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43:23


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作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要求也在提高,相对应的出现了各种新型混凝土,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实际使用之前需要将部分混凝土制作成混凝土试块,通过一段时间的养护之后进行数据测试,根据得到的数据对混凝土进行总结、评估,而制作模具就是制作混凝土试块的设备。

现有的制作模具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现有的制作模具在使用时,混凝土试块的大小固定,无法调整,导致得到的混凝土试块数据有较大的局限性;现有的制作模具在使用时,需要多人互相配合进行搬运,需要损耗大量的人力,而带有移动功能的制作模具在工作时稳定性不够;现有的制作模具在使用时,混凝土放入制作模具内部后需要人工进行敲打、搅拌,消除混凝土中的气泡、间隙,而人工手动操作效果较差,进而影响到最后的实验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解决了现有的制作模具在使用时,混凝土试块的大小固定,无法调整,导致得到的混凝土试块数据有较大的局限性;现有的制作模具在使用时,需要多人互相配合进行搬运,需要损耗大量的人力,而带有移动功能的制作模具在工作时稳定性不够;现有的制作模具在使用时,混凝土放入制作模具内部后需要人工进行敲打、搅拌,消除混凝土中的气泡、间隙,而人工手动操作效果较差,进而影响到最后的实验数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包括模具,所述模具的一侧设置有侧槽一,且所述模具的另一侧设置有侧槽三,所述侧槽三的外侧设置有侧槽二,所述侧槽一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大小不等的盖板,所述侧槽二与侧槽三的内部均设置有一组的竖板,所述侧槽三的一侧表面与侧槽一的一侧表面均设置有提把一,且所述侧槽三的底面与侧槽一的底面均设置有两个滚轮,所述模具的两端外侧靠下部均设置有提把二;

所述模具的内部设置有内腔,所述内腔的顶部靠两侧与顶部靠两端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刻度卡槽,所述竖板的顶面靠中心与盖板的顶面靠中部均设置有拉把,所述侧槽二内部的竖板的顶端靠两侧均设置有卡块,所述侧槽三内部的竖板的顶端靠一侧设置有卡块,两个所述提把二的内端均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有防动块,所述提把二的正下方设置有转扭,所述转扭的内端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表面设置有连接螺纹,所述防动块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个尖锥;

所述模具的后侧靠中部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一端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一端连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顶端靠侧面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面靠中心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一端连接有转动柱一,所述转动柱一的外侧设置有传动带一,所述传动带一的内部等距设置有四个转动柱二,所述转动柱二的下端靠外侧设置有传动带二,所述传动带二的内部等距设置有四个搅拌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一组所述竖板的数量为7个,所有竖板的高度均为43cm,卡块高度为3cm,一组中对应的7个竖板的长度依次递减,7个竖板的长度分别为40cm、35cm、30cm、25cm、20cm、15cm、10cm、5c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内腔呈长方体设置,内腔的长度为40cm,内腔的宽度为40cm,内腔的高度为43cm,刻度卡槽的高度为3cm,相邻两个刻度卡槽之间的间距为5cm,且刻度卡槽与卡块相适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模具的底部呈轴对称设置,两个连接杆的一端分别与防动块的两侧上端固定连接,连接杆与防动块均与模具的底部侧壁滑动连接,防动块的底面贯穿模具的底面,转动杆通过连接螺纹与防动块呈可拆卸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支撑板的横切面与内腔的横切面大小相同,且支撑板位于内腔的正上方,转动柱一与电机的一端固定连接,传动带一与转动柱一相适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传动带一与传动带二分别位于转动柱二表面的上下两端,传动带二的数量为4个,搅拌杆的数量为16个,且转动柱二与传动带一以及对应的传动带二相适配,传动带二与对应的搅拌杆相适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将侧槽二内部选出的竖板放入内腔,使竖板顶端两侧的卡块分别与对应的两个刻度卡槽连接,再将侧槽三内部选出的竖板放入内腔内部,使竖板顶端一侧的卡块与对应的刻度卡槽连接,且使其没有卡块的一端与另一个竖板的表面接触,完成了两个竖板的固定后将混凝土倒入两个竖板与内腔围成的槽内,这样就可以自由选择混凝土试块的大小,通过不同规格的混凝土试块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

2、通过气缸带动推板移动,进而带动升降杆以及支撑板下降,使搅拌杆进入内腔,通过电机转动带动转动柱一转动,进而带动传动带一以及四个转动柱二转动,通过转动柱二转动带动其底部表面对应的传动带二转动,进而带动对应的搅拌杆转动,等混凝土内部的气泡排除后通过盖板对混凝土的顶面进行密封,这样既可以减少混凝土试块中存在气泡、空隙等问题,也可以使混凝土混合的更加均匀;

3、通过转动转扭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通过连接螺纹与防动块呈可拆卸设置,进而使转动杆与防动块分离,防动块自动下降,带动提把二与连接杆的下降,同时尖锥的底部与滚轮的底部齐平,电机结束工作后通过拉动两个提把二带动连接杆以及防动块复位,再反向转动转扭,使转动杆的一端重新与防动块连接,进而配合滚轮推动模具移动,这样就可以在模具工作的时候保证其稳定性,在需要移动的时候便于移动,提高了模具使用的灵活性。

4、本发明通过设置不同的竖板互相接触,配合刻度卡槽与卡块进行固定,进而可以调整混凝土试块的大小,通过转动柱一带动传动带一转动,进而依次带动转动柱二、传动带二、搅拌杆转动,进而带动混凝土进行搅拌工作,有效减少了混凝土试块成型后内部存在的空隙与气泡,通过转动转扭使转动杆与防动块进行连接或分离,进而使尖锥与地面接触或分离,这样在保证模具移动性的前提下不会影响模具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中模具上部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中靠近模具的侧槽二内部竖板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中靠近模具的侧槽三内部竖板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中盖板的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中模具底部的剖面图(顺时针旋转90°);

图7为本发明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中升降杆的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中支撑板的剖面图。

图中:1、模具;2、侧槽一;3、侧槽二;4、盖板;5、竖板;6、提把一;7、滚轮;8、提把二;9、内腔;10、刻度卡槽;11、拉把;12、卡块;13、防动块;14、转扭;15、转动杆;16、连接螺纹;17、尖锥;18、气缸;19、推板;20、升降杆;21、支撑板;22、电机;23、转动柱一;24、传动带一;25、转动柱二;26、传动带二;27、搅拌杆;28、连接杆;29、侧槽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8所示,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包括模具1,模具1的一侧设置有侧槽一2,且模具1的另一侧设置有侧槽三29,侧槽三29的外侧设置有侧槽二3,侧槽一2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大小不等的盖板4,侧槽二3与侧槽三29的内部均设置有一组的竖板5,侧槽三29的一侧表面与侧槽一2的一侧表面均设置有提把一6,且侧槽三29的底面与侧槽一2的底面均设置有两个滚轮7,模具1的两端外侧靠下部均设置有提把二8 ;

模具1的内部设置有内腔9,内腔9的顶部靠两侧与顶部靠两端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刻度卡槽10,竖板5的顶面靠中心与盖板4的顶面靠中部均设置有拉把11,侧槽二3内部的竖板5的顶端靠两侧均设置有卡块12,侧槽三29内部的竖板5的顶端靠一侧设置有卡块12,两个提把二8的内端均连接有连接杆28,连接杆28的一端连接有防动块13,提把二8的正下方设置有转扭14,转扭14的内端连接有转动杆15,转动杆15的一端表面设置有连接螺纹16,防动块13的底面设置有若干个尖锥17;

模具1的后侧靠中部设置有气缸18,气缸18的一端连接有推板19,推板19的一端连接有升降杆20,升降杆20的顶端靠侧面设置有支撑板21,支撑板21的顶面靠中心设置有电机22,电机22的一端连接有转动柱一23,转动柱一23的外侧设置有传动带一24,传动带一24的内部等距设置有四个转动柱二25,转动柱二25的下端靠外侧设置有传动带二26,传动带二26的内部等距设置有四个搅拌杆27。

一组竖板5的数量为7个,所有竖板5的高度均为43cm,卡块12高度为3cm,一组中对应的7个竖板5的长度依次递减,7个竖板5的长度分别为40cm、35cm、30cm、25cm、20cm、15cm、10cm、5cm。

内腔9呈长方体设置,内腔9的长度为40cm,内腔9的宽度为40cm,内腔9的高度为43cm,刻度卡槽10的高度为3cm,相邻两个刻度卡槽10之间的间距为5cm,且刻度卡槽10与卡块12相适配。

模具1的底部呈轴对称设置,两个连接杆28的一端分别与防动块13的两侧上端固定连接,连接杆28与防动块13均与模具1的底部侧壁滑动连接,防动块13的底面贯穿模具1的底面,转动杆15通过连接螺纹16与防动块13呈可拆卸设置。

支撑板21的横切面与内腔9的横切面大小相同,且支撑板21位于内腔9的正上方,转动柱一23与电机22的一端固定连接,传动带一24与转动柱一23相适配。

传动带一24与传动带二26分别位于转动柱二25表面的上下两端,传动带二26的数量为4个,搅拌杆27的数量为16个,且转动柱二25与传动带一24以及对应的传动带二26相适配,传动带二26与对应的搅拌杆27相适配。

本发明为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在使用时,根据需要分别从侧槽二3以及侧槽三29内选择出适合的竖板5,通过拉把11将侧槽二3内部选出的竖板5放入内腔9,使竖板5顶端两侧的卡块12分别与对应的两个刻度卡槽10连接,再将侧槽三29内部选出的竖板5放入内腔9内部,使竖板5顶端一侧的卡块12与对应的刻度卡槽10连接,且使其没有卡块12的一端与另一个竖板5的表面接触,完成了两个竖板5的固定后将混凝土倒入两个竖板5与内腔9围成的槽内,通过气缸18带动推板19移动,进而带动升降杆20以及支撑板21下降,使搅拌杆27进入内腔9,通过电机22转动带动转动柱一23转动,进而带动传动带一24以及四个转动柱二25转动,通过转动柱二25转动带动其底部表面对应的传动带二26转动,进而带动对应的搅拌杆27转动,等混凝土内部的气泡排除后,停止电机22工作,通过气缸18带动升降杆20以及支撑板21复位,搅拌杆27离开内腔9的内部,再从侧槽一2内部取出适合的盖板4垂直放入两个竖板5之间,对混凝土的顶面进行密封,在电机22进行工作的时候转动转扭14,通过转扭14带动转动杆15转动,转动杆15通过连接螺纹16与防动块13呈可拆卸设置,进而使转动杆15与防动块13分离,防动块13自动下降,带动提把二8与连接杆28的下降,同时尖锥17的底部与滚轮7的底部齐平,电机22结束工作后通过拉动两个提把二8带动连接杆28以及防动块13复位,再反向转动转扭14,使转动杆15的一端重新与防动块13连接,进而配合滚轮7推动模具1移动。

本发明通过将侧槽二3内部选出的竖板5放入内腔9,使竖板5顶端两侧的卡块12分别与对应的两个刻度卡槽10连接,再将侧槽三29内部选出的竖板5放入内腔9内部,使竖板5顶端一侧的卡块12与对应的刻度卡槽10连接,且使其没有卡块12的一端与另一个竖板5的表面接触,完成了两个竖板5的固定后将混凝土倒入两个竖板5与内腔9围成的槽内,这样就可以自由选择混凝土试块的大小,通过不同规格的混凝土试块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通过气缸18带动推板19移动,进而带动升降杆20以及支撑板21下降,使搅拌杆27进入内腔9,通过电机22转动带动转动柱一23转动,进而带动传动带一24以及四个转动柱二25转动,通过转动柱二25转动带动其底部表面对应的传动带二26转动,进而带动对应的搅拌杆27转动,等混凝土内部的气泡排除后通过盖板4对混凝土的顶面进行密封,这样既可以减少混凝土试块中存在气泡、空隙等问题,也可以使混凝土混合的更加均匀;通过转动转扭14带动转动杆15转动,转动杆15通过连接螺纹16与防动块13呈可拆卸设置,进而使转动杆15与防动块13分离,防动块13自动下降,带动提把二8与连接杆28的下降,同时尖锥17的底部与滚轮7的底部齐平,电机22结束工作后通过拉动两个提把二8带动连接杆28以及防动块13复位,再反向转动转扭14,使转动杆15的一端重新与防动块13连接,进而配合滚轮7推动模具1移动,这样就可以在模具1工作的时候保证其稳定性,在需要移动的时候便于移动,提高了模具1使用的灵活性。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相关技术
  • 一种制作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模具
  • 一种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复合板材的制作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64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