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6:0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面板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简称PDP)、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简称OLED)、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简称AMOLED),在车载、手机、平板、电脑及电视产品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一般说来,触控功能已成为多数显示装置的标配之一,其中电容式触控屏应用较为广泛,基本原理是使用手指或触控笔等工具与触控屏产生电容,并利用触控前后电容变化所形成的电信号来确认面板是否被触摸及确认触摸坐标。

电容式触控面板的一种重要触控技术是自容式,即通过一层金属实现触控功能。其中触控感应块及触控信号线可采用同一层金属形成。

由于连接不同触控感应块的触控走线与电极层之间的寄生电容存在差异,由此造成容抗存在差异问题,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到触控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有效解决了因连接不同触控感应块的触控走线与电极层之间的重叠面积存在不同以至于所对应的容抗不同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电极层,设于所述基板上;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电极层上且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内,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触控集成电路,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触控集成电路通过多个触控走线分别与各自触控电极连接;其中,所述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极层开槽,每一所述触控电极至少对应一所述电极层开槽;所述多个触控走线中的一部分触控走线与位于近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所述多个触控走线中的另一部分触控走线与位于远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其中所述远端区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端,所述近端区位于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远端区之间所形成的区域;所述电极层开槽位于与所述远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走线在所述电极层上的正投影所在的区域。

进一步地,沿远离所述触控集成电路方向的触控电极所对应的电极层开槽的面积为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层开槽的形状为折线型或弧线型。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显示区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所述电极层开槽位于各所述像素单元之间。

进一步地,沿所述显示面板第一方向上的相邻像素单元通过电极层走线相连;沿所述显示面板第二方向上的相邻像素单元通过电极层走线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走线的材料为透明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极层开槽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TFT走线层、OLED器件层及薄膜封装层;其中所述OLED器件层位于TFT走线层上,所述图案化层位于OLED器件层上,所述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电极层上,所述触控走线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上。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呈阵列分布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所述多个触控走线中的一部分触控走线与位于近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将所述多个触控走线中的另一部分触控走线与位于远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所述近端区位于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远端区之间所形成的区域;所述电极层开槽位于与所述远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走线在所述电极层上的正投影所在的区域,以减小触控走线与电极层的重叠区域,从而不仅能够减小触控走线与电极层之间的重叠面积差异,以相应地减小所对应的容抗差异,而且还能够提升显示面板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区域的放大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弧线型的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折线型的触控走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区域的放大图。

图5为图2所示的A-A处的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35、电极层33、触控集成电路20及触控电极层。

其中,电极层33设于所述基板35上。电极层33可以为阴极,或者为其他非阴极材料的金属。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电极层33上且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50内,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0。触控集成电路20设置于所述基板35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50,所述触控集成电路20通过多个触控走线30分别与各自的触控电极10连接。

所述触控电极10呈阵列分布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区50。所述触控电极10按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排布,具体地,第一方向为行方向、第二方向为列方向,M、N分别表示行、列方向触控电极10的数量(其中M、N均为正整数,图1中M=5、N=3)。

结合参阅图2,图2为第一区域80的放大图,所述电极层33包括多个电极层开槽40,每一所述触控电极10至少对应一所述电极层开槽40,所述多个触控走线30中的一部分触控走线30与位于近端区60的触控电极10连接,所述多个触控走线30中的另一部分触控走线30与位于远端区70的触控电极10连接,其中所述远端区7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端,所述近端区60位于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远端区70之间所形成的区域,所述电极层开槽40位于与所述远端区70的触控电极10连接的触控走线30在所述电极层33上的正投影所在的区域。

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层开槽40的形状为折线型或弧线型,就是说,触控走线30的形状也可以为折线型或弧线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走线30为不透明的导电金属,例如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等。所述触控显示区5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81,例如红色像素单元、绿色像素单元及蓝色像素单元,所述电极层开槽40位于各所述像素单元81之间,从而避免像素单元81正常发光受到触控走线30的影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走线30的材料也可以为透明材料。

沿所述显示面板第一方向上的相邻像素单元81通过电极层33走线相连,沿所述显示面板第二方向上的相邻像素单元81通过电极层33走线相连。

如图4为第二区域90的放大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层33为阴极,所述电极层开槽40具有断口91,从而确保对应像素单元81的阴极之间通过阴极走线相连。

所述触控走线30在所述基板35上的正投影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极层开槽40在所述基板35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以使电极层开槽40能够完全覆盖触控走线30。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TFT走线层31、OLED器件层32及薄膜封装层34。其中所述OLED器件层32位于TFT走线层31上,所述图案化层位于OLED器件层32上,所述薄膜封装层34位于所述电极层33上,所述触控走线30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34上,所述像素单元81位于TFT走线层31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所述多个触控走线中的一部分触控走线与位于近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将所述多个触控走线中的另一部分触控走线与位于远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所述近端区位于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远端区之间所形成的区域;所述电极层开槽位于与所述远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走线在所述电极层上的正投影所在的区域,以减小触控走线与电极层的重叠区域,从而不仅能够减小触控走线与电极层之间的重叠面积差异,以相应地减小所对应的容抗差异,而且还能够提升显示面板的性能。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35、电极层33、触控集成电路20及触控电极层。

其中,电极层33设于所述基板35上,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电极层33上且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50内,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0。触控集成电路20设置于所述基板35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50,所述触控集成电路20通过多个触控走线30分别与各自触控电极10连接。

所述触控电极10呈阵列分布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区50。所述触控电极10按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排布,具体地,第一方向为行方向、第二方向为列方向,M、N分别表示行、列方向触控电极10的数量(其中M、N均为正整数,图1中M=5、N=3)。

结合参阅2,所述电极层33包括多个电极层开槽40,每一所述触控电极10至少对应一所述电极层开槽40,所述多个触控走线30中的一部分触控走线30与位于近端区60的触控电极10连接,所述多个触控走线30中的另一部分触控走线30与位于远端区70的触控电极10连接,其中所述远端区7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端,所述近端区60位于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远端区70之间所形成的区域,所述电极层开槽40位于与所述远端区70的触控电极10连接的触控走线30在所述电极层33上的正投影所在的区域。

其中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二中,在与所述远端区70的触控电极10连接的触控走线30在所述电极层33上的正投影所在的区域部分开槽,即沿远离所述触控集成电路20方向的触控电极10所对应的电极层开槽40的面积为逐渐增大。

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层开槽40的形状为折线型或弧线型,就是说,触控走线30的形状也可以为折线型或弧线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走线30为不透明的导电金属,例如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等。所述触控显示区5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81,例如红色像素单元、绿色像素单元及蓝色像素单元,所述电极层开槽40位于各所述像素单元81之间,从而避免像素单元81正常发光受到触控走线30的影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走线30的材料也可以为透明材料。

沿所述显示面板第一方向上的相邻像素单元81通过电极层33走线相连,沿所述显示面板第二方向上的相邻像素单元81通过电极层33走线相连。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层33为阴极,所述电极层开槽40具有断口91,从而确保对应像素单元81的阴极之间通过阴极走线相连。

所述触控走线30在所述基板35上的正投影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极层开槽40在所述基板35上的正投影的宽度。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TFT走线层31、OLED器件层32及薄膜封装层34。其中所述OLED器件层32位于TFT走线层31上,所述图案化层位于OLED器件层32上,所述薄膜封装层34位于所述电极层33上,所述触控走线30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34上,所述像素单元81位于TFT走线层31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所述多个触控走线中的一部分触控走线与位于近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将所述多个触控走线中的另一部分触控走线与位于远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所述近端区位于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远端区之间所形成的区域;所述电极层开槽位于与所述远端区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走线在所述电极层上的正投影所在的区域,以减小触控走线与电极层的重叠区域,从而不仅能够减小触控走线与电极层之间的重叠面积差异,以相应地减小所对应的容抗差异,而且还能够提升显示面板的性能。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装置200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100。该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当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0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100时,其显示效果更好。

当然,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0中还可以包括其他常规结构,如电源单元、显示驱动单元等。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相关技术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92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