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递送核酸的阳离子脂质化合物和组合物及用途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用于递送核酸的阳离子脂质化合物和组合物及用途

本发明涉及脂质递送载体领域,是一类阳离子脂质化合物,与其他脂质成分结合后能够形成可载药的纳米脂质颗粒,从而在体外和体内实现细胞外向细胞内递送核酸。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用于递送核酸的阳离子脂质化合物和组合物及用途。

核酸药物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或组织,替代、补偿、阻断或修正特定基因,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其研发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具有研发周期短、临床开发成功率高、改良可塑性更好等优势。核酸疫苗在近几年作为预防COVID-19的主力军之一,也已经证明了它在市场的巨大潜力。

但是裸mRNA在体内循环时间短、易被降解,且难以进入靶细胞或者靶组织。因此提高mRNA药物的体内递送效率,是提高该类产品有效性的关键方向之一。

目前,应用最广的核酸药物的递送载体是脂质纳米颗粒,它具有提高基因药物疗效以及靶向递送作用等特点,可以保护核酸在体内不被迅速降解,延长循环时间,增强靶向递送。它由2~4个脂质组分组成,包括阳离子脂质化合物、0~2种辅助脂质和0~1种PEG脂质构成。其中阳离子脂质化合物在核酸包载和释放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的阳离子脂质化合物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含硫的阳离子脂质化合物,包括其药物可接受的盐和其立体异构体或互变异构体。其主要用途是与其他脂质组分以特定比例联合使用,以形成用于递送预防或治疗剂(如治疗性核酸)的脂质纳米颗粒。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类脂质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使用原料易得、采用条件温和的反应路线、产品产率高、仪器设备要求低且操作简单。

在一些实例中,治疗性核酸包括质粒DNA、信使RNA、反义寡核苷酸(ASON)、微小RNA(miRNA)、干扰RNA(micRNA)、dicer底物RNA、互补DNA(cDNA)。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此类阳离子脂质化合物与其他脂质组分联合使用时的制剂配比以及使用方法,以及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采用的是具有如下式(I)结构的阳离子脂质化合物:

或其药物可接受的盐、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异构体,其中:

L

R

R

上述R

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R

R

L

R

R

L

R

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式(I)结构中的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R

R

L

R

R

L

R

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

R

R

L

R

R

L

R

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

R

R

L

R

R

L

R

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

L

R

R

R

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

L

R

R

R

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

L

R

R

R

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

L

R

R

R

R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阳离子脂质化合物具有以下表中所示的结构之一:

本发明还提供了包含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阳离子脂质化合物与预防性或治疗性核酸的脂质体制剂,其中,所述脂质体制剂用于预防或者治疗某种疾病。

该脂质体制剂包含选自中性脂质、带电脂质、类固醇和聚合物缀合的脂质的一种或多种组分。本发明所用到的治疗物为治疗性核酸,包含质粒DNA、信使RNA、反义寡核苷酸(ASON)、微小RNA(miRNA)、干扰RNA(micRNA)、dicer底物RNA、互补DNA(cDNA)。优选为质粒DNA、信使RNA和反义寡核苷酸。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核酸与所述阳离子脂质化合物的摩尔比为20:1至1:1。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核酸与所述阳离子脂质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0:1至4:1。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该脂质体制剂的直径为50nm至300nm。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该脂质体制剂的直径为50nm至150nm,或150nm至200nm。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还包含一种或多种其他脂质组分,包括但不限于中性脂质、类固醇和聚合物缀合的脂质。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包含的类固醇为胆固醇。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胆固醇与阳离子脂质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1.5):1。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聚合物缀合的脂质中的聚合物为聚乙二醇(PEG)。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阳离子脂质化合物与所述聚乙二醇化脂质 的摩尔比为100:1至20:1。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聚乙二醇化脂质为PEG-DAG、PEG-PE、PEG-SDAG、PEG-cer、PEG-DMG或ALC-0159。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脂质体制剂包含选自DSPC、DPPC、DMPC、DOPC、POPC、DOPE和SM中的一种或多种中性脂质。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中性脂质为DSPC或DOPE。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中性脂质与所述阳离子脂质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0.5):1。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脂质体制剂包括核酸。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核酸选自反义RNA和/或信使RNA。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核酸为信使RNA。

本发明还提供了本发明所述的阳离子脂质化合物或所述的脂质体制剂在制备用于在对象中诱导蛋白质表达的药物中的用途。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对象为哺乳动物。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对象是非人灵长类动物。

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对象是人。

除非有相反的陈述,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具有下述含义。

“烷基”包括取代的或者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饱和脂肪族烃基,包括但不限于1至20个碳原子的烷基、1至8个碳原子的烷基、1至6个碳原子的烷基、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非限制性实施例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新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正己基及其各种支链异构体;本文中出现的烷基,其定义与本定义一致。

“亚烷基”包括取代的或者未取代的直链和支链的二价饱和烃基,包括-(CH

“脂肪烃基”包括饱和或不饱和,直链或支链的链状或环状烃基,不含杂原子的和含有杂原子的脂肪烃基;所述杂原子指的是氮原子、氧原子、氟原子、磷原子、硫原子、和硒原子。所述脂肪烃基的类型可选自烷基、烯基、炔基等。如术语“C1-10脂肪烃基”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正己基、正庚基、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1-甲基乙烯基、1-丁烯基、1-乙基乙烯基、1-甲基-2-丙烯基、2-丁烯基、3-丁烯基、2-甲基-1-丙烯基、2-甲基-2-丙烯基、1-戊烯基、1-己烯基、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1-丁炔基,1-甲基-2-丙炔基,3-丁炔基,1-戊炔基、1-己炔基、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和环己基等。

“杂环烷基”包括取代的或者未取代的饱和的含有杂原子的环烃基,包括但不限于3至10个原子、3至8个原子,包含1至3个选自N、O或S的杂原子,杂环烷基的环中选择性取代的N、S可被氧化成各种氧化态。杂环烷基可以连接在杂原子或者碳原子上,杂环烷基可以连接在芳香环上或者非芳香环上,杂环烷基可以连接有桥环或者螺环,非限制性实施例包括环氧乙基、氮杂环丙基、氧杂环丁基、氮杂环丁基、四氢呋喃基、四氢-2H-吡喃基、二氧戊环基、二氧六环基、吡咯烷基、哌啶基、咪唑烷基、噁唑烷基、噁嗪烷基、吗啉基、六氢嘧啶基、哌嗪基。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用于递送核酸的阳离子脂质化合物和脂质体制剂及用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的阳离子脂质化合物具有醚键或者硫醚键,醚键或者硫醚键的引入使得该化合物更易降解,提高了该脂质化合物的体内清除速度,使得由该化合物构成的载体毒性更低、体内残留更少。而且经过结构优化后,筛选出的阳离子化合物的体内转染效率优于部分商业转染阳离子脂质化合物。且所述氨基脂质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具有使用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产品产率高、仪器设备要求低且操作简单的优点。

图1为实施例21的肌肉注射小鼠活体成像相对荧光强度;

图2为实施例22的肺部雾化递送小鼠活体成像相对荧光强度;

图3为实施例23的结合抗体滴度;

图4为实施例24的结合抗体滴度;

图5为实施例25的肝肾功能评价图;

图6为实施例28的荧光成像图;

图7为实施例28的荧光成像结果统计数值。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包括但是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化合物2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2-1(3.00g)的叔丁醇(20mL)溶液中依次加入1-癸醇(3.23g)和碳酸铯(11.1g)。溶液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后,点板(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显示有新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0%乙酸乙酯(体积百分比)的石油醚溶液)纯化得到化合物2-2(3.93g,69%收率)。

步骤2:

向化合物2-2(3.00g)的THF(20mL)和水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锂(860mg),将混合物在60℃搅拌16小时。TLC显示有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去除四氢呋喃,加水稀释后,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1次,将水相用稀盐酸调节pH=2,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2次,合并有机层,浓缩得到化合物2-3(2.10g,95%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2-3(2.0g)溶于DCM(2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 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2.0g),4-二甲氨基吡啶(DMAP,1.3g)和5-溴-1-戊醇(1.5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2-3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2-4(2.8g,87%收率)。

步骤4:

将化合物2-5(5.0g)溶于二氯甲烷(7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4.48g),4-二甲氨基吡啶(DMAP,3.57g)和8-溴辛酸(4.78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2-5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6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30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2-6(8.0g,88.9%收率)。下述实施例1-6,8-10,11-13,16-18的2-6化合物均采用此方法合成。

步骤5:

向化合物2-6(8.0g)和乙醇胺(1.59g)的乙腈溶液(50mL)溶液中加入碳酸钾(7.19g)。将混合物在70℃搅拌2小时。TLC显示化合物2-6完全消失,有一个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25g正相柱,PE/EA,0-0%5min,0-10%20min,10-10%5min,流速20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2-7(4.2g,54.9%收率)。

步骤6:

将化合物2-4(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91mg),K

1

实施例2

化合物3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3-1(3.00g)的叔丁醇(20mL)溶液中依次加入1-癸醇(4.45g)和碳酸铯(15.3g)。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后,点板(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显示有新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将粗产品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0%乙酸乙酯(体积百分比)的石油醚溶液)纯化得到化合物3-2(3.1g,46%收率)。

步骤2:

向化合物3-2(3.00g)的THF(20mL)和水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锂(860mg)将混合物在60℃搅拌16小时。TLC(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显示有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去除四氢呋喃,加水稀释后,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1次,将水相用稀盐酸 调节pH=2,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2次,合并有机层,浓缩得到化合物3-3(2.50g,92%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3-3(2.0g)溶于DCM(2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2.0g),4-二甲氨基吡啶(DMAP,1.3g)和5-溴-1-戊醇(1.5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3-3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3-4(2.6g,83%收率)。

步骤4:

将化合物3-4(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91mg),K

1

实施例3

化合物4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4-1(3.00g)的叔丁醇(20mL)溶液中依次加入1-癸醇(4.6g)和碳酸铯(16.1g)。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后,点板(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显示有新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将粗产品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0%乙酸乙酯(体积百分比)的石油醚溶液)纯化得到化合物4-2(3.0g,47.3%收率)。

步骤2:

向化合物4-2(3.00g)的THF(20mL)和水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锂(860mg)将混合物在60℃搅拌16小时。TLC(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显示有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去除四氢呋喃,加水稀释后,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1次,将水相用稀盐酸调节pH=2,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2次,合并有机层,浓缩得到化合物4-3(2.50g,92%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4-3(2.0g)溶于DCM(2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 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2.1g),4-二甲氨基吡啶(DMAP,1.4g)和5-溴-1-戊醇(1.6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3-3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4-4(2.6g,84%收率)。

步骤4:

将化合物4-4(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91mg),K

1

实施例4

化合物6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6-1(19.0g)的叔丁醇(20mL)溶液中依次加入1-癸醇(3.0g)和碳酸铯(12.4g)。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后,点板(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显示有新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将粗产品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0%乙酸乙酯(体积百分比)的石油醚溶液)纯化得到化合物6-2(2.1g,43%收率)。

步骤2:

向化合物6-2(2.1g)的THF(20mL)和水(10mL)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锂(584mg)将混合物在60℃搅拌16小时。TLC(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显示有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去除四氢呋喃,加水稀释后,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1次,水相用稀盐酸调节pH=2,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2次,合并有机相,浓缩得到化合物6-3(1.6g,85%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6-3(2.0g)溶于DCM(2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2.0g),4-二甲氨基吡啶(DMAP,1.3g)和5-溴-1-戊醇(1.5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6-3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6-4(2.5g,82%收率)。

步骤4:

将化合物6-4(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91mg),K

1

实施例5

化合物7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2-1(3.00g)的叔丁醇(20mL)溶液中依次加入辛醇(3.1g)和碳酸铯(11.0g)。溶液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后,点板(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显示有新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0%乙酸乙酯(体积百分比)的石油醚溶液)纯化得到化合物7-2(3.6g,69%收率)。

步骤2:

向化合物7-2(3.00g)的THF(20mL)和水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锂(860mg)将混合物在60℃搅拌16小时。TLC显示有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去除四氢呋喃,加水稀释后,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1次,将水相用稀盐酸调节pH=2,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2次,合并有机层,浓缩得到化合物7-3(2.0g,94%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7-3(2.0g)溶于DCM(2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2.0g),4-二甲氨基吡啶(DMAP,1.3g)和5-溴-1-戊醇(1.5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7-3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7-4(2.5g,74%收率)。

步骤4:

将化合物7-4(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91mg),K

1

实施例6

化合物14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14-1(3.0g)和三乙胺(5.3g)的二氯甲烷(50mL)溶液中在冰浴条件下加入对甲苯磺酰氯(7.4g)。将混合物室温下搅拌3小时后,将反应混合物用DCM(30mL)稀释,并用稀盐酸和盐水(100mL)洗涤。合并有机层经Na

步骤2:

冰浴条件下,向叔丁基二甲基羟乙氧基硅烷(2.0g)的DMF(20mL)溶液中加入NaH(680mg,60%),将混合物0℃下搅拌半小时后,将14-2缓缓加入溶液中,溶液在80℃下搅拌两小时。待溶液降至室温后,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淬灭,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经Na

步骤3:

冰浴条件下,向14-3(2.5g)的无水四氢呋喃(20mL)溶液中加入1M TBAF溶液,将溶液升至室温,在室温下搅拌两小时,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加水稀释后,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经Na

步骤4:

向化合物14-4(1.4g)的DCM(20mL)溶液中依次加入4-二甲氨基吡啶(DMAP,1.07g),7-溴庚酸(2.01g)和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EDCl,2.01g),反应混合物25℃搅拌12小时,将反应混合物用DCM(30mL)稀释,并用饱和NaHCO

步骤5:

将化合物14-5(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91mg),K

1

实施例7

化合物17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2-1(5.00g)的叔丁醇(40mL)溶液中依次加入正己醇(2.90g)和碳酸铯(27.8g)。溶液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后,点板(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显示有新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0%乙酸乙酯(体积百分比)的石油醚溶液)纯化得到化合物17-2(3.14g,39.8%收率)。

步骤2:

向化合物17-2(3.00g)的THF(20mL)和水(20mL)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锂(1.03g)将混合物在60℃搅拌16小时。TLC显示有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去除四氢呋喃,加水稀释后,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1次,将水相用稀盐酸调节pH=2,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2次,合并有机层,浓缩得到化合物17-3(1.80g,88.7%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17-3(2.0g)溶于DCM(2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3.1g),4-二甲氨基吡啶(DMAP,2.0g)和7-溴-1-庚醇(2.3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2-3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17-4(2.8g,74%收率)。

步骤4:

向化合物44-5(2.00g)的DCM(15mL)溶液中依次加入4-二甲氨基吡啶(DMAP,200mg)和7-溴-1-庚醇(1.51g)。混合物在25℃搅拌5分钟后,加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EDCl,1.62g),反应混合物25℃搅拌1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44-5完全消失。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得到粗产物,将粗产物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EA(体积百分比)的石油醚溶液)纯化,并将纯产物馏分蒸发,得到化合物44-6(2.4g,74%收率)。

步骤5:

向化合物44-6(2.0g)和乙醇胺(530mg)的乙腈溶液(50mL)溶液中加入碳酸钾(1.80g)。将混合物在70℃搅拌3小时。TLC显示化合物44-6完全消失,有一个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25g正相柱,PE/EA,0-0%5min,0-10%20min,10-10%5min,流速20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17-5(1.0g,53.8%收率)。

步骤6:

将化合物17-4(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91mg),K

1

实施例8

化合物28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2-6(2.0g)和N,N-二乙基乙二胺(755mg)的乙腈溶液(50mL)溶液中加入碳酸钾(1.2g)。将混合物在70℃搅拌3小时。有一个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25g正相柱,DCM/MeOH,0.1%氨水,0-0%10min,0-7.5%20min,7.5-7.5%5min,流速25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28-1(900mg,30%收率)。

步骤2:

将化合物28-1(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46mg),K

1

实施例9

化合物29的合成

步骤1:

将化合物1-癸硫醇(2.28g)和KOH(2.20g)溶于乙醇(20ml),室温搅拌。然后称取化合物29-1(2.00g)分批加入到上述反应体系中,室温下搅拌过夜。TLC(PE/EA=3/1,磷钼酸)有新点生成。反应混合液加200ml水,滴加浓HCl调pH至3附近。用600ml乙酸乙酯萃取上述混合液,有机相Na

步骤2:

将化合物29-2(950mg)溶于DCM(1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924mg),4-二甲氨基吡啶(DMAP,95mg)和5-溴-1-戊醇(708m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29-2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点板监测,将纯产物部分馏分蒸发,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29-3(1.45g,95%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29-3(75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70mg),K

1

实施例10

化合物30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30-1(2.00g)的DMF(15mL)溶液中依次加入1-癸硫醇(2.10g)和氢氧化钠(1.20g),反应混合物在70℃搅拌3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30-1完全消失。将反应液 倒入H

步骤2:

向化合物30-2(1.70g)的DCM(15mL)溶液中依次加入4-二甲氨基吡啶(DMAP,160mg)和5-溴戊醇(1.31g)。混合物在25℃搅拌5分钟后,加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EDCl,1.56g),反应混合物25℃搅拌2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30-2完全消失。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得到粗产物,将粗产物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EA(体积百分比)的石油醚溶液)纯化,并将纯产物馏分蒸发,得到化合物30-3(1.54g,57%收率)。

步骤3:

向化合物30-3(1.5g)的乙醇(15mL)溶液中加入乙醇胺(783mg),混合物在70℃搅拌12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30-3有少量剩余。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得到粗产物,将粗产物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0%CH

步骤4:

向化合物30-4(724mg)的DMF(7mL)溶液中依次加入七烷-9-基8-溴辛酸酯(1.03g),NaI(278mg)和K

1

实施例11

化合物35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35-1(2.00g)的DMF(15mL)溶液中依次加入1-辛硫醇(2.10g)和氢氧化钠(1.20g),反应混合物在70℃搅拌3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35-1完全消失。将反应液倒入H

步骤2:

将化合物35-2(1000mg)溶于DCM(1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924mg),4-二甲氨基吡啶(DMAP,95mg)和5-溴-1-戊醇(708m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35-2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点板监测,将纯产物部分馏分蒸发,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35-3(1.30g,79.2%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35-3(75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70mg),K

1

实施例12

化合物36的合成

步骤1:

将化合物1-辛硫醇(2.50g)和NaOH(2.20g)溶于乙醇(20ml),室温搅拌。然后称取化合物36-1(2.00g)分批加入到上述反应体系中,室温搅拌过夜。TLC(PE/EA=3/1,磷钼酸)监测有新点生成。反应混合液加200ml水,滴加浓HCl调pH至3附近。用600ml 乙酸乙酯萃取上述混合液,有机相Na

步骤2:

将化合物36-2(1000mg)溶于DCM(1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924mg),4-二甲氨基吡啶(DMAP,95mg)和5-溴-1-戊醇(708m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36-2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点板监测,将纯产物部分馏分蒸发,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36-3(1.20g,74.7%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36-3(75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70mg),K

1

实施例13

化合物41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41-1(2.00g)的DMF(15mL)溶液中依次加入1-癸硫醇(2.30g)和氢氧化钠(1.20g),反应混合物在40℃搅拌4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41-1完全消失。将反应液倒入H

步骤2:

将化合物41-2(1000mg)溶于DCM(1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1.05g),4-二甲氨基吡啶(DMAP,560mg)和8-溴辛酸(1.02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2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41-2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5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41-3(1.5g,77%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41-3(7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70mg),K

1

实施例14

化合物44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44-1(2.00g)的DMF(15mL)溶液中依次加入1-辛硫醇(2.63g)和氢氧化钠(1.44g),反应混合物在70℃搅拌3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44-1完全消失。将反应液倒入H

步骤2:

向化合物44-2(1.63g)的DCM(15mL)溶液中依次加入4-二甲氨基吡啶(DMAP,172mg)和5-溴戊醇(1.41g)。混合物在25℃搅拌5分钟后,加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EDCl,1.75g),反应混合物25℃搅拌1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44-2完全消失。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得到粗产物,将粗产物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EA(体积百分比)的石油醚溶液)纯化,并将纯产物馏分蒸发,得到化合物44-3(1.65g,62%收率)。

步骤3:

向化合物44-3(1.5g)的乙腈(15mL)溶液中加入乙醇胺(960mg)和碳酸钾(1.15g),溶液在70℃搅拌12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44-3有少量剩余。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得到粗产物,将粗产物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0%CH

步骤4:

向化合物44-5(2.00g)的DCM(15mL)溶液中依次加入4-二甲氨基吡啶(DMAP,200mg)和7-溴-1-庚醇(1.51g)。混合物在25℃搅拌5分钟后,加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EDCl,1.62g),反应混合物25℃搅拌1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44-5完全消失。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得到粗产物,将粗产物通过柱色谱法(硅胶柱,洗脱液为含0-1%EA(体积百分比)的石油醚溶液)纯化,并将纯产物馏分蒸发,得到化合物44-6(2.40g,74%收率)。

步骤5:

向化合物44-4(800mg)的DMF(7mL)溶液中依次加入44-6(1.12g),NaI(332mg)和K

1

实施例15

化合物46的合成

步骤1:

将化合物1-庚硫醇(2.1g)和NaOH(1.0g)溶于DMF(20ml),室温搅拌。然后称取化合物46-1(2.00g)分批加入到上述反应体系中,60℃下搅拌过夜。TLC(PE/EA=3/1,磷钼酸)有新点生成。反应混合液加200ml水,滴加浓HCl调pH至3附近。用600ml乙酸乙酯萃取上述混合液,有机相Na

步骤2:

向化合物46-2(1.5g)的THF(20mL)和水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锂(360mg)将混合物在60℃搅拌16小时。TLC显示有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混合物浓缩去除四氢呋喃,加水稀释后,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1次,将水相用稀盐酸调节pH=2,用乙酸乙酯(30mL)萃取2次,合并有机层,浓缩得到化合物46-3(1.2g,88%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46-3(1.2g)溶于DCM(1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1.01g),4-二甲氨基吡啶(DMAP,534mg)和6-溴正己醇(792m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46-3标样对照点 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点板监测,将纯产物部分馏分蒸发,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46-4(1.6g,84%收率)。

步骤4:

向化合物46-4(1.6g)和乙醇胺(447mg)的乙腈溶液(50mL)溶液中加入碳酸钾(1.52g)。将混合物在85℃下回流2小时。TLC显示化合物46-4完全消失,有一个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25g正相柱,PE/EA,0-0%5min,0-10%20min,10-10%5min,流速20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46-5(870mg,57%收率)。

步骤5:

将化合物46-6(2.0g)溶于DCM(1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1.79g),4-二甲氨基吡啶(DMAP,950mg)和6-溴正己醇(1.41m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46-6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25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点板监测,将纯产物部分馏分蒸发,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46-7(2.8g,86%收率)。

步骤6:

将化合物46-5(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80mg),K

1

实施例16

化合物48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2-6(8.0g)和丙醇胺(1.9g)的乙腈溶液(50mL)溶液中加入碳酸钾(7.19g)。将混合物在85℃下回流2小时。TLC显示化合物2-6完全消失,有一个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40g正相柱,PE/EA,0-0%5min,0-10%20min,10-10%5min,流速20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48-1(5.0g,63.3%收率)。

步骤2:

将化合物35-3(75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70mg),K

1

实施例17

化合物55的合成

步骤1:

向化合物2-6(4.0g)和N,N-二甲基乙二胺(1.53g)的乙腈溶液(50mL)溶液中加入碳酸钾(3.59g)。将混合物在85℃下搅拌回流3小时。TLC显示化合物2-6完全消失,有一个极性变大的点生成。将反应液过滤,所得滤液浓缩后的粗产品,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25g正相柱,0.1%NH

步骤2:

向溴乙醇(2.00g)的DMF(15mL)溶液中依次加入化合物55-2(1.93g)和氢氧化钠(1.20g),反应混合物在40℃搅拌4小时。TLC显示起始化合物55-2完全消失。将反应液倒入H

步骤3:

将化合物55-3(872mg)溶于DCM(1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1.05g),4-二甲氨基吡啶(DMAP,560mg)和8-溴辛酸(1.02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2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55-3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5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55-4(1.27g,70%收率)。

步骤4:

将化合物55-1(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46mg),K

1

实施例18

化合物57的合成

步骤1:

将化合物55-1(50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46mg),K

1

实施例19

化合物51的合成

步骤1:

将化合物1-己硫醇(2.10g)和NaOH(2.40g)溶于乙醇(20ml),室温搅拌。然后称取化合物51-1(2.00g)分批加入到上述反应体系中,室温搅拌过夜。TLC(PE/EA=3/1,磷钼酸)监测有新点生成。反应混合液加200ml水,滴加浓盐酸调pH至3附近。用600ml乙酸乙酯萃取上述混合液,有机相无水Na

步骤2:

将化合物51-2(1000mg)溶于DCM(10ml),室温搅拌,依次称取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I,986mg),4-二甲氨基吡啶(DMAP,105mg)和7-溴-1-庚醇(1050mg)分批加入反应体系,室温搅拌3h。取少量反应液稀释与51-2标样对照点板(PE/EA=10/1,磷钼酸),观察到极性变小的新点。反应液减压蒸发,加适量硅胶和DCM拌样、纯化(10g正相柱,PE/EA,0-0%5min,0-5%20min,5-5%5min,流速15ml/min),TLC点板监测,将纯产物部分馏分蒸发,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化合物51-3(1.40g,75.0%收率)。

步骤3:

将化合物51-3(750mg)溶于乙腈(10ml),室温搅拌。然后依次称取NaI(170mg),K

1

实施例20

将荧光素酶mRNA稀释于10-100mM,pH 4.0的柠檬酸缓冲液中;将各脂质组分(本发明所示阳离子脂质:DSPC:胆固醇:PEG脂质(DMG-PEG2000))按照摩尔比50:10:38.5:1.5溶于乙醇。

将3mL mRNA缓冲液和1mL脂质溶液分别装入两个5mL注射器,安装于微流控注射泵上,将芯片连接到注射器,设定注射泵流速,点击注射泵的开始按键,以流速比3:1的方式注入芯片。观察芯片出口的产品颜色,弃去前5滴乳白色液滴(约为100μL)后,后端样品收集到EP管中。将收集到的产品放入透析袋中,隔10mM PBS(pH 7.4)透析6小时(截留分子量:100KDa),随后超滤浓缩至理想浓度,再将脂质纳米颗粒经0.22μm无菌过滤器过滤,保存于4℃。

按照Ribogreen试剂盒说明,测试计算产品的包封率;于马尔文公司的Zetasizer nano仪器上使用标准检测方法进行粒径与多分散系数(PDI)检测、Zeta电位分析。

本实施例所制备得到的负载mRNA的LNP的粒径、PDI和包封率的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该配方下的脂质和mRNA形成的纳米颗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均一,为100nm左右,符合核酸递送载体的基本特征。

表1、不同阳离子脂质制备的纳米颗粒表征结果

*DLin-MC3-DMA为商业核酸递送系统Onpattro的阳离子脂质。

**表1的Lipid M出自《Optimization of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of mRNA Vaccines》Mol Ther Nucleic Acids 2019 Vol.15 Pages 1-11,为SM-102的同类脂质。

实施例21利用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尾静脉注射递送荧光素酶mRNA在体内表达效果测定

在6-8周龄的BALB/c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含5μg mRNA的LUC-mRNA-脂质纳米颗粒(LUC-mRNA对应的核苷酸序列见专利公开CN114380724A的SEQ ID NO:1),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9。在特定时间点小鼠尾静脉注射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100μg,使用PerkinElmer小动物成像系统进行检测。Fluc通常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物中以测量基因表 达和细胞活力,其在底物荧光素存在下发射出生物性荧光。所用到的mRNA的基本特征为ARCA帽结构,polyA尾长度为100-120nt,假尿嘧啶完全取代。检测结果如图1,其中本发明设计的化合物组成的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递送mRNA至肝脏的水平大部分等效或者优于DLin-MC3-DMA;部分化合物优于Lipid M。

实施例22利用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肺部雾化递送荧光素酶mRNA在体内表达效果测定

6-8周龄的BALB/c小鼠通过雾化方式,进行肺部递送入含有5μg mRNA的LUC-mRNA-脂质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9。在特定时间点小鼠尾静脉注射D-Luciferin Potassium Salt 100μg,使用PerkinElmer小动物成像系统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2,其中化合物7,35组成的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递送mRNA表达的荧光水平优于Lipid M和SM-102。

实施例23利用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递送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

使用6周BALB/c小鼠,于0、14天肌肉注射给与不同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递送的mRNA新冠肺炎疫苗(Omicron抗原mRNA,对应的核苷酸序列见专利公开CN114380724A的SEQ ID NO:6)进行免疫,第28天(二次免疫后第14天)采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中和抗体滴度,评价不同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递送的mRNA新冠肺炎疫苗对SARS-CoV-2病毒毒株感染的保护效果。结果如图3所示,由结果可知,化合物35组成的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递送新冠mRNA的引起的结合抗体滴度为140万,而Lipid M的为93万左右。

实施例24利用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肺部递送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

我们根据实施例20制备了更多脂质纳米颗粒,验证其通过肺部递送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免疫效果。使用8周BALB/c小鼠,于第0天肺部雾化2μg不同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递送的mRNA新冠肺炎疫苗(Omicron抗原mRNA,对应的核苷酸序列见专利公开CN114380724A的SEQ ID NO:6)进行免疫,第14天采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合抗体滴度,评价不同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递送的mRNA新冠肺炎疫苗对SARS-CoV-2病毒毒株感染的保护效果(结果如图4所示)。结果可见,本专利化合物引起的结合抗体滴度上升优于Lipid 5。

实施例25不同脂质组分和比例的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表征

为研究不同辅助脂质和脂质比例下的成药性,对化合物35展开了实验设计。尝试将不同结构脂质(DOPE、DSPC)、不同脂质比例(阳离子45~55%,PEG脂质1.5~2.5%,结构脂质8~22%,胆固醇20.5~45.5%)、不同氮磷比(5~10)的脂质混合物,和Luc mRNA通过微流控法(方法同实施例19)混合制备纳米颗粒。结果见表2所示。

表2、不同脂质比例(摩尔比例)制备的纳米颗粒表征结果

从表2结果可知,在该范围内的脂质混合物和mRNA形成的纳米颗粒粒径均一、包封率高、成药性好。

实施例26不同阳离子递送荧光素酶mRNA在体内表达效果研究

我们根据实施例20和实施例21的方法验证了更多阳离子脂质递送荧光素酶mRNA的效果。以下表3为表征结果。

表3

注:因实验批次不同,故本表3包封率、粒径DPI数据与表1有所不同。

上表可见,以上化合物包封率高,粒径均一,体内递送Luciferase mRNA效率远高于商业脂质DLin-MC3-DMA。

实施例27不同阳离子脂质蛋白表达效率研究

本实施例中,对比了不同阳离子脂质体内转染促血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效果。纳米颗粒制备方式同实施例20,使用EPO mRNA对应的核苷酸序列见CN114380724B,SEQ ID NO:2。制备后用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20μg EPO-mRNA-脂质纳米颗粒,6小时后对小鼠进行眼框取血,离心分离血清后,使用ELISA法测定EPO蛋白表达量。所用到的mRNA的基本特征为ARCA帽结构,polyA尾长度为100-120nt,假尿嘧啶完全取代。制备及蛋白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注:因实验批次不同,故本表4中包封率、粒径DPI数据与表1、表3有所不同。

上表可见,以上化合物包封率高,粒径均一,体内递送EPO mRNA的蛋白翻译效率远高于商业脂质DLin-MC3-DMA。

实施例28不同阳离子脂质异常毒性研究

本实验中使用了实施例27中制备的纳米颗粒,使用体重200~250g的雌性SD大鼠,按5mg/kg的剂量进行尾静脉注射,对照组小鼠注射对应体积的生理盐水。DLin-MC3-DMA组小鼠注射后18h内死亡,其余小鼠的体重、进食、活动状态在观察期内无异常表现。说明DLin-MC3-DMA脂质的毒副作用更强。注射后120h采血,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SCR)作为肝肾功能评价指标。图5的结果表明,除35号(化合物35)和51号(化合物51)脂质的BUN数值有轻微下 降(但数值均在健康正常指标范围内),其余脂质纳米颗粒其余指标未发生明显波动,说明该类阳离子脂质未影响肝肾功能,毒副作用低,适用于蛋白替代管线使用。

实施例29不同纳米脂质颗粒组合物瘤内注射效果对比

我们按实施例20的制备方式,制备了不同类型的包载荧光素酶mRNA的脂质纳米颗粒,使用6-8周雌性C57BL6小鼠,以5x 10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自适应分布式并行训练方法
  • 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神经网络自适应分布式并行训练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4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