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使用转轮进行冬季无水加湿过程中,当除湿空气流量、转轮转速、转轮分区比例一定时,转轮的无水加湿量主要和再生温度及再生空气流量相关,且再生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对于硅胶或分子筛转轮,其再生温度一般可以达到80~120℃甚至更高,由于加湿量主要受再生温度影响,因此这种方式在消耗大量能耗,同时所付出的热量也会在吸附转轮中进行消耗,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加湿量,反而带来转轮整体的温升影响吸附侧性能,综合导致转轮能耗高且性能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根据加湿需求和加热功率范围确定相应的再生空气的比率,并相应的对旁通风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以更加精准和节能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提高用户的体验。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第一种新风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第二种新风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新风装置包括吸附转轮、热源和旁通风道,所述热源设置在室外新风口与所述吸附转轮之间,用于对所述室外新风进行加热以生成再生空气,所述旁通风道设置在所述室外新风口和室内回风口之间,且所述旁通风道上设置有旁通风阀,所述旁通风阀用于调节所述再生空气的风量和通过所述旁通风道的风量,所述吸附转轮用于回收室内回风的水分并随所述再生空气释放至室内,以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室内空气的目标加湿量、所述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和所述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根据所述目标加湿量和所述加热功率范围确定所述再生空气的占比率;根据所述再生空气的占比率和所述全额风量对所述旁通风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包括吸附转轮、热源和旁通风道,设置在室外新风口与吸附转轮之间的热源能够对经过的室外新风进行加热并生成再生空气,在室外新风口和室内回风口之间还设置有旁通风道,并且旁通风道上还设置有旁通风阀,本实施例根据室内空气的目标加湿量和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确定出再生空气的占比率,然后根据该占比率对旁通风阀进行调节,由此,本发明实施例中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能够更加精准和节能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获取所述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包括:获取所述再生空气的温度范围;根据所述再生空气的温度范围确定所述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目标加湿量和所述加热功率范围确定所述再生空气的占比率,包括:根据所述目标加湿量确定所述再生空气的多个风量值,并确定所述再生空气的多个风量值所对应的多个加热功率;对所述多个加热功率中满足所述加热功率范围的至少一个预设加热功率进行确定;比较并选取所述至少一个预设加热功率中的最小预设加热功率,并根据所述最小预设加热功率所对应的所述再生空气的风量值确定所述再生空气的占比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再生空气的风量和通过所述旁通风道的风量之和为所述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送风侧风机和排风侧风机,所述送风侧风机设置在室内送风口,用于将室外新风送至室内,所述排风侧风机设置在室外排风口,用于将室内回风排向室外,其中,所述室内的送风量与所述室外的排风量相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再生空气的占比率的取值范围为[0.1,0.4]。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该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其上的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能够更加精准和节能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提高用户的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出一种新风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处理器执行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时,能够更加精准和节能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提高用户的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第四方面提出一种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包括吸附转轮、热源、旁通风道和控制组件,所述热源设置在室外新风口与所述吸附转轮之间,用于对所述室外新风进行加热以生成再生空气,所述旁通风道设置在所述室外新风口和室内回风口之间,且所述旁通风道上设置有旁通风阀,所述旁通风阀用于调节所述再生空气的风量和通过所述旁通风道的风量,所述吸附转轮用于回收室内回风的水分并随所述再生空气释放至室内,以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所述控制组件用于:获取所述室内空气的目标加湿量、所述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和所述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根据所述目标加湿量和所述加热功率范围确定所述再生空气的占比率;根据所述再生空气的占比率和所述全额风量对所述旁通风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的控制装置包括吸附转轮、热源、旁通风道和控制组件。其中,设置在室外新风口与吸附转轮之间的热源能够对经过的室外新风进行加热以生成再生空气,在室外新风口和室内回风口之间还设置有旁通风道,且旁通风道上设置有旁通风阀,控制组件能够根据室内空气的目标加湿量和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确定出再生空气的占比率,然后根据该占比率对旁通风阀进行调节,由此,本发明实施例新风装置能够更加精准和节能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提高用户的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加湿量确定所述再生空气的多个风量值,并确定所述再生空气的多个风量值所对应的多个加热功率;对所述多个加热功率中满足所述加热功率范围的至少一个预设加热功率进行确定;比较并选取所述至少一个预设加热功率中的最小预设加热功率,并根据所述最小预设加热功率所对应的所述再生空气的风量值确定所述再生空气的占比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旁通风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不同再生风量对应的热源功率与加湿量的实验仿真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种新风装置结构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新风装置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新风装置可以包括吸附转轮1、热源2、送风侧风机3和排风侧风机4,通过采用一种内置控制模块的新风装置,同时搭载调速的电机,控制模块分别与吸附转轮的驱动电机、送风侧风机的驱动电机和排风侧风机的驱动电机电连接,从而通过控制吸附转轮的驱动电机、送风侧风机的驱动电机和排风侧风机的驱动电机的转速,使得对应的吸附转轮1的转速、送风侧风机3和排风侧风机4的风量发生变化,从而能够通过吸附转轮1转速的调节在加湿/全热回收/直通新风等多种模式之间切换。在使用转轮进行冬季无水加湿过程中,当除湿空气流量、转轮转速、转轮分区比例一定时,转轮的无水加湿量主要和再生温度及再生空气流量相关,且再生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再生空气为经过加热的室外新风。对于硅胶或分子筛吸附转轮而言,其再生温度一般需要达到80~120℃甚至更高。为保证室内微正压,通常新风和排风的风量需要保持一致,则需要在室外新风达到吸附转轮前通过热源加热至一定的再生温度。此外,由于加湿量主要受再生温度影响,因此这种方式在消耗大量能耗的同时,所付出的热量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加湿量,反而带来转轮整体的温升影响吸附侧性能,综合导致转轮能耗高且性能不佳。而本发明的新风装置能够根据加湿需求和加热功率范围确定相应的再生空气的比率,并相应的对调节旁通风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以更加精准和节能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提高用户的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新风装置包括吸附转轮1、热源2、送风侧风机3、排风侧风机4和旁通风阀5,送风侧风机3设置在室内送风口,用于将室外新风送至室内,排风侧风机4设置在室外排风口,用于将室内回风排向室外,吸附转轮1用于回收室内回风的水分并随室外新风释放至室内,以对室内进行调湿,热源2设置在室外新风口,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加热,旁通风阀5设置在室外新风口和室内送风口之间,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分流,以使一部分室外新风通过热源2加热后再导向室内,而另一部分室外新风则未经热源2加热则导向室内。其中,图中的OA(Outside Air)表示室外新风,RA(Return Air)表示室内回风,SA(Supply Air)表示室内送风,EA(Exhaust Air)表示室外排风。热源2、吸附转轮1的一部分和送风侧风机3构成向室内送风的送风通道,室外新风在送风侧风机3的作用下依次通过热源2和吸附转轮1后进入室内;吸附转轮1的另一部分和排风侧风机4构成向室外排风的排风通道,室内回风通过吸附转轮1在排风侧风机4的作用下排出室外。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提出在新风装置中设置旁通风方法,首先可以将经过热源加热再回到室内的风道作为常规风道,如图3所示,旁通风道面积S1、常规风道S2和风道总面积S,且在产品结构尺寸一定的条件下,S=S1+S2,若通过S1、S2风道的风量分别为Q1,Q2,则Q=Q1+Q2,Q为全额风量。需要说明的是,吸附转轮在进行无水加湿过程中主要依靠提高吸附转轮本体温度使吸附转轮中吸附的水分被释放出来,然后用少量的再生空气将释放出来的水分带走并送入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加湿。在相同吸湿量条件下,再生温度越高,则吸附转轮本体表面水蒸气分压越高,从而保证吸附转轮本体表面与再生空气之间具有足够大的水蒸气传质驱动力,进而保证一定量的水蒸气从转轮本体中释放以实现对室内空气加湿。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获取室内空气的目标加湿量、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和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新风装置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目标加湿量和加热功率范围确定再生空气的占比率,根据再生空气的占比率和全额风量对旁通风阀的开度进行调节,进而确定旁通风道和常规风道的比例,设计出相应的风道面积。从而实现在保证室内加湿效果及室内微正压空气状态条件下,解决转轮冬季无水加湿过程中加热功率过高及能源浪费的问题。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室内空气的目标加湿量可以是用户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选择确定的,也可以是新风装置中预先设置的,具体可以根据不同温度设置不同的目标湿度,进而确定相应目标加湿量,其中,在根据不同温度设置不同的目标湿度时,可以根据用户对于环境的温湿度舒适性进行确定,因为在温度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湿度将影响到用户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表示的是通过旁通风道的风量和再生空气的风量两者之和,也就是通过室内送风的送风量。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室内处于微正压状态,还进一步限定了室内送风的风量与室外排风的风量一致。

本实施例中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具体可以根据新风装置的耐高温程度进行确定,因为在热源对室外新风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如果加热温度过高,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新风装置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将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进行限定,并且根据该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还能够进一步节省能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601,获取再生空气的温度范围。

S602,根据再生空气的温度范围确定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

具体地,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可以根据再生空气的温度确定,热源的加热功率可以将室外新风加热至再生空气所需的再生温度,其中,热源的加热功率=体积风量*密度*比热*(再生空气所需的再生温度-室外新风的温度)。其中,再生温度范围一般在50℃~100℃。在冬季通过开启热源实现加湿,可以显著提升潜热回收效率,从而改善室内干燥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再生空气的温度范围,可以根据新风风道、吸附转轮的塑料材质等确定。可以理解的是,再生空气的温度越高,则吸附转轮本体表面水蒸气分压越高,从而保证吸附转轮本体表面与再生空气之间具有足够大的水蒸气传质驱动力,进而保证一定量的水蒸气从吸附转轮本体中释放以实现对室内空气加湿,但因为空调设备中常用塑料的耐受温度有限制,因此存在再生上限温度,可以根据新风风道、转轮的塑料材质等设定合理的温度范围。在再生空气的温度范围确定之后,则可以进一步根据再生空气的温度范围确定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即通过该加热功率范围,以使再生空气的温度达到相应的范围。

S20,根据目标加湿量和加热功率范围确定再生空气的占比率。

具体地,如图6所示,理论仿真及实验测试均表明,对于除湿空气的工况及风量一定时,降低再生风量并提高再生温度可以达到相同的加湿量。对于特定的运行工况,加湿目标是一定的。理论上对于一定再生风量,提高再生温度可以满足目标加湿量,但因为空调设备中常用塑料的耐受温度有限制,因此存在再生上限温度。在此限制下,存在最佳再生风量Qmin,在满足加湿量条件下,实现热源的加热功率最小。更具体地,参见图6,其中,再生风量B、再生风量C和再生风量D都能够满足目标加湿量,而为了实现热源的加热功率最小,则可以将再生风量B作为最佳再生风量Qmin,以节省能耗。在确定了再生空气的风量之后,则可以进一步确定再生空气的占比率,具体可以是再生空气的风量在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中的所占比率。

具体地,结合图3所示,旁通风道面积S1、常规风道S2和风道总面积S,且在产品结构尺寸一定的条件下,S=S1+S2,若通过S1、S2风道的风量分别为Q1,Q2,则Q=Q1+Q2,Q为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在再生上限温度的限制下,存在最佳再生风量Qmin,以在满足目标加湿量的条件下,热源的加热功率最小,此时Q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目标加湿量和加热功率范围确定再生空气的占比率,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801,根据目标加湿量确定再生空气的多个风量值,并确定再生空气的多个风量值所对应的多个加热功率。

S802,对多个加热功率中满足加热功率范围的至少一个预设加热功率进行确定。

S803,比较并选取至少一个预设加热功率中的最小预设加热功率,并根据最小预设加热功率所对应的再生空气的风量值确定再生空气的占比率。

举例而言,结合图6所示,满足目标加湿量有再生风量B、再生风量C和再生风量D,并确定再生风量B、再生风量C和再生风量D各对应的线条图与目标加湿量之间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确定相应的三个预设加热功率,在满足加热功率范围的再生风量中比较并选取三个预设加热功率中的最小预设加热功率,从图中可以看出再生风量B对应的加热功率最小,此时再生风量B所对应的再生空气的风量值为最佳再生风量Qmin,则可以根据Qmin确定再生空气的占比率。

S30,根据再生空气的占比率和全额风量对旁通风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具体地,在确定了再生空气的占比率和全额风量之后,因为全额风量是固定的,所以在确定再生空气的占比率之后,则可以确定旁通风道的风量,进而确定旁通风阀的开度,具体可以确定具体的控制指令,根据该控制指令对旁通风阀的开度进行控制。在确定旁通风阀的开度之后,可以再结合热源的功率控制和吸附转轮的转速控制等,使得少部分新风通过热源和转轮再生脱附,剩余空气通过旁通风道与再生后的空气混合一起送入室内。这样,热源的加热功率可以显著降低,也不会有多余的热量被浪费在转轮体的加热而降低吸附侧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再生空气的风量和通过旁通风道的风量之和为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

具体地,结合图3所示,旁通风道面积S1、常规风道S2和风道总面积S在产品结构尺寸一定的条件下,满足S=S1+S2。若通过旁通风道和常规风道的风量分别为Q1,Q2,通过旁通风道的风量Q1和再生空气的风量Q2之和为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Q,Q=Q1+Q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装置还包括送风侧风机和排风侧风机,送风侧风机设置在室内送风口,用于将室外新风送至室内,排风侧风机设置在室外排风口,用于将室内回风排向室外,其中,室内的送风量与室外的排风量相等。

具体的,结合图8所示,本发明新风装置还包括送风侧风机3和排风侧风机4,送风侧风机3设置在室内送风口,用于将室外新风送至室内,排风侧风机4设置在室外排风口,用于将室内回风排向室外。为保证室内微正压,通常室外新风和室外排风的风量需要保持一致,也就是说,经过热源2的室外新风风量与未经过热源2而直接通过旁通风道的室外新风风量两者之和等于室外排风的风量。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根据加湿需求和加热功率范围确定相应的再生空气的比率,并相应的对旁通风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以更加精准和节能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提高用户的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该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各个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其上的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能够更加精准和节能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提高用户的体验。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种新风装置结构框图。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了第一种新风装置200,该新风装置200包括存储器201、处理器202及存储在存储器201上并可在处理器202上运行的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处理器202执行该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种新风装置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上的新风装置的控制程序,能够更加精准和节能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提高用户的体验。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新风装置结构框图。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本发明提出了第二种新风装置30,该第二新风装置30包括转轮1、热源2、旁通风道和控制组件301。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新风装置30包括吸附转轮1、热源2、旁通风道和控制组件301。其中,热源2设置在室外新风口与吸附转轮1之间,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加热以生成再生空气,旁通风道设置在室外新风口和室内回风口之间,且旁通风道上设置有旁通风阀,旁通风阀用于调节再生空气的风量和通过旁通风道的风量,吸附转轮用于回收室内回风的水分并随再生空气释放至室内,以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控制组件用于:获取室内空气的目标加湿量、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和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根据目标加湿量和加热功率范围确定再生空气的占比率;根据再生空气的占比率和全额风量对旁通风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用于根据目标加湿量确定再生空气的多个风量值,并确定再生空气的多个风量值所对应的多个加热功率;对多个加热功率中满足加热功率范围的至少一个预设加热功率进行确定;比较并选取至少一个预设加热功率中的最小预设加热功率,并根据最小预设加热功率所对应的所述再生空气的风量值确定再生空气的占比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组件301还用于,获取再生空气的温度范围;根据再生空气的温度范围确定热源的加热功率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再生空气的风量和通过旁通风道的风量之和为旁通风阀的全额风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新风装置还包括送风侧风机和排风侧风机,送风侧风机设置在室内送风口,用于将室外新风送至室内,排风侧风机设置在室外排风口,用于将室内回风排向室外。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再生空气的占比率的取值范围为[0.1,0.4]。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新风装置根据加湿需求和加热功率范围确定相应的再生空气的比率,并相应的对旁通风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以更加精准和节能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湿,提高用户的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新风装置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发明实施例中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所披露的细节,具体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分类

0612011562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