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拖车顶升建筑物移位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5:04


一种拖车顶升建筑物移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移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拖车顶升建筑物移位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物移位技术是将既有建筑整体移位至新址,解决了城市发展中拆迁和保留之间的矛盾,保护了有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针对高大的移位建筑,建筑物移位前,需通过结构托换将上部结构与基础截断,使上部结构的荷载转移至托换结构,在托换结构与轨道之间安放行走装置(滚轴、滑块或滑车),形成可移动建筑物,然后由牵引装置移至就位位置。而对于层数不多、重量轻,特别是移位距离较远的建筑,采用拼装拖车移位更经济。

现有的建筑物拖车移位是通过千斤顶等顶升机构将建筑物下方的托换结构顶起,然后拖车驶入建筑物正下方,千斤顶卸载,建筑物安放在拖车上;移到新址后,也是需要千斤顶顶起,拖车才能驶出建筑物下方;在顶升和下放建筑物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千斤顶等顶升机构的同步进给,保持建筑物与拖车的精确接触,在单个或多个顶升机构出现进给偏差时,可能会导致建筑物顶升或下放过程中出现偏移导致的建筑物结构损伤,难以满足建筑物无损移位的需求,对顶升机构的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目前的顶升机构精度不足可能导致建筑物出现结构损伤隐患,影响建筑物顶升、移位和下落过程中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拖车顶升建筑物移位方法,利用拖车本身的平台升降结构,对建筑物进行精确的顶升和下放,保证拖车平面与建筑物托换梁的平稳接触,提高顶升、移位和下落过程中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对建筑物结构的损伤,提高移位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拖车顶升建筑物移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沿建筑物的框架柱两侧布设托换梁并与框架柱固连,托换梁底面标高大于地面标高,托换梁与地面之间形成容纳拖车的空间;

托换梁下方地面铺设垫板,托换梁与垫板之间设置支撑立柱,将托换梁与地面之间框架柱截断;

拖车沿地面移动至托换梁下方,拖车平面顶升至接触托换梁并承载建筑物,撤出支撑立柱;

拖车带动建筑物移动至新址,将建筑物下方框架柱与新址基础预设框架柱对接,下落拖车平台并撤出拖车,回填新址基础。

进一步地,所述托换梁沿建筑物横向和纵向分别布置,纵向托换梁和横向托换梁交叉形成网格状结构。

进一步地,每根框架柱的侧面均设有托换梁,位于相对侧的两根托换梁结合框架柱进行固连。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立柱顶端抵接托换梁,另一端抵接垫板,沿拖车移位方向上,支撑立柱贴近框架柱布置并避让拖车位置。

进一步地,截断建筑物的框架柱后,建筑物荷载从框架柱转移至支撑立柱,保持支撑立柱稳定。

进一步地,拖车平面接触托换梁位置所覆盖的框架柱沿托换梁底面截断,其他位置的框架柱靠近地面截断。

进一步地,建筑物移动至其下方框架柱与新址基础预设框架柱对齐后,通过钢筋搭接并浇筑混凝土,使建筑物框架柱与新址基础预设框架柱连接。

进一步地,在框架柱对齐后,在新址基础上铺设垫板,托换梁与垫板之间设置支撑立柱,拖车平面下落使建筑物荷载从拖车转移至支撑立柱,并撤出拖车。

进一步地,撤出拖车后,建立建筑物框架柱与新址基础预设框架柱的连接。

进一步地,在建筑物由新址基础稳定承载后,拆除托换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针对目前多个顶升机构协同工作时精度不足,导致建筑物出现结构损伤隐患的问题,利用拖车本身的平台升降结构,对建筑物进行精确的顶升和下放,保证拖车平面与建筑物托换梁的平稳接触,提高顶升、移位和下落过程中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对建筑物结构的损伤,提高移位过程中的安全性。

(2)拖车本身的升降平台为整体结构,升降平台下方也为多个顶升元件协同工作的结构,通过升降平台本身的整体结构对顶升元件的动作进行强制同步,保持升降平台顶面的平整度,使其能够平稳承载建筑物托换结构,解决分体式顶升结构单独工作出现进给偏差导致的结构损伤问题。

(3)充分利用拖车本身的平台升降结构,避免了采用顶升机构和垫块先顶升建筑物装车、卸车后重新降低建筑物标高的操作过程,从而提高了建筑物平移的效率。

(4)以定长的支撑立柱作为中间替换支撑件,在截断框架柱后实现对建筑物的临时支撑,结合拖车平台的升降承载结构,共同实现对建筑物的支撑,保证在建筑物荷载由框架柱转移至拖车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建筑物转移至新址后,支撑立柱作为临时支撑方便拖车的撤出,为建筑物对接框架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待移位建筑物立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待移位建筑物原址基础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待移位建筑物设置托换梁后立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待移位建筑物设置托换梁后平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待移位建筑物托换梁下方设置钢立柱和垫板的立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待移位建筑物托换梁下方设置钢立柱和垫板的平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框架柱截断的立面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拖车进入建筑物下方的立面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拖车进入建筑物下方的平面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托车顶升的立面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撤出钢立柱和垫板的立面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拖车移位并接近新址的立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拖车移位至新址并且新址框架柱和原址框架柱对齐的立面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钢立柱和垫板重新支顶的立面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拖车顶升平台下降移出,新址框架柱和原址框架柱间连接的立面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钢立柱和垫板再次撤出的立面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托换梁拆除的立面图。。

图中,1.原址基础,2.原址框架柱,3.框架梁板,4.原址地基土,5.托换梁,6.支撑立柱,7.框架柱截断处,8.拖车底盘,9.拖车轮胎,10.拖车升降平台,11.拖车液压顶升机构,12.新址基础,13.新址框架柱,14.连接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17所示,提出了一种拖车顶升建筑物移位方法。

针对目前多个顶升机构协同工作时精度不足,导致建筑物出现结构损伤隐患的问题,提供一种拖车顶升建筑物移位方法,利用拖车本身的平台升降结构,对建筑物进行精确的顶升和下放,保证拖车平面与建筑物托换梁5的平稳接触,提高顶升、移位和下落过程中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对建筑物结构的损伤,提高移位过程中的安全性。

所述拖车顶升建筑物移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沿建筑物的框架柱两侧布设托换梁并与框架柱5固连,托换梁5底面标高大于地面标高,托换梁5与地面之间形成容纳拖车的空间;

托换梁5下方地面铺设垫板,托换梁5与垫板之间设置支撑立柱6,将托换梁5与地面之间框架柱截断;

拖车沿地面移动至托换梁5下方,拖车平面顶升至接触托换梁5并承载建筑物,撤出支撑立柱;

拖车带动建筑物移动至新址,将建筑物下方框架柱与新址基础12预设框架柱对接,下落拖车平台并撤出拖车,回填新址基础12。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进行移位的建筑物为独立基础框架结构,框架柱的分布如图2所示,框架柱上连接有框架梁板3,对相邻框架柱进行连接和辅助固定;并且建筑物原址基础1顶面位于天然地面以下,当建筑物相邻列或相邻排的框架柱间距大于用一辆拖车或一辆以上拖车的宽度时,可以配置多辆拖车对建筑物进行移位;当一辆拖车的宽度能够满足建筑物的承载需求时,也可以采用一辆拖车进行建筑物的移位。

如图3、图4所示,建筑物的框架柱纵向分布有多排,横向分布有多列,对多排框架柱和多列框架柱分别布置托换梁5,托换梁5布置在框架柱的两侧;所述托换梁5沿建筑物横向和纵向分别布置,纵向托换梁5和横向托换梁5交叉形成网格状结构,共同对框架柱进行固定。

每根框架柱的侧面均设有托换梁5,位于相对侧的两根托换梁5结合框架柱进行固连;一方面建立托换梁5与建筑物框架柱的稳定连接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托换梁5维持建筑物框架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避免框架柱发生变形导致的建筑物结构损伤问题。

如图5、图6所示,所述支撑立柱6为钢立柱,垫板为钢板结构,支撑立柱6顶端抵接托换梁5,另一端抵接垫板,支撑立柱6贴近框架柱布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沿拖车移位方向上,支撑立柱6贴近框架柱布置并避让拖车位置。

截断建筑物的框架柱后,建筑物荷载从框架柱转移至支撑立柱6,保持支撑立柱6稳定。

如图7所示,原址基础1预埋于地基土内,在截断建筑物的框架柱时,将建筑物框架柱与地基土内的原址基础1分离。

对于截断位置,拖车升降平台10的平面接触托换梁5位置所覆盖的框架柱沿托换梁5底面截断,其他位置的框架柱靠近地面截断。

如图8、图9所示,对于拖车结构,拖车底盘8下方安装有拖车轮胎9,拖车底盘8通过拖车液压顶升机构11连接拖车升降平台10,拖车升降平台10能够在拖车液压顶升机构11的作用下改变与拖车底盘8的间距,从而达到接触并顶升建筑物或下放脱离建筑物的动作。

如图10、图11所示,拖车升降平台10为整体结构,拖车升降平台10下方也为多个顶升元件协同工作的结构,通过升降平台本身的整体结构对顶升元件的动作进行强制同步,保持升降平台顶面的平整度,使其能够平稳承载建筑物托换结构,解决分体式顶升结构单独工作出现进给偏差导致的结构损伤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排框架柱的间距大于拖车宽度,对于多排框架柱结构,框架柱截断处7靠近地面,采用多辆拖车进行建筑物的承载,相邻排框架柱之间设置一辆拖车,多辆拖车升降平台10同步动作。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于相邻排框架柱的间距小于拖车宽度的情况,对拖车升降平台10平面覆盖位置的框架柱进行特殊截断,框架柱截断处7与托换梁5底面平齐,从而方便托换梁5与拖车升降平台10平面的贴合。

如图12、图13所示,建筑物移动至其下方框架柱与新址基础12预设框架柱对齐后,通过钢筋搭接并浇筑混凝土,使建筑物框架柱与新址基础12预设框架柱连接;

如图14、图15所示,在框架柱对齐后,在新址基础12上铺设垫板,托换梁5与垫板之间设置支撑立柱6,拖车平面下落使建筑物荷载从拖车转移至支撑立柱6,并撤出拖车;

如图16、图17所示,撤出拖车后,通过连接混凝土14建立建筑物框架柱与新址基础12预设的新址框架柱13的连接关系;在建筑物由新址基础12的新址框架柱13稳定承载后,拆除托换梁5。

具体的,结合图1-图17,对于上述拖车顶升建筑物移位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包括以下步骤:

在原址框架柱2两侧紧贴框架柱施工托换梁5;托换梁5的梁底标高应略大于地面标高加上拖车升降平台10未升起的拖车的高度,但也不应超过地面标高加上拖车升降平台10升起后的拖车的高度;相应的托换梁5的承载力应保证拖车移动时上部建筑物的安全;

在建筑物新址位置施工新址基础12和地面以下部位的新址框架柱13;新址框架柱13的间距和构造应和原址框架柱2完全一致;

在平行于移位方向的托换梁5下方和地面之间安放临时支撑立柱6,以免妨碍拖车顺利进入托换梁5下方,支撑立柱6应近可能靠近框架柱;支撑立柱6下端安放在铺设于地面的垫板上,上端应顶紧托换梁5;

将原址框架柱2靠近地面部分截断,此时上部建筑物荷载通过托换梁5、支撑立柱6、垫板传至原址地基土4;

沿移位方向将拖车驶入待移位建筑物托换梁5下方;待全部拖车进入后,开启拖车升降平台10进行顶升,当拖车升降平台10与托换梁5紧密接触并且支撑立柱6和托换梁5脱开一段距离后停止顶升;

撤出所有支撑立柱6,上部建筑物荷载通过托换梁5传递到拖车上;

开动拖车,将建筑物移位至新址,并且建筑物框架柱与新址框架柱13对齐;

在平行于移位方向托换梁5和地面之间再次安放支撑立柱6和铺设垫板,拖车升降平台10回油下降,让所有支撑立柱6支撑托换梁5并且拖车升降平台10应脱离托换梁5一段距离,拖车从建筑物下方驶出;

将建筑物框架柱下段和新址框架柱13上段的钢筋搭接焊,之间的空隙用微膨胀混凝土填充;

待填充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开挖支撑立柱6下面的土方,将支撑立柱6撤出;

拆除托换梁5,移位完成。

充分利用拖车本身的平台升降结构,避免了采用顶升机构和垫块先顶升建筑物装车、卸车后重新降低建筑物标高的操作过程,从而提高了建筑物平移的效率。

另外,以定长的支撑立柱6作为中间替换支撑件,在截断框架柱后实现对建筑物的临时支撑,结合拖车平台的升降承载结构,共同实现对建筑物的支撑,保证在建筑物荷载由框架柱转移至拖车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建筑物转移至新址后,支撑立柱6作为临时支撑方便拖车的撤出,为移位后的建筑物框架柱对接新址框架柱13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379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