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一种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复合管加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钢骨架复合管材近年来国内新兴的一种新型管材,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建筑、造船、通讯、电力和地下输气管道等众多领域,是目前替代传统镀锌管的较佳产品,被誉为绿色环保管材。它主要采用(钢骨架增强)塑料电熔管件的电热熔连接方式,但此连接方式存在不少缺陷,如:要求管端封口质量可靠、密封性能好,否则管材端部金属增强材料与输送介质接触,导致管壁渗水及金属增强材料的腐蚀,造成管道失效的质量事故;需与管材尺寸及性能配套的(钢骨架增强)塑料电熔管件,费用高昂;没有电热熔连接质量的无损检测的方法及标准等缺陷。定长切割未封口的钢骨架复合管材,通过专用管材端部注塑设备及工艺,生产出带热熔对接塑料端头的钢骨架复合管,它增加管端壁厚,达到或超过如GB/T13663.2-2018规定2.0MPa公称压力等级PE管的壁厚,从而实现公称压力不超过2.0MPa的带塑料端头的钢骨架复合管的热熔对接连接方式要求。管端封口质量可靠、密封性能好;技术成熟、质量可靠,满足工程运行要求。

目前,授权公开号为CN10124970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塑料端头的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将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端部的送入烘箱,将其端部塑料层加热到与塑料端头的塑料材质能够熔接的适宜温度;b)将加热好的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的端部迅速伸入注塑模内注塑,注塑模包括套接于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的注塑外模以及与钢骨架塑料复合管同轴活动设置在注塑外模内的内定芯轴,该注塑外模为哈夫模,其内壁设置有环形内凹模腔,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端部置于环形内凹模腔内,且其端面与环形内凹模腔的端面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的内定芯轴端部穿入该空间抵靠在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的管口;c)保持注塑压力状态进行冷却定型。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复合管表面一般都会存在氧化层,因为氧化层的存在,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时,复合管欲注塑部位的加热时间会变长,且注塑的塑料与复合管上的塑料熔合差,粘结强度低,从而导致整体加工时间变长,加工效率变低且承压能力差。

发明内容

为了整体加工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复合管端部欲注塑部分打磨去掉氧化层;S2:将去掉氧化层的复合管放置在移动设备上,然后移动设备带动去掉氧化层的复合管运动到加热设备处,进行加热;S3:然后移动设备带动加热后的复合管运动到注塑设备处,进行注塑;S4:最后对注塑好的复合管进行冷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复合管上的氧化层打磨掉,然后将打磨后的复合管放置到移动设备上,移动设备带动复合管运动到加热设备处进行加热;然后移动设备再带动加热好的复合管运动到注塑设备处进行注塑;最后对注塑好的复合管进行冷却;因此设置的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能够将氧化层打磨掉,从而减少加热时间,提高效率,且注塑的塑料与复合管上的塑料熔合好,粘结强度高。

可选的,所述注塑设备包括注塑架、内定芯轴、第一哈夫块、第二哈夫块、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支撑架、第三液压缸和压紧套块;所述内定芯轴设置在所述注塑架上;所述第一哈夫块和所述第二哈夫块均滑移设置在所述注塑架上,且所述内定芯轴位于所述第一哈夫块和所述第二哈夫块之间,所述第一液压缸和所述第二液压缸均设置在所述注塑架上,且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哈夫块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哈夫块连接;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注塑架一侧,所述压紧套块滑移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第一哈夫块和所述第二哈夫块均抵触所述压紧套块;所述第三液压缸设置在所述注塑架上且活塞杆与所述压紧套块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完成后的复合管穿过压紧套管抵触注塑架,并使内定芯轴抵触复合管的内侧壁;接着启动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带动第一哈夫块运动,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带动第二哈夫块运动,使第一哈夫块和第二哈夫块均抵触复合管;最后启动第三液压缸,第三液压缸的活塞杆带动压紧套块运动,使压紧套块朝靠近注塑架的方向运动,使压紧套块套在第一哈夫块和第二哈夫块上,并且第一哈夫块和第二哈夫块均抵紧压紧套块。

可选的,所述压紧套块上设置有加固机构,所述加固机构包括调节块、加固块、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调节块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调节块均滑移设置在所述压紧套块上,所述第一哈夫块和所述第二哈夫块上均开设有与所述调节块卡接的调节槽;所述加固块滑移设置在所述调节块上,所述调节槽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加固块卡接的加固槽;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压紧套块上,且多个所述调节块均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调节块上且与所述加固块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紧套块抵触注塑架的时候,先启动第一调节组件,第一调节组件带动调节块运动,使调节块与调节槽卡接;然后启动第二调节组件,第二调节组件带动加固块运动,使加固块与加固槽卡接;设置的加固机构能够提高第一哈夫块和第二哈夫块抵紧复合管时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移动设备包括放置架、移动块、第一气缸、升降块、转动辊、夹持块、第三调节组件和第四调节组件,所述移动块滑移设置在所述放置架上,所述第一气缸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气缸均设置在所述移动块上,所述升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上,所述转动辊转动设置在所述升降块上;所述夹持块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块均滑移设置在所述移动块上;所述第三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放置架上且与所述移动块连接;所述第四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移动块上,且两个所述夹持块均与所述第四调节组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复合管放置到两个转动辊上方,然后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带动升降块朝靠近复合管的方向运动,使升降块上的转动管抵触复合管;接着再启动第四调节组件,第四调节组件带动两个夹持块做相向运动,使两个夹持块夹持位于转动辊上的复合管。最后启动第三调节组件,第三调节组件带动移动块移动,移动块带动两个夹持块运动,两个夹持块带动复合管运动。

可选的,所述放置架上设置有翻转组件,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第二气缸和翻转块,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所述放置架上;所述翻转块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放置架上,且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与翻转块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复合管注塑完成后,启动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带动翻转块转动,翻转块带动加工好复合管运动,使复合管与转动辊分开。

可选的,所述放置架上设置有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包括第三气缸、上料板、第一转轴、阻挡板和第五调节组件,所述第三气缸设置在所述放置架上,所述上料板设置在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上;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放置架上,所述阻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阻挡板设置在所述上料板和所述转动辊之间,且所述上料板与所述阻挡板之间形成放置区域;所述第五调节组件设置在放置架上且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多个打磨好氧化层的复合管放置在放置区域内,当复合管需要转移出放置区域的时候,先启动第五调节组件,第五调节组件带动阻挡板运动;然后再启动第三气缸,第三气缸的活塞杆带动上料板运动,上料板将复合管转移出放置区域。

可选的,所述放置架上设置有转移机构,所述转移机构包括转移块、第四气缸、第五气缸、固定块、第一拨动杆、第二拨动杆、限定杆和第六调节组件,所述移动块滑移设置在所述放置架上,所述第三气缸设置在所述放置架上且活塞杆与所述第四气缸连接;所述第五气缸设置在所述转移块上,所述固定块设置在所述第五气缸的活塞杆;所述第一拨动杆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块的一端的,所述限定杆设置在所述固定块另一端,所述第二拨动杆滑移设置在所述第一拨动杆和所述第二拨动杆之间;所述第六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上且与所述第二拨动杆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最开始的状态为,第二拨动杆抵触第一拨动杆,当需要将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即抵触阻挡块的复合管转移出放置区域的时候,先启动第四气缸,第四气缸的活塞杆带动转移块移动,转移块带动第五气缸运动,第五气缸上的固定块就会运动,使位于固定块上的第一拨动杆和第二拨动杆处于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的上方。然后调整阻挡板的位置,接着启动第五气缸,第五气缸的活塞杆带动固定块朝靠近复合管的方向运动,使第一拨动块和第二拨动杆运动到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远离阻挡板的一侧;然后启动第六调节组件,第六组件带动第二拨动杆移动,第二拨动杆带动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朝靠近限定杆的方向运动,并使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抵触限定杆。然后再调整阻挡板的位置,使阻挡板对位于放置区域内的复合管进行阻挡,接着再启动第四气缸,使固定块上的第二拨动杆和限定杆带动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运动到转动辊的上方;设置的转移机构能够减少人工调整复合管在放置架上的位置,从而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可选的,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滑移块、第二转轴和第七调节组件,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滑孔,所述滑移块滑移设置在所述滑孔内,且所述第六调节组件与所述滑移块连接;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滑移块上,且所述第二拨动杆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七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滑移块上且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六调节组件带动滑移块移动,滑移块上的第二转轴带动第二拨动杆运动;当需要调整第二调节杆位置的时候,可以启动第七调节组件,第七调节组件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就会带动第二拨动杆的位置发生变化。

综上,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设置的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能够将氧化层打磨掉,从而减少加热时间,提高效率,且注塑的塑料与复合管上的塑料熔合好,粘结强度高;

2.设置的转移机构能够减少人工调整复合管在放置架上的位置,从而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成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注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加热设备;2、注塑设备;21、注塑架;22、内定芯轴;23、第一哈夫块;24、第二哈夫块;25、支撑架;26、第三液压缸;27、压紧套块;3、加固机构;31、调节块;32、加固块;33、第一调节组件;331、螺纹驱动盘;332、斜齿块;333、第六电机;334、第三齿轮;335、第四齿轮;34、第二调节组件;341、第七电机;342、第五齿轮;343、齿条;4、移动设备;41、放置架;42、移动块;43、第一气缸;44、升降块;45、转动辊;46、夹持块;47、第三调节组件;471、第五电机;472、第二螺杆;48、第四调节组件;481、第四电机;482、双向螺杆;5、翻转组件;51、第二气缸;52、翻转块;6、上料机构;61、第三气缸;62、上料板;63、第一转轴;64、阻挡板;65、第五调节组件;651、第一齿轮;652、第二齿轮;653、第一电机;7、转移机构;71、转移块;72、第四气缸;73、第五气缸;74、固定块;741、滑孔;75、第一拨动杆;76、第二拨动杆;77、限定杆;78、第六调节组件;781、第三电机;782、第一螺杆;8、转动机构;81、滑移块;82、第七调节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

参考图1,一种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复合管端部欲注塑部分打磨去掉氧化层;

S2:将去掉氧化层的复合管放置在移动设备4上,然后移动设备4带动去掉氧化层的复合管运动到加热设备1处,进行加热;

S3:然后移动设备4带动加热后的复合管运动到注塑设备2处,进行注塑;

S4:最后对注塑好的复合管进行冷却。

参考图2和图3,移动设备4包括放置架41,放置架41的一侧设置有上料机构6,上料机构6包括固定连接在放置架41上的第三气缸61,第三气缸61的活塞杆上连接有上料板62;放置架41上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架4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63,第一转轴63上固定连接有阻挡板64,阻挡板64能够位于放置槽内,阻挡板64与上料板62形成放置复合管的放置区域。

放置架41上设置有第五调节组件65,第五调节组件65包括固定连接在放置架41上的第一电机653,第一电机653的输出轴上键连接有第一齿轮651;第一转轴63上键连接有与第一齿轮651啮合的第二齿轮652。

将多个打磨好氧化层的复合管放置在放置区域内,当复合管需要转移出放置区域的时候,先启动第一电机653,第一电机653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齿轮651转动,第一齿轮651带动第二齿轮652转动,第二齿轮652带动第一转轴63转动,第一转轴63带动阻挡板64运动,使阻挡板64进入到放置槽内;然后再启动第三气缸61,第三气缸61的活塞杆带动上料板62运动,上料板62将复合管转移出放置区域。

参考图2和图4,为了更好的将复合管转移出放置区域,在放置架41上设置有转移机构7,转移机构7包括滑移连接在放置架41上的转移块71;放置架41上固定连接有第四气缸72,第四气缸72的活塞杆与放置架41连接。移动块42上固定连接有第五气缸73,第五气缸73的活塞杆上连接有固定块74,固定块74上开设有滑孔741;固定块74靠近上料板6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拨动杆75,固定块74远离上料板6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定杆77。

固定块74上设置有转动机构8,转动机构8包括滑移连接在滑孔741内的滑移块81,滑移块81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拨动杆76,第二拨动杆76位于第一拨动杆75和限定杆77之间。滑移块81上设置有第七调节组件82,第七调节组件82包括固定连接在滑移块81上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轴连接。

固定块74上设置有第六调节组件78,第六调节组件78包括转动连接在滑孔741内的第一螺杆782,第一螺杆782穿过滑移块81且与滑移块81螺纹连接;固定块74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三电机781,第三电机781的输出轴与第一螺杆782的一端连接。

当需要将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即抵触阻挡块的复合管转移出放置区域的时候,先启动第四气缸72,第四气缸72的活塞杆带动转移块71移动,转移块71带动第五气缸73运动,第五气缸73上的固定块74就会运动,使位于固定块74上的第一拨动杆75处于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的上方。然后启动第一电机653,第一电机653使阻挡板64进入到放置槽内,接着启动第五气缸73,第五气缸73的活塞杆带动固定块74朝靠近复合管的方向运动,使第一拨动块运动到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远离阻挡板64的一侧。然后再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带动第二拨动杆76转动,第二拨动杆76远离第二转轴的一端从抵触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靠近第一拨动杆75的一侧;接着启动第三电机781,第三电机781的输出轴带动第一螺杆782转动,第一螺杆782带动滑移块81移动,滑移块81带动第二拨动杆76转动,第二拨动杆76带动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朝靠近限定杆77的方向运动,并使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抵触限定杆77。然后再启动第一电机653,使阻挡板64从放置槽内运动出来。接着再启动第四气缸72,使固定块74上的第二拨动杆76和限定杆77带动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运动到放置架41的合适位置。

参考图2和图5,放置架41内滑移连接有移动块42,移动块42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气缸43,每个第一气缸43的活塞杆上均连接有升降块44,升降块44上转动连接有转动辊45;两个第一气缸43之间的移动块42开设有滑槽,滑槽内滑移连接有两个夹持块46。

移动块42上设置有第四调节组件48,第四调节组件48包括转动连接在滑槽内的双向螺杆482,双向螺杆482穿过两个夹持块46,且两个夹持块46分别与双向螺杆482的两端螺纹连接;移动块42上固定连接有第四电机481,第四电机481的输出轴与双向螺杆482的一端连接。

放置架41上设置有第三调节组件47,第三调节组件47包括转动连接在放置架41和上的第二螺杆472,第二螺杆472穿过移动块42且与移动块42螺纹连接;放置架41上固定连接有第五电机471,第五电机471的输出轴与第二螺杆472的一端连接。

当固定块74上的第二拨动杆76和限定杆77带动马上要加工的复合管运动到两个转动辊45上方的时候,先启动第一气缸43,第一气缸43的活塞杆带动升降块44朝靠近复合管的方向运动,使升降块44上的转动管抵触复合管;然后启动第五气缸73和第三电机781,使第二拨动杆76和限定杆77不再对复合管进行限定。接着再启动第四电机481,第四电机481的输出轴带动双向螺杆482转动,双向螺杆482带动两个夹持块46做相向运动,使两个夹持块46夹持位于转动辊45上的复合管。最后启动第五电机471,第五电机471的输出轴带动第二螺杆472转动,第二螺杆472带动移动块42移动,移动块42带动两个夹持块46运动,两个夹持块46带动复合管运动。

参考图1和图2,放置架41上设置有翻转组件5,翻转组件5包括铰接在放置架41上的翻转块52;放置架4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51,第二气缸51的活塞杆与翻转块52铰接。

当复合管注塑完成后,启动第二气缸51,第二气缸51的活塞杆带动翻转块52转动,翻转块52带动加工好复合管运动,使复合管与转动辊45分开。

参考图1和图6,加热设备1为电热圈。

参考图1和图6,注塑设备2包括注塑架21,注塑架21上固定连接有内定芯轴22;注塑架21上滑移连接有第一哈夫块23和第二哈夫块24,内定芯轴22位于第一哈夫块23和第二哈夫块24之间;注塑架21上连接有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与第一哈夫块23连接,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与第二哈夫块24连接。

注塑架21靠近放置架41的一侧一体设置有支撑架25,电加热圈位于支撑架25远离注塑架21的一端;支撑架25上滑移连接有压紧套块27;注塑架21上连接有第三液压缸26,第三液压缸26的活塞杆与压紧套块27连接。

被两个夹持块46夹持的复合管先运动到电热圈内,电加热圈对复合管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复合管穿过压紧套管抵触注塑架21,并使内定芯轴22抵触复合管的内侧壁;接着启动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带动第一哈夫块23运动,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带动第二哈夫块24运动,使第一哈夫块23和第二哈夫块24均抵触复合管;最后启动第三液压缸26,第三液压缸26的活塞杆带动压紧套块27运动,使压紧套块27朝靠近注塑架21的方向运动,使压紧套块27套在第一哈夫块23和第二哈夫块24上,并且第一哈夫块23和第二哈夫块24均抵紧压紧套块27。

参考图6、图7和图8,压紧套块27上设置有加固机构3,加固机构3包括滑移连接在压紧套块27上的多个调节块31,第一哈夫块23和第二哈夫块24上均开设有与调节块31卡接的调节槽,调节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加固槽。压紧套块27上设置有第一调节组件33,第一调节组件33包括转动连接在压紧套块27上的螺纹驱动盘331,调节块31上固定连接有斜齿块332,斜齿块332上的斜齿与螺纹驱动盘331上的螺纹啮合;压紧套块27上固定连接有第六电机333,第六电机333的输出轴上键连接有第三齿轮334;螺纹驱动盘331上键连接有与第三齿轮334啮合的第四齿轮335。

调节块31的侧壁上滑移连接有与加固槽卡接的加固块32。调节块31上设置有第二调节组件34,第二调节组件34包括固定连接在调节块31上的第七电机341,第七电机341的输出轴上键连接有第五齿轮342;加固块32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五齿轮342啮合的齿条343。

当压紧套块27抵触注塑架21的时候,先启动第六电机333,第六电机333的输出轴带动第三齿轮334转动,第三齿轮334带动第四齿轮335转动,第四齿轮335带动螺纹驱动盘331转动,螺纹驱动盘331带动斜齿块332移动,斜齿块332带动调节块31运动,使调节块31与调节槽卡接;然后启动第七电机341,第七电机341的输出轴带动第五齿轮342转动,第五齿轮342带动齿条343移动,齿条343带动加固块32运动,使加固块32与加固槽卡接。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复合管端部注塑成型工艺的实施原理为:先将复合管端部欲注塑部分打磨去掉氧化层。

然后将去掉氧化层的复合管放置在上料板62和阻挡板64之间的放置腔区域内;接着用第二拨动杆76和限定杆77将复合管转移到转动辊45的上方,启动第一气缸43,使转动辊45抵触复合管;接着启动第五气缸73和第三电机781,使第二拨动杆76和限定杆77不再对复合管进行限定;然后再启动第四电机481,使两个夹持块46夹持位于转动辊45上的复合管;最后启动第五电机471,移动块42上的两个夹持块46带动复合管运动。

去掉氧化层的复合管运动到电加热圈处,对欲注塑部位表面进行加热,表面温度达到工艺要求,切断电加热圈电源,停止加热。

加热后的复合管穿过电加热圈,使复合管穿过压紧套管抵触注塑架21,并使内定芯轴22抵触复合管的内侧壁;接着使第一哈夫块23和第二哈夫块24抵触复合管的侧壁;然后再使压紧套块27抵触注塑架21,这时第一哈夫块23和第二哈夫块24均抵触压紧套块27;接着启动第六电机333,使调节块31进入到调节槽内,最后在启动第七电机341,使加固块32与加固槽卡接。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2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