修改例不同,指示器基板34是自控型基板,其安装有对所安装的光源进行开关控制的控制电路。此外,控制基板35是仅进行显示面板31的液晶屏幕311的控制的专用基板。此外,在该第二修改例中,显示装置3包括连接电缆36,其将界定第一容纳空间321的显示面板31的液晶屏幕311电连接至容纳在第二容纳空间324中的控制基板35。

图12是示出将第二修改例的显示装置安装于车辆中的安装例的示意图。

在图12所示的安装例中,显示装置3以显示面板31悬浮一样的状态布置在车辆C31的驾驶员座椅的前方。在该安装例中,容纳控制基板35的第二装置壳体32-2从背侧支撑第一装置壳体32-1,该第一装置壳体32-1容纳指示器基板34且显示面板31固定至该第一装置壳体32-1。即,第二装置壳体32-2的一端缘固定至第一装置壳体32-1的背面,并且第二装置壳体32-2的另一端缘嵌入并固定至作为安装部位的仪表板C312。连接电缆36从控制基板35通过第一装置壳体32-1和第二装置壳体32-2的卡合部连接至液晶屏幕311。

在上述第二修改例的结构中,与上述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同样能够使显示装置3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减小。

此外,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构造,控制基板35被容纳在第二装置壳体32-2中,该第二装置壳体32-2是与第一装置壳体32-1分开的部件,该第一装置壳体32-1与观察者观看的显示面板31一起限定用于指示器基板34的容纳空间。根据这种将壳体形成为分开的部件的构造,能够减小观察者观看的壳体的整体厚度。

此外,第二修改例还设置有连接电缆36,该连接电缆36将容纳在第一容纳空间321中的指示器基板34与容纳在第二容纳空间324中的控制基板35电连接。根据该构造,能够改善显示装置3的安装设计的自由度,从而除了图12所示的安装例之外,例如还可以将第一装置壳体32-1和第二装置壳体32-2彼此离开地放置。

第一修改例和第二修改例的描述到此结束,现在我们返回到图1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的说明。

如参考图3至图5示意性地示出的,在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通过滑动后盖13以覆盖装置壳体12的背侧来装接后盖13。四个位置处的被固定部123形成在装置壳体12的背面,并且四个位置处的固定部131形成于后盖13。

图13是从背侧观看的装置壳体的立体图,示出如何通过滑动后盖以覆盖装置壳体的背侧来装接后盖。图14是图13所示的区域A11的放大图。

同样,在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中,装接后盖13,从而覆盖装置壳体12的相对于显示面板11所布置的一侧的背侧。通过在滑动方向D12上从处于纵立姿态的装置壳体12的上端侧的非遮蔽部12b朝向下端侧的遮蔽部12a滑动而装接后盖13。即,在本实施例中,后盖13对应于滑动装接部,该滑动装接部通过滑动而装接至装置壳体12。由显示面板11和装置壳体12构成的结构对应于滑动收容部,该滑动收容部包括装置壳体12但不包括滑动装接部。

对于后盖13,四个位置处的固定部131的通孔131a移动,以滑动至它们与装置壳体12的遮蔽部12a的背面上所设置的四个位置处的被固定部123的螺孔123a重叠的位置。如图14所示,被固定部123形成为以柱状突出的凸台,并且该凸台的内部为螺孔123a。作为滑动收容部的装置壳体12的背面设置有引导斜坡125,针对每个被固定部123设置一个引导斜坡125,并且引导斜坡125被构造为在作为滑动装接部的后盖13的装接期间将固定部131引导至作为被固定部123的凸台的末端面。引导斜坡125是与作为被固定部123的凸台相邻布置的斜坡部,该引导斜坡125在滑动方向D12上朝向凸台的螺孔123a开口的末端面延伸,并且该引导斜坡125的高度沿着滑动方向D12逐渐增大。

此外,如参考图5简要描述的,后盖13的内面设置有两个位置处的肋135,该两个位置处的肋135被构造成,一边引导滑动方向D12上的滑动,一边使后盖13的固定部131相对于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定位。以下,详细说明肋135的结构。

图15是从背面侧观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示出图5所示的后盖的肋如何引导后盖的滑动并如何使后盖的固定部相对于装置壳体的被固定部定位。

如图5和图15所示,肋135包括檐状肋135a和肋体135b,檐状肋135a在正面观察中以U形从后盖13的内面突出,并且肋体135b形成为从檐状肋135a的外底面在滑动方向D12上延伸。肋135设置在靠近后盖13的内面的左右方向D11上的两端并且位于排列成行的四个位置的固定部131的外侧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装置壳体12的背面设置有用于收容肋135的肋体135b的定位轨道126,定位轨道126形成在上端侧的非遮蔽部12b的薄部和该薄部下方的遮蔽部12a侧的厚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上的两个位置处。各定位轨道126沿滑动方向D12延伸以在后盖13装接期间收容肋体135b,从而将后盖13的固定部131相对于被固定部123定位。各定位轨道126是槽部,该槽部以如下方式开口:在该槽部的在装接显示装置1的后盖13期间收容肋体135b的这一侧上,该槽部开口得比该槽部的其余部分更宽。此外,两个位置处的定位轨道126设置在靠近装置壳体12的背面的左右方向D11上的两端并且位于排列成行的四个位置的被固定部123的外侧的位置处。

图16示出沿槽底面的截面,示出将左肋的肋体收容在图15所示的两个位置处的定位轨道之中的图15所示的左定位轨道内的状态。此外,图17是沿槽底面的截面,示出将右肋的肋体收容在图15所示的两个位置处的定位轨道之中的图15所示的右定位轨道内的状态。

如图15至图17所示,左肋135的肋体135b被收容以抵靠在左定位轨道126的相对的一对内面的左内面126L上。另一方面,右肋135的肋体135b被接收以抵靠在右定位轨道126的一对内面的右内面126R上。通过这种收容构造,后盖13在其相对于装置壳体12在左右方向D11上的相对位置被唯一地定位的状态下沿滑动方向D12滑动。后盖13和装置壳体12两者分别包括固定部131和被固定部123,该固定部131和被固定部123形成在与这种唯一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应的位置处。结果,当后盖13在左右肋135的肋体135b被收容在左右定位轨道126中的状态下移动以滑动时,固定部131相对于被固定部123定位。更具体地,固定部131的通孔131a定位成与被固定部123的螺孔123a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作为滑动装接部的后盖13相对于作为滑动收容部的结构装接,在该滑动收容部中,显示面板11装接至装置壳体12。在该滑动收容部中,形成在显示面板11的背面的上端侧处的檐部116在装置壳体12的上端侧的周壁上方延伸。此外,如参考图5简要描述的,檐部116设置有与后盖13卡合的四个位置处的被卡合部117以及与后盖13抵接的两个位置处的被抵接部118。此外,在后盖13的上端侧,设置有四个位置处的卡合部133和两个位置处的抵接部134,四个位置处的卡合部133与设置在显示面板11的檐部116上的四个位置处的被卡合部117卡合,并且两个位置处的抵接部134与被抵接部118抵接。

图18示出沿纵立姿态的上下方向的纵截面,示出后盖的卡合部如何与显示面板的被卡合部卡合。图19是图18中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周围的区域A12的放大图。

如图18所示,当组装显示装置1时,随着后盖13沿滑动方向D12滑动,在上下方向D13的下端侧,固定部131的通孔131a与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的螺孔123a连通。另一方面,在上端侧,卡合部133与设置在显示面板11的檐部116上的被卡合部117卡合,如图18和图19所示。显示面板11的被卡合部117是在檐部116上的设置有卡合孔117a或卡合凹部117b的小区域。如上所述,显示面板11的檐部116设置有在左右方向D11上排列成行的四个位置的被卡合部117。在四个位置的被卡合部117之中,在两端的两个位置的被卡合部117设置有卡合凹部117b,并且靠近中央的两个位置的被卡合部117设置有卡合孔117a。设置有卡合孔117a的被卡合部117如图18和图19所示,并且卡合凹部117b如稍后描述的图23所示。

后盖13上的卡合部133是被构造成配合至卡合孔117a或卡合凹部117b中并且与卡合孔117a或卡合凹部117b卡合的卡合爪。该作为卡合部133的卡合爪形成为使其沿滑动方向D12且与后盖13交叉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为朝向末端逐渐变细的锥形形状。另一方面,作为卡合部133的卡合爪当从相对于后盖13的平面图方向D14观看时的形状为稍后将参考图23和图24描述的压入配合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当后盖13到达固定部131与被固定部123重叠使得通孔131a与螺孔123a连通的装接位置时,后盖13的移动受到限制。该移动的限制通过后盖13的抵接部134抵接显示面板11的被抵接部118来进行。

图20以类似于图18的纵截面示出如何通过后盖的抵接部抵接显示面板的被抵接部来限制后盖的移动,并且图21是在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周围的图20所示的区域A13的放大图。

显示装置1中的显示面板11的被抵接部118是在后盖13到达装接位置时抵接部134所抵接的部分,在该装接位置处,固定部131与被固定部123重叠使得通孔131a与螺孔123a连通。通过使抵接部134抵接在被抵接部118上,被抵接部118限制后盖13超出上述装接位置的移动。这种移动的限制保持通孔131a和螺孔123a之间的连通。被抵接部118是显示面板11的檐部116上的抵接部134所抵接的小区域。另一方面,后盖13的抵接部134是如下的凸部:该凸部从后盖13的上端侧的内面沿滑动方向D12突出,并且以在后盖13到达上述装接位置时后盖13抵接檐部116的被抵接部118的突出量突出。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被抵接部118与显示面板11的檐部116中的被卡合部117相邻地设置。此外,在后盖13的内面,抵接部134与卡合部133相邻地设置。

首先,如图5所示,后盖13的内面的与装置壳体12的非遮蔽部12b对应的上端侧部设置有在左右方向D11上排列成行的四个位置的卡合部133。后盖13的抵接部134设置在与四个位置的卡合部133之中的两端的两个位置的卡合部133在排列的内侧分别相邻的两个位置处。

图22是在后盖的内面上彼此相邻地设置的卡合部和抵接部的放大立体图。图22所示的放大区域对应于位于后盖13的在从显示面板11侧观看后盖13时的左右方向D11上的右上端侧处的角部。

如图22所示,后盖13的卡合部133包括一对爪肋133a和连接肋133b。该一对爪肋133a是如下的肋部:其分别都具有图19示的锥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D11上彼此面对地布置。此外,连接肋133b是在后盖13的背侧在左右方向D11上连接一对爪肋133a的肋部。在相对于该卡合部133的内侧处的相邻的抵接部134具有相似的形状,并且因此包括一对抵接肋134a和连接肋134b。一对抵接肋134a是设置成在左右方向D11上彼此面对的肋部,并且每个肋部在滑动方向D12上以在其处于参考图18和图20描述的装接位置时抵接显示面板11的被抵接部118的突出量而突出。此外,连接肋134b是在后盖13的背侧在左右方向D11上连接一对抵接肋134a的肋部。

图23是示出卡合部、被卡合部、抵接部以及被抵接部的沿左右方向的放大横截面,示出图22所示的后盖的卡合部与显示面板的被卡合部卡合并且后盖的抵接部与显示面板的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

如图23所示,当后盖13到达上述装接位置时,后盖13的卡合部133与显示面板11的檐部116的被卡合部117卡合,并且抵接部134抵接被抵接部118,因此后盖13的滑动停止。此时,在显示面板11的檐部116上的与被抵接部118相邻设置的被卡合部117成为设置有卡合凹部117a的袋状部。当从相对于后盖13的平面图方向D14观看时的作为卡合部133的卡合爪的宽度尺寸W11是卡合爪压入配合至卡合凹部中的尺寸。该压人配合唯一地确定了后盖13在左右方向D11上相对于作为显示面板11与装置壳体12的组合体的滑动收容部的位置。因此,后盖13的固定部131相对于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在左右方向D11上定位。针对在四个位置的卡合部133之中的靠近中央且不与抵接部134相邻的两个位置的卡合部133,也类似地进行这种通过卡合部133的压入配合的定位。

图24是设置于后盖的内面且不与抵接部相邻的卡合部的放大立体图。此外,图25是示出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沿左右方向的放大横截面,示出图24所示的后盖的卡合部与显示面板的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

设置于后盖13的内面上的靠近左右方向D11的中央的位置处且不与抵接部134相邻的所述卡合部133具有与在两端处且与抵接部134相邻的所述卡合部133相似的形状。即,该卡合部133具有包括一对爪肋133a和连接肋133b的形状。相反,与两端处的卡合部117不同,设置于显示面板11的檐部116上的靠近左右方向D11的中央的位置处且不与被抵接部118相邻的所述被卡合部117设置有贯通檐部116的卡合孔117b。作为靠近中央的卡合部133的卡合爪具有从平面图方向D14观看时的宽度尺寸W11,该宽度尺寸W11是卡合爪压入配合至被卡合部117的卡合孔117b的尺寸。靠近中央进行的这样的压入配合也有助于在后盖13装接期间后盖13的固定部131相对于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的定位。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后盖13的上述装接结构能够提供如下所述的有利效果。

即,根据上述显示装置1,作为滑动装接部的后盖13通过从装置壳体12的非遮蔽部12b向遮蔽部12a在滑动方向D12上滑动而相对于包括装置壳体12的滑动收容部装接。此外,通过非遮蔽部12b的卡合和遮蔽部12a的固定来进行后盖13的固定。在装置壳体12的非遮蔽部12b中,后盖13的卡合部133与显示面板11的被卡合部117简单地卡合,该显示面板11与装置壳体12一起构成滑动收容部,因此没有诸如螺栓的固定部件在其外周露出。另一方面,后盖13的固定部131相对于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的固定是在装置壳体12的遮蔽部12a中进行的,因此即使用螺栓132进行这种固定时,这些螺栓132在安装时将对液晶屏幕111的观察者隐藏。因此,根据上述的显示装置1,通过在遮蔽部12a采用滑动、卡合和固定,无需安装用于隐藏上述露出于外周的固定部件的罩,就能够改善外观。此外,由于在安装时不需要罩,因此能够提高装接位置的自由度,并且还能够改进安装时的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螺孔123a设置在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中。另一方面,后盖13的固定部131是如下的部分:其突出以与被固定部123重叠,并且在与螺孔123a连通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螺栓固定的通孔131a。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螺栓132经由后盖13的固定部131的通孔131a拧入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的螺孔123a中,进行遮蔽部12a的固定。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在希望在安装时隐藏遮蔽部12a的情况下,采用了作为通用的固定部件且易于使用的螺栓132,因此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并且能够提高可操作性。

在本实施例中,被固定部123是以柱状突出的凸台并且其中包括螺孔123a。此外,装置壳体12设置有引导斜坡125,该引导斜坡125设置为与凸台相邻并且被构造为在后盖13装接期间将固定部131引导至凸台的末端面。引导斜坡125是如下斜坡:其在滑动方向D12上朝向凸台的螺孔123a开口的末端面延伸,并且其具有相对于滑动方向D12逐渐增大的高度。根据该结构,在装接后盖13时,通过装置壳体12的引导斜坡125,固定部131被平滑地引导至作为被固定部123的凸台的末端面。通过引导斜坡125进行的这种引导能够进一步提高关于后盖13的装接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构成滑动收容部的显示面板11的被卡合部117中设置卡合凹部117a或卡合孔117b。后盖13上的卡合部133是卡合爪,该卡合爪被构造为配合至卡合凹部117a或卡合孔117b中并且与卡合凹部117a或卡合孔117b卡合。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作为卡合部133的卡合爪配合到被卡合部117中的卡合凹部117a或卡合孔117b中,对于非遮蔽部12b,能够有效地防止诸如后盖13意外地从装置壳体12脱落的情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卡合部133的卡合爪形成为使得其沿着滑动方向D12且与后盖13交叉的截面形状为朝向末端逐渐变细的锥形形状。根据该构造,随着后盖13的滑动,具有锥形形状的卡合爪平滑地配合至显示面板11的卡合凹部117a或卡合孔117b中,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关于后盖13的装接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从相对于后盖13的平面图方向D14观看时的作为卡合部133的卡合爪的宽度尺寸W11是卡合爪压入配合至卡合凹部117a或者卡合孔117b的尺寸。通过该压入配合,后盖13的固定部131相对于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定位。根据该结构,卡合爪的压入配合能够抑制卡合的松动,并且能够抑制例如在显示装置安装于车辆C11上的使用状态下由于行驶振动而在卡合部中反复发生的部件碰撞所引起的异常噪声。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形成滑动收容部的显示面板11设置有被抵接部118,在后盖13装接期间,在后盖13移动至固定部131与被固定部123重叠的装接位置时后盖13抵接于该被抵接部118。此外,后盖13设置有抵接部134,在后盖13到达上述装接位置时该抵接部134抵接被抵接部118。抵接部134相对于被抵接部118的抵接限制了后盖13移动超过上述装接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后盖13的抵接部134抵接显示面板11的被抵接部118来限制后盖13的移动,从而将固定部131相对于被固定部123在滑动方向D12上定位。这种定位能够进一步提高关于后盖13装接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被抵接部118在显示面板11中与被卡合部117相邻地设置,并且抵接部134在后盖13中与卡合部133相邻地设置。根据该结构,通过卡合部133与被卡合部117的卡合,与卡合部133相邻地布置的抵接部134能够成功地抵接与被卡合部117相邻地布置的被抵接部118而不会产生位移等。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后盖13设置有肋135,该肋135形成为沿滑动方向D12延伸。此外,装置壳体12设置有定位轨道126,该定位轨道126沿滑动方向D12延伸并被构造为在后盖13的装接期间收容肋135以相对于被固定部123定位固定部131。根据该构造,通过滑动后盖13使得后盖13的肋135收容在装置壳体12的定位轨道126中,固定部131能够成功地相对于被固定部123定位。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装置壳体12的定位轨道126是槽部,该槽部开口以使得其在后盖13装接期间收容肋135的这一侧比该槽部的其余部分开口更大。根据该结构,在后盖13装接期间,肋135能够平顺地进入定位轨道126中。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滑动装接部是被构造为装接以覆盖装置壳体12的背侧的后盖13。根据该构造,作为滑动装接部的后盖13能够被装接为使得固定螺栓132对液晶屏幕111的观察者不可见,从而改善包括后盖13的显示装置1的外观。

我们暂停对图1至图9和图13至图25所示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说明,并且将说明与图10至图12所示的第一和第二修改例不同的第三修改例。

图26是第三修改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在第三修改例的显示装置4中,包括液晶屏幕411的作为滑动装接部的显示面板41装接至装置壳体42,以覆盖装置壳体42的布置液晶屏幕411的一侧。在该第三修改例中,未设置后盖,并且装置壳体42对应于滑动收容部。

在该修改例中,显示面板41通过从位于处于纵立姿态的装置壳体42的下端侧处的遮蔽部42a向位于装置壳体42的上端侧处的非遮蔽部42b在滑动方向D42上滑动而装接至装置壳体42。在本修改例中,设置用于引导该滑动的如下结构。首先,装置壳体42设置有向显示面板41突出的销421。此外,显示面板41设置有引导孔412,该引导孔412形成为沿滑动方向D42延伸的长孔状并且被构造为在显示面板41的装接期间收容销421,以引导显示面板41的滑动移动。

销421设置在装置壳体42的下端侧处的遮蔽部42a中。此外,遮蔽部42a设置有作为装置壳体42的被固定部422的凸台,该凸台被构造为利用螺栓固定显示面板41,并且该凸台与销421一起在左右方向D41上排列成行地布置在四个位置处,该凸台以柱状突出并且其中包括螺孔422a。

引导孔412形成在显示面板41的下端侧的区域中,该区域与装置壳体42的遮蔽部42a重叠并且在如图1所示地将装置壳体42以纵立姿态安装至仪表板C112时与装置壳体42的遮蔽部42a一起被隐藏。此外,该下端侧的区域设置有四个位置的固定部413,该四个位置的固定部413被构造为固定至装置壳体42的被固定部422,并且与引导孔412一起在左右方向D41上排列成行。每个固定部413均是在显示面板41的下端侧的区域中的形成用于螺栓固定的通孔413a的小区域。

显示面板41通过如下所述的各阶段装接至装置壳体42。

图27是示出装接显示面板的第一阶段的示意图,并且图28是示出装接显示面板的第二阶段的示意图。

在该修改例的显示装置4中,在图27所示的第一阶段中,将显示面板41放置在装置壳体42上,使得销421在偏移至引导孔412上端侧的角部的位置处贯穿引导孔412。在这个阶段,显示面板41相对于装置壳体42向下偏移。此后,显示面板41移动以在滑动方向D42上滑动,并且显示面板41相对于装置壳体42的位置偏移如图28所示地在第二阶段被消除。此时,显示面板41的滑动移动由收容销421的引导孔412所引导。

图29是示出图27和图28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滑动移动如何由收容销的引导孔引导的示意图。

如图29所示,在滑动前的第一阶段中,销421如上所述地在偏移至引导孔412的上端侧的角部的位置处贯穿引导孔412。然后,显示面板41移动以滑动,并且显示面板41的该移动导致销421在引导孔412内沿着引导孔412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销421在滑动方向D42上被引导。如上所述的滑动移动消除了显示面板41相对于装置壳体42的位置偏移,并且在该阶段,显示面板41的固定部413的通孔413a与装置壳体42的被固定部422的螺孔422a连通。随后,将螺栓414通过通孔413a螺入螺孔422a,以将固定部413紧固并固定至被固定部422。在与下端侧的固定部413和被固定部422相反的上端侧,显示面板41在滑动期间与装置壳体42如下地卡合。

图30示出在沿图28中的线V41-V41截取的示意截面中的用于显示面板和装置壳体的卡合结构,并且图31示出在沿图28中的线V42-V42截取的示意截面中的用于显示面板和装置壳体的卡合结构。

图30所示的第一卡合结构是显示面板41的上端侧中央部处的卡合结构。该第一卡合结构是显示面板41的第一卡合部415与装置壳体42的第一被卡合部423的配合结构。第一卡合部415是布置在显示面板41的上端侧的中央部处的部分,其具有树枝状的截面形状,并且在向装置壳体42的内侧倾斜地延伸的同时在滑动方向D42上延伸。另一侧的第一被卡合部423是布置在装置壳体42的上端侧的非遮蔽部42b的中央部处的肋,其沿与滑动方向D42相反的方向延伸。

图31所示的第二卡合结构是显示面板41的上端侧的侧面侧的卡合结构,并且与上述的第一卡合结构类似地,是显示面板41的第二卡合部416与装置壳体42的第二被卡合部424的配合结构。第二卡合部416是显示面板41的上端侧的侧面侧上的部分,其比第一卡合部415低一阶,并且具有树枝状的截面形状并在滑动方向D42上延伸。另一侧的第二被卡合部424是布置于装置壳体42的上端侧的非遮蔽部42b的侧面侧的肋,其比第一被卡合部423低一个阶并且在与滑动方向D42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当显示面板41移动以沿滑动方向D42滑动时,在显示面板41和装置壳体42中的每一个的上端侧进行以下卡合。首先,在中央部,显示面板41的第一卡合部415的末端部与装置壳体42的第一被卡合部423配合并卡合,以与第一被卡合部423重叠,如图30所示。同时,在侧面侧,显示面板41的第二卡合部416与装置壳体42的第二被卡合部424各自的末端部以钩挂方式彼此配合并卡合,如图31所示。在该修改例中,显示面板41通过图28所示的遮蔽部42a处的螺栓固定以及图30和图31所示的非遮蔽部42b处的卡合而固定至装置壳体42,从而提供完成的显示装置4。

与上述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在上述第三修改例的构造中,也能够在不需要安装罩的情况下改善显示装置4的外观。

此外,在第三修改例的构造中,作为滑动收容部的装置壳体42设置有销421,并且作为滑动装接部的显示面板41设置有细长孔状的引导孔412,该引导孔412收容销421以引导显示面板41的滑动移动。根据该构造,通过收容销421的引导孔412,能够成功地引导显示面板41的滑动并从而能够提高关于装接操作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第三修改例的构造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滑动装接部是显示面板41。根据该构造,显示面板41能够装接为使得固定螺栓414对液晶屏幕411的观察者不可见,从而改善了显示装置4的外观。

第三修改例的描述到此结束,现在我们返回与图1至图9以及图13至图25所示的实施例相关的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与图26至图31所示的第三修改例不同,显示面板11与装置壳体12的开口重叠,并在不滑动显示面板11的情况下用如图5所示的螺栓固定显示面板11。此处,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设置有如下定位结构,其用于将显示面板11相对于装置壳体12定位,使得多个通孔115与多个螺孔122连通。

图32示出从显示面板侧观看的用于将显示面板相对于装置壳体定位的定位结构,并且图33示出了从装置壳体侧观看的图32的定位结构。图34示出在沿图32的线V14-V14截取的截面中的图32的定位结构。

图32至图34所示的定位结构针对图3和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11的多个固定螺栓114之中的左右方向D11的两端处的两个位置的螺栓114a的每个而设置。这两个位置处的定位结构是彼此相同的结构,并且作为代表例,图32至图34示出为图3和图5的右螺栓114a设置的结构。

在该定位结构中,在用于通过螺栓114a进行螺栓固定的通孔115a和螺孔122a中,通孔115a形成于显示面板11作为第一孔,并且螺孔122a形成于装置壳体12作为第二孔。此外,在显示面板11上设置显示侧定位部119,并且在装置壳体12上设置壳体侧定位部127。显示侧定位部119是如下部分:其设置有通孔115a,并且被构造为配合至作为装置壳体12的一部分的壳体侧定位部127以相对于装置壳体12定位显示面板11。壳体侧定位部127是如下的部分:其被构造为配合至显示侧定位部119以进行定位,并且其上形成有螺孔122a以在配合时与通孔115a连通。

此外,显示侧定位部119是如下部分:其设置有朝向装置壳体12开口的凹部119a,并且在其上形成有贯穿凹部119a的底部的通孔115a。另一方面,壳体侧定位部127是被构造为与显示侧定位部119的凹部119a配合的凸部,并且是以在抵接面127a上开口的方式形成螺孔122a的部分,该抵接面127a在凸部配合至凹部119a时与凹部119a的底部抵接。此外,作为壳体侧定位部127的凸部在螺栓114a的插入方向D15上形成得较厚,并且从抵接面127a在插入方向D15上穿有螺孔122a。

此外,作为壳体侧定位部127的凸部形成为从装置壳体12的周壁128的外面突出。另一方面,显示面板11是比由该显示面板11所覆盖的装置壳体12的开口更宽地延伸的部件,并且显示侧定位部119形成在后述的延伸部上,该延伸部朝向外周侧延伸到装置壳体12的开口之外,以面向上述凸部。具体地,显示侧定位部119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11的面向装置壳体12的背面上的肋119b,该肋119b限定凹部119a,在开口由显示面板11覆盖时壳体侧定位部127容纳在该凹部119a中。该肋119b形成于延伸到开口之外的上述延伸部上,并且形成为U形,以在开口被显示面板11覆盖时在除了装置壳体12的周壁128以外的三面包围壳体侧定位部127。由U形肋119b包围的空间对应于将作为壳体侧定位部127的凸部容纳的凹部。此外,如图34所示,在显示侧定位部119中,凹部119a的深度L11小于在螺栓114a的插入方向D15上形成得厚的壳体侧定位部127的从抵接面127a起的长度L12。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壳体侧定位部127的一对凸部形成为从装置壳体12的周壁128的彼此面对的一对壁部128a的相应外面突出。此外,显示侧定位部119中的一对凹部119a形成于显示面板11的背侧,使得一对凸部分别与其配合。通过在上述位置形成各个定位部,定位结构针对在用于螺栓固定显示面板11的多个螺栓114之中的左右方向D11的两端处的两个位置的螺栓114a中的每个而设置。此外,显示面板11在其与装置壳体12相反的外面上的对应于显示侧定位部119的部分设置有外面凹部11b,该外面凹部11b凹入以容纳穿过通孔115a的螺栓114a的螺栓头。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上述定位结构能够提供如下所述的有利效果。

即,根据上述显示装置1,在显示面板11的显示侧定位部119上,形成通孔115a作为用于螺栓固定的第一孔。此外,在装置壳体12的配合至显示侧定位部119以进行定位的壳体侧定位部127上,形成作为螺孔122a用于螺栓固定的第二孔。通过如此在显示面板11和装置壳体12的各自的定位部上形成相应的螺栓固定孔,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增大的同时进行显示面板11和装置壳体12的定位,并且随后能够进行通过螺栓114a实现的紧固。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侧定位部119是在凹部119a的底部形成有通孔115a的部位,并且壳体侧定位部127是以在与凹部119a的底部抵接的抵接面127a上开口的方式形成有螺孔122a的凸部。根据该结构,凹部119a设置于显示面板11的显示侧定位部119,该凹部119a放置在装置壳体12上以在组装时覆盖装置壳体12的开口,并且装置壳体12的壳体侧定位部127是配合至凹部119a的凸部。通过这样的凹凸结构,能够将显示器侧定位部119的凹部119a放置在壳体侧定位部127上,从而以适应将显示面板11放置在装置壳体12上的操作的方式进行两者的定位,进而提高了关于定位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15a形成为贯通显示侧定位部119的凹部119a的底部。此外,作为装置侧定位部127的凸部在螺栓114a的插入方向D15上形成为厚的,并且从抵接凹部119a的底部的抵接面127a沿插入方向D15穿有螺孔122a。根据该结构,在定位后,螺栓114a通过通孔115a从显示面板11侧拧入装置壳体12的螺孔122a中,从而能够以良好的可操作性使用螺栓将显示面板11固定至装置壳体12。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在其外面上包括外面凹部11b,该外面凹部11b凹入以容纳贯穿通孔115a的螺栓114a的螺栓头。根据该结构,螺栓头被容纳在显示面板11侧的外面凹部11b中,因此能够改善关于螺栓固定部的外观。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侧定位部119设置有形成为包围壳体侧定位部127的肋119b,并且被构造为将壳体侧定位部127容纳在肋119b内侧的空间中。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周壁128的外面上设置壳体侧定位部127而不缩小装置壳体12内部的部件容纳空间,并通过将壳体侧定位部127放置在显示侧定位部119的肋119b内侧的凹部119a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定位。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壳体侧定位部127的凸部和显示侧定位部119的凹部119a分别成对地形成。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一对凸部配合至一对凹部119a,显示面板11能够相对于装置壳体12可靠地定位。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侧定位部119的凹部119a的深度L11小于壳体侧定位部127的长度L12。根据该结构,在配合时,壳体侧定位部127的长的凸部从显示侧定位部119的浅的凹部119a突出,因此能够从装置壳体12侧目视确认两个定位部的配合状态,并且这是优选的。

上述实施例以及第一至第三修改例仅是显示装置的代表形式,并且显示装置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或修改例。即,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对显示装置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作为显示装置的示例,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例示出了被构造为在车辆C11的仪表板C112上以纵立姿态安装的显示装置1、2和3。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并且能够任意设置具体的安装位点和安装姿态。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例中,包括液晶屏幕111、211、311和411的显示面板11、21、31和41被示出为显示面板的示例。然而,显示面板不限于此,它可以包括除了液晶屏幕之外的类型的显示屏幕,只要它包括显示屏幕即可。

此外,作为显示面板的示例,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例示出了在正面观察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显示面板11、21、31和41,如在各种附图中所示。然而,显示面板不限于此,其具体形状能够任意设置。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示例,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2、3和4,其中,一对指示器区域112布置在相对于液晶屏幕111、211、311和411向右和向左移位的位置处。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并且显示面板中的显示屏幕和/或指示器区域的布置和数量能够根据应用等适当设定。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控制基板15被布置成不面向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基板14的各自的纵立姿态的上端侧的一部分。然而,其他布置也是可以的,只要控制基板比指示器基板远离显示面板并且布置成不面向显示屏幕和指示器基板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即可。然而,如上所述,通过将控制基板15布置成不面向液晶屏幕111和指示器基板14的各自的上端侧的一部分,能够在显示装置1被布置成从仪表板C112突出的情况下改善显示装置1的外观。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指示器基板14和控制基板15彼此连接器连接。然而,内部的基板的其他连接形式也是可以的。然而,如上所述,通过使用连接器连接,能够减小基板连接所需的空间。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指示器基板14和控制基板15一起容纳在一个装置壳体12中。然而,显示装置是不限于此,并且它可以被分成多个壳体来容纳基板。然而,如上所述,通过容纳在一个壳体中,能够减少与壳体相关的部件数量,这是优选的。

此外,作为显示面板的指示器区域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指示器区域112,在该指示器区域112中,漫射部112b和阻挡部112c通过双色成型一体地形成。然而,指示器区域不限于此,漫射部和阻挡部能够形成为分离的部分并且通过粘合或螺栓固定等组合。然而,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双色成型来一体形成,能够在抑制漏光和亮度不均的同时进一步减小显示装置1的厚度。

此外,作为基板布置的另一个实例,在上述第一修改例中示出了布置于指示器基板24的下方且沿交叉方向D24布置的控制基板25。然而,其他布置也是可以的,只要控制基板比指示器基板远离显示面板并且布置成不面向显示屏幕和指示器基板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即可。然而,如上所述,根据上述交叉布置,能够减小对应于显示面板21的部分的整体厚度。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第二修改例示出了显示装置3,在该显示装置3中,指示器基板34和控制基板35分别容纳在两个壳体中。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它可以被构造为将所有基板一起容纳在一个壳体中。然而,通过将指示器基板34和控制基板35分别容纳在两个壳体中,能够减小观察者看到的壳体的整体厚度。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在上述第二修改例中示出了显示装置3,在该显示装置3中,指示器基板34和控制基板35通过电缆连接而连接。然而,内部的基板的其他连接形式也是可以的。然而,如上所述,通过使用电缆连接,能够提高安装到安装部位的设计自由度。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使用螺栓固定来固定作为滑动装接部的后盖13的固定部131和构成滑动收容部的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然而,滑动装接部和滑动收容部的固定不限于螺栓固定,并且能够采用任意固定方法。然而,如上所述,通过采用螺栓固定,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并改善可操作性。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在装置壳体12中,引导斜坡125与作为被固定部123的凸台相邻地设置。然而,装置壳体的被固定部可以不是凸台,并且也可以不设置引导斜坡。然而,如上所述,通过设置作为凸台的被固定部123并设置引导斜坡125,能够进一步改善关于后盖13的装接的可操作性。

此外,作为滑动收容部的被卡合部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包括卡合凹部117a或卡合孔117b的被卡合部117,并且作为滑动装接部的卡合部的一个示例,示出了形成为卡合爪的卡合部133。然而,被卡合部和卡合部不限于此,并且其他卡合结构也是可以的。然而,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卡合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诸如后盖13意外地从装置壳体12脱落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用作卡合部的卡合爪的一个示例,示出了截面形状为锥形形状的卡合爪。然而,作为卡合部的卡合爪不限于此,并且其截面形状也可以是锥形形状以外的形状。然而,如上所述,根据具有锥形截面形状的卡合爪,能够进一步改善关于后盖13装接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用作卡合部的卡合爪的一个示例,示出了被构造为压入配合至卡合凹部117a或卡合孔117b中的卡合爪。然而,作为卡合部的卡合爪不限于此,并且其能够以压入配合以外的方式插入,例如,其可以带有一些间隙地插入至卡合凹部或卡合孔中。然而,如上所述,卡合爪的压入配合能够抑制在显示装置安装于车辆C11的使用状态下的异常噪声。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构成滑动收容部的显示面板11设置有被抵接部118,并且作为滑动装接部的后盖13设置有抵接部134。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它可以不设置被抵接部或抵接部。然而,如上所述,通过设置被抵接部118和抵接部134,能够进一步改善关于后盖13装接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被抵接部和抵接部的一个示例,示出了与被卡合部117相邻地设置的被抵接部118和与卡合部133相邻地设置的抵接部134。然而,被抵接部和抵接部不限于此,它们可以分别远离被卡合部和卡合部地设置。然而,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相邻布置,抵接部134能够以成功抑制位置偏移的方式抵接被抵接部118。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后盖13包括肋135并且显示装置壳体12包括定位轨道126。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其也可以不设置上述肋和定位轨道。然而,如上所述,通过设置肋135和定位轨道126,后盖13的固定部131能够成功地相对于装置壳体12的被固定部123定位。

此外,作为定位轨道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定位轨道126,其是在用于收容肋135的这一侧包括宽开口的槽部。然而,定位轨道不限于此,其可以是具有恒定宽度的槽等。然而,如上所述,根据被构造为包括宽开口的槽部的定位轨道126,在后盖13的装接期间肋135能够平顺地进入。

此外,作为滑动装接部的一个示例,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后盖13。然而,滑动装接部不限于此,其可以是其他形式,只要其能够滑动地装接到滑动收容部即可。然而,如上所述,通过将后盖13用作滑动装接部,能够改善包括后盖13的显示装置1的外观。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第三修改例示出了显示装置4,在该显示装置4中,作为滑动收容部的装置壳体42设置有销421,并且作为滑动装接部的显示面板41设置有引导孔412。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并且可以不设置滑动收容部的销和滑动装接部的引导孔。然而,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引导孔412和销421,能够改善作为滑动装接部的显示面板41的装接的可操作性。

此外,作为滑动装接部的一个示例,在上述第三修改例的构造中示出了显示面板41。然而,滑动装接部不限于此,其可以是其他形式,只要其能够移动以滑动并装接至滑动收容部即可。然而,如上所述,通过将显示面板41用作滑动装接部,能够改善包括显示面板41的显示装置4的外观。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用于螺栓固定的通孔115a形成为显示侧定位部119上的第一孔,并且螺孔122a形成为壳体侧定位部127上的第二孔。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并且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反的方式,螺孔可以形成为显示侧定位部上的第一孔,并且通孔可以形成为壳体侧定位部上的第二孔。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包括显示侧定位部119的显示装置1,该显示侧定位部119是在凹部119a的底部形成有通孔115a的部分。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壳体侧定位部127是设置有在与凹部119a的底部抵接的抵接面127a上开口的螺孔122a的凸部。然而,用于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与装置壳体的定位结构不限于上述的这种凹凸结构,并且其也可以采用任意结构。然而,如上所述,根据如上所述的凹凸结构,能够改善关于显示面板11相对于装置壳体12的定位的可操作性。另外,根据该结构,在定位后,螺栓114a通过通孔115a从显示面板11侧拧入装置壳体12的螺孔122a中,因此,如上所述地能够在良好的可操作性下进行螺栓固定。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显示面板11的外面包括容纳螺栓头的外面凹部11b。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并且显示面板的外面可以不包括外面凹部。然而,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外面凹部11b,能够改善关于螺栓固定部的外观。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壳体侧定位部127是从装置壳体12的周壁128的外面突出的凸部,并且显示侧定位部119包括包围该凸部的肋119b。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即,壳体侧定位部和显示侧定位部的形成位置和形状等能够任意设定。然而,如上所述,通过将壳体侧定位部127形成为向壳体外侧突出的凸部,并通过设置具有包围凸部的肋119b的显示侧定位部119,能够在不减小部件容纳空间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定位。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1中,作为壳体侧定位部127的凸部和显示侧定位部119的凹部119a分别成对地设置。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即,也能够任意设定作为壳体侧定位部的凸部和显示侧定位部的凹部的数量等。然而,如上所述,通过分别成对地设置凸部和凹部,显示面板11能够相对于装置壳体12可靠地定位。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显示装置1,在该显示装置中,显示侧定位部119的凹部119a的深度L11小于壳体侧定位部127的长度L12。然而,显示装置不限于此,并且能够任意设定显示侧定位部的凹部的深度与壳体侧定位部的长度之间的大小关系。然而,如上所述,通过采用上述大小关系,能够从装置壳体12侧目视确认两个定位部的配合状态。

技术分类

0612011592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