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已知:在吸收尿、体液等液体的吸收性物品中,挤压(日文:圧搾)吸收体(例如,日本特开2019-103782)。

发明内容

已知:在吸收性物品中,通过挤压吸收体而设置挤压槽,从而经由挤压槽而使液体向吸收体整体扩散。然而,吸收体的被挤压后的部分变硬,因该部分与皮肤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而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会下降。

鉴于上述背景,本申请公开新颖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将吸收体从非皮肤面侧挤压。

详细而言,本发明的第1方案涉及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挤压工序,通过将所述吸收体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及凹部形成工序,通过加压(英文:press)所述吸收体而在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与所述挤压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

上述的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可以还包括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之后将皮肤面侧片以伸展的状态向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粘贴的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

上述的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可以还包括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之前将皮肤面侧片以伸展的状态向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粘贴的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

在上述的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使所述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皮肤面侧片不粘接。

在上述的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可以将所述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皮肤面侧片粘接。

在上述的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可以在所述挤压工序中,将所述挤压部形成为槽状,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中,将所述凹部形成为槽状。

上述的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可以还包括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皮肤面侧粘接所述非皮肤面侧片且使所述挤压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非皮肤面侧片不粘接的非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

在上述的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可以是,所述吸收体具有吸收性芯,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形成将所述吸收性芯从所述皮肤面侧向所述非皮肤面侧贯通的贯通孔的孔形成工序。

本发明的第2方案涉及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凹凸形成工序,使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部分地凹陷而形成凹部,并通过使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部分地凸出而形成凸部;及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粘贴皮肤面侧片。

另外,能够将本发明从吸收性物品方面理解。例如,本发明的第3方案涉及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可以具备:挤压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及凹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与所述挤压部对应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4方案涉及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可以具备:使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部分地凹陷而成的凹部;使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部分地凸出而成的凸部;及皮肤面侧片,所述皮肤面侧片以沿着所述凸部的方式粘贴于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

根据上述第1~第4方案,能够提供新颖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典型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的要素,其中: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1的伸长的状态的尿布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1的尿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5是与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图。

图7是在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挤压部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图。

图10是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的尿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1是将吸收体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12是将吸收体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13是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4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4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图。

图15是将实施方式2的伸长的状态的尿布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16是将实施方式2的尿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7是与实施方式2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18是将实施方式3的尿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9是将实施方式3的尿布的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20是将吸收体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21是将实施方式3的尿布的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22是将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1的尿布的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23是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2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24是将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3的尿布的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25是将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4的尿布的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26是将实施方式4的伸长的状态的尿布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27是将实施方式4的尿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28是在实施方式4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挤压部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9是将实施方式5的尿布的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30是将实施方式5的尿布的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31是将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5-1的尿布的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32是将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5-1的尿布的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33是将实施方式6的尿布的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34是与实施方式6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3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6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图。

图36是与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6-1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37是将吸收体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38是与实施方式7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39是将实施方式8的伸长的状态的尿布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40是将实施方式8的尿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41是将实施方式8的尿布的凹部及凸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42是与实施方式8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4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8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图。

图44是将在实施方式8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加压装置在旋转轴方向上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45是将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8-1的尿布的凹部及凸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46是与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8-1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4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8-1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图。

图48是与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8-2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4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8-2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图。

图50是将实施方式9的伸长的状态的尿布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51是将实施方式9的尿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52是将实施方式9的尿布的凹部及凸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53是将在实施方式9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加压装置在旋转轴方向上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54是将实施方式10的伸长的状态的尿布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55是将实施方式10的尿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56是与实施方式10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流程图。

图57是将顶片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58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0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图。

图59是将实施方式11的伸长的状态的尿布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60是将实施方式11的尿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61是将吸收体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62是将实施方式12的伸长的状态的尿布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63是将实施方式的尿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64是将实施方式12的尿布的挤压部及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65是将实施方式12的变形例12-1的尿布的挤压部及凹部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66是将吸收体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的结构是例示,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结构。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带型一次性尿布(是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以下,简称作“尿布”),将连结与穿戴者的腹部相对配置的前身和与背部相对配置的后身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与胯裆相对配置)的下裆部位于上述前身(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后身(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长度方向的中央)。另外,在尿布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以下,简称作“穿戴状态”)下,将朝向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在穿戴的状态下是内侧)设为皮肤面侧,将皮肤面侧的相反侧(在穿戴的状态下是外侧)设为非皮肤面侧。而且,将连结皮肤面侧和非皮肤面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除此之外,将从厚度方向观察称作平面观察。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尿布1具有与在穿戴状态下覆盖穿戴者的阴部的下裆对应的部位即下裆区域1B、位于下裆区域1B的前侧且与穿戴者的前身对应的部位即前身区域1F、及位于下裆区域1B的后侧且与穿戴者的后身对应的部位即后身区域1R。在后身区域1R的左右两侧的边缘,设置有能够向设置于前身区域1F的非皮肤面侧的面的前补片2F粘贴的带2L、2R。若在前身区域1F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且后身区域1R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状态下将带2L、2R向前补片2F粘贴,则尿布1以包围穿戴者的腹围和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由于尿布1以这样的形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所以穿戴者能够在穿戴了尿布1的状态下站立行走。

在尿布1,主要以下裆区域1B附近为中心而配置有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另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包围穿戴者的腿围部(大腿部)的部位设置有腿褶裥3AL、3AR,在比腿褶裥3AL、3AR靠尿布1的宽度方向内侧处设置有立体褶裥3BL、3BR,在包围穿戴者的腹围的部位设置有腰褶裥3R。腿褶裥3AL、3AR、立体褶裥3BL、3BR及腰褶裥3R通过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而向穿戴者的皮肤紧贴。由此,从穿戴者的阴部排出的液体不从尿布1漏出而由尿布1的吸收体吸收。此外,作为弹性构件,能够适当选择丝状、带状的橡胶等。

图2是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尿布1具有在穿戴状态下形成外表面的罩片4。罩片4是具有在相当于长边的部位设置有缩窄部4KL、4KR的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构件,形成尿布1的外装面。缩窄部4KL、4KR设置于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罩片4为了后述的背片5的加强、手感的提高而设置,例如,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能够使用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液体不透过性的无纺布作为其材料。作为热塑性树脂,能够例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罩片4不限于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具有内罩片及外罩片的多层构造。

并且,尿布1具有在罩片4的穿戴者侧的面依次层叠的背片5(在本申请中所说的“非皮肤面侧片”的一例)、吸收体6、顶片7(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皮肤面侧片”的一例)。背片5、吸收体6、顶片7都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构件,以长度方向与罩片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依次层叠于罩片4。背片5与罩片4同样,是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而以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为材料形成的片。背片5为了抑制穿戴状态下的潮热,优选由兼具透湿性的材料构成。另外,顶片7由以覆盖吸收体6的吸水面的方式配置于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纤维而形成的热风(英文:air through)无纺布构成。该顶片7在其一部分或全部具有液体透过性。因而,在尿布1被穿戴的状态下,从穿戴者排泄出的液体通过能够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片7而进入吸收体6,在此处被吸收。另外,顶片7也可以具有亲水性。此外,尿布1的长度方向、和吸收体6及顶片7的长度方向相同。

背片5、吸收体6、顶片7均从前身区域1F延伸至后身区域1R。由此,若利用层叠有背片5、吸收体6及顶片7的罩片4覆盖穿戴者的阴部,则背片5、吸收体6及顶片7的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位于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穿戴者的阴部成为从穿戴者的腹侧到背侧为止被吸收体6覆盖的状态。因此,不管穿戴者以将腹部朝下的姿势和将背部朝下的姿势中的哪个姿势将液体向体外排出,排出的液体都会经由顶片7而与吸收体6接触。

另外,在尿布1中,用于形成上述的腿褶裥3AL、3AR的弹性构件4SL、4SR以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伸缩的方式设置于罩片4与背片5之间。弹性构件4SL、4SR以根据在尿布1中在设计上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决定的适当的根数(在本实施方式中是3根)设置。

另外,尿布1具有细长的带状的侧片8L、8R。侧片8L、8R是设置于顶片7的长边的部分的液体不透过性的片。在侧片8L、8R,与罩片4同样地,在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设置缩窄部8KL、8KR。并且,在侧片8L、8R,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用于形成立体褶裥3BL、3BR的弹性构件8EL、8ER。若尿布1成为穿戴状态的形态、即尿布1成为侧视U字状的形态,则侧片8L、8R被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力在长度方向上拉近而从顶片7立起,成为防止液体的流出的立体褶裥3BL、3BR。

此外,在罩片4,防止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的弹性构件4C在比弹性构件4SL、4SR靠尿布1的宽度方向内侧处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设置。弹性构件4C根据在尿布1中在设计上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设置。

另外,用于形成上述的腰褶裥3R的弹性构件9ER在比吸收体6的端部更靠背侧的位置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弹性构件9ER以成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由此,若设置于弹性构件9ER的左右两侧的带2L、2R在穿戴者的腹侧向前补片2F粘贴,则弹性构件9ER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1向穿戴者紧贴,防止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

吸收体6具有吸收性芯和包住吸收性芯的整体的芯包裹片(参照图4)。对于芯包裹片,使用纸巾(英文:tissue paper)、液体透过性的无纺布。吸收性芯具有使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聚合物即SAP(高吸收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保持于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或棉纤维这样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后的短纤维的间隙的构造。由此,在吸收性芯中,吸收液体的前后的吸收性树脂的体积变动基本上在将吸收性树脂保持于间隙的短纤维内进行。因此,若俯瞰吸收性芯整体,则可以说吸收了液体的吸收性芯的厚度的膨胀率不如吸收性树脂自身的膨胀率大。

本实施方式的SAP颗粒是指使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成为粒状而得到的物质。在此所说的“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是包含仅由SAP构成的组合物、以SAP为主成分且在其中以不对吸水性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包含有其他的物质的组合物这双方的概念。作为“其他的物质”,能够举出添加剂(以将颗粒表面疏水化的目的添加的表面改性剂等)、在SAP的合成时残留的未反应的单体等。

图3是将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图4是以图3的AA线剖切的情况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此外,在图3及图4中,前补片2F、弹性构件4C、4SR、4SL、8EL、8ER、9ER、侧片8L、8R的图示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备相对于长方形状的吸收体6形成为斜格子状的挤压部20及凹部21。挤压部20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凹部21通过在形成了挤压部20后加压吸收体6而形成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这里对应的位置是指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此外,关于挤压部20及凹部21的形成工序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挤压部20及凹部21在吸收体6形成为在斜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尿布1能够沿着设置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凹部21而将穿戴者排出的尿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散。另外,尿布1能够将浸透到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的尿沿着挤压部20而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散。由此,尿布1能够将穿戴者排出的尿利用吸收体6的整体高效地吸收。另外,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设置挤压部20及凹部21,能够使吸收体6容易折弯,因此能够使相对于穿戴者的贴合感提高。另外,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凹部21,能够确保皮肤面侧的通气性,能够抑制穿戴状态下的潮热。

另外,挤压部20通过挤压吸收体6而形成。由于被挤压后的部分会变硬,所以若假设挤压部20隔着片而与穿戴者的皮肤间接地接触,则皮肤触感差而穿戴感下降。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挤压部20形成于非皮肤面侧,所以挤压部20也不会隔着片而与穿戴者的皮肤间接地接触。另外,凹部21由于不是通过挤压而是通过加压形成,所以不比挤压部20硬。因而,在尿布1中,即使凹部21隔着顶片7而与穿戴者接触,也能够抑制穿戴感下降,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在吸收体6形成挤压部20及凹部21的工序具有特征,因此,以后,主要说明这些工序。图5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首先,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20(步骤S101,在本申请中所说的“挤压工序”的一例)。接着,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21(步骤S102,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凹部形成工序”的一例)。通过加压吸收体6,从而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的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向非皮肤面侧凹陷,形成凹部21。接着,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步骤S103,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形成工序之后进行顶片粘贴工序。

接着,参照图6及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了尿布1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在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M具备运送线M1、挤压部形成装置M2、加压装置M3、涂布装置M4、顶片供给辊M5。运送线M1是将吸收体6和顶片7向一定方向(图中,箭头A1的方向)运送的输送机。在制造工序中,吸收体6和顶片7是连续体,通过将它们一个一个地分割而得到一张尿布的量的吸收体6和顶片7。

挤压部形成装置M2具有砧辊M21和挤压辊M22。图7是将挤压部形成装置M2放大而示出的立体图。砧辊M21配置于吸收体6的成为皮肤面侧的一侧(图中,上侧),挤压辊M22配置于吸收体6的成为非皮肤面侧的一侧(图中,下侧)。砧辊M21和挤压辊M22设置预定的间隙而相对配置。挤压辊M22具备对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进行挤压的凸部M22C。凸部M22C相对于通过的吸收体6形成为斜格子状。在图7中,被吸收体6遮挡的部分的凸部M22C也为了说明而以实线图示。此外,砧辊M21及挤压辊M22是铁等金属制。挤压部形成装置M2通过使从运送线M1的上游侧流动过来的吸收体6通过砧辊M21与挤压辊M22之间而利用凸部M22C从非皮肤面侧挤压(图5所示的步骤S101)。由此,在吸收体6形成挤压部20。

在运送线M1的输送路径中的挤压部形成装置M2的下游侧设置有加压装置M3。加压装置M3具有加压辊M31和砧辊M32。加压辊M31和砧辊M32设置预定的间隙而相对配置。此外,加压辊M31及砧辊M32是铁等金属制。加压装置M3通过使从运送线M1的上游侧流动过来的吸收体6通过加压辊M31与砧辊M32之间而加压吸收体6(图5所示的步骤S102)。通过加压吸收体6,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的皮肤面侧向非皮肤面侧凹陷,形成凹部21。

在运送线M1的输送路径中的加压装置M3的下游侧设置有涂布装置M4。涂布装置M4将热熔粘接剂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涂布。涂布装置M4具有多个喷嘴,通过从各喷嘴喷出热熔粘接剂而向吸收体6呈条状、点状地涂布热熔粘接剂。

在运送线M1的输送路径中的涂布装置M4的下游侧设置有顶片供给辊M5。顶片供给辊M5从长尺寸的原料卷(日文:原反ロール)将作为连续体的顶片7向载置于运送线M1的吸收体6上载置。此时,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上载置(图5所示的步骤S103)。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20,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21。凹部21由于不是通过挤压而是通过加压形成,所以不比挤压部20硬。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即使凹部21隔着顶片7而与穿戴者接触,也能够抑制穿戴感下降,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了凹部21后,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由此,不使顶片7向凹部21陷入,或者仅使顶片7向凹部21稍微陷入,使得凹部21不会隔着顶片7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若在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了顶片7的状态下从皮肤面侧挤压吸收体6,则会向顶片7施加负荷而也可能会破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前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从而不会包括顶片7在内进行挤压,另外,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从而防止芯包裹片6B的皮肤面侧因挤压而破裂。由此,能够防止吸收性芯6A中包含的SAP向皮肤面侧洒出。

<变形例1-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1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制造方法在形成凹部21前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这一点具有特征。图8是示出了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变形例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形成挤压部20(步骤S201,在本申请中所说的“挤压工序”的一例),接着,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步骤S202,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的一例),接着,形成凹部21(步骤S203,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凹部形成工序”的一例)。

接着,基于图9来对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了尿布1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在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M具备运送线M1、挤压部形成装置M2、涂布装置M4、顶片供给辊M5、加压装置M6。在本变形例中,取代加压装置M3而在顶片供给辊M5的下游侧设置有加压装置M6。加压装置M6具有加压辊M61和砧辊M62。加压辊M61和砧辊M62设置预定的间隙而相对配置。此外,加压辊M61及砧辊M62是铁等金属制。加压装置M6通过使从运送线M1的上游侧流动过来的吸收体6和顶片7通过加压辊M61与砧辊M62之间而加压吸收体6,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形成凹部21(图8所示的步骤S203)。

可以如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这样,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了顶片7后,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形成凹部21。图10是与图4同样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根据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能够使顶片7向凹部21内陷入,能够使凹部21作为形成于尿布1的皮肤面侧处的流路、通气路发挥功能。另外,能够减小穿戴者的皮肤与顶片7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皮肤触感。

<变形例1-2>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制造方法使凹部21的表面的一部分和顶片7不粘接。图11是示出将涂布有热熔粘接剂30的吸收体6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通过这样将热熔粘接剂30呈条状地涂布,能够仅在凹部21的一部分涂布热熔粘接剂30,在凹部21的表面设置未涂布热熔粘接剂的部分。在涂布了热熔粘接剂30后,即使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而顶片7的一部分陷入到凹部21内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凹部21的表面的一部分和顶片7不粘接。根据本变形例,由于使凹部21的表面的一部分和顶片7不粘接,所以能够使得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不容易感到凹部21的硬。

另外,在使凹部21的表面整体和顶片7不粘接的情况下,将热熔粘接剂30呈点状地涂布于凹部21之间。图12是将涂布有热熔粘接剂30的吸收体6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通过这样将热熔粘接剂30呈点状地涂布,能够不在凹部21的全部区域涂布热熔粘接剂。要使凹部21的表面整体和顶片7不粘接,通过如图12那样涂布热熔粘接剂,能够使凹部21的表面整体和顶片7不粘接。根据本变形例,由于使凹部21的表面整体和顶片7不粘接,所以能够使得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不容易感到凹部21的硬。

<变形例1-3>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制造方法将凹部2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顶片7粘接。在该情况下也是,通过将热熔粘接剂30如图11所示那样呈条状地涂布,从而仅在凹部21的一部分涂布热熔粘接剂,接着,通过加压加工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并使顶片7的一部分向凹部21内陷入,能够将凹部21的表面的一部分和顶片7粘接。另外,通过在凹部21的整体涂布热熔粘接剂,能够将凹部21的表面整体和顶片7粘接。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将凹部2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顶片7粘接,能够直到尿布1的皮肤面侧为止明确地形成凹部21。

<变形例1-4>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了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变形例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在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后(步骤S103之后),向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粘贴背片5(步骤S104,在本申请中所说的“非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的一例)。在步骤S104中,使挤压部2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背片5不粘接。由此,在挤压部20与背片5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使挤压部20作为使尿扩散的流路发挥功能。由此,尿布1容易使尿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扩散,能够将尿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更多地吸收、保持。因而,尿布1即使在尿吸收后也能够维持形成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凹部21的形状,能够通过凹部21来确保通气性。另外,通过将吸收体6的被挤压的一侧即非皮肤面侧利用背片5覆盖,从而即使芯包裹片6B的非皮肤面侧破裂,也能够抑制SAP向尿布1的外部洒出。

接着,基于图14来对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了尿布1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在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M具备运送线M1、涂布装置M7、背片供给辊M8。运送线M1是将背片5、吸收体6、顶片7向一定方向(图中,箭头A1的方向)运送的输送机。在制造工序中,背片5、吸收体6、顶片7是连续体,通过将它们一个一个地分割而得到一个尿布的量的背片5、吸收体6、顶片7。此外,顶片7已经粘贴于吸收体6,吸收体6及顶片7以使吸收体6成为上侧的方式被输送。

涂布装置M7具有多个喷出热熔粘接剂的喷嘴,向吸收体6涂布热熔粘接剂。在使挤压部20的表面的一部分和背片5不粘接的情况下,与图11同样,呈条状地涂布热熔粘接剂。另外,在使挤压部20的表面整体和背片5不粘接的情况下,与图12同样,在挤压部20之间呈点状地涂布热熔粘接剂。在运送线M1的输送路径中的涂布装置M7的下游侧设置有背片供给辊M8。背片供给辊M8从长尺寸的原料卷将作为连续体的背片5向载置于运送线M1的吸收体6上载置。此时,将背片5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上载置(图13所示的步骤S104)。通过如本变形例这样使挤压部2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背片5不粘接,能够在挤压部20与背片5之间形成间隙。

<实施方式2>

接着,对实施方式2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省略。图15是将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图16是以图15的BB线剖切的情况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5及图16中,前补片2F、弹性构件4C、4SR、4SL、8EL、8ER、9ER、侧片8L、8R的图示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有在吸收性芯6A中从皮肤面侧向非皮肤面侧延伸的贯通孔22。贯通孔22在吸收体6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形成于下裆区域1B的前身区域1F侧。该位置是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配置穿戴者的尿道口的位置。如图16所示,贯通孔22通过将吸收性芯6A从皮肤面侧向非皮肤面侧贯通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通过贯通孔22而使尿向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移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如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4那样通过使挤压部20的表面和背片5的至少一部分不粘接而在挤压部20与背片5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贯通孔22使尿向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移动,能够利用挤压部20使更大量的尿向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扩散。尿布1容易使尿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扩散,能够将尿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更多地吸收、保持。因而,尿布1即使在尿吸收后也能够维持形成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凹部21的形状,能够通过凹部21而确保通气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有在吸收体6形成贯通孔22的孔形成工序。图17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吸收体6的吸收性芯6A利用穿孔装置形成贯通孔22(步骤S301,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孔形成工序”的一例)。接着,步骤S302~步骤S305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101~104是同样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以也贯通芯包裹片6B的方式形成贯通孔22。

<实施方式1、2的其他的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挤压部20及凹部21形成为格子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点状、条状。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凹部21,能够减小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面积,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片7也可以由2张无纺布构成,其中的下层的片可以是皮肤面侧片的一例。另外,吸收体6也可以是不具有芯包裹片6B的结构。

<实施方式3>

接着,对实施方式3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省略。

图18是与图4同样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备相对于长方形状的吸收体6形成为斜格子状的挤压部20(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第2凹部”的一例)及凹部21(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第1凹部”的一例)。挤压部20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凹部21通过在形成了挤压部20后加压吸收体6而形成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挤压部20及凹部21在吸收体6形成为在斜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尿布1能够沿着设置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凹部21而将穿戴者排出的尿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散。另外,尿布1能够将浸透到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的尿沿着挤压部20而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散。由此,尿布1能够将穿戴者排出的尿利用吸收体6的整体高效地吸收。另外,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设置挤压部20及凹部21,能够使吸收体6容易折弯,因此能够使相对于穿戴者的贴合感提高。另外,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凹部21,能够确保皮肤面侧的通气性,能够抑制穿戴状态下的潮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粘贴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不粘接。图19是将图18的凹部21附近放大的图。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整体不粘接,通过热熔粘接剂30而在凹部21的外侧与吸收体6的表面粘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通过如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11所示那样将热熔粘接剂30呈条状地涂布,能够在凹部21的表面中形成与顶片7粘接的部位和不与顶片7粘接的部位。因而,在涂布了热熔粘接剂30后,即使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并使顶片7的一部分通过加压而向凹部21内陷入,也能够使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的一部分不粘接。

另外,在使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整体不粘接的情况下,将热熔粘接剂30呈点状地涂布于凹部21之间。图20是将涂布有热熔粘接剂30的吸收体6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通过这样将热熔粘接剂30呈点状地涂布,能够不在凹部21的全部区域涂布热熔粘接剂。这样,要使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整体不粘接,呈图20所示的点状地涂布热熔粘接剂即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由于使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不粘接,所以能够使得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不容易感到凹部21的硬。

接着,对穿戴者向使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不粘接的尿布1排尿了1次以上后的吸收体6进行说明。图21是将吸收了尿的吸收体6的凹部21附近放大的图。通过吸收性芯6A吸收尿而膨胀,而凹部21变形。此外,在图21中,关于挤压部20的变形省略了图示。另外,顶片7通过被加压而向凹部21中陷入,该陷入的部分通过加压而被拉长从而表面积被扩大。因而,顶片7的陷入到凹部21内的部分通过凹部21的变形而向皮肤面侧隆起,该部分成为晃荡的状态。顶片7在该晃荡的部分处存在余裕,因此该部分下方的吸收性芯6A能够进一步向皮肤面侧膨胀。由此,通过吸收体6的该膨胀的部分和其以外的部分而呈格子状地形成微小的凹凸。此外,该膨胀的部分是使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不粘接的部分。尿布1能够通过该微小的凹凸而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间,在吸收体6的尿吸收后也能够确保皮肤与吸收性物品之间的通气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能够应用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中说明的制造方法(参照图8、图9)。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如图8的流程图所示,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20(步骤S201)。接着,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步骤S202)。接着,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21(步骤S203)。通过加压吸收体6,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的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向非皮肤面侧凹陷,形成凹部21。另外,此时,顶片7向凹部21内陷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能够使用图9所示的制造装置M。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了顶片7后,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形成凹部21。由此,能够使顶片7向凹部21内陷入,能够使凹部21作为形成于尿布1的皮肤面侧的流路、通气路发挥功能。另外,能够减小穿戴者的皮肤与顶片7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皮肤触感。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20,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21。凹部21由于不是通过挤压而是通过加压形成,所以不比挤压部20硬。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即使凹部21隔着顶片7而与穿戴者接触,也能够抑制穿戴感下降,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若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了顶片7的状态下从皮肤面侧挤压吸收体6,则会向顶片7施加负荷而也可能会破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前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从而不会包括顶片7在内进行挤压,另外,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从而防止芯包裹片6B的皮肤面侧因挤压而破裂。由此,能够防止吸收性芯6A中包含的SAP向皮肤面侧洒出。

<变形例3-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1的尿布1进行说明。图22与图18同样,是将吸收体6的凹部21附近放大的剖视图。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吸收体6中包含的SAP31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比非皮肤面侧高密度地配置。SAP31含有于吸收性芯6A,在皮肤面侧高密度地配置。若厚度方向上的SAP31的密度偏向皮肤面侧,则吸收体6在尿吸收时容易向皮肤面侧膨胀,如图21所示,容易向皮肤面侧成为凸状形状。此外,SAP31也可以从皮肤面侧起在厚度方向上1成的范围内在平面观察了吸收体6时与凹部21重叠的部分配置得多。

另外,SAP31在吸收了尿后成为凝胶状,液体的浸透性下降。因而,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配置SAP31,能够抑制暂且吸收了的尿返回皮肤面侧的倒流。另外,尿布1即使在皮肤面侧高密度地配置有SAP3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形成有凹部21,也能够减小吸收体6隔着顶片7而与穿戴者的皮肤相接的面积,能够不使穿戴者的皮肤感到SAP的硬。因而,尿布1能够提高穿戴感。

<变形例3-2>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2的尿布1进行说明。图23是示出了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变形例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形成了凹部21后(在步骤S203之后),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粘贴背片5(步骤S204)。

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能够使用图14所示的制造装置M。图14所示的涂布装置M7具有多个喷出热熔粘接剂的喷嘴,呈条状、点状地涂布热熔粘接剂。在运送线M1的输送路径中的涂布装置M7的下游侧设置有背片供给辊M8。背片供给辊M8从长尺寸的原料卷将作为连续体的背片5向载置于运送线M1的吸收体6上载置。此时,将背片5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上载置(图23所示的步骤S204)。尿布1通过将吸收体6的被挤压的一侧即非皮肤面侧利用背片5覆盖,从而即使芯包裹片6B的非皮肤面侧破裂,也能够抑制SAP向尿布1的外部洒出。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形成了凹部21后(在步骤S203之后),将背片5粘贴于吸收体6(步骤S204),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将背片5粘贴于吸收体6后形成凹部21。在该情况下,背片5在将挤压部20形成于吸收体6后向吸收体6粘贴。通过在挤压了吸收体6后在吸收体6粘贴背片5,能够防止背片5因挤压而破裂,即使芯包裹片6B因挤压而破裂,也能够利用背片5来防止SAP从非皮肤面侧洒出。

<变形例3-3>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3的尿布1进行说明。图24与图18同样,是将图4的凹部21附近放大的图。在本变形例中,芯包裹片6B是皮肤面侧片的一例。在该情况下,吸收体6由吸收性芯6A构成,芯包裹片6B能够视为另外于吸收体6的构件。本变形例的尿布1通过设置至少一部分与凹部21的表面不粘接的芯包裹片6B,从而在尿吸收后吸收体6的凹部21的部分向皮肤面侧凸出,由此,能够确保通气性。

<变形例3-4>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4的尿布1进行说明。图25与图18同样,是将图4的凹部21附近放大的图。在本变形例中,顶片7具有配置于皮肤面侧的第1片7A和配置于第1片7A的非皮肤面侧的第2片7B。第1片7A是皮肤面侧片的一例。本变形例的尿布1通过设置至少一部分与凹部21的表面不粘接的第2片7B,从而在尿吸收后吸收体6的凹部21的部分向皮肤面侧凸出,由此,能够确保通气性。

<实施方式4>

接着,对实施方式4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省略。图26是将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图27是以图26的CC线剖切的情况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此外,在图26及图27中,前补片2F、弹性构件4C、4SR、4SL、8EL、8ER、9ER、侧片8L、8R的图示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将吸收体6从皮肤面侧挤压,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形成挤压部23(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第1凹部”的一例),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形成凹部24(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第2凹部”的一例)。这样,也可以挤压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也是,通过使顶片7与挤压部2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不粘接,使得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不容易感到挤压部23的硬,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除了挤压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这一点之外,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中说明的制造方法(参照图8、图9)大体相同。例如,取代图7所示的制造装置M的挤压部形成装置M2而设置图28所示的挤压部形成装置M9。图28是将挤压部形成装置M9放大而示出的立体图。挤压部形成装置M9具有挤压辊M91和砧辊M92。挤压辊M91配置于吸收体6的成为皮肤面侧的一侧(图中,上侧),砧辊M92配置于吸收体6的成为非皮肤面侧的一侧(图中,下侧)。挤压辊M91和砧辊M92设置预定的间隙而相对配置。挤压辊M91具备挤压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凸部M91C。凸部M91C相对于通过的吸收体6形成为斜格子状。此外,挤压辊M91及砧辊M92是铁等金属制。挤压部形成装置M9通过使从运送线M1的上游侧流动过来的吸收体6通过挤压辊M91与砧辊M92之间而利用凸部M91C从皮肤面侧挤压(图8所示的步骤S201)。由此,在吸收体6形成挤压部23。接着,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进行顶片粘贴工序(图8所示的步骤S202),接着,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形成凹部24(与图8所示的步骤S203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同样,在尿吸收前,能够通过挤压部23来确保通气性。另外,尿布1通过在尿吸收后吸收体6的挤压部23的部分向皮肤面侧凸出,能够确保通气性。

<实施方式3、4的其他的变形例>

接着,对实施方式3、4的其他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挤压部20、23及凹部21、24形成为格子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点状、条状。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凹部21,能够减小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面积,能够提高穿戴感。另外,吸收体6也可以是不具有芯包裹片6B的结构。

<实施方式5>

接着,对实施方式5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明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挤压部20及凹部21在吸收体6形成为在斜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尿布1能够沿着设置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凹部21而将穿戴者排出的尿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散。另外,尿布1能够将浸透到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的尿沿着挤压部20而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散。由此,尿布1能够将穿戴者排出的尿利用吸收体6的整体高效地吸收。另外,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设置挤压部20及凹部21,能够使吸收体6容易折弯,因此能够使相对于穿戴者的贴合感提高。另外,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凹部21,能够确保皮肤面侧的通气性,能够抑制穿戴状态下的潮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粘贴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粘接。图29是将图18的凹部21附近放大的图。凹部21具有一对壁部21L、21R和配置于一对壁部21L、21R之间的底部21B。此外,一对壁部21L、21R和底部21B由吸收体6的表面(芯包裹片6B的表面)构成。在图29所示的例子中,顶片7通过热熔粘接剂30而粘接于凹部21的表面整体、即一对壁部21L、21R和底部21B的整体。

接着,对穿戴者向将顶片7和凹部21的表面整体粘接的尿布1排尿了1次以上后的吸收体6进行说明。图30是将吸收了尿的吸收体6的凹部21附近放大的图。通过吸收性芯6A吸收尿而膨胀,而凹部21变形。此外,在图30中,关于挤压部20的变形省略了图示。顶片7通过被加压而向凹部21中陷入,该陷入的部分通过加压而被拉长从而表面积被扩大。顶片7的陷入于凹部21内的部分通过凹部21的变形而向皮肤面侧隆起,但在顶片7的非皮肤面侧处吸收体6的被粘接的部分的皮肤面侧的表面晃荡,由此,成为晃荡部(日文:だぶつき部)7C。晃荡部7C成为具有微小凹凸的状态,由此,在晃荡部7C与皮肤之间形成多个微小的空间。尿布1通过该微小的空间而在尿吸收后也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确保通气性,能够提高穿戴感。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尿吸收前通过槽状的凹部21而确保通气性,在尿吸收后通过在凹部21存在的位置的皮肤面侧的顶片7形成晃荡部7C而确保通气性。尿布1通过在尿吸收前后确保通气性,能够提高穿戴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能够应用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中说明的制造方法(参照图8、图9)。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后,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形成凹部21。另外,由此,能够使顶片7向凹部21内陷入,能够使凹部21作为形成于尿布1的皮肤面侧的流路、通气路发挥功能。另外,能够减小穿戴者的皮肤与顶片7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皮肤触感。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20,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21。凹部21由于不是通过挤压而是通过加压形成,所以不比挤压部20硬。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即使凹部21隔着顶片7而与穿戴者接触,也能够抑制穿戴感下降,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若在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了顶片7的状态下从皮肤面侧挤压吸收体6,则会向顶片7施加负荷而也可能会破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前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从而不会包括顶片7在内进行挤压,另外,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从而防止芯包裹片6B的皮肤面侧因挤压而破裂。由此,能够防止吸收性芯6A中包含的SAP向皮肤面侧洒出。

<变形例5-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1的尿布1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的一部分粘接。如上述的图11所示,通过将热熔粘接剂30呈条状地涂布,能够在凹部21的表面中形成与顶片7粘接的部位和不与顶片7粘接的部位。因而,通过在涂布了热熔粘接剂30后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并使顶片7的一部分通过加压而向凹部21内陷入,能够将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的一部分粘接。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也是,在吸收体6的尿吸收后,顶片7的陷入于凹部21内的部分通过凹部21的变形而向皮肤面侧隆起,但在顶片7的非皮肤面侧处吸收体6的被粘贴的部分的皮肤面侧的表面晃荡,由此,成为晃荡部7C。晃荡部7C成为具有微小凹凸的状态,在晃荡部7C与皮肤之间形成多个微小的空间。尿布1通过该微小的空间而在尿吸收后也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确保通气性,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在涂布有热熔粘接剂30的区域中,液体的透水性变小。因而,通过在凹部21的表面设置涂布有热熔粘接剂30的区域和未涂布热熔粘接剂30的区域,能够设置液体的透水性高的部位和液体的透水性低的部位,能够在透水性低的部位使尿扩散,在透水性高的部位使尿向吸收体6浸透,谋求尿的浸透性和扩散性的平衡。此外。在凹部21的表面涂布有热熔粘接剂30的区域中,顶片7被粘接,在凹部21的表面未涂布热熔粘接剂的区域中,顶片7成为不粘接。

<变形例5-2>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2的尿布1进行说明。图31与图29同样,是将吸收体6的凹部21附近放大的剖视图。图32是将吸收了尿的吸收体6的凹部21附近放大的图。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顶片7通过热熔粘接剂30而与凹部21的一对壁部21L、21R的一部分粘接。若吸收体6在尿吸收后膨胀,则底部21B成为与吸收体6的非凹部部分相同的高度,顶片7的粘贴于壁部21L、21R的部分的皮肤面侧的表面晃荡,由此,成为晃荡部7C。晃荡部7C成为具有微小凹凸的状态,在晃荡部7C与皮肤之间形成多个微小的空间。另外,本来是底部21B的部位的吸收体6维持为些许凹陷的状态,由此,在顶片7的皮肤面侧形成凹部7D。尿布1通过由晃荡部7C实现的微小的空间和凹部7D而在尿吸收后也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确保通气性,能够提高穿戴感。

<变形例5-3>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3的尿布1进行说明。作为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能够应用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2中说明的制造方法(参照图2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上述的变形例3-4(图26~图28)那样挤压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即使这样挤压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尿布1在尿吸收前也能够通过形成于晃荡部7C与皮肤之间的微小空间来确保通气性。

<实施方式5的其他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挤压部20、23及凹部21、24形成为格子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点状、条状。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凹部21,能够减小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面积,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吸收体6也可以是不具有芯包裹片6B的结构。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

<实施方式6>

接着,对实施方式6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明省略。

图33是将图4的挤压部20及凹部21附近放大的图。顶片7与凹部21的表面整体不粘接,通过热熔粘接剂30而在凹部21的外侧与吸收体6的表面粘接。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吸收体6具有配置于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即SAP颗粒群32。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通过在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配置有SAP颗粒群32,从而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的纤维和SAP的颗粒互相交缠而发挥锚固效应。若吸收性芯6A被挤压、压缩,则相对于此产生复原力,但通过SAP的锚固效应,抑制吸收性芯6A的复原力。尿布1通过锚固效应而抑制吸收性芯6A的复原力,由此,挤压部20的形状容易被保持。此外,吸收性芯6A内的SAP的密度越升高且SAP与吸收性芯6A的交缠越加强,则锚固效应越大地发挥。

另外,通过在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配置SAP颗粒群32,从而吸收性芯6A主要在非皮肤面侧吸收、保持尿,因此,吸收性芯6A在尿吸收后,非皮肤面侧膨胀。因而,吸收性芯6A即使在尿吸收后,在皮肤面侧也难以膨胀,容易维持形成于皮肤面侧的凹部21的形状。由此,尿布1通过在尿吸收后也维持凹部21的形状而确保通气性,能够提高穿戴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在将挤压部20及凹部21形成于吸收体6的工序具有特征,因此,以后主要说明这些工序。图34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向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散布SAP的颗粒(步骤S301,在本申请中所说的“SAP配置工序”的一例)。接着,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20(步骤S302,在本申请中所说的“挤压工序”的一例)。接着,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21(步骤S303,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凹部形成工序”的一例)。通过加压吸收体6,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的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向非皮肤面侧凹陷,形成凹部21。接着,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步骤S304,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形成工序之后进行顶片粘贴工序。

接着,基于图35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5是示出了尿布1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在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M具备运送线M10、SAP散布装置M11、运送线M20、挤压部形成装置M2、加压装置M3、涂布装置M4、顶片供给辊M5。运送线M10是将吸收性芯6A向一定方向(图中,箭头A1的方向)运送的输送机。运送线M20是将吸收体6和顶片7向一定方向(图中,箭头A1的方向)运送的输送机。在制造工序中,吸收体6和顶片7是连续体,通过将它们一个一个地分割而得到一张尿布的量的吸收体6和顶片7。

在运送线M10上,吸收性芯6A以使非皮肤面侧朝上的方式被输送。SAP散布装置M11向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散布SAP的颗粒(图34所示的步骤S301)。吸收性芯6A在SAP的颗粒被散布后,由芯包裹片6B包住(未图示)。由此,制作吸收体6。吸收体6被向进行接下来的制造工序的运送线M20运送。

在运送线M20中,吸收体6以使皮肤面侧朝上的方式被运送。挤压部形成装置M2通过使从运送线M20的上游侧流动过来的吸收体6通过砧辊M21与挤压辊M22之间而利用凸部M22C从非皮肤面侧挤压(图34所示的步骤S302)。由此,在吸收体6形成挤压部20。

在运送线M20的输送路径中的挤压部形成装置M2的下游侧设置有加压装置M3。加压装置M3具有加压辊M31和砧辊M32。加压辊M31和砧辊M32设置预定的间隙而相对配置。此外,加压辊M31及砧辊M32是铁等金属制。加压装置M3通过使从运送线M20的上游侧流动过来的吸收体6通过加压辊M31与砧辊M32之间而加压吸收体6(图34所示的步骤S303)。通过加压吸收体6,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的皮肤面侧向非皮肤面侧凹陷,形成凹部21。

在运送线M20的输送路径中的加压装置M3的下游侧设置有涂布装置M4。涂布装置M4将热熔粘接剂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涂布。涂布装置M4具有多个喷嘴,通过从各喷嘴喷出热熔粘接剂,从而向吸收体6呈条状、点状地涂布热熔粘接剂。

在运送线M20的输送路径中的涂布装置M4的下游侧设置有顶片供给辊M5。顶片供给辊M5从长尺寸的原料卷将作为连续体的顶片7向载置于运送线M20的吸收体6上载置。此时,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上载置(图34所示的步骤S304)。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20,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21。凹部21由于不是通过挤压而是通过加压形成,所以不比挤压部20硬。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即使凹部21隔着顶片7而与穿戴者接触,也能够抑制穿戴感下降,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了凹部21后,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由此,不使顶片7向凹部21陷入,或者仅使顶片7向凹部21稍微陷入,使得凹部21不会隔着顶片7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若在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了顶片7的状态下从皮肤面侧挤压吸收体6,则会向顶片7施加负荷而也可能会破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前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从而不会包括顶片7在内进行挤压,另外,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从而防止芯包裹片6B的皮肤面侧因挤压而破裂。由此,能够防止吸收性芯6A中包含的SAP向皮肤面侧洒出。

另外,通过在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配置有SAP颗粒群32,发挥锚固效应,吸收性芯6A的复原力被抑制而挤压部20的形状容易被保持。

<变形例6-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1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36是示出了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变形例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在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后(在步骤S304之后),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粘贴背片5(步骤S305,在本申请中所说的“非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的一例)。在步骤S305中,使挤压部2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背片5不粘接。由此,在挤压部20与背片5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使挤压部20作为使尿扩散的流路发挥功能。由此,尿布1容易使尿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扩散,能够将尿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更多地吸收、保持。因而,尿布1即使在尿吸收后也能够维持形成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凹部21的形状,能够通过凹部21来确保通气性。另外,通过将吸收体6的被挤压的一侧即非皮肤面侧利用背片5覆盖,即使芯包裹片6B的非皮肤面侧破裂,也能够抑制SAP向尿布1的外部洒出。

接着,对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中,能够使用上述的图14所示的制造装置M。

涂布装置M7具有多个喷出热熔粘接剂的喷嘴,将热熔粘接剂向吸收体6呈条状、点状地涂布。在运送线M30的输送路径中的涂布装置M7的下游侧设置有背片供给辊M8。背片供给辊M8从长尺寸的原料卷将作为连续体的背片5向载置于运送线M30的吸收体6上载置。此时,将背片5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上载置(图36所示的步骤S305)。通过如本变形例这样使挤压部2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背片5不粘接,能够在挤压部20与背片5之间形成间隙。

另外,到达了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的尿通过挤压部20而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展。由于在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配置有SAP,所以吸收体6在非皮肤面侧保持尿,由此,非皮肤面侧膨胀。因而,吸收性芯6A即使在尿吸收后,在皮肤面侧也难以膨胀,容易维持形成于皮肤面侧的凹部21的形状。

<变形例6-2>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2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37是将涂布有热熔粘接剂30的吸收体6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在本变形例中,形成为格子状的凹部21彼此交叉的格子点21A与顶片7不粘接。

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利用图14所示的涂布装置M7,如图37所示那样将热熔粘接剂30避开格子点21A地呈条状地涂布。由此,在尿布1的制造工序中,即使顶片7向凹部21陷入,在格子点21A处也能够与顶片7不粘接。格子点21A是在凹部21中硬的部位,通过使格子点21A与顶片7不粘接,能够使向穿戴者的皮肤接触柔软,提高穿戴感。

<实施方式7>

接着,对实施方式7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与图15及图16所示的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尿布1同样,具有在吸收性芯6A中从皮肤面侧向非皮肤面侧延伸的贯通孔22。由此,尿布1容易使尿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扩散,能够将尿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更多地吸收、保持。因而,尿布1即使在尿吸收后也能够维持形成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凹部21的形状,能够通过凹部21来确保通气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有在吸收体6形成贯通孔22的孔形成工序。图38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向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散布SAP的颗粒(步骤S401,在本申请中所说的“SAP配置工序”的一例)。步骤401的工序与步骤S301的工序是同样的。接着,在吸收体6的吸收性芯6A利用穿孔装置形成贯通孔22(步骤S402,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孔形成工序”的一例)。接着,步骤S403~步骤S406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302~305是同样的。此外,步骤S401和步骤S402的工序的顺序能够调换。另外,也可以以也贯通芯包裹片6B的方式形成贯通孔22。

<实施方式6、7的其他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挤压部20及凹部21形成为格子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点状、条状。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凹部21,能够减小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面积,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片7也可以由2张无纺布构成,其中的下层的片可以是皮肤面侧片的一例。另外,吸收体6也可以是不具有芯包裹片6B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在吸收性芯6A的皮肤面侧配置有SAP的颗粒群。在该情况下,与吸收性芯6A的皮肤面侧相比在非皮肤面侧配置更多的SAP的颗粒。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

<实施方式8>

接着,对实施方式8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明省略。

在吸收性物品中,形成于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凹部会因吸收体吸收尿而膨胀从而变形。在吸收性物品中,若凹部变形,则由凹部确保的通气性会受损。因而,在吸收性物品中,存在在吸收体吸收了尿后通气性下降、穿戴感下降这一问题。实施方式8~11以提供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的技术为目的。

图39是将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图40是以图39的DD线剖切的情况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此外,在图39及图40中,前补片2F、弹性构件4C、4SR、4SL、8EL、8ER、9ER、侧片8L、8R的图示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备相对于长方形状的吸收体6形成为斜格子状的凹部40及凸部41。凹部40形成于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是在皮肤面侧成为了凹状的部分。凸部41形成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是在皮肤面侧成为了凸状的部分。凸部41通过在凹部40形成时与凹部40对应的部分向皮肤面侧凸出而形成。这里对应的位置是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此外,关于凹部40及凸部41的形成工序后述。

另外,凹部40在吸收体6形成为在斜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尿布1能够将浸透到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的尿沿着凹部40而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散。由此,尿布1能够将穿戴者排出的尿利用吸收体6的整体高效地吸收。

另外,如图40所示,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凸部41,从而配置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顶片7也被凸部41抬起而向皮肤面侧凸出。由此,尿布1能够减少皮肤与顶片7的接触面积,并在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片7与该皮肤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确保皮肤面侧的通气性(空气、湿气等的流通性能),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以沿着凸部41的方式粘贴有顶片7。通过顶片7,凸部41的位置、形状等被固定。另外,凸部41上的顶片7通过由凸部41向皮肤面侧抬起,从而与其他的部位相比被拉长。因而,在穿戴者向尿布1排尿且吸收体6吸收尿而膨胀时,凸部41上的顶片7与其他的部分相比存在余裕,因此凸部41在吸收体6的尿吸收后与其他的部位相比进一步向皮肤面侧突出。由此,尿布1在尿吸收后也减少皮肤与顶片7的接触面积,并确保皮肤面侧的通气性而抑制穿戴状态下的潮热,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在吸收体的皮肤面侧设置了挤压而形成的凹部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即使在吸收体的尿吸收前通过该凹部能够确保通气性,也会在吸收体的尿吸收后,由于SAP膨胀,所以该凹部会变形,无法确保通气性。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凸部41而在穿戴者与顶片7之间形成间隙,能够确保通气性。另外,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尿吸收后也保持凸部41的形状,能够确保通气性。由此,尿布1能够提高穿戴感。

图41是将图40的凹部40及凸部41附近放大的图。顶片7与凸部41的表面整体不粘接,通过热熔粘接剂30而在凸部41的外侧与吸收体6的表面粘接。由于在凸部41上顶片7未被粘接,所以在吸收体6的尿吸收后凸部41更容易向皮肤面侧成为凸状。

另外,如图41所示,凹部40具有大致梯形状的截面形状,具备底部40B和设置于底部40B的左右的一对壁部40L、40R。凸部41与凹部40同样地具有大致梯形状的截面形状,具备顶部41T和设置于顶部41T的左右的一对壁部41L、41R。在此,凹部40通过吸收体6的至少一部分被挤压而形成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芯6A中的壁部40L、40R与壁部41L、41R之间的区域P被挤压。尿布1通过吸收性芯6A的区域P被挤压,容易保持凸部41的形状。另外,通过使凸部41的顶部41T的皮肤面侧的挤压率比壁部41L、41R的皮肤面侧即区域P的挤压率低,从而不使隔着顶片7而与皮肤间接地接触的顶部41T硬,防止皮肤触感的下降,由此,能够防止穿戴感的下降。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在将凹部40及凸部41形成于吸收体6的工序具有特征,因此,以后主要说明这些工序。图42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在吸收体6形成凹部40及凸部41(步骤S501,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凹凸形成工序”的一例)。接着,将顶片7以沿着凸部41的方式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步骤S502,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凸形成工序之后进行顶片粘贴工序。

接着,基于图43及图44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3是示出了尿布1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在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M具备运送线M1、加压装置M2、涂布装置M4、顶片供给辊M5。运送线M1是将吸收体6和顶片7向一定方向(图中,箭头A1的方向)运送的输送机。

在运送线M1中,吸收体6以使皮肤面侧朝上的方式被运送。加压装置M2具有上侧辊M21和下侧辊M22。图44是将加压装置M2在旋转轴方向上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上侧辊M21配置于吸收体6的成为皮肤面侧的一侧(图中,上侧),下侧辊M22配置于吸收体6的成为非皮肤面侧的一侧(图中,下侧)。上侧辊M21和下侧辊M22设置预定的间隙而相对配置。下侧辊M22具有圆筒形状,用于在吸收体6形成斜格子状的凹部40的凸部M22C设置于圆筒形状的侧面。上侧辊M21具有圆筒形状,用于在吸收体6形成斜格子状的凸部41的凹部M21D设置于圆筒形状的侧面。通过使吸收体6通过上侧辊M21与下侧辊M22之间,从而在夹在凸部M22C与凹部M21D之间的部分形成凹部40及凸部41。另外,上侧辊M21与下侧辊M22之间的间隙在凸部M22C及凹部M21D以外是D1,在凸部M22C的顶部与凹部M21D的底部之间是D1,在凸部M22C的侧部与凹部M21D的侧部之间是D2。D1与自然状态的吸收体6的厚度大体相同,D2比D1短。由此,加压装置M2能够挤压凹部40的壁部40L、40R与凸部41的壁部41L、41R之间的区域P。

在运送线M1的输送路径中的加压装置M2的下游侧设置有涂布装置M4。涂布装置M4将热熔粘接剂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涂布。涂布装置M4具有多个喷嘴,通过从各喷嘴喷出热熔粘接剂,从而向吸收体6呈条状、点状地涂布热熔粘接剂。

在运送线M1的输送路径中的涂布装置M4的下游侧设置有顶片供给辊M5。顶片供给辊M5从长尺寸的原料卷将作为连续体的顶片7向载置于运送线M1的吸收体6上载置。此时,将顶片7以沿着凸部41的状态向吸收体6上载置(图42所示的步骤S502)。

根据由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凸部41而在穿戴者与顶片7之间形成间隙,能够确保通气性。另外,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尿吸收后也保持凸部41的形状,能够确保通气性。由此,尿布1能够提高穿戴感。

<变形例8-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1的尿布1进行说明。图45与图41同样,是将凹部40及凸部41附近放大的图。本变形例的尿布1通过在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配置有SAP颗粒群32,从而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的纤维和SAP的颗粒互相交缠而发挥锚固效应。若吸收性芯6A被挤压、压缩,则相对于此产生复原力,但通过SAP的锚固效应,抑制吸收性芯6A的复原力。尿布1通过锚固效应来抑制吸收性芯6A的复原力,由此,凹部40的形状容易被保持。此外,吸收性芯6A内的SAP的密度越升高且SAP与吸收性芯6A的交缠越加强,则锚固效应越大地发挥。

另外,通过在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配置SAP颗粒群32,从而吸收性芯6A主要在非皮肤面侧吸收、保持尿,因此吸收性芯6A在尿吸收后非皮肤面侧膨胀。若假设吸收性芯6A的皮肤面侧膨胀,则在皮肤面侧包括凸部41在内吸收性芯6A会成为平坦或接近平坦的形状,但在本变形例中,吸收性芯6A由于在非皮肤面侧配置有SAP颗粒群32,所以即使在尿吸收后,在皮肤面侧也难以膨胀。因而,本变形例的尿布1容易维持形成于皮肤面侧的凸部41的形状。由此,尿布1通过在尿吸收后也维持凸部41而确保通气性,能够提高穿戴感。

接着,对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46是示出了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变形例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向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散布SAP的颗粒(步骤S601,在本申请中所说的“SAP配置工序”的一例)。接下来的步骤S602、S603与图42所示的步骤S501、S502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着,基于图47来对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7是示出了尿布1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在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M具备运送线M10、SAP散布装置M11、运送线M1、加压装置M2、涂布装置M4、顶片供给辊M5。运送线M10是将吸收性芯6A向一定方向(图中,箭头A1的方向)运送的输送机。

在运送线M10上,吸收性芯6A以使非皮肤面侧朝上的方式被运送。SAP散布装置M11向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散布SAP的颗粒(图46所示的步骤S601)。吸收性芯6A在SAP的颗粒被散布后,由芯包裹片6B包住(未图示)。由此,制作吸收体6。吸收体6被向进行接下来的制造工序的运送线M1输送。运送线M1中的工序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工序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通过在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配置有SAP颗粒群32而发挥锚固效应,吸收性芯6A的复原力被抑制而凹部40的形状容易被保持。

<变形例8-2>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2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48是示出了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变形例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在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后(在图42所示的步骤S502之后),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粘贴背片5(步骤S503,在本申请中所说的“非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的一例)。在步骤S503中,使凹部4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背片5不粘接。由此,在凹部40与背片5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使凹部40作为使尿扩散的流路发挥功能。由此,尿布1容易使尿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扩散,能够将尿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更多地吸收、保持。因而,尿布1即使在尿吸收后也能够维持形成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凸部41,能够通过凸部41来确保通气性。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在步骤S501之前进行图46所示的步骤S601的工序(SAP配置工序)。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利用背片5覆盖,从而即使芯包裹片6B的非皮肤面侧破裂,也能够防止SAP向尿布1的外部洒出。

接着,基于图49来对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9是示出了尿布1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在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M具备运送线M30、涂布装置M7、背片供给辊M8。运送线M30是将背片5、吸收体6、顶片7向一定方向(图中,箭头A1的方向)运送的输送机。此外,顶片7已经粘贴于吸收体6,吸收体6及顶片7以使吸收体6成为上侧的方式被运送。

涂布装置M7具有多个喷出热熔粘接剂的喷嘴,将热熔粘接剂向吸收体6呈条状、点状地涂布。在运送线M30的输送路径中的涂布装置M7的下游侧设置有背片供给辊M8。背片供给辊M8从长尺寸的原料卷将作为连续体的背片5向载置于运送线M1的吸收体6上载置(图48所示的步骤S503)。此时,将背片5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上载置。通过如本变形例这样使凹部4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背片5不粘接,能够在凹部40与背片5之间形成间隙。

另外,到达了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的尿通过凹部40而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展。由于在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配置有SAP,所以吸收体6在非皮肤面侧保持尿,由此,非皮肤面侧膨胀。因而,吸收体6即使在尿吸收后,在皮肤面侧也难以膨胀,容易维持形成于皮肤面侧的凸部41的形状。

<实施方式9>

接着,对实施方式9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省略。图50是将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图51是以图50的EE线剖切的情况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此外,在图50及图51中,前补片2F、弹性构件4C、4SR、4SL、8EL、8ER、9ER、侧片8L、8R的图示省略。另外,图52是将图51中的2处的凹部40及凸部41放大的图。此外,图50中的单点划线CL是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尿布1的宽度方向中心和吸收体6的宽度方向中心一致。

如图5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吸收体6的宽度方向左侧的凸部41的顶部41T向宽度方向右侧倾斜,吸收体6的宽度方向右侧的凸部41的顶部41T向宽度方向左侧倾斜。由此,尿布1能够使穿戴者排出的尿向宽度方向中央部流动,防止尿的横向泄漏(侧漏),将穿戴者排出的粪便在宽度方向中央部进行保持。

在此,能够将图52所示的2处的凸部41视为本申请中的相邻的一对凸部41。通过相邻的一对凸部41的顶部41T向互相面对的方向倾斜,能够在一对凸部41之间引导尿、粪便,使一对凸部41之间作为收纳空间发挥功能。例如,通过将包围尿布1的肛门抵接位置的凸部41设为相邻的一对凸部41,该一对凸部41的顶部41T向互相面对的方向倾斜,能够使一对凸部41之间作为收纳粪便的收纳空间发挥功能。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图53所示的加压装置M2。图53是将图43所示的加压装置M2在旋转轴方向上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例如,如图53所示,通过使上侧辊M21的凹部M21D的顶部M21T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从而在凹凸形成工序中,能够将凸部41的顶部41T形成为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此外,吸收体6的宽度方向左侧的凸部41的顶部41T向宽度方向右侧倾斜,吸收体6的宽度方向右侧的凸部41的顶部41T向宽度方向左侧倾斜。此外,通过这样使上侧辊M21的凹部M21D的顶部M21T倾斜,能够以使得顶部41T倾斜的方式形成凸部41。

<实施方式10>

接着,对实施方式10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明省略。图54是将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图55是以图54的FF线剖切的情况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此外,在图54及图55中,前补片2F、弹性构件4C、4SR、4SL、8EL、8ER、9ER、侧片8L、8R的图示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片7形成有孔42。如图54所示,例如,孔42呈交错状地形成有多个。此外,孔42的配置图案也可以不是交错状,例如也可以是矩阵状。另外,孔42形成为圆形状,但也可以是椭圆形,还可以是其他的多边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通过在顶片7设置孔42,能够提高顶片7的尿透过性、通气性。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能够提高穿戴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准备设置有切口的顶片7,在凹凸形成工序之前进行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图56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将准备的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步骤S701,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的一例)。图57是将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顶片7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在顶片7呈交错状地形成有多个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切口43。接在步骤S701之后,在吸收体6形成凹部40及凸部41(步骤S702,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凹凸形成工序”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凸形成工序之前进行顶片粘贴工序。通过将顶片7在凹凸形成工序中由加压装置M2加压,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切口43在长度方向上被拉长而形成圆形的孔42。

接着,基于图58来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进行说明。图58是示出了尿布1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在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M具备运送线M1、涂布装置M4、顶片供给辊M5、加压装置M2。

在运送线M1中,吸收体6以使皮肤面侧朝上的方式被运送。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游侧起按照涂布装置M4、顶片供给辊M5、加压装置M2的顺序设置。由此,在凹凸形成工序之前进行顶片粘贴工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通过在顶片7设置切口43,能够从切口43形成孔42。尿布1通过具备孔42,能够使顶片7的尿的透过性及通气性提高,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实施方式11>

接着,对实施方式11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明省略。图59是将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图60是以图59的GG线剖切的情况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此外,在图59及图60中,前补片2F、弹性构件4C、4SR、4SL、8EL、8ER、9ER、侧片8L、8R的图示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芯包裹片6B的皮肤面侧形成有孔44。如图59所示,例如,孔44呈交错状地形成有多个。此外,孔44的配置图案也可以不是交错状,例如也可以是矩阵状。另外,孔44形成为圆形状,但也可以是椭圆形,还可以是其他的多边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通过在芯包裹片6B的皮肤面侧设置有孔42,能够使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尿透过性、通气性提高。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能够提高穿戴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准备吸收性芯6A和包住吸收性芯6A且在皮肤面侧设置有切口的芯包裹片6B,在吸收性芯6A由芯包裹片6B包住的状态下进行凹凸形成工序。在准备了具有吸收性芯6A由芯包裹片6B包住的结构的吸收体6后,能够采用图42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8的制造方法或图56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10的制造方法的任一者。此外,在采用图56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10的制造方法的情况下,在顶片7设置孔42。尿布1也可以除了孔44之外还设置有孔42。

图61是将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的吸收体6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在吸收体6的芯包裹片6B呈交错状地形成有多个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切口4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吸收性芯6A由芯包裹片6B包住的状态下在凹凸形成工序中由加压装置M2加压,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切口45在长度方向上被拉长而形成圆形的孔44。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通过在芯包裹片6B设置切口45,能够从切口45形成孔44。尿布1通过具备孔44,能够使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尿透过性、通气性提高,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实施方式8~11的其他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部40及凸部41形成为格子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点状、条状。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凸部41,能够减小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面积,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片7也可以由2张无纺布构成,其中的下层的片可以是皮肤面侧片的一例。另外,吸收体6也可以是不具有芯包裹片6B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9~11中,也可以在凹凸形成工序之前进行图46及图47所示的SAP配置工序。另外,也可以在吸收性芯6A的皮肤面侧配置有SAP的颗粒群。在该情况下,与吸收性芯6A的皮肤面侧相比在非皮肤面侧配置更多的SAP的颗粒。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

<实施方式12>

接着,对实施方式12的尿布1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及制造装置M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明省略。

图62是将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图63是以图62的HH线剖切的情况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此外,在图62及图63中,前补片2F、弹性构件4C、4SR、4SL、8EL、8ER、9ER、侧片8L、8R的图示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备形成于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的挤压部20和形成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凹部21。挤压部20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凹部21通过在形成了挤压部20后加压吸收体6而配置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这里对应的位置是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此外,关于挤压部20及凹部21的形成工序后述。

如图62所示,挤压部20具有互相交叉的第1挤压部20A及第2挤压部20B、和第1挤压部20A与第2挤压部20B呈X字状地交叉的挤压交叉部20C。凹部21具有互相交叉的第1凹部210A及第2凹部210B、和第1凹部210A与第2凹部210B呈X字状地交叉的凹部交叉部21C。第1凹部210A形成于与第1挤压部20A对应的位置,第2凹部210B形成于与第2挤压部20B对应的位置,凹部交叉部21C形成于与挤压交叉部20C对应的位置。第1挤压部20A及第1凹部210A从尿布1的右侧前方向左侧后方延伸。第2挤压部20B及第2凹部210B从尿布1的左侧前方向右侧后方延伸。另外,第1挤压部20A及第1凹部210A以互相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第2挤压部20B及第2凹部210B以互相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通过多个第1挤压部20A及第2挤压部20B,相对于长方形状的吸收体6是斜格子状,通过多个第1凹部210A及第2凹部210B,相对于长方形状的吸收体6是斜格子状。这样,挤压部20及凹部21相对于长方形状的吸收体6形成为斜格子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挤压部20A及第2挤压部20B以及第1凹部210A及第2凹部210B在吸收体6形成为在斜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尿布1能够沿着设置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凹部21而将穿戴者排出的尿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散。另外,尿布1能够将浸透到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的尿沿着挤压部20而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散。由此,尿布1能够将穿戴者排出的尿利用吸收体6的整体高效地吸收。另外,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设置挤压部20及凹部21,能够使吸收体6容易折弯,因此能够使相对于穿戴者的贴合感提高。另外,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凹部21,能够确保皮肤面侧的通气性,能够抑制穿戴状态下的潮热。

另外,挤压部20通过挤压吸收体6而形成。由于吸收体6的被挤压的部分会变硬,所以若假设挤压部20隔着片而与穿戴者的皮肤间接地接触,则皮肤触感差,穿戴感下降。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挤压部20形成于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所以挤压部20也不会隔着片而与穿戴者的皮肤间接地接触。另外,由于凹部21不是通过挤压而是通过加压形成,所以不比挤压部20硬。因而,在尿布1中,即使凹部21隔着顶片7而与穿戴者接触,也能够抑制穿戴感下降,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图64与图4同样,是将挤压部20及凹部21附近放大的图。顶片7与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不粘接,通过热熔粘接剂30而在凹部交叉部21C的外侧与吸收体6的表面粘接。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通过使顶片7与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不粘接,从而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难以隔着顶片7而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能够使穿戴者不容易感到凹部交叉部21C的硬。由此,尿布1能够提高穿戴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能够应用图5~图7所示的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工序中,在图6所示的运送线M1中,吸收体6以使皮肤面侧朝上的方式被运送。另外,在图6所示的步骤S103的制造工序中,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上载置。另外,使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和顶片7不粘接。例如,利用涂布装置M4避开凹部交叉部21C的形成区域表面地将热熔粘接剂向吸收体6涂布。由此,即使顶片7陷入到凹部交叉部21C内,也能够使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和顶片7不粘接。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通过将吸收体6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20,通过加压吸收体6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的与挤压部20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21。凹部21由于不是通过挤压而是通过加压形成,所以不比挤压部20硬。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即使凹部21隔着顶片7而与穿戴者接触,也能够抑制穿戴感下降,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了凹部21后,将顶片7以伸展的状态向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由此,不使顶片7向凹部21陷入,或者仅使顶片7向凹部21稍微陷入,使得凹部21不会隔着顶片7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穿戴感。

<变形例12-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1的尿布1进行说明。图65是与图64同样的将尿布1的挤压部20及凹部21附近放大的图。如图65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使顶片7向凹部21内陷入,顶片7沿着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顶片7与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不粘接。在尿布1中,容易在凹部交叉部21C上施加力,由此存在凹部交叉部21C的芯包裹片6B容易破裂这一问题。另外,若在顶片7与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之间产生了间隙,则在从外部向尿布1施加了力时,凹部交叉部21C上的顶片7可能会破裂。然而,通过如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这样使顶片7沿着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从而即使在从外部施加了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顶片7破裂这样的情况。

接着,对本变形例12-1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变形例的制造方法在形成凹部21前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顶片7这一点具有特征。作为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能够应用图8、图9所示的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粘贴了顶片7后,通过加压吸收体6及顶片7而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形成凹部21。图66是将涂布有热熔粘接剂30的吸收体6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与顶片7不粘接。例如,在本变形例的制造方法中,利用图9所示的涂布装置M4,如图66所示,将热熔粘接剂30避开凹部交叉部21C地呈条状地涂布。由此,在凹部形成工序中,即使使顶片7沿着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也能够使凹部交叉部21C的表面和顶片7不粘接。

<变形例12-2>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2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为本变形例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能够应用图13、图14所示的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4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在本变形例中,也使挤压部2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背片5不粘接。另外,到达了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的尿沿着挤压部20而向吸收体6的整体扩展。由于在吸收性芯6A的非皮肤面侧配置有SAP,所以吸收体6在非皮肤面侧保持尿,由此,非皮肤面侧膨胀。因而,吸收性芯6A即使在尿吸收后,在皮肤面侧也难以膨胀,容易维持形成于皮肤面侧的凹部21的形状。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如上述变形例12-1那样在进行了顶片粘贴工序后进行凹部形成工序。

<实施方式12的其他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挤压部20及凹部21形成为格子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点状、条状。尿布1通过在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设置凹部21,能够减小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面积,能够提高穿戴感。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挤压交叉部20C中,第1挤压部20A和第2挤压部20B这2条挤压部交叉,但在挤压交叉部20C中,也可以是3条以上的挤压部交叉。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凹部交叉部21C中,第1凹部210A和第2凹部210B这2条凹部交叉,但在凹部交叉部21C中,也可以是3条以上的凹部交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片7也可以由2张无纺布构成,其中的下层的片可以是皮肤面侧片的一例。另外,吸收体6也可以是不具有芯包裹片6B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在吸收性芯6A的皮肤面侧配置有SAP的颗粒群。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与吸收性芯6A的皮肤面侧相比在非皮肤面侧配置有更多的SAP的颗粒。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

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是带型的尿布,但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能够应用于内裤型的尿布的制造。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

另外,在吸收性物品中,形成于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凹部会因吸收体吸收尿而膨胀从而变形。在吸收性物品中,若凹部变形,则由凹部确保的通气性会受损。因而,在吸收性物品中,存在在吸收体吸收了尿后通气性会下降、穿戴感下降这一问题。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

本发明以提供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的技术为目的。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

此外,本申请包括以下的附注的事项。

<附注1>

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和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凹部。

<附注A1>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所述制造方法包括:挤压工序,通过将所述吸收体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及凹部形成工序,通过加压所述吸收体而在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与所述挤压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

<附注A2>

根据附注A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之后将皮肤面侧片以伸展的状态向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粘贴的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

<附注A3>

根据附注A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之前将皮肤面侧片以伸展的状态向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粘贴的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

<附注A4>

根据附注A2或A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使所述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皮肤面侧片不粘接。

<附注A5>

根据附注A2或A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将所述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皮肤面侧片粘接。

<附注A6>

根据附注A1~A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在所述挤压工序中,将所述挤压部形成为槽状,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中,将所述凹部形成为槽状。

<附注A7>

根据附注A1~A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皮肤面侧粘贴非皮肤面侧片且使所述挤压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非皮肤面侧片不粘接的非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

<附注A8>

根据附注A1~A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吸收体具有吸收性芯,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形成将所述吸收性芯从所述皮肤面侧向所述非皮肤面侧贯通的贯通孔的孔形成工序。

<附注A9>

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挤压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及凹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与所述挤压部对应的位置。

<附注B1>

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第1凹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及皮肤面侧片,粘贴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并与所述第1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不粘接。

<附注B2>

根据附注B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第1凹部是槽状。

<附注B3>

根据附注B1或B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皮肤面侧片与所述第1凹部的表面整体不粘接。

<附注B4>

根据附注B1~B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体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即SAP。

<附注B5>

根据附注B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SAP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与非皮肤面侧相比高密度地配置。

<附注B6>

根据附注B1~B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还具备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的第2凹部,所述第1凹部形成于与所述第2凹部对应的位置。

<附注B7>

根据附注B1~B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还具备粘贴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的非皮肤面侧片。

<附注C1>

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第1凹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及皮肤面侧片,粘贴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并与所述第1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粘接。

<附注C2>

根据附注C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皮肤面侧片与所述第1凹部的表面整体粘接。

<附注C3>

根据附注C1或C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第1凹部是槽状。

<附注C4>

根据附注C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皮肤面侧片与所述第1凹部的表面的一部分粘接。

<附注C5>

根据附注C3或C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第1凹部具有一对壁部和配置于所述一对壁部之间的底部,所述皮肤面侧片与所述壁部的一部分粘接。

<附注C6>

根据附注C1~C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还具备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的第2凹部,所述第1凹部形成于与所述第2凹部对应的位置。

<附注C7>

根据附注C1~C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还具备粘贴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的非皮肤面侧片。

<附注D1>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所述制造方法包括:SAP配置工序,在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配置高吸收性聚合物即SAP的颗粒群;挤压工序,通过将所述吸收体从所述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及凹部形成工序,通过加压所述吸收体而在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与所述挤压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

<附注D2>

根据附注D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在所述挤压工序中,将所述挤压部形成为槽状,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中,将所述凹部形成为槽状。

<附注D3>

根据附注D1或D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皮肤面侧粘贴所述非皮肤面侧片且使所述挤压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非皮肤面侧片不粘接的非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

<附注D4>

根据附注D1~D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吸收体具有吸收性芯,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形成将所述吸收性芯从所述皮肤面侧向所述非皮肤面侧贯通的贯通孔的孔形成工序。

<附注D5>

根据附注D1~D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之后将皮肤面侧片以伸展的状态向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粘贴的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

<附注D6>

根据附注D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在所述挤压工序中,将所述挤压部形成为格子状,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中,将所述凹部形成为格子状,所述凹部的格子点与所述皮肤面侧片不粘接。

<附注D7>

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高吸收性聚合物即SAP的颗粒群,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挤压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及凹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与所述挤压部对应的位置。

<附注E1>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凹凸形成工序,使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部分地凹陷而形成凹部,并通过使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部分地凸出而形成凸部;及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粘贴皮肤面侧片。

<附注E2>

根据附注E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凹凸形成工序中,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皮肤面侧将所述凹部形成为槽状,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以与所述凹部对应的方式形成所述凸部。

<附注E3>

根据附注E1或E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凹凸形成工序之前在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配置高吸收性聚合物即SAP的颗粒群的SAP配置工序。

<附注E4>

根据附注E1~E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皮肤面侧粘贴所述非皮肤面侧片且使所述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非皮肤面侧片不粘接的非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

<附注E5>

根据附注E1~E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凹凸形成工序中,相邻的一对所述凸部的顶部以向互相面对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

<附注E6>

根据附注E1~E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将所述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在所述凹凸形成工序之后进行,在所述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中,将所述皮肤面侧片以沿着所述凸部的状态向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粘贴。

<附注E7>

根据附注E1~E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准备设置有切口的所述皮肤面侧片,在所述凹凸形成工序之前进行所述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在所述凹凸形成工序中,通过加压所述皮肤面侧片侧而使所述皮肤面侧片沿着所述凸部。

<附注E8>

根据附注E1~E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吸收体具有吸收性芯和包住所述吸收性芯且在所述皮肤面侧设置有切口的芯包裹片,在所述吸收性芯由所述芯包裹片包住的状态下进行所述凹凸形成工序。

<附注E9>

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使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部分地凹陷而成的凹部;使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部分地凸出而成的凸部;及皮肤面侧片,以沿着所述凸部的方式粘贴于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

<附注F1>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所述制造方法包括:挤压工序,通过将所述吸收体从非皮肤面侧挤压而形成挤压部,所述挤压部具有互相交叉的第1挤压部及第2挤压部、和所述第1挤压部与所述第2挤压部交叉的挤压交叉部;凹部形成工序,通过加压所述吸收体而在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与所述挤压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所述凹部具有互相交叉的第1凹部及第2凹部、和所述第1凹部与所述第2凹部交叉的凹部交叉部;及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将皮肤面侧片以伸展的状态向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粘贴,并使所述凹部交叉部的表面和所述皮肤面侧片不粘接。

<附注F2>

根据附注F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挤压部是具有多个所述第1挤压部及所述第2挤压部的格子状,所述凹部是具有多个所述第1凹部及所述第2凹部的格子状。

<附注F3>

根据附注F1或F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将所述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之前进行,在所述凹部形成工序中,通过加压所述吸收体及所述皮肤面侧片,使所述皮肤面侧片沿着所述凹部交叉部的表面。

<附注F4>

根据附注F1~F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皮肤面侧粘贴所述非皮肤面侧片且使所述挤压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非皮肤面侧片不粘接的非皮肤面侧片粘贴工序。

<附注F5>

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液体的吸收体,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挤压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具有互相交叉的第1挤压部及第2挤压部、和所述第1挤压部与所述第2挤压部交叉的挤压交叉部;凹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与所述挤压部对应的位置,具有互相交叉的第1凹部及第2凹部、和所述第1凹部与所述第2凹部交叉的凹部交叉部;及皮肤面侧片,粘贴于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皮肤面侧,并与所述凹部交叉部的表面不粘接。

技术分类

06120114707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