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淤泥分离泵及其使用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03:41


淤泥分离泵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领域淤泥清理,特别是一种淤泥分离泵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淤泥清理一直是个大问题,淤泥中含有大量水分,如果直接采用晒干方式,周期非常漫长,而且容易导致异味扩散,而采用水泵将水抽取时,又容易堵塞水泵。

常见的需要清理淤泥的为水下箱涵,其含有泥沙、生活垃圾、枯叶残肢等,并在水水体流动过程中容易沉积,使得箱涵沉积大量的淤泥以及上述附着物,不仅影响水下箱涵的正常流动,而且淤泥中大量的厌氧菌反应,污染水体、产生异味,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治理过程中需要淤泥泵进行清淤作业,将淤泥抽出,改善水体,由于淤泥中含有各种杂物,所以多采用带有防堵罩的防堵型淤泥泵,对杂物进行阻挡,放置杂物进入泵体,但是目前使用的防堵型淤泥泵在防堵罩的进口处容易覆盖杂物,堵塞流道,影响了淤泥被正常的抽出,影响了防堵型淤泥泵的作业效率,由于防堵罩的拆卸不便,将防堵罩拆卸清理显然难以在清淤现场快速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淤泥分离泵及其使用方法,实现淤泥和水的分离。

其技术方案如下:

淤泥分离泵,包括外壳体、电机和过滤盘,所述外壳体设置有进液口、第一排出口、第二排出口以及内部的容纳腔,所述进液口、第一排出口和所述第二排出口均与所述容纳腔相联通,所述过滤盘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部,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第一空腔区和第二空腔区,所述电机输出轴与所述过滤盘连接,所述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排出口位于第一空腔区,所述第二排出口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出口位于所述外壳体的第一空腔区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出口的壁部与所述外壳体的外部相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的壁部与所述外壳体的外侧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的第二空腔区端部宽度比第一空腔区端部宽度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出口和所述第二排出口均靠近于所述容纳腔的宽度较大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盘上设置有透水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外部设置有两根以上支撑筋条,所述支撑筋条间隔分布在所述外壳体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包括主体和盖体,所述第一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盖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的所述进液口和所述第二排出口出均设置有连接管。

淤泥分离泵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需分离的含淤泥混合物从进液口进入;

含淤泥混合物先进入容纳腔的第一空腔区,水受重力经过过滤盘过滤后,进入到第二空腔区;

电机驱动过滤盘转动,带动容纳腔内的液体转动,致使液体产生离心力,而淤泥受到过滤盘的阻挡,存在于第一空腔区,第二空腔区的水经过第二排出口排出;

淤泥混合物不断从进液口进入,第一空腔区淤泥不断积攒,并从第一排出口排出。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需要分离的淤泥混合物通过进液口导入容纳腔内,刚导入的淤泥混合物位于第一空腔区,由于过滤盘的过滤作用,水可以通过过滤盘,而淤泥无法通过过滤盘,所以起到阻挡作用,水进入到第二空腔区,淤泥位于第一空腔区,电机驱动的过滤盘,起到叶轮作用,带动容纳腔内的液体转动,致使淤泥朝边缘位置移动,不易堵塞住过滤盘的过滤用的口,而水在第二空腔内通过第二排出口排出,淤泥混合物不断进入,位于第一空腔内的淤泥不断积累,最后通过第一排出口排出污泥。该设置避免了淤泥堵塞的情况,可以达到较好的清淤泥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外壳体;11、第一排出口;12、第二排出口;13、进液口;14、容纳腔;15、支撑筋条;16、主体;17、盖体;18、连接管;20、电机;30、过滤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如图1至图3所示,淤泥分离泵包括外壳体10、电机20和过滤盘30,所述外壳体10设置有进液口13、第一排出口11、第二排出口12以及内部的容纳腔14,所述进液口13、第一排出口11和所述第二排出口12均与所述容纳腔14相联通,所述过滤盘30安装在所述容纳腔14内部,将所述容纳腔14分隔为第一空腔区和第二空腔区,所述电机20输出轴与所述过滤盘30连接,所述进液口13和所述第一排出口11位于第一空腔区,所述第二排出口12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区。

需要分离的淤泥混合物通过进液口13导入容纳腔14内,刚导入的淤泥混合物位于第一空腔区,由于过滤盘30的过滤作用,水可以通过过滤盘30,而淤泥无法通过过滤盘30,所以起到阻挡作用,水进入到第二空腔区,淤泥位于第一空腔区,电机20驱动的过滤盘30,起到叶轮作用,带动容纳腔14内的液体转动,致使淤泥朝边缘位置移动,不易堵塞住过滤盘30的过滤用的口,而水在第二空腔内通过第二排出口12排出,淤泥混合物不断进入,位于第一空腔内的淤泥不断积累,最后通过第一排出口11排出污泥。该设置避免了淤泥堵塞的情况,可以达到较好的清淤泥效果。

所述过滤盘30上设置有透水孔。该透水孔底部可以设置过滤膜,该过滤仅可通过水等小分子,而淤泥则无法透过。此时的透水孔的壁部起到叶轮作用,可以搅动液体的转动。

此处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淤泥也难以积累在过滤盘30上,所以其过滤效果不易受到淤泥堵塞的影响。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排出口11位于所述外壳体10的第一空腔区端部。淤泥在第一空腔区积攒,最后积攒的量足够后会通过第一排出口11排出。

所述第二排出口12的壁部与所述外壳体10的外部相切。由于分离后的水也是处于转动状态,所以此处顺应水的流动,方便排出。

如图1所示,所述进液口13的壁部与所述外壳体10的外侧相垂直。垂直进入方便液体进入后有扰动效果,便于分离淤泥和水。

如图2所示,所述容纳腔14的第二空腔区端部宽度比第一空腔区端部宽度小。宽度较小,其离心力也较小,此处第二空腔区的水积攒的空间也小,可以尽快排出。

具体地,所述第一排出口11和所述第二排出口12均靠近于所述容纳腔14的宽度较大的一侧。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外壳体10外部设置有两根以上支撑筋条15,所述支撑筋条15间隔分布在所述外壳体10外侧。支撑筋条15对外壳体10支撑,增加外壳体10的强度。

此处采用四根支撑筋条15支撑,四根支撑筋条15间隔排布,底部还有支撑板,用于连接支撑筋条15。

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体10包括主体16和盖体17,所述第一排出口11设置在所述盖体17上。盖体17的设置为了方便安装过滤盘30,也可以用于清洗维修容纳腔14的装置。

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体10的所述进液口13和所述第二排出口12出均设置有连接管18。连接管18方便用于连接管18道。

淤泥分离泵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需分离的含淤泥混合物从进液口13进入;

含淤泥混合物先进入容纳腔14的第一空腔区,水受重力经过过滤盘30过滤后,进入到第二空腔区;

电机20驱动过滤盘30转动,带动容纳腔14内的液体转动,致使液体产生离心力,而淤泥受到过滤盘30的阻挡,存在于第一空腔区,第二空腔区的水经过第二排出口12排出;

淤泥混合物不断从进液口13进入,第一空腔区淤泥不断积攒,并从第一排出口11排出。

引用图纸说明时,是对出现的新特征进行说明;为了避免重复引用图纸导致描述不够简洁,在表述清楚的情况下已描述的特征,图纸不再一一引用。

以上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再现与推导,并以此完整的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及效果,其目的是使公众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上实施例也并非是基于本发明的穷尽性列举,在此之外,还可以存在多个未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违反本发明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淤泥分离泵及其使用方法
  • 一种用于淤泥排水的单泵低真空发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7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