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路由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8:01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由器。

背景技术

无线路由器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网络通信设备,其能够将墙体中接出的宽带网络信号通过天线转发给附近的具有WIFI功能的无线网络设备。

无线路由器分为天线内置和天线外置两种。天线外置的无线路由器信号发射频率相对较高,但不够美观,并且天线容易损坏。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外观较为美观,并且有利于保护天线不被损坏。

但是,现有的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中,其天线固定在路由器的外壳内部,导致路由器的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都是固定的。并且,将天线固定于外壳内部,会对天线发出的网络信号强度有影响。因此,用户在使用时,只有在靠近路由器的较小的区域内,能够接收较强的信号,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路由器,能够调节路由器的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由器,包括外壳、至少一根天线、至少一组顶出机构。外壳上开设至少一个弹出孔。天线设置于外壳内。顶出机构设置于外壳内,顶出机构包括支撑件、第一凸出部、转动件、第二凸出部以及驱动组件;天线设置于支撑件上,支撑件能够沿弹出孔的轴向滑动;第一凸出部固定于支撑件上;转动件可转动设置于外壳内,且设置于支撑件远离弹出孔的一侧;第二凸出部固定于转动件上;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转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其中,转动件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在支撑件朝向转动件的表面上的正投影相互错位设置,天线位于外壳内部;转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凸出部与第一凸出部抵接,且第二凸出部推动第一凸出部向靠近弹出孔的方向移动,以使天线通过弹出孔伸出外壳的外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由器,在外壳内部设置有顶出机构,通过顶出机构能够实现天线伸出外壳外部,从而能够增加天线的辐射范围,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感。具体地,通过驱动组件驱动转动件转动,使转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转动件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二凸出部推动第一凸出部向靠近弹出孔的方向移动,以使支撑件向靠近弹出孔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天线通过弹出孔伸出外壳外部。这样一来,通过将天线伸出外壳外部,则能够增加天线发射的网络信号的覆盖面积,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感。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凸出部具有第一导向面,第二凸出部具有第二导向面;转动件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配合抵接,并引导第二凸出部推动第一凸出部向靠近弹出孔的方向移动。这样一来,转动件转动的过程中,第二凸出部随转动件转动至与第一凸出部抵接的位置时,由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能够在第二凸出部与第一凸出部之间形成一个分力,因此,在转动件继续转动的过程中,第二凸出部能够推动第一凸出部向靠近弹出孔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支撑件推动天线通过弹出孔伸出外壳外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凸出部包括第一凸块,第一凸块朝向转动件的表面为第一导向面;第二凸出部包括第二凸块,第二凸块朝向支撑件的表面为第二导向面。在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相互抵接时,由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引导第二凸块推动第一凸块向上移动,即可实现天线伸出外壳外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件的侧壁上开设有凸轮槽,凸轮槽绕转动件的转动轴线延伸一周;驱动组件包括滑动件,滑动件部分伸入凸轮槽内,滑动件用于沿平行于弹出孔的轴向的方向往复运动,以驱动转动件转动。在滑动件做往复运动的过程中,滑动件相对于转动件在凸轮槽内滑动,即滑动件相对于转动件沿凸轮槽内的斜面滑动,因此,滑动件能够驱动转动件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壳的顶面开设有至少一个按压孔;驱动组件还包括按压件,按压件设置于弹出孔内,且按压件相对于滑动件固定;其中,按压件能够沿平行于弹出孔的轴向的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按压件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按压件伸入按压孔,滑动件位于凸轮槽的第一顶点处,转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按压件位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按压件位于外壳内部,滑动件位于凸轮槽的第二顶点处,转动件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这样一来,向下按压按压件,使滑动件由凸轮槽的第一顶点滑动至第二顶点处,此时,则能够使转动件转动;然后控制按压件向上运动,即可使滑动件由凸轮槽的第二顶点滑动至相邻的另一个第一顶点处,从而在按压件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即可使转动件转动。并且,按压件位于第三位置时,即滑动件位于凸轮槽的第一顶点,此时,转动件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按压件位于第四位置时,滑动件位于凸轮槽的第二顶点,此时,转动件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即按压件做一次往复运动(由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再运动至第三位置),即可使滑动件由凸轮槽的一个第一顶点运动至相邻的另一个第一顶点处,在此过程中,转动件则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或者由第二位置转动至第一位置,因此,通过控制按压件往复运动,即可控制转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按压件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通过按压按压件,使按压件由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然后,第一弹性件能够使按压件由第四位置回弹至第三位置。这样一来,在使用时,仅需要按压按压件,即可实现转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从而能够实现天线弹出外壳外部和收回外壳内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组件还包括限位筒,限位筒固定于外壳内,第一弹性件设置于限位筒内,按压件伸入限位筒内,且按压件与第一弹性件抵接。这样一来,通过限位筒能够限制按压件的运动方向,避免限位筒倾斜的情况。并且,将第一弹性件设置于限位筒内,在按压件运动时,能够压缩第一弹性件,从而第一弹性件能够使按压件复位。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限位筒的侧壁上开设有限位缺口,限位缺口沿限位筒的周向延伸;在按压件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滑动件处于限位缺口内。通过在限位筒的侧壁上设置限位缺口,一方面能够在滑动件反复运动时形成限位,另一方面能够对滑动件形成避让,从而避免滑动件运动时,抵接于限位筒的自由端,阻碍滑动件带动转动件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中,按压件包括按压杆和限位杆。按压杆插入限位筒内。限位杆与按压杆平行且固定连接,限位杆沿限位筒的轴向插入限位缺口内。通过将限位杆插入限位缺口内,能够对按压杆形成进一步限位,以避免按压杆在运动过程中,绕自身轴线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中,限位杆朝向转动件的表面上开设有容纳槽,滑动件包括滑动杆,滑动杆的一端伸入凸轮槽内,滑动杆的另一端伸入容纳槽内。这样一来,通过将滑动杆的一端能深入限位杆上的容纳槽内,即可实现滑动杆随限位杆以及按压杆一同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滑动杆相对于转动件沿凸轮槽滑动,从而实现转动件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中,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设置于容纳槽内,滑动杆伸入容纳槽内的一端与第二弹性件抵接。通过第二弹性件,使滑动杆抵接于转动件与限位杆之间,以避免滑动杆与凸轮槽脱离的情况发生。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中,支撑件包括支撑块,顶出机构还包括套筒和限位部。套筒设置于外壳内部,且固定于外壳的内壁上,支撑块和天线均设置于套筒内部;限位部设置于套筒的内壁上,且支撑块叠置于限位部上。通过套筒对于支撑块形成限位,并且由限位部对支撑块形成支撑,以使支撑块设置于套筒的内部,并且设置于转动件的上方。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中,限位部包括限位凸起,限位凸起固定于套筒的内壁上,且限位凸起设置于靠近转动块的一端,支撑块叠置于限位凸起远离支撑块的表面上。通过将支撑块叠置于限位凸起上,即可实现对支撑块的支撑,以使支撑块设置于套筒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中,限位凸起绕套筒的轴线延伸一周设置。这样一来,限位凸起对支撑块形成的支撑更加平衡,结构更加稳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中,转动件包括转动块,转动块远离支撑件的表面上开设有转动槽;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插入转动槽内。这样一来,通过将转动轴插入转动槽内,即可实现转动块绕转动轴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路由器的结构图;

图2为图1提供的路由器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器的结构图;

图4为图3提供的路由器的天线伸出外壳外部的结构图;

图5为图3提供的路由器的爆炸图;

图6为图5的A区域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3提供的一种路由器的顶出机构的结构图;

图8为图7提供的顶出机构的转动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结构图;

图9为图7提供的顶出机构的转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结构图;

图10为图7提供的转动件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的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的结构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顶出机构的结构图;

图13为图12提供的套筒以及支撑块的仰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限位凸起的仰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块与下壳转动连接的结构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顶出机构的结构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结构图;

图18为图17的B区域结构放大图;

图19为图17提供的驱动组件的滑动件处于第四位置的结构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驱动转动块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凸轮槽的低点处的结构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驱动组件的结构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驱动组件的结构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滑动杆与限位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01-路由器;10-外壳;10a-上盖;10b-下壳;101-弹出孔;102-按压孔;103-转动轴;20-天线;30-顶出机构;100-支撑件;100a-支撑块;200-第一凸出部;200a-第一凸块;210-第一导向面;300-转动件;300a转动块;310-转动槽;320-凸轮槽;321-高点;321a-第一高点;321b-第二高点;322-低点;323-导向斜面;400-第二凸出部;400a-第二凸块;410-第二导向面;500-驱动组件;510-滑动件;510a-滑动杆;520-按压件;521-按压杆;522-限位杆;522a-容纳槽;530-第一弹性件;540-限位筒;541-限位缺口;550-第二弹性件;600-套筒;610-限位部;610a-限位凸起;40-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路由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网络通信设备,尤其是无线路由器,能够将宽带网络信号通过天线转发给附近的无线网络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以及其他具有WIFI功能的设备)。无线路由器分为天线外置的无线路由器和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天线外置的无线路由器是指路由器的天线裸露在外部,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是指路由器的天线被隐藏在路由器的内部。其中,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由于其天线被隐藏,整体更加美观,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以下实施例以天线内置的无线路由器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相关技术提供的路由器01的结构图,图2为图1提供的路由器01的爆炸图。上述路由器01包括外壳10、电路板40以及天线20,天线20与电路板电连接,且均设置于外壳10(外壳10包括上盖10a和下壳10b)内部。其中,电路板40上设置有CPU、交换控制器、LAN接口模块、WAN接口模块、网络控制器以及通信控制器等器件,以实现接入宽带网络信号,并且通过天线20转发WIFI信号,从而用户能够通过无线网络设备接收WIFI信号实现网络通信。

但是,上述天线20内置的无线路由器01,其天线20是固定在路由器01的外壳10内部的,导致该路由器01的信号覆盖范围固定。并且,由于外壳10内部的其他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会对天线20发出的网络信号有一定的干扰,并且外壳10也会对天线20发出的网络信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因此,将天线20固定于外壳内部,会降低网络信号的强度,缩小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并且具有路由器越远,信号越弱。这样一来,用户则需要在靠近路由器01的较小的区域内才能够接收较强的网络信号,影响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器01的结构图,图4为图3提供的路由器01的天线20伸出外壳10外部的结构图。该路由器01能够控制天线20伸出至外壳10外部,以减小外壳10对网络信号的屏蔽效果,并且减小路由器01内部的其他元器件对网络信号的干扰,从而能够增加天线20发出的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并且有利于增强网络信号。这样一来,用户能够根据使用需求控制天线20收回路由器01的外壳10内部或者伸出外壳10外部,以控制网络信号的覆盖范围以及信号强度,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感。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为图3提供的路由器01的爆炸图,图6为图5的A区域结构放大图。上述路由器01包括外壳10、天线20以及顶出机构30。外壳10的顶壁上(即外壳10的上盖10a上)开设有弹出孔101,天线20设置于弹出孔101处,通过顶出机构30能够控制天线20从弹出孔101处伸出外壳10外部,以实现增加路由器01信号的覆盖范围,并且能够增强信号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弹出孔101也可以设置于外壳10的侧壁上,天线20可以沿水平方向,通过外壳10的侧壁上的弹出孔101伸出外壳外部。以下均是以弹出孔101设置于外壳的顶壁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路由器01中可以设置一根天线20和一个顶出机构30,也可以在外壳10内部设置多根天线20和多个顶出机构30,多根天线20与多个顶出机构30一一对应设置。这样一来,通过设置多根天线20,能够增加路由器01的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并且多根天线20均能够通过对应的顶出机构30伸出外壳10外部,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路由器01的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

并且,上述外壳10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弹出孔101,该多个弹出孔101与多根天线20一一对应设置,从而实现每一根天线20均能够通过对应的弹出孔101伸出外壳10外部。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0的顶面是指路由器01在静置时,外壳10朝上设置的顶壁,即上述上盖10a。

另外,上述天线20可以直接通过弹出孔101伸出外壳10外部,也可以将天线20设置于承载部件(图中未示出)上,例如,承载部件可以为承载杆,将天线20固定于该承载杆上,通过控制该承载杆通过弹出孔101伸出外壳10外部,以实现承载杆带动天线20伸出外壳10外部。以下均以天线20直接伸出外壳10外部为例进行说明。

此外,当天线20收回外壳10内部时,可以使天线20的顶端与外壳10的顶面平齐,从而避免在外壳10的顶面上形成一个孔洞,有利于提高路由器01整体美观。

基于此,请参阅图7,图7为图3提供的一种路由器01的顶出机构30的结构图。上述顶出机构30包括支撑件100、第一凸出部200、转动件300、第二凸出部400以及驱动组件500。天线20固定于支撑件100朝向上盖10a的表面上,第一凸出部200固定于支撑件100远离天线20的表面上;转动件300设置于支撑件100的下方,第二凸出部400固定于转动件300朝向支撑件100的表面上;驱动组件500用于驱动转动件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请参阅图8和图9,图8为图7提供的顶出机构30的转动件300位于第一位置的结构图,图9为图7提供的顶出机构30的转动件300位于第二位置的结构图。上述转动件30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凸出部200与第二凸出部400在平行于支撑件100朝向转动件300的表面的平面内相互错位设置,天线20位于外壳10内部(如图8所示,天线20位伸出上盖10a的顶面)。转动件30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凸出部400位于第一凸出部200下方,且与第一凸出部200抵接,第二凸出部400推动第一凸出部200向上移动,以使天线20通过弹出孔101伸出外壳10的外部(如图9所示,天线20伸出上盖10a的顶面)。

请继续参阅图9,上述第一凸出部200具有第一导向面210,第二凸出部400具有第二导向面410;转动件300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面210与第二导向面410配合抵接,并引导第二凸出部400推动第一凸出部200向上移动。

具体地,请参阅图10,图10为图7提供的转动件300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的结构图。上述第一凸出部200可以包括第一凸块200a,第一凸块200a朝向转动件300的表面为第一导向面210;第二凸出部400包括第二凸块400a,第二凸块400a朝向支撑件100的表面为第二导向面410。这样一来,在转动件300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当第一凸块200a与第二凸块400a相互接触且转动件300继续转动时,由于第一导向面210和第二导向面410能够形成竖直向上的分力,该分力能够引导第二凸块400a推动第一凸块200a向上运动,以使第一凸块200a、支撑件100以及天线20一同向上移动,从而使天线20能够通过弹出孔101伸出外壳10外部。

示例性地,请继续参阅图10,上述第一导向面210和第二导向面410均可以为弧面,该弧面的截面为半圆形。当转动件300转动至第一凸块200a与第二凸块400a相互接触的位置时,第一导向面210与第二导向面410相互抵接,并且两个弧面相互抵接后,二者之间能够产生沿竖直方向的分力F。由于转动件300仅能够转动,因此,该分力F能够推动第一凸块200a向上移动,当第一凸块200a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凸块400a转动至第一凸块200a的正下方时,则转动件300转动至上述第二位置处(如图9所示),此时,两个弧面的顶点(第一导向面210和第二导向面410)相互抵接,由第二凸块400a对第一凸块200a形成支撑,以实现天线20伸出外壳10外部。然后,转动件300继续转动时,第一凸块200a与第二凸块400a沿半圆形的导向面继续滑动,当二者相互错位时,第一凸块200a下方的支撑力消失,第一凸块200a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从而实现天线20收回外壳10内部。

或者,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导向面210和第二导向面410的结构图。上述第一导向面210和第二导向面410可以为斜面,当转动件300转动至第一凸块200a与第二凸块400a相互接触的位置时,第一导向面210与第二导向面410相互抵接,转动件300继续转动,则第二凸块400a继续绕转动件300的转动轴103线转动。此时,由于两个斜面相互抵接,因此,两个斜面之间能够产生向上的分力F(沿竖直方向的分力),从而能够实现第二凸块400a推动第一凸块200a向上移动,第二凸块400a位于第一凸块200a下方,对第一凸块200a形成支撑时,转动件300转动至上述第二位置处,此时天线20伸出外壳10外部。当转动件300继续转动,使第一凸块200a与第二凸块400a相互错位,第二凸块400a与第一凸块200a相互分离,此时,第一凸块200a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以使天线20收回外壳10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支撑件100可以包括支撑块100a,上述转动件300可以包括转动块300a。支撑块100a朝向转动块300a的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凸块200a,转动块300a朝向支撑块100a的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凸块400a。并且,第一凸块200a与支撑块100a之间,以及第二凸块400a与转动块300a之间均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胶粘等固定方式固定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顶出机构30的结构图。为对上述支撑件100形成支撑,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顶出机构30还包括套筒600和限位部610,套筒600设置于外壳10内部,且固定于外壳10的顶面上,支撑块100a和天线20均设置于套筒600内。限位部610设置于套筒600的内壁上,例如将限位部610固定于套筒600底端的内壁上,支撑块100a抵接于该限位部610上。这样一来,能够对支撑块100a形成支撑,使支撑块100a处于转动块300a的上方,并且能够沿竖直方向滑动,从而实现天线20伸出外壳10外部或收回外壳10内部。

具体地,请参阅图13,图13为图12提供的套筒600以及支撑块100a的仰视图。上述限位部610包括限位凸起610a,限位凸起610a固定于套筒600的内壁上,且设置于套筒600的底端(即靠近转动块300a的一端),支撑块100a叠置于限位凸起610a上。从而限位凸起610a对支撑块100a形成支撑,使支撑块100a处于套筒600内部,并可沿竖直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3,上述限位凸起610a可以绕套筒600的轴线延伸一周设置。这样一来,限位凸起610a能够对支撑块100a形成更加平衡的支撑,避免支撑块100a倾斜,导致天线20不能顺利伸出外壳10外部。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限位凸起610a的仰视图。上述限位凸起610a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且多个限位凸起610a绕套筒600的轴线均匀分布,以实现对支撑块100a形成平衡支撑。因此,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另外,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块300a与下壳10b转动连接的结构图。突然上述转动块300a的底面上可以开设转动槽310,外壳10(即下壳10b)的底面上设置有转动轴103,转动轴103插入转动槽310内,从而实现转动块300a相对于外壳10转动。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的路由器01,通过驱动组件500驱动转动块300a转动,以使转动块300a带动第二凸块400a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转动块300a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凸块400a与第一凸块200a相互错位设置,支撑块100a叠置于限位凸起610a上,天线20位于外壳10内部;在转动块300a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当第二凸块400a与第一凸块200a抵接时,第二凸块400a上的第二导向面410与第一凸块200a上的第一导向面210相互抵接,并且两个导向面之间能够形成沿竖直方向的力,转动块300a继续转动,在该力的作用下,第二凸块400a能够推动第一凸块200a向上移动,以使支撑块100a以及天线20向上移动;在转动块300a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凸块400a位于第一凸块200a下方,并且与第一凸块200a抵接,以支撑第一凸块200a,支撑块100a与限位凸块分离,天线20通过外壳10上的弹出孔101伸出外壳10外部。当转动件300继续转动时,第二凸块400a与第一凸块200a再次相互错位,第二凸块400a对第一凸块200a的支撑力消失,第一凸块200a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至支撑块100a叠置于限位凸起610a上,此时,天线20收回外壳10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转动块300a在转动过程中,可以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也可以是沿一个方向转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即转动块300a沿一个方向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再转动至第一位置,并依次循环。因此,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在此基础上,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顶出机构30的结构图。该顶出机构30的转动块300a的侧壁上开设有凸轮槽320,凸轮槽320绕转动块300a的转动轴103线延伸一周;上述驱动组件500包括滑动件510,滑动件510部分伸入凸轮槽320内,且滑动件510能够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以驱动转动件300转动。

由于凸轮槽320的内壁形成凸轮面,即凹凸交替的结构。具体地,凸轮槽320内沿竖直方向上具有依次交替设置的多个高点321(即第一顶点)和多个低点322(即第二顶点),相邻的高点321和低点322之间具有倾斜延伸的槽体结构。当滑动件510沿竖直方向运动时,滑动件510与凸轮槽320的内壁抵接,由于凸轮槽320的内壁为斜面;并且转动块300a能够相对于外壳10转动。因此,滑动件510沿竖直方向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向转动块300a施加一个使其绕图15所示的转动轴103转动的转动力,由该转动力即可驱动转动块300a转动,从而实现转动块300a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此外,请参阅图17、图18以及图19,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500的结构图,图18为图17的B区域结构放大图,图19为图17提供的驱动组件500的滑动件520处于第四位置的结构图。上述驱动组件500还包括按压件520和第一弹性件530,并且外壳10的顶面还开设有按压孔102。滑动件510相对于按压件520固定,即滑动件510与按压件520能够同步运动,按压件520能够沿竖直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

请继续参阅图17、图18和图19,按压件520在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按压件520伸入按压孔102内,滑动件510位于凸轮槽320沿竖直方向的高点321处,转动块300a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处。按压件520在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按压件520位于外壳10内部,滑动件510位于凸轮槽320沿竖直方向的低点322处,转动件300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第一弹性件530用于使按压件520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运动。

这样一来,用户通过按压按压件520,即可使按压件520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运动,即带动滑动件510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以使滑动件510相对于凸轮槽320,由凸轮槽320的高点321滑动至相邻的低点322;此时,转动块300a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然后,撤销对按压件520的按压力,通过第一弹性件530使按压件520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运动,即在弹力作用下,向上复位,并带动滑动件510向上运动,以使滑动件510相对于凸轮槽320,由凸轮槽320的低点322滑动至另一侧相邻的高点321处;此时,转动块300a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处。由此完成一次循环,即每按压一次按压杆521,使按压杆521由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在第一弹性件530的弹力作用下,使按压杆521由第四位置运动至第三位置,即可使转动件300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或者由第二位置转动至第一位置,从而实现天线20伸出外壳10外部或者收回外壳10内部。

示例性地,上述转动块300a上仅设置一个第二凸块400a,支撑块100a上也仅设置一个第一凸块200a的情况下,转动块300a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需要转动180°。此时,上述凸轮槽320沿竖直方向可以仅设置有两个高点321(第一高点321a和第二高点321b)和两个低点322。

初始位置时,请继续参阅图17,滑动件510位于第一高点321a处,此时,转动块300a位于第一位置处,天线20收回外壳10内。用户按压按压件520,按压件520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运动,即带动滑动件510向下运动,同时,滑动件510相对于凸轮槽320由第一高点321a沿a1方向向相邻的低点322处滑动,同时,第一弹性件530发生弹性形变。请继续参阅图19,当滑动件510滑动至低点422时,滑动件510驱动转动块300a沿b方向转动90°,此时,转动块300a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

然后,用户撤销对按压件520施加的按压力,第一弹性件530使按压件520向上复位,即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运动;同时,带动滑动件510向上运动,以使滑动件510相对于凸轮槽320沿a2方向,由低点322向第二高点321b处滑动。

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500驱动转动块300a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的结构图。当滑动件510滑动至第二高点321b处时,滑动件510驱动转动块300a再次转动90°,并转动至第二位置处,此过程中,第二凸块400a推动第一凸块200a向上运动,以使天线20伸出外壳10(图20中伸出上盖10a顶面)外部。至此,转动件300转动180°,并且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

接下来,用户再次按压按压件520,使按压件520重复上述运动过程,此时,滑动件510由第二高点321b再次滑动至第一高点321a处,以驱动转动件300再次转动180°,由第二位置转动至第一位置,并且天线20收回外壳10内部。

基于此,滑动件510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的运动过程形成一个循环,每完成一个循环,即可使转动块300a转动180°,从而实现转动块300a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或者由第二位置转动至第一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1,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凸轮槽320的低点322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当滑动件510由上述第一高点321a滑动至相邻的低点422处时,由于滑动件处于低点422处,因此,滑动件510与凸轮槽320的下侧壁抵接,并且凸轮槽320在低点处的上侧壁形成一个凸点,此时,滑动件510处于该凸块靠近第二高点321b的一侧。这样一来,当滑动件510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时,则能够从低点422滑动至第二高点321b,以防止滑动件510从低点422处返回第一高点321a。示例性地,在低点422处的下侧壁可以形成一个导向斜面323,该导向斜面323的底端位于靠近第二高点321b的一侧,由此,则能够保证滑动件510滑动至低点422处时,位于靠近第二高点321b的一侧。其中,当滑动件510由第二高点321b再次运动至第一高点321a的过程中,为确保滑动件能够从另一个低点322滑动至第一高点321a,在该低点322处设置的导向斜面323的底端则应该处于靠近第一高点321a处。综上,低点422处的下侧壁上形成的导向斜面323的倾斜方向(图中a方向)与转动块300a的转动方向(图中b方向)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滑动件510由高点321滑动至相邻的低点322的过程中,转动件300并一不定转动90°。例如,可以是滑动件510由高点321滑动至相邻的低点322,转动件300转动60°;然后,滑动件510由低点322滑动至相邻的另一侧的高点321,转动件300转动120°。即滑动件510由一个高点321滑动至另一个高点321,转动件300转动180°,即可完成上述运动过程。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凸块400a也可以设置多个,例如,第一凸块200a设置一个,第二凸块400a设置多个且绕转动块300a的转动轴103线均匀分布。当转动块300a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凸块200a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凸块400a之间;当转动块300a位于第二位置是,第一凸块200a与一个第二凸块400a抵接且位于第二凸块400a下方。

同时,凸轮槽320的高点321和低点322均设置有多个,并且与第二凸块400a的数量对应设置,即滑动件510由一个高点321滑动至另一个高点321为一个运动循环,在一个运动循环内,转动块300a能够实现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或者由第二位置转动至第一位置。例如,滑动件510由一个高点321滑动至相邻的另一个高点321,使转动件300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即第二凸块400a由两个第一凸块200a之间的位置,运动至于相邻的一个第一凸块200a下方,且相互抵接的位置处。

并且,上述第一凸块200a也可以设置多个,即第一凸块200a设置多个,第二凸块400a设置一个;还可以第一凸块200a和第二凸块400a均设置多个,其位置关系以及工作原理与上述结构相同。因此,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弹性件530可以采用弹簧,将第一弹性件530设置于按压杆521的底端与外壳10的底面之间,当按压杆521被按压向下运动时,第一弹性件530被压缩,因此,在第一弹性件530的弹力作用下,即可使按压杆521由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复位运动。并且,上述第一弹性件530还可以采用弹片或其他弹性部件,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请参阅图22,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驱动组件500的结构图。上述滑动件510可以包括滑动杆510a,滑动杆510a的一端伸入凸轮槽320内;上述按压件520可以包括按压杆521,按压杆521沿竖直方向设置,滑动杆510a能够随按压杆521同步沿竖直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

在此基础上,请继续参阅图22,为使按压杆521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上述驱动组件500还可以包括限位筒540,限位筒540固定于按压件520的下方,第一弹性件530(图22中未示出)设置于限位筒540内,按压杆521的底端伸入限位筒540内,从而使按压杆521能够沿限位筒540的轴线,即竖直方向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当限位杆522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按压杆521的底端依然伸入限位筒540内,以避免按压杆521与限位筒540分离后,不能顺利插入限位筒540的情况发生。

为进一步避免限位杆522沿限位筒540的周向转动,请参阅图23,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驱动组件500的结构图。上述驱动组件500还包括限位杆522,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与按压杆521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筒540上开设有限位缺口541,限位缺口541沿竖直方向延伸。限位杆522位于限位缺口541处,且按压杆521位于限位筒540内。

示例性地,上述按压杆521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并且直径与限位筒540的内径相适应;上述限位杆522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限位杆522插入限位缺口541内时,限位杆522相背离的两个表面分别与限位缺口541的两个侧壁相对设置。这样一来,限位杆522设置于限位缺口541相对的两侧壁之间,能够对限位杆522和按压杆521形成限位,使按压杆521和限位杆522仅能够沿竖直方向(限位筒540的轴向)运动,避免按压杆521在运动过程中沿其周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按压杆521位于上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按压杆521的顶端可以与外壳10的顶面平齐。这样一来,能够避免按压杆521的顶端凸出外壳10的顶面,有利于整体结构美观。另外,当按压杆521的顶端与外壳10的顶面平齐时,用户可以通过一些工具来按压按压杆521,例如使用与按压杆521的直径大小相匹配的直杆作为按压工具,将该直杆的一端与按压杆521的顶端抵接,并向下按压按压杆521,使按压杆521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运动,并且直杆可以伸入外壳10内部;当按压杆521不能继续下移时,即已经运动至第四位置处,此时,用户抽出直杆即可,按压杆521能够在第一弹性件530的作用下回弹。

并且,上述限位杆522可以处于外壳10内部,即外壳10顶面的按压孔102的形状,与按压杆521的横截面形状匹配;也可以使限位杆522的顶端与外壳10顶面平齐,即弹出孔101的形状,与按压杆521和限位杆522的横截面形状匹配。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请继续参阅图23,上述滑动杆510a可以设置于限位杆522上,并且设置于限位杆522的下端,在按压杆521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滑动杆510a位于限位缺口541内。这样能够降低凸轮槽320的设置高度,从而降低转动块300a的高度,进而有利于减小路由器01的整体高度,有利于减小路由器01的整体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滑动杆510a固定于限位杆522上,即滑动杆510a的一端伸入凸轮槽320内,另一端与限位杆522固定连接。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或者,请参阅图24,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滑动杆510a与限位杆522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在限位杆522远离按压杆521的表面上开设容纳槽522a,容纳槽522a内设置第二弹性件550,将滑动杆510a的一端伸入凸轮槽320内,滑动杆510a的另一端伸入容纳槽522a内,并与第二弹性件550抵接。这样一来,能够在第二弹性件550的弹力作用下,使滑动杆510a与凸轮槽320的内壁抵接,从而确保滑动杆510a不会从凸轮槽320内脱出,提高顶出机构30整体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弹性件550可以采用弹簧,弹簧伸入容纳槽522a内,其一端抵接于容纳槽522a的底面上,另一端与滑动杆510a抵接。或者,第二弹性件550还可以采用弹片或者其他弹性部件。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组件500可以包括驱动电机和控制键,驱动电机设置于转动块300a的下方,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转动块300a固定连接,驱动电机与路由器01的处理器电连接;控制键设置于外壳10的表面上,并与处理器电连接。这样一来,通过控制键控制驱动电机转动,即可带动转动块300a转动,以实现转动块300a带动第二凸块400a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此外,上述路由器01还可以包括提醒模块,该提醒模块可以提醒用户,网络信号较弱,以使用户能够及时控制天线20伸出外壳10外部。示例性地,上述提醒模块可以包括指示灯,当路由器01检测到连接网络的设备较多,并且设备上网速率小于预设值时,路由器01控制指示灯亮起,以提醒用户网络环境较差。此时,用户则可以通过按压上述按压杆522,以使天线20伸出外壳外部,以改善当前的网络环境。

另外,上述指示灯也可以通过改变颜色来起到提醒作用,例如,上网速率正常时,指示灯可以显示绿色;当检测到上网速率较差时,指示灯可以由绿色变为红色,从而提醒用户及时控制天线20伸出外壳10外部,以提升网络信号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醒模块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例如,路由器01可以直接向连接网络的设备发送提醒信息,以使用户及时提升网络信号强度。因此,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471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