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安检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5:49


一种安检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旅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检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机场、火车站等场所为了安全都会对旅客进行安检,通常旅客会在安检系统旁取空的行李框,将随身携带的行李放置于行李框中,而后装有行李的行李框被运输至安检机进行安检。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0480015922.4的专利分别设置了旅客检查区和行李检查区以对旅客和行李分别进行检查。然而该方法没有在旅客与行李之间建立绑定关系,一旦行李出现问题,将造成安检系统无法有效对问题行李进行追踪,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安检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检方法,可以使得安检系统能够有效进行追踪问题行李。

基于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安检方法,用于安检系统检查旅客行李,该安检方法包括:

绑定步骤:将旅客的身份信息和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进行绑定;

放行步骤:完成绑定后,允许将置物结构运输至安检区以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安检;

运输步骤:将取出行李之后的置物结构运输至指定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安检系统包括回框装置,回框装置包括主体、容纳部、设置于容纳部底部的第一运输部、设置于主体顶部的入框口、设置于主体侧部的出框口,其中容纳部分别与入框口和出框口相连通;运输步骤包括:

检测置物结构内是否放置有物品;

若未放置物品,则将置物结构运输至入框口,

置物结构经入框口进入容纳部,且置物结构能够在容纳部内进行堆叠;

对堆叠在容纳部内的置物结构进行分离以使置物结构逐个沿第一方向下降至第一运输部上;

第一运输部沿第二方向将置物结构由出框口输出,且第一运输部将置物结构运输至指定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主体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切换,第二限位部能够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间切换;其中,

在第一位置,第一限位部能够和从入框口放入的置物结构相抵,以限制置物结构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与第一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能够堆叠一个以上的从入框口放入的置物结构;

在第二位置,第一限位部能够和从入框口放入的置物结构相分离,以使置物结构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

在第三位置,第二限位部能够和从入框口放入的置物结构相抵,以限制置物结构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

在第四位置,第二限位部能够和从入框口放入的置物结构相分离,以使一个置物结构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至由第一运输部承载;

置物结构经入框口进入容纳部,且置物结构能够在容纳部内进行堆叠;对堆叠在容纳部内的置物结构进行分离以使置物结构能够逐个沿第一方向下降至第一运输部上包括:

S101: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二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

S102: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

S103: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四位置;

S104: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

S105: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二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

S106: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重复上述S103至S106。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

S101: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二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向容纳部的入框口传输置物结构,第二限位部和入框口的一个置物结构相抵,与第二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堆叠至少一个置物结构;

S102: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第一限位部和堆叠在与第二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内的置物结构相抵,与第一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能够堆叠一个以上的置物结构;

S103: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四位置,和第二限位部相抵的一个置物结构与第二限位部相分离,并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至由第一运输部承载,第一运输部沿第二方向将置物结构由出框口输出,且第一运输部将置物结构运输至指定位置处;

S105: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二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和第一限位部相抵的所有置物结构与第一限位部相分离,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以与第二限位部相抵;

S106: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第一限位部和堆叠在与第二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内的置物结构相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主体的两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和第五传感器;运输步骤还包括:

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第一高度处存在置物结构,停止手动向入框口运输置物结构;

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第二高度处存在置物结构,停止自动向入框口运输置物结构;

当第三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一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第四传感器检测到不存在与第二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且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二位置;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二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控制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位置;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二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第五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运输部与容纳部相对应的区域没有承载置物结构,控制第二限位部处于第四位置、第一限位部处于第一位置;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二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第五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运输部与容纳部相对应的区域承载置物结构,控制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不存在与第二限位部相抵的置物结构,控制第二限位部处于第三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安检系统包括置物台和运输机构,其中,置物台具有承载部、阻挡部和第二运输部,阻挡部设置于承载部上,且阻挡部能够在阻挡位置和放行位置切换,绑定步骤在置物台处进行,当执行绑定步骤时,阻挡部位于阻挡位置;

放行步骤包括:

完成绑定后,控制阻挡部由阻挡位置切换至放行位置,以使旅客能够将置物结构从承载部推入第二运输部;

第二运输部将置物结构运输至运输机构,运输机构将置物结构运输至安检区以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安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置物台还包括设置于承载部底部的第三运输部,第三运输部设置于指定位置处;运输步骤包括:将取出行李之后的置物结构自动运输至第三运输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阻挡部包括挡块和驱动机构,控制阻挡部由阻挡位置切换至放行位置包括:

控制驱动机构运转以带动挡块下降;

待挡块下降到放行位置时,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推入第二运输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满足,控制阻挡部切换至阻挡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检测是否有旅客停留在置物台附近;和/或,

检测承载部上是否放置有置物结构;和/或,

判断置物结构放置于承载部上的放置时间是否超过预设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放行步骤之后,在运输步骤之前,还包括:

安检步骤: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检查,获取行李的安检结果,并根据安检结果,将相应的置物结构以及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运输至相应的安检区域;

其中,若行李的安检结果为安全状态,则将行李和用于放置行李的置物结构运输至空箱回流区,并将绑定的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和旅客的身份信息进行解绑;位于空箱回流区的被取出行李之后的置物结构自动运输至指定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安检系统包括:安检机、上层控制系统、底层控制系统和运输机构;安检步骤包括:

在置物结构进入安检机之前,采集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并将标识信息传送至底层控制系统,底层控制系统将标识信息传送至安检机;

安检机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检查,获得行李的安检结果,并将标识信息与安检结果进行绑定;

待置物结构出安检机后,采集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并将标识信息传送至底层控制系统;

底层控制系统将标识信息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上层控制系统根据标识信息获取与标识信息所绑定的旅客的身份信息,并将旅客信息发送至底层控制系统;

底层控制系统将标识信息发送至安检机,安检机根据标识信息获取与标识信息所绑定的安检结果,并将安检结果发送至底层控制系统;

底层控制系统根据身份信息和安检结果生成相应的执行信号,并将执行信号发送至运输机构以控制运输机构将置物结构运输至相应的安检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执行信号包括高危信号、可疑信号和安全信号:

当执行信号为高危信号时,底层控制系统控制运输机构将置物结构运输至高危区;

当执行信号为可疑信号时,底层控制系统控制运输机构将置物结构运输至拆包区;

当执行信号为安全信号时,底层控制系统控制运输机构将置物结构运输至空箱回流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拆包区设置有显示装置,安检方法还包括:

在安检机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检查,获得行李的安检结果的同时,安检机将行李的安检图片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

当置物结构运输至拆包区后,采集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标识信息上传至上层控制系统,上层控制系统根据标识信息获取与标识信息相绑定的身份信息和安检图片,并将身份信息和安检图片发送至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在置物结构进入安检机之前,在采集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的同时,采集放置于置物结构内的行李的图像信息,并将图像信息传送至上层控制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在绑定步骤之前还包括:

检测是否有旅客停留;

若有,则采集旅客的身份信息;

若采集身份信息成功,则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于指定位置处上,否则,进行警示;

采集放置于指定位置处的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采集旅客的身份信息;若采集身份信息成功,则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于指定位置处上,否则,进行警示包括:

采集旅客的面部轮廓信息以获取旅客的身份信息;

若利用面部轮廓信息获取身份信息成功,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于指定位置处;否则,提示旅客将登机牌放入扫描位置,扫描登机牌,以获得旅客的身份信息;

若利用登机牌获取身份信息成功,则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于指定位置处;否则,进行警示。

相应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安检方法。

相应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安检系统,包括:

绑定模块:将旅客的身份信息和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进行绑定;

放行模块:完成绑定后,允许将置物结构运输至安检区以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安检;

运输模块:将取出行李之后的置物结构运输至指定位置处。

相应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安检系统,包括:绑定模块、放行模块、运输模块。安检模块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包括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实施时能够实现以下功能:将旅客的身份信息和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进行绑定。放行模块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包括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实施时能够实现以下功能:完成绑定后,允许将置物结构运输至安检区以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安检。运输模块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在存储器中包括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实施时能够实现以下功能:将取出行李之后的置物结构运输至指定位置处。

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中,置物结构不能任意地进入安检区,只有当旅客的身份信息与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绑定成功后,置物结构才被允许运输至安检区以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安检,从而提升了安检系统的安全性,为安检系统追踪旅客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2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3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系统的俯视图;

图6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系统的回框装置的立体图一;

图7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系统的回框装置的立体图二;

图8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系统的回框装置的立体图三;

图9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系统的回框装置的立体图四;

图10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系统的回框装置的立体图五;

图11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回框装置中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立体图;

图12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系统的回框装置的侧视图一;

图13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安检系统的回框装置的侧视图二;

图14是图4中虚线框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示出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16示出本发明提供的片上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检方法,可以用于安检系统检查旅客行李,该安检方法包括:

绑定步骤S1:将旅客的身份信息和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进行绑定。

具体地,置物结构为放置旅客行李的容纳器具,其可以为置物框、置物篮或者置物托盘等结构。置物结构上设置有能够代表该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的标识结构,置物结构与设置在该置物结构上的标识结构一一对应,这样当旅客将行李放入置物结构后,通过识别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就可以有效识别旅客行李,即相当于间接为旅客行李设置了一个唯一的标识信息。在旅客的身份信息与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相绑定后,当需要判断置物结构内行李的归属人是哪位旅客时,只需要采集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然后获取与该标识信息相绑定的旅客信息即可获知该置物结构内行李的归属人,操作方法简便且不易出现错误。

示例性的,该标识结构可以是电子标签,当需要采集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时可以利用电子标签阅读器扫描置物结构上的电子标签以获取该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具体地,为了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均可以采集到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可以将电子标签设置在置物结构的外壁四周。示例性的,旅客的身份信息可以通过扫描旅客登记牌或利用面部识别器识别人脸图像等方式获取。

放行步骤S2:完成绑定后,允许将置物结构运输至安检区以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安检。

即只有完成绑定后,才能够允许置物结构被运输至安检区进行检查。示例性的,旅客身份信息、置物结构标识信息的采集和身份信息与标识信息的绑定可以在安检系统的置物台进行。该置物台上设置有用于阻挡置物结构的阻挡部,该阻挡部可以在底层控制系统(比如PLC)控制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之间运动(即阻挡部可以在底层控制系统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初始状态时,阻挡部位于第一位置,此时阻挡部会凸出置物台表面以阻止置物结构继续运输;只有当旅客的身份信息与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完成绑定后,底层控制系统才控制阻挡部运动至第二位置,即阻挡部下降至置物台表面内,此时旅客可以将置物结构推入,再通过运输结构将置物结构运输至安检区进而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安全检查。这样可以避免因旅客身份信息没有与行李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便对行李进行安检而出现的安检后的行李无法与旅客信息相匹配的问题,从而使得当某件行李出现问题时,可以准确快速地找到该行李的归属人。

运输步骤S3:将取出行李之后的置物结构运输至指定位置处。

示例性的,旅客身份信息、置物结构标识信息的采集以及身份信息与标识信息的绑定可以在指定位置处进行的。即安检之前,旅客在指定位置处拿取置物结构,将行李放入置物结构内,并在指定位置处完成旅客身份信息的采集、置物结构标识信息的采集以及旅客身份信息和置物结构标识信息的绑定后,置物结构被运输到安检机进行安全检查,待安全检查完成,行李被从置物结构中取出后,该置物结构又会自动回流至指定位置处,以便于后续旅客拿取置物结构盛放行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旅客拿取置物结构的效率。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检系统包括回框装置9,具体地,如图6至图8所示,回框装置9可以包括主体91、容纳部92、设置于容纳部92底部的第一运输部93、设置于主体顶部的入框口94、设置于主体侧部的出框口95,其中容纳部92分别与入框口和出框口相连通,本申请中,容纳部92沿第一方向(图1至图8中X方向所示)延伸,容纳部92用于接收从入框口94放入的置物结构a(放入的置物结构为空的置物结构)。即相当于,容纳部92是一个空腔结构。示例性的,第一方向为主体91的深度方向,也即主体91的高度方向。置物结构a经由入框口94下落,在容纳部92进行堆叠;运输步骤包括:

检测置物结构a内是否放置有物品;

若未放置物品,则将置物结构a运输至入框口94,

置物结构a经入框口94进入容纳部92,且置物结构a在容纳部92进行堆叠;

对堆叠在容纳部92内的置物结构a进行分离以使置物结构a逐个沿第一方向下降至第一运输部93上;

第一运输部93沿第二方向(图1至图8中Y方向所示)将置物结构a由出框口95输出,且第一运输部93将置物结构a运输至指定位置处。

以置物结构我置物框为例解释下上述过程:首先空框(即空的置物框)被运输到入框口,后经入框口进入容纳部并且各空框在容纳部进行堆叠,然后对堆叠在容纳部的空框进行拆框工作,以使空框逐个脱离下落到第一运输部上,即置物框是一个一个地依次下落到第一运输部,进而被第一运输部由出框口输出的。

这样不需要工作人员将空的置物结构搬运到指定位置处,而是将置物结构自动回流至指定位置,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搬运量,提高安检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主体91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部911和第二限位部912,且沿第一方向,第二限位部912位于第一限位部911下方。其中,第一限位部911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切换,第二限位部912能够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间切换;其中,在第一位置,第一限位部911能够和从入框口94放入的置物结构相抵,以限制置物结构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与第一限位部911相抵的置物结构能够堆叠一个以上的从入框口94放入的置物结构;在第二位置,第一限位部911能够和从入框口94放入的置物结构相分离,以使置物结构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在第三位置,第二限位部912能够和从入框口94放入的置物结构相抵,以限制置物结构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在第四位置,第二限位部912能够和从入框口94放入的置物结构相分离,以使一个置物结构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至由第一运输部93承载。

具体地,如图2所示,置物结构a经入框口94进入容纳部92,且置物结构a在容纳部92进行堆叠,对堆叠在容纳部92内的置物结构a进行分离以使置物结构a能够逐个沿第一方向下降至第一运输部93上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二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

本申请中,回框装置1处于原始状态时(以置物结构为置物框为例,即未对置物结构进行拆框操作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当需要进行拆框操作时,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二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向容纳部92的入框口94传输空框,第二限位部912和从入框口94放入的一个空框相抵,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堆叠至少一个空框。

示例性的,工作人员预先手动将一个空框放入容纳部92内,该空框会支撑在第二限位部912上。然后,控制运输机构向容纳部92输送空框,此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二位置,运输机构向入框口94传输的至少一个空框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并堆叠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中。预先在容纳部92内放置一个空框,便于后续的空框稳定地落入容纳部92内,并堆叠在预先放置的一个空框内。相当于,预先放置的一个空框起到引导收集空框的作用。

S102: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

在第二限位部912支撑至少两个空框后,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第一限位部911和堆叠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内的空框相抵。第一运输部93可以继续向入框口94传输空框,与第一限位部911相抵的空框能够堆叠一个以上的从入框口94放入的空框。

此时,第一限位部911至少支撑一个空框,第二限位部912至少支撑一个空框,可以进行拆框操作。即经过上述步骤S101和S102后,容纳部堆叠了多个置物结构a,可以进行拆框工作。

S103: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四位置。

即,在进行拆框时,第一限位部911位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912位于第四位置,和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一个空框与第二限位部912相分离,并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至由第一运输部93承载,第一运输部93沿第二方向将空框由出框口95输出,完成一次拆框操作,且第一运输部93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因此第一运输部93可以将拆下来的空框运输至指定位置处。

S104: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

当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四位置,完成拆框操作后,需要继续进行新的拆框操作。此时,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切换到第三位置后,能够重新接收第一限位部911支撑的空框,即需要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向第二限位部912传输新的空框。

S105: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二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

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二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和第一限位部911相抵的所有置物结构a与第一限位部911相分离,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以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此时,由第一限位部911支撑的所有空框变为由第二限位部912支撑。第二限位部912与所有空框的最底部的空框相抵,下一步就是将这个最底部的空框进行拆框操作,而其余的空框需要继续由第一限位部911进行支撑。因此,需要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切换到第一位置。

S106: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

拆框操作是对堆叠在一起的空框一个一个地进行操作,也即是将一个一个地空框与第二限位部912相分离。也就是说,第二限位部912进行拆框操作时,支撑的是一个空框,其余的空框由第一限位部911支撑。因此,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第一限位部911和堆叠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内的空框相抵。此时,第二限位部912支撑一个空框,其余空框由第一限位部911支撑。

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二限位部912可以继续进行拆框操作。即,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四位置。也即重复上述S103,接下来重复上述的S104至S106。

从而,在不断地重复上述S103至S106后,完成了多次的拆框操作。不断地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切换,第二限位部912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间切换,在满足拆框条件时(第一限位部911至少支撑一个空框,第二限位部912支撑一个空框),将从入框口94收集到回框装置9的容纳部92内的空框,一个一个地拆开,再由第一运输部93将空框从出框口95输出,一个一个地空框传输给旅客,供旅客取用放置行李进行安检,提升了安检效率。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911包括:第一电缸9111和第二电缸9112,其中,第一电缸9111具有第一伸缩件9113,第一伸缩件9113上设有第一卡接件9114;第二电缸9112与第一电缸9111间隔设置,第二电缸9112具有第二伸缩件,第二伸缩件上设有第二卡接件9115。

图11示出了第一电缸9111、第一伸缩件9113以及第一卡接件9114的结构,第二电缸9112的结构和第一电缸9111的结构相同,第二伸缩件的结构和第一伸缩件9113的结构相同,第二卡接件9115的结构和第一卡接件9114的结构相同。第一电缸9111工作,带动第一伸缩件9113伸缩,从而可以带动第一卡接件9114进行伸缩。相应的,第二电缸9112工作,带动第二伸缩件伸缩,从而可以带动第二卡接件9115进行伸缩。

本申请中,第二限位部912包括:第三电缸9121和第四电缸9122;第三电缸9121具有第三伸缩件9123,第三伸缩件9123上设有第三卡接件9124,第四电缸9122与第三电缸9121间隔设置,第四电缸9122具有第四伸缩件,第四伸缩件上设有第四卡接件9125。第一卡接件9114和第三卡接件9124均位于同一通孔处,第二卡接件9115和第四卡接件9125均位于同一通孔处。

图11示出了第三电缸9121、第三伸缩件9123以及第三卡接件9124的结构,第四电缸9122的结构和第三电缸9121的结构相同,第四伸缩件的结构和第三伸缩件9123的结构相同,第四卡接件9125的结构和第三卡接件9124的结构相同。第三电缸9121工作,带动第三伸缩件9123伸缩,从而可以带动第三卡接件9124进行伸缩。相应的,第四电缸9122工作,带动第四伸缩件伸缩,从而可以带动第四卡接件9125进行伸缩。

示例性的,第一限位部911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卡接件9114从其所在的通孔伸出,第二卡接件9115从其所在的通孔伸出。第一限位部911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卡接件9114处于缩回状态,第二卡接件9115处于缩回状态。

示例性的,第二限位部912在第一位置时,第三卡接件9124从其所在的通孔伸出,第四卡接件9125也从其所在的通孔伸出。第二限位部912在第二位置时,第三卡接件9124处于缩回状态,第四卡接件9125处于缩回状态。

具体而言,结合图13所示,第一限位部911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一位置时,第一伸缩件9113和第二伸缩件能够沿朝向容纳部92的方向(图13中A方向和B方向所示)运动,以使第一卡接件9114由通孔伸入容纳部92内与一个置物结构a的一侧相抵,第二卡接件9115由通孔伸入容纳部92内与一个置物结构a的另一侧相抵,以限制置物结构a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即,第一限位部911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卡接件9114和第二卡接件9115分别支撑同一个置物结构a的相反两侧。

第一限位部911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二位置时,第一伸缩件9113和第二伸缩件能够沿远离容纳部92的方向(图13中C方向和D方向所示)运动,以使第一卡接件9114由通孔缩回与一个置物结构a2的一侧相分离,第二卡接件9115由通孔缩回与一个置物结构a的另一侧相分离,以使置物结构a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即,第一限位部911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卡接件9114和第二卡接件9115分别与同一个置物结构a的相反两侧相分离。

第二限位部912在上述实施例的在第三位置时,第三伸缩件9123和第四伸缩件能够沿朝向容纳部92的方向(图13中A方向和B方向所示)运动,以使第三卡接件9124由通孔伸入容纳部92内和一个置物结构a的一侧相抵,第四卡接件9125由第通孔伸入容纳部92内和一个置物结构a的另一侧相抵,以限制置物结构a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即,第二限位部912在第三位置时,第三卡接件9124和第四卡接件9125分别支撑同一个置物结构a的相反两侧。

第二限位部912在上述实施例的第四位置时,第三伸缩件9123和第四伸缩件能够沿远离容纳部92的方向(图13中C方向和D方向所示)运动,以使第三卡接件9124由通孔缩回和一个置物结构a的一侧相分离,第四卡接件9125由通孔缩回和一个置物结构a的另一侧相分离,以使一个置物结构a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至由第一运输部93承载。即,第二限位部912在第四位置时,第三卡接件9124和第四卡接件9125分别与同一个置物结构a的相反两侧相分离,以完成拆框,并由第一运输部93从出框口95输出,以供旅客取用放置行李进行安检。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第一限位部911和第二限位部912的结构不限于此,能够实现在上述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间的切换的限位部结构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第一限位部911和第二限位部912分别是电动推杆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主体91的两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传感器至第五传感器。示例性的,如图7和图8所示,主体91的两侧内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检测孔901、第二检测孔902、第三检测孔903、第四检测孔904以及第五检测孔905。第一检测孔至第五检测孔均与容纳部92连通,这些检测孔能够分别暴露容纳部92内的相应位置处的置物结构。第一传感器至第五传感器各设置有2个,分别设置于各个检测孔内。下面以置物结构为置物框为例,分别阐述下传感器的作用。

第一传感器设置于主体91两侧壁的第一检测孔901内,用于检测第一高度处是否存在空框,沿第一方向,第一高度高于第一限位部911所在位置处的高度。即第一传感器是用于检测第一限位部911支撑的空框的数量是否超过允许的数量。也即,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容纳部92内收集的空框是否溢出,若是则发出报警。防止第二限位部912来不及拆框或拆框出现异常,而导致第一限位部911支撑的空框越来越多。

示例性的,本申请的容纳部92在收集空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手动向容纳部92内放入空框。例如,第一限位部911支撑五个空框后即达到第一高度,此时,若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第一高度处存在空框,则不能再继续手动向容纳部92内放入空框。若第一限位部911支撑四个空框后,此时,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第一高度处不存在空框,则可以继续手动向容纳部92内放入一个空框。上述第一高度处所收集的空框的数量不限于此,根据实际的需求做相应的设置。

第二传感器设置于主体91两侧壁的第二检测孔902内,用于检测第二高度处是否存在空框,第二高度小于第一高度,第二高度高于第一限位部911所在位置处的高度。本申请中,第二传感器同样也是检测第一限位部911支撑的空框的数量是否超过允许的数量。不同之处在于,若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第二高度处存在空框,则不能再继续自动向容纳部92内放入空框。

例如控制后述的第二传输部停止向容纳部92内传输空框。例如,第一限位部911支撑四个空框后即达到第二高度,此时,若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第二高度处存在空框,则不能再继续自动向容纳部92内放入空框。若第一限位部911支撑三个空框后,此时,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第二高度处不存在空框,则可以继续自动向容纳部92内放入一个空框。上述第二高度处所收集的空框的数量不限于此,根据实际的需求做相应的设置。

第三传感器设置于主体91两侧壁的第三检测孔903内,用于检测是否存在与第一限位部911相抵的空框。一方面,当第三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一限位部911相抵的空框后,可以控制第一限位部911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以向第二限位部912提供空框,以进行拆框操作。另一方面,当第三传感器检测到不存在与第一限位部911相抵的空框后,可以控制第一运输部93继续向容纳部92输送空框;还可以控制第一限位部911由第二位置切换到第一位置,以与空框相抵。

第四传感器设置于主体91两侧壁的第四检测孔904内,用于检测是否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后,可以控制第二限位部912由第三位置切换到第四位置,以进行拆框操作。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不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后,可以控制第二限位部912由第四位置切换到第三位置,以接收新的空框来完成拆框操作。

第五传感器设置于主体91两侧壁的第五检测孔905内,用于检测第一运输部93与容纳部92相对应的区域是否承载空框。示例性的,第一运输部93与容纳部92相对应的区域是,第一运输部93与容纳部92沿第一方向向下的投影所重合的区域。

当控制第二限位部912由第三位置切换到第四位置后,与第二限位部912相分离的空框会沿第一方向落入到第一运输部93上,第五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运输部93与容纳部92相对应的区域承载有空框时,说明这个空框还没有完全被传输出去,此时控制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不进行拆框。当第五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运输部93与容纳部92相对应的区域承载有空框时,可以控制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四位置以进行拆框。

即,采用上述第一至第五传感器,运输步骤还可以包括:

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第一高度处存在置物结构,停止手动向入框口94运输置物结构;

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第二高度处存在置物结构,停止自动向入框口94运输置物结构;

当第三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一限位部911相抵的置物结构,第四传感器检测到不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置物结构,且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二位置;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置物结构,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置物结构,第五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运输部93与容纳部92相对应的区域没有承载置物结构,控制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四位置、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置物结构,第五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运输部93与容纳部92相对应的区域承载置物结构,控制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不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置物结构,控制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

换句话说,上述步骤也可以理解为: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第一高度处存在空框,停止手动向容纳部92的入框口94传输空框。如前,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容纳部92内收集的空框是否溢出,若是则发出报警。停止手动向容纳部92内放入空框,防止第二限位部912来不及拆框或拆框出现异常,而导致第一限位部911支撑的空框越来越多。

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第二高度处存在空框,停止自动向容纳部92的入框口94传输空框。如前,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容纳部92内收集的空框是否溢出,若是则发出报警。停止自动(例如通过运输机构)向容纳部92内放入空框,防止第二限位部912来不及拆框或拆框出现异常,而导致第一限位部911支撑的空框越来越多。

当第三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一限位部911相抵的空框,第四传感器检测到不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且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二位置。一方面,可以控制第一限位部911由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以向第二限位部912提供空框,例如进行上述的S105,向第二限位部912补充新的空框,以进行拆框操作。

另一方面,当第三传感器检测到不存在与第一限位部911相抵的空框后,可以控制第一运输部93继续向容纳部92输送空框,此时,第一限位部911可以处于第一位置,由第一限位部911承载空框;或者,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二位置,由第二限位部912承载空框,例如进行上述的S101;还可以控制第一限位部911由第二位置切换到第一位置,以与空框相抵,例如进行上述的S102或S106。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控制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可以进行拆框操作,即控制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四位置,即进行上述的S103。或者,需要由第一限位部911支撑空框时,进行上述的S102。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第五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运输部93与容纳部92相对应的区域没有承载空框,控制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四位置、第一限位部911处于第一位置。即,此时可以进行拆框操作,例如进行上述的S103。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第五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运输部93与容纳部92相对应的区域承载空框,控制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此时,第一运输部93未完全将拆出的空框由出框口95输出,第二限位部912不能进行拆框操作,需控制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

当第四传感器检测到不存在与第二限位部912相抵的空框,控制第二限位部912处于第三位置。此时,第二限位部912没有支撑空框,可以向第二限位部912传输空框,以进行拆框操作,例如进行上述的S101、S104。

综上,采用本申请的拆框方法,拆框效率高,提升了旅客的安检效率。

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检系统包括置物台1和运输机构8,旅客在置物台1处完成身份信息和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的采集以及绑定,待绑定完成后,置物结构被运输机构8运输至安检区进行安检。示例性的,可以设置多台置物台1,当其中一台置物台1被占用时,其它旅客可以通过其余空闲的置物台1完成身份信息和标识信息的采集、绑定,进而提高安检效率。

具体地,如图14所示,置物台1具有承载部11、阻挡部12和第二运输部13。在该实施方式中,阻挡部12设置于承载部11上,且阻挡部12能够在阻挡位置和放行位置切换,绑定步骤S1在置物台1处进行,当执行绑定步骤S1时,阻挡部12位于阻挡位置。放行步骤S2包括:

完成绑定后,控制阻挡部12由阻挡位置下降至放行位置,以使旅客能够将置物结构从承载部11推入第二运输部13;

第二运输部13将置物结构运输至运输机构8,运输机构8将置物结构运输至安检区以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安检。

示例性的,旅客身份信息和置物结构标识信息绑定在上层控制系统中,当上层控制系统完成信息绑定后,会向底层控制系统下发绑定完成指令,底层控制系统接收该指令,控制阻挡部下降,以允许置物结构继续运输。即在本申请中,置物结构不能任意地进入安检区,只有当旅客的身份信息与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绑定成功后,置物结构才被允许运输至安检区以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安检,从而提升了安检系统的安全性,为安检系统追踪旅客提供了便利。

示例性的,承载部11具有承载面(可以设置为平面),用于承载外界物体(如置物结构),第二运输部13用于接收来自承载面的置物结构,并将置物结构运输至安检系统的运输机构8。阻挡部12安装于承载部11上,阻挡部12能够在阻挡位置和放行位置之间切换。

其中,阻挡部12在阻挡位置时,阻挡部12能够上升(即沿置物台1的高度方向向上运动)至高于承载面,从而阻挡部12限制承载面上的置物结构向第二运输部13传输。此时,阻挡部12升起以起到阻挡作用,阻止置物结构传输给第二运输部13以进行安检。

当阻挡部12在放行位置时,阻挡部12能够下降(即沿置物台1的高度方向向下运动)至低于承载面,使得承载面上的置物结构能够向第二运输部13传输。此时,阻挡部12下降,承载面和第二运输部13之间没有阻挡,置物结构可以传输给第二运输部13以进行安检。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旅客的行李需要进行安检时,旅客在置物台1处将行李放置于置物结构内,旅客的身份信息与所取的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完成绑定后,阻挡部12下降至放行位置以允许旅客能够将置物结构从承载面推入第二运输部13;否则,阻挡部12仍处于阻挡位置。阻挡部12下降后,完成信息绑定后的置物结构可以传输给第二运输部13,第二运输部13再将置物结构传输给运输机构8,进而通过运输机构8将置物结构传输至安检系统进行安检,安检系统可以根据置物结构追踪到对应的旅客,一旦检测到行李有异常,可以快速定位到相应的旅客。这样,通过设置置物台1的阻挡部12能够在阻挡位置和放行位置间切换,使得置物结构不能任意地进入安检系统,为安检系统追踪旅客提供便利,进一步提升了安检系统的安全性。

在一些其他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置物台1还包括设置于承载部11底部的第三运输部16,第三运输部16所在区域即为指定位置处;此时,运输步骤S3包括:将取出行李之后的置物结构自动运输至置物台1的第三运输部16。示例性的,第二运输部13和第三运输部16为输送辊。置物台1的承载部11内部具有空腔,承载部11的侧面开设窗口,待置物结构输送到承载部11底部的第三运输部16时,可以通过窗口将置物结构从第三运输部16上取出。

示例性的,阻挡部12可以包括挡块和驱动机构,控制阻挡部12由阻挡位置切换至放行位置包括:

控制驱动机构运转以带动挡块下降;待挡块下降到放行位置时,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推入第二运输部。

即驱动结构能够驱动挡块上升或下降。本申请对驱动结构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能够驱动挡块上升或下降的结构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示例性的,驱动结构包括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推杆与挡块连接,推杆在电机的驱动下进行伸缩,以驱动挡块上升或下降。示例性的,该驱动结构可以由底层控制系统控制,当完成绑定后,底层控制系统会控制驱动机构运转以带动挡块下降。置物台内部设置有位置传感器,当位置传感器检测到挡块下降至放行位置时,会向底层控制系统发送信号,底层控制系统接收该信号后,从而控制驱动结构停止运转。

示例性的,置物台上设置面部识别器15,该面部识别器15与上层控制系统相连接,可以接收上层控制系统下发的提示信息并显示,以供旅客查看。具体地,当位置传感器检测到挡块下降至放行位置时,会向底层控制系统发送信号,底层控制系统接收该信号后控制驱动结构停止运转,同时底层控制系统向上层控制系统发送一提醒信号,上层控制系统根据该提醒信号生成提醒旅客将置物结构推入第二运输部13的提醒信息(该提醒信息可以为文字信息、动画信息或语音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并将该提醒信息下发至面部识别器15,从而通过面部识别器15输出该提醒信息以便于旅客查看,进而便于旅客进行下一步操作。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安检方法还包括: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满足,控制阻挡部切换至阻挡位置。

示例性的,判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检测是否有旅客停留在置物台附近;和/或,

检测承载部上是否放置有置物结构;和/或,

判断置物结构放置于承载部上的放置时间是否超过预设时间。

示例性的,只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一个条件,即可触发底层控制系统控制阻挡部12升起至阻挡位置。即如果没有检测到旅客停留在置物台附近,触发底层控制系统控制阻挡部升起;或者,如果没有检测到承载部上承载有置物结构,也会触发底层控制系统控制阻挡部12升起;再或者如果检测到置物结构在置物台的承载部上的放置时间超过预设时间,也会触发底层控制系统控制阻挡部升起。具体地,用于比较置物结构放置时间的预设时间可以设置为5-10min。示例性的,如图14所示,置物台1的侧壁还设置有接近传感器14,可以用于检测置物台附近是否有旅客停留。具体地,接近传感器14的数量可以设置为3个,这三个接近传感器14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置物台的侧壁上部。各接近传感器14检测停留在其附近的旅客的停留时间,并将检测到的停留时间传送至底层控制系统,底层控制系统汇总各个接近传感器14传送的停留时间,如果各个接近传感器14检测到的停留时间之和小于预设时间值(比如3s),则认为置物台附近没有旅客停留。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放行步骤S2之后,在运输步骤S3之前,还包括:

安检步骤: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检查,获取行李的安检结果,并根据安检结果,将相应的置物结构以及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运输至相应的安检区域;

其中,若行李的安检结果为安全状态,则将行李和用于放置行李的置物结构运输至空箱回流区,并将绑定的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和旅客的身份信息进行解绑;位于空箱回流区的被取出行李之后的置物结构自动运输至指定位置处。

即通过运输机构8将置物结构运输至安检区以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检查,根据行李的安检结果,将置物结构以及置物结构内的行李分配至相应的区域;当安检结果为危险品时,将置物结构连同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运输至高危区,并进行警报;当安检结果为可疑品或者无法显示安检结果时,将置物结构连同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运输至拆包区,同时进行警报,以通知工作人员前往可疑区对行李进行检查;当安检结果为安全品时,将置物结构连同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运输至空箱回流区,待旅客从置物结构中取走行李后,该空的置物结构会被自动运输至指定位置,即便后续旅客取用。

示例性的,安检系统包括:安检机2、上层控制系统、底层控制系统和运输机构8;利用上述设备进行安检时,安检步骤包括:

步骤S201:在置物结构进入安检机2之前,采集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并将标识信息传送至底层控制系统,底层控制系统将标识信息传送至安检机2。

示例性的,当置物结构上设置的是电子标签时,可以在安检机前方(即安检机靠近置物台1的一侧)设置电子标签阅读器,该电子标签阅读器与底层控制系统相连,在置物结构进入安检机2之前,电子标签阅读器会扫描置物结构上的电子标签,从而获取该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并且电子标签阅读器会将该标识信息发送至底层控制系统,底层控制系统接收该标识信息,并将该标识信息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

步骤S202:安检机2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检查,获得行李的安检结果,并将标识信息与安检结果绑定在安检机中。

具体地,安检机2与上层控制系统连接,安检机会将关于置物结构内行李的安检图片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上层控制系统接收该安检图片,并该安检图片与在步骤S201中接收的底层控制系统上传的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进行绑定并存储。

步骤S203:待置物结构出安检机后,采集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并将标识信息传送至底层控制系统。

示例性的,当置物结构上设置的是电子标签时,还可以在安检机后方(即安检机远离置物台1的一侧)设置另一电子标签阅读器,该电子标签阅读器也与底层控制系统相连,当置物结构由安检机2出来后,电子标签阅读器会扫描置物结构上的电子标签,从而获取该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并且电子标签阅读器会将该标识信息发送至底层控制系统。

步骤S204:底层控制系统将标识信息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上层控制系统根据标识信息获取与标识信息所绑定的旅客的身份信息,并将旅客信息发送至底层控制系统;

步骤S205:底层控制系统将标识信息发送至安检机,安检机根据标识信息获取与标识信息所绑定的安检结果,并将安检结果发送至底层控制系统;

步骤S206:底层控制系统根据身份信息和安检结果生成相应的执行信号,并将执行信号发送至运输机构以控制运输机构将置物结构运输至相应的安检区域。

步骤S204至步骤S206可以理解为:底层控制系统接收自安检机出来后的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并将该标识信息发送至安检机,安检机接收该标识信息,并根据该标识信息获取与该标识信息相绑定的安检结果,并将安检结果发送至底层控制系统;同时底层控制系统也会将标识信息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上层控制系统根据该标识信息获取与该标识信息相绑定的旅客的身份信息,并将旅客的身份信息发送至底层控制系统;此时如果底层控制系统没有接收到安检机发送的安检结果或是底层控制系统没有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发送的旅客身份信息时,那么底层控制系统会生成可以可疑信号;如果底层控制系统既接收到安检机发送的安检结果,也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发送的旅客身份信息,那么底层控制系统会根据安检结果生成相应的信号。比如,当安检结果为危险品时,底层控制系统会生成高危信号;当安检结果为可疑品时,底层控制系统会生成可疑信号;而当安检结果为安全品时,底层控制系统则会生成安全信号。同时底层控制系统会根据相应的执行信号,控制运输机构8运转以将置物结构运输至相应的安检区域。

示例性的,执行信号包括高危信号、可疑信号和安全信号。其中,

当执行信号为高危信号时,底层控制系统控制运输机构将置物结构运输至高危区5;

当执行信号为可疑信号时,底层控制系统控制运输机构将置物结构运输至拆包区4;

当执行信号为安全信号时,底层控制系统控制运输机构将置物结构运输至空箱回流区3。

示例性的,高危区5和拆包区4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且空箱回流区3的端部设置有回流设备9,当在空箱回流区3内,旅客取走行李后,被取走行李后的置物结构可以通过回流设备9运输至指定位置处(即置物台1)。示例性的,回流设备9的前方设置有拍摄装置7,用于对置物结构进行拍照,以获取置物结构内是否放置有物品。

示例性的,如图3和图5所示,运输机构8包括:第一运输辊81、第二运输辊82、第三运输辊83、第一顶升结构(图中未示出)和第二顶升结构(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二顶升结构设置于第二运输辊82和第三运输辊83的交界处,第一顶升结构设置于第一运输辊81上与第二顶升结构相对应的位置。

底层控制系统控制运输机构8将置物结构运输至高危区5包括:底层控制系统控制第一运输辊81旋转以带动置物结构向前运动;检测置物结构是否到达第一位置;若置物结构到达第一位置,底层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顶升结构和第二顶升结构升起,并改变第一顶升结构上的运输辊的传输方向以使置物结构由第一位置传输到第二位置;检测置物结构是否到达第二位置;若置物结构到达第二位置,底层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顶升结构和第二顶升结构下降,并控制第三运输辊83运转以将置物结构运输至高危区5。其中,第一位置为第一顶升机构所处位置,第二位置为第二顶升结构所处位置。

底层控制系统控制运输机构8将置物结构运输至拆包区4包括:底层控制系统控制第一运输辊81旋转以带动置物结构向前运动;检测置物结构是否到达第一位置;若置物结构到达第一位置,底层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顶升结构和第二顶升结构升起,并改变第一顶升结构上的运输辊的传输方向以使置物结构由第一位置传输到第二位置;检测置物结构是否到达第二位置;若置物结构到达第二位置,底层控制系统控制第一顶升结构和第二顶升结构下降,并控制第二运输辊82运转以将置物结构运输至拆包区4。

示例性的,拆包区设置有显示装置(图中未示出),安检方法还包括:

在安检机对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检查,获得行李的安检结果的同时,安检机将行李的安检图片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

当置物结构运输至拆包区后,采集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标识信息上传至上层控制系统,上层控制系统根据标识信息获取与标识信息相绑定的身份信息和安检图片,并将身份信息和安检图片发送至显示装置。

具体地,如上所说,安检机与上层控制系统相连,可以将行李的安检图片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拆包区内还设置有电子标签阅读器,该电子标签阅读器与上层控制系统连接,当工作人员需要对位于拆包区的置物结构内的行李进行检查时,可以利用电子标签阅读器扫描置物结构上的电子标签,从而获取该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并且拆包区内的电子标签阅读器将获取的标识信息传送至上层控制系统,以获取与该标识信息相绑定的安检图片和旅客的身份信息,上层控制系统将该与该标识信息相绑定的身份信息和安检图片发送至显示装置以方便工作人员查看。

示例性的,在置物结构进入安检机之前,在采集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的同时,采集放置于置物结构内的行李的图像信息,并将图像信息传送至上层控制系统,并且该图像信息预标识信息绑定在上层控制系统中。示例性的,安检机前方还可以设置有另一拍摄装置,用于在置物结构进入安检机之前,采集置物结构内行李的图像信息。具体地,该拍摄装置与上层控制系统相连,在置物结构进入安检机之前,设置于安检机前方的电子标签阅读器会将获取的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传送至底层控制系统,底层控制系统将该标识信息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上层控制系统接收该标识信息,并控制安检机前方的拍摄装置进行拍照,该拍摄装置会将拍摄的行李的图像信息发送给上层控制系统。进一步地,在拆包区时,显示装置中还可以显示与该标识信息相绑定的图像信息,以便于工作人员比对该置物结构内的行李是否出现缺失。

示例性的,在置物结构进入安检机之前,为了便于拍摄装置采集置物结构内行李的图像信息,当底层控制系统将该标识信息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的同时,底层控制系统会控制运输机构停止运转一段时间(大约1.5s),以使置物结构在原地静止(比如静止1.5s),从而使得拍摄的图像信息更加清晰。

示例性的,在绑定步骤S1之前还包括:

检测是否有旅客停留;

若有,则采集旅客的身份信息;

若采集身份信息成功,则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于指定位置处上,否则,进行警示以提醒工作人员干预;

采集放置于指定位置处的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

具体地,旅客身份信息和置物结构标识信息的采集可以在置物台进行。置物台1的侧壁设置有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3个接近传感器14,各接近传感器14用于检测停留在其附近的旅客的停留时间,并将检测到的停留时间传送至底层控制系统,底层控制系统汇总各个接近传感器14传送的停留时间,并对个传感器检测到的停留时间之和进行判断,如果各个接近传感器14检测到的停留时间之和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值(比如3s),则认为置物台1附近有旅客停留。例如,当其中一个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旅客停留在此处3秒,那么就认为置物台1附近有旅客停留;或者当其中一个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旅客停留在此处1秒,而接下来的时刻其余两个传感器检测到的旅客停留时间均为1秒,三个传感器检测到的停留时间之和为3秒,那么也认为置物台附近有旅客停留。

示例性的,采集旅客的身份信息;若采集身份信息成功,则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于指定位置处上,否则,进行警示包括:

采集旅客的面部轮廓信息以获取旅客的身份信息;

若利用面部轮廓信息获取身份信息成功,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于指定位置处;否则,提示旅客将登机牌放入扫描位置,扫描登机牌,以获得旅客的身份信息;

若利用登机牌获取身份信息成功,则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于指定位置处;否则,进行警示。

继续参考图14,示例性的,置物台1上设置有面部识别器15、扫描装置(图中未示出)和电子标签阅读器(图中未示出),当旅客位于置物台1时,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有旅客时,会触发底层控制系统向上层控制系统发送检测信号,上层控制系统接收到检测信号,控制面部识别器15捕捉旅客的人脸信息以获取旅客的身份信息,如果获取成功,面部识别器15会将该旅客的身份信息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并向上层控制系统发送获取成功信号,上层控制系统接收该获取成功信号后向面部识别器15输出第一提示信息(比如是提示“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在置物台承载部”的文字信息、动画信息或语音信息等),以使面部识别器15显示该第一提示信息,从而提醒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在置物台的承载部以进行下一步操作;但是如果面部识别器15没有成功获取旅客的身份信息,此时面部识别器15会向上层控制系统发送获取失败信号,上层控制系统接收该获取失败信号后向面部识别器15输出第二提示信息(比如是提示“旅客将登机牌放置到扫描位置”的文字信息、动画信息或语音信息等),以使面部识别器15显示该第二提示信息,从而提醒旅客将登机牌放置到扫描位置,当旅客将登机牌放置到扫描位置后,扫描装置(一般地,登机牌上印刷有旅客的二维码信息,扫描装置可以扫描二维码的装置)会扫描登机牌,以获取旅客的身份信息,若扫描装置获取身份信息成功,其会将旅客的身份信息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并向上层控制系统发送获取成功信号,上层控制系统接收该获取成功信号后向面部识别器15输出上述第一提示信息,以使面部识别器15显示该第一提示信息,从而提醒旅客将置物结构放置在置物台的承载部以进行下一步操作;如果扫描装置未成功获取旅客的身份信息,那么扫描装置会向上层控制系统发送获取失败信号,上层控制系统接收获取失败信号号,控制警报器进行警报,以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干预(比如人工确认旅客的身份信息)。当成功获取旅客的身份信息且旅客将行李放置到置物结构中并根据提示将置物结构放置到置物台1的承载部后,设置于置物台1上的电子标签阅读器对置物结构上的电子标签进行扫描以获取该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同时该电子标签将获取的置物结构的标识信息发送至上层控制系统,上层控制系统将接收的旅客的身份信息和置物机构的标识信息绑定在其自身中,从而使旅客与其行李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为安检提供了便利。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在并执行上述安检方法。

参考图15,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400的框图。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耦合到控制器中枢403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401。对于至少一个实施例,控制器中枢403经由诸如前端总线(FSB,Front Side Bus)之类的多分支总线、诸如快速通道连(QPI,QuickPath Interconnect)之类的点对点接口或者类似的连接口与处理器401进行通信。处理器401执行控制一般类型的数据处理操作的指令。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器中枢403包括,但不局限于,图形存储器控制器中枢(GMCH,Graphics&Memory Controller Hub)(未示出)和输入/输出中枢(IOH,Input Output Hub)(其可以在分开的芯片上)(未示出),其中GMCH包括存储器和图形控制器并与IOH耦合。

电子设备400还可包括耦合到控制器中枢403的协处理器402和存储器404。或者,存储器和GMCH中的一个或两者可以被集成在处理器内(如本申请中所描述的),存储器404和协处理器402直接耦合到处理器401以及控制器中枢403,控制器中枢403与IOH处于单个芯片中。

存储器404可以是例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相变存储器(PCM,Phase Change Memory)或这两者的组合。存储器404中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的一个或多个有形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具体而言,存储有该指令的暂时和永久副本。该指令可以包括:由处理器中的至少一个执行时导致电子设备400实施如图1或图2所示方法的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或组合实施例公开的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协处理器402是专用处理器,诸如例如高吞吐量MIC(ManyIntegrated Core,集成众核)处理器、网络或通信处理器、压缩引擎、图形处理器、GPGPU(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图形处理单元上的通用计算)或嵌入式处理器等等。协处理器402的任选性质用虚线表示在图15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可以进一步包括网络接口(NIC,NetworkInterface Controller)406。网络接口406可以包括收发器,用于为电子设备400提供无线电接口,进而与任何其他合适的设备(如前端模块,天线等)进行通信。在各种实施例中,网络接口406可以与电子设备400的其他组件集成。网络接口406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通信单元的功能。

电子设备400可以进一步包括输入/输出(I/O,Input/Output)设备405。I/O405可以包括:用户界面,该设计使得用户能够与电子设备400进行交互;外围组件接口的设计使得外围组件也能够与电子设备400交互;和/或传感器设计用于确定与电子设备400相关的环境条件和/或位置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图15仅是示例性的。即虽然图15中示出了电子设备400包括处理器401、控制器中枢403、存储器404等多个器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使用本申请各方法的设备,可以仅包括电子设备400各器件中的一部分器件,例如,可以仅包含处理器401和网络接口406。图15中可选器件的性质用虚线示出。

现在参考图16,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500的框图。在图16中,相似的部件具有同样的附图标记。另外,虚线框是更先进的SoC的可选特征。在图16中,SoC500包括:互连单元550,其被耦合至处理器510;系统代理单元580;总线控制器单元590;集成存储器控制器单元540;一组或一个或多个协处理器520,其可包括集成图形逻辑、图像处理器、音频处理器和视频处理器;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Random-Access Memory)单元530;直接存储器存取(DMA,Direct Memory Access)单元560。在一个实施例中,协处理器520包括专用处理器,诸如例如网络或通信处理器、压缩引擎、GPGPU(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图形处理单元上的通用计算)、高吞吐量MIC处理器或嵌入式处理器等。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单元530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的一个或多个有形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具体而言,存储有该指令的暂时和永久副本。该指令可以包括:由处理器中的至少一个执行时导致SoC实施如图1或图2所示方法的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方法。

本申请的各方法实施方式均可以以软件、磁件、固件等方式实现。

可将程序代码应用于输入指令,以执行本文描述的各功能并生成输出信息。可以按已知方式将输出信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为了本申请的目的,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诸如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的任何系统。

程序代码可以用高级程序化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便与处理系统通信。在需要时,也可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来实现程序代码。事实上,本文中描述的机制不限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范围。在任一情形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语言或解释语言。

至少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可以由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表示性指令来实现,指令表示处理器中的各种逻辑,指令在被机器读取时使得该机器制作用于执行本文的技术的逻辑。被称为“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核”的这些表示可以被存储在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并被提供给多个客户或生产设施以加载到实际制造该逻辑或处理器的制造机器中。

在一些情况下,指令转换器可用来将指令从源指令集转换至目标指令集。例如,指令转换器可以变换(例如使用静态二进制变换、包括动态编译的动态二进制变换)、变形、仿真或以其它方式将指令转换成将由核来处理的一个或多个其它指令。指令转换器可以用软件、硬件、固件或其组合实现。指令转换器可以在处理器上、在处理器外或者部分在处理器上且部分在处理器外。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智能安检方法、智能安检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安检图像的处理方法、安检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2987631