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垃圾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11:11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垃圾桶领域,具体为一种垃圾桶。

背景技术

由于现有的吸尘器的集尘袋通常是循环使用的,需要频繁地清理,在清理维护时不方便,也不卫生的缺陷。

将吸尘功能与垃圾桶结合在一起,就避免了清理集尘袋。但是,现有的吸尘垃圾桶的功能较为单一,例如CN105966802B公开的一种套垃圾袋的吸尘垃圾桶、CN105725915B公开的一种主动式吸尘垃圾桶。由于现有的吸尘垃圾桶中的垃圾袋仍然需要手动打包,在此过程中,灰尘和较小、较轻的垃圾也容易再次扬起,进而散落到空气中,甚至还有可能被用户吸入呼吸道,使用体验较差,且仍然存在卫生问题。

此外,吸尘垃圾桶内的风道需要设置多个管道,管道间的连接结构复杂。

所述吸尘垃圾桶中的垃圾容易过量,超过预定容量,导致无法完成打包。

因此,在灰尘的吸入、存储及最后垃圾袋的打包清理的整个流程中,要尽量避免用户与灰尘接触,需要一种具有多功能垃圾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桶,对吸尘垃圾桶自身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同时设置自动打包机构,以尽量避免手动操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垃圾桶,包括:

桶体:

桶体内设有顶面敞口的内罩,桶体的上部设有桶盖,所述内罩用于铺设垃圾袋,且内罩上设有排气孔,

桶体上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第一沟槽的外侧设有第一风道盖板,第二沟槽的外侧设有第二风道盖板;

吸尘系统,包括:

进气道,由所述第一风道盖板与所述第一沟槽对接构成,

排气道,由所述第二风道盖板与所述第二沟槽对接构成,

尘气分离装置,设有尘气出口和出风口;所述尘气出口与所述进气道的一端连通,进气道的另一端连通至桶体上的吸尘入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排气道的一端连通,

风机,与所述排气道的另一端及所述内罩上的排气孔连通,且设有连通至所述桶体外部的排气口;

打包系统,包括:

收口机构,在高度上位于所述内罩的上方,且同时位于所述铺设于内罩中垃圾袋的袋口的外侧,用于收拢垃圾袋的袋口,

封口机构,设于所述垃圾袋的袋口被收拢的位置处,用于封闭所述垃圾袋的袋口。

进一步地,所述垃圾桶还设置有控制装置、垃圾过量检测装置,其中: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打包系统、所述风机工作,

控制装置与垃圾过量检测装置可通信连接,垃圾过量检测装置设于所述大盖中,且在高度上位于所述收口机构的上方,若垃圾高度高于所述收口机构且使得垃圾过量检测装置产生检测信号,则等待所述桶盖翻转一定角度,使得收口机构一同上翻,调整收口位置后再收口打包

所述吸尘系统工作时,垃圾桶相当于吸尘器,可吸入灰尘等较小尺寸的垃圾,混合有灰尘垃圾的气体在所述过滤装置处发生尘气分离后,被滤下的灰尘落入所述内罩中铺设的垃圾袋中。当所述垃圾袋装满,更换垃圾袋丢弃即可,不必像使用常规吸尘器那样手动清理集尘袋。且在用户处理所述垃圾袋前,所述打包系统已将该垃圾袋的袋口收拢并封口,这样在取出该垃圾袋时,灰尘也不会冲出,并再次散布到空气。整个过程中,用户不与灰尘接触,因此使用体验好,方便又卫生。此外,所述吸尘系统还具有第二功能(自动铺袋),当新的垃圾袋套在所述内罩上方时,由于内罩上的排气孔与风机也连通,逐渐将内罩与该新的垃圾袋之间的空气吸出,使新的垃圾袋与内罩的内壁贴合在一起。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包括框架和过滤装置,所述尘气出口和出风口设于所述框架上,,所述过滤装置覆盖于出风口处,且位于所述内罩顶面敞口的上方,以允许灰尘或垃圾能够落入所述内罩内铺设的垃圾袋中,所述框架上还设有:

第一气道,其第一端与所述尘气入口连接,其第二端用于与垃圾桶的尘道连接;

第二气道,其第一端用于与垃圾桶的抽吸风道连接,其第二端与所述出风口连接且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一端设于所述框架上同一侧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尘气入口设于所述框架的一侧内壁上;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框架的另一侧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上还设有安装槽,所述过滤装置设于安装槽内,其中,过滤装置包括:

本体,本体的一侧端部上设有连接口;本体的一侧壁上设有开口;本体内设有空腔,构成一连通所述开口与所述连接口的通道;本体上还设有:

滑槽,

过滤装置,固定于所述本体侧壁上的开口处,

第一滑扣,设于所述本体上的滑槽中,且第一滑扣的内侧设有弹簧;第一滑扣的外侧端部连接有第一限位部;

所述安装槽的一侧内壁上设有限位插口,所述第一滑扣上的第一限位部插设于该限位插口;所述安装槽的另一侧内壁上也设有限位插口,用于将本体上的第二限位部插设于该限位插口;

所述过滤装置的本体上的开口对齐于出风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扣上设有一下沉槽。

进一步地,所述吸尘入口设于桶体前侧的下部,桶体内设有连接所述进气道与吸尘入口的底部气道;所述底部气道与所述进气道的连接处设有一易拆卸的连接装置。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弯折的管体,具有两个连接端,一个连接端与所述底部气道连接,另一个连接端则与所述进气道连接;

固定连接于管体两侧的两个滑槽,两个滑槽的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七限位部,且第七限位部的一侧壁上设有限位槽;

设于所述两个滑槽内的两个第二滑扣,两个第二滑扣的一侧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第八限位部,且第八限位部一对一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七限位部的限位槽内;

设于所述两个滑槽内的两个弹簧,分别位于所述两个第二滑扣的内侧。

与上述尘气分离装置中的第一滑扣的工作原理相同。所述两个第二滑扣上也设有下沉槽,以易于滑动第二滑扣。此外,弹簧的一端可顶在第二滑扣中部处下沉槽内侧壁的内侧。

再进一步的,所述滑槽上第七限位部的外侧缘处以及所述第二滑扣上第八限位部的外侧缘处均设有倒角,其中,第七限位部与第八限位部之间至少一个在受外力作用时可适度弹性形变而弯折,稍加用力将第二滑扣向滑槽内推入即可实现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桶体上的第二沟槽内还设有若干通孔,用于与所述内罩上的排气孔连通。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风道盖板下部的一侧一体连接有筒状结构的接头,用于与所述风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桶体上设有沟槽的一侧壁的上部设有向外凸出的厚边部,厚边部上设有位置与所述第一、第二沟槽相对应的两个通孔,

第一、第二风道盖板的上端与所述厚边部的下侧相抵,第一风道盖板与第一沟槽所对接构成的进气道与厚边部上的一个通孔连通,第二风道盖板与第二沟槽所对接构成的排气道与厚边部上的另一个通孔连通;

所述桶体上设有沟槽的一侧壁的下部设有向外侧凸出的连接沿,连接沿上对应所述第一沟槽的位置处也设有一通孔;第一风道盖板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沿相抵,使得第一风道盖板与第一沟槽所对接构成的进气道与连接沿上的通孔连通。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桶盖包括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桶体上的大盖和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大盖上的小盖,其中:大盖为中部上下贯通的框体,其下部盖合于所述桶体的顶部;所述小盖则盖合于大盖的顶部。将桶盖分为两个部分,可更加方便地安装垃圾桶内的各零部件,扔垃圾时,仅涉及小盖的启闭;需要处理垃圾袋时,再打开大盖,使用时更加省力和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大盖内设有进气道连接管和排气道连接管;所述尘气分离装置中,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一端设于所述框架上同一侧的底部,且所述进气道连接管和排气道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一端一对一地对接;

所述大盖与桶体盖在一起时,进气道连接管、排气道连接管的下端与桶体的厚边部上的两个通孔一对一地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大盖上部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向内凸起的支承座,该支承座上还设有垃圾袋盒,其中,垃圾袋盒在高度上位于所述收口机构的上方,且垃圾袋盒的外形结构为框形;

所述垃圾袋盒内部设有沿盒体一圈的容置腔,用于预置垃圾袋;

所述垃圾袋盒的盒体上设有沿盒体一圈的连通间隙,用于连通垃圾袋盒内的容置腔至外部。使用时,所述垃圾袋盒内预置有垃圾袋,当装满的垃圾袋取出后,可从所述垃圾袋盒内取出垃圾袋,并自动铺袋,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吸尘垃圾桶配置有控制装置,所述内罩或桶盖还设有垃圾袋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内罩内是否铺设有垃圾袋;所述垃圾袋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可通信连接,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检测信号,所述控制装置则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风机工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吸尘垃圾桶既可作为吸尘器使用,又可以作为垃圾桶使用;能够在垃圾袋装满后自动打包和封口,避免了用户处理垃圾袋时与灰尘接触,使用起来卫生、方便。所述吸尘垃圾桶的桶盖上还设有垃圾高度检测,当垃圾高度过高不能关盖打包时,还可以在打开桶盖的同时调整收口位置,实现了过载打包,无需取出垃圾。

2、进气道、排气道的主体部分由风道盖板与桶体围合构成,简化了装配结构。

3、吸尘垃圾桶及吸尘系统的结构合理,吸尘时能够很好地保证垃圾袋贴附在内罩的内壁上,避免了垃圾袋向上脱出;此外,所述吸尘系统还具有自动铺袋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了使用体验。

4、所述过滤装置、连接装置均易拆卸结构,容易清理。框架上的两条气道可直接与垃圾桶上的进气道、排气道对接,无需另设管道。框架的中间是开放的空间,不影响垃圾扔入;且可将尘气分离装置设置于垃圾桶的大盖中,相应的,便于小盖的高频次启闭。

5、所述桶盖中进一步设置了用于预置垃圾袋的垃圾袋盒,可用于预置长度较长的无断点垃圾袋,所述打包系统工作时,能将无断点垃圾袋进行封口熔断,取出所述内罩中装满的垃圾袋后,所述吸尘系统工作,自动完成铺袋,简化了操作步骤。此外所述内罩或者桶盖上设有用于检测垃圾袋的垃圾袋检测装置,实现了智能检测和智能控制,并在吸尘和铺袋两种工作模式之间切换。

6、所述框架下部设有挡片,能压在所述垃圾袋的袋口处的内侧,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还能在此基础上避免浪费垃圾袋。或者将挡片替换为挡圈,还可对所述垃圾袋盒形成一定的遮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灰尘往所述垃圾袋盒内扩散。

其它有益效果具体参见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垃圾桶的俯视图,图中示出了桶盖的剖面且省略了桶盖的顶部。

图2为实施例的垃圾桶的剖视图,剖面方向参考图1中的E-E方向。

图3为实施例的垃圾桶的剖视图,剖面方向参考图1中的H-H方向。

图4为实施例的吸尘垃圾桶的桶体的轴侧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尘气分离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尘气分离装置省略上框的轴侧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尘气分离装置省略下框的轴侧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中,过滤装置与框体之间的装配示意图,图示出了剖面。

图11为实施例的可拆卸尘道连接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图中还示出了吸尘垃圾桶上的限位结构。

图13为图12中管体与滑扣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的可拆卸尘道连接装置与尘道对接的剖面示意图,图中剖面位置方向参考图1中的B-B。

图15为实施例中,管体一侧的滑槽与滑扣、弹簧的轴侧分解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中,滑扣上第二限位部及滑槽上第一限位部设置倒角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中,垃圾桶的上部及桶盖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中,打包系统与安装板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打包系统的示意图

图20为图2中P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中的垃圾袋盒的剖视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的电路连接框图。

图号说明:

100.桶体,101.吸尘入口,102.密封条或者密封圈;

110.内罩,111.内罩的容置腔,112.容置腔顶面的敞口,113.排气孔,114-a.第一沟槽,114-b.第二沟槽,115-a.第一风道盖板,115-b.第二风道盖板116.第二沟槽上的通孔,117.接头,118.厚边部,1180.厚边部上的通孔,119.连接沿,1190.连接沿上的通孔;

120.桶盖,121.大盖,1210.进气道连接管,1211.排气道连接管,122.小盖,123.支承座;130.垃圾袋盒,131.垃圾袋盒的容置腔,132.连通间隙。

200.吸尘系统;

210.尘气分离装置,211.框架,211-a.上框,211-b.下框,2110.密封条,2111.第三沟槽,2112.第四沟槽,2113.第五沟槽,2114.第六沟槽,2115.挡片或者挡圈;

212.过滤装置,2120.过滤装置的本体,21201.第二限位部,21202.限位台阶,2121.连接口,2122.开口,2123.通道,2124.滑槽,21240.第三限位部,21241.第五限位部,21242.第一限位槽,2125.过滤结构,2126.第一滑扣,21260.第一限位部,21261.第四限位部,21262.第六限位部,21263.下沉槽,2127.弹簧,2128.密封圈;

213.尘气出口,214.出风口,215-a.第一气道,215-b.第二气道,216.安装槽,217.限位插口;

220.进气道,221.底部气道,222.连接装置,2220.连接装置的管体,2221.滑槽,2222.第七限位部,2223.第二限位槽,2224.插槽,2225.第十限位部,2226.第二滑扣,22260.下沉槽,2227.第八限位部,2228.第九限位部,2229.第十一限位部,223.弹簧,224.倒角,225.密封圈;

230.排气道,240.风机。

300.打包系统;310.收口机构,311.杆件,3110.运动杆,3111.导向杆,3112.导向通槽,312.驱动装置,3120.驱动电机,3121.同步带;320.封口机构,321.固定座,322.加热丝;330.安装框。

400.控制装置,401.垃圾袋检测装置,402.垃圾感应装置,403.垃圾过量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垃圾桶主要包括桶体100、吸尘系统200及打包系统300,其中:

桶体100内设有内罩110,桶体100的上部设有桶盖120。所述内罩110中部中空构成容置腔111,容置腔111的顶面设有敞口112,用于铺入垃圾袋。所述内罩110上还设有排气孔113,用于排出内罩110与其内铺设的垃圾袋之间的空气。

结合图4所示,桶体100上还设有第一沟槽114-a和第二沟槽114-b,第一沟槽114-a的外侧设有第一风道盖板115-a,第二沟槽114-b的外侧设有第二风道盖板115-b。其中,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两个风道盖板之间是一体连接的,风道盖板与桶体之间通过螺丝等固定件可拆卸地固定在一起。

所述吸尘系统200包括:

进气道220,主要由所述第一风道盖板115-a与所述第一沟槽114-a对接构成;

排气道230,主要由所述第二风道盖板115-b与所述第二沟槽114-b对接构成。相对于现有的直接使用管道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由风道盖板盖在桶体100上的沟槽上所构成,不需要针对管道设置专门的固定连接结构,风道盖板与桶体100之间很容易固定在一起。其中,进气道220、排气道230不限于风道盖板与沟槽所围合的部分,例如,使用额外的管道与进气道220的一端连接,即可延长进气道220的长度,同理也可延长排气道230的长度。

风道盖板与桶体100之间还可进一步设置密封条或者密封圈102。

结合图5所示,所述吸尘系统200还包括:

尘气分离装置210,包括框架211和过滤装置212,所述框架211上设有尘气入口213和出风口214,所述过滤装置212固定并且覆盖于出风口214处,且位于所述内罩110顶面敞口112的上方;所述尘气入口213与所述进气道220的一端连通,进气道220的另一端连通至桶体100上的吸尘入口101;所述出风口214与所述排气道230的一端连通;

风机240,与所述排气道230的另一端连接,同时,也与所述内罩110上的排气孔113连通,风机240还设有连通至所述桶体100外部的排气口。

所述框架211的中间形成开放的空间,将其置于吸尘垃圾桶中,且将桶盖120关闭后,框架211的上方和下方等同于被封闭。在所述风机240工作时,尘气被吸入且从所述尘气入口213进入,较大的垃圾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坠落,较少的颗粒或者灰尘则在所述过滤装置212处被挡下,空气则透过过滤装置212从出风口214被抽走,实现尘气分离。

结合图19所示,打包系统300,包括:

收口机构310,在高度上位于所述内罩110与尘气分离装置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则位于铺设于所述内罩110内垃圾袋袋口处的外侧即可,用于收拢该垃圾袋的袋口;

封口机构320,设于所述垃圾袋的袋口被收拢的位置处,其具体位置可灵活设置,使得垃圾袋的袋口部被收拢至封口机构320处,能够实现封口即可。

结合图22所示,所述垃圾桶中还进一步配置有控制装置400,控制装置400与所述吸尘系统300的风机240通信连接,也与所述打包系统300通信连接,用于控制该两个系统的运行。

所述垃圾桶中还进一步配置有垃圾过量检测装置403,控制装置400与垃圾过量检测装置403可通信连接,垃圾过量检测装置403设于所述大盖中,且在高度上位于所述收口机构310的上方,若垃圾高度高于所述收口机构310,将阻碍收口,此时,垃圾高度达到垃圾过量检测装置403的高度且使其产生检测信号,则等待所述桶盖120翻转一定角度,例如60°、90°使得收口机构310一同上翻。所述上翻过程中,垃圾袋袋口部分被伸展释放出来,使得收口位置相对于开盖前的位置翻转上移,高出部分的垃圾被完全收入垃圾袋内,完成收口打包。所述垃圾过量检测装置403优选采用对射式光电传感器、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传感器,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垃圾桶作为吸尘器使用时,所述风机240运行,同时对所述尘气分离装置210和所述内罩110进行抽吸,产生:

Ⅰ)风机240与尘气分离装置210之间的通道中形成的用于吸尘的气流,

Ⅱ)风机240与内罩110之间的负压,当内罩110与其内铺设的垃圾袋之间有空气时,则形成的用于抽吸内罩110内空气的气流。其中:

用于吸尘的气流产生时,所述进气道220中也产生相应的气流,将灰尘从所述吸尘入口101吸入。如图2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混合有灰尘垃圾的尘气经过进气道220,到达所述过滤装置212,并且在过滤装置212处尘气分离,灰尘被挡下;而空气则穿过过滤装置212,如图3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从风机240的排气道进入风机240,最后从风机240的排气口232排出至桶体100外部。所述尘气分离装置210位于所述内罩110的上方,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被尘气分离装置210挡下的灰尘或垃圾能够落入所述内罩110内铺设的垃圾袋中。

所述风机240与内罩110之间的负压产生时,将内罩110内铺设的垃圾袋吸附在内罩110的内壁上,防止垃圾袋向上脱出。此外,所述风机240也可用于铺袋,初始状态下,垃圾袋未贴合在内罩110的内壁上,因此,内罩110与垃圾袋之间有较多的空气,如图3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此时风机240与内罩110之间形成的用于抽吸内罩110内空气的气流,将内罩110与垃圾袋之间的空气抽出,完成铺袋。

在所述内罩110内的垃圾袋装满后,所述打包系统300工作,所述收口机构310将所述垃圾袋的袋口收拢至所述封口机构320处,所述封口机构320封闭所述垃圾袋的袋口。在所述垃圾桶的使用过程中,用户不会与灰尘接触,并且用户最后取出所述装满且打包好的垃圾袋时,也不需要担心灰尘从垃圾袋中冲出,因此使用体验好,既卫生又方便。

所述进气道220、排气道230以及风机240均设于桶体100的同一侧壁上,整体结构紧凑,同时,排气道230和风机240在同侧,直接相连,可缩短所述排气道230的长度,提高空间利用率。

结合图6、图7所示,优选地,所述尘气分离装置210中,框架211上还设有:

第一气道215-a,其第一端与所述尘气入口213连接,其第二端用于与垃圾桶的进气道220连接;

第二气道215-b,其第一端用于与垃圾桶的排气道230连接,其第二端与所述出风口214连接且位于所述过滤装置212的内侧。

当框架211放入吸尘垃圾桶中时,其第一气道215-a的第二端、第二气道215-b的第一端可直接与垃圾桶上的进气道220及排气道230对接,无需为所述尘气入口213、出风口214另设管道,实现了便捷拆卸和装配。此外,在需要的情况下,第一气道215-a的第二端和第二气道215-b的第一端的端口对接处可以非常方便地设置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实现密封连接。

所述框架211中,第一气道215-a与进气道220以及第二气道215-b与排气道230之间可以直接连接,或者,也可以是间接地连接,对应地连通即可。

优选地,所述尘气入口213设于所述框架211的一侧内壁上;所述出风口214设于所述框架211的另一侧内壁上。相对地拉开了尘气入口213和出风口214处的过滤装置212的距离,以使得较大的垃圾有足够的水平向移动距离,以利于垃圾向下坠落。

所述出风口214的开口面积相对较大,例如基本占所述架211的一侧内壁,大于所述第一气道215-a、第二气道215-b的横截面积,使得在流体前进方向上,该处的截面大,流速减小,以减小灰尘分离后受到的吸附力,更容易自由坠落。

优选地,所述框架211包括可拆卸固定在一起的上框211-a和下框211-b,其中:

上框211-a设有第三沟槽2111,下框211-b设有第五沟槽2113,上框、下框固定在一起时,第三沟槽2111与第五沟槽2113之间围合构成所述第一气道215-a,第三沟槽2111与第五沟槽2113相接触的侧边缘处设有密封条2110;

上框211-a还设有第四沟槽2112,下框211-b还设有第六沟槽2114,上框、下框固定在一起时,第四沟槽2112与第六沟槽2114之间围合构成所述第二气道215-b,第四沟槽2112与第六沟槽2114相接触的侧边缘处设有密封条2110。

再结合图8-10所示,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拆卸清理或者更换,所述框架211上还设有安装槽216,所述过滤装置212可拆卸地设于安装槽216内,其中,过滤装置212包括:

本体2120,本体2120的一侧端部上设有连接口2121;本体2120的一侧壁上设有开口2122;本体2120内设有空腔,构成一连通所述开口2122与所述连接口2121的通道2123;本体2120上还设有滑槽2124,

过滤结构2125,固定于所述本体2120侧壁上的开口2122处,

第一滑扣2126,设于所述本体2120上的滑槽2124中,且第一滑扣2126的内侧设有弹簧2127;第一滑扣2126的外侧端部连接有第一限位部21260;

所述安装槽216的一侧内壁上设有限位插口217,所述第一滑扣2126上的第一限位部21260插设于该限位插口217;所述安装槽216的另一侧内壁上也设有限位插口217,用于将所述本体2120的端部插设于该限位插口217;

所述过滤装置212的本体2120上的开口2122对齐于所述出风口214处。

所述弹簧2127顶住第一滑扣2126,防止其上的第一限位部21260解除限位;需要拆卸该过滤装置时,扣动第一滑扣2126,通过施加外力使得弹簧2127被压缩或者说进一步压缩,所述第一限位部21260脱出而解除限位。

所述本体2120的连接口2121处设有密封圈2128,所述本体2120一端的端面为斜切面,所述连接口2121设于所述斜切面的中部;当本体2120装配时可在密封圈2128上施加压力,确保密封效果;

所述本体2120上设有连接口2121的一端的端面上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部21201,在同一端面上,与第二限位部21201相对的另一侧的内缘处设有一限位台阶21202。

所述本体2120上的第二限位部21201凸出于密封圈2128的外侧;所述滑槽2124设于相对于本体2120上连接口2121的另一端上。

所述密封圈2128套设于所述连接口2121处时,密封圈2128套在所述第二限位部21201的外侧,同时,密封圈2128的内侧壁上设有凸起部21280,该凸起部21280套接于连接口2121内,且凸起部21280的下侧与所述限位台阶21202配合相抵,如此设置,所述本体2120在装配时密封圈2128不易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2120上的第二限位部21201的长度较长,凸出于密封圈2128的外侧,进而还可用于与限位插口217卡接,起到对本体2120限位固定的作用。相应的,所述滑槽2124则设于相对于本体2120上连接口2121的另一端上。其中,本体2120上设有连接口2121的这一端可以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21201实现限位固定,也可通过这一端整体作为限位结构,插设入目标安装位置,因此,就实现限位固定而言,所述第二限位部21201为可选的组成部分。这样,本体2120的一端通过套接、卡接的方式限位固定,本体2120的另一端则通过所述滑扣2126上的第一限位部21260限位固定。

所述滑槽2124的左、右两侧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限位部21240;所述第一滑扣2126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则各固定连接有第四限位部21261;其中:

滑槽2124上的第三限位部21240卡在第一滑扣上第四限位部21261的上侧,实现在滑槽2124内竖直方向上的限位固定;

所述滑槽2124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五限位部21241,且第五限位部21241的一侧壁上设有限位槽21242;

所述第一滑扣2126的一侧端部固定连接有第六限位部21262,且第六限位部可滑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五限位部的限位槽21242内,使滑扣2126可沿滑槽2124在一定范围内向内、向外滑动,但不会从滑槽2124中脱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扣2126上设有一下沉槽21263,以便于用户将手指伸入扣动第一滑扣2126。

回到图4所示,所述桶体100上的第二沟槽114-b内还设有若干通孔116,内罩110高于桶体100内,两者之间为可供空气流通的间隙,由于第二沟槽114-b一体形成于桶体100上,通孔116与所述内罩110上的排气孔113连通,在抽吸时,内罩110内的空气可依次经过排气孔113、内罩110与桶体100之间的间隙、通孔116进入排气道230。

在所述第二风道盖板115-b下部的一侧一体连接有筒状结构的接头117,用于与所述风机240连接。

所述桶体100上设有沟槽114-b、114-a的一侧壁的上部设有向外凸出的厚边部118,厚边部118上设有位置与所述第一、第二沟槽114-a、114-b相对应的两个通孔1180;

第一、第二风道盖板115-a、115-b的上端与所述厚边部118的下侧相抵,第一风道盖板115-a与第一沟槽114-a所对接构成的进气道220与厚边部118上的一个通孔1180连通,第二风道盖板115-b与第二沟槽114-b所对接构成的排气道230与厚边部118上的另一个通孔1180连通;

所述桶体100上设有沟槽的侧壁的下部设有向外侧凸出的连接沿119,连接沿119上对应所述第一沟槽114-a的位置处也设有一通孔1190;第一风道盖板115-a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沿119相抵,使得第一风道盖板115-a与第一沟槽114-a所对接构成的进气道220与连接沿119上的通孔1190连通。

在所述垃圾桶中,假设设有沟槽、风道盖板的这一侧为桶体100的后侧。所述吸尘入口可就近设置于桶体100后侧的下部(图中未示出)。

或者,如图2所示,所述吸尘入口101也可以设置于桶体100前侧的下部,在此情况下,再增设一段通道即底部气道221连接所述进气道220与吸尘入口101。

进一步地,在所述垃圾桶的桶体100前侧,靠近吸尘入口101的位置附近设有垃圾感应装置402,用于感应前方是否地面上是否有垃圾。

所述垃圾感应装置402可采用多种现有产品,例如红外感应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

当所述吸尘入口101前方存在垃圾时,以红外感应传感器为,垃圾感应装置402发射的红外信号被垃圾反射回到垃圾感应装置402,垃圾感应装置402产生检测信号并且发送到所述控制装置400。当控制装置400接收到所述垃圾感应装置402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吸尘系统工作,将垃圾吸入。所述底部气道221与所述进气道220的连接处为一拐角,为了便于连接和拆卸清理,在该拐角处设有一易拆卸的连接装置222。

结合图11-13所示,所述连接装置222包括:

弯折的管体2220,具有两个连接端,一个连接端与所述底部气道221连接,另一个连接端则与所述进气道220连接;

固定连接于管体2220两侧的两个滑槽2221,两个滑槽2221的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七限位部2222,且第七限位部2222的一侧壁上设有限位槽2223;

设于所述两个滑槽2221内的两个第二滑扣2226,两个第二滑扣2226的一侧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第八限位部2227,且第八限位部2227一对一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七限位部2222的限位槽2223内;

设于所述两个滑槽2221内的两个弹簧223,分别位于所述两个第二滑扣2226的内侧。所述弹簧223处于压缩状态,其内端顶在滑槽2221的内壁上,其外端则顶在第二滑扣2226的内壁上,进而将第二滑扣2226向外侧顶。第二滑扣2226一端的第八限位部2227与所述第七限位部2222之间互相咬合,第二滑扣2226的另一端则设有第九限位部2228,用于与吸尘垃圾桶的桶体100上的限位结构相咬合以实现锁定,将连接装置222固定在桶体100上。

拆卸所述连接装置222时,将所述两个第二滑扣2226向内侧滑动,如图15所示,滑动的最大工程为第七限位部2222上的限位槽2223的宽度W,弹簧223被进一步压缩,解除第二滑扣2226与桶体100上的限位结构之间锁定即可。

结合图15所示,所述管体2220的第一连接端的端面为倾斜设置,相应的,与之连接的底部气道221的端面也是倾斜设置,这样,管体2220的第一连接端与底部气道221之间对接的两个端面均大致倾斜45°,以使连接装置与吸尘垃圾桶之间锁定时,管体2220的第一连接端与底部气道221之间设置的密封圈225也被紧紧夹在第一连接端与底部气道221之间。其中,密封圈225主要受到第一连接端的端面在竖直方向上施加的压力F,拆卸时,只要解除连接装置与吸尘垃圾桶之间锁定,就可以轻易地取出。

所述两个第二滑扣2226上也设有下沉槽22260,以易于滑动第二滑扣2226。此外,弹簧223的一端可顶在第二滑扣2226中部处下沉槽22260内侧壁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2221的左、右两侧内壁上还固定连接有第十限位部2225,此时在第十限位部2225下方的空间构成插槽2224;所述第二滑扣2226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则各固定连接有第十一限位部2229;其中:

滑槽2221上的第十限位部2225卡在第二滑扣2226上第十一限位部2229的上侧,借此,将第二滑扣2226插设于第十限位部2225下方的插槽2224中,同时实现了第二滑扣2226与管体2220之间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限位,实现了更加稳定、牢固地装配。

结合图16所示,再进一步的,所述滑槽2221上第七限位部2222的外侧缘处以及所述第二滑扣2226上第八限位部2227的外侧缘处均设有倒角224,其中,第七限位部2222与第八限位部2227之间至少一个在受外力作用时可适度弹性形变而弯折,稍加用力将第二滑扣2226向滑槽2221内推入即可实现装配。

优选地,所述限位槽2223设于第七限位部2222上端面或者下端面的中部,对应的,所述第八限位部2227则凸出于第二滑扣2226端部处的下端面或者上端面,如此设置,第八限位部2227卡在第七限位部2222的上侧或者下侧,拆卸时,将位于下侧的第七或者第八限位部向下按压,解除两者之间限位,在弹簧223的作用下将第二滑扣2226向外顶出。如此设置,更便于第二滑扣2226的安装和拆卸更换等工作。

优选地,所述连接装置222的管体2220与底部气道221、进气道220的两个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225。

所述垃圾桶中涉及吸尘系统200和打包系统300中多个组件的安装,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同时为了方便取出打包后的垃圾袋,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桶盖120分为两个部分。

如图17所示,优选的,包括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桶体100上的大盖121和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大盖121上的小盖122,其中:大盖121为中部上下贯通的框体,其下部盖合于所述桶体100的顶部;所述小盖122则盖合于大盖121的顶部。扔垃圾时,仅涉及小盖的启闭;需要处理垃圾袋时,再打开大盖,使用时更加省力和方便。

结合图2、图3,为了便于开启大盖121,本实施例中,所述大盖121内设有进气道连接管1210和排气道连接管1211。其中,所述进气道连接管1210和排气道连接管1211与大盖121之间可以是一体成型,或者,也可是另外通过固定件固定装配,这在本发明中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桶体100内还设有大盖驱动系统,同理,所述大盖121内还设有小盖驱动系统,其中,大盖、小盖驱动系统均主要由电机及相应的传动机构构成。通过控制电机,以驱动所述大盖121和小盖122自动启闭。容易理解,所述大盖、小盖驱动系统为现有的常规驱动机构,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所述尘气分离装置210中,所述第一气道215-a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气道215-b的第一端设于所述框架211上同一侧的底部。所述进气道连接管1210和排气道连接管1211与所述第一气道215-a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气道215-b的第一端的位置一一对应。

当所述尘气分离装置210安装于大盖121上时,第一气道215-a与进气道连接管1210的上端对接,第二气道215-b与排气道连接管1211的上端对接。

当所述大盖121与桶体100盖在一起时,进气道连接管1210的下端与所述进气道220连通,排气道连接管1211的下端与所述排气道230连通,即进气道连接管1210、排气道连接管1211的下端与桶体100的厚边部118上的两个通孔1180一对一地对接。

结合图18、图19及图22所示,所述打包系统300借助一安装框330安装至所述大盖121内。优选的,所述收口机构310包括多根杆件311和驱动装置312。本实施例中,共设有四根杆件311,两根为运动杆3110,另外两根为导向杆3111。所述四根杆件311围合成一四边形框架,进而可以围在垃圾袋外侧,两根导向杆31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驱动装置312包括驱动电机3120和两个互相联接的同步带3121。其中,两个同步带3121一对一设于所述两根导向杆3111上,并且与驱动电机3120传动联接。所述运动杆3110的一侧端端设有导向孔(图中未示出),进而将两根运动杆3110的一端一对一套设于所述两根导向杆3111的外侧,同时,该两根运动杆3110的端部还与相应导向杆3111上的同步带3121一对一联接。此外,所述两根运动杆3110中,一根的中部设有导向通槽3112,另一根穿插在所述导向通槽3112中。

所述收口机构310围在铺设于所述内罩110内的垃圾袋的袋口外侧,且常态下为展开状态。当收口机构310工作时,所述驱动电机3120运转,驱动所述两个同步带3121同步转动,进而带动所述两根运动杆3110移动。由于所述两个同步带3121同步转动,转动方向是一致的,显然的,为了使所述两根运动杆3110同时向所述两根导向杆3111移动,该两根运动杆3110中,一根运动杆3110的端部联接于对应同步带3121的内侧,另一根运动杆3110的端部联接于对应同步带3121的外侧,进而实现收拢动作。

对于所述收口机构310,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例如设置更多或者更少数量的杆件311,应用与上述收口机构310相同的原理实现收拢动作。或者,也可以采用例如CN208603098U公开的收口装置。可见,所述多根杆件311可以是直杆件,也可以是弧形杆件,甚至是柔性杆件,具体构造在本发明中不受限制。在驱动装置312的牵引下,所述运动杆3110收拢并将所述内罩110内铺设的垃圾袋的袋口收拢至所述封口机构320处。

优选的,所述封口机构320包括固定座321和加热丝322。其中,封口机构320的具体结构可采用CN208603098U公开的热熔装置。所述固定座321的一侧面为工作面,且加热丝322固定于固定座321的工作面上。所述封口机构320固定于所述两根导向杆3111连接处,所述收口机构310将所述垃圾袋的袋口收拢至所述固定座321的工作面处,所述加热丝322发热并且将所述垃圾袋的袋口熔融封口。

结合图20和图21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桶盖120的大盖121上部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向内凸起的支承座123,该支承座123上还设有垃圾袋盒130,其中,垃圾袋盒130在高度上位于所述收口机构310的上方,且垃圾袋盒130的外形结构为框形;

所述垃圾袋盒130内部设有沿盒体一圈的容置腔131,用于预置垃圾袋;

所述垃圾袋盒130的盒体上设有沿盒体一圈的连通间隙132,用于连通垃圾袋盒130内的容置腔131至外部。所述垃圾袋盒130也可以设置为可打开的结构,包括上部敞口的盒体和盖于该盒体敞口处的盒盖(图中未示出),且垃圾袋盒130的盒体与盒盖并非完全盖合,而是在内侧构成间隙,以允许垃圾袋从该间隙处取出,例如CN209023543U公开的一种无断点垃圾袋所采用的包装盒。使用时,所述垃圾袋盒130内预置有垃圾袋(图中未示出),当装满的垃圾袋取出后,可从所述垃圾袋盒130内取出垃圾袋,并自动铺袋,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优选的,定义所述内罩110内所需铺设的垃圾袋为单元垃圾袋,且设其长度为l,设所述垃圾袋盒130中所需预置的垃圾袋的长度为L,则两者的长度关系为L=nl,其中,系数n大于1。在此情况下,所述垃圾袋盒130中预置的垃圾袋为长度较长的无断点垃圾袋,若从中切断,可得到多个单元垃圾袋。因此,在自动打包过程中,所述封口机构320将所述内罩110内铺设的垃圾袋的上部封口,所述加热丝322进一步加热,可以在热熔封口处切断所述垃圾袋。打包好的垃圾袋取出后,所述垃圾袋盒130中预置的无断点垃圾袋被切断的端部也被封口,且该无断点垃圾袋下方与内罩110之间存在大量空气,所述吸尘系统200的风机240工作于铺袋模式完成铺袋,这样,所述垃圾袋盒130中预置的垃圾袋就可以连续使用多次。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211的下部连接有下凸的若干个挡片2115,一方面起到遮挡下方的其他组件的作用,更加美观,另一方面可起到压住垃圾袋袋口边缘处的作用。其中,挡片2115优选由所述下框211-b的内壁向下延伸构成,挡片2115与下框211-b一体成型。

所述垃圾袋盒130套设于挡片2115的外侧。

所述内罩110内铺设有垃圾袋时,挡片2115的下部压在该垃圾袋的内侧,所述挡片2115也压在所述垃圾袋的袋口处的内侧。

所述垃圾桶作为垃圾桶使用时,要扔入垃圾首先需要打开桶盖120,若没有设置所述挡片2115,开盖时(特别是开盖速度较快时)会对桶内铺设的垃圾袋产生抽吸作用,垃圾袋容易被吸出,而此时所述风机240是不工作的,无法保证所述垃圾袋吸附在所述内罩110的内壁上。因此,所述挡片2115也能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防止垃圾袋上部被吸出,进而避免垃圾袋从所述内罩110上脱出。特别是对于上述无断点垃圾袋而言,挡片2115的限位固定作用非常重要。若不设置挡片2115,垃圾袋在被开盖动作抽出后,以在吸尘过程中又被向下抽吸,在该往复的过程中,所述垃圾袋盒130内的无断点垃圾袋部分则被不断扯出,且扯出的部分折叠或者向内凸出,造成如下影响:

在装入垃圾的过程中,垃圾容易将扯出的多余的垃圾袋部分向下压。也就是说,所述被扯出的部分因被垃圾下压(与之相对应的长度)而浪费。而上述挡片2115则较好的解决了垃圾袋容易被抽吸脱出的问题。

此外,所述垃圾袋盒130与挡片2115为独立的两个组件,两者相互之间没有连接在一起,垃圾袋能在两者之间的间隙之间移动,进而允许所述垃圾袋盒130中预置的无断点垃圾袋能够在不拆开挡片2115的情况下就能被向下抽吸取出。

优选地,所述挡片2115也可替换为似筒状结构的挡圈,对垃圾袋盒130形成一定的遮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灰尘往垃圾袋盒130内扩散。

对于只开设单个排气孔113的方案而言,存在缺陷:当垃圾袋吸在该单个排气孔113处时,形成堵塞,使得垃圾袋的其它部位不能完整地贴附在所述内罩110的内壁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罩110的底部设有多个排气孔113。较佳的,内罩110侧壁上排气孔113及底板上的排气孔113均靠近内罩110底部的侧边缘设置,使垃圾袋的下部在内罩110底部处的夹角处也能完全铺展开,并与内罩110贴合。

回到图2、图3并结合图2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内罩110或桶盖120还设有垃圾袋检测装置401,用于检测内罩110的容置腔111内是否铺设有垃圾袋;所述垃圾袋检测装置401与所述控制装置400可通信连接,向所述控制装置400发送检测信号,所述控制装置400则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风机240工作。这样就实现了吸尘模式与铺袋模式之间的智能转换。所述垃圾袋检测装置401可采用光电式传感器、物位开关等多种现有产品的任意一种,在本发明中不受限制,具体安装位置为所述内罩110的内壁或者桶盖120的内壁上,在本发明中不受限制。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473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