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新生儿脐带掉落前的护理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一种新生儿脐带掉落前的护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妇产科新生儿护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脐带掉落前的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妇产科有关新生儿护理中,脐带的护理尤其重要,在脐带结扎后,为避免脐带发生细菌感染,需要保持脐带(肚脐)部位的清洁,同时还需要保持该部位的干燥,干燥的脐周环境可以加速新生儿的脐带脱落。

现如今,新生儿的脐带护理防护操作,主要有两种:

其一,在新生儿脐带结扎后,由主治医师采用无菌纱布包裹残余脐带,再以无菌纱布绕婴儿周身对脐带部位进行包裹缠绕,用以稳定脐带部位防止外物碰触脐带。

其二,采用扣盖式的防护装置扣在脐周外围,将脐带罩住,但如今,已知扣盖式设计的脐带防护装置,基本采用的是一体成型的设计,在其上成型有透气孔,在安装时,主要通过绳带绕新生儿一周进行捆绑固定,这种一体成型的扣盖式防护装置,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扣盖下沿与新生儿肌肤接触面积小,在使用时,容易产生局部压迫,严重时很容易造成新生儿皮肤受损。

2)整个防护装置的使用由绑带实施固定,在后期对新生儿脐带窝进行清洁消毒时,需要完全将绑带进行解绑,清洁完成后,则需要重新捆绑,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一体式扣盖设计的脐带护理防护装置,提出一种新生儿脐带掉落前的护理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使用、舒适度高、功能多样的新生儿脐带掉落前的护理装置,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生儿脐带掉落前的护理装置,具体方案中的结构包括有无菌垫、副带、围带和防护组件。

所述无菌垫的中部设有预留孔。

所述副带和围带分别缝合在无菌垫的两端;且所述副带和围带的端部均开设有绳孔,其中,围带端部的绳孔设置有若干排,绳孔内穿插设置有绳带,所述副带和围带之间通过绳带进行连接,采用多排绳孔设计,以及采用绳带连接,相比魔术粘而言,其绳带柔软性更好,松紧度的调节更加方便。

为了满足新生儿脐带防护作用之外,还能为后续脐带窝的清洁护理提供便利,所述防护组件主要由垫托、隔离罩、端盖以及隔离板构成。

具体的,所述垫托缝合在无菌垫的表面,所述隔离罩可拆卸式安装在垫托上,所述端盖扣合连接在隔离罩顶端,所述隔离板卡接在端盖内侧,所述隔离板顶部可拆式卡接有网盖。

进一步的,所述无菌垫的底部可拆式贴合有一层脱脂纱布垫片,在无菌垫底部贴合上脱脂纱布垫片(医用),用来增加无菌垫底部与肌肤之间的透气性,所述无菌垫、副带和围带均采用无弹性的纯棉面料,采用纯棉面料制作无菌垫以及副带和围带,可以提高装置与新生儿接触时的舒适性,而且无弹性设计,则是方便护理人员通过绳带调节松紧,所述围带的中部采用椭圆形设计,围带中部采用椭圆形设计,可以增加围带与新生儿腰背位置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装置佩戴时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所述垫托包括胶垫,所述胶垫为环形设计,所述胶垫与无菌垫之间采用车缝连接,且所述胶垫的内侧与预留孔位置对齐,所述胶垫顶部一体成型有凹槽,凹槽的内部绕胶垫圆周等距离一体成型有若干卡扣,所述卡扣为“L”状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罩包括环座、罩体和罩沿,所述罩体上绕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透气孔,透气孔的设计可以提高隔离罩的横向通风透气效果,所述环座和所述罩沿分别一体成型在罩体两端,所述环座为扁平状设计,且环座尺寸与胶垫顶部的凹槽尺寸匹配,其中胶垫上的凹槽设计可以对环座起到定位效果,方便环座快速定位,所述环座对应胶垫上每个卡扣位置均设有卡口,所述卡口为弧形槽,且所述卡口的一端为通槽设计,所述卡口端部贯穿环座底部的通槽尺寸与卡口顶部形状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包括硅胶环形盖扣,所述硅胶环形盖扣的内侧一体成型有环槽,所述硅胶环形盖扣的扣沿内侧一体成型有凸起的环形防脱扣,所述罩沿的外侧一体成型有一圈内凹的防脱槽,硅胶环形盖扣的结构设计,再配合隔离罩的罩沿结构,可以实现端盖的快装与快拆,同时还能确保端盖与隔离罩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具备良好的防脱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板包括卡接在环槽内侧的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卡槽上绕圆周等距离开设有若干豁口,所述环形卡槽的内侧一体成型有网板,所述隔离板整体为金属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网盖包括金属网盘,所述金属网盘的外沿对应环形卡槽上的豁口位置均设有锁扣,所述网盖与网板之间夹持有药包,其中药包为中药包,内部填充的药材优选为艾草叶。

进一步的,所述罩体内侧且靠近顶端的位置绕圆周一体成型有内卡槽,所述罩体内侧通过内卡槽可拆式安装有托盘,所述托盘包括盘体,所述盘体一周的盘沿呈向上弯曲的弧形结构设计,所述盘体的盘沿顶部一体成型有与内卡槽相适配的锁槽部,所述盘体的盘沿上均匀分布有微孔;所述盘体的盘沿外侧与罩体内壁紧密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环座与罩体相接位置的内部设环形的空腔,所述隔离罩内侧位于空腔位置绕圆周设有一圈抽吸孔,所述隔离罩外部一侧对应空腔位置设有管接头,所述管接头上通过导管连接微型吸气泵。

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记载的脐带掉落前防护装置,以中部设有预留孔的无菌垫作为垫层,以避免防护组件直接与新生儿娇嫩的肌肤直接接触,而且无菌垫平铺在脐周,无菌垫与新生儿肌肤接触面积大,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装置佩戴时的舒适性,与此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出现新生儿脐周部位的皮肤出现摩擦损伤,安全性更高;再结合副带、围带以及绳带的设置,从而形成一个单独的底座结构,再借助防护组件与无菌垫之间的连接设计,使得防护单元与无菌垫之间可以进行拆装,在后期对新生儿脐带窝进行清洁时,只需要拆除防护单元即可,无需拆除底座结构,为后续新生儿脐带护理操作提供便利;

另外,防护单元中通过可拆式的端盖结合隔离罩的结构设计,再配合设置的隔离板、网盖、托盘以及导管和微型吸气泵,使得该护理装置,在具备基本脐带护理防护功能之外,还具备药包固定作用,可以借助药包对脐周环境起到药物辅助抑菌的效果,同时也为后期孩童做脐部药熏、药灸提供便利,其功能相比目前一体式脐带防护装置而言更加多样化,而且适用周期将不再局限于新生儿脐带脱落前的一周时间,而是可以根据治疗需要,适用在年龄更大的孩童身上做脐部药灸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中防护组件拆分后的侧仰视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防护组件拆分后的侧俯视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防护组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防护组件组装后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无菌垫;2、副带;3、围带;4、防护组件;5、预留孔;6、绳带;7、导管;8、微型吸气泵;

401、垫托;411、胶垫;412、卡扣;

402、隔离罩;421、环座;422、罩体;423、罩沿;424、内卡槽;425、透气孔;426、抽吸孔;427、卡口;428、空腔;429、管接头;

403、端盖;431、硅胶环形盖扣;432、环槽;

404、隔离板;441、环形卡槽;442、网板;443、豁口;

405、药包;

406、网盖;461、金属网盘;462、锁扣;

407、托盘;471、盘体;472、锁槽部;473、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发明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生儿脐带掉落前的护理装置,具体方案中的结构包括有无菌垫1、副带2、围带3和防护组件4。

其中,无菌垫1的中部设有预留孔5,在使用本装置时,预留孔5的位置主要用来为结扎后的脐带留出空隙,方便护理装置的前期固定,同时也为后期脐带窝的护理留出操作空间,而且无菌垫1以预留孔5为中心,贴在新生儿的脐周,对脐周肌肤具有较好的无菌防护效果,可以降低脐带细菌感染的风险。

众所周知,新生儿皮肤娇嫩,即使是柔软的魔术粘毛面,也会对新生儿肌肤造成较大的刺激,容易出现红肿摩擦问题,而且魔术粘缝合在面料上会使得局部面料柔性降低,影响其舒适度,为了使得装置能够有效佩戴在新生儿身上,且避免新生儿出现不适,其副带2和围带3分别缝合在无菌垫1的两端;且副带2和围带3的端部均开设有绳孔,其中,围带3端部的绳孔设置有若干排,绳孔内穿插设置有绳带6,副带2和围带3之间通过绳带6进行连接,采用多排绳孔设计,以及采用绳带6连接,相比魔术粘而言,其绳带6柔软性更好,松紧度的调节更加方便。

如图3-6所示,为了满足新生儿脐带防护作用之外,还能为后续脐带窝的清洁护理提供便利,防护组件4主要由垫托401、隔离罩402、端盖403以及隔离板404构成。

具体的,垫托401缝合在无菌垫1的表面,隔离罩402可拆卸式安装在垫托401上,端盖403扣合连接在隔离罩402顶端,隔离板404卡接在端盖403内侧,隔离板404顶部可拆式卡接有网盖406。

本实施例中,无菌垫1的底部可拆式贴合有一层脱脂纱布垫片,在无菌垫1底部贴合上脱脂纱布垫片(医用),用来增加无菌垫1底部与肌肤之间的透气性,无菌垫1、副带2和围带3均采用无弹性的纯棉面料,采用纯棉面料制作无菌垫1以及副带2和围带3,可以提高装置与新生儿接触时的舒适性,而且无弹性设计,则是方便护理人员通过绳带6调节松紧,围带3的中部采用椭圆形设计,围带3中部采用椭圆形设计,可以增加围带3与新生儿腰背位置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装置佩戴时的舒适性。

为了方便后期对新生儿脐带窝进行清洁护理,其防护组件4中的垫托401与隔离罩402之间应当采用可拆分设计,且垫托401应当与隔离垫连接,具体方案如下:

如图3所示,垫托401包括胶垫411,胶垫411为环形设计,胶垫411与无菌垫1之间采用车缝连接,且胶垫411的内侧与预留孔5位置对齐,胶垫411顶部一体成型有凹槽,凹槽的内部绕胶垫411圆周等距离一体成型有若干卡扣412,卡扣412为“L”状设计。

如图3所示,隔离罩402包括环座421、罩体422和罩沿423,罩体422上绕圆周均匀分布有若干透气孔425,透气孔425的设计可以提高隔离罩402的横向通风透气效果,环座421和罩沿423分别一体成型在罩体422两端,环座421为扁平状设计,且环座421尺寸与胶垫411顶部的凹槽尺寸匹配,其中胶垫411上的凹槽设计可以对环座421起到定位效果,方便环座421快速定位,环座421对应胶垫411上每个卡扣412位置均设有卡口427,卡口427为弧形槽,且卡口427的一端为通槽设计,卡口427端部贯穿环座421底部的通槽尺寸与卡口427顶部形状相适配。

隔离罩402与垫托401之间进行装配时,通过卡扣412与卡口427的咬合配合,可以实现隔离罩402的快速拆装,在护理脐带窝时,只需要旋拧隔离罩402,使得卡扣412完全移动到卡口427端部的通槽位置,即可完全取下隔离罩402,而在安装隔离罩402时,将卡扣412穿过卡扣412端部的通槽后旋拧隔离罩402,即可使得卡扣412和卡口427咬合,实现隔离罩402的固定。

如图3-6所示,端盖403包括硅胶环形盖扣431,硅胶环形盖扣431的内侧一体成型有环槽432,硅胶环形盖扣431的扣沿内侧一体成型有凸起的环形防脱扣,罩沿423的外侧一体成型有一圈内凹的防脱槽,硅胶环形盖扣431的结构设计,再配合隔离罩402的罩沿423结构,可以实现端盖403的快装与快拆,同时还能确保端盖403与隔离罩402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具备良好的防脱效果。

如图4-6所示,隔离板404包括卡接在环槽432内侧的环形卡槽441,环形卡槽441上绕圆周等距离开设有若干豁口443,环形卡槽441的内侧一体成型有网板442,隔离板404整体为金属构成,且隔离板404与端盖403之间采用卡接设计,可以使得端盖403结合隔离板404在隔离罩402顶部构成一道有效的防护机构。

本实施例中,网盖406包括金属网盘461,金属网盘461的外沿对应环形卡槽441上的豁口443位置均设有锁扣462,网盖406与网板442之间夹持有药包405,其中药包405为中药包405,内部填充的药材优选为艾草叶。

其中,网盖406与隔离板404之间通过锁扣462与豁口443的配合实现可拆卸的装配组合,方便更换药包405和固定药包405,而药包405中的中药优选为艾叶(对艾叶香过敏的新生儿除外),也可以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治疗需求,选用不同中药材,在脐带脱落前,可通过药包405包裹药材以非接触的方式,通过中药挥发的成分来改善脐周环境,进一步降低脐带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例如:艾草香的驱蚊、抑菌的效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隔离罩402内部空间中的细菌滋生,从外部环境而言,则可以起到一定驱蚊效果。

为了扩大脐带防护装置在功能上的多样性,不再局限于新生儿脐带脱落前的一周时间,而是可以根据治疗需要,适用在年龄更大的孩童身上做脐部药灸治疗,具体设计如下:

在罩体422内侧且靠近顶端的位置绕圆周一体成型有内卡槽424,罩体422内侧通过内卡槽424可拆式安装有托盘407,托盘407包括盘体471,盘体471一周的盘沿呈向上弯曲的弧形结构设计,盘体471的盘沿顶部一体成型有与内卡槽424相适配的锁槽部472,盘体471的盘沿上均匀分布有微孔473;盘体471的盘沿外侧与罩体422内壁紧密贴合,设置托盘407主要是为了防止药熏药灸时,避免燃烧的灰渣透过孔洞落到肌肤上烫伤皮肤,而且在托盘407一周盘沿上设计微孔473,可以起到均匀布气效果为后续负压阶段抽吸药熏、药灸提供便利。

如图6所示,环座421与罩体422相接位置的内部设环形的空腔428,隔离罩402内侧位于空腔428位置绕圆周设有一圈抽吸孔426,隔离罩402外部一侧对应空腔428位置设有管接头429,管接头429上通过导管7连接微型吸气泵8。

实行药灸或者药熏时,可将压缩的药饼放置于网盖406顶部,点燃药饼后,启动微型吸气泵8,采用薄膜或者纸巾绕隔离罩402一周堵住罩体422上的透气孔425即可,微型吸气泵8的启动,可以使得在隔离罩402内部形成相对负压,从而将网盖406顶部中药燃烧产生的药烟吸入隔离罩402内部,对孩童肚脐部位起到药熏、药灸效果,期间微型吸气泵8可采用间接启闭,在停歇期间,方便药烟在隔离罩402内滞留少许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7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