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小鼠固定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14:56


一种小鼠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物实验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鼠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疾病动物模型是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常用工具,以实验动物模拟人类临床疾病发病原因、条件,建立相似的疾病发生、发展状态,从而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是研究人类疾病最有效的工具,有助于更方便地研究疾病防治措施。现阶段对实验动物的约束及辅助干预器具仍存在较大空白,研发一款新型辅助干预器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干预刺激,提高实验研究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实验小鼠被普遍应用在生理学、医学、药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常常需要对实验小鼠进行注射样品、抽血等操作,在操作时实验人员存在易被实验小鼠咬伤的危险,因此在开始操作前应采用相应的固定装置对实验小鼠进行固定。

在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一次性的塑料圆筒状小鼠固定装置,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由于每只小鼠的身长、体积是不同的,以此使得现有固定装置并不能很好的固定住小鼠,影响实验操作。

发明内容

鉴于此,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鼠固定装置。具体,利用活塞限位和气囊限位的方式使得不同身长、体积的小鼠均能形成良好固定,且保证小鼠固定时具有较高舒适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鼠固定装置,包括空心状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内部设有可移动或定位的环状活塞,且所述固定筒包括主支撑部;

所述主支撑部的前表壁上开设有腹部操作口、后表壁上开设有背部操作口,两个侧表壁上对称开设有四个四肢操作口,四个所述四肢操作口包括两个上肢操作口和两个下肢操作口,且两个上肢操作口与两个下肢操作口均沿固定筒的中轴线对称分布;

所述主支撑部的内壁上固定有两个气囊,且气囊位于上肢操作口与下肢操作口之间,并形成一一对应;所述主支撑部的两个侧表壁上均嵌入有气门阀,且两个气门阀分别于两个气囊配合。

优选的,所述主支撑部的两个侧表壁上对称设有四个约束部件,且四个约束部件与四个四肢操作口一一对应。

优选的,所述约束部件包括一端与主支撑部固定的牵引套、及缝合于牵引套上的固定带,所述牵引套呈锥形结构,且牵引套的非固定端开设有牵引孔。

优选的,所述固定筒还包括锥形部,所述锥形部连接于主支撑部的一端,且锥形部的端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锥形部的一侧外壁上设有头部操作口和活动遮盖板,且所述活动遮盖板可实现头部操作口的开启或封闭。

优选的,所述固定筒还包括螺纹连接部,所述螺纹连接部配合于主支撑部的一端,并旋合连接有筒盖,所述筒盖与活塞的中间部位均开设有穿尾孔。

优选的,所述筒盖上位于穿尾孔的两侧均贯穿有螺杆,两个所述螺杆均与筒盖旋合连接,且两个螺杆的一端均与活塞转动连接;所述螺杆和筒盖的旋合方向与筒盖和螺纹连接部的旋合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固定筒还包括转动调节部,所述转动调节部连接于主支撑部与螺纹连接部之间,且转动调节部上开设有可移动的尾部操作口。

优选的,所述转动调节部包括两个可移动或定位的弧形板,且弧形板的两端分别于主支撑部和螺纹连接部滑动连接,所述主支撑部上环形阵列的设置有六个限位件,限定所述弧形板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于主支撑部上的转动安装座、及转动连接于转动安装座上的弹性压杆,且所述弹性压杆的活动端压紧于弧形板表面。

优选的,所述弧形板的外表壁上沿轴线方向均等距设有多个限位槽,且弹性压杆的活动端与限位槽配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本发明中,设置了可移动定位的活塞和可收缩膨胀的气囊,以此在不同方向上形成对小鼠的柔性定位,由此使本发明所提供的固定装置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并适用于不同身长、体积的小鼠,同时还保证了小鼠固定时的舒适度。

(2)针对上述活塞和气囊,均设置于固定筒内,且固定筒上开设有多个操作口,以便于实验人员对小鼠的腹部、背部、四肢、尾部等多个部位进行实验操作。

(3)针对上述多个操作口,其与小鼠四肢对应的操作口的一侧均设有约束部件,用于限定小鼠四肢避免小鼠挣扎;同时,该约束部件由柔性牵引套和固定带构成,以在约束过程中避免造成小鼠四肢的血液循环不畅。

(4)针对上述多个操作口,其与小鼠尾部对应的操作口由两个可移动的弧形板配合形成,由此能有效调整该操作口的相对位置,以便于从不同角度对小鼠的尾部进行试验操作。

(5)针对上述固定筒,在其一端设置锥形部,用于限定小鼠头部,以保证小鼠能有效与各个操作口相对应,同时锥形结构上开设有通孔,以便于小鼠进行呼吸。

(6)针对上述固定筒,在其另一端设置螺纹连接部,并以此旋合连接有筒盖,该筒盖不仅用于封闭固定筒,还配合可转动的螺杆调整并限定活塞的位置,保证活塞定位稳定,同时便于进行活塞的安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固定筒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限位件与主支撑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限位件、主支撑部和弧形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1-固定筒、11-锥形部、111-通孔、112-头部操作口、113-活动遮盖板、12-主支撑部、121-腹部操作口、122-背部操作口、123-四肢操作口、124-牵引套、125-固定带、126-气囊、13-转动调节部、131-弧形板、132-尾部操作口、133-限位件、134-转动安装座、135-弹性压杆、136-限位槽、14-螺纹连接部、2-筒盖、21-活塞、22-穿尾孔、23-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鼠固定装置,包括空心状的固定筒1,固定筒1的内部设有可移动或定位的环状活塞21,且固定筒1包括主支撑部12;

主支撑部12的前表壁上开设有腹部操作口121、后表壁上开设有背部操作口122,两个侧表壁上对称开设有四个四肢操作口123,四个四肢操作口123包括两个上肢操作口和两个下肢操作口,且两个上肢操作口与两个下肢操作口均沿固定筒1的中轴线对称分布;

主支撑部12的内壁上固定有两个气囊126,且气囊126位于上肢操作口与下肢操作口之间,并形成一一对应;主支撑部12的两个侧表壁上均嵌入有气门阀(图中未示出),且两个气门阀分别于两个气囊126配合。

上述,空心状的固定筒1用于固定小鼠,具体固定时,使小鼠得四肢分别从四个四肢操作口123中伸出,腹部通过腹部操作口121暴露,背部通过背部操作口122暴露,由此以便于试验人员对小鼠的腹部、背部、四肢进行试验操作。

另外,在固定时,利用活塞21的移动,可限定小鼠在固定筒1内的相对位置,由此避免固定筒1过长而产生无法固定小鼠的问题,从而使整体固定筒1适用于不同伸长的小鼠固定。

再另外,基于上述小鼠在固定筒1内的固定姿势可知,两个气囊126对称位于小鼠的腋下位置,在此状态下,基于气门阀对气囊126进行充气或放气,由此在腋下位置对小鼠形成两侧柔性挤压固定,从而使整体固定筒1适用于不同体积的小鼠固定。而腋下位置的挤压,能有效避免挤压固定时引起血液流通不畅或不舒适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中,作为进一步的可实施方式,主支撑部12的两个侧表壁上对称设有四个约束部件,且四个约束部件与四个四肢操作口123一一对应。

其中,约束部件包括一端与主支撑部12固定的牵引套124、及缝合于牵引套124上的固定带125,牵引套124呈锥形结构,且牵引套124的非固定端开设有牵引孔。

基于此,可对小鼠的四肢形成进一步的牵引限定,以避免在注射过程中小鼠四肢出现挣扎移动,而牵引套124由柔性材料制成,在牵引的同时对小鼠四肢形成柔性制成,以避免造成小鼠损伤,同时也避免过度固定引起的血液流通不畅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中,作为进一步的可实施方式,固定筒1还包括锥形部11,锥形部11连接于主支撑部12的一端,且锥形部11的端部开设有通孔111,锥形部11的一侧外壁上设有头部操作口112和活动遮盖板113,且活动遮盖板113可实现头部操作口112的开启或封闭。具体,基于锥形部11的设置,可限定小鼠固定于固定筒1内时其头部的位置,进而配合活塞21实现小鼠的有效限定,同时锥形部11的设置还能有效适用于头部大小不同的小鼠,而通孔111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小鼠的正常呼吸。另外,基于头部操作口112的设置,以便于对小鼠头部进行试验操作;而活动遮盖板113则在放入小鼠时进行头部操作口112的封闭遮盖,以保证小鼠的顺利固定,在固定后实现头部操作口112的开启,以方便操作。关于活动遮盖板113与固定筒1外壁的具体连接结构:可选为铰接,从而进行翻转开启;可选为插接,从而进行滑动开启。

本发明实施例中,作为进一步的可实施方式,固定筒1还包括螺纹连接部14,螺纹连接部14配合于主支撑部12的一端,并旋合连接有筒盖2,筒盖2与活塞21的中间部位均开设有穿尾孔22。

本发明实施例中,作为更进一步的可实施方式,筒盖2上位于穿尾孔22的两侧均贯穿有螺杆23,两个螺杆23均与筒盖2旋合连接,且两个螺杆23的一端均与活塞21转动连接;螺杆23和筒盖2的旋合方向与筒盖2和螺纹连接部14的旋合方向相同。

由此可知,关于活塞21的移动和定位均是由螺杆23与筒盖2的旋合驱动实现的,具体驱动原理为:

将小鼠定位置于固定筒1内后,将活塞21从螺纹连接部14处插入固定筒1内(此时将小鼠尾部从穿尾孔22内穿出),并推入活塞21使筒盖2与螺纹连接部14接触,转动筒盖2,使得筒盖2旋合固定于螺纹连接部14上。观察活塞21与小鼠的相对位置,并同时转动两个螺杆23进行活塞21位置的调节,以使得活塞21能有效限定小鼠。其中螺杆23在驱动活塞21向固定筒1内移动时的转动方向与筒盖2固定于螺纹连接部14上的转动方向相同,由此在向固定筒1内移动调整活塞21时不会造成筒盖2的松动。

本发明实施例中,作为更进一步的可实施方式,固定筒1还包括转动调节部13,转动调节部13连接于主支撑部12与螺纹连接部14之间,且转动调节部13上开设有可移动的尾部操作口132。在小鼠身长较短时,小鼠尾部刚好滞留于转动调节部13对应的位置处,由此通过尾部操作口132即可实现对小鼠尾部的实验操作。而在小鼠身长较长时,其尾部则通过穿尾孔22伸出至整体固定筒1的外部,同样可实现对小鼠尾部的实验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上述转动调节部13,优选为如下结构:

转动调节部13包括两个可移动或定位的弧形板131,且弧形板131的两端分别于主支撑部12和螺纹连接部14滑动连接,主支撑部12上环形阵列的设置有六个限位件133,限定弧形板131的位置。

限位件133包括固定于主支撑部12上的转动安装座134、及转动连接于转动安装座134上的弹性压杆135,且弹性压杆135的活动端压紧于弧形板131表面。

由上可知,在利用弧形板131实现尾部操作口132位置调节的原理为:向上扳动与其中一个弧形板131对应的弹性压杆135,由此该弧形板131形成活动板,而另一个弧形板131则作为固定支撑板,此时移动活动板,完成移动后,向下扳动与活动板对应的弹性压杆135,使得该活动板定位,然后执行另一个弧形板131的移动,基于上述提出的两个弧形板131交错支撑、移动,使得两个弧形板131之间所形成的尾部操作口132能沿固定筒1的圆周方向进行移动,由此有效调节尾部操作口132的位置,进而在试验过程中能适用于从不同方向对小鼠尾部进行实验操作的需求。

关于从不同方向进行实验操作的目的是:小鼠尾部有明显可见的有三根血管,其位置分别为尾的背部和尾的左右两边,由此在进行静脉注射的试验操作时,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位置处的血管进行注射操作。

弧形板131的外表壁上沿轴线方向均等距设有多个限位槽136,且弹性压杆135的活动端与限位槽136配合。基于此,有效提高弹性压杆135与弧形板131之间的圆周向限定效果,从而能进一步避免弧形板131出现误转动的现问题。

实施例1: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世界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据统计,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疾病死亡的原因。心肌梗死是由于冠脉供氧和心肌需求严重失衡,心肌缺血,进而导致心肌坏死、引起心功能不全的急性情况,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研究显示,针药联合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死状态。针刺治疗心肌梗死,临床治疗选穴为心俞、内关。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针灸学认为络穴能够治疗表里两经脏腑病症。内关穴通阴维脉,是治疗心胸病症的要穴,四总穴歌中有“心胸内关谋”的表述;此外,心脏所属经络包括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灵枢·经脉》中记载,“手主心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经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取之两经间也”,内关穴最常用于调节心脏功能。心俞穴为心经背俞穴,为心脏经血在背部的输注部位,二穴配合使用,属于远近配穴、俞络配穴。心肌梗死在中医学上属于“胸痹”、“心痛”范畴,常选用配穴处方,研究显示,针刺内关单穴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疗效确切,可改善心肌供氧,促进血管新生;采用配穴治疗的研究显示出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较单一穴位刺激,在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心肌供氧,减轻心肌损伤的作用更显著,能够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肌缺血。可见内关穴、心俞穴配合使用为优效处方。

内关穴位于前臂部,心俞穴位于上背部,由于需要满足同时刺激小鼠背部及四肢部穴位,并保持小鼠体位相对固定,在针刺同时,还需通过尾部静脉注射进行药物干预。使用本装置进行电针干预实验时,针刺前,将小鼠头部置于11-锥形部,收紧小鼠四肢操作口123的牵引套,配合气囊对小鼠肢体形成柔性支撑固定,选择前臂内关穴及背部心俞穴进行针刺。与此同时,左手夹持尾部上1/3段,暴露下1/2段,右手持注射器,给实验动物进行药物尾静脉注射操作。电针内关穴可刺激深层的正中神经干及骨间前神经、前臂掌侧骨间神经,电针心俞穴可刺激深层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5/6胸神经后支,通过记录实验动物心电图等神经电信号,可见异常T波明显改善。该装置能够实现多途径干预刺激,保证在针刺过程中小鼠保持相对固定状态,同时柔性支撑可保证实验动物四肢部位的血液循环,避免因固定部位硬物摩擦造成的皮肤损伤、血液流通受阻的问题,有效提高实验准确性和效率。

实施例2: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肿瘤研究是世界各国的重点课题。据最新统计,肺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居恶性肿瘤之首。化疗仍是肿瘤治疗最主要的方式,癌症幸存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及化疗副作用的一系列长期挑战,药物常规治疗效果较差,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成为长期困扰患者的一个医学难题,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方法解决。而针灸疗法作为补充疗法已逐渐在肿瘤领域展开应用,同时大量研究显示,电针肺俞、太渊穴能够抑制肺癌小鼠肿瘤生长,针刺足三里穴能够显著改善因化疗引发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中医学认为正气亏虚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基本条件。肺癌,在中医学中属“肺积”范畴,为本虚标实,脏腑元气虚衰为本。《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记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说明本经原穴与脏腑及脏腑相关经脉的病变有密切关联。太渊穴为手太阴肺经原穴,能够激发原气,治疗肺脏疾病;肺俞穴为肺脏背俞穴,能够激发肺脏相关部位的经气。足三里穴具有益气补血、增强脏腑功能的作用。选取太渊穴、肺俞穴相配,属于本经配穴法、俞原配穴法,搭配足三里穴,可扶正培本,相互协同,增强疗效。

太渊穴位于小鼠上肢腕横纹上方,足三里穴位于小鼠膝关节下方,肺俞穴位于上背部,由于小鼠体积小,躯干娇柔,肺俞穴下4mm为小鼠肺脏,因此针刺时需要保证小鼠体位固定,以防止针身过度刺入体内造成动物气胸引发意外死亡。

将小鼠头部置于11-锥形部,收紧小鼠四肢操作口123的牵引套,保证四肢部位伸出;由于肿瘤小鼠治疗需要7-14天,随着肿瘤进展,瘤体体积逐渐增大,需要考虑固定器与体表肿瘤部位皮肤接触,小鼠在针刺过程中挣扎可能引起的皮肤破损,影响进一步监测,因此设计柔性气囊,固定时对气囊进行充气,对小鼠肢体形成柔性支撑固定,气囊设计能够保证腋下/腹股沟部位肿瘤不因过度挤压而发生瘤体破溃。选择小鼠双侧上肢太渊穴、下肢足三里穴,选用0.5寸(1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背部肺俞穴,选用0.25寸(7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入穴位得气后,连接电针仪,整个电针过程中动物采用本装置进行固定。电针参数:疏密波2/15Hz,2mA,15min,以动物耐受、肢体不出现剧烈抖动为度。针刺过程中,操作者左手夹持尾部上1/3段,暴露下1/2段,右手持注射器,给实验动物进行化疗药物的尾静脉注射。

实施例3: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创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TBI发生率在全身各种损伤性疾病中位居第二,伤残率和致死率居创伤之首。针灸是TBI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显著改善脑组织水肿、抑制神经元细胞调亡以及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古今医鉴》中风篇载“一切中风、中气,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急、涎潮雍塞、口眼涡斜、半身不遂、精神恍惚,仓卒之际,急以手大指掐刻人中,即醒”。水沟穴为督脉穴位,穴位下有眶下神经分支,具有醒神开窍的作用;百会位于颅顶正中,皮下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属任脉经穴,具有培元固脱、补益元气的作用。足三里穴为胃经穴位,能激活前额叶和颞叶等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具有促醒作用。现代研究证实针刺百会、水沟等穴位,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针刺百会、足三里能够降低血清IL-6水平,减轻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相关炎性反应,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针刺前,将小鼠置于固定器中,头部置于11-锥形部,保持头部前伸,鼻部位于111-锥形部前端通孔,暴露水沟穴,保持呼吸通畅;11-锥形部头顶部窗口暴露百会穴;将小鼠四肢由四肢操作口123伸出,收紧牵引套;由121-腹部操作口暴露关元穴。由于TBI小鼠为创伤型模型,小鼠额顶部颅骨缺损、创口暴露,该实验需要同时针刺小鼠头部、腹部、下肢部穴位,因此针刺过程中小鼠体位固定需要避免头部过度挤压。对126-气囊进行充气,使得小鼠躯干部保持稳定,头部有一定活动空间。选择小鼠双侧下肢足三里穴,选用0.5寸(1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面部水沟穴、头顶部百会穴、腹部关元穴,选用0.25寸(7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入穴位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电针参数:疏密波2/15Hz,2mA,15min,以动物耐受、肢体不出现剧烈抖动为度。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相关技术
  • 一种小鼠尾静脉注射的注射组件及小鼠固定装置
  • 一种用于小鼠注射及采血的小鼠固定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47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