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41:38


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舒适性以及美观性有了更高的需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为提升建筑物的美观性以及舒适性,通常需要在墙面砖1上粘贴瓷砖、石材或者保温板等板材22。

目前在墙面粘贴板材22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墙面砖1上粘贴一层基层板2,然后,再在基层板2上粘贴板材22。目前,在墙面砖1上粘贴基层板2通常是采用水泥砂浆湿贴法。水泥砂浆湿贴法是采用水泥砂浆作为粘合材料11将基层板2粘贴在墙面砖1上。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采用水泥砂浆等粘合材料粘接墙面砖与基层板时,存在基层板与墙面砖之间粘接不牢固的现象,导致基层板从墙面砖上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升基层板与墙面砖之间的粘接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包括位于墙面砖与基层板之间的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与墙面砖连接,基层板靠近墙面砖的一侧开设有滑移槽,连接杆远离墙面砖的一端伸入滑移槽内与基层板滑动连接,连接杆的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一卡接块,滑移槽的内壁上开设用于卡接第一卡接块的第一卡接槽,第一卡接块连接有驱动第一卡接块滑动的第一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基层板时,首先将连接杆远离墙面砖的一端对准滑移槽的开口,然后向靠近墙面砖的一侧推动基层板,基层板移动带动滑移槽以及第一卡接槽移动,当第一卡接块位于第一卡接槽的位置处时,第一弹性件驱动第一卡接块向第一卡接槽内滑动,使得第一卡接块的一端伸入第一卡接槽内,第一卡接块伸入第一卡接槽内后,实现对基层板的限位,在连接杆、第一卡接块、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一卡接槽的配合作用下,实现对墙面砖以及基层板的固定。连接杆、第一卡接块、第一弹性件与第一卡接槽的配合设置,与传统水泥砂浆湿贴法相比,第一卡接块伸入第一卡接槽后,对基层板进行卡接,避免出现基层板与墙面砖之间粘接不牢的现象,进而减少基层板从墙面砖上脱落的现象,提升基层板与墙面砖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第一盛放槽,第一弹性件位于第一盛放槽内,第一弹性件与第一盛放槽的内壁连接,第一卡接块位于第一盛放槽内与基层板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靠近墙面砖的一侧推动基层板,当第一盛放槽的开口与第一卡接槽的开口对齐后,第一弹性件驱动第一卡接块伸入第一卡接槽内,进而第一卡接块的一端位于第一卡接槽内,另一端位于第一盛放槽内,实现对连接杆的卡接,进而能够试对基层板与墙面砖的连接。第一弹性件与第一盛放槽的设置,使得在移动基层板时,第一卡接块全部位于第一盛放槽内,直至第一盛放槽的开口与第一卡接槽的开口对齐后,第一弹性件驱动第一卡接块伸入第一卡接槽内。第一卡接槽和弹性件的设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得工作人员直接推动基层板便可以实现将基层板与墙面砖进行固定,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另外,第一卡接块的一端位于第一盛放槽内,另一端位于第一卡接槽内,能够对基层板进行限位,避免基层板与墙面砖分离,提升墙面砖与基层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伸缩方向与第一卡接块的滑动方向相同,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盛放槽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卡接块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盛放槽的开口与第一卡接槽的开口对齐后,第一弹簧驱动第一卡接块伸入到第一卡接槽内。第一弹簧的设置,能够实现对第一卡接块的驱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可选的,所述墙面砖靠近连接杆的侧壁预埋有连接块,连接块靠近基层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盛放槽,第二盛放槽内设有第二卡接块,第二卡接块与第二盛放槽滑动连接,第二卡接块与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二卡接块的底面开设有第二卡接槽,第二卡接槽内滑动连接有卡接板,卡接板的滑动方向与第二卡接槽的深度方向相同,卡接板的底端向靠近第二盛放槽的底壁弯折形成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基层板之前,首先手持连接杆,将连接杆连接有第二卡接块的一端伸入第二盛放槽内,然后向上滑动第二卡接块,第二卡接块向上滑动带动连接杆向上滑动,直至第二卡接块的底端位于连接板的上方;之后,向靠近第二盛放槽底壁的方向移动第二卡接块,直至连接板伸入第二卡接槽内,实现连接杆与墙面砖的连接。第二卡接块、卡接板以及连接板的设置,能够实现连接杆与墙面砖的连接;同时能够方便将连接杆从墙面砖上拆卸下来,实现对基层板与墙面砖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提升工作人员拆卸基层板的工作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二卡接块的顶端与第二盛放槽的顶壁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盛放槽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卡接块的顶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卡接块与连接板以及卡接板卡接后,第二卡接块的顶端与第二盛放槽的内壁之间留有间距,可能存在第二卡接块向上移动的现象。当第二卡接块与卡接板以及连接板卡接后,第二弹性件底端与第二卡接块的顶面抵接,减少第二卡接块移动的现象,提升第二卡接块卡接的稳定性,进而能够提升连接杆与墙面砖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竖直设置,第二弹簧的顶端与盛放槽的顶壁固定连接,底端与第二卡接块的顶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墙面砖上安装连接杆时,首先驱动第二弹簧收缩,然后移动第二卡接块,第二卡接块位于卡接板的上方后,连接板伸入第二卡接槽内,然后解除对第二驱动弹簧的压力,使得第二弹簧的底端与第二卡接块的顶面抵接。第二弹簧的设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可选的,所述基层板内开设有推动孔,推动孔与第一卡接槽连通设置,推动孔内滑动连接有用于推动第一卡接块的推动杆,推动杆连接有驱动推动杆靠近或远离第一卡接块的第一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基层板由墙面砖上拆卸下后,驱动第一驱动件移动,第一驱动件移动驱动推动杆驱动第一卡接块伸入第一卡接槽内,当第一卡接块伸入到第一卡接槽内后,能够接触第一卡接槽对第一卡接块的卡接,使得连接杆能够从滑移槽内滑出。推动杆和驱动件的设置,能够使得连接杆从滑移槽内滑出,进而能够实现对连接杆的重复利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为驱动杆,基层板靠近墙面砖的侧壁开设有驱动孔,驱动杆位于驱动孔内与驱动孔滑动连接,驱动杆与推动杆滑动连接,驱动杆与基层板之间设有锁紧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将连接杆从滑移槽内滑出时,向驱动杆施加靠近驱动孔底端的作用力,驱动杆移动驱动推动杆靠近第一卡接块,直至与第一卡接块抵接,并驱动第一卡接块伸入第一盛放槽内,直至第一卡接块完全伸入第一盛放槽内;最后将连接杆从滑移槽内滑出即可。驱动面和滑动面的设置,能够将第一卡接块驱动至第一盛放槽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锁紧组件的设置,使得基层板连在墙面砖上时,对驱动杆进行限位,减少驱动杆驱动推动杆的现象,进而减少推动杆推动第一卡接块伸入第一盛放槽内的现象,提升第一卡接块卡接基层板的稳定性,提升基层板与墙面砖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驱动杆的侧壁开设有第三盛放槽,锁紧组件位于第三盛放槽内,锁紧组件包括锁紧块和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与第三盛放槽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三弹性件与锁紧块固定连接,锁紧块与第三驱动杆滑动连接,驱动孔的内壁开设有与锁紧块相配合的第三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对驱动杆施加作用力时,锁紧块位于第三盛放槽内,同时锁紧块位于第三卡接槽内,实现对驱动杆的限位;推动驱动杆,驱动杆移动带动锁紧块和第三弹性件移动,实现对推动杆的移动。第三盛放槽、第三弹性件、第三卡接槽和锁紧块的设置,方便对驱动杆进行限位以及移动,进而实现对推动杆的限位以及推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可选的,所述第三弹性件为第三弹簧,第三弹簧的伸缩方向与锁紧块的滑动方向相同,第三弹簧的一端与锁紧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盛放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动驱动杆,第三卡接槽的内壁对锁紧块施加作用力,第三弹簧收缩,驱动杆移动带动第三弹簧和锁紧块移动。第三弹簧的设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连接杆、第一盛放槽、第一弹簧、第一卡接块以及第一卡接槽的设置,能够实现对基层板以及墙面砖的连接,与传统的水泥砂浆湿贴法相比,能够减少基层板与墙面砖分离以及基层板从墙面砖上脱落的现象,提升基层板与墙面砖连接的稳定性。

第二卡接块、卡接板以及连接板的设置,能够实现连接杆与墙面砖的可拆卸连接,提升安装以及拆卸基层板的便捷性。

推动杆以及驱动杆的设置,能够将第一卡接块驱动至第一盛放槽内,进而能够将连接杆从滑移槽内滑出,实现对连接杆的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中C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墙面砖;11、粘合材料;2、基层板;21、滑移槽;211、第一卡接槽;2111、第一卡接块;22、板材;3、连接杆;31、第一盛放槽;311、第一弹簧;3111、第一支柱;3112、第一支撑孔;4、连接块;41、第二盛放槽;411、第二卡接块;4111、第二卡接槽;4112、卡接板;4113、连接板;412、第二弹簧;413、缓冲垫;5、推动孔;51、推动杆;511、推动块;6、驱动孔;61、驱动杆;611、驱动块;62、第三卡接槽;7、第三盛放槽;71、锁紧组件;711、锁紧块;712、第三弹簧;72、第三支柱;721、第三支撑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2-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参照图2和图3,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包括用于连接墙面砖1与基层板2的连接杆3,连接杆3的一端与墙面砖1连接,基层板2靠近墙面砖1的一侧开设有滑移槽21,连接杆3远离墙面砖1的一端伸入滑移槽21内与基层板2滑动连接,连接杆3滑动连接有第一卡接块2111,滑移槽21的内壁上开设有用于卡接第一卡接块2111的第一卡接槽211,第一卡接块2111连接有驱动第一卡接块2111滑动的第一弹性件。

安装基层板2时,将连接杆3远离墙面砖1的一端对准滑移槽21,然后向靠近墙面砖1的方向推动基层板2,基层板2滑动带动第一卡接槽211滑动,当第一卡接槽211滑动至第一卡接块2111的位置处时,第一弹性件驱动第一卡接块2111伸入第一卡接槽211内。第一卡接块2111伸入第一卡机槽内后,对基层板2进行限位,完成基层板2与墙面砖1之间的固定。

结合图1和图4,墙面砖1靠近基层板2的侧壁内预埋有连接块4,连接块4的端面与墙面砖1靠近基层板2的侧壁齐平,连接块4靠近基层板2的侧壁开设有第二盛放槽41。第二盛放槽41内设有卡接板4112,卡接板4112水平设置,卡接板4112的一端与第二盛放槽41深度方向的底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上弯折形成连接板4113,连接板4113的顶端与第二盛放槽41的内顶壁之间留有间隙。第二盛放槽41内设有第二卡接块411,第二卡接块411的底端开设有第二卡接槽4111,连接板4113伸入第二卡接槽4111内与第二卡接块411滑动连接,第二卡接块411的高度小于连接板4113顶面与第二盛放槽41的内顶壁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第二卡接块411与连接板4113之间的卡接以及可拆卸连接。第二卡接块411与连接杆3靠近墙面砖1的一端固定连接。

参照图4,第二卡接槽4111的内壁均粘接有第一摩擦垫,连接板4113的周面均与第一摩擦垫抵接。第二卡接块411的顶端与第二盛放槽41的内顶壁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弹簧412,第二弹簧412的伸缩方向为竖直设置,第二弹簧412的顶端与第二盛放槽41的内顶壁固定连接,底端与第二卡接块411的顶面抵接。

参照图4,第二盛放槽41深度方向的底壁上粘接有缓冲垫413,缓冲垫413是由橡胶材质制成的缓冲垫413,缓冲垫413与第二卡接块411远离连接杆3的一端抵接。

当连接基层板2与墙面砖1时,首先将第二卡接块411伸入到连接板4113与第二盛放槽41内顶壁之间的间隙处,然后向第二盛放槽41底端的方向移动第二卡接块411,第二卡接块411移动带动连接杆3移动,直至连接板4113位于第二卡接槽4111的底端;然后向下移动第二卡接块411,直至连接板4113的顶端与第二卡接槽4111深度方向的底壁抵接,完成对连接杆3与墙面砖1的固定;最后将基层板2上的滑移槽21对准连接杆3,并推动基层板2,完成连接杆3与基层板2的固定,实现对墙面砖1与基层板2的连接。

结合图2和图3,滑移槽21的开口呈扩口状,连接杆3为水平设置的立方体状结构,连接杆3的长度方向与墙面砖1垂直。连接杆3的顶面以及底面均开设有第一盛放槽31,第一卡接块2111为立方体块状结构,第一卡接块2111的长度方向与连接杆3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卡接块2111位于第一盛放槽31内与连接杆3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与连接杆3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311,第一弹簧311的伸缩方向与连接杆3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弹簧311的一端与第一盛放槽31深度方向的底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卡接块2111固定连接。

参照图3,第一弹簧311内设有第一支柱3111,第一卡接块2111靠近第一弹簧31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支撑孔3112,第一支柱3111的一端与第一盛放槽31深度方向的底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第一支撑孔3112内与第一卡接块2111滑动连接。

结合图2和图3,第一卡接槽211开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第一盛放槽31相对应设置,第一卡接槽211的深度小于第一卡接块2111的长度,第一卡接块2111远离第一弹簧311的一端伸入第一卡接槽211内与基层板2滑动连接,第一卡接块2111远离第一弹簧311的一端与第一卡接槽211深度方向的底壁抵接。

推动基层板2时,基层板2移动带动第一卡接槽211移动,当第一卡接槽211的开口与第一盛放槽31的开口相对时,第一弹簧311驱动第一卡接块2111伸入第一卡接槽211内,此时,第一卡接块2111的一端位于第一卡接槽211内,另一端位于第一盛放槽31内,实现连接杆3对基层板2的卡接,进而实现对墙面砖1与基层板2的连接。

回看图2和图3,基层板2内开设有推动孔5,推动孔5与第一卡接槽211深度方向的底壁连通,推动孔5的深度方向与第一卡接槽211的深度方向相同,推动孔5内滑动连接有推动杆51,推动杆51的滑动方向与推动孔5的深度方向相同,推动杆51的一端与第一卡接块2111远离第一弹簧311的一端抵接,推动杆51远离第一卡接块2111的一端连接有驱动推动杆51靠近或远离第一卡接块2111的驱动件。

结合图2和图3,基层板2靠近墙面砖1的一侧开设有驱动孔6,驱动孔6的深度方向向推动孔5的方向延伸并与推动孔5连通设置,驱动件为驱动杆61,驱动杆61位于驱动孔6内与基层板2滑动连接。推动杆51靠近驱动孔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动块511,推动块511的长度方向与推动杆51的长度方向相同,推动块511的长度大于第一卡接槽211的深度,推动块511靠近驱动杆61的一端呈倾斜状,形成推动面。驱动杆61靠近推动杆5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块611,驱动块611的长度方向与驱动杆61的长度方向相同,驱动块611长度等于推动块511的长度,驱动块611靠近推动块511的一端呈倾状,形成驱动面,驱动面的倾斜方向与推动面的倾斜方向相同;驱动杆61与推动杆51滑动连接,结合图5,驱动面与滑动面抵接,驱动杆61与基层板2之间设有锁紧组件71。

参照图5,驱动杆61的侧壁开设有第三盛放槽7,锁紧组件71位于第三盛放槽7内,锁紧组件71包括锁紧块711和第三弹性件,锁紧块711与驱动杆61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与第三盛放槽7的深度方向相同;第三弹性件为第三弹簧712,第三弹簧712位于第三盛放槽7深度方向的底端,第三弹簧712的伸缩方向与第三盛放槽7的深度方向相同,第三弹簧712的一端与第三盛放槽7深度方向的内底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锁紧块711固定连接。锁紧块711靠近第三卡接槽62的一端呈半球状,驱动孔6的孔壁开设有用于卡接锁紧块711的第三卡接槽62,第三卡接槽62呈半球状。

第三弹簧712内设有第三支柱72,第三支柱72的一端与第三盛放槽7深度方向的内底壁固定连接;锁紧块711靠近第三弹簧712的一端开设有第三支撑孔721,第三支柱72的另一端伸入第三支撑孔721内与锁紧块711滑动连接。

将基层板2由墙面砖1上拆卸下后,推动驱动杆61,驱动杆61沿驱动杆61的长度方向移动,驱动杆61移动带动驱动块611移动,驱动块611移动的过程中驱动面始终与推动面抵接,驱动块611移动驱动推动块511带动推动杆51移动,推动杆51移动驱动第一卡接块2111伸入到第一盛放槽31内,当第一卡接块2111完全伸入到第一盛放槽31内后,将连接杆3由滑移槽21内拉出。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将第二卡接块411与连接板4113卡接,完成对墙面砖1与连接杆3的固定;然后将连接杆3与滑移槽21的开口对齐,向墙面砖1的方向推动基层板2,基层板2移动带动第一卡接槽211移动,直至第一卡接槽211的开口与盛放槽的开口对齐,第一弹簧311驱动第一卡接块2111伸入第一卡机槽内,完成对基层板2与墙面砖1的固定;解除墙面砖1与基层板2的连接时,首先向上提升基层板2,基层板2移动带动连接杆3和第二卡接块411移动,直至第二卡接块411与连接板4113分离;取出连接杆3时,推动驱动杆61,驱动杆61移动带动驱动块611移动,驱动块611移动驱动推动块511和推动杆51移动,推动杆51驱动第一卡接块2111伸入到第一卡接槽211内,最后,拉出连接杆3即可。

连接杆3的设置能够实现对墙面砖1与基层板2的连接,与传统水泥砂浆湿贴法相比,减少水泥砂浆粘接强度低导致基层板2从墙面砖1上脱落的现象,进而能够提升基层板2与墙面砖1之间的粘接强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
  • 一种墙面砖与基层板的安装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225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