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核反应堆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特性的实验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属于反应堆热工水力的实验研究技术。

背景技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许多国家进行了大量的临界热流密度实验,包括不同流道结构(圆管、环管、矩形通道和棒束)、流道内径、加热长度、压力(高压、中压、中低压和常压)、质量流密度、进口欠热度和出口含汽率的临界热流密度实验。但现有工作都是针对强迫循环流动的临界热流密度进行实验研究。强迫循环条件下,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非常稳定,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确定流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值。

自然循环系统一般包括实验本体、换热器、加热器、稳压器、连接管路,以及设置在管路、稳压器上的各种阀门。而在自然循环系统中,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自然循环的驱动力可能会大于或者小于系统阻力,自然循环流量增加或者降低。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系统压力也随之增加。自然循环系统流量的变化也会导致局部温度发生变化,因此很难获得确定流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自然循环临界热流密度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其能够对自然循环系统进行参数控制和调节,从而保证自然循环条件下特定流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的获取,解决现有技术中自然循环系统很难获得确定流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值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包括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调节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调节步骤包括:

S21、调节自然循环流量: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自然循环阻力精准调节阀的开度实现自然循环流量调节;

S22、调节入口流体温度: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换热器的二次侧冷却水流量实现实验本体的入口流体的温度调节;

S23、调节入口流体压力: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稳压器内气体的排放实现实验本体的入口流体的压力调节。

在部分实施例中,上述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还包括自然循环系统建立步骤,该步骤具体包括:

S11、热源选择及参数设置;

S12、确定冷源及其功率调节方式;

S13、确定冷源与热源的位差。

其中,步骤S11包括:

S111、根据实验对象选择实验本体,并将实验本体作为热源;

S112、确定实验本体的功率:根据临界热流密度值的分布范围设定实验本体的功率范围,所述临界热流密度值的分布范围的上限为U1,下限为L1;所述实验本体的功率范围的上限为U2,下限为L2,则其中U2/U1=1~1.2,L2/U1=0.8~1。

步骤S12包括:

S121、采用换热器作为冷源;

S122、将换热器的功率调节设置为通过调节换热器二次侧冷却水的流量调节。

步骤S13包括:

S131、基于自然循环流量范围设定初始的热源和冷源位差,计算自然循环系统中实验本体功率对应的自然循环系统驱动力;

S132、计算自然循环系统热源、冷源、管道各段流体的流型,根据温度、压力、流型参数计算各段流体的沿程阻力;

S133、比较自然循环系统的驱动力减去延程阻力是否处于调节阀的阻力调节范围外,如果是,则降低自然循环系统热源和冷源的位差;反之则提高自然循环系统热源和冷源的位差;通过不断循环计算,最终确定合适的热源和冷源位差。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自然循环流量的调节包括以下步骤:

S211、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上升阶段,计算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开度调节减量值;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下降阶段,计算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开度调节增量值;

S212、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上升阶段,根据开度调节减量值减小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开度,调节自然循环流量;

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下降阶段,根据开度调节增量值增加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开度,调节自然循环流量。

在部分实施例中,步骤S211包括:

S2111、采集实验本体功率W、入口流体温度T

S2112、根据目标自然循环流量Q、实验本体功率W、入口流体温度T

S2113、计算实验本体、实验本体入口管道、热管段管道、换热器、冷管段管道各处流体的热工参数,所述热工参数包括含汽率、汽相质量流速和液相质量流速;

S2114、判断各段的流型;

S2115、根据流型和步骤S213中的热工参数计算各段的沿程阻力F

S2116、计算阀门、弯头的局部阻力F

S2117、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上升阶段,计算阀门开度调节减量的压差值△P;

△P=F(Q,W,T

根据△P和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当前开度值计算开度调节减量值;

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下降阶段,计算阀门开度调节增量的压差值△P;

△P=F(Q,W,T

根据△P和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当前开度值计算开度调节增量值。

在部分实施例中,步骤S22包括以下步骤:

S221、测量换热器出口的流体温度t20,根据需要达到的实验本体入口流体目标温度t1,根据t20和t1,依据热损失的计算方法,计算换热器出口到实验本体入口的热损失,获得实验本体入口温度t10;

S222:判断实验本体入口温度t10与设定的实验本体入口流体目标温度t1的大小,若t10低于t1,则减小自然循环系统中换热器的二次侧冷却水流量,提高t20;若t10高于t1,则增大自然循环系统中换热器的二次侧冷却水流量,降低t20;

S223:判断t10与t1之间的温度差是否小于目标偏差,是则停止调整,将当前的换热器出口的流体温度t20确定为需要达到的换热器出口的流体温度t

S224、根据换热器入口流体t3和需要达到的换热器出口的流体温度为t

换热器的换热功率:W=Q*Cp*(t

二次侧冷却水的流量:Q

t5为冷却水出口的温度,取值不高于80℃,t4为冷却水入口的温度;

S225、根据计算出的Q

在部分实施例中,步骤S23包括以下步骤:

S231、采用氮气对稳压器进行稳压,

S232、在采用稳压器顶部设置快速开关型气动阀作为背压阀,根据自然循环沸腾临界实验的压力目标值设置背压阀的开启压力;

S233、在所述背压阀的出口端设置降压消声装置;所述降压消声装置包括筒体,筒体的前端连接背压阀的出口端,所述筒体包括一个变径段,筒体前端的内径大于末端的内径,沿筒体的中心轴线,以及沿自前端到末端的方向,所述变径段内径逐渐减小和分段减小。

优选的,所述降压消声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筒体的末端通过盖板封闭,且筒体靠近末端的筒壁开设有多个排气孔。

在部分实施例中,上述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还包括步骤:

S3、识别稳定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

S4、到达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时进行安全保护;

步骤S3具体包括:

S31、根据实验本体出口含汽率,确定沸腾临界发生的类型;沸腾临界发生的类型包括干涸型沸腾临界和偏离泡核沸腾临界;

S32、根据沸腾临界类型判断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判别方法如下:

通过实验本体出口处的外壁温测点监测实验本体出口处的外壁温度;

对于干涸型沸腾临界,当出现实验本体出口处的任意一个外壁温测点温度大于1000℃时,则发生干涸型沸腾临界,此时测得的实验本体出口处的外壁温度为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

对于偏离泡核沸腾临界,当出现实验本体出口处的任意一个外壁温测点一秒内的温升速率大于120℃,则发生偏离泡核沸腾临界,此时测得的实验本体出口处的外壁温度为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

步骤S4具体为:

根据不同类型的沸腾临界确定到达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时的安全保护方法:

当干涸型沸腾临界发生时,立即将实验本体功率降至临界时的80%,同时增加自然循环流量至临界时的120%;

当偏离泡核沸腾临界发生时,立即将实验本体功率降至临界时的5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综合驱动力、沿程阻力和阀门阻力的差值,在自然循环阻力精准调节阀已经标定的形阻和开度函数基础上确定阀门的开度调价值,实现自然循环流量的精准调节;

2、本发明采用调节换热器的二次侧冷却水流量将换热器的出口流体温度调节至目标值,实现了实验本体入口流体的温度的精准调节;

3、本发明调节入口流体压力时,选择氮气稳压器对自然循环回路进行稳压,在稳压器的顶部氮气空间通过放气的方式维持自然循环系统压力恒定,且喷出的氮气温度接近常温,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水平;

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研究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特性的实验方法,实现了自然循环系统中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的控制和精准调节,可以支持特定自然循环条件下特定流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特性研究,获得其自然循环临界热流密度值;

5、本发明实现了自然循环系统参数的控制和精准调节,进一步实现了不依靠泵实现稳定自然循环条件下沸腾临界行为特性研究的目的,为提高反应堆事故条件下的安全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本发明在稳压器顶部设计了自动卸压的背压阀,根据自然循环沸腾临界实验的压力目标值设置背压阀的开启压力,背压阀采用快速开启、快速关闭的气动阀,能够更好地维持自然循环系统压力恒定,提高实验的安全水平;

7、本发明在稳压器背压阀之后加装了降压消声装置,降压消声装置通过缩径、末端封闭和开小孔径的方式实现降低氮气的喷放流量、减小集中喷放冲击力和噪声,避免了降压过程中的沸腾临界的出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降压消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0-筒体;11-末端,12-前端;13-盖板;14-排气孔;15-变径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施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该方法包括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调节步骤;该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调节步骤包括:

S21、调节自然循环流量: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自然循环阻力精准调节阀的开度实现自然循环流量调节;

S22、调节入口流体温度: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换热器的二次侧冷却水流量实现实验本体的入口流体的温度调节;

S23、调节入口流体压力:通过调节自然循环系统中稳压器内气体的排放实现实验本体的入口流体的压力调节。

具体地,步骤S21中,所述自然循环流量的调节包括以下步骤:

S211、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上升阶段,计算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开度调节减量值;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下降阶段,计算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开度调节增量值;

S212、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上升阶段,根据开度调节减量值减小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开度,调节自然循环流量;

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下降阶段,根据开度调节增量值增加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开度,调节自然循环流量。

上述阶段的判定,即判定是处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上升阶段还是处于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上升阶段,由系统根据采集的加热功率和自然循环流量进行判定。

其中,步骤S211包括:

S2111、采集实验本体功率W、入口流体温度T

S2112、根据目标自然循环流量Q、实验本体功率W、入口流体温度T

S2113、计算实验本体、实验本体入口管道、热管段管道、换热器、冷管段管道各处流体的热工参数,所述热工参数包括含汽率、汽相质量流速和液相质量流速;

S2114、判断各段的流型;

S2115、根据流型和热工参数计算各段的沿程阻力F

S2116、计算阀门、弯头的局部阻力F

步骤S2117具体包括:

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上升阶段,计算阀门开度调节减量的压差值△P;

△P=F(Q,W,T

根据△P和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当前开度值计算开度调节减量值;

步骤S2118具体包括:

在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上升而下降阶段,计算阀门开度调节增量的压差值△P;

△P=F(Q,W,T

根据△P和阻力精准调节阀FVS1的当前开度值计算开度调节增量值。

上述F(Q,W,T

步骤S22包括以下步骤:

S221、对于既定目标的实验本体入口流体目标温度t1(即根据需要达到的实验本体入口流体目标温度t1),测量换热器出口的流体温度t20,根据需要达到的实验本体入口流体目标温度t1,根据热损失的计算方法,采用换热器出口的流体温度t20,根据需要达到的实验本体入口流体目标温度t1计算换热器出口到实验本体入口的热损失,获得实验本体入口温度t10,t10的具体计算方法为现有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其方法;

S222:判断实验本体入口温度t10与设定的实验本体入口流体目标温度t1的大小,若t10低于t1,则减小自然循环系统中换热器的二次侧冷却水流量,提高t20;若t10高于t1,则增大自然循环系统中换热器的二次侧冷却水流量,降低t20;

S223:判断t10与t1之间的温度差是否小于目标偏差,是则停止调整,将当前的换热器出口的流体温度t20确定为需要达到的换热器出口的流体温度t

S224、根据换热器入口流体t3和需要达到的换热器出口的流体温度为t

换热器的换热功率:W=Q*Cp*(t

二次侧冷却水的流量:Q

t5为冷却水出口的温度,为保证自然循环系统的稳定性,t5的取值不高于80℃,t4为冷却水入口的温度;

S225、根据计算出的Q

步骤S23包括以下步骤:

S231、采用氮气对稳压器进行稳压,

S232、在采用稳压器顶部设置快速开关型气动阀作为背压阀,根据自然循环沸腾临界实验的压力目标值设置背压阀的开启压力。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步骤S23还进行以下改进:

在所述背压阀的出口端设置降压消声装置,采用降压消声装置排出背压阀释放的气体。

一般而言,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系统包括顺次连接且形成自然循环回路的沸腾临界实验本体、热管段、换热器、冷管段;自然循环回路外接有稳压器。本实施例中在稳压器顶部设置背压阀,在背压阀的出口管道上还连接有降压消声装置。

如图1所示,所述降压消声装置包括筒体10和盖板13,所述筒体10的前端12连接背压阀的出口端,其末端11通过盖板13封闭,且筒体10靠近末端11的筒壁开设有6个1mm的排气孔14。

所述筒体10包括一个变径段15,筒体10前端12的内径为20mm,末端的内径为6mm,沿筒体10的中心轴线,以及沿自前端到末端的方向,所述变径段15内径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通过变径段15缩颈将背压阀出口管道降低至内径6mm左右。降压消声装置末端封闭,在末端附近沿周向开6个1mm的孔,用于排放氮气,这样可以防止氮气集中喷放冲击力大,产生较大的噪声。

在其他实施例中,沿筒体10的中心轴线,以及沿自前端到末端的方向,变径段15的内径也可以分段减小。

本实施例中参数仅为一种可选的参数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择筒体两端的内径、开孔大小,保证筒体10的前端12的内径大于11末端的内径,沿筒体10的中心轴线,以及沿自前端到末端的方向,所述变径段15内径逐渐减小和分段减小即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建立自然循环实验系统和调节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两个步骤。

自然循环系统建立步骤具体包括S11-S13:

S11、热源选择及参数设置;

S12、确定冷源及其功率调节方式;

S13、确定冷源与热源的位差。

其中,

步骤S11包括S111-S113:

S111、根据实验对象选择实验本体,并将实验本体作为热源;

S112、确定实验本体的功率:根据临界热流密度值的分布范围设定实验本体的功率范围,所述临界热流密度值的分布范围的上限为U1,下限为L1;所述实验本体的功率范围的上限为U2,下限为L2,则其中U2/U1=1~1.2,L2/U1=0.8~1;

S113、确定实验本体内流体的加热功率,包括根据实验本体进出口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量、焓等参数计算实验本体内部流体的加热功率,根据实验本体的外壁温测量参数和保温层材料和厚度以及保温层外壁温计算实验本体的散热功率,如果内部流体的加热功率和散热功率之和与实验本体加热功率的偏差小于1%,满足实验要求;或者需要对上述用到的参数进行校核,直到满足为止。本步骤中,涉及到的实验本体内部流体的加热功率、实验本体的散热功率等计算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步骤S12包括:

S121、采用换热器作为冷源,

S122、将换热器的功率调节设置为通过调节换热器二次侧冷却水的流量调节;通过流量调节必须保证换热器的冷却水出口流体处于过冷状态。

步骤S13包括:

S131、基于自然循环流量范围设定初始的热源和冷源位差,计算自然循环系统中,各个实验本体功率对应的自然循环系统驱动力;

S132、计算自然循环系统热源、冷源、管道各段流体的流型,根据温度、压力、流型参数计算各段流体的沿程阻力;

S133、比较自然循环系统的驱动力减去延迟阻力是否处于调节阀的阻力调节范围外,如果是,则降低自然循环系统热源和冷源的位差;反之则提高自然循环系统热源和冷源的位差。通过不断循环计算,最终确定合适的热源和冷源位差。合适的热源和冷源位差是指位差刚好等于调节阀的阻力调节最大值。

调节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步骤同实施例1或实施例2,此处不再详述。

鉴于现有技术中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实验的技术难度,目前国内外获得的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实验结果非常有限,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特性研究的实验方法,支持自然循环条件下特定流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的获取。

本实施例采用的实验技术涉及到自然循环系统的设计、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的精准调节。

建立自然循环实验系统过程中,主要是自然循环系统的部件选取及参数选择。自然循环系统的设计包括实验本体、换热器、冷热芯位差、驱动力和阻力精准可调的阀门等等方面。

自然循环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功率连续、稳定、可调的热源和冷源,热源和冷源存在一定的位差,系统的驱动力和阻力精准可调等等。根据实验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比如圆管、环管、方形通道、棒束通道等,设计相应的圆管、环管、方形通道、棒束通道等实验本体,实验本体可以作为自然循环回路的热源。基于研究需求的自然循环流量范围和本体结构,预估临界热流密度值的分布范围。实验本体的功率设计在临界热流密度预估值范围的基础上,上限和下限分别增加20%的余量。例如,如果预算的临界热流密度值范围是500~10000kW/m

系统的驱动力和阻力精准可调方面,可以选择阻力和开度线性度好的阀门。阀门阻力系数和开度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标定,获得阻力系数和开度的函数。

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的精准调节设计到实验本体入口温度、压力和自然循环流量调节三个方面:

一、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参数的精准调节需要考虑两个阶段的调节。第一个阶段,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加。第二个阶段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降低。第一个阶段,自然循环系统中热管段的流体为单相水或者含汽率低的汽液两相流时,实验本体功率增加后,实验本体出口流体的温度上升,密度下降,自然循环系统的驱动力上升,自然循环流量随之增加。自然循环流量的增加导致系统驱力上升,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自然循环流量。综合两方面的影响,驱动力的提升份额大于阻力的增加份额,因此自然循环流量总的趋势呈现上升趋势。第二个阶段,自然循环系统中热管段的流体为高含汽率的汽液两相流,实验本体功率增加后,一方面蒸汽的含汽率增加,汽液两相流的平均密度降低,自然循环驱动力增加;另一方面含汽率的增加导致汽液两相流的阻力大幅增加。阻力的增幅份额大于驱动力的份额就会出现自然循环流量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涉及到自然循环流量的精准调节必须考虑两个阶段的情况。对于既定目标的自然循环流量Q,实验系统控制程序首先采集实验本体功率W,入口温度T

二、自然循环的质量流速较低,流体在冷管段和热管段流动时的散热较大,实验中选用BBT-800复合硅酸盐保温隔热防火材料作为设备和管道保温材料。实验本体的热流体经换热器冷却后沿冷管段流动存在一定的热损失,进入实验本体入口的流体温度有所下降。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实验入口温度精准调节的方法如下:(1)对于既定目标的实验本体入口流体温度t

三、入口压力的精准调节方法如下:(1)稳压器采用氮气进行稳压,优点在于自然循环系统的压力随着实验本体加热功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可以在稳压器的顶部氮气空间通过放气的方式维持自然循环系统压力恒定,且喷出的氮气温度接近常温,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水平。(2)稳压器顶部设计了自动卸压的背压阀,根据自然循环沸腾临界实验的压力目标值设置背压阀的开启压力。背压阀采用快速开启,快速关闭的气动阀,自然循环沸腾临界实验中每增加一次实验本体的加热功率,系统压力都会有所上升。当热管段流体为单相液体时,压力增加幅度较小,一次开启即可实现降压功能。当热管段流体为汽液两相液体时,压力增加幅度较大,需要多次开启才能实现降压功能。(3)由于快速开启,快速关闭的背压阀最小阀门孔径只能做到DN20,开启一次也会导致系统压力急剧下降,甚至有可能因为降压引起沸腾临界的发生,严重影响实验的进行。因此设计了附图1所示的降压消声装置。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适用于自然循环系统沸腾临界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该方法在实施例1至3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步骤:

还包括步骤S3和步骤S4:

S3、识别稳定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

S4、到达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时进行安全保护。

其中,步骤S3具体包括:

S31、首先根据实验本体出口含汽率α,确定沸腾临界发生的类型;判断方法如下:α>0.932,则为干涸型沸腾临界

α<0.875,则为偏离泡核沸腾临界;

S32、然后根据沸腾临界类型判断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判别方法如下:

通过实验本体出口处的外壁温测点监测实验本体出口处的外壁温度;

对于干涸型沸腾临界,当出现实验本体出口处的任意一个外壁温测点温度大于1000℃时,则判定发生干涸型沸腾临界,此时测得的实验本体出口处的外壁温度为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

对于偏离泡核沸腾临界,当出现实验本体出口处的任意一个外壁温测点一秒内的温升速率大于120℃,则判定发生偏离泡核沸腾临界,此时测得的实验本体出口处的外壁温度为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

步骤S4具体为根据不同类型的沸腾临界确定到达自然循环沸腾临界点时的安全保护方法:

当干涸型沸腾临界发生时,立即将实验本体功率降至临界时的80%,同时增加自然循环流量至临界时的120%,即可对实验本体进行有效保护;

当偏离泡核沸腾临界发生时,立即将实验本体功率降至临界时的50%,即可对实验本体进行有效保护。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3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