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环状换热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3:33


一种环状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状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

现有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一般由多个换热器组合形成换热系统使用,以提高换热效果;然而,现有的换热器多为柱状结构或者矩形结构,如此导致换热系统的换热器多为单独布置并通过管路相连,如此导致换热系统的整体体积较大,具有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环状换热器,其能够套装在柱状换热器上,如此能够使得换热系统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能够有效缩小换热系统的整体体积,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换热器本身的承压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环状换热器,包括环状结构的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包括若干依次间距嵌套相连的筒状板片,所述换热主体对应相邻的筒状板片之间构造设置有呈交替布置的第一介质空间和第二介质空间且第一介质空间之间和第二介质空间之间各自连通,所述换热主体上设置有与第一介质空间相连通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以及与第二介质空间相连通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主体还包括位于筒状板片轴向两端的两个堵盖,两个所述堵盖在换热主体的轴向两端均构造形成有与第一介质空间相连通的集散腔,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设置在两个集散腔上。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介质对应其轴向两端均设置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与两侧的筒状板片密封配合相连以封堵设置在第二介质空间和集散腔之间。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介质空间对应其轴向两端均设置有若干呈环状间隔布置的支撑块,所述第一介质空间通过支撑块之间的间隙与集散腔相连通。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介质空间内的若干支撑块均与两侧的筒状板片密封配合相连且其中至少一块所述支撑块与两侧的筒状板片之间构造设置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第二介质空间的连通通道。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主体中位于最内侧的介质空间为第二介质空间,所述第四接口设置在最内侧的筒状板片上以连通第二介质空间和换热主体的内腔。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主体中位于最内侧的介质空间为第一介质空间,所述第二介质空间与换热主体的内腔之间通过连通通道实现连通。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主体中至少一块所述筒状板片的板面上冲制有扰流凸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换热器结构简单、合理,能够方便的套装在柱状换热器上进行使用,如此使得换热器之间配合更加紧凑以缩小换热系统的整体体积;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换热器本体的承压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环状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环状换热器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环状换热器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100、换热主体;110、筒状板片;111、扰流凸起;120、堵盖;130、支撑环;140、支撑块;141、连通通道;A、第一接口;B、第二接口;C、第三接口;D、第四接口;E、第一介质空间;F、第二介质空间;G、集散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发明一种环状换热器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环状结构的换热主体100,该换热主体100对应其中间环孔内形成有用于嵌套在柱状换热器上的内腔;该换热主体100包括若干依次间距嵌套相连的筒状板片110、以及两个位于筒状板片110轴向两端的堵盖120,换热主体100对应相邻的筒状板片110之间构造形成有交替布置的第一介质空间E和第二介质空间F且第一介质空间E之间、第二介质空间F之间各自连通,同时换热主体100上还设置有与第一介质空间E相连通的第一接口A和第二接口B、以及与第二介质空间F相连通的第三接口C和第四接口D;如此本专利的换热器能够套装在柱状换热器上,如此使得换热器之间配合更加紧凑,能够有效缩小换热系统的整体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堵盖120在换热主体100的轴向两端均构造设置有集散腔G,具体的,堵盖120为环状罩体结构,堵盖120的外沿和内沿分别与最内侧筒状板片110和最内侧筒状板片110相连以构造形成集散腔G;或者,堵盖120为环状板片结构,最外侧的筒状板片110和最内侧的筒状板片110的端部均突出于位于中间的筒状板片110的端部,堵盖120连接于最外侧筒状板片110和最内侧筒状板片110的端部之间以形成集散腔G。

在上述方案中,如图2所示,两端的集散腔G均与第一介质空间E相连通;具体的,第一介质空间E对应其轴向两端均设置有若干呈环状间隔布置的支撑块140,若干支撑块140与两侧的筒状板片110密封配合相连以使得第一介质空间E的两侧筒状板片110之间呈稳定间距布置,同时第一介质空间E与集散腔G之间通过支撑块140之间的间隙实现连通;第一接口A和第二接口B分别设置在两个集散腔G上且一个接口设置在换热主体100的外侧、另一个接口设置在换热主体100的内侧。

在上述方案中,如图2所示,第二介质空间F与两端的集散腔G均不连通;具体的,第二介质空间F对应其轴向两端均设置有支撑环130,该支撑环130与两侧的筒状板片110密封配合相连,如此支撑环130完全封堵了第二介质空间F与集散腔G之间的连通,而且能够使得第二介质空间F的两侧筒状板片110呈稳定间距布置;同时,第二介质空间F之间通过第一介质空间E内的至少一块支撑块140构造连通,即至少一块支撑块140上设置有贯通的连通通道141;第三接口C和第四接口D分别设置在换热主体100的轴向两端且一个接口设置在换热主体100的外侧、另一个接口设置在换热主体100的内侧。

在部分具体实施例中,第二介质空间F的两端部之间也可以通过两侧的筒状板片110夹持密封环以实现密封,或者通过至少一侧筒状板片110上冲制形成的环状凸起与相对侧的筒状板片110或者相对的环状凸起相抵以实现密封。

在部分具体实施例中,换热主体100中位于最内侧的介质空间为第二介质空间F,此时第四接口D设置在最内侧的筒状板片110上以连通第二介质空间F和换热主体100的内腔。

在部分具体实施例中,换热主体100中位于最内侧的介质空间为第一介质空间E,此时与最内侧第一介质空间E相邻的第二介质空间F通过第一介质空间E内支撑块140的连通通道141与换热主体100的内腔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主体100中至少一块筒状板片110上冲制有扰流凸起111,如此通过扰流凸起111能够扰动介质在介质空间内流动,以提高换热效果;具体的,换热主体100中无扰流凸起111和有扰流凸起111的筒状板片110呈交替布置,如此相邻的筒状板片110之间通过扰流凸起111支撑以呈间距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换热器结构简单、合理,能够方便的套装在柱状换热器上进行使用,如此使得换热器之间配合更加紧凑以缩小换热系统的整体体积;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换热器本体的承压能力。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33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