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3:33


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类生活用品,尤其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

背景技术

神经外科的经鼻内镜手术是针对颅底病变相对微创的手术方式。但与所有颅内手术一样,经鼻内镜手术依旧需要打开颅底硬脑膜进入颅内操作,因此术后会存在硬脑膜脑脊液渗漏的并发症风险,引发患者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目前的经鼻内镜手术中,由于手术操作空间极其有限,一般不对硬脑膜进行缝合操作。如需要对硬脑膜进行修补,通常采用人工贴合式脑膜材料、游离的鼻中隔黏膜瓣进行贴敷式修补。即使进行缝合,也是采用一种特殊的打结方式在鼻外打结逐渐送入颅底,难以保证缝合严密的效果。因此,现有的内镜下颅底硬脑膜修补缝合操作存在修补效果差、操作要求高的缺点。关于一种深部硬脑膜缝合工具的专利文献(CN212118209U)提供了一种便于缝合操作的勾线拉线器械,需要术者依靠该工具进行打结操作,但仍是一种人工缝合的技术,操作较复杂,无法达到理想的修补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所述的这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镜下颅底硬脑膜修补缝合操作的修补效果差、操作要求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呈管状,壳体的前端设置有缝合头,缝合头包括两个转动臂,两个转动臂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与壳体铰接,两个转动臂与第一转轴之间均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将两个转动臂的前端向互相远离的方向偏置,壳体的后端设置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传动机构与两个转动臂的后端连接;

两个转动臂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缝合钉夹持槽,缝合钉夹持槽呈矩形,缝合钉夹持槽长度方向平行于转动臂的长度方向,缝合钉夹持槽贯穿转动臂,缝合钉夹持槽将转动臂在宽度方向上分隔为两个支臂;两个转动臂上均各自沿转动臂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三个卡固结构,任意一个卡固结构均各自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卡扣,两个卡扣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臂上,两个卡扣均各自包括一个夹块、一个楔块和一个杠杆,杠杆的支点通过第二转轴与支臂铰接,杠杆的前端通过第三转轴与夹块铰接,杠杆的后端通过第四转轴与楔块铰接,夹块与第三转轴之间、楔块与第四转轴之间均设置有平行于第一转轴轴向的滑动副;

转动臂的后方的壳体中固定设置有一个第二弹簧支座,第二弹簧支座的前侧设置有一个第二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操作臂,两个操作臂的中部通过第五转轴铰接,两个操作臂的前端各自与一个导丝的一端连接,导丝的另一端各自绕过一个第一导向轮、一个第二导向轮和一个第三导向轮后与一个所述转动臂连接,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第三导向轮设置在壳体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臂上在楔块远离缝合钉夹持槽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一个第一弹簧支座,楔块与第一弹簧支座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将楔块向缝合钉夹持槽的一侧偏置。

进一步的,所述卡固结构均各自设置在转动臂的侧面中的一个安装槽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外形类似经鼻内镜,可以和内镜以相同入路通过鼻腔深入颅底操作,机械化细小的缝合头端经鼻深入颅底,利用缝合头、卡固结构、缝合钉推送结构结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缝合钉,在颅底狭小的操作空间内实现对硬脑膜的严密缝合操作,不仅操作要求较低,而且能保证缝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中的缝合头、驱动装置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中的缝合头、驱动装置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使用时第一缝合钉张开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使用时第一缝合钉闭合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使用时第一缝合钉被卡固结构夹紧的正视示意图。

图7为图4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中的卡扣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中的卡扣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进行缝合脑膜的示意图。

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本实施例,凡是采用本发明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的使用仅为了描述方便,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1-图10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呈管状,壳体1的前端设置有缝合头,缝合头包括两个转动臂2,两个转动臂2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3与壳体1铰接,两个转动臂2与第一转轴3之间均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将两个转动臂2的前端向互相远离的方向偏置,壳体1的后端设置有驱动装置4,驱动装置4通过传动机构与两个转动臂2的后端连接;

两个转动臂2中均各自设置有一个缝合钉夹持槽5,缝合钉夹持槽5呈矩形,缝合钉夹持槽5长度方向平行于转动臂2的长度方向,缝合钉夹持槽5贯穿转动臂2,缝合钉夹持槽5将转动臂2在宽度方向上分隔为两个支臂6;两个转动臂2上均各自沿转动臂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三个卡固结构,任意一个卡固结构均各自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卡扣7,两个卡扣7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臂6上,两个卡扣7均各自包括一个夹块8、一个楔块9和一个杠杆10,杠杆10的支点通过第二转轴与支臂6铰接,杠杆10的前端通过第三转轴与夹块8铰接,杠杆10的后端通过第四转轴与楔块9铰接,夹块8与第三转轴之间、楔块9与第四转轴之间均设置有平行于第一转轴3轴向的滑动副;

转动臂2的后方的壳体1中固定设置有一个第二弹簧支座13,第二弹簧支座13的前侧设置有一个第二弹簧14。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两个操作臂15,两个操作臂15的中部通过第五转轴16铰接,两个操作臂15的前端各自与一个导丝17的一端连接,导丝17的另一端各自绕过一个第一导向轮18、一个第二导向轮19和一个第三导向轮20后与一个所述转动臂2连接,第一导向轮18、第二导向轮19、第三导向轮20设置在壳体1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臂6上在楔块9远离缝合钉夹持槽5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一个第一弹簧支座11,楔块9与第一弹簧支座1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将楔块9向缝合钉夹持槽5的一侧偏置。

进一步的,所述卡固结构均各自设置在转动臂2的侧面中的一个安装槽中。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夹块8、楔块9、杠杆10、导丝17等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已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缝合头的驱动原理:操作者通过操作剪刀的方式控制缝合头开合。如图2所示,两个操作臂15放松时依靠弹性件的作用张开,两个转动臂2呈打开状态,此时导丝17受到转动臂2的拉紧力。当操作者对操作臂15施力夹紧时,如图3所示,操作臂15拉紧导丝17,导丝17拉紧转动臂2,实现缝合头的闭合。

如图4-图9所示,缝合钉呈V型,具有两个钉臂。将一组缝合钉22前后排列在壳体中、第二弹簧14与楔块9的斜面之间,第二弹簧14将整组缝合钉向转动臂2方向偏置。位于前端第一位置的缝合钉21在整组缝合钉的向前的推力下,将楔块9向外侧推开后,到达两个夹块8之间,由于楔块9向外侧推开的同时,与楔块9铰接的杠杆10的另一端将两个夹块8推近,因此将前端第一位置的缝合钉21夹紧。同时,由于两个夹块8之间空隙被前端第一位置的缝合钉21占据,导致杠杆10无法继续转动,杠杆10一端的楔块9位置固定,将后续缝合钉22阻挡,形成稳定状态。转动臂2上一共有六个卡固结构,上侧三个卡固结构、下侧三个卡固结构分别将前端第一位置的缝合钉21的上侧钉臂、下侧钉臂夹紧,从而使得两个转动臂2闭合时前端第一位置的缝合钉21的两个钉臂能分别跟随两个转动臂2运动。

进行脑膜23缝合时,将本发明和经鼻内镜一道通过鼻腔深入颅底。进入颅底后,将缝合头对准待缝合的脑膜23,利用两个操作臂15带动缝合头闭合,两个转动臂2带动缝合钉21的两个钉臂钉在硬脑膜上,然后松开操作臂15,两个转动臂2张开,接着,如图7所示,后续的一个缝合钉22在整组缝合钉的向前的推力下,将楔块9向外侧推开后,来到两个夹块8之间,由于楔块9向外侧推开的同时,与楔块9铰接的杠杆10的另一端将两个夹块8推近,因此将前端的缝合钉22夹紧。同时,由于两个夹块8之间空隙被缝合钉22占据,导致杠杆10无法继续转动,杠杆10一端的楔块9位置固定,将后续的缝合钉22阻挡,再次形成稳定状态。然后就可以再次进行下一个缝合钉的缝合动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经鼻内镜下颅底硬脑膜缝合器,外形类似经鼻内镜,可以和内镜以相同入路通过鼻腔深入颅底操作,机械化细小的缝合头端经鼻深入颅底,利用缝合头、卡固结构、缝合钉推送结构结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缝合钉,在颅底狭小的操作空间内实现对硬脑膜的严密缝合操作,不仅操作要求较低,而且能保证缝合效果。

技术分类

0612011633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