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55:46


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表带与表盘的连接大多是利用生耳轴接来实现,这种连接方式是通过将生耳穿过表带上的连接孔后,生耳两端的弹头在生耳内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分别卡合进表盘两侧对应的表带连接孔中,以此实现表带与表盘的连接。

现有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表带与表盘的快拆方式,这种快拆方式通过将表带穿入到表盘后,利用辅助部件进行固定,从而实现表带与表盘的连接。

然而发明人发现,上述这两种方式对于表带与表盘的组装和拆卸均比较繁琐,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表带与表盘的组装和拆卸均比较繁琐的问题,提出了本申请的一种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和一种可穿戴设备,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所述表盘和所述表带可拆卸连接,所述表带包括表带头粒和表带尾部,

所述表盘的至少一个端部内部设置有与所述表带头粒相卡合的限位槽;

所述限位槽的开口端位于所述表盘的端部平面,并由所述表盘的端部壳体分割形成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其中,所述第一端口的最大口径<所述表带头粒的对角线最大尺寸<所述第二端口的最大口径;

在将所述表带装配到所述表盘上时,所述表带尾部从所述第二端口穿入,并从所述第一端口穿出,所述表带头粒卡合在所述限位槽内,实现所述表带与所述表盘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表盘的端部壳体包括表盘的端部上壳体、表盘的端部中壳体和表盘的端部下壳体,

所述限位槽的开口端与所述表盘的端部上壳体、所述表盘的端部中壳体形成所述第一端口,所述限位槽的开口端与所述表盘的端部中壳体、所述表盘的端部下壳体形成所述第二端口,且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第二端口上方的正中心。

可选地,所述表盘的端部中壳体至所述限位槽的槽壁的最小距离构成限位口,其中,所述第一端口的最大口径<所述限位口的尺寸<所述表带头粒的对角线最大尺寸<所述第二端口的最大口径;

在将所述表带装配到所述表盘上时,所述表带头粒卡合在所述限位口处。

可选地,所述表盘的端部中壳体的内壁呈弧形。

可选地,所述限位槽的槽壁呈弧形。

可选地,所述表带头粒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正五边形。

可选地,所述表带为软胶材质。

可选地,所述表带头粒的硬度大于所述表带尾部的硬度。

可选地,所述表带的数量为两条;

所述表盘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内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表带头粒相卡合的限位槽。

依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带和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和所述表盘采用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表盘和表带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表带包括表带头粒和表带尾部两部分结构,表盘的至少一个端部内部设置有与表带头粒相卡合的限位槽,用于对表带头粒起限位作用;限位槽的开口端位于表盘的端部平面,并由表盘的端部壳体分割形成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为了使表带头粒能够卡合在上述限位槽内,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端口的最大口径设计为小于表带头粒的对角线最大尺寸,且表带头粒的对角线最大尺寸小于第二端口的最大口径。在将表带装配到表盘上时,可以将表带尾部从第二端口穿入,然后从第一端口穿出,这样表带头粒通过被卡合在限位槽内实现表带与表盘可拆卸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的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无需额外设置辅助部件就能够实现表带与表盘的快速组装和快速拆卸,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的拆解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表盘的端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限位口的切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为正五边形的表带头粒与限位槽相卡合的切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为圆形的表带头粒与限位槽相卡合的切面示意图。

图中:10、表盘;20、表带;110、限位槽;210、表带头粒;220、表带尾部;1101、第一端口;1102、第二端口;1103、限位口;1104、槽壁;120、表盘的端部上壳体;130、表盘的端部中壳体;140、表盘的端部下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组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技术构思是:本申请的表带与表盘的连接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满足用户拆卸表带及更换不同样式的表带的需求。在具体实现上,将表带一端设计为表带头粒的结构,另一端作为表带尾部,表盘的至少一个端部内部设置有与上述表带头粒相卡合的限位槽,用于对表带头粒起限位作用,限位槽的开口端位于表盘的端部平面,并由表盘的端部壳体分割形成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为了使表带头粒能够卡合在上述限位槽内,本申请将第一端口的最大口径设计为小于表带头粒的对角线最大尺寸,且表带头粒的对角线最大尺寸小于第二端口的最大口径。在将表带装配到表盘上时,可以将表带尾部从第二端口穿入,然后从第一端口穿出,这样表带头粒通过被卡合在限位槽内实现表带与表盘可拆卸连接。本申请的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无需额外设置辅助部件就能够实现表带与表盘的快速组装和快速拆卸,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表带20与表盘10的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拆解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表盘10和表带2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可以满足用户拆卸表带及更换不同样式的表带的需求。表带20包括表带头粒210和表带尾部220两部分结构,表带头粒210的厚度大于表带尾部220的厚度,表带头粒210的作用是将表带20的一端固定在表盘10的端面上,实现与表盘10的可拆卸连接。表带尾部220的作用是在用户将表带20组装到表盘10的端面上,或者将表带20从表盘10的端面上拆卸下来时,便于用户操作。

如图2-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表盘10的至少一个端部内部设置有与表带头粒210相卡合的限位槽110,限位槽110的主要作用是对表带头粒210进行限位,将表带头粒210卡合在表盘10的端部内部。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限位槽110的开口端设置在表盘10的端部平面,并由表盘10的端部壳体分割形成第一端口1101和第二端口1102,其中,第一端口的最大口径小于第二端口的最大口径。为了能够将表带头粒210卡合在表盘10的端部内部,这里将表带头粒210的对角线最大尺寸设计为大于第一端口1101的最大口径且小于第二端口1102的最大口径,这样在将表带20装配到表盘10的端部上时,表带头粒210能够从第二端口1102穿过,但不会从第一端口1101穿出,保证表带头粒210能够卡合在表盘10的端口内部,实现表带20与表盘10的可拆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在将表带20装配到表盘10上时,先将表带尾部220从第二端口1102穿入,然后从第一端口1101穿出,以将表带头粒210卡合在限位槽110内,从而实现表带20与表盘10的快速组装。在将表带20从表盘10上拆卸下来时,可以先握住表带尾部220,然后用力将表带尾部220沿着限位槽110推出,进而使表带头粒210和表带尾部220依次从第二端口1102穿出,从而实现表带20与表盘10的快速拆卸。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表盘10的端部壳体包括表盘10的端部上壳体120、表盘10的端部中壳体130和表盘10的端部下壳体140三部分结构,其中限位槽110的开口端与表盘10的端部上壳体120、表盘10的端部中壳体130形成上述第一端口1101,限位槽110的开口端与表盘10的端部中壳体130、表盘10的端部下壳体140形成上述第二端口1102,且第一端口1101位于第二端口1102上方的正中心。

也就是说,相对于表盘10的整体结构来说,本申请实施例设计的第一端口1101设置在表盘10的端部靠近上方的位置,即远离用户手腕的一侧,而第二端口1102设置在表盘10的端部靠近下方的位置,即靠近用户手腕的一侧,这样在将表带20装配到表盘10的端部上时,表带尾部220从第二端口1102穿入,再从第一端口1101穿出,表带头粒210通过卡合在限位槽110内实现表带20与表盘10的组装,在用户佩戴上组装好的表带20和表盘10后,表盘10端部的第二端口1102不会裸露在外侧,符合用户的一般佩戴习惯,且提高了佩戴美感和舒适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表盘10的端部中壳体130至限位槽110的槽壁1104的最小距离构成限位口1103。本申请实施例将限位口1103的尺寸设计为大于第一端口1101的最大口径,且小于表带头粒210的对角线最大尺寸,这样在将表带20装配到表盘10的端部上时,表带头粒210能够卡合在限位口1103处,一方面可以保证表带20不会轻易从表盘10的端部上脱落,另一方面也能保证表带头粒210不会在限位槽110内滑动或者晃动,提高表带20与表盘10连接的稳固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表盘10的端部中壳体130的内壁呈弧形。本实施例通过将表盘10的端部中壳体130的内壁设计成弧形结构,一方面可以减少表带头粒210与端部中壳体130内壁的摩擦,便于表带尾部220能够顺利从第二端口1102穿入,并从第一端口1101穿出,且在将表带20从表盘10的端口上拆卸下来时,也便于将表带头粒210从限位槽110中推出,进而实现表带20与表盘10端口的快速组装和拆卸;另一方面也可以便于表带头粒210卡合在限位口1103处时,增加表带头粒210与端部中壳体130内壁的接触面积,提高二者之间的卡合度,避免表带头粒210在限位槽110内滑动或者晃动组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限位槽110的槽壁1104呈弧形。本实施例通过将限位槽110的槽壁1104设计成弧形结构,一方面可以减少表带头粒210与限位槽110的槽壁1104的摩擦,便于表带尾部220能够顺利从第二端口1102穿入,并从第一端口1101穿出,且在将表带20从表盘10的端口上拆卸下来时,也便于将表带头粒210从限位槽110中推出,进而实现表带20与表盘10端口的快速组装和拆卸;另一方面也可以便于表带头粒210卡合在限位口1103处时,增加表带头粒210与限位槽110的槽壁1104的接触面积,提高二者之间的卡合度,避免表带头粒210在限位槽110内滑动或者晃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表带头粒210的横截面可以设计成正五边形,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表带头粒210能够稳固地卡合在限位口1103的位置处,另一方面由于正五边形的形状相对较为简单,也降低了表带头粒210的设计难度和设计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表带头粒210的横截面还可以设计为圆形,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表带头粒210能够顺利进入到限位槽110内并卡合在限位口1103的位置处,另一方面由于圆形的形状也较为简单,进而降低了表带头粒210的设计难度和设计成本。

当然,除了可以将表带头粒210的横截面设计成正五边形或者圆形,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表带头粒的横截面设计成其他任何形状,例如椭圆形、棒槌形等,只要能够保证表带头粒210能够卡合在限位槽110内,并使表带头粒210能够与限位口1103实现稳固的卡合,避免表带头粒210从限位口1103中脱落,影响用户的佩戴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表带20可以采用软胶材质。软胶是用塑料通过注塑形成,具有一定的可压缩量,是常温下手感较软的一种材质,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感,另一方面也便于表带20与表盘10的快速组装和快速拆卸。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其他材质的表带,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软胶有不同的硬度,考虑到用户在实际佩戴使用时,表带尾部220是与用户手腕直接接触的部分,而表带头粒210不会与用户手腕直接接触,主要是卡合在限位槽110内,起到表带20与表盘10端面连接的作用,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设计的表带头粒210的硬度可以大于表带尾部220的硬度,即表带尾部220采用硬度相对较小的软胶材质,这样可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同时表带头粒210采用硬度相对较大的软胶材质,这样可以保证表带头粒210能够稳固地卡合在限位槽110内,避免用力拉扯表带时导致表带头粒210过度形变从限位槽110内脱落。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表带头粒210的硬度大于表带尾部220的硬度,但表带头粒210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压缩量,这样在将表带20组装到表盘10的端面上时,能够减少表带头粒210对限位口1103的摩擦,进而避免表带20对表盘10端部内部的限位槽110的磨损。

在一个实施例中,表带20的数量可以为两条,表盘10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内部分别设置有与表带头粒210相卡合的限位槽110,两个表带20均可与表盘10的任一个端部可拆卸连接,提高了表带20与表盘10组装的灵活性。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表带20与表盘10的连接结构,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端口1101和第二端口1102的设置位置不同。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限位槽110的开口端与表盘10的端部中壳体130、表盘10的端部下壳体140形成第一端口1101,限位槽110的开口端与表盘10的端部上壳体120、表盘10的端部中壳体130形成第二端口1102,最终形成口径较大的第二端口位于口径较小的第一端口的上方的正中心,与基于上述实施例1所限定的第一端口1101和第二端口1102的位置正好相反。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2设计的第一端口1101相对于表盘10的整体结构来说设置在靠表盘10下方的位置,即靠近用户手腕的一侧,而第二端口1102相对于表盘10的整体结构来说设置在靠表盘10上方的位置,即远离用户手腕的一侧,这样在将表带20装配到表盘10上时,表带尾部220从第二端口1102穿入,再从第一端口1101穿出,表带头粒210能够卡合在限位槽110内,进而实现表带20与表盘10的组装。在用户佩戴上组装好的表带20和表盘10后,表盘10端部的第二端口1102会裸露在外侧,在能够保证表带20与表盘10的快速组装和快速拆卸的基础上,整体结构更具有设计感,进而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佩戴需求。

实施例3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带20和表盘10,表带20和表盘10采用前述任一项的连接结构。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也可以是智能手环等。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易于组装和拆卸,便于用户灵活更换不同样式的表带20,满足了用户不同的佩戴需求。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的改进或变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具体描述只是更好的解释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 一种木质表带与表盘的连接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2733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